导读:制止攻击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妈妈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宝宝会逐步适应,有所收获的。
获得心理平衡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学会主动道歉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进行爬行训练,要避免单一枯燥,要让宝宝喜欢爬行,从中体验快乐。父母要想方设法使爬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以激发宝宝的好奇和兴趣。坚持训练也是在考验父母的决心、耐心和智慧。
1、婴儿爬行训练的重要性
宝宝的爬行训练是生长发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忽略,就会导致婴儿大脑前庭功能发育不完善。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计算、阅读、运动技能的障碍。真是一步忽略,终生遗憾!
2、爬行方法
①1-3个月时,母亲可以用手掌顶住宝宝的小脚丫,当宝宝开始用力蹬腿时,轻轻顺势前推。
②4-5个月时,宝宝能用双手支撑上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并可原地转动身体。
③6-7个月时,可以用上肢拖着下肢爬行,并逐步练习使用腿部参与爬行。
④8-9个月时开始手腿并用,但爬得不快,腿部不够灵活。
⑤10个月后可以手腿并用,快速爬行。
⑥一岁以后可以爬台阶。一岁以内婴儿期,应让宝宝至少爬够6个月。
3、父母要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爬行环境
①、首先保证宝宝爬行安全,避免发生任何意外。
②、选择平地,绝不要在桌面,包好家具的各个锐角,以防宝宝碰伤。
③、选择具有防漏设计,质感柔软的纸尿裤,减少宝宝在运动过程中与皮肤产生的摩擦。
④、可以约请小伙伴一起爬行。最理想的是有年龄相近的小儿一起进行爬行比赛和玩耍。
导读:当孩子空腹时,让其俯卧在床上,用手掌顶住孩子脚底,孩子会自动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一开始孩子还不会用手使劲,整个身体也不能抬高离开床,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就会用手和脚一起协调匍匐前进,然后逐渐学会胸部、腹部悬空往前爬,最终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
现在有不少孩子在七八个月时没有进行过充分的爬行训练,完全依赖父母抱着或依靠学步车直接过渡到走路。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早期是否有充足的爬行训练,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首先,孩子在爬行时头胸部向后抬高,形成脊柱弯曲,有利于前庭功能的发展。对形成孩子正常的前庭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至关重要。前庭平衡功能失调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左右不分,方向不明、走路摔跟头、经常磕磕碰碰和怕走平衡木等,到了学龄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爱发脾气、笨手笨脚、做事没有信心及学习成绩差等特点。本体感觉失调的孩子,动作磨蹭、粗心大意,有的还会出现口吃等问题。所以父母要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的同时,对孩子及时进行科学的训练。
孩子一般在8个月左右会学会爬行。在此之前,父母就应该逐步训练孩子的爬行能力。当孩子空腹时,让其俯卧在床上,用手掌顶住孩子脚底,孩子会自动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一开始孩子还不会用手使劲,整个身体也不能抬高离开床,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就会用手和脚一起协调匍匐前进,然后逐渐学会胸部、腹部悬空往前爬,最终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