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事先示范,事后表扬,用各种方法激励孩子自己动手做。
短短一分钟,孩子就把一大箱玩具扔了一屋,等他玩儿过了,就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玩具等别人来收拾。这样的场景,可能每个家长都记忆犹新吧!如何教孩子收拾玩具,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是不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第一步?看看其他妈妈的做法——
事先示范,事后表扬
豆豆妈:我们两口子是放养孩子,但我婆婆有个办法管他,能让他把东西归类。你要是有恐龙等动物玩具,她就说咱盖个动物园吧,然后把动物玩具都规整到一个箱子里;弄个飞机场吧,就把飞机、汽车等搁在一个箱子里。就这样像做游戏一样,哄着他一点点就把玩具收拾妥当了。有一次,他创造性地在一个方盒里划定几个区域,分别摆上动物、飞机等,就像一个小游乐场,客人夸奖漂亮,他就很高兴。现在儿子玩玩具不多,喜欢看书,家长不用说,就把小书架整理得非常整齐。
慧慧妈:孩子刚开始玩的时候,肯定不知道怎么收拾,也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家长必须指导孩子,先做示范,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每次孩子把玩具收拾完毕了,家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他,比如“今天,你把玩具收拾得很干净”等,表扬要具体到孩子所做的事,通过不断地强化,能帮他逐渐养成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
别给孩子贴标签
豆豆妈:豆豆有一次看书不放回书架,我问她:“是我放,还是你?”豆豆说:“妈妈放。”我说:“可以,但你下次看书,妈妈可能不在家,你找不着别怪我。”这样一“恐吓”,豆豆竟然说:“还是我放吧。”
乐乐妈:我给女儿划定一区域,随便扔,如果她扔到划定范围之外,我就说赶快收,不然扫垃圾扔了,她就会赶快收。
慧慧妈:哪天孩子太累,或有了其他兴趣而没有主动收拾玩具,家长千万别批评,不妨问问:“你以前都做得非常好,今天怎么没收拾呀?”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他在回忆时会“内疚”的。这时,家长再和孩子一起去做。有些家长把一个行为习惯看作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仿佛孩子哪件事情做不好,其他事情都做不成了,这等于给孩子贴标签,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他可能就真不行了。
导读: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四类气质的典型代表,也有不少人则属于中间混合型,气质类型不太明显。
除了身体发育不同及智能高低的差异之外,孩子出生时还有一些特性。例如,有的孩子饿了哭一两声就算了,有的孩子就哇畦直叫,没完没了;有的孩子看见陌生人兴奋地去亲近探究,有的孩子则远远躲在一旁观察,不敢接近。这些与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气质是与生俱有的,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教育方式应该不同。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的动力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四类气质的典型代表,也有不少人则属于中间混合型,气质类型不太明显。
一类叫胆汁质,是一种易兴奋,不受约束,容易激怒的类型。在古典小说中,张飞、史湘云是胆汁质类型,脾气急躁,容易冲动。
一类叫多血质,特点是: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叫活泼型。如小说中的燕青。王熙凤属于这类气质。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善于待人接物。
一类叫粘液质,特点是:坚韧而行动迟缓,比较安稳,故又称为安静型。如小说中的林冲、薛宝钗,能忍耐,较保守,善坚持。
一类叫抑郁质,特点是:胆小,善感,比较孤僻,心很细。如小说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抑郁质。
气质类型的特点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结果和成就的高低。气质不同使人做事的风格不同。
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概括儿童的气质特征实行因材施教很有必要。有很多精力充沛。聪明活泼的小学生被家长或教师的刻板教育、相互攀比所压制,甚至被视为坏孩子;也有大量,内向退缩。做事较慢的学生被家长或老师所忽视,视为不争气的孩子。气质本无好坏之分,家长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气质的类型,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气质类型。每一类气质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注意改造自身气质的消极方面,孩子的个性就会更完美一些。
如果孩子胆汁质成分多些,直率、热情、冲动,那就要教育孩子发挥长处,敢于做事,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随便发火,加强修养,以礼待人。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适应各种憎况,有了进步就给予奖励。
如果孩子多血质成分多些,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但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变化快,做事没有长性,那就要教育孩子发挥善于待人接物特长,善于吸收新信息。同时要教育他们善于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工作,着重培养他们做事踏实、认真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的粘液质成分多些,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善于忍耐是其优点,但反应较慢、注意力难于转移又是缺点。家长要善于发挥这类孩子的优点,培养坚韧性;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会利落、果断地办事,做事情不拖拉,今日事今日毕。
如果孩子抑郁质成分多些,做事细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发现的细节是其优点,但可能不大合群,行动犹豫。家长应要求他们发扬细心的长处,培养艺术感受力;又要教育他们学会合群,遇事要勇敢大胆,小怕困难。
气质类型与健康也有一定关系,忧虑伤身,这是人所共知的,易怒者不仅易患癌症,患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比例是安静开朗型人的3倍。所以,让孩子了解自己气质类型中的积极方面,有利于发挥其特长;了解气质类型中的消极方面并注意调节,可以防止其对身心的危害。家长要因气质类型而施教,教育孩子学会做气质的主人。
导读:给孩子练习分享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可让大家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让孩子体验玩别人玩具的快乐,使孩子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不愿借玩具给小朋友玩,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大致有如下几种不良的行为反应:
1、无所谓。有些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就是小气,拿他没办法。”
2、怕别的孩子要争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发生吵闹,就让孩子把玩具藏起来。
3、有些家长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交给别人玩,孩子不愿意就严厉处罚。
4、空洞说教。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谈话:“不自私的孩子讨人喜爱,拒绝把玩具给别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以上这些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那么,孩子不愿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家长怎么办呢?
1、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家长可通过诗歌、故事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明白好玩的玩具应该与小朋友分享。
2、孩子不愿把玩具借别人,家长不可强迫,更不可把玩具藏起来。成人可用商量的口吻引导孩子乐意借出玩具,如“等你玩完了再让给××玩一会儿,他会还给你的”。这样使孩子自己有控制权,他将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把玩具借出,而想得到玩具的孩子会因为机会将来临有一种获得承诺的安慰。
3、给孩子练习分享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可让大家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让孩子体验玩别人玩具的快乐,使孩子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
4、成人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邻居或朋友向你借东西时,你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导读: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长辈关怀的中心,往往得到过分的帮助,从而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殊地位。在进入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社交圈时,很难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互相照顾。
因此,在孩子开始有与人交往的意愿时,父母就应努力给他创造一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孩子的社交范围。大大小小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或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年龄大的孩子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渐忘掉在家时接受帮助的特殊地位。
小的孩子会用感激的态度服从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要求,大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全面包办,他们会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跑到角落捡皮球,把玩具放进盒子里等。如果不服从,在玩耍时就不让参加。这比父母打屁股还要厉害,因为大人在打孩子后会给予安抚,而大孩子的命令“不和你玩”则是让小孩子最伤心的惩罚。为此,小的孩子必须“听话”,不敢再像在家里那样,以发脾气来要挟大人。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锻炼。
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往往是用单音加手势来表达,有时连自己的父母都费解,孩子也因着急而发脾气,人们称之为“反拗期”。这种单音加手势的独特表达方式恰好能被刚刚克服语言困难的三四岁的孩子们理解。因此,小孩子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帮助下表达意愿,也就不会发脾气,这是大人所不能办到的。在混合年龄孩子们的社交圈里,孩子们的沟通不成问题了,由于语言而引起的“反拗期”就迎刃而解。
在一些家庭化的社区生活或幼儿园中,孩子们会把大人按年龄分别加以血缘关系的称呼,比如爷爷奶奶、大姨小姑、叔叔伯伯,使孩子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也加上许多自然亲情的关系。这一关系有利于孩子以一种热情、友善、积极的态度与别人交往。
在国外,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约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群体生活机会。在充满爱心和互相关怀的气氛下,孩子们独立性强,不但能自己服务,也能帮助别人。当他们上幼儿园和上学时就会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而使孩子更积极地从集体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导读:在宝宝的早期成长中,如果有机会学到有用的社交技能,比如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懂礼貌讲礼仪,将非常有益于宝宝今后的发展。即使小宝宝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吵打闹,也是宝宝学会妥协与取舍的绝好机会。
3岁的小萱和小芯已经认识一年了,但她们一起玩时。妈妈从来都没弄明白宝宝们究竟在玩些什么。前1分钟她俩似乎还密不可分。一转眼又各玩各的,互不相干了。如何让宝贝顺利迈出社交第一步呢?
3岁左右的宝宝,经常会像小萱和小芯那样。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虽然已对和其他宝宝一起玩有了点兴趣,但还会时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实际上,他很需要经常同小伙伴一起玩耍和相处。在宝宝的早期成长中,如果有机会学到有用的社交技能,比如学会与人分享,培养合作意识,懂礼貌讲礼仪,将非常有益于宝宝今后的发展。即使小宝宝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吵打闹,也是宝宝学会妥协与取舍的绝好机会。
父母不妨让宝宝拥有几个玩得来的小伙伴,让宝宝迈好社交第一步。
物色好合适的小伙伴
当你的宝宝还只有3岁时,物色小伙伴往往是父母的事。为了帮宝宝选个真正的好朋友,给父母3点提示:
1、年龄。选择年龄相仿的较为合适,不过也可以适当选一位年龄大一些的,这样,自家宝宝可以通过模仿大孩子来学习如何处事。
2、性格。考虑性格是否合适。比如,自己的宝宝是内向慢热的,那就不该选太外向的宝宝做亲密伙伴。
3、对方父母。要考虑一下对方父母的育儿理念是否与自己相吻合,如果差异较大,很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安排好与小伙伴的相处
如何让宝宝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真正受益,年轻父母可参考以下8点:
1、选择合适的时间
把与小伙伴的相处时间安排在宝宝情绪较好的时候,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争吵和打闹,一般上午或下午午睡过后是比较理想的时间段。
2、控制合理的人数
尽量每次只给宝宝安排一个小伙伴,特别是在室内活动的时候。当与小伙伴一对一时,宝宝更容易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同时人数越少,发生打斗哭闹的几率也就越小。
3、定好一些规矩
告诉宝宝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但是一定要说得言简意赅,比如“我们只在厨房里吃东西”或者“不要在爸爸妈妈的卧室里玩”等。你越是长篇大论,宝宝越是忘得一干二净。
4、随心所欲地玩
父母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宝宝可能会感兴趣的活动,但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决定到底玩什么。有时一开始宝宝部还是自顾自地玩,这没关系,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对方学习到与人相处的技能,所以不用刻意地非要让宝宝一起玩耍。
5、分享玩具变容易
让宝宝分享玩具常常是他们打闹的导火线,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难题。除了事先提醒宝宝要懂得与小伙伴分享之外,准备的玩具也要便于均分,比如一打可爱的小球,或者干脆安排不需要玩具的活动,比如跳舞等,都是理想的解决方法。
6、不要过多的干预
父母应该经常去关心一下宝宝玩得怎么样,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干预宝宝的事。如果父母每次都在宝宝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介入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学到如何独立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7、选在公共场所玩
如果是和小伙伴在自己家里玩,宝宝常常会变得霸道和小气,尤其是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时。尽量把玩耍地点安排在公共场所,比如公园的草坪,购物中心的儿童乐园等,在这些场所,宝宝的独占意识和优越感会降低,可以有效减少纷争。
8、别一起玩得太久
3岁左右的宝宝不需要太久的玩耍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在60分钟左右,最多90分钟,他就会厌倦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