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带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或我们的老师。时间一长,潜移默化,孩子对老人、老师都有了感情。当我们家老人来家吃饭时,孩子会把筷子递给爷爷奶奶,会把好吃的东西、哪怕是自己最喜欢吃且刚刚得到的东西分给老人一份。有几次孩子将幼儿园发给他的东西带回家给我们。过节日时孩子会记得为自己的老师和小朋友送点礼品。
看到其他小朋友家有数码相机,能把儿童节目录下来重复收看,孩子也好想家里有一个。鉴于当时经济条件,我们没买,答应他以后有了钱再买。我们借此事和孩子一起算账,培养孩子节约俭朴的作风。我们建议和孩子一起攒钱买数码相机。每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我们就提醒他“要攒钱买相机呢”,他听后一般会放弃要求的。有时我们主动提出给孩子买东西,一想到要买相机,他自己会说不要买了。更令人感动的是,有几次我们提出要给孩子买件衣服,他却说自己已经有衣服穿了,该给爸爸妈妈买了。多懂事的孩子呀!
可以说话
孩子们玩玩具总是由静到动,从不说话到大声吵闹,每次玩到乱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我总是要忍不住喊一声:“别说话,再说我就……”
可是有一天,我这个想法却被推翻了。我发现孩子们玩玩具非说话不可的原因:玩具发下去以后,先是很安静,他们都在制造着自己设计的东西,摩托车、电话、飞机、变形金刚等,材料准备好以后,表演便开始了。手拿摩托车,边比划边出声,“呜——”;拿起电话“喂,你在哪儿?请赶快到游乐场。”飞机正进行“轰炸演习”;变形金刚更是闲不着,又是开车,又是变形。这一人一句,汇集在小小的活动室里,就乱成一团糟。老师的一句“别说话”只能保持教室几分钟的安静,演出一会儿又重新开始了。的确,这些话非说不可,否则玩玩具有什么意思呢!
从此,我不在约束孩子们玩玩具时不准说话了,只要不是捣乱,尽情的说吧。
我们可以从一下几点做起:1、在每天的早锻、户外活动和早操中加强幼儿的锻炼,给幼儿一个健康的身体。
孩子多少会有点惰性,有时对运动缺乏热情,作为老师这时候就应该向幼儿讲清楚锻炼的好处,鼓励孩子参与锻炼。
还有教育幼儿注意运动的安全,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懂得简单的卫生常识。
2、可以通过每天的起居饮食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盥洗、大小变、用餐、睡觉、自己物品的管理都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提醒、督促中培养起来。
3、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
老师要不断地发现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培养其观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
“五爱”的教育、尊重长辈、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勇敢诚实、文明有礼都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5、给孩子美的熏陶。
让美充满孩子的生活,培养幼儿对艺术美的感受,认识自然美和社会美。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些习惯不是通过几个教学活动所能完成的,而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孩子的主动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完成。
1、利用周围环境、幼儿园的墙饰、花坛中的树木、花草,活动室中的各个角落,晴朗的天空,污浊的空气,以及幼儿园旁边的水发臭,工厂的噪声都是环保教育的好教材。
2、一餐两点的教育:洗手时节约用水,水的再利用,吃饭是节约粮食,吃完自己的饭菜。
3、户外活动中的教育:每天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平整的场地上活动,活动时不大声叫喊,不制造噪声和乱扔垃圾。
4、入园离园时的教育:老师可与幼儿交谈,你吃过的零食包装怎样处理?家里垃圾怎样处理?你家里用无磷洗衣粉吗等随机教育。
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意识的培养是需要老师自身为表率,时刻注意利用和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提供充足的材料,按照本园实际和教育目标,让幼儿获得环保意识,并培养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常规,这样,地球一定会因为他们而美丽。
在一日生活中,要想促进幼儿谈话从而使其主动发问,教师必须利用恰当的方式来组织好活动,首先得区分随机谈话与集中谈话。
我觉得只要在常规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应该给孩子自由,使其充分交谈,例如在晨间活动、如厕、盥洗、喝水、游戏、餐前、离园等环节,使幼儿自发去谈话,教师可以不用组织参与进去,大胆让孩子自由交流展开,也可以适当的引导内向的孩子去主动与同伴交流。
我们也可以利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某一段与个别幼儿随意展开话题,或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冲突事件开展与幼儿的谈话。在交谈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谈话的中心主题,自然融入进去,不要让孩子产生距离感,让随机的谈话变得有意义,比如,幼儿在喝水、如厕、盥洗、取饭菜等环节应做到自觉排队,像大班插队现象时有发生,每次我去了解事情真相时,当事幼儿总是会不停地去辩解,其他了解真相的幼儿也会你一句我一句去抢着说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时机,将规则意识融入其中,引导幼儿明白争吵解决不了问题,让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谈话变得有意义。
在幼儿不断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幼儿倾听意识的培养,因为你只有听了,才能学习到别人的想法,从而碰撞出新的想法。
个别幼儿在刚入园的时候表现出哭闹、不肯上学的情绪。《指南》的说明指出:“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开展此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其实上学是一个小朋友必须经历的过程。上学是到了幼儿实际年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且可以学到很多的本领,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幼儿喜欢上上学。每个幼儿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有些幼儿就是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出很勇敢也很爱上学,不哭也不闹,也有个别幼儿从头到尾要哭泣一个多月,所要这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每个孩子在所处的家庭环境跟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性。开展此次活动的孩子的年龄都还小,不能够一下子给他们灌输特别多的知识点,而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的,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把最后一个环节的拓展思维点给去掉了,这个环节在本次活动中的来说过于长了,前面的内容能够全部下来已经要花掉很长的时间了,小班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常规还不是很好,特别对于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所以一次活动的时间我们要把握好,活动中内容的提问跟点评,已经花费了很长的时候了,所以我综合以上的情况把《点点爱上幼儿园》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去掉了。
导读: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改革之后,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教育过程的展开主要围绕教育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是由教师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条件,提供可以相互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语言。
1.调整了教育目标
在80年代以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有被单纯作为知识和品德教育手段的倾向,即把语言作为认识事物和进行教育的工具,强调在认识过程中发展语言。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认识到只重视在认识过程中发展语言是不够的,因为语言本身有其固有的结构和规则。幼儿从咿呀学语到运用口语进行表达,即幼儿掌握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过程中,语言也是学习的对象。因此,在1981年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将语言和常识分开确定教育纲要,根据语言本身的规律和幼儿学习、掌握语言的特点,制订语言教育的纲要。它把幼儿语言组成的要素(语音、语词、语句等)和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作为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出现了重语言知识与表达技能的倾向。
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提出幼儿语言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因此,本教育活动设计中,将发展幼儿言语交往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同时注意言语交往的积极态度与兴趣的培养和言语交往中良好习惯的养成。
2.教育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从注重全班集体性教学活动──上课,发展到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即除了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以外,也注意日常生活中言语交往的指导,其他教育领域也不忽视语言教育,还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共同促进发展幼儿的语言。
3.教育过程有了不同
改革以前,幼儿语言教育主要以教材为核心,从教材中选择—些幼儿易于接受的内容传授给幼儿;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先由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然后要求幼儿模仿,并反复练习。幼儿主要在模仿教师或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幼儿比较缺乏主动地感受事物和组织自己思维的过程。语言教育过程主要是“上课”,下课了,教育过程也基本结束了。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改革之后,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教育过程的展开主要围绕教育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是由教师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条件,提供可以相互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语言。除了占主体的语言教育活动(集体性活动)外,语言教育过程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其他环节,甚至在幼儿家庭中也仍在进行。幼儿语言教育过程决不单纯是幼儿《语言》本身的实施过程。语言教育过程也不仅仅是语言教师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
来源:《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师参考用书》语言领域
教育随笔:转移注意力
我们班上有一个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早上他爸爸送来幼儿园时经常会哭着说,不让爸爸走,会哭很久,甚至有时候到了课室门口会不愿意进课室。刚开始的那几天我会跟他聊一聊,跟他说清楚情况,说他爸爸要上班,并且在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呀。然后他还是会哭,但是哭完之后他在幼儿园里还是玩得很开心的,在放学回家时我也会跟他做约定说,明天可不能再哭了哦!……然而第二天还是老样子,继续跟他讲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然后过了几天,有一天早上他过来时我就先问了他一句,有没有吃早餐,就发现他原本要哭的,然后就没有哭,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发现这个方法是可以的,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之后我每天早上他过来的时候,发现他情绪不对,就会用这样子的方式来问他,比如:你昨天晚上做了什么呀?吃了早餐了吗?吃了什么?……这样他的情绪就会很容易好了,不会再哭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发现他的这个情况有了好转了。
所以当你发现小朋友在难过时,他听不进去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他的注意力。或许会有好的效果哦!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优化幼儿语言教育,要创设氛围,轻松谈话;注重导思, 促进理解;丰富想像, 拓展思维;加强指导,师范引路;学科渗透,整合教育;鼓励提问, 双向互动;及时鼓励,多元评价。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技巧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且有个性化的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能力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为其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条件。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优化幼儿语言教育,力求让幼儿语言课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一、创设氛围,轻松谈话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与亲人的适当分离,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幼儿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产生不愿意来幼儿园的现象。针对这些,作为哟个幼教工作者,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温暖他们,安慰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谈话氛围,用和善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安慰,逐渐消除陌生感和胆怯情绪,对老师,对同伴,对幼儿园环境等产生兴趣,与此同时,幼儿便产生了说话的愿望。作为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激发幼儿的说话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讲,有事愿意说。如在日常谈话中逐渐完善幼儿的口语表达。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的发音是否准确,词汇的掌握是否足够。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音不准确,词汇不正确的运用等,做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幼儿的口语。
二、丰富想像, 拓展思维
优化语言教育, 教师要设计能培养想像力的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 想像力是智力发展的体现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翅膀, 是好奇心向创造力的延伸。如果将故事中的"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改为"假如是你, 你会怎么做? 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 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 大胆想像, 拓展思维。在上《乌鸦喝水》时, 用投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已经不成为惟一的答案, 我问幼儿: "假如你是乌鸦, 你还会想到哪些好办法?"孩子回答: "把石头放到水里, 水就弄脏了, 喝了不卫生, 我会找根吸管, 这样轻轻松松就能喝到水了。"……多么生动、流利的语言, 这不正是具有想像力的问题引发的功效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