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的6件事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和你在一起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08-27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爸爸们在有了小孩后,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或至少认为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他们会刻意抽出时间陪小孩,也渴望能“赖”在孩子身边,甚至不惜“孟父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搬家,或在工作上做出妥协。

虽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只有爸爸或妈妈才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但基于两性的生理与心理差异,有些事情,爸爸的确会比妈妈完成得更加轻松,比如下面这六件事。

一起运动

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

放松

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产生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停就停,同时也更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勇于冒险

妈妈偏“守”,小孩不在视线范围就会不由自主地焦虑。但小孩三岁以后,其实特别需要爸爸,因为爸爸有更强的探索欲和尝试欲,能带他们出去探险,体验生活。

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小孩

以目标为导向、讲究效率的爸爸,可以适时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孩子,增加孩子的一技之长,在亲子互动的时间里,爸爸和孩子也会更加快乐。

爱妈妈

有句很流行的话,叫“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爸爸要支持妈妈,在孩子面前勇敢地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对男孩子来说,这会影响他们日后与异性的相处。

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爸爸是孩子生活中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和孩子建立几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小约定吧,比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饭后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即使跟孩子有过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些约定。孩子会从这些小约定中感到持续不变的父爱和温暖,这对孩子的成长助力很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学做爸爸


育儿心得:和孩子一起,学做爸爸

每个孩子的降临都给这个家庭带来欢乐,同时也给爸爸妈妈带来挑战。

渐渐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身上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成为每个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成了作为父母心头烦心之事。

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前几天看书看到这么一句话:“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孩子因为自从孩子降临以后,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我就自然晋升上岗做了爸爸,也永远不会下岗。但是如何养育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又懂得多少呢?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情况,作为父母的也不是什么都能学得会的。

相反,孩子长大了,有时候会来教育你了。有时候双休日了,想多睡一会了,孩子就会跟你说,太阳晒屁股了,要起床了。你在电脑前工作时间长了,孩子会跟你说,你玩电脑时间太长了,应该休息了。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小孩子,我们父母应该去看一些书,学学如何做父母。如果真的有难度的话,可以在生活中,学学做父母的样子,给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榜样作用。

学做规矩,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说过一句话,3岁以前的孩子要给予无条件的满足和爱,给孩子以安全感。但是过了3岁,就应该给孩子有条件的满足。

在生活中,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作为家长应该给予满足,提高孩子的幸福指数,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都很在乎的。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就要斟酌处理方式了,不能粗暴解决,也不能轻易妥协。当然这也是每个家长最难拿捏的一件事情。

孩子如果现在想买一个玩具,会事先跟我说,爸爸我想买一个什么玩具。我一般会问她为什么要买呀,到底有没有用,然后根据情况说星期天去买一个,或者你生日的时候再给你买,或者你做好什么事情了再给买,孩子也会很开心地答应下来。

学习尊重孩子,循序渐进

客观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在每个父母的心里,却都是那么完美,容不得别人说些不好的。但是看着孩子这里或哪里的不足,心头也比较的着急。

要正视孩子存在的不足,不要轻易埋怨孩子,尤其是学习上面的事。孩子的学习有一个学习、理解的过程,如果孩子某一些方面确实欠缺,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不要给予过重的心里负担,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去克服弥补不足。

比如,前阶段学校要孩子跳绳,孩子一个也不会,孩子妈妈教她一小时,还是一个也不会跳,妈妈就有一些急躁了,不要教了,让我去教了!但是这时候,孩子学得也不耐烦了,我跟她说,爸爸小时候也不会跳的,我们用绳子玩跳绳的游戏,以后每天我们都练几分钟,她要玩电脑了,让她练几分钟,她要吃东西了练几分。几天后从幼儿园回家,她高兴地告诉我她能跳1个了,我陪她高兴了半天,而且以后几天,天天回家练习,而且越跳越多了。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也接触到一些孩子,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不会做。确实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有些事情孩子竟然做不了,这就需要家长不要急躁,帮助他一步一步地学习,多花一点时间肯定会好起来的。

最后引用一句近几年内非常热门的话,这个世上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是孝敬父母,二是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教无定法,没有可以照搬照套的方法,每个父母都只能自己摸索,但是无论怎么说,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交交心,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陪伴他一起走下去肯定是不会错的。

家教知识: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


家教知识: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

很多家庭里,妈妈都是一个人承担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父教是非常缺失的。这其实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爸爸们,无论工作多忙,也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很多妈妈经常感叹:自己明明有老公,却活得像单亲妈妈。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里有个“隐形爸爸”。这种爸爸通常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每天和老婆、孩子说不到两句话,即使在家里时,也总是看手机、玩游戏。孩子的家长会,总是妈妈参加的,爸爸不见人影。孩子虽然有爸爸,但是却和没有差别不大,这对孩子的成长危害很大。

英国著名学者哈伯特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经说过:“我想不出还有比获得父亲的保护和爱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发现:在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更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合作与社会技能,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低。另一调查也表明,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能过得幸福,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形象,那么,请从今天开始做个好爸爸,多陪伴孩子!

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看看你做了几件?

1.和孩子一起去放风筝

2.和孩子玩捉迷藏

3.陪孩子捏橡皮泥

4.和孩子一起玩拼图

5.至少教会孩子下一种棋

6.与孩子一起“异想天开”

7.和孩子多做一些益智游戏

8.带孩子一起锻炼身体

9.饭后和孩子一起散步

10.陪孩子去动物园

11.下雪时,和孩子去堆雪人

12.陪孩子观察小动物

13.和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

14.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15.每年和孩子来一次长途旅行,开阔孩子视野

16.陪孩子一起逛逛书店

17.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18.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奇妙的艺术世界

19.带孩子去参观著名的大学

20.和孩子一起去献爱心,培养孩子善良品格

21.经常给孩子讲故事

22.对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

23.和孩子一起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

24.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

25.和孩子一起准备晚餐

26.和孩子一起孝顺长辈

27.陪孩子参加各类竞赛

28.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

29.和孩子一起去爬山

30.和孩子享受园艺的快乐

31.陪孩子学骑自行车

32.带孩子一起去做客,教孩子礼仪

33.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34.带孩子体验丰收的快乐

35.和孩子商讨他的月度零花钱数目

36.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

37.和孩子一起学习遵守交通规则

38.带孩子去看看粮食是怎么来的

39.和孩子一起来做“节约标兵”

40.和孩子谈论理想

41.和孩子一起修理损坏的玩具

42.和孩子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

43.与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44.让孩子明白财富是由劳动换来的

45.和孩子一起来记账

46.和孩子一起当家,体验柴米油盐贵

47.带孩子去购物,去之前做好购物预算

48.陪孩子过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日

49.经常和孩子拥抱

50.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承诺

爸爸们,你做了几件?没做到也没关系,现在开始行动吧!

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6件事


第一篇给孩子提供一个成材的环境

1.给孩子的承诺要兑现

2.家里藏有许多他需要的书

3.不要做伤害他自尊心的事

4.给他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5.给他足够的自由

6.耐心聆听他的苦闷和疑惑

7.勇敢地向孩子道歉

8.陪孩子逛书店

9.不要说你真笨这句话

10.注意自己在他面前的形象

11.让孩子感觉你是他的骄傲

第二篇让孩子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

12.尊重他的兴趣爱好

13.让孩子快快乐乐学习

14.一起去做义工

l5.一起去做运动

16.一定要他吃早餐

17.帮他交一个外国笔友

18.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19.在孩子需要你时准时出现

20.告诉他,你能行!

21.告诉他自己很爱他

22.告诉他自己理解他

23.带他一起去旅行

24.陪孩子一起吃饭

25.赞扬他的每一个进步

第三篇培养孩子成材的必备能力

26.教他如何理财

27.让他认识吃苦的价值

28.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9.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30.让他知晓自己的优势劣势

31.告诉他积极心态的重要

32.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33.培养他对音乐的爱好

34.让孩子学会和人合作

35.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

第四篇好品性决定孩子的好人生

36.让孩子尊敬师长

37.做个诚信的人

38.培养他的爱国意识

39.学会宽容和忍让

40.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

41.让孩子懂得孝道

42.告诉孩子要节俭

43.鼓励他奉献爱心

44.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五篇使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45.让他懂得礼貌的重要

46.不要反对他认识异性朋友

47.教他和人交流的技巧

48.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49.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50.告诉孩子,心灵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第六篇放飞孩子心中的梦想

51.为他找一个学习的榜样

52.一起筹划他的未来

53.和他一起寻找梦想

54.有放弃才有拥有

55.试试才知道

56.阳光总在风雨后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

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01

不当着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起另一半的不好,比如:

“你爸爸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真是懒死了!”

“这辈子跟你爸没享一天福,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他离婚了。”

“你妈妈又蠢又笨,人的头,猪的脑子!”

“你妈妈整天跟个机关枪一样,唠唠叨叨的。”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地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对孩子而言,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而且,当一方或双方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奚落、攻击对方,不仅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会让他轻易就认可了父母的“负面评价”,对父亲或母亲带有偏见,还会让孩子感到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

如果父母因为互相攻击而关系失和,甚至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02

不当着孩子的面破坏规则

现在好多人都说,现在的熊孩子真是被人宠坏了,一点儿规矩都没有。其实仔细想想,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大多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影子。

同事王姐,从来都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过马路很少看红绿灯,没有车或是车流量少的时候,干脆直接冲过去。现在又出了“礼让行人”的政策,王姐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前几天,我们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王姐却是破天荒地等绿灯。她说,有一次和儿子一起过马路时,儿子看着附近没有行车,便打算一路小跑到马路对面。结果刚走到半路,突然一辆出租车飞奔而来。她当时吓得真是七魂没了六魂,还好司机及时刹车。当然,也免不了一顿谩骂。

王姐反思道,正是因为在儿子面前没有做好榜样,所以才会让孩子受到了错误的引诱。

不仅仅是过马路,还有家长与孩子逛超市时,本来约定只买一样玩具一样零食,但在孩子的哭闹下,父母就妥协让步了,把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全部买下。这样成功了几次后,孩子内在感知的“规则”就变了:哭闹,或发脾气,就能得手。

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一到了集体生活中或步入社会,就会发现外部强调的规则感和他已经形成的规则感,是相悖的。他们的内心肯定是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无所适从,却不知道怎么处理。

所以父母要马上停止破坏规则的行为,不要害了你最爱的孩子!

03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

作家刘继荣说,曾经听到儿子和同学打电话聊天:“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真正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她打了个寒颤,不晓得儿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消极悲观。

于是,她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到她。老公却笑着说,儿子的这些坏情绪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刘继荣这才反应过来:儿子说的那些话,正是她的口头禅啊!每天下班后,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家。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儿子。没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它会悄然无息地潜入你的生活,吞没你的好心情,毁掉你的人生。偶尔抱怨,是一种情绪发泄;但无休止的抱怨,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消极。

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面抱怨。牢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是怨天尤人。

04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哭穷

很多年前,作家谢可慧在医院排队看病,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母亲一直在斥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把眼睛搞近视了。小姑娘很委屈,一直哭,她的母亲也哭:你怎么把眼睛搞近视了,我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你还让我给你配眼镜你知不知道这都是钱呐!一边说,还一边推自己的女儿。

小姑娘被自己的母亲说着,哭着跑了。

谢可慧说,她不知道她们家是不是过得很辛苦,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斥责自己的女儿,诉说自己的辛苦,认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女儿,实在不是那么体面。

睿妈曾经听到一个母亲这样说:不要随便向孩子诉苦,因为你会发现,你无意间的诉苦,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压力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诉苦。

05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有这么一个心理案例。

一个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强,抓匪徒从来不会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为匪徒爬上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建筑物,而这个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来了心理医生为他做心理辅导,沟通之后,心理医生发现警察恐高是因为,当他还是个婴儿在摇篮里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就老站在摇篮旁边吵架。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阴影。

这个心理案例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都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学着观察身边的人,观察所处的世界了。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她的爸爸妈妈吵架时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说一些狠话,面目狰狞,在她看来一点儿都不亚于恐怖片。可见,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和冲击力。

其实婚姻就像钟摆,时好时坏是常态,难免吵架。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即使吵架,也会手拉着手吵架,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读书


0-3岁的小宝宝还不能自己读书,这个时候的阅读主要是由爸爸妈妈来“陪读”。宝宝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那么好听的故事,那么好玩的事儿,那么可爱的小伙伴,都是爸爸妈妈帮宝宝从书上看来的,书——好神奇呀。自然而然地,宝宝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爸爸妈妈也就成功地为宝宝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妈咪陪读须知——亲子阅读3大误区误区1:阅读就是识字曾经看到一位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宝宝读《婴儿画报》,还用手指着这个字,根本就不看画面,宝宝充满疑惑地看着一个个汉字,仿佛他自己都在问,难道这就是读书吗?这时候的宝宝也许对汉字根本就不感兴趣,这样子读书,只会让宝宝对书越来越反感。其实,图书就是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宝宝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美好的事物。误区2:阅读就是读懂情节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有其发展特点的。对于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而言,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了,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个自己喜欢的单独画面,从这些画面上,他们可以认识这是苹果那是黄瓜,苹果是红色的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这个时候和宝宝读书,可以不按故事情节讲,讲宝宝喜欢的画面就好了。即使对大一点的宝宝而言,读书也不仅仅是“阅读理解”,他们从这些书里看到了新的事物,学到了新的知识。误区3:按照爸爸妈妈意愿选书有些爸爸妈妈有很多培养宝宝的雄心壮志,什么时候读哪一本书,都有详细的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宝宝的兴趣。可能你为他选的书他根本就不喜欢,硬塞给他,慢慢地他就会对读书失去了好感。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的兴趣点,再以此为基础,给宝宝提供适合他年

龄段和他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他才能真正喜欢阅读。亲子读书小擂台——好的做法VS不好的做法DO:1.宝宝对他爱听的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妈咪对这样的内容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2.阅读最好采取互动形式,可以给宝宝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呀?”“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反复阅读三五次后,还可以鼓励宝宝给妈妈讲;或者是等宝宝对内容熟悉了以后,妈妈宝宝交替阅读,妈妈说上一句,宝宝说下一句。3.鼓励宝宝的翻书行为。在小宝宝眼里,书本就是一种玩具,翻书就是一种游戏方式,但这种游戏方式可以看作是早期阅读的准备,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动作来培养宝宝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和宝宝一起读书,他翻到哪页就讲哪页好了,不要因为翻错页而阻止他翻书,这样才不会影响宝宝的热情。4.“看图说话”是很好的方法。妈妈可以找一张漂亮图片,给宝宝讲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即兴发挥。5.“照本宣科”同样也是不能缺少的。像很多童话故事中很多非常优美的地方就一定要读出来。安徒生的《丑小鸭》描写一所破旧的房子,说:“它是那么残破,甚至连向哪一边倒都决定不了——因此它就没有倒。”这样风趣而又富有浓郁诗意的语言,一定要读给宝宝听。读书时可以用一些戏剧化富有变化的声调,让宝宝觉得其乐无穷。6.在家里营造一个读书氛围。宝宝还特别爱模仿大人,见爸爸看报纸,他也拿来看,虽然他拿着报纸的字都是反的,根本不知所云,但他起码觉得看报纸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所以爸爸妈妈以身作则,营造一个热爱读书的氛围很重要。7.爸爸妈妈可以将书中的人物换成宝宝的名字或宝宝熟悉的人名字,宝宝就会更爱听、更爱看。

8.宝宝对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图书感兴趣,如宝宝喜欢家居或者做饭

孩子受委屈了,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开导他


孩子去了幼儿园以后,跟同龄人相处,难免会遇到一些委屈的事情。孩子受了委屈后,总是会非常不开心,或者是一个人生闷气,这样一来爸爸妈妈就会感觉很心疼,冲动的爸爸妈妈就会直接找老师理论。

事实上,老师也是人,孩子那么多,有时候真的管不过来。当孩子遇到委屈事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开导孩子。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作为老师,要从大局考虑,有时候不得不牺牲个人。因此,爸爸妈妈要理解老师的用意,然后跟孩子说明情况,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孩子能够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样他也会开始慢慢理解别人。

多观察宝宝

一些孩子会内向一点,在遇到委屈的时候,只会放在心里,不会跟爸爸妈妈说,这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火眼金睛自己发现了。

孩子的心灵比较单纯,心情会直接写在脸上,不会掩饰起来。所以爸爸妈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跟孩子沟通,询问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观察孩子的反应,尊重孩子的态度。

要及时安慰孩子

在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之后,如果孩子真的受到了委屈,爸爸妈妈一定要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安慰他,但也不是说要把责任全部怪到别人身上。教导孩子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可以耐心跟老师解释,另外要让孩子学会跟他人进行沟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委屈,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安慰开导孩子,找到孩子受委屈的原因,然后加以解决,防止再次发生。

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


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

画画

做法:父母向宝宝谈论一些话题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准备若干画笔和纸张,适当的时候用笔在纸上画,画完了让宝宝告诉父母画的是什么。

温馨提醒:不要介意宝宝画了什么,只当这是一个锻炼宝宝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小游戏。

做家务

做法:父母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宝宝参与进来,剥毛豆、理韭菜等,同时不要忘了适时地给予宝宝夸张的表扬。

温馨提醒:唯一让你感觉有些难受的是,原来自己真的老了,身边那个小小的儿女居然已经会帮你做事了。这样既让宝宝认识了很多蔬菜,锻炼了动手能力,对增进宝宝的食欲也有很大帮助。

看碟片

做法:为宝宝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宝宝年龄的DVD或者VCD,比如《海绵宝宝》、《彼得兔的世界》等,陪同宝宝一起看片,遇到片中需要互动的地方,可以和宝宝一起动起来。

温馨提醒:丰富宝宝的储备量,同时从影碟故事中学习技巧及常识,但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别让宝宝的视力受伤害。

亲子共读

做法:选一些宝宝平时感兴趣的书,用夸张的语气给宝宝

大声朗读,并适时地问宝宝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宝宝回答正确了,就狠狠地表扬一下。

温馨提醒:书中自有黄金屋,培养宝宝热爱读书的习惯是永远不变的硬道理。等到孩子大了,你就会发现读书的好习惯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捏面团

做法:准备一些彩泥(也可以用面粉代替),父母示范着给宝宝捏些小动物、小水果,让宝宝模仿着捏。

温馨提醒:虽说玩面团是有些浪费粮食,但的确让宝宝在增强小手灵活性的同时,锻炼了想象力。如果让宝宝洗干净小手,再玩面团,那玩好的面团完全是可以食用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