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界的指责,梦鸽说“儿子是忠厚孩子,错的是社会环境”。
人是多面的,一个人在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眼中,往往会展现不同的一面,加起来了,才叠构成一个相对接近于真实的人,所以,对于一个不相识的人,更难以依靠媒体,或者父母的描述,去进行判断。之所以关心,是因为涉嫌犯罪,而这个时候,大家关心的是证据,其他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们这些外人来说,毫无关系。
至于社会环境,很遗憾,确实不理想。我不知道别人,但是自己为人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有坏人,会伤害自己的孩子,或者把孩子带上邪路,去做一些伤害自己,甚至伤害别人的事情。也因为这样,更明白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战战兢兢。因为要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应对这个复杂社会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有些话,是不能够说的,有些人,尽量的远离。说到底,让孩子有一个是非观念,毕竟,孩子总不能够二十四小时保持在父母的视野之内,那个时候,只能依靠他们自己,学习去判断,学习去成长。
在Facebook上看到香港的朋友们在分享一封信,一个家长对另外一名家长的投诉,起因是这位家长发现,在这些学龄前的孩子们一起游戏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特别的霸道,不单单把玩具全部归为己有,而且还打那些想要和他分享玩具的同龄人。而最让这名家长担忧和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那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一边,对于自己孩子的作为,视而不见。这名家长在信的最后提醒那位家长:孩子如何成长,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也因为这样,虽然和自己不想关,还是觉得,应该写这封信。
一些留言觉得,小孩子嘛,何必如此较真?看到这样的言论会觉得非常担心。毕竟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社会环境当然重要,而这当中包括父母如何教养,孩子的行为举止,很多时候就是父母的是非对错观念的同步反应。也因为这样,看到那些带着孩子,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大声吵架,甚至动手打人的父母,会担心,这样的言传身教,孩子未来会不会有同样的暴力行为倾向?学术调查结果就显示,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倾向的人,大部分的父母,就有家暴行为。我采访过家暴的受害者,她说,自己的公公平时就会殴打婆婆,也因为这样,丈夫惊讶于她提出离婚,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过来了,而婆婆就一直在劝她,夫妻本不就是“床头打架床尾和”的吗?
也因为这样,当一个孩子出现行为差错的时候,是不是身为父母的先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偏差,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在孩子出现坏习惯或者不检行为的时候,有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对待孩子,是不是毫无原则,而把这种无原则,理所当然的人为,这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同样在Facebook上,美国的朋友分享了一封,一位美国妈妈写给儿子的信,在儿子选择在Facebook上宣布自己是同性恋之后,身为父母,和儿子的朋友们一起,同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如果是我,会觉得非常伤心,当然,更会反省,为何孩子选择不和自己当面谈呢?
这位妈妈的信很短,他告诉儿子,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有任何的改变。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一句话,提醒儿子,收拾房间里面的饮料罐头和茶杯,不要等到蚂蚁爬进去之后。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位无条件,但是有原则的妈妈。
无条件的爱,意味着当孩子犯了错,别人都不喜欢他,或者不接受他的时候,他会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会抛弃自己,就算自己的孩子做的选择,不是自己的心头好,甚至不喜欢,但是只要没有犯错,不涉及到是非,依然给与孩子选择的自由。坚持原则,意味着不会对孩子犯的错视而不见,甚至颠倒是非黑白,强词夺理,或者利用手中的特权,为的就是帮孩子推卸责任。
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其实也必须同时存在,不然的话,爱,就会变成溺爱。经常看到这样的家长,孩子跌倒了,冲过去扶起孩子的同时,拍打地面,然后告诉孩子,那块地是坏人,它已经接受了惩罚了,所以不要再哭了。那块地其实就像社会环境,跌倒往往是因为不平坦。可惜这些家长没有借机告诉孩子,下次遇到这样的地面如何保护好自己,也没有提醒自己,遇到这样的地面要更小心看管孩子。而想深一层,这是因为这些家长本身的固有思维,一旦发生问题,原因一定在外部,从来不反省自己。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而爱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这样高远的想法,对孩子一时的得与失不会太过苛求,而是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在这方面,我有些体会:
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期间,晚上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她沮丧地说:“老爸,你可要有点儿心理准备啊,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一定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分析,不就行了?”
我说得很轻松、平静,女儿焦急的情绪也平复了一些。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能考好?可是如果这时我一味责备,结果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与不安,还能有什么效果?再说,女儿已经尽力而为了,我没有理由怪罪她了。
回到北京,我带女儿去拜访了几位老师,他们分别仔细分析了试卷,一点点帮助女儿认识和理解。这以后,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所以,爱孩子,既要用心去爱,也要用脑去爱。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是我们和父母关系的照见
我很喜欢梵高,疯狂的那种。
对,就是那个跟妓女结婚,被关进精神病院,割掉自己耳朵,生前只卖出一张画,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最后自杀的倒霉蛋——文森特·梵高。
我看他的传记,买他的画册,临摹他的作品,看他的画展,我有星空和向日葵图案的雨伞,杯子,靠垫,杯垫,拼图,丝巾,笔记本,手机套和床单,还有泰迪熊博物馆耳朵包着纱布的梵高熊,都是了解我的朋友从世界各地带来给我的。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迷恋他。
虽然我知道他也是白羊座,我们都热衷于浓烈的色彩,都对生活有巨大的热爱。
但是,这个理由仿佛不足够。
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最近一直在钻研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训练》,说是研究亲子关系,其实是通过孩子,看到自己,又经由自己,照见父母。整整三代人彼此的影响和循环,贯穿着摊开在眼前,脉络清晰。
显示着所有的因,和对应的果。
我能看到每个人的身不由己,也能看到每个人迸发出的自己的力量。
看到每个人的伤痛,也看到每个人带着伤却依然前行的勇气。
用否定表达爱,是许多父母常用的方式
我知道爸爸是爱我的,但是对他从小以权威的方式对我,一直耿耿于怀。
爸爸从来不表扬我,无论我做什么。
拿98分的卷子回家时,会因为那2分被批评,拿58分的卷子回家时,他不会批评我——会打我。
爸爸对我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批评——当他看到我的房间乱了,他会帮我收拾屋子,但是批评我太懒;当我感冒了,他会给我买药,但是抱怨我不好好穿衣服;当我想要跟他亲近一下,他会躲开,所以我们之间,几乎从来没有肢体的接触。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爸爸说要带我去自然博物馆,但是出门前因为选择穿哪件衣服发生了争执,爸爸指着他选中的衣服说:“如果你不穿这件,我就不带你去!”
上小学的我把头一梗:“我就不穿!不去就不去!”
结果呢?
我们就这样彼此生着闷气,在家里呆了一个周末。
而这件事,一直被我记了30多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堵得慌。
我觉得爸爸太拧了,太硬了,我对这个爸爸并不满意。
在我小的时候,会流着眼泪屈服,但是从青春期开始,我开始报复性的反叛,我不听他们的意见,自己做决定。
随着我的成长和成熟,我懂得越来越多了,我越来越能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但是,我的青春期,仿佛一直都没有结束。
学习了很多个人成长和育儿知识,我更加知道爸爸离教科书上的“标准爸爸”的差距有多远,我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那些低自尊,不配得,不自信,过分在意他们评价,以及不够柔软,脾气火爆等等,很多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小时候爸爸对我的态度。
后来,爸爸帮我带孩子,我看到爸爸非常爱我儿子,却经常满脸带笑的说出“不听话,坏孩子,越来越淘气”等否定的语言,我能理解,这就是他爱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我听来,每句话依然刺耳,和着我小时候他对我的批评,彼此如同回声般交织在一起。
如果我能有一个柔和的,鼓励的,积极的爸爸就好了,我经常这样想。
来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生长
我不断的在用我自己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证明着自己有多好。
几天前,参观梵高的多媒体画展时,我突然醍醐灌顶:
其实我喜欢梵高的原因,正是因为他虽然屡遭生活打击,却依然坚挺旺盛的强大的生命力。
他就像是中了诅咒,生活甚至从未对他微笑。他的朋友,他的爱人,他的身体,一切都冷冰冰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却拥有如太阳般永不熄灭的热情,变幻出浓烈的色彩,恣意倾倒在用饿肚子的钱买来的画布上。
这种逆境中拍到谷底又昂然勃发的顽强的力量,压得越低,反弹的越用力的打不死的热情,就像是我,在对爸爸权威的叛逆中,不断累积,不断提升的能量。
通常,小时候被家长用权威对待的孩子,有两种。一种是屈服,从此惧怕于所有权威的力量。一种是叛逆,从此不断的想要挑战权威,证明自己。
显然,我是第二种。
我不断的在用我自己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证明着自己有多好。
我独立,负责,孝顺。在32岁失恋之后,顽强的从濒临崩溃的悲惨中爬起来,成长自己,收获真爱。并且用两本情感疗愈的书,给这门恋爱课画上了一个华丽的句号。
我从不怕挑战,我热爱挑战,我喜欢压力之下微微紧张和兴奋的感觉。我做很多新鲜的尝试,生活轨迹不断的变换,离我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很多小时候不敢想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手里,一步一步的实现。
我相信世界上有奇迹,我相信我自己能创造奇迹。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有这样一个爸爸。
他用他看似粗粝权威的作用力,让我收获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这可能比我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到达的位置,还要高。
因为我知道,在爸爸那些负面的表达后面,是他的爱。
想到这件事的一刹那间,我感到一种非常通透的幸福感,堵在我和爸爸之间的那条通道,清澈通透。我有一种和爸爸联接上的力量。
我再也不想要一个“另外的”爸爸了。
首先,如果真的换一个爸爸,没人能保证一定比现在这个好。
其次,即使我真的得到了一个如教科书般标准完美的爸爸,我也并不能确定,我的表现会比现在更好。
每个爸爸,对我们自己来说,都是完美的爸爸。都是最适合我们的爸爸。
我,才是我自己和孩子最重要的“原生家庭”
平时做亲子教育,经常接触很多家长,有些人了解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后,会抱怨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伤害。我们学到的那些教育理念,仿佛让我们对父母的挑剔有了更多理论依据。
“我妈妈太强势,总是控制我,所以我才总是想控制孩子。”
“我妈妈从来就不懂得界限,所以我总是被她越界。”
“我爸爸抽烟喝酒,一吵架就打我妈妈,所以我童年非常凄惨。”
……
说到童年凄惨,恐怕很少有人能比过乔布斯和奥斯卡获得者查理斯·塞隆。
老乔是个私生子,出生一周就被亲生父母送人,寄人篱下。
而小查亲眼目睹妈妈枪杀了向全家人施暴的爸爸,16岁就独自闯荡,肩负养家重任。
这样的童年,在无论任何一种育儿理念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巨大创伤。
如果他们堕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想必比我们都更有理由吧。
但是他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力量爬起来,不仅取得骄人的成就,更收获坚定充实的内心。
因为我们有的,不仅是爸爸妈妈,我们还有我们自己。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再大,也大不过我们自己。
当我们自己决定用积极的态度去生活,用美好的心去拥抱世界的时候,
所有的伤口,都会开出娇艳美丽的花。
“没错,你受到的伤害,来自于父母,你现在所有的那些心理上的弱点和人格缺陷,也都来自于你的家庭”,我对那些跟我抱怨原生家庭的朋友们说,“那么现在让你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自省的冷静,让你开始想要自我成长的积极的力量,让你去思考人生的智慧的头脑,它们又是来自于哪里呢?”
“难道不是来自于我自己么?”他们说
“那你自己又来自于哪里呢?”
“没有一对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仅仅局限在正面,或者负面,那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每一对家长,都是最好的家长。
让我们接纳他们对我们不完美,却充满爱的表达。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
无错原则
当幼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幼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这是幼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幼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幼儿。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儿教育中,一旦幼儿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岁-3岁的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幼儿,让幼儿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幼儿长大后遇到困难了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有些父母在养育幼儿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幼儿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幼儿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幼儿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幼儿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自我被动、退缩、怯懦。
在现代社会中,要教养一个情绪健康的孩子是个越来越难的工作。我们要对父母们说句满怀期望的话:我们希望你能享受与儿女之间的亲爱关系。
孩子如何才能觉得被爱
本书的焦点在于为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面—满足儿女对于爱的需要。如果儿女觉得自己真的被父母所爱,那么在他们生命的各层面都会对父母的指导比较有反应。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你的儿女对你所付出的爱有一个更深的记忆。当你表达他们能理解并能回应的爱语时,他们就能记住!
如果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我们必须学习表达他们的独特爱语。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感受爱的特有方式。基本上,小孩子如同所有的成人一样,会使用五种方法来传达和感受爱。这些方法有: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及服务的行动。如果你家中有几个孩子,那么很有可能他们每个人的爱语都会不同。因为孩子既然常有不同的个性,那么接收的爱语就可能会不一样。通常,两个小孩子会以不同的方式接受爱。
“无论如何”都一样地爱
不管孩子最了解的是哪一种爱语,他都需要你无条件地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表达。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引导之光,它可以照亮黑暗,并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情况与如何教养儿女。没有这种爱,教养儿女是令人为难与困惑的工作。在我们探讨这五种爱语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无条件之爱的本质与重要性。
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要爱他们。亦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如何,还有最难的一点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要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便他们行为不佳的时候。
这听起来很像是在纵容孩子,绝不!只是要求父母先做第一优先的事而已。亦即在采取任何有效的训练和管教之前,孩子的情绪爱箱先要被填满。一个爱箱充满的孩子对父母的指导会有回应,而不会怨恨。
有些人深怕这会惯坏孩子,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接受再多正确且无条件的爱也无妨。当然一个孩子或许会被缺乏训练或不适当的爱所惯坏,但这都是错误的训练和给予所造成的。真正无条件的爱绝不致于惯坏孩子,因为父母给再多也不为过。
这些原则对你来说可能很难认同,因为它们与你先前习惯了的想法格格不入。情形若是如此,你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能就不容易了。然而,你若能操练并了解到这些原则的好处之后,你会发现比较容易做了。既然你知道因为爱不同,会产生适应良好又幸福的孩子与没有安全感、易怒、难以接近、不成熟的孩子之间的差异,那么请在这里暂停一会儿,做一些有益于孩子的事情吧!
如果你未曾这样爱过孩子,在开始做时可能会有困难;但当你无条件地去爱,并在各种关系的层面中变得更会付出与爱人时,你会发现它具有令人惊奇的效果。当然,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你也不能期待自己能够随时无条件地爱别人;但当你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时,你会发现自己比较有能力去爱了。
有一个很难理解也很难操作的知识点“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而这个知识点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关过不去,很多家庭问题就解决不了。现实情况是“有脑无心”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多,偏偏“孩子是读心的而不是读嘴的”。这就造成了深刻的亲子鸿沟和矛盾,一方面家长用各种道理(用脑)教育着孩子,一方面孩子用各种方法反抗着家长的无心(要心)。
到底什么是用心和用脑呢?一句话:“用心”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对方内心的感受;“用脑”关注的是“事”,关注的是事件或问题的解决。当你不能真正地关注“人”本身的时候,那你就很难取得对方的信任,当对方不信任你的时候,你一切关于解决问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
爱与幸福理论有一个关于爱的公式:“爱=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帮助”,当父母拥有了信任、心赏、悦纳、支持和帮助的能力的时候,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这其中“信任”、“心赏”和“悦纳”都是用“心”的;而“支持”和“帮助”是用“脑”的。“信任、心赏和悦纳”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知道的都是“知识和逻辑”,是在“用脑”,只有做到的才是“智慧”,是在“用心”。当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信任、心赏和悦纳的时候,你就是爱孩子了,孩子感受到了这份爱(孩子是用自己的心感受父母的心的,而不是听父母嘴上说的!)就会接受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发自内心的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话,孩子认为家长的“支持和帮助”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都是“要求和包办”。
父母提高自己信任、心赏和悦纳孩子的能力就是“调心”,父母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用脑”,所以教育孩子“调心不调嘴,心在前脑在后”。当然,调心是一个缓慢优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们按照爱与幸福理论所教授的方法一点一点去做到,一点一点去坚持做到,急功近利和半途而废一定不会“调心”成功。
1、实质:孩子是读心的,不是读嘴的;(嘴上功夫再好,孩子也不会买账)
2、误区:想学方法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想学方法的家长,都是心急的家长,心态没有改变,孩子也不会买账。)
3、原则:家长来学习,是来调心的,不是来调嘴的;(嘴上功夫的改变,心态不改变,孩子不会买账,更加会觉得家长虚伪,这不就是标准的说一套做一套吗?)
4、状态: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调心调到什么程度?自己的内心缓慢而优雅,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有为无欲”,表现形式是“身快心慢”。)
生活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心在前、脑在中、身在后”,调心最慢因为是修行,用脑次之因为是学习,越是没脑子的人身体就越发达,总是在行动,盲目行动还不如不行动。尽管我说的很详细,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这可能就是人与人的区别吧。
遭到孩子如此嫌弃,他的父母听到后定有心如刀割的疼痛。
当我把这个帖子分享给童忆成长编辑组的同事时,他们共同的反应是:愤怒!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白眼狼吗?养他干啥,长大了也不知道感恩,白养了!
几乎每一个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的爸爸妈妈听见孩子这么说,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吧:愤怒。愤怒的背后,还有深深的伤心与难过。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千辛万苦,却把孩子培养成了白眼狼。
悲哀的是,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真真的存在,而且不是少数。
你光鲜亮丽,父母低声下气
我身边的一位阿姨,近六十岁的人了,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操劳。
阿姨说,她在郊外的一家政公司上班,服务行业,工资不稳定,工作时间不稳定,所以,有时候晚上八九点,时常在小区门口碰到刚刚下班的她。
她说,她还要赶回家给儿子做饭,要不然那小子又要出去挥霍。
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为什么还要起早贪黑的工作呢?
阿姨的儿子三十岁了,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女朋友倒是经常换,每次出门都给阿姨要零花钱,儿子还说,给一百块钱,都不好意思伸手接。
这让她非常寒心,辛苦拉扯大的孩子,到头来却成了讨债的“白眼狼”。
大都这样的人,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却把手潇洒地插进口袋里,专职“啃老”。稍不如意,父母还要挨尽埋怨。
这样的一群人,有的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下馆子,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
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明明手头不宽裕,却高喊着不亏待自己……
殊不知,自己的父母正弯着腰,用长满茧子的大手挣辛苦钱。
其实,心中无爱的人,即使物质条件再丰富,也难抵内心的冷漠。你含辛茹苦操碎了心,也换不来他一声“谢谢”!
富养?你得欠孩子多少钱?
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总有一种“愧疚感”,什么都要给予孩子最好的!!!
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上最好的幼儿园……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国父母为孩子承担太多了。
童忆成长专家孙澜老师认为:不要把教育做的太过功利化,尽自己所能,否则,养出白眼狼的孩子也不足为奇了。
“全民富二代”不可取,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物质享受就被过分满足:要手机,要电脑,要房要车……
这种孩子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有没有被满足,而对父母的感受视而不见,等哪天父母没什么能给了,他还会觉得父母亏欠他很多。
这是所有白眼狼孩子的共同特点:无限制的提要求,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给就大呼小叫。
归根结底,是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感,滋养了孩子这种惰性,才让孩子理所当然的享受这父母的给予。
你什么都做了,孩子还能做什么?
“我爱孩子,我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这听起来很合乎情理。
但,童忆专家建议:当孩子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帮他做了,这是一种对孩子行为能力的侵犯。
常见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不敢怠慢,事事代劳,就差替孩子吃饭了。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事情你都能替孩子扛,你却不能替孩子成长!
孩子说“我饿了,我要吃饭”,然后你就赶紧捧着碗奉上。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受之无愧”,有这种倾向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如果给了,他觉得那是爸妈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如果没有给,他就认为爸爸妈妈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这样的孩子,最终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如果可以,在孩子能力允许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做,教育不可以越界,解放孩子的双手,自己的事情自己来:
孩子的小件衣物,可以让他洗一洗;
盛饭洗碗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
自己穿衣洗漱,收拾玩具。
……
这样做,孩子自然明白,这是分内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帮忙,应该知道感恩。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某天当孩子离开你后可以自由飞翔,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谨记:
有能力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
没能力做的事,教给孩子自己做;
不干涉孩子笨拙的行为和不成熟的思想。
希望我们都能养出有爱的能力的孩子,享受把爸爸妈妈的爱,同时,也能把爱给予别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