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点走、慢点走···”“不要跑哦!”呵呵···这些话可不是老师说的哦~这些话都是孩子们说的。怎么回事呢?听我给你讲讲吧!孩子们入园已经快6月了,我们感觉孩子们似乎长大了不少,在每天吃完午餐以后,孩子们都会主动帮助老师拿抹布擦桌子,帮老师拿笤帚和簸箕,争着\抢着都很乐意,也都会自己去卫生间漱口。但这些孩子们毕竟年纪太小···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爱玩的小毛病,去洗手间时候总爱跑着跳着的过去,而老师总担心孩子们这样跑跑跳跳的会撞到人或者自己摔到了,所以老师总是在后面督促着:“孩子们啊!慢点、慢点走···”“孩子们!不要跑啊!”后来我琢磨着,这样督促也不是个好办法啊,灵机一动,就招呼了涵涵过来:“来来···我请你当小老师,给你个任务哦!帮老师看着小朋友们,告诉他们不要跑啊!”涵涵很懂事的明白了老师的话,就点点头说:“好”然后!她就忙开了!“你慢点啊!”“不要跑哦!”“要走着去啊”···嗯!我便默不出声的在旁边观察着“小老师”的工作情况。“小老师”的工作成果相当不错,孩子们真的不跑了,一个一个出去的时候都是慢慢的走,有时候有的孩子快了,涵涵就会拉着他说:“不要跑哦!”原来让孩子自己管孩子是这样的效果显著。第二天午餐的时候。我就向孩子们宣布:“以后吃得快,第一名的小朋友,可以去门口当小老师,去看着小朋友,要他们慢慢走去洗嘴巴、漱口。”在这次新政策宣布之后,都会有孩子们很自觉的去那里当个监督的小老师。今天是XX,明天是XX···孩子们就这样的轮流着,谁吃的比较快,谁就自觉的去那里站着。我看见他们这样的听话,在旁边看着他们,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一种莫名其妙的开心,一种欣慰,一种感动。我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他们快乐地分享着各自带来的零食,自由自在地在宽阔的塑胶跑道上尽情奔跑,银铃般的笑声在空旷的操场上合成了一首动听的旋律。
让我觉得欣慰的是,昨天孩子们表现得非常懂事。虽然孩子们都很开心,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兴奋而大声嚷嚷。特别是在经过大哥哥大姐姐教室外的林荫路时,孩子们忍住住了自己的兴奋,非常安静又非常迅速地走过去,有几个孩子甚至还捂住了嘴巴,掂起了脚尖,生怕自己发出的声音会打扰到正在学习的哥哥姐姐。看到他们如此的可爱纯真,真的是让我好感动。
我们在花坛前合影时,正好是他们的下课时间,陆陆续续有中学生经过我们的身边,有几个学生还开心地跟我们的小朋友打招呼。这时,我们班的璐璐兴冲冲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他们真的说我们是可爱的好孩子了!”看着她自豪的表情,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她还记着我昨天说的话。因为怕孩子们太开心管不住自己,所以昨天我在讲春游事宜的时候,跟他们说:“如果大哥哥大姐姐看到我们安安静静很有礼貌的样子,一定会说真是一群可爱的好孩子!”没想到他们真的记住并且也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
其实,孩子们,你们昨天的表现真的让老师很感动也很欣慰,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大声而自豪地对别人说:我们都是好孩子!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呈现爱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说自己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又亲又抱,自己烦躁的时候就用动画片和游戏去打发孩子。
我们大人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想法,对我们来说是乐趣的动画片,对他们来说也是接受知识的一种方式,像有的孩子去模仿动画片的内容撑着雨伞从楼上跳下来,他们以为自己也会飞起来,结果只有痛苦降临。难道只有毁灭性的事情发生才能让我们警惕吗。
动画片也是孩子的乐趣,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的乐趣,但是我们可以陪伴他一起看,适当的给他们分析动画片的错与对和真与假,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危险的发生,保护我们的孩子。
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我班都要上一节周评课,正确评价幼儿一个星期来的各方面的表现,对那些各方面表现好的和有进步的孩子给予小小的奖励,鼓励幼儿下周表现更好一天早上,一个平时很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忽然不肯来园了,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他哭着赖着不肯进来。我很奇怪,等他妈妈走后,我把他搂在怀里,亲切地问:“你干嘛不肯来幼儿园?是不是家里来了亲戚?是不是小朋友欺负你了?”他听了都摇摇头。我说:“那是不是老师对你不好?”他点了点头。“是哪个老师对你不好?是陈老师还是吴老师?”他指着我说:“就是你不好。”我忙问:“陈老师怎么不好?”“你星期五没有发两颗五角星给我。”我一想,真的,我星期五给每一个孩子发了五角星,给进步大的孩子多发了一颗。他呢,是没有给他两颗。这孩子最近上课、做操、午睡都有明显进步,可他不爱讲话,就这样被我给疏忽了。想不到疏忽竟给这孩子的情绪造成了这么大的波动。我忙对他说:“星期五老师没发两个五角星给你是老师不好,一定注意改正,好吧?”同时也给他提出要求:“你不愿意来上幼儿园那也不好,你也一定改正,好吧?”这时,孩子高兴地露出笑容。我想他也一定会改的。由此,我想到老师给予孩子的评价与鼓励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损伤任何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及时细心地了解孩子的情绪。《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关注到这个孩子的需要,所以造成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造成了他的误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通过这件事,再次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倍地关注,了解每一个孩子,能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
上学时,我的成绩一向是最好的,所以志向挺远大的,没想到,毕业后自己成了一名幼儿教师。我喜欢静,但与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是吵吵闹闹的。因而对工作没有兴趣,对孩子从没有爱意、没有好感,总觉得五、六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呀?可是自从那一件事后,使我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提高了对工作的积极性。
那是在一节活动课上,让幼儿玩绳。我先给他们示范跳绳,可是我刚跳了几下,绳子就勾住了我的鞋跟,我毫无准备的就被放到了地上。当时,摔的我半晌才起来。我眼里含着泪,守着孩子没好意思让它掉下来。此时孩子们都围上来了。“老师,摔着胳膊了吗?”“老师,疼吗?”“老师,我扶起你来吧!”还有几个细心的孩子,过来给我擦眼泪。那时我的我的心痛的比摔的还疼,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孩子们,老师对不起你们!”我的心好内疚啊!
从那以后,我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了工作中,因为孩子们的关心给了我工作的动力,也坚定了我一定要把工作干好的信心。
我知道当幼儿教师比较平凡,也比较清贫,但是这项工作不仅是我自己的,它还属于一个个孩子的。我时常被孩子们的爱感动着,也用同样的爱回报他们。
孩子们,我爱你们。
幼儿们有时会做出一些让我们觉得棘手的或困惑的行为。我们可能偶尔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娃老是捏她哥哥的鼻子?”,“为什么娃把零食放在自己的头上?”,“为什么把娃独自留在房间里时,她会大哭?”等等。
乍一看,小孩们的行为简直是莫名其妙!但是,仔细想想,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孩子的行为,来了解他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今天我们想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这样我们大家都可以尝试用专业的角度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了。
观察中寻找规律。
任何一次又一次发生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能在重复的行为中找到规律,我们就可以弄清楚如何解决它。
首先,让我们简单地写下发生了什么。例如,当我们看到孩子多次把巧克力豆豆放进鼻子里以后,我们可以拿出一张纸,把这个行为写下来。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的记录方式怪怪的。但是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有时候我们的记忆可能会让我们忽略掉一些有用的细节。因此,简单地记下所发生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那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规律。
不论有多么棘手的行为,只要开始写下来就行了。到最后,我们可能会惊讶于我们发现了什么。因此,当我们被孩子富有挑战性的行为所困时,把它写下来,连同之前以及之后发生的事情。当我们找到一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尝试调整或改变它。这些观察和笔记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然后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一些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