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团毛线,是绝对不能洗的,因为上面残留着“妈妈的味道”,是孩子的一种“心灵的寄托”。
如果年轻的妈妈要离开家一段时间,请给幼小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心灵的寄托”。
4岁的小女孩琴琴在读幼儿园中班,她最宝贝的东西是一团纤细的毛线。无论去哪里,她都带着它。
一天上午,调皮的小朋友东东突然夺过琴琴手里的毛线,扔到了草丛里。琴琴惊惶失措,拼命去草丛里找,等她发现找不到,便放声大哭。
琴琴的表现吓坏了老师,最终她们发动整个幼儿园的老师一起找。拿到毛线的一刹那,琴琴的哭声停了下来,她紧紧攥住它,抱在胸前,但毛线已经脏得不行了。
琴琴的这次恸哭吓坏了幼儿园的老师。最后在心理医生那里,她们找到了答案。
这根毛线,是一张因破旧而被妈妈扔掉的毛毯上的,而这张毛毯,是琴琴很小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盖的。现在,毛线是它唯一的残留者。
她的妈妈回忆说,琴琴很小的时候,她经常出差。每次出差,琴琴都哭得厉害。一开始,她会耐心地劝女儿,发现没办法后,就对琴琴很凶,有时会忍不住打女儿。后来,琴琴忽然不怎么哭了,妈妈走也好,回来也好,她都很安静,因为她有了这一团毛线。
其实,这团毛线对琴琴来说,就是“妈妈”。她将对妈妈的一切期望转移到了这一团毛线上。这团毛线,是绝对不能洗的,因为上面残留着“妈妈的味道”,是孩子的一种“心灵的寄托”。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导读: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导读:父母尽力满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需要、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父母的爱、永远快快乐乐的孩子,会认定,快乐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经常听到一两岁孩子的妈妈们抱怨:“我这个孩子特别粘人!真烦死了!”综合起来,“粘人”的“症状”不外乎以下几种:
1.只要妈妈在,就不跟别人,缠着妈妈。
2.经常希望妈妈抱。
3.不愿意自己玩儿或者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妈妈陪着。
不少妈妈问,孩子这个“坏毛病”该怎样才能改掉?她们特别急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情,不要总牵扯大人的精力。
在着手改变宝宝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孩子为什么“粘人”
“粘人”的行为一般出现在1岁之后,其实,这不是什么坏事情,而是孩子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在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他能够判断——
*自己单独玩儿、吃饭、做事情
*跟妈妈一起玩儿、吃饭、做事情
哪一样给他更大的快乐:当然是跟妈妈在一起!
他也能够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我要那种给我更大快乐的情景——跟妈妈在一起!
一岁左右孩子的妈妈,大多数已经重返职场,每天起码有8个小时不在家。这些妈妈的孩子,比全职妈妈的孩子,表现得更加“粘人”一些。妈妈一回家,就被孩子“独占”了,吃喝拉撒睡,都要妈妈陪。妈妈想休息一下、看会儿书、做点儿自己的事情,非常困难。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妈妈难免会觉得不耐烦,希望保姆或其他看护人把孩子的注意力分散走,或者干脆送全托。
但是,妈妈们要意识到,孩子这样做,不是成心跟你过不去,而是在很清楚地向你发出信号:“妈妈,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他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白天不能和妈妈在一起的缺憾。他是在向妈妈表示爱,也是在要求妈妈对自己证实她的母爱。这种对母爱的需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妈妈一定要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这部分情感需要,否则会给孩子的终身幸福留下不可弥补的缺陷和阴影。
建立幸福感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primaryhappiness)和“次要幸福感”(secondaryhappiness)。
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是明确地、毫无疑问地坚信,父母永远无条件地爱自己。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3岁之前,孩子需要父母经常地向自己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爱。首要幸福感一旦确立,终生不会动摇,孩子也不再需要父母时刻在自己身边才能够感觉到爱,他开始走向独立。
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儿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或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或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是否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食品、考试成绩是否好、老师是不是喜欢我、老板是不是欣赏我、这次提拔有没有我、比赛是否能得大奖等等。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感到受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父母尽力满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需要、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父母的爱、永远快快乐乐的孩子,会认定,快乐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忽略孩子的需要、躲避孩子对自己的需求、经常呵斥甚至打骂孩子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不会认为父母的教养手段有何不妥,反而会坚信,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感到自己是个坏孩子、得不到父母(自己最爱的人)的注意力、经常感到伤心、绝望、愤怒,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如果父母在孩子“粘人”的阶段,不愿意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不耐烦甚至推走,过一阵子,孩子有可能不再表现得那么“粘”,有些家长会窃喜:这孩子变“好”了!殊不知,这是问题深化的表现,是一件坏事情。
孩子在需求长期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停止用以前的手段来试图得到满足。但是他的需求仍然存在,他会转而用别的手段来满足自己,最明显的,就是对物品的依赖。那些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大发雷霆的孩子、那些死死地把住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和别人有一丝丝分享的孩子、那些特别“难缠”特别容易发脾气的孩子、那些经常做危险事情的孩子……
孩子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一个感情的黑洞。他从小就认定,“爱”是痛苦的、是渴求得不到满足的那种感觉,对其将来的爱情生活影响巨大。
因此,聪明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粘人”感到不耐烦,不会首先想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妨碍,而是平静地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检讨一下自己最近以来是不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够质量,进而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陪陪孩子。一旦孩子得到了满足,就会自然“放松”父母,渐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
你在孩子幼小时期所额外花费的心血,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它不仅会硕果累累,更会在今后省却你无数的时间、精力、伤心甚至钱财。
夸夸其谈理论之后,尚需结合实际讲讲自己的体会:
我的儿子Sam母乳喂养到2岁,虽然有人说母乳喂养的弊端在于牵制了母亲,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天经地义而又必不可少的。由于他的全部喂养基本由我来承担,在这期间,我充分了解他的秉性脾气、了解怎样才能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对他的需求十分敏感,并且根据他给我发出来的信号,尽力满足他的成长需求。他也因此对我建立了至高无上的信任感、依赖感和爱。
因为我一直和Sam在一起,他的分离焦虑阶段度过的十分顺利,从来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分离焦虑。1岁到2岁的有一段时间,他表现的特别需要我的注意力,无论做什么都要我看见。我知道他这是因为什么,所以很愉快地接受他的需求并且注意时刻满足他。他成长中的一切细节,都在我的观察之中。他知道,妈妈陪着他长大。
在他将近2岁时,他自己主动断了奶,主动要求搬出我们的大床,自己睡一间屋子,并且开始能够自己玩儿一段时间,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了。我将这一切归功于他内心安全感的充分建立,他的依赖感被充分满足,因此才能够自然地走向独立。
Sam的首要幸福感已经比较稳定,他一直都很大方,很懂事,关心别人,乐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除了在很困、很累的情况下,他极少因为不能马上得到一样东西而发过脾气。经常有人对我说,你这个孩子真乖、真独立、真好带,不像别人的孩子,被惯坏了,总是闹。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Sam才是真正被“宠”出来的孩子呢。那些“闹”的孩子,恰恰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和爱,才用“闹”来唤醒大人的注意。
前一阵子,因为稿约比较多,我白天陪Sam的时间少了。丈夫因为要组织一个大型会议,半夜才回家。晚上我一个人带Sam睡觉,他无论多困,从要求上床到真正入睡,往往“折腾”一个半小时,搂着我唱歌、说话、咯咯笑。我知道他是在弥补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所以耐心地陪他,而不是急着回到电脑前接着写稿子。陪伴他从两方面讲是幸福的:被需要的幸福,以及满足他的需求的幸福。他的身上总是那么温热,那么柔软,那么香。
有时早晨醒来,Sam会搂着我,肉嘟嘟的小脸贴着我的腮帮子,亲热亲热,还喃喃自语:“妈妈爱Sam……”
幸福啊!幸福!心里痒酥酥的……
导读: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
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
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
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