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吃苦,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路!
01
儿子上初三了,住校。经常会抱怨学校的饭菜太难吃,生活条件太差。
“土豆炒肉里只潜伏着两块肥肉!”
“西红柿炒鸡蛋找不到鸡蛋,根本就是西红柿炒西红柿!”
“好不容易炖回排骨吧,量还特小,不拼命抢都买不到!”
“打热水要跑出二里地!”
“床板子硬死了!”
说起学校里的苦来,儿子就像下倾盆雨似的,是直泄而下。
当然,我知道,学校里的生活与自己家里是根本没有办法相比的,但是比起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我上初中时,在离家三十外的镇上,十八个人挤一间宿舍,每天的饭简单到,每顿只有馒头和从家里带的咸菜,学校每顿也会做两个炒菜,但没有几个同学舍得花钱买来吃,学校里人多,上厕所,用水笼头都得排队......
儿子皱着眉头说:“根本不是一个年代,没有可比性。”
儿子抱怨归抱怨,没有我和他爸的“特赦令”也是白搭!抱怨完了,照样去学校“受苦”。
晚上和爱人散步回来,在楼道门口儿见到三楼的女人正在来回溜达,停下聊了一会儿天,她说:“等到十点钟要去学校里接女儿回来!”
我知道,她女儿上的那所高中是住宿制的,办理走读非常麻烦,三楼的女人说,学校条件太差,女儿天天抱怨吃的差,住的差,一想到孩子在那受罪,我就难受,干嘛让孩子受罪呢,麻烦点,天天接呗。
于是,现在,每天是这样的,五点钟要早早的起床给孩子做饭,然后送去上学。等到十点下了晚自习,再去接。想来,跟上幼儿园时一样了。
02
我很奇怪:大多数孩子能吃的苦,为什么你的孩子不能吃呢?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大多数时候,不是孩子吃不了苦,而是作为家长的,不舍得让孩子吃苦。
只要听见孩子一嚷苦嚷累,赶紧一把揽过来,拉到舒适窝里保护起来,让他在温床上幸福成长。
可是,这些家长是否知道,人生的道路上,吃苦这条路是必经之路,你能够保护他的时候,他没有吃过苦,等有一天你保护不了,而他又在温床上长习惯了,当苦来临时,他会承受不住。
03
我的同学小M有三个姐姐,他是父母眼巴巴盼来的宝贝疙瘩,唯一的儿子。父母对他的爱,真是捧在手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那时候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从小到大,都是吃好的,一家人吃馒头,要给他蒸几个包子,每天早上单独给他自己煮一个鸡蛋吃,粗活从来都是姐姐们干,他反而到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至五年级上学的书包都是比他大一岁的三姐给他背着。
这样一个宝贝,从小没有吃过一丝一毫的苦。
后来,他长大了,姐姐们都已经出嫁,他也在父母的帮助下娶了妻,又生了孩子,自己也到了而立之年。
可是父母渐老,孩子渐大,他却无力负担一家老小,在家里种地,他不会,说:“现在年轻人哪有人种地啊!”
他跟着村里的人们出去打工,去了三天他独自背着背包回来了,说:“在工地上拉砖太累了,受不了。”
04
不久又有人叫他去做工,没出几天,他又回来了:“不是人干得活儿,又脏又臭,住得跟猪窝似的。”
这样如此反复了多次,他没有赚到钱,却白白赔了路费,再也没有人叫他一起出去打工了。他就在家里成天吊儿郎当地玩儿了一天又一天,玩了一年又一年,还好有父母那点老本儿可吃,不至于挨饿。
他的父亲去世不久后,母亲便得了脑血栓,又要吃药,还必须有人伺候。
买药,他拿不出钱来,伺候他又嫌脏嫌累,一怒之下把脑血栓的母亲送到了姐姐家,扔下便走。母亲看着他的背影直流泪。
其实他也不好受,上有病母,下有娇儿,自己却眼睁睁受不下苦去,挣不了养家糊口的钱来,只能过着穷困潦倒又被人瞧不起的生活。
不知道他的母亲有没有后悔,如果他早知道自己唯一的宝贝儿子,会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当初她会不会选择,让孩子吃一些该吃的苦,锻炼他的身心和毅力,而不至于等到这个世界靠他支撑时,他完全无力,无可奈何。
这时,他所吃的苦,远远要比小时候所谓的苦,不知道要苦上多少倍。
作为父母,我们自然应该尽己所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大多数人能吃的苦,就一定要让他吃,不要舍不得,不然,等到有一天,他应该顶天立地时,他承担不起,就会吃更大的苦。
家长们,别舍不得孩子吃苦,那是他成长必经的路。
但孩子知道的不如大人的多,让大人由着孩子去,岂不坏事?我发现坏不了事。一是孩子想要的只是个“我按我的想法试试”的权利,另一个是孩子如果发现按自己的想法行不通他会愿意听大人的(在大人不评判抱怨的情况下),而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听孩子的,并且陪他一起按他的办法尝试,及时地提供帮助。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和开创性也能够慢慢培养起来。双赢。关键是,大人愿意先放掉对“权利”的掌控权吗?事实上只需要放掉对孩子的权利的掌控权。大人自己的权利还是照样得行使。如此才能既独立又和谐,达到互相尊重的状态。
妥协在育儿过程中其实非常有效。但我过去常觉得如果妥协了,就意味着我“输”了,我就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最担心的是,会乱了规矩,变成溺爱孩子。有心试的话,会发现,往往,大人刚有一点妥协的意思,孩子就会乖乖地放下“武器”,和我们合作。而且,就按孩子的意思办,大人的面子一点也不丢,小孩其实也更讲规矩了,因为这些规矩他都有参与,他会因此而知道规矩只是为了让事情更圆满而不是来束缚他。
确实,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会和好多人相关,比如好几个人一起参加活动,各有各的想法,那就商量。“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是这样啊,那我们还有一个情况也需要考虑,我们商量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啊?”
有不少时候,我们提出的商量方案孩子并不认同,因为他们难以延迟满足。我碰到这些情况时非常为难,常常就采取强制措施:“我说了这个玩具就只能明天拆!今天不许拆!”结果孩子委屈大哭。之后,我想,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过程就是先充分满足。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饱”,他就会一直很饥饿,并很急切地去索取,但假如他是饱的,或者有过很多饱的经验,他就有余力承受偶尔的饥饿,并慢慢知道饱和饥饿都是要学习和体验的。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很容易让人担心会变成溺爱,我划分重视和溺爱的一个模糊标准是:孩子提的要求,是否超出我的承受能力范围。
这样的时候也是设置界限的好时机。我的体会是,想要关系和谐,必须要设好界限。当然,如何设置界限是很大的功课,以前我倒是说得很分明,界限清楚的样子,其实关系也损坏了。我想好的界限是双方都接受,双方都感受到彼此的爱,即一个方案是对两边都有益有照顾的,如果是有一边有损失,那也是完全愿意而另一边充分认可的。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容易让孩子合作。“**,我们说好要去公园玩,你想玩一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零十分钟?”
和好。我和**内讧后常说的话是:“**,我们和好吧?”多说几句的话是:“刚才我那么拍你的屁股,我错了,你打我的头我也很不高兴,但现在开始我们做好朋友,行不行?”这话作用很大,每次都使我和他冰释前嫌。
由于我常会压制**,他就会大怒,发脾气,踢、打、捏、掐轮番上阵,用严厉的话来制止效果差,不过,如果我说:“妈妈错了,你很生气,妈妈抱抱你!”反而能够有效制怒。
我越来越想“接地气”,希望早晨晒太阳,假日去爬山,最好每天带**进行一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但现实是早晨赶上班,假日想睡觉,天天只能将**往幼儿园赶。同样,回到家后,我们都显得懒散,同样没劲陪**玩。孩子无聊,注意力就会盯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和IPAD上。我为此很是忧心,现在想尝试的是,换一个方式来休息,回到家后想想能做些什么比较有“正能量”的事来休息。比如一起做菜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毕竟现在我不能指望**这么个年龄会完全独立去“找乐子”不要大人陪。所以,我想大人可以常常邀请孩子与自己一起做事一起玩。
有人打过孩子,然后说孩子,其实我心里是爱你的。昨天我忽然想,我是相信这个说法的,心里爱,但是行动上展现的却是非爱。如果一时做不到行和想一致,那分步走,先把心里爱面上打换成面上爱,心里打可能还好一些。
教养孩子常会讲到习惯问题。习惯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习惯会形成习惯,是因为我们的需要一直通过某个固定的模式来满足。所以要改了习惯,就要先看清习惯背后的需要是什么,然后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取代原来的做法。按这个思路,我在想,我为什么训斥**成习惯?因为我需要孩子迅速合作。知道了我这个需要,我就打算用商量取代训斥。
我总结的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关键词包括:尊重、重视、满足、自由、转换、取代、商量、邀请、选择、妥协、界限、陪伴、合作、和解、拥抱(亲吻)……这些“道”,其实通用于每一种关系。我慢慢练习一番。:)
做父亲的,请不要以为只母亲一个人带孩子就足够了。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的多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无关系。与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一般智商比较高。父母与儿女相处时,父亲比母亲给于孩子的协助较少。比如孩子作业上的错误,母亲常会直接指出并帮助纠正,而父亲则只是提醒,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并纠正。
当儿女回答问题或做功课时,母亲总想帮忙让孩子一举成功或怕他出错受挫;儿女答对时,母亲又急忙夸奖,使小孩真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得多。父亲则比较冷静,会给予比较中肯的称赞,如“这次做的不错”或“还可以”等,不会使孩子过分沾沾自喜。
所以,由母亲带大的孩子一般依赖性较强,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因为母亲有较多的时间和耐心与小孩子谈话或听其说话。而从小由父亲照管的孩子,则独立性较强,也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不过其语言表达力较差一些,这或许是与男人说话只“重点表达”有关。
对孩子既需要有母亲的感性教育,有需要有父亲的理性教育。所以父亲应尽可能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一、珍惜并鼓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培养自信心是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首要一环。每当孩子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时,父母应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孩子坚信自己有能力。
二、肯定——心理强化剂
当孩子有错时,应该针对错误行为就事论事,不应否定孩子的全部价值和各方面的成绩。
三、让孩子善于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自身优势亦是强者的一个显著特点。遗憾的是,不少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而不愿听取孩子的个人意愿和自我评价。
四、专注——注意力的培养
通过简单而经常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如对幼儿,可唱一首歌(或用录音机放)并要他细心听,然后问“歌中的主人公住在什么地方?”“和他在一起的是什么小动物?”
五、信息刺激——成功的阶梯
“永不满足”是强者的一项宝贵品质。要常提醒孩子“我有能力取得成功!”同时刺激他夺取新的成功的欲望。若有可能,办一个孩子成绩册,甚至布置一个陈列室效果则更好。
六、“一步一个脚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善于分析条件,科学地制订计划是强者的成功之道,亦有赖于幼年时父母的悉心栽培。假如你的孩子自己制定了“优秀”的目标,父母可以帮助他把这一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以便孩子经常对照一一攻关,实现自己的愿望。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语气,这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传说中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金属变成纯金。
有一则关于“点金石”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穷人,偶然得到了一卷神秘的羊皮卷书,书上道出了点金石的秘密: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它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子混在一起,但,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
于是,穷人变卖了他为数不多的财产,买了一些简单的装备,在海边扎起帐篷,开始检验那些石子。
他知道,如果他捡起一块普通的石子并且因为它摸上去冰凉就将其扔在地上,他有可能几百次地捡拾起同一块石子。于是,他决定,每当他摸到冰凉的石子时,他一律将它们扔进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传说中那温暖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起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进海里,又去捡起另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进海里,又一颗……?
终于,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但是啊,他把它随手就扔进了海里!
是的,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手中的石子都扔进海里!
他已经如此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块石子到来时,他也还是将其扔进了海里!?
……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看来,真是如此啊!
所谓习惯,词典上解释说,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士对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和习惯与他的性格及命运间关系的阐释尤为丝丝如扣,他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小养成的习惯。
一次,有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获奖者平静地说:我是在幼儿园学到了对我终生有用的东西。在幼儿园里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不说话,喝汤时不出声,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老师说话要认真听,学习时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是幼儿园老师从小培养了我良好的习惯。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习惯是一个人的道德资本,存放在你的神经系统里。你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所有爱孩子,渴望孩子优秀成功的父母们,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吧,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事实上,良好的习惯是做父母的今生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因为,良好的习惯才是真正的通向优秀的点金石!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原始资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