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加强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专心,专注”,这两个要求可是从我们记事起就耳闻详读的。一个人学生时代的成绩好坏,甚至于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如何,都和孩子的注意力息息相关。因此,从小就要加强对孩子的注意力的培养。以下这些对注意力方面培养的方法,妈妈们不妨参考一番,也来实践一下。
一、培养孩子善于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不但完成作业比较快,而且质量好,效率高。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主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稳定持久的注意力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二、给孩子营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它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屉和柜子最好上锁,以免孩子随时翻动;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地图、公式、拼音表格外,不要贴与学习不相关的其他一些东西。让孩子在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三、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有些父母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在孩子身边“站岗”,这不是有效的办法,长期下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应给孩子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同时,父母应该了解,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年龄有关:5~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因此,如果想让8岁的孩子持续60分钟做作业是不科学的。
四、对孩子讲话不要过多重复。
有的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要反复听好几遍才能弄清。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家长,老师说过一遍的东西,孩子就能很好的吸收这个信息,不要让孩子养成惰性,凡是重复个三五遍才能记住。
五、训练孩子良好的听力。
“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小窍门可以掌握,可以让孩子在家长简略的讲述后,复述家长所说的话语。让孩子从小谨记,教过的东西,说过的话语,就要在心头留下印记,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课要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要按时按质地完成。孩子学习中的每个习惯,我们都从一开始就往正确的方向培养。只要养成了专心专注的良好习惯,好成绩就会接踵而来了。
主持人:还有关于智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可能1到2岁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可能很分散,他可能在一个忙碌的环境下自己很专注,但是往往保持不了一个很长的专注力。
夏弘禹:这是很正常的,比如8个月到16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玩具或者新鲜的东西的注意力维持3、5分钟是正常的,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去体验非常多的物体,对物体充满了兴趣,有个有趣的现象,宝宝在7个月以前,妈妈抱着吃饭没问题,一到8、9个月他看到什么都会抓,这就是宝宝对物体开始有非常大的兴趣。
我们称这个阶段为因果相关性,就是孩子在这个阶段要了解身体跟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什么东西都要去碰、去抓、去摸。所以这个阶段家长第一件事,就是要确保孩子的安全,任何能够伤害到孩子的东西尽量不要拿到,剪刀、针、刀子都不能放在桌上。这个阶段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会想玩电话,会把纸巾一张一张拿出来,他看到纸会撕,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去碰、去摸,这是正常的,所以尽量让孩子去体验这些东西。在体验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家长最重要的是告诉他,这个物体跟他有什么相关性,杯子是用来称水喝的,纸是用来写的不是用来撕的,盘子是用来放菜的,告诉他所有东西。当然也可以做给他看,同样也可以用口述、用语言,虽然他不懂,但是可以通过你的语言、动作慢慢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要多重复。
主持人:该不该有意识的去培养他的专注力呢,既然您刚才说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是不是要让他有专注力要让他专心做一个事情是跟他相悖离的呢?
夏弘禹:帮助孩子的专注力有两个做法,第一,家长亲自参与,陪着孩子,第二,用鼓励的方式维持孩子对游戏或者物体的兴趣。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拍手的时候,周边的大人都用笑声、鼓励鼓掌,孩子会很开心,因为他得到鼓励的时候还想做给别人看。家长的参与、家长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等于3岁前要建立内在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夏弘禹:孩子从出生那天到2岁半、3岁以前会对三种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一个是事,他开始了解到这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慢慢懂得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懂得人的角色,不同的人跟他之间怎么互动,这个跟社交有关。第二个,物体。8到16个月孩子对物体非常感兴趣,他想要知道物体跟他有什么关系,这些物体怎么用,如何互动。第三个,事。洗澡、吃饭、睡觉都是事情。到了2岁半、3岁之后他把人、物、事的逻辑建立起来了。爸爸这个人每天早上带着公事包这个物体去做上班这件事情,所以他知道这个公事包是跟爸爸逻辑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就开始产生了。
怎么建立逻辑呢?通过故事书,为什么3岁的女孩子没有人喜欢穿黑色,因为只有巫婆才会穿黑色,所以他们会穿白色、红色、粉色红,为什么?因为故事书里面的公主会穿这样的衣服,故事会让孩子去建立逻。为什么希望孩子2岁就开始读故事,因为故事可以帮助孩子的语言能力,帮他建立对人、物、事的逻辑。3岁以后,这个逻辑感慢慢增强,孩子再进入幼儿园,开始独立学习。
“陌生人焦虑”在6个月-1岁和5-6岁的小孩中表现明显,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长期影响,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其度过敏感期。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五六个月大时,突然一反常态,原来谁都让抱的孩子突然变得退缩、哭泣、怕生起来,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缩。家长们不仅纳闷,孩子这是怎么了?
案例
当牛牛妈和她的一个“陌生”朋友进来时,7个月大的牛牛正坐在书房的地板上摆弄着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边,弯下腰来主动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见牛牛盯了“陌生人”一会,竟突然哭起来,转向妈妈爬了过去。
牛牛妈说,牛牛小时候一点都不认生,那时候他乖巧的很,谁见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没想到长大了几个月,反而认起生来了。
7个月大的牛牛见陌生人就哭
专家说,6个月-1岁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因此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防备心也明显提高,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这种现象被称作为“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虑的程度有所差别,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虑”出现在6个月-1岁的孩子,而且到1岁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五六个月大时,突然一反常态,原来谁都让抱的孩子突然变得退缩、哭泣、怕生起来,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缩。家长们不仅纳闷,孩子这是怎么了?
案例
当牛牛妈和她的一个“陌生”朋友进来时,7个月大的牛牛正坐在书房的地板上摆弄着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边,弯下腰来主动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见牛牛盯了“陌生人”一会,竟突然哭起来,转向妈妈爬了过去。
牛牛妈说,牛牛小时候一点都不认生,那时候他乖巧的很,谁见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没想到长大了几个月,反而认起生来了。
7个月大的牛牛见陌生人就哭
专家说,6个月-1岁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因此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防备心也明显提高,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这种现象被称作为“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虑的程度有所差别,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虑”出现在6个月-1岁的孩子,而且到1岁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五六个月大时,突然一反常态,原来谁都让抱的孩子突然变得退缩、哭泣、怕生起来,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缩。家长们不仅纳闷,孩子这是怎么了?
案例
当牛牛妈和她的一个“陌生”朋友进来时,7个月大的牛牛正坐在书房的地板上摆弄着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边,弯下腰来主动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见牛牛盯了“陌生人”一会,竟突然哭起来,转向妈妈爬了过去。
牛牛妈说,牛牛小时候一点都不认生,那时候他乖巧的很,谁见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没想到长大了几个月,反而认起生来了。
7个月大的牛牛见陌生人就哭
专家说,6个月~1岁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因此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防备心也明显提高,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这种现象被称作为“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虑的程度有所差别,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虑”出现在6个月~1岁的孩子,而且到1岁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有
原因分析
除了6个月-1岁这个阶段,5-6岁也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的另一个高峰,此时,孩子的认知能力显着提高。依照心理发展来看,5-6岁之间是人生正常的“害羞期”,这期间的孩子多半不习惯和陌生人独处,也不喜欢和陌生人沟通、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才会慢慢克服害羞。
由于害羞的孩子很少惹祸或制造麻烦,所以也很少被人注意,因此越来越沉默。大部分害羞的孩子,往往缺乏一套社交技巧,他们常常很难表达自己的内心,更不愿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人。
“虽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期,但是‘过度保护’也是造成害羞儿的主因之一,这类孩子会如温室中的花朵,很难禁得起挫折与压力。”梁丽萍说。
五六岁时“陌生人焦虑”表现为害羞
专家建议:让孩子慢慢信任陌生人
孩子完全是看家长的“脸色”来决定他对陌生人的态度的,因此在面对陌生人时,家长要给孩子时间,让他一步步去接近陌生人;“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你越强迫,他越会觉得自己面临危险;更不要随意离开他,那只会让他更恐惧,不会让他勇敢。”
因此,家长要多点耐心,多给他一点成长的时间。如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陌生人”时,可以对陌生人微笑,并且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让孩子慢慢放下戒备心,让孩子认识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过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个“陌生人”是谁,是干什么的,跟我们的关系怎样,以后见到他,我们应该怎么做等。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有个渐进的过程,过渡地去认识社会。
除此之外,专家还建议,陌生人也要善于做一个更敏感、更和善的陌生人。如果身边有孩子处于“陌生人焦虑”敏感期,陌生人最好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再和孩子微笑、打招呼等,最后再慢慢走近孩子,与他沟通交流。
多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孩子想尽快度过“陌生人焦虑”,应该多参与社会活动,如参加公园的户外活动;带孩子多串门,参加一些家庭聚会,交朋友;多到人多的地方去,让孩子从少到多地去接触同龄孩子,鼓励他去尝试更多的事情,培养他的独立性。
参加这类的活动,会让孩子慢慢理解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处于“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期,因此这类孩子由于防备心太强,不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卢丹映建议,家长应该主动带孩子做这类事情,如家长先主动和孩子们玩,让孩子观看一段时间别的小朋友后,再试探地问他:“你想不想一起跟小朋友玩呢?这里的很多小朋友,他们都跟你一样呢!”
游戏和故事提高孩子认知
为了让孩子尽快度过“陌生人焦虑”敏感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认知,梁丽萍建议,可以通过玩游戏和讲故事等形式。如通过游戏老鹰抓小鸡、围圈跳舞等,让孩子理解老师和孩子间的关系、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等。
另外,讲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故事中包含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以及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家长可以讲“闻鸡起舞”、“程门立雪”等故事,都可以丰富孩子对人类社会的认知经验。
对于大孩子来说,小孩子的行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但是孩子此时处于模仿阶段,对于6个月~1岁的小孩子来说,家长可以试着抱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主动去做某些事情,让孩子模仿,让他感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陌生环境也是安全的。
小孩缺乏自信、胆小也是感统中的触觉失调的主要表现。触觉失调的人,比较内向,而且爱独处,不喜欢到户外玩,怕到人多的地方,喜欢粘特定的人,而运动能力不好。因此,当孩子已经不处于“陌生人焦虑”敏感期,却长时间过于敏感,则可能是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会造成脑功能的反应不全,从而引发学习上的困难。最终,学习上的困难会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心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专家建议,一旦有此情况,应带小孩去医院进行感统能力测试,医院和早教机构都有系统的感统训练的方法。
专家提醒
不处敏感期却长期敏感,警惕感统失调
孩子6个月-1岁、5-6岁是“陌生人焦虑”敏感期,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
邻居的孩子乐乐,自从上了幼儿园就没让爸爸妈妈省过心。小乐乐在幼儿园要么沉默寡言,不和小朋友玩耍;要么为争玩具或根本没有原因地出手与小朋友打架。搞得乐乐父母焦头烂额,常常感叹: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其实乐乐在幼儿园表现怪异,追根溯源还在于乐乐的父母,他们为乐乐选择了错误的抚养方式——隔代抚养。自乐乐断乳后,因工作忙,乐乐的父母将乐乐送到爷爷家,由爷爷奶奶抚养至今。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又可节约保姆费,可谓一举多得。按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占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看起来有多种好处,而事实上隔代抚养的坏处却更多。
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俗话说,人老心慈。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倍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有时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批评教育时,祖辈们大都是袒护孩子,为孩子辩解,如“宝宝还小,犯点错有什么要紧”,“你小时候还不如宝宝呢”。长期这样袒护,必然会使孩子将错的当对的,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力。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乐乐在幼儿园的反复无常的攻击性行为,是在爷爷家养成的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习性的外在表现。
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爱与母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问题。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影响。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虽然和孩子住在一起,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孩子在家,除了吃饭和父母在一起,其他时间就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从不愿与父母交流,甚至不愿叫爸爸、妈妈。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没有改善,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小乐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与隔代抚养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极大的关系。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如现在让家长、老师忧心的小孩讲大人话的现象,很多就与隔代抚养有关联。
第二,由于老年人体力不支、行动不便,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这样长期与孩子呆在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地方玩耍。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相反极可能养成孩子孤僻、沉默寡言的习性。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耳濡目染,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心理、行为、人格的偏离。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养成依赖心理、抗挫力差。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
一、相信自己的直觉
对于没有育儿经验的父母来说,可能最需要的是“过来人”对自己的点拨,可在一些问题上,就是“过来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也会有出现矛盾的时候,比如长辈告诉你,晚上该和孩子一起睡,但另一些朋友却极力反对;有些朋友说,孩子吮吸他的小手指是没有问题的,但儿科医生建议你给安慰奶嘴好……究竟听谁的才对呢?
这时你必须记住:你和你丈夫的直觉就是最好的向导。如果你尊重每一个人给你的意见,并严格执行,你就失去了创造生活的乐趣和原则。
二、重新审视自己的业余时间
有些新妈妈感觉在家带孩子就是在度长假。事实是,你有了一份新工作,也有了一个很苛刻的新Boss,你没有休息时间,更不用说是周末了,这个新Boss就是你的宝宝。
现在的日子并不等于在你过去的生活上单纯多加了一个孩子,在此期间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更不要说外出会朋友了,哪怕是家务,有时也不一定能顺顺利利地干完。孩子醒了,你要照顾他,他哭上半个小时,要你抱着,再睡上45分钟,然后再重复刚才的那个循环,就这样度过每一天……最差的时候,可能你整天都在听孩子不断地哭,这时你的心情也差到极点。
建议你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比如给朋友打个电话、整理床铺等等。等到晚上,当你划去单子上每一条所完成的计划时,你会觉得有种成就感。
三、别让孩子成为夫妻间的“第三者”
从无忧无虑的二人世界到养育孩子的转变过程,其实是对婚姻的最大挑战。
孩子小的时候,你感觉压力很大或者情绪忧郁,婚姻上出现一些小问题都是正常的。但你还应把婚姻放在第一位。如果条件允许,雇一个保姆或者钟点工,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的空闲作为你们两个人的约会日。所聊的话题并不仅限于孩子,重要的是要互相关注对方,这种做法对婚姻很有帮助。
四、不要忽视自我
母爱的伟大,在于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奉献,这种奉献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妈妈自己,所以会出现有了孩子,却失去自我的说法。
失去自我是可怕的,有了孩子以后,妈妈们应该给自己留点时间和空间,比如找个空闲时间在电话里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去锻炼体形。你要知道,总觉得自己是机械的、不快乐的妈妈,是做不成好妈妈的。
五、育儿是两个人的事情
有些妈妈比较仔细,同样一件事情,由别人做她就是不放心,还有些妈妈干脆直接认为育儿就是自己的事情。有这些情况的新妈妈其实并不在少数,但这种想法的确又是偏颇。育儿,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
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也需要学习,通过学习,他能学会许多育儿技巧,比如换尿布、洗澡等,如果这些事情妈妈总不让别人插手,一方面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真的会失去自我了。新爸爸可以帮助你照顾孩子,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请不要责备他。
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六、凡事别总往坏处想
面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其实不用太担心。现今的医疗水平已经能治愈许多儿科疾病。同时父母也应该想到,即使是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一些病症,当你能面对这样的事实,就会觉得好一些,因为疾病是否发生,不是你能控制的。如果你能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就放松自己,你就不会那么担心将来会发生什么。
七、比较两个不同的孩子是件傻事
许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和进行比较,比如为什么我的孩子长得没别的孩子高和胖呢?为什么他的孩子已经长牙了,而我的孩子却没有?
其实这些问题的提出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你在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发展水平要受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可比的。
知道了这个问题,就需要父母亲用一种平常心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
八、留下孩子成长中的精彩瞬间
记日记、拍照片、摄像都可以记录孩子每天简单的生活片断。在很多年以后,看着你记录下来的这些生活片断,今天的生活就象一部叙说自己如何抚养孩子的电影,连续不断地浮现在爸爸、妈妈的眼前。除了让父母重新体验当初的欢喜忧愁外,还可以让孩子知道:他的成长很精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