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在现在越来越普遍,对夫妻、对孩子来说都是生命中一个重大的决定和转折。在生活中对孩子或多或少的也会造成影响。
1、孩子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对于小孩子来说会伴有有深深的恐惧感,觉得其中爸爸或妈妈会不要自己了,会有被遗弃的感觉。
2、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可能产生影响,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表现出:胆小、孤僻、易怒、不相信人、退行行为等,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孩子与同伴、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互动。
3、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过程中受到刺激性作用,会让孩子的性情有多变化,比如、忧郁、沉闷、孤独、或是变得情绪化、易烦易怒、有的还会有冲动毁物的行为变现。持续时间较久的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等。
4、夫妻在离异的过程中,对双发都是一场身心疲惫的消耗,心情起伏不定、烦躁不安,这个时候很容易把孩子当成发泄出口,孩子承载很多负性情绪。
5、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由于的家庭的变故,会让成为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缺乏信心和学习上积极性,在一些行为上可能会多了一些叛逆,如果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呵护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夫妻离婚后,不管孩子跟着爸爸或是妈妈,尽量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孩子说对方的不好、错误、抱怨、指责等,避免孩子的幼小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变得更加消极。父母尽量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这件事,给孩子一个接纳的时间。
我们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声音:“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你要不要多考虑考虑,万一他/她对于感情的理解受到父母的影响了呢?”“他/她的父母离婚了,谁知道他/她会不会“遗传”父母的婚姻模式呢?”离异家庭这四个字,几乎成了一顶莫名其妙的帽子被强制性的扣到了很多人的头上。这些朋友因为生于这样相对特殊的家庭中,便莫名的承受了许多本不该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究竟,离异家庭对孩子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些影响,是否真的会映射到下一代的婚姻中呢?
? 父母离婚,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
首先,出于孩子的某种奇怪的逻辑,他们会认为父母的离婚是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我想这是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于为各种事情而受到责备,以至于在被证明无辜之前,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犯了错。
其次,他们会认为离开的父母永远消失了,并且再也不是自己的父母了。而且,如果离开的父母确实没有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孩子就会深信自己不值得爱了,而这种想法会妨碍孩子一生。这就是为什么离开家的父母必须要承诺经常回来探望孩子,并且要把这个承诺作为庄严的义务来履行。如果他住在很远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生日礼物和圣诞礼物甚至情人节礼物来与孩子保持联系。
第三,小孩子会有这样的恐惧:如果父母中有一方离他而去——在他的心中这是遗弃——另一方接下来也会这样做,从而使他成为孤儿。
最后,如果父母一方使孩子相信另一方是一个无用的人,孩子就会确信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用的人,因为他是父母共同所生的。
?父母离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专家在多个案例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状况,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
孩子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家庭的破裂,致使部分孩子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
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部分不易平息恢复。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父母是在他们读小学阶段就离异的,但当问及他们的父母亲时,他们一般都是闪烁其词,不愿多谈父母和他(她)的家庭。
和所有事情一样,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面性。婚姻亦然,虽然夫妻离异对于大部分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离异这件事情,也真的是因人而异,关于父母离婚,我们来听听不同的声音。
父母离异的孩子未必不能健康成长
以平常心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
如今离婚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几位有过婚姻,但又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朋友。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阳光向上。绝不应以点概面,并不是每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心理都不健康。至于那一部分有些问题的孩子,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绝不只是源于父母离婚这么简单。一对夫妻以离婚收场,其间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性格不和、第三者插足等。如果这些本就不幸福的夫妻不选择离婚,而选择为孩子凑合着过,这个家庭能说是一个气氛正常的家庭么?在一个气氛不正常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理状况,往往会有更加严重的问题。
以平常心对待单亲家庭子女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是无容置疑的。但是当婚姻关系实在无法维持时,不离婚孩子仍然会受到伤害。有些夫妻,离婚前大打出手,但离异后,却能常常心平气和地一起讨论孩子的问题。有些家庭的父母离异,反倒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安宁的环境。所以绝不应一味反对父母离异。部分父母离异的孩子仍然能够健康成长,而且 他们比其他孩子更自立,更懂事,更能吃苦,更体贴父母,学习成绩也很好,性格看上去也开朗大方。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虽然离异了,但对孩子的爱没有改变,并 且离异的父母双方能够理性相处,允许对方关心孩子。所以,父母离异是否会伤害孩子,还要看是怎样的父母,以及离异过程中及此后怎样和孩子相处、交流,是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还是消极的心理暗示
最近,“今夜私语时”开展了“私·交”活动,在众多的报名表中,小编我也发现,有很多的朋友在择偶栏中特意标注了,“最好非单亲家庭”的字样。抱着好奇的态度,小编在网络上进行了大量的搜索,发现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婚恋上遭遇歧视的现象并不鲜见。
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且不全面的,现在单亲家庭非常非常多,很多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反而比那些成长在完整的家庭的孩子更成熟。所以,不论是单亲家庭或者是健全的家庭,选择伴侣方面还是要看这个人怎么样。
真实的故事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
小时候,大姨就离婚了,原因不是对丈夫有多不满,而是因为和婆婆相处不融洽。
比如,丈夫回家把赚来的钱给了婆婆,婆婆和其共处一室,却总是叨叨叨,嫌弃大姨的生活状况不好,不会持家等等。
大姨也不是一个善茬,面对婆婆的指桑骂槐,反唇相讥。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直到关系崩盘。
姨夫夹杂在母亲和妻子之间,无所适从,但是,行动上却打从心里更偏向于自己的母亲,甚至不惜虐打大姨。
大姨自觉得实在受不了,最后只能选择离婚!
我的大哥哥那时候年纪仅仅8岁,就这样夹杂在父母的硝烟中,最后成为了那个牺牲品!
从小,他就是成为了一个没有母亲呵护的孩子,没有母爱陪伴的孩子。如今的他虽已经长大成人,心智却是有些扭曲。
我依稀记得,在我八岁那年,去学校看飞哥哥,妈妈买了一大兜的零食,姥姥拿着水果在旁边跟着,大姨并没有来,他见到我们,扫视了一眼,只喃喃说了一句,我妈呢?就不再说话。我清晰记得他那眼神中尽显的一片落寞。
那时候,我见到的他和大姨在时已经截然不同,曾经的他穿着整齐干净,笑容纯净,我们手拉手在姥姥的院子里面嬉闹,童趣而美好。
这一次,他穿着破了洞的裤子,脖子上面一层黑土,仿佛数月没有洗澡的模样,瘦瘦弱弱,表情黯淡。
回家,我躺在奶奶的怀里嚎啕大哭,一直囔囔着飞哥哥太可怜了,太可怜了。
奶奶一直在宽慰我,可是那时我内心受到的打击仍然是非常之巨大!
上了大学后,和外出务工的大哥恰巧在同一座城市,他主动联系了我。
我们见了面,十年未见,他的脸沧桑尽显,在我这里,岁月早就已经模糊了他的模样。
他早早步入社会之中,承担起养育父亲的责任,一个人在外闯荡数年,靠做大饼为生。
如今父亲病重在床,奶奶早已经撒手人寰,大姨早已经改嫁多年,他的童年就这样被奶奶母亲父亲三人亲手毁掉。
我问他,你恨大姨吗?他只是笑而不语,没有回答。
可是我知道他心中的答案,换做是我,也不能枉然。
后来,和大姨相认,我感觉他至始至终也没有真正对大姨敞开心扉,最后借走大姨4万元钱,便离开了这里。
如今,两年时间已经过去,却仍寻不得踪迹,甚至没有一通报平安的电话,那一段岁月,大姨整日以泪洗面,无心生计。
家人怀疑大哥哥被带进了传销组织,也许已经遇到危险,虽然担忧,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往最坏处想。
借助这篇文章,我也想对飞哥哥说:“家人永远是家人,大人曾经有过不得已的苦衷,犯下了“弥天大罪”,为你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影,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但是请你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家人在盼望你归来,快回家吧!大哥!”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呐喊:一个离异家庭女儿的心声
"除了离婚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辛苦经营20年的家就这样弃之不顾了吗?我们是什么?被你们一人分一个带走了事是吗?那么多恩情你都不记得了吗?“家”是什么意思?你们懂吗?“家”就是你们什么时候不想要了就不要了吗?
你们把我们放在哪?否认自己自私,但是我们怎么办?不想再回去看见后妈和跟她一起过来的她的女儿,很烦,真的很烦。累,回到家还要小心谨慎互相客套真的很累,家本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但却成了我的负担。想要一个完整的家?也许下辈子吧!'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哪些?
离婚子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如果,养育一方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或者是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爱,自然会心理扭曲,深深自卑,陷入极度恐慌,烦恼之中。
另外,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父母离异的孩子容易产生偏执的想法,更自卑导致更加顽劣,不好管束,学习的自律性也会大大降低,生活上也有畏手畏脚的表现,不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对于别人的关心也更加敏感。
他们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很多孩子的个性上要么独,要么放荡,总是性格乐观向上,朋友也会比较少,让自己长期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中。
他们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父母离异的伤害是非常持久的,是深深耕植在孩子的心中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年幼便被抛弃的孩子来说。
结婚要想好,生孩子更要做好准备!
最近看了一期《爱情保卫战》,里面就有一对父母,男25岁,女孩23岁,两人是网友相恋,七天网聊就见面,见面数月就结婚,结婚之前就有了宝宝。
男的家里穷,女生没要彩礼钱,如今他们带着孩子与父母在同住在农村,家中积蓄很少。
男人仍然网聊,还对别的女人表达爱意,并且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摔打东西,还一直理直气壮地说,家里的东西都是自己花钱买的,随便摔。
面对主持人的质问,仍阵阵有词,丝毫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悖于伦常,对不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与称谓!
女人在家休息,孩子发烧仍然蒙头睡觉,一心想着自己的父母和弟弟那边,连家中采购车辆时,也不肯拿出积蓄。
我看了节目,就气不打一处来,两个未成年人,各都心怀鬼胎,想把日子过好?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涂磊老师点评,仿佛都已经懒得说太多,他的意思大体就是,男男女女都要对自己负责任,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也警告现在年轻的男女,请准备好了,再要孩子,否则,最受伤的还是那个尚还幼小的心灵!
一个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负责任的男人,不配当父亲,一个对自己的婚姻都不负责任的女人,也不值得同情。
两人都没有转身,估计面临的就是离婚的局面。
离婚,对于已经成人的父母来说,只是一时的难过,但是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却是致命性的灾难。
离婚父母们,请三思而后行
既然当初能够相爱,死心塌地在一起,甚至可以冲破重重阻碍,为什么就不能坚持呢?
咱们父母一辈,大多是相亲,甚至有很多是包办的婚姻,他们性格无法磨合,品性没有摸清,就稀里糊涂的拜了天地,入了洞房。
虽然婚后矛盾重重,但是,大多数的60年代的父母都挺了过来,那时候的离婚率比起现在自由恋爱的80后,90后离婚率低得多。
只是因为那一代人的责任感更重,道德感也更强。
当然,不是说,婚姻已经无法继续了,两个人还要硬生生在一起,但是,还是奉劝,能别离婚就不要离婚。
20到30岁之间,离婚问题最主要的是性格不合,或者是父母干涉太多。解决起来无非是,通过沟通,倾诉去理解对方。
而且,劝奉父母尽量不要和儿女在一起居住,男人在妻子和母亲中间要学会聪明的处理事情,切记不可偏向任何一方。
婆婆也要学会体谅,体谅儿媳妇的不容易,才是对儿子最伟大的爱!
30到40岁或者以上,最主要的矛盾是出轨,也就是婚外情,因为这个年纪的人,往往事业有成,功成名就,荷尔蒙荡漾,极其容易被身边的年轻姑娘所吸引。
这就要求男士尽量恪守住自己的本心,而女方也不要一心扑在孩子家庭身上,把自己变成黄脸婆,而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活得越精彩,越容易拥有一段持久的婚姻关系。
如果真的离婚了,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做理性、负责的离异父母
父母的离异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他们的心灵会受到深重的打击。这个时候,为了孩子较为正常的成长,离异父母应该理性地看待离婚和前配偶,不管是否与孩子一起生活,都不可以推卸为人父母的责任。
离婚了,也要用文件规定好,抚养权一方的责任与义务,规定好另一方的看望时间以及其他义务。两个人,要通过合理化的方式,来填补孩子内心的空洞,切忌一方养育,另一方则完全撒手不管。
其次,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树立榜样
父母要给孩子贯彻的是,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但是仍然会像从前一样爱你。
要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为孩子争取合法的权益。
并将自己快乐,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生活状态,展现给孩子,让孩子逐渐消除内心障碍。
离婚造成孩子的影响
1、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而这十五年就是现如今高达30%离婚率的一个重要埋伏——这阶段因为父母离异而遭受了心灵创伤的孩子,长大后会加倍的不信任婚姻,这一代人的离婚率较之父辈母辈,会呈翻番态势。不敢想象的是——在离婚率高得离谱的今天,他们的后代将来成人进入婚姻后,又会创造怎样的离婚率。
2、但值得忧心的是在对100名少年犯进行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有6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的出轨、争吵,是造成他们暴力冷漠性格的真正元凶。可以这样说,父母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而婚姻的杀手,则是现代人日趋上瘾的出轨癖。
3、人的每一个举动,都能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影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认同起这个心理学上的道理。父母、家庭、生活环境,那些看似只是“人生道具”的星星点点,却常常对人的一生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4、有这样一个怪圈:那些父母曾经有过外遇经历的孩子,成年结婚后,出轨率往往更高。而那些遭遇暴力丈夫的太太,追究到其童年生活中,会发现她们往往也有位同样的暴力爸爸。儿女的婚姻常常是父母婚姻的一份“翻本”。宿命论者称其为“逃不脱的轮回”,实际上这是一种儿女对父母的心理模仿,虽然心心念念告诉自己“不要走向那条路”,但不自觉的潜意识里,却一步步模仿着走向更远。
5、不少离异夫妻,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到他们大学毕业而终止,恰恰是到他们大学毕业才刚刚开始,工作后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友,婚姻恋爱,每一方面都才会更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童年的黑影。
6、有些女人从二十熬到三十,从三十熬到三十后,每次提及“婚姻”,总是莫名的恐慌,她不是不渴望安定,只是父母的婚姻,在她的内心里,埋下了一颗“不信任”的种子。他日,即便勉强结婚,往往也会以看待父亲母亲的眼光来看待丈夫,极力的从他身上寻找自己童年印象中的共识。一个过不好日子的女人,都是为心态所害。 当今出轨大潮势不可挡,每个人都沉浸在诱惑中尽力满足欲望的膨胀。
7,科技越发达,越缺少当面沟通的机会,很多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只能在微信里看见父母,犹如虚幻从来不不曾真实体验过父母的爱,这种交流被高科技所代替,慢慢的孩子的表达能力开始下降。
8,来自学校同学的压力,有些熊孩子当着离异孩子的面,骂她是没有娘的孩子,这心灵创伤是极难恢复的,每次家长会都是爷爷奶奶代替,这给孩子幼小的心理照成毁灭性打击,她开始变得不爱交流,变的没有自信,变得自闭。
9,因为父母的离婚导致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没有耐心,内心自卑,这种安全感会伴随他一生,出现在未来婚姻中。
结婚,一开始是两个人,随着时间流逝,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夫妻之间有了隔阂,开始吵架、冷战,渐渐走到婚姻的尽头。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离婚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一对对夫妻开始演起了离婚大戏,争财产、争孩子,他们开始恶言相向。在这个过程中,受伤害的总是孩子。
不论是和平离婚,还是开演各种离婚大剧,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伤害,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缺乏父爱或者缺乏母爱,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内向、自卑、性格扭曲、情感缺失等。父母以及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父母的婚恋观也会延缓给孩子,给孩子以后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心理专家指出,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发生争吵、泪水、相互贬损等行为,都会成为孩子经验记忆的一部分,会被记录到“父母”、“婚姻”“家庭”等标签中。在以后在某个瞬间,这些负面的情绪,不好的记忆会重新被释放出来,从而影响到孩子对于家庭以及婚姻的看法。
想要降低离婚对于孩子的影响,那么父母应该是经过友好的协商、负责任地分开这种方式。那么离婚时,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孩子受到的伤害呢?
一、向孩子解释说明离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
父母告知孩子离婚时,要给孩子一个原因,比如性格、感情方面等等,一定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离婚不是因为他。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自己做错了事导致父母分开,从而会非常自责,那么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自卑、以及厌恶自己的心理。
二、让孩子清楚了解以后生活的安排
离婚后要跟孩子讲清楚和谁一起生活,以及父母怎么分工,例如何时可以见到另一方,长假和节假日怎么过等等。或者尽可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参与讨论,主要让孩子感觉到生活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三、在孩子面前,不要讲述另一方过多的过错
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极力批判自己曾经的另一半,即孩子的父亲或母亲,这样会让孩子恨上另一方,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孩子会想:“我有这么糟糕的父母,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造成孩子潜意识中的自卑。所以,跟孩子谈论另一方时,不要过多讲述对方的过错。强调作为父亲、母亲,他(她)是非常爱你的。
父母离异后,要重新创造一个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很不容易。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则是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离婚这件事的本身,并不是影响子女心理发展的惟一因素,真正影响子女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新组建家庭的环境影响,这使得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以下的特殊的心理现象:
一、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极悲观的想法。
二、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
三、怯懦。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四、逆反。这类孩子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出逆反的心理现象。
以上只是父母离异后的子女在心理发展、性格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倾向分析。孩子处于单亲的环境生活,家长要记住父母永远是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的在一起的机会,即便你们再婚了,也要承担起为人父母养育和教育的一切责任,但不要报有弥补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家长而应该让孩子仍处于一个与以往正常家庭一样的生活,也许只不过是不能和父亲或是母亲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一定要让孩子仍继续与父亲或母亲进行电话、见面等等方式的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亲或母亲的不对之处,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家还在,爸爸妈妈还是永远和从前一样地爱着他。
其次,和孩子的学校保持良好沟通。你可以告诉孩子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即使你现在离婚了,在所有关系到你的孩子的活动,时间和在学校表现等方面,你和你的前妻(夫)有同等的知情权,包括家长会。把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闪光点告诉给老师,让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第三,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尊重拥有监护权的父(母)制定下来的规矩。比如什么事情是在那个家庭里不可以做的,那么在这个家庭也不可以做的。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适应问题和因为父母的过分讨好而变成被溺爱的孩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