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经常会质疑,1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识字,他们需要阅读吗?他们能坐得住吗?会不会把书弄坏呢?其实,人生的启蒙阶段正是引领孩子阅读的最佳时机,因为他们生来就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
好处1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必须和文字做最直接的接触,以了解各种讯息,然而阅读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经过学习与练习才能获得。
好处2
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孩子如果能及早开始阅读,将有助于脑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好处3
如果能在婴幼儿时期多接触书本,进而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能够增加孩子视觉感官的敏锐度,还能在翻、玩、拿书的过程中加强肢体发展与大脑协调能力。
好处4
当孩子被父母抱在怀中听故事、看图画书时,正是最佳的亲子互动时刻。不仅能让增进亲子关系,也能快速建立起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导读:对于宝宝来说,乱倒东西并不是为了好玩,也没有什么破坏性的目的,其实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进程。在倒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在慢慢感知事物的变化,渐渐提升自己肢体的灵活性和细致技巧。
“呼啦啦!”垃圾桶又被小东西倒翻了!怎么会养成倒东西的坏毛病呢,一定要改!
唉呀!这个小淘气,又把屋子搞得一团糟,抽屉里的东西都倒出来了,垃圾桶也空了,玩具筐也滚到一边去了!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啊?
读懂“倒东西”的行为
不要着急,说一个道理让你先自我安慰一下:宝宝在学会“收拾东西”之前,都要先体验“倒东西”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宝宝能整理东西的那一刻吧!
对于宝宝来说,乱倒东西并不是为了好玩,也没有什么破坏性的目的,其实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进程。在倒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在慢慢感知事物的变化,渐渐提升自己肢体的灵活性和细致技巧。
勿抵制,巧引导
对宝宝发育有好处的“小动作”我们是应该提倡的,那么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房间整洁的前提下,达到彼此的目的呢?一些小窍门来帮助你:
1、避免危险乱倒。在一些存放有伤害性物品的柜子、抽屉上安装宝宝安全锁(包括洗涤剂、刀、火柴、剪子、玻璃杯、陶瓷以及其它易碎物品)。因为宝宝还不懂得什么是危险的,所以只有通过你来把关,才能让宝宝的周围环境尽可能的安全,无忧无虑的“倒东西”。
2、提供“乱倒”机会。给宝宝提供一些倒东西的好机会,为他的探索历程开一些“小后门”吧!比如让宝宝打开抽屉——里面装满各种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满眼的色彩,让宝宝惊喜不已;还可以给宝宝一篮子用布盖着的神秘玩具,鼓励他去倒,去摆弄;给宝宝一抽屉儿童餐具,塑料的,木制的,安全又有趣。
3、空间转换游戏。如果宝宝对倒东西很感兴趣,不妨准备两个放东西的容器——抽屉、筐等,然后对宝宝说,“小玩具们要搬新家了,我们来帮助它们吧!”和宝宝一起把东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种空间转换的游戏,也许会让宝宝兴趣大增,达到你的清洁目的哦!
4、榜样作用不能丢。有的父母会有东西乱放、乱丢的习惯,要记住,你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行为举止,小家伙可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拿了东西就要放回去,给宝宝做一个好榜样。
5、讲故事,摆道理。宝宝还小,对于你的大道理也许无法理解,不过可以给宝宝讲一些小故事,比如小动物帮妈妈整理房间,让他知道你喜欢爱整洁的宝宝,慢慢地,宝宝的习惯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开始出现比较的心理,跟身边的小朋友比高比低、比好比坏。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体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
在我们家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以鼓励为主,但是伊伊在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回家,突然无缘无故地问我:“爸爸,为什么我没有蕾蕾长得漂亮呀?”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时无语,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心里开始犯嘀咕,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脑子里面成天都想些什么呀。我也开始反思:难道我们平时犯了大忌,经常拿她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吗?
我认真回顾自己过去的言行,甚至平时家人的举动。仔细回想,也没有发现我们存在什么大问题。
在她的反复纠缠下,于是,我就这样跟伊伊说:“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是最漂亮的宝宝。其实每个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都是最漂亮的。”然后还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有最漂亮的地方,比如有的鼻子长得漂亮、有的头发很漂亮,而伊伊的小脸蛋很可爱。
听到我这么斩钉截铁的回答,她也就不再追问,又开始跟我玩游戏。在那天的游戏中,我故意根据游戏内容,问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伊伊对答如流。在她回答完每一个问题之后,我都会来一句:“伊伊真聪明!”
后来我发现,伊伊在幼儿园里还喜欢观察班上小朋友谁回答问题比较快、比较准,而她有时候不是反应最快、答案最正确的那个人。这时,她就会运用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进行自我判断,会说诸如自己不如别人的话。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特点,他们会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势,从而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而如果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找不到超越别人的办法,那么就很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孩子们的情绪是透明而真实的,他们不像大人那样善于掩藏自己的内心。
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在这方面的感知非常敏锐。如果不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不及时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不良情绪将会在孩子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因势利导,把爱比较的心理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往往还容易出现“怕输”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尽量利用孩子这种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进行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
如果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阳光心态和竞争意识,那么孩子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而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有不及别人的地方;无论多么不显眼,都有别人可学习的长处。作为家长,一定要健康地引导孩子的比较心理。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比较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不足的。而不要处处都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更不要蔑视别人比自己突出的地方。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做得好的一面吸收过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第三,我们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不排除部分孩子喜欢跟别人比较,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有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稍微不如大人的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上,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阴影总是永远刻在孩子的心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不是那么完美,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孩子所没有的优点。他总是在自己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适时出现,总是在父母互相攀比炫耀的时候准时现身。
所以,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一直有个邻居家的或者是亲戚朋友家的“好孩子”与自己做伴,他们相当优秀和乖巧,并且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在这样的阴影笼罩下,很多小朋友常常自惭形秽,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希望能够激励孩子奋起直追,我们还不惜把每个人的优点都提炼出来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跟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比较,跟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比较。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很多家长大概也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变,做得更好。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这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看到的更多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或者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会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我们在比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差距。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看不到自己和别的家长之间的差距。孩子之间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家长之间的的确确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体现在学历和知识上的,而是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上的。
导读: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
晶晶吃饭撒饭粒,无论大人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这个毛病,有时甚至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擦来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顿饭,他有两顿饭的时间要挨骂,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觉无招了,便求助于心理医生。
医生建议:“当晶晶再犯同样的毛病时,你们不必去理会他。”父母遵医嘱,当孩子再用脚擦桌底的饭时,佯装没看见。几天下来,妈妈发现晶晶没再用脚擦饭,立即表扬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没有黏黏糊糊的饭粒,真干净!”“晶晶的桌子底下没有饭粒,看了真让人舒服。”孩子见父母对自己擦饭粒的事不闻不问,不擦饭粒倒获得表扬,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掉饭粒,即使掉了饭,也会弯腰捡起,晶晶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晶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一毛病。
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训导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别只盯着孩子缺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
如何教孩子学说话
3岁前是孩子学说话的宝贵时期,因为3岁前是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人类说话能力是在后天所获得的。一个听与发音器官健全的孩子只有处在有语言交流的环境中,即有人和他说话,孩子语言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孩子到3岁都应学会说话了。所以教孩子学说话成为出生后前3年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0-3岁孩子经历的语言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0-2个月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吸收性学习
孩子对外在的语言虽尚无反应,但孩子的内在吸收性心智已开始了,已经开始了对语言的吸收性学习;
(2)2-3个月的孩子就会寻找说话的声音
2-3个月的孩子对成人说话的声音孩子会转头寻找;
(3)4个月:孩子的眼睛会盯着成人说话的嘴
(4)4-6个月:孩子会试着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5)6个月:孩子能从各种声音中分辨出熟悉的,有意义的声音。如妈妈的说话声;
(6)10个月:孩子能听懂大部分的简单口语,但尚不能用口语回答,但是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7)12个月:孩子能够开口说一些单词,表达意愿只有照顾孩子的成人才能分辨孩子说的含义;
(8)16-18个月:孩子能意识到每种物品都有名称,这时“这是什么”和“那是什么”成为语言学习的重心,即学习词汇;
(9)21-24个月:孩子已经会使用简单句子表达。如“我要吃桃子”;
(10)02岁-2岁半:会使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了,对新的词汇有极大兴趣,一天大约可接受9个新的词汇;
(11)3岁半后:是听和说语言完成期,以惊人的速度使用语句;
(12)以上孩子口语发展进程代表了一般性水平,不同的孩子口语发展速度会有差别;
(13)有效发展孩子听说能力的建议:
1、成人在照料孩子生活时一定要伴随语言
在孩子降生后,听不懂话,更不会说话的时候,成人在照料他生活的时候一定要伴随语言,如:喂奶时“宝宝,妈妈来抱你了,吃奶了”,换尿布时“宝宝尿湿了,妈妈给宝宝换尿布了,好舒服呀!”“现在洗澡了,妈妈帮宝宝脱衣服了,先脱左手袖子,再脱右手袖子,下水了”。在孩子醒来时和他说说话或说支歌谣。妈妈的自言自语虽然孩子听不懂,但是在与孩子互动时说的,经常地说有助于孩子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行为。不怕他此时听不懂,而在于给孩子做语言的积垫语音的、语调的、语义的。因此,孩子听不懂不会说时也要和孩子说话,因为孩子是先学会听,听懂后,再会说;
2、要耐心地听孩子讲
1岁左右开始说话了,我们要耐心地听孩子讲,孩子讲得慢,说不成完整的句子,父母不可催促,而是要注意帮孩子将这句话说完整。如:A宝宝说“湿湿了”,妈妈接着说“宝宝尿湿了,妈妈来给宝宝换尿布。”B孩子说:“拿”同时手(伸)向桌子,妈妈说:“宝宝要拿桌上的桔子吗?来,妈妈帮助你。”妈妈拿来一个小板凳,让宝宝站上去,宝宝伸手拿到了桔子,妈妈对宝宝说“宝宝拿到了桔子,高兴吗?”
3、和孩子说丰富词汇的游戏
(对1824个月大的孩子进行的游戏)
1)将物品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2)颜色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3)形状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4)种类分类将物品与图卡配对
4、多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的活动:
1)让孩子认识生活用品
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卫生纸、杯子、毛巾、衣服、要让孩子拿取;
2)随时随地交给孩子认识物体
如在超市里购物时,让孩子认识水果;
3)让讲故事、说儿歌成为一种习惯
听故事对孩子是乐事,对小年龄(2个月-1岁半)的孩子讲的故事不要长,情节简单,还要尽量用相同的语言在重复故事里的情节;
4)讲故事要面对孩子有声、有色地演绎人物情节
以唤发孩子的想像力,引起情感的共鸣,跟着情节走;
5)讲故事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
有时还可停下来让孩子提问,看看孩子是否听懂了故事,如果孩子累了,不愿听了就休息;
6)不要用放录音来代替父母讲故事,放录音听故事远不如父母面对面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好;
7)成人语言的示范作用
孩子是从模仿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因此,孩子周围成人的语言的正确(与否)如语言、语调,词汇的优美与丰富,语句的准确与干炼,都影响着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父母有时会很忙碌和劳累,往往与孩子相处时,只希望孩子安静、不吵闹,孩子的要求都给予满足,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一一代劳,而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对语言学习慢,对语义的认识也迟缓,而无法在敏感期促使孩子语言的发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