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行个礼呀,握握手,我是你的好朋友……可是,如果孩子胆小,不擅交往,家长怎么办—
打造一颗乐于交往的心
女儿童童是个文静的孩子,从小就特别胆小,不敢与人交往。刚上幼儿园时,别的小朋友很快熟稔了,一起追打着玩。童童开始想玩球,没接到,被小朋友抢了去,她就吓得大哭,再也不肯去玩了。整个活动中靠在我身边,一步也不肯离开,无论怎样鼓励、表扬或者威胁都不管用。
现在童童三岁八个月了,开朗了许多,会主动向人问好,家里来了客人,也会主动要求表演节目给大家看,在幼儿园还有一群小伙伴,挺受小朋友欢迎。见到童童的朋友,大多认为她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其实,这是我对她进行教育改造的结果。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也有些小小心得,愿与家长们一起分享。
首先,煅炼孩子的胆量。胆小的孩子多接触人是首要的,我带她去固定的商店,找固定的营业员买东西、聊天,教她向营业员问好。刚开始,她不敢出声,熟悉之后,她慢慢地敢向人问好,也敢回答别人的提问了,然后再扩大她的“社交”圈子,带她到人多的场所,见得多了,她也就不再怕见生人,敢主动和人谈话了。
其次是加强她与人交往的欲望。我给她专门设了个小本子,表现好,就给她贴朵小红花,同时写明原因:“主动向阿姨问好。”“跟XX小朋友玩得开心”等,表现不好,就打个X,写上原因。为了鼓励她与人交往,我特别注意表扬她在这方面的进步,每当她主动向人问好,我总是适时表扬;认识新朋友,我也会给以鼓励。孩子都有被人认同的渴望,下次她就会做得更好,然后自己评价:“妈妈,我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时候,我总是诚心地夸奖她,让她感到自己的表现是受欢迎的。
三是当孩子受了委屈时给她一个发泄的机会。小朋友一起玩,难免会出现冲突。童童刚开始只会哭,回家向我告状,说小朋友欺负她。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希望他个性强些,甚至霸道些也无妨,这样不会吃亏。作为母亲,我也曾有这种心理,最初我教她:“谁打你,你就打他”但是随着她渐渐长大,我发现孩子的世界有另外一种规则:很多孩子产生矛盾时,都会赌气说:“我不跟你玩了。”并非真的不想玩,而只是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很快就忘了,发泄后,觉得心理上得到了平衡,就比较容易以平和的心态与小朋友相处。如果家长此时一味地训斥孩子:“你为什么不打他?”就容易让他心理紧张,对别的小朋友产生排斥心理,最后变得孤僻,没有朋友。
四是少干涉。孩子有了交友能力后,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他喜欢的朋友。只要他在某个小群体里,觉得开心、自信,体会到交友的快乐,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就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总是在一旁指导、保护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依靠,总指望着大人来帮他撑腰。我认为,只要不危及安全,就不必干涉他们,只在事后和他分析一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可以了。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念:比如“打人不对”“排队是有礼貌的孩子”,发生了矛盾,让他自己去判断谁是谁非,与人讲道理,比大人直接干涉的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这对他才是终身受益的。
导读: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当然,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等。这样做等于父母们代替了孩子的思维,代替了他们分析,代替了他们去和伙伴“算帐”,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觉得有父母的坚强后盾,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庇护。这对孩子增长交友方面的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是应该帮助孩子的,当孩子在交友期间,受到冷遇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给予关心,并且从实际出发,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怀疑等,让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触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过自己独立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智!
我们的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分为受欢迎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受欢迎儿童情绪稳定、不激烈、活动的强度和速度适中,即不过分爱动,也不过分安静。反应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与人交往灵活。坚持性强、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绝型儿童特点为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情绪稳定,其活动的强度大、速度较快,特别好动,感知他人方面反应性习得较低,较外向,适应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被忽视儿童不爱动,反应较迟缓。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这样问他的弟子:孤零零的一滴水,论份量只能以毫克计,论体积也微乎其微,其寿命能有几何?弟子们回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时,它就将获得永生。一个人也是如此,他必须能融合于集体、社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帮助孩子学会建立友谊,无疑给心爱的小天使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导读:孩子虽小,但也同样需要交往。孩子正处在成长的时期,家长需要注意不要让交往误区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小区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但是人多就容易出现意外,这不,牛牛在荡秋千的时候,就不小心撞倒了站在后面的洋洋。牛牛挺有礼貌:“对不起,洋洋,我不是故意的。”然后准备走开,可是洋洋却不依不饶:“你干吗撞我?”牛牛委屈极了:“我不是道过歉了嘛?”……
这样的争吵真要爸爸妈妈来评判,说谁对谁错,可是个超级大难题。这里牛牛很认真地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那里洋洋偏不答应,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在解释孩子的交往方式之前,让我们先看看成人世界中社会交往的模式。
清早在公司里,A先生碰到了B先生。A先生很有礼貌很热情地打招呼:“早上好!”这时A先生是微笑的,同时他双眼正视B先生,等待B先生有所表示:“早上好!”
可以发现在成人世界中,如果发生交往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在交涉之后等待对方的回应。很难想象,A先生在打完招呼之后,就埋头看报纸,根本不理会B先生的回应。成人世界的交往模式是:发生交往需要——我方提出交涉——对方回应——交往需要得到满足。
在成人的交往模式中,最为积极主动的环节就是“提出交涉”。所以爸爸妈妈在教导宝宝时,更趋向于强调交涉的语言:
“宝宝,你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知道吗?”
“你借妹妹的橡皮,先要跟妹妹说‘我能用你的橡皮吗’,不然妹妹不会借给你的。”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因为忽略了“对方回应”的环节,宝宝根本没有“要等别人同意”的意识。他们不知道,在道歉后或在借东西后,必须等到对方有回应,才表示真正解决问题。不然,人际交往到“我方提出交涉”这个环节,就戛然而止了。
正是如此,牛牛在发生冲突之后,只是例行公事式地道歉,并没有等到洋洋的回应,就自认为已经解决了冲突。然而洋洋却认为,面对牛牛的道歉,只有自己作出“没有关系”的回答后,才能算是解决了问题。牛牛和洋洋在交往的根本要求上就脱节了。
因此,要培养宝宝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爸爸妈妈要做的是让宝宝在礼貌规范的语言之外,再多等那么一会儿。
●安静等待让孩子耐心地等上几秒,等到对方有所回应之后才能走。因为这样才能让交往模式得以完整,真正解决冲突。
●观察对方如果对方能爽快地答应交往请求,那么这个交往需要就能满足。如果对方不太愿意,那就表明问题没有解决,需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能让宝宝一走了之。
●表明谢意虽然在交往模式中并没有这一环节,但是在最后说上一声诚挚的“谢谢”,可以让对方在心理上得到更深一层的补偿,解决问题就更圆满啦。
孩子们交往别怕“吃亏”-幼儿能力培养
邻居家有个小哥哥叫豆豆,比女儿婷婷大一岁半。婷婷小的时候,豆豆常把好玩具自己先玩,玩过的玩具给婷婷玩,婷婷从无怨言,所以豆豆非常“喜欢”这个妹妹。但随着婷婷长到三岁多大的时候,逐步有了自我意识,同时也开始霸道起来,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两个孩子开始抢玩具,婷婷的占有欲更胜一筹,凡是豆豆手里拿的她都要玩,豆豆不给她,她就动手打,豆豆也不示弱,反手又打她一掌……
两个宝贝的打闹让两边的妈妈看得很心疼,谁也不想自己家的宝贝吃亏,于是索性就不让他俩一起玩了。
可偏偏两个孩子玩不得也离不得,妈妈无论用什么方法哄婷婷玩,都抵不了外面豆豆的一声叫喊,她拧着身子就要出去。妈妈只好连哄带吓:你忘了豆豆怎么打你了吗?还嫌吃的亏不够吗?……眼看着出不去了,婷婷没哭在豆豆哥哥手里,倒是哭在了妈妈手里。
原本,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由于我们做家长的爱子心切,不能容忍孩子受半点儿委屈,而且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眼睛只盯在吃亏不吃亏上面,认为这就是保护,这就是爱。
我们的眼睛没有看到的,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几家人共同生活的大院里,院子里放着口大缸,缸里有半缸水。那天我和一个小伙伴在缸边玩。他拿一个乒乓球拍子扔进去,我拿一根树枝捞上来。如此反复几次,意外发生了—我使劲探身捞时掉进了缸里,幸亏当时有人看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被送回家后,父母在安慰我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训了我一顿: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他不捞你替他捞?我想分辩,但看到父母的脸色,最终什么也没敢说。当时父母想到的只是我吃亏了,却忽略了孩子在这一扔一捞中得到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就在于游戏之中。在孩子的游戏里,没有谁更吃亏、谁占了便宜,只要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家长就不必大惊小怪。豆豆和婷婷的推推搡搡之间,谁又能吃多大的亏?可因为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两个孩子的快乐,不觉得有点得不偿失吗?而且,在打闹之中,他们同时还在学习妥协、谈判、合作等等与人相处之道;这种学习,较之家长的百遍说教都要来得有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