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可以和“孩奴”这个词对号入座。
孩子花销成家庭开支“大头”
林泉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丈夫在一家单位开车,孩子今年才4岁,在小区幼儿园上学。每个月,林泉和丈夫的全部收入总有一半以上花在孩子的身上。林泉和丈夫每月的收入共计3000余元。“除去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月几百元的开销,还得让他学点什么呀,还有玩具啊、衣服啊,都得买好一点的……”林泉说,儿子现在在学滚轴滑冰、绘画;孩子最喜欢玩玩具车,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添新玩具;孩子长得快,衣服也得买,还有零食什么的。林泉说,凡是给儿子买的东西,都会尽量挑最好的,他们不希望孩子在生活方面低人一等。就这样,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每个月都会超过1500元。
本来月入就有限,孩子的花销高了,林泉和丈夫平时过得特别节俭:中午吃的饭是前晚的剩菜饭,有了孩子后,两人平时很少买衣服。只有这样,每个月才能有点节余,而存下的钱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读书。
今年30岁的林泉曾经看到过报道,说是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要花费40多万元,想到这里,自己只有将一切美好的购物设想一一打消,埋头为孩子打拼。
七成家长愿为孩子“牺牲”
记者对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7个家庭将月收入的一半花在孩子身上;60名家长表示,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是值得的;75名家长表示,孩子左右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回访中,该校学生家长表示,他们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害怕工作不稳定,害怕收入减少,因为收入减少就意味着孩子学习和生活环境打折扣。
孩子就读于中学的甘女士自嘲称,孩子上学七年以来,自己就没有再去过电影院了,也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甚至没有完整地听过一首流行歌曲。每天,她蓬头垢面地围着孩子打转,送孩子去培优、跳舞,在等待的过程中,则匆匆地去买菜,盘算着下一顿让孩子吃什么。
“孩奴”称谓有人认同有人烦
对于“孩奴”这样的称谓,不少家长并不抗拒,他们坦言,确实有这样的意味,但他们同时表示,这种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爱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将来孩子会用成绩回报。一名家长说:“父母为子女全身心付出投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采访中,也有家长不赞同“孩奴”的说法。在电力公司工作的程工程师说,他的记忆中,自己的父母并没有为他牺牲太多,高考期间,父母忙得不着家。现在想起来,他很感激父母,因为父母的不包办、不牺牲,给了他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练就各种本领,一步步从小村庄拼到了大都市。
如今,程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他无疑是爱的,但他表示自己绝对不当“孩奴”。他会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但不会因为孩子的额外需求,而放弃自己所有的爱好和兴趣,“孩子做作业时,我在一旁伺待着,他肯定会瞧不起我;但如果这时我去看我的书或球赛,他也许会觉得我有追求。”
受访的小学生都不喜欢“孩奴”这一称谓,在他们看来,不希望父母为了他们沦为“奴”。就读于东湖中学的曹同学说,如果父母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甚至是娱乐活动,会让他更有压力。
专家:做“孩奴”不如做“孩农”
武汉大学心理特聘教授尹邓安,多年来研究家庭教育。他称,现在的家庭多半是一个孩子,加之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将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到了孩子的身上,给予孩子过多关爱,凡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尹邓安说,现在的“孩奴”队伍有扩大的趋势。
“做父母的要有一定的牺牲,但必须掌握好度。”尹邓安说,当父母沦为“孩奴”,就会过得非常辛苦,凡事包办代替,这样会滋生孩子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会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反而缺乏竞争力。此外,家长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种正面引导。
当“孩奴”不如当“孩农”,尹邓安说,孩子好比农作物,家长要知道何时浇灌,何时放养。试想,农民一整天围着农作物,不停地浇灌施肥,农作物能长得好吗?
所谓生理和心理息息相关,这还体现在孩子的身高问题上。这也有关系?没错,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一一解析。
孩子个矮,要到医院查原因
据专家介绍,如果你的孩子是班中最矮的一个,或者总是坐在最前面,那么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带孩子到儿童内分泌专科的医院去做个生长激素的检查或其他相关的检查,看看孩子身材矮小是不是由于生长激素低下引起的。如果是的话,就要及时治疗,一般青春期前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的。而专家指出,只有30%的儿童身材矮小是由于个体发育的先后差异引起的,而其他的孩子则可能是由于家族遗传、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引起的。
心理压力也会影响身高
除了生理或者病理方面的因素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据专家介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7、8岁的小女孩,因为父母离异,在往后的一年时间内身高一点也没长,医生问明原因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针对性的治疗,孩子很快又开始长高了。
专家指出,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身高不长。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对于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尽量不要给他们太大的精神压力。
也会影响儿童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更不利于身体长高。
专家对家长的建议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专家给各位家长提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营养方面,要注意为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随时纠正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补充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以保证孩子能得到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及热能。在睡眠方面,10点为最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保证睡眠充足。在运动方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纵向运动,例如跳绳、篮球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有助于脑垂体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促使身体长高。
如果想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心理健康是尤为重要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如果在青春期没把握好的话,过了长个的年龄就该后悔了。所以家长们平时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在发现孩子有压力时,要适当的开导,不要让孩子的心理原因影响了生长发育啊!
另外就是家长不要盲目等待,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人,建议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接受检查。一旦确诊是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障碍造成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让儿童恢复到正常年龄段的身高。
由于激素治疗需要长期注射,为了解决儿童对传统针式注射器的恐惧感,一些新的疗法采用了无针注射器,配合进口的激素,更能确保治疗方案的最终成功。治疗期间,家长务必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严父出孝子”……传统教育观念中总是强调教育的严厉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看到的、听到的、学习到的信息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家长们如果只会一味强调严加管教,恐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有些落伍。石家庄市东苑小学的卢家熠老师表示,家长确实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也不能针锋相对,只有严慈相济才能帮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卢老师说,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是否严慈相济,恰到好处。严,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慈,主要是指亲子关系要成为朋友关系,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渴望向父母倾诉,并且从中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技巧:
1、用眼睛观察。
父母亲应该养成多用眼睛和耳朵,少用嘴巴来与孩子沟通的好习惯。随时注意生活中孩子的面部表情、言谈举止,这样有利于真实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有针对性地与孩子交流,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用真心倾听。
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或感受时,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全神贯注地听,从而使孩子产生自己被父母重视的喜悦。哪怕父母手边有事情也应该放一下。眼神的接触是沟通不可或缺的,适时地给予回应或支持,会与孩子的关系更接近。
3、用角色扮演来思考。
有时候,我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孩子,扮演孩子的角色,遇到了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感受,这时,我们就会明白孩子的一系列表现了,就会让彼此的感受更为接近,从而明白作为父母,我们该对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做些什么了。
4、用欣赏的语言来赞美。
父母要不失时机地与孩子聊天,不要等到孩子做错事时才开始用严厉的话语来指责他,平时更要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鼓励。其实,恰如其分的奖励比惩罚更为有效。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应该首先欣赏孩子做事的勇气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再就事论事,帮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意见或建议,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能力。
5、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流。
当父母与孩子遇到问题意见不一时,请多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流意见,针对问题,与孩子一起思考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不要习惯于用责备的口吻说:不要这样、不准那样、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你怎么等,请多使用和善、建议的语气说,如”你能说说看、你的想法是……”,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孩子会十分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父母本身有过错,应该主动向孩子表达歉意,以化解误会,从而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
记者在街头随机调查了近50对年轻夫妇和即将结婚的准新人,其中有约85%的夫妇准备怀孕要孩子,还有约3%的夫妇“想要没要成”,另外5%的夫妇是因各种原因推迟要孩子,其余的夫妇大多是典型的“丁克一族”。家住宣庆小区的付女士在东北林业大学任教,虽然结婚已4年,她和丈夫仍不打算要孩子。她的理由是在大学里工作压力大,备课教学已经很累,去年她又开始读博士学位,如果有孩子会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势必影响学业和工作。她明确地说,将来老了可以去养老院。在哈铁路局工作的程女士则有“恐婴症”,一想到要孩子便觉得可怕。她说,自己和先生的感情很好,双方都有稳定收入,他们只希望保持浪漫的二人世界,不想被孩子打扰。据了解,还有一些年轻夫妇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等原因而放弃要孩子,他们觉得有了孩子便意味着终生的责任,不光要哺育孩子成长,还要让培养孩子成材,这些累加起来是一笔庞大的费用,而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孩奴”———挑战性的“活儿”
现在,80初的正徘徊在30岁的门外,80末的也跨进20岁的门槛,越来越多的80后青年开始扮演起为人父母的角色,其实他们中很多人自己还是个孩子,要为人父母,确实是一个大挑战。刘言今年10月迈进了婚姻的殿堂,为了买新房,贷款20多万元,从此成为“房奴”。现在双方父母都催着他们夫妻要孩子,他们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养孩子开销那么大,除了还房贷,还要准备好孩子的奶粉钱,当了“房奴”又要当“孩奴”,一下就觉得担子重了那么多,心中几多惆怅。
“成为‘孩奴’后,我们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这是李想做了妈妈后的感悟。李想家宝宝现在已经5岁了,看着他从呱呱落地,到开口叫第一声妈妈,再到蹒跚学步,他的每个第一次都有母亲的见证,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这种感受恐怕只有当了“孩奴”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几天全家正在一起商讨给宝宝选择哪所幼儿园,好像也正因为有了宝宝,李想和自家父母的感情变得更加亲密了,或许真应了那句话,养儿方知父母恩。
专家评说
心理专家认为,因为恐慌将要成为“孩奴”而得了抑郁症,这样的准妈妈心理包袱背得太重。其实养育子女,一定要做好准备,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要不要成为“孩奴”这个问题上要因人而异,如果这个家庭在收入、房子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孩子出生了,即使当“孩奴”也没什么。但如果两方面都还没做好准备,生下小孩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
有一些准妈妈在产前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身边的家人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开导。也建议一些有工作的准妈妈,没必要过早地停下工作在家待产。在产前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做做胎教,听听舒缓情绪的音乐等,也可以经常和朋友及家人沟通和交流。
年底刚过,热衷亮出自己生活工作中各种账单的“晒一族”才刚刚开始在网络上活跃起来。
在许多论坛上,不少80后网友晒宝宝这一年消费的帖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5000元?上好的幼儿园两个月就要这个数!”“明年宝宝就入托了,又要多支出1000元费用!”……各类帖子各有看头,但共同点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养孩子难,不敢生孩子”。与此同时,继房奴、车奴、卡奴之后,“孩奴”一词也成为又一描述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新词汇,而在这一族群中,即将三十而立的80后成为主流人群。
“孩奴”清单:在广州养个孩子到六年级花45万
当80后渐渐三十而立,结婚生子悄无声息地成为生活主旋律。近日,有广州网友粗略算了一笔账,在广州养个孩子到小学六年级,至少也要花费45万元,其中八成左右是教育经费。
一位名为“宝宝奴隶”的网友则在网上发帖晒自己的养女“啃老”清单。这位网友月薪3300元,根本不足以支付女儿的全部生活费用,她坦言,除了奶粉、服饰、尿布、玩具这些琐碎日常开支外,三岁的女儿每年万余元的保姆开支,每年近万元的幼儿园托保费,万元的保险费、早教课和钢琴课费用,这些大笔花销,每年都需要双方父母支援三四万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