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会引发地震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孩子看似稚嫩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耐心解释,能让他们从对地震单纯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积极的、关心别人的阳光里。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把锤子、螺钉、饥渴、死亡,全都抛在脑后。在一颗星球上,在一颗行星上,在我的行星上,在地球上有一个小王子需要安慰。”——《小王子》
这几天,广州电闪雷鸣,连降暴雨。王女士8岁的女儿问她,打雷会地震吗?她意识到,地震对女儿的影响,可能比自己想象得大。在这之前,白女士已经告诉女儿一些和地震有关的知识,为什么她仍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呢?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她明白?
孩子普遍感到不安全
看电视、读报纸、问爸爸妈妈,这些天,孩子得到了不少地震的消息。从这些消息里,他们知道地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会伤害很多人。中山三院心理科关念红医生指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恐惧会多一些。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并不奇怪。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还会害怕一个人待着;原来能做的事,现在却不愿意做了;身体不舒服,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反应,都是因为孩子觉得不安全。作为家长,当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时,首先要告诉他,害怕是正常的,每个人看到这样的事,都会难受。同时,王医生强调,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我们生活的地方,现在不会发生地震。
多一些拥抱多几次解释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但他们可能完全不吃这套。相比之下,拿一张漫画给他讲故事,做游戏,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关医生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真实的环境里,说一些避震自救的小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应该多有身体接触。不仅要耐心的听孩子讲,他对地震的看法,还要多抱抱孩子,让他体会到切实的安全。
孩子对地震的害怕,可能隔几天,就冒出一个想法。关医生说,对孩子来说,可能要解释好几次,他才能慢慢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放下对地震的幻想。所以,不要喝斥孩子,用一句话打发掉。像“别老想着地震”这样的话,尽量少对孩子说。
另外,孩子问的问题,也许每次都不同,家长要看具体的情况。对王女士来说,除了告诉孩子地震是怎么回事,还应该告诉她,打雷和地震,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如果孩子对地震的恐惧持续时间长,超过了两周,并且通过上面的这些方法,都无法缓解,应该立刻带他们去找心理医生,尽早恢复。
从积极的角度了解地震
想让孩子多了解地震,但电视、报纸的画面,有时候自己看了都受不了,怎么办呢?关医生提醒,和地震有关的直播节目,比较震撼人的画面,少让孩子看。看一看新闻报道,了解一下进展就可以了。
让孩子了解地震,多从正面积极的方向,更加有益。比如,大家正在努力的救助伤员,为灾区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另外,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心。比如,给灾区的小朋友写卡片,画画,用实际的方式来关心别人。
自救意识很重要
有的孩子还担心,如果上课的时候发生地震,爸爸妈妈会来救自己吗?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一定会去救你的。”关医生指出,家长这么做,的确能让孩子安心。但同时,也要向孩子强调,自己赶到学校,需要花些时间,在这之前,一定要先保护自己,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很多年经的父母在养育独生子女时,仍沿袭“照书养”的路子。琳琅满目的育儿书给初为人父母者提供了育儿知识,但也给父母们带来困惑。养孩子是否需要育儿书?育儿书对宝宝的成长究竟有多大帮助?近日,记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年轻父母:无从选择大多跟风
13日,记者在位于洪山区的崇文书局看到,家庭教育系列书籍区域甚是热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此挑选育儿书。记者粗略数了数,包括养育、护理和心理辅导在内的书籍不下40种,其中有些书的内容雷同,有些书连名字都差不多,如《杰出英才生是怎么炼成的》和《杰出优等生是怎么炼成的》,《好父母成就好孩子》和《好家长好孩子》、《好父母好孩子》。
站在书架旁,年轻的母亲王晓蕾看看这本,再翻翻那本,对比了半天仍无从选择。她说,现在的育儿书让人挑花了眼,只能选口碑好、装帧精美或书店热销的书,可许多书买回家一看,跟家里的书没啥区别。
崇文书局工作人员小王告诉记者,育儿类书的销售业绩一直很好,假期销量更大,像《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慢养》及《卡尔·威特的教育》等书销量一直名列前茅,“家长比较喜欢跟风,专买热销的书。”
登录当当网上书店,记者看到位列前十名的畅销书中,有两本为育儿类书,其中《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连续27周高居榜首,有家长购买此书的理由是:“好多人都买了,肯定不错。”
出版商:大量雷同无法避免
面对育儿书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出版社纷纷举起刀叉,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出书。武汉市少儿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告诉记者,他所知道的出版社约有600多家,其中9成以上出过育儿书,这些书大多为各种知识点的累积,内容大同小异,质量良莠不齐,他多选择口碑较好的少儿出版社出的书。“育儿类书籍在内容上雷同,是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结果。”省教育出版社编务部主任蒋海鸥说,与10年前相比,育儿知识量并未增加太多,但图书量猛增几十倍,“没有新的知识点,新书能有什么变化,还不是变变形式、换个包装而已。”
至于心理辅导类的育儿书,蒋海鸥认为“更悬”。他说,目前国内婴幼儿心理学理论均引自国外,主要由蒙特梭利教育法、感觉统合训练法等理论构成,但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儿童尚无定论,具体的教育方法光靠看书也学不来。市场表现好并不代表具备实用价值,育儿书也是一种快餐文化,真正能给家长带来多少帮助,只能见仁见智了。
专家: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具备共性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孩子的表现也各有不同。专家认为,育儿主要还是依靠父母从实践中摸索出方法和规律,再依照好的育儿理论,修正自己实践上的偏差。
记者在司门口新华书店随机采访了10位家长,有5位家长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位母亲告诉记者,喂养类的书倒还好,最怕的是一些心理辅导类图书,一本书一种说法,例如孩子发脾气,有的书上说要让孩子自省,有的书上说靠父母引导,还有的书上说家长要先检讨自身,“你说我该听谁的?”有35年幼儿教育经验的育儿专家潘庆兰认为,从育儿书中获得一些经验是积极的做法,但育儿方法还应该灵活掌握。潘庆兰说,看育儿书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走进误区,当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引导,但不能把书上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生搬育儿书上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10年,妈妈每天充满怨气的要求我收拾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乱放东西。后来因为太痛苦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包容自己,允许自己的所有行为习惯。有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后,开始喜欢收拾东西,最后井井有条,布置得温馨又方便,比妈妈整洁得多,就算去很乱的朋友家住,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要求我训练我的时候,我却开始喜欢秩序了?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要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若有充足的爱和流动,那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也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最自然的选择。比如独立,每个生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妈妈对婴儿经常积极回应,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的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慢慢,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完成他灵魂的使命。你若硬要帮忙,孩子还嫌你障碍自己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不可以依赖父母,孩子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再说宽容,婴儿都有攻击性,在大人的观念看来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抱持婴儿的攻击,孩子就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值得爱,那孩子长大后自然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会充满力量捍卫自己。再说说合理要求,若孩子常常被及时满足,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越长大,越能安然的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让孩子学去。比如父亲酗酒,夫妻感情又很差,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你爸爸是个混蛋,你千万不能学他。儿子小时候会很乖,烟酒不沾,结婚后,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若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父亲。
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酗酒的爸爸对孩子比较爱,妈妈也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会获得这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获得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那些真正长期沉溺游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一定在现实中匮乏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的能力。而游戏,却能带来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虚拟世界有趣,但为什么我们不敢进入真实世界呢?作为婴儿,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如果妈妈能“看到”婴儿,婴儿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若孩子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在现实世界中也会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所以网瘾背后最深处的声音是,“我渴望被妈妈看到,但是我太绝望了。”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因为我们的真实感受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我们需要学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最终的目的是让感受自由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本末倒置,又成了防御。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说:“我今天很难受,所以脾气大了点”。丈夫学了心理学,说;“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你不能跟我发脾气。”这个说法,和“没看我养家赚钱忙着吗,别烦我”本质一样,只是套上了心理学的外衣,显得更正确。无论说法多正确,问题是,爱的流动被切断,这个说法本身又变成了一种防御,防御我们体验当下的真实情感,又一次从感受中逃跑了。
所有学科、道理,都只是个说法,我们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也要学会放下,真实勇敢的投入生活,让爱流动,真正的培养孩子好习惯。
在生活中,你是开心地赞赏孩子还是生气地责骂孩子?两者兼有,对吗?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一个孩子平均要听到六句责骂后,才能听到一句表扬的话。你的孩子呢?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花了一个半小时来责骂孩子、跟孩子争吵,却没有赞扬一次,结果两人面红耳赤,两败俱伤。
责骂作为最后一招,可能是必要的,但必须很小心。每次你责骂孩子时,就像给他开一次刀,用你的语言在他的心里割一刀。刚开始时,你达到了目的,孩子的创伤很快愈合,所有事情都恢复正常。然后,你把它当作每天必用的工具,却发现结果越来越不如你的预期。
如果每天都被开刀(责骂),有些孩子最后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伤疤。有时候,父母所用的一些语言是残酷的,“你为什么这么笨!”,“你变得越来越坏!”,“你没有长脑啊!”...,这样的语言就像锋利的手术刀,只是它割的不是孩子的身体,它切割的是孩子的心。另一方面,我们骂得太勤了,任何时间都在骂,而不是把责骂当作最后的手段。你不停地骂、骂,每天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有时候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如果一位母亲整天对孩子大呼小叫,孩子最后会习惯于这样。他会说:“我妈妈只会尖叫。”如果有朋友来玩,孩子可能说:“不要管我妈妈,她就会整天大呼小叫。”本来孩子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他不再尊重你,不再注意你的感受,你的好意和责骂一起被拒之门外。
我们需要引起孩子的注意,但不需要每次都这样做,在所有时间都这样做。约翰。肯尼迪的父亲曾经说:“如果没有必要改变,就有必要不去改变。”如果不是绝对有必要责骂孩子,那么有必要不去责骂孩子;如果没有必要使用藤条,就有必要跟孩子沟通,而不是用藤条;如果没有必要生气,那么就有必要不让自己生气。我想,他所说的是这个意思。
请不要把责骂变成一种习惯。收起责骂和尖叫,以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吧。这样,当某一天你真的尖叫时,整个世界都会停下来!这才是“最后通牒”。愿您好好运用责骂,更愿您做一个忘记怎么骂孩子的父母。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