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保护孩子视力,家长还是要慎重对待这一环节,不能让玩具陪睡养成习惯。
孩子对自己心爱的玩具,常会自个儿喋喋不休地说着,忙个不停地摆弄着,吃饭时看着,外出时带着,睡觉时也要陪着。的确,玩具是孩子的天使,能给孩子无限欢乐。
据了解,不少家长睡觉时让孩子带着玩具睡,说是电影、电视里都这样的。其实,这种做法不宜仿效和提倡。原因有三:
首先,睡觉时玩具置于身旁,孩子玩着玩着,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个把小时,甚至更长。这不利于培养孩子按时入睡、自然入睡的好习惯。
其次,布制玩具和长绒毛玩具,如布娃娃、长毛狗之类,容易脏,孩子睡觉时置于身边不卫生;金属玩具、硬塑玩具,如枪、变形金刚等,棱角坚,质地硬,放孩子身边也不安全。
第三,卧室即使开着灯,光线一般都比较暗。孩子睡在床上,边玩边睡,眼与玩具的距离较近,通常不到20厘米,眼睛需要紧张调节,眼肌容易疲劳,眼内压力增高,眼轴容易伸长,不利于保护孩子视力。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保护孩子视力,家长还是要慎重对待这一环节,不能让玩具陪睡养成习惯。
宝宝爱看电视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大多数父母认为宝宝电视看多了,一是损害眼睛,二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其实,电视对宝宝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
一.爱看电视的宝宝身体发育异常
原本活泼好动的宝宝,一旦迷上电视后,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1~2个小时,这不仅对眼睛,还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消化功能不好的宝宝,长时间坐着不动会产生厌食,不利于生长发育;而消化能力很强的宝宝,吃饱后坐着不动,久而久之就会发胖。据研究人员经过近3年的时间,跟踪观察了33例肥胖症儿童发现:10%的儿童肥胖症是由疾病引起,10%是家庭遗传,剩下的80%中绝大多数属单纯性肥胖,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看电视。
二.爱看电视的宝宝不爱读书
电视对宝宝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其鲜艳的色彩,变化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不断地刺激、兴奋宝宝的大脑,所以爱看电视的宝宝对有着单调的画面、枯燥的文字的书本就失去了兴趣。但是,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大多是片断式、跳跃式的,宝宝从中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不系统的知识。而且,任何学习过程都要伴随着一个思考过程,而电视不可能给人留下可以进行思考的时间,长期这样,宝宝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必然会受到约束,最终导致宝宝对读书、学习不感兴趣。
一名教育专家曾说:“30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信,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源于良好的阅读。”而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宝宝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因此父母要尽量不让婴幼儿看电视,尽早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三.爱看电视的宝宝兴趣单调
宝宝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外界事物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带他们去学画画、学弹琴、学下棋,他们的兴趣都不高,往往是半途而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看电视却是娱乐消遣的过程,长时间看电视使得宝宝处在一种松散的状态下,自然会对一些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排斥。
四.爱看电视的宝宝社会交往能力差
宝宝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看电视,那么他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就大大减少。长时间独处,终日与电视为伴,会使宝宝的心理发育产生障碍,他们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不看电视就会焦躁不安,看电视时讨厌别人打扰。由于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格和行为可塑性大,而宝宝的模仿能力又强,对形形色色的电视信息大多是囫囵吞枣,影响了思维、性格和行为的正常发展,这对儿童心理发育也会起到负面效应。
五.爱看电视的宝宝难教育
宝宝对电视节目往往是“照单全收”,而很多的节目是“少儿不宜”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过多过早地接触不良信息,将会给家长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带来难度,影响宝宝做人的原则,严重的还会造成宝宝以后走上犯罪道路。
温馨提示: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电视对宝宝的影响,宝宝一旦迷上电视,玩乐将成为宝宝生活的中心,这将会影响宝宝的一生。爱看电视对宝宝来说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好问题,它是造成宝宝不爱读书、厌学,甚至享乐主义生活态度的罪魁祸首。
为了宝宝的前途,父母尽量不要让0~4岁的婴幼儿看电视,而对眼睛发育已经成熟的儿童,父母要设法引导他们看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节目,这既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又能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中,父母也应以身作则,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尽量少看电视,多陪宝宝读书、锻炼、郊游、会友,给宝宝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1,含铅食品。铅是细胞的一大“杀手”,当血铅浓度达到15微克/100毫升时,就会引起儿童发育迟缓和智力减退,而且年龄越小,神经受损越重。含铅食品主要有爆米花、皮蛋、罐装食品或饮料等。
2,含铝食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体每天摄铝量不应超过1毫克/升克体重。铝摄入过多,会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钝,常用铝锅、铝壶的家庭应注意。
3,含过氧脂质的食品。过氧脂质对人体有害,在胃肠内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阻碍和干扰人体吸收蛋白质,还可使人体内某些代谢酶系统遭受破坏,促使大脑早衰或痴呆。含过氧脂质较多的食品主要有油温达200摄氏度以上的煎炸食品,炸过食物的油很快氧化哈喇并产生过氧脂质,长期曝量的食物里的脂肪酸哈喇也会产生过氧脂质。
4,含食盐、糖精过多的食品。儿童生理需盐量为4克/天以下,吃过咸的食物,孩子不仅会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症,还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使脑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智力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过早老化。糖精,是以苯酐为原料加工合成,仅成甜味,无任何营养价值,用量应限制,否则会损害脑、肝等组织。
导读:B超是用超声波来检查的,超声波过多、过强的刺激会对胎儿大脑中语言神经中枢造成轻微损伤,从而导致新生儿语言发育迟缓。因此,专家就此向孕妇发出忠告,切莫过多的做B超检查胎儿。
孕妇在体检时常想通过做B超了解胎儿情况,但要知道,凡事应有个度,B超做多了会导致新生儿语言发育迟缓。
B超是用超声波来检查的,超声波过多、过强的刺激会对胎儿大脑中语言神经中枢造成轻微损伤,从而导致新生儿语言发育迟缓。因此,专家就此向孕妇发出忠告,切莫过多的做B超检查胎儿。
孕期B超究竟要做多少次
孕期B超究竟要做多少次才够呢?这就应该根据胎儿的发育规律来看了……
吴静(化名)今年35岁,怀孕两个多月。除了快要做妈妈的喜悦外,还比较担心胎儿的发育情况,因此每隔一星期就去趟医院,总想做个B超看看胎儿发育情况,不然心里就有点放不下。那么,究竟孕期多久做个B超好呢?
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胡晓华主任医师介绍说,孕期应根据胎儿的发育规律,在容易出现异常情况时做超声检查,像吴静这样的过度检查没有必要。整个孕期做四次B超就可以了。第一次应在怀孕第7周左右。7周时,受精卵已着床到子宫内膜,并发育出心管,此时超声检查会看到有心管搏动。暂时没有心管搏动的,1~2周后再复查。如果受精卵在输卵管、卵巢、腹膜等子宫以外的部位着床并发育,就是宫外孕,要及时采取措施。
第二次应在怀孕20~24周,这期间已发育出四肢、内脏器官。此时若有畸形,如肢体、内脏发育畸形,唇裂(兔唇)、腭裂等,通过超声检查就可以看到。
第三次应在怀孕28~32周,一些在早孕期及中孕期难以查出的疾病,比如脑积水等,在此时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查出。
第四次应在怀孕39周左右。这时妊娠已近足月,超声检查主要查看胎盘成熟程度、羊水量、胎儿发育大小、有无脐带绕颈等情况,给生产方式提供依据。如有胎儿臀位、横位或胎盘位置低(即前置胎盘),自然分娩风险太大,甚至可能发生难产,这种情况要选择剖宫产。
此外,如果孕妇发现有阴道出血、突然腹痛以及其他不适,也要随时在妇产科医生的指导下检查治疗。
1、响环: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一手握着“响环”玩,他们开始尝试触觉、感觉、视觉或味觉的作用。用手摸摸,体会手上感觉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种色彩,用口尝尝玩具的味道。
2、球:6个月大的婴儿对能动的一切都感兴趣,能滚的彩色球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会向前滚,婴儿还会爬着追逐小球,如果妈妈能陪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3、积木:8个月大的婴儿已有了不少的发现,他们已认识玩具、家具等多种用具,他们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软绵绵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圆滚滚的。面对积木,婴儿会开始运用两只手,他们知道两块积木相碰会发出响声,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就会比单独一块积木高,而且还可以用积木叠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4、复台形状盒:这是用来训练小孩观察物品形状的玩具,通过这种玩具,孩子可以认识一种形状的开口只容许同一形状的物品通过。通过玩具让孩子了解生活用品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这类玩具对18个月大小的婴幼儿较合适。
5、玩沙:所有的幼儿都爱玩沙、玩水,而18个月以后的幼儿已经懂得不能随便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时就可以让他们玩沙了。提供各种小工具,如小铲、小耙、小桶等,让孩子发挥创造能力,把沙堆砌成各种形状。
6、娃娃:两岁大的幼儿已经开始有个性表现了,这时他们已能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厌恶。到了此时,他们就需要一个娃娃玩具。如果有了娃娃玩具,特别是女孩子她们就可以像妈妈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娃娃了,为娃娃洗脸、穿衣、喂食,赞扬或责备娃娃了。
7、叠杯:对一个两岁大的幼儿来说,叠杯玩具是最变幻无穷的游戏,既可叠成高塔,又可缩成一只单杯,还可把小积木或其他小东西藏在叠杯内再寻找一番。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能够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8、图画书:两岁大的幼儿已经通过眼、口、手认识了不少物品,如果能在图画书中找到自己认识的物品,那该是多大的乐趣呵!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图画书教导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这类画当然是线条简单,色彩鲜明,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来。
9、玩具车:到了两岁末,幼儿已能基本控制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可以驾驶“小车”了,可以开快,开慢,也可以骑“大马”了。如果“小车”还能载上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玩具,而自己又能充当运输司机,那可真是其乐无穷了。
10、拉着走的动物玩具:幼儿拉着会走动的“动物”会让他们着迷,他们慢慢会理解这一根绳子原来还有这样的牵动力量,这比那些用干电池的电动玩具车还更有启智作用。
导读:如果孩子偶尔会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也算正常;如果孩子每一顿饭都是这样,那就肯定有原因,需要家长去正确处理了。
阿勇今年5岁,他勇敢而聪明,十分招人喜欢,可阿勇有一个吃饭拖拉的毛病。他吃饭时喜欢吃一口就玩好一阵子,才再吃下一口。妈妈不得不每次守在他身边,训斥他,要求他把剩下的饭吃完。阿勇对于妈妈的训斥,似乎不以为然,依然慢腾腾的。
妈妈经常为此伤透了脑筋,不明白阿勇为何干别的事情,风风火火,而一吃饭,却慢腾腾的。
专家分析
5岁的小孩吃饭爱玩耍是正常的。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做一样事情,他们的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如果家长吃饭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孩子就难以坐得住了。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在玩的时候,他能体验乐趣,也能发展智力。如果孩子偶尔会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也算正常;如果孩子每一顿饭都是这样,那就肯定有原因,需要家长去正确处理了。
阿勇吃饭拖拉,妈妈担心孩子吃得不够,饭菜凉了对肠胃不好,更担心他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于是无奈地守着他、训斥他。妈妈成为了孩子吃饭这个行为的负责者,既然有妈妈负责,孩子是尽其天性,吃一会就玩一会,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也许情况会有所好转。如果家长不忍心孩子受苦,就不容易做到让孩子对身体负责。在孩子一边吃一边玩的时候,家长一边追一边指责,孩子的行为就固定下来了。家长的追和责备是对孩子行为的强化,孩子从中也享受着妈妈的照顾和关注,他吃饭爱玩耍的行为就很难得到改变了。
专家支招
1了解清楚原因。家长要了解孩子是喜欢吃饭慢一点还是因为不想吃。如果是前者,家长们吃饭的速度要与孩子一起调整,其实吃饭太快也不利于消化。如是后者,家长也要找找原因,是零食吃多了还是口味不对?
2订立家庭规则。规则内容可以有:吃饭的时间是多长,时间到了,碗筷要收;吃饭以外的时间不能吃其他主食;什么时候不允许吃零食。把家庭规则告诉孩子。家长和孩子都需要遵守规则。时间到了,孩子没有吃完,也不要管他,让他承担行为的后果。
3不要过多责备。在责备中,孩子对自己的印象和认识就固定下来了,他会认为“我是一个吃饭拖拉的孩子”。家长可以把责备换成鼓励,比如说:“宝宝是个男子汉了,妈妈相信你是遵守规则的好孩子,是可以对自己身体负责的。”
4设立缓冲期。如果家长觉得一下子放手有困难,可以设一个缓冲期。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前三天还会陪伴他吃饭,三天后就要他自己吃饭。吃饭时间的规定也可以从长到短,让孩子适应。但是,家长注意,只要成为规则就必须按此执行,否则,规则对孩子就没有用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