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请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

幼儿故事4岁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11-06

现在的孩子成熟的越来越早,甚至还能听到这样的新闻:14岁的男孩还和妈妈一起睡,还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向小伙伴“转播”父母实况!

“如果让孩子早些分房睡,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我建议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11月6日中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善解童贞”公益讲座仍在继续,主讲人胡萍教授说,很多儿童性教育问题正是没有及时分房睡导致的。

胡萍说起之前接触的个案,读幼儿园的小孩经常在幼儿园“转播”父母前一晚亲热的实况,从爸妈都光着屁股开始……

“幼儿园把情况反映到我这里,我见了孩子,也找了家长。孩子妈说‘每次都是等他睡熟了才开始的,肯定不会在他醒着的时候呀。’”胡萍提醒,这样的案例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睡了,实际上孩子在装睡。

“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有的孩子会在同伴身上模仿;有的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导致过早性行为;有的觉得性很肮脏。”胡萍说,西方很多孩子出生后就自己在一个房间睡,在国内这不太现实,建议孩子从小和父母一个房间,但独立睡小床,“2岁时就可以尝试分房睡,最好不超过4岁。孩子越大,这个过程就越困难。”

这么早分床睡,孩子会不会缺少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靠和父母一张床睡觉建立的,更多的靠白天。给孩子足够的照顾、尊重和关爱,及时给孩子回应就够了。”胡萍说,我们调查过,孩子开始害怕分床睡,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爸妈是不是不要我了,二是醒来会不会就我一个人了。在这个过程,只要家长不忽视孩子,孩子就会发现爸妈还是很爱我、家还是那个家,只是换个房间睡觉而已,就能学着适应。

“从在妈妈怀里喝奶,到离开妈妈的乳房断奶,到离开爸妈的房间一个人睡觉,到离家去上幼儿园……独立自主意识是一步步培养起来的。这不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是让孩子构建起更好的安全感。”

现在年轻家长大多主张民主育儿,分房前会和孩子沟通:“我们分房睡,好不好?”胡萍持反对意见:这件事上尽量不协商,只沟通,问“好不好”,多数孩子会本能地反对。父母可以提前半年左右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过半年要一个人睡,你想怎么布置房间呢?”这样孩子可以提前憧憬“有自己房间”的喜悦,少了“爸妈不和我睡”的伤感。还有一个窍门——孩子的房间让孩子做主,参与布置。

“跟孩子分房睡,最好有仪式感。”胡萍说,赶上生日最好,让孩子觉得长大了才能独自睡;不是生日,也可以买个小蛋糕之类庆祝下。

开始孩子答应得好好的,往往很快反悔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3天内孩子就会跑回来和父母睡,这很正常。”胡萍说,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坚决,跑回来,马上抱回去,适当给些安抚,父母回自己的房间。

建议:刚分房时可以多陪孩子一会,到入睡再离开;过一周左右,和孩子说好陪半小时,再慢慢缩短时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10岁前建立孩子的价值观


国内一家调查公司针对国内四所名牌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一些大学生表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原因。于是,根据要求,学校调整了这些学生的专业。但是,学生转专业后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根本无法保证毕业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教育专家表示,大学生厌学的情况,很大程度在于学前没有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目前,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习完全是迫于社会的压力,几乎都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所学知识完全为了升学、应试、高考。进入大学之后,既不了解所学专业及未来发展,又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6岁至13岁是少年目标价值观、意志力和挫折抵抗力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培养孩子的就业能力、个人素质不仅深入到中学阶段,甚至向小学、幼儿园延伸。解决就业难,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共识。

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手段,就是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现在大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缺失,不是大学、中学造成的,而是没有从小学、学前进行培养。当今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家长和教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语言能力、智力和体质方面的发展,结果只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同时,还忽略了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感淡漠、性情孤僻、自控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不合群、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以及厌学、网恋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难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能在10岁前,建立学习心理、学习兴趣、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岁的孩子在想些什么?


4岁孩子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他们很顽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至成年。

4岁的孩子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4岁的孩子已经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4岁的孩子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3岁前最好把孩子留在身边


教育专家提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不要上全托幼儿园,也不要全权交给老人或小保姆抚养。因为3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各种基本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孩子需要父母的精心培养。如果父母缺席了孩子3岁以前成长的关键期,那么不仅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培养,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

即使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父母也要多抽时间去陪陪孩子,有时间就要和孩子在一起。条件具备的话,不论多苦,最好还是把孩子留在身边吧。

首先,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不利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因为老人往往知识陈旧,保姆通常不会尽心,而且多数保姆知识水平不高。另外,由老人或保姆带大的孩子,往往与父母处不好关系,或者说没有父母和儿女间的那种亲情。

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从小跟着姥姥长大,虽然成绩一直不错,考上了北大,但由于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跟父母一直比较别扭,说话做事总是有些生分。孩子上大学期间偶尔回一次家,与父母闹点矛盾,就马上打电话到姥姥那儿“告状”。这对夫妻非常后悔地说,这也是他们的教训,他们当时因为工作忙,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姥姥家。虽然同在北京,但他们每周顶多过去看两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门心思养育这个外孙女,虽然养得不错,但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那种亲情。

养育孩子父母责无旁贷,不要为了贪图省事,把孩子交给他人抚养。但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看管孩子怎么办呢?忙于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但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每天如果有两小时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对培养亲子关系、进行启蒙教育,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

其次,一般说来,老人对孩子照顾多,教育少。“隔代亲”使老人对孙辈疼爱有加,百依百顺,溺爱现象非常普遍。生活中,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父母想教儿女学点东西,而老人往往说,小乖乖累了,该休息了,明天再学吧。别把眼睛看坏了。还反过来责怪儿女不心疼孩子。也是因为太疼爱孩子的缘故,老人特别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和委屈,对孩子特别护短。这样下去会让孩子变得十分自我,忽视别人的意见和感受,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般老人出于保护孩子而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多出门。这样的孩子从小缺少和同伴的交往,长大后容易变得胆小、懦弱、羞涩、孤僻,甚至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症。

由于磊磊的父母忙于工作,磊磊被交给奶奶带。磊磊的父亲是独生子,磊磊家也只有磊磊一个男孩儿。因此,奶奶简直把磊磊当成了自己的心头肉。

一次,早饭过后,奶奶带着磊磊外出散步。小磊磊自己太兴奋,挣脱了奶奶的手,一个人跑了起来,奶奶在后面踮着小脚撵孙子。没跑多远,磊磊就摔了个狗吃屎,胳膊也蹭烂了。奶奶步履蹒跚地赶到,扶起地上的小孙子,嘴里不住地说:“宝贝儿,让你别跑你非要跑,这不又摔了!来,奶奶抱,再别乱跑了!痛不痛啊?”

孩子走路时常摔跤或磕着碰着,这都是很正常的,但老人不会对孩子这么说,他们往往将之归因于地不平,或路上的东西挡了孩子的道。这使孩子从小产生一种错误的“外归因论”,缺乏抗挫折能力,长大后如果遇到困难和失败,都会归因于外界环境,对社会缺乏适应能力。

在孩子的眼睛里,爸爸如山一般雄伟,妈妈似海一般温暖,爸爸妈妈是无可替代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老人或保姆的知识水平有多高,都无法撼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是父亲的作用。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懦弱;而母爱的缺失,会对孩子心理造成重大的伤害,成为孩子一生抹不去的伤痛。

所以说,父母之爱具有不可替代性,绝不可以把婴幼儿期的孩子“寄存”在别人家里,父母应该坚持亲自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类的本能,更是每个父母应该尽到的义务。

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


传说中的3岁分水岭会把孩子定型,可是宝妈身心俱碎的“3岁前”,除了“活下来”,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那么,孩子智力没有得到最大开发怎么办?孩子性格没有培养到最佳怎么办?其实妈妈们也不用太诚惶诚恐了,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咱也记不清,三岁前,只要别做这些事就行啦!爱干净小宝贝刚生下来肤如凝脂,真心怕碰脏了。吃手指?啃脚丫?满地爬?!拜托不要再挑战妈妈的卫生防线了。告诉你吧!在妈妈的眼里,除了那张温软的婴儿床,哪都是脏的,除了躺那看天花板,做什么都是危险的。可是一个身体机能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怎么才能“看世界”,当然就是通过这些吮吸、触碰、各种试探来实现。当你不停地打断他,就是阻碍各种感官的发育。所以,把他的小手洗干净,让他随便吃吧,在地上铺满软垫子,让他随便爬吧,清空“危险品”让他随便试探吧,偶尔遇到小细菌不要紧,疫苗的本质就是病毒啊,碰碰更健康!催命style见过一个妈妈喂孩子吃饭,喂一口,说:“快嚼嚼嚼,快咽咽咽……。”再喂一口:“嚼!嚼完了快咽!”这种急性子妈妈真是没救了。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输入程序,他是自然人,很多本领会自然get啊,我们大人只需要做一件事——等。虽然我们很忙,虽然我们很着急,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但是鸡蛋从外面打破只能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啊!请不要帮孩子把蛋壳打破吧!看着他自己吃饭,即使弄得满脸都是,看着他自己穿衣服,即使穿错裤腿,请你微笑着,看着他,等着他,这很难吗?立规矩这也算?小孩子不立规矩,简直是要无法无天的节奏。玩具不玩了往地上扔,饭不吃了往地上扣!跟同龄小朋友玩也是连推带打,一不留神就往人家脸上抓一把,见了人也不说话,扭头玩他自己的……不管行吗!可是,这都是他的敏感期在作祟啊,扔东西是他在锻炼手臂肌肉,兼辨别声音,推打小朋友也是他独特的打招呼方式。有一次在游乐场,我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打滑梯时突然打了旁边小朋友一下,他的妈妈急忙上来道歉,被打的孩子妈妈说:“没事没事,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就是这个特点。”比起那种因此而破口大骂的情景,这是多么有爱、有知识、有涵养的画面啊!尊重他的成长方式,这与礼貌和教养无关。仅此而已。以孩子为中心我常常想,在可以“家有九凤”的年代,孩子们是多么自由啊,哪里像现在的421家庭,六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都以不甘落后的爱“保护”着他,用自以为是的理论彼此争吵。而孩子,就像一株闷在真空罩子里的温室花朵,被窒息的爱禁锢着,看似金贵,却缺少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可惜寸步不离的结果不仅是赔光了时间,还帮了倒忙,当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时,他会无限失落的。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不失陪伴的尺度内,让他自己玩吧,不打扰、不指挥、不亦步亦趋,据说这对他专注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过分表扬孩子的任何进步在爸妈眼里都是大事,但是,动辄就说“宝宝好棒!”“你好厉害!”的结果是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自己其实根本没那么厉害,习惯了鲜花和掌声的孩子根本承受不了散场的落寞,于是他们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眼光,承受力越来越差,甚至长大后也不惜一切代价来证明自己。挫折教育也是教育,让孩子学会适当认输和鼓励他们努力上进一样重要。“我的孩子好棒。”这句话不必一直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偷着乐就好!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最好的管制是无为而治。三岁前,孩子的大脑会迅速发育,我们无需拔苗助长,唯一要做的就是给足孩子自由、给足他们成长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足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当然了,这一切都基于对自己强大基因的信任!

4岁以前的孩子需要阅读吗?


在网上看到太多太多妈妈们的担心,因为孩子不能安静坐下来看书,或是对好书不感兴趣,或是只爱撕书不爱读,就担心孩子今后会不喜欢读书。

我觉得,妈妈们是不是把“阅读”的形式,看得太重要了?现在我们总是习惯把成人词汇用于孩子,一说到“早期阅读”,我脑海中呈现出的场景就是,一个小大人儿,安安静静地坐着,认认真真地看书。

其实,“阅读”对小孩子而言,他最需要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听故事。

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没有这么多精美的图画书可看,但是,我们可以从老人们那里听到很多很多非常有趣的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那是我们童年中最美好的事情。荷马寓言里面说:“我们是讲故事的生命。”

遗憾的是,现在真正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自己就不会,如果手头没有书,让我给孩子讲故事,那一定会让我很痛苦。忙碌一天下班回家,满脑子浆糊,到了该哄好好同学上床睡觉的时候,抓过图画书,照着就讲,很多书自己都没看过,仗着认识字,张口就念。

我曾经看过吴蓓老师示范华德福幼儿园是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场景。老师要先把故事提前看熟、背下来,完全转化成内在的东西,然后,面对面地讲给孩子。华德福教育反对让老师看着书讲故事,说如果老师面对的是书,不是孩子,会缺少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但是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对我们这些父母要求太高了,至少我自己就做不到,我肚子里面没有故事,每天背N个故事也做不到。所以,那些优秀的图画书,还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让象我这样的懒妈,虽然心中无故事,也能会给孩子讲故事。只是,我们需要注重,更多地和孩子沟通、更多地启发想象。

我认为,4岁以前,对于孩子而言,更多意义上——

书,是个玩具,书里面有好玩的图画、或是有趣的插件,书和其他玩具一样,能给他带来快乐;

书,也是孩子和爸爸妈妈亲密沟通的纽带,亲子阅读是一种享受,是温馨快乐的甜蜜时光。

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认为,书是一个美好的东西。

4岁半以后,孩子会进入阅读敏感期,那时,他也逐渐具备对抽象事物的认识,才会发现,书是知识的源泉,书能带给他另一个世界。也许到那个时候,他就会真正爱上书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