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家调查公司针对国内四所名牌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一些大学生表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原因。于是,根据要求,学校调整了这些学生的专业。但是,学生转专业后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根本无法保证毕业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教育专家表示,大学生厌学的情况,很大程度在于学前没有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目前,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习完全是迫于社会的压力,几乎都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所学知识完全为了升学、应试、高考。进入大学之后,既不了解所学专业及未来发展,又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6岁至13岁是少年目标价值观、意志力和挫折抵抗力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培养孩子的就业能力、个人素质不仅深入到中学阶段,甚至向小学、幼儿园延伸。解决就业难,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共识。
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手段,就是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现在大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缺失,不是大学、中学造成的,而是没有从小学、学前进行培养。当今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家长和教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语言能力、智力和体质方面的发展,结果只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同时,还忽略了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感淡漠、性情孤僻、自控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不合群、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以及厌学、网恋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难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能在10岁前,建立学习心理、学习兴趣、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岁孩子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他们很顽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至成年。
4岁的孩子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4岁的孩子已经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4岁的孩子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教育专家提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不要上全托幼儿园,也不要全权交给老人或小保姆抚养。因为3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各种基本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孩子需要父母的精心培养。如果父母缺席了孩子3岁以前成长的关键期,那么不仅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培养,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
即使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父母也要多抽时间去陪陪孩子,有时间就要和孩子在一起。条件具备的话,不论多苦,最好还是把孩子留在身边吧。
首先,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不利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因为老人往往知识陈旧,保姆通常不会尽心,而且多数保姆知识水平不高。另外,由老人或保姆带大的孩子,往往与父母处不好关系,或者说没有父母和儿女间的那种亲情。
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从小跟着姥姥长大,虽然成绩一直不错,考上了北大,但由于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跟父母一直比较别扭,说话做事总是有些生分。孩子上大学期间偶尔回一次家,与父母闹点矛盾,就马上打电话到姥姥那儿“告状”。这对夫妻非常后悔地说,这也是他们的教训,他们当时因为工作忙,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姥姥家。虽然同在北京,但他们每周顶多过去看两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门心思养育这个外孙女,虽然养得不错,但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那种亲情。
养育孩子父母责无旁贷,不要为了贪图省事,把孩子交给他人抚养。但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看管孩子怎么办呢?忙于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但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每天如果有两小时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对培养亲子关系、进行启蒙教育,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
其次,一般说来,老人对孩子照顾多,教育少。“隔代亲”使老人对孙辈疼爱有加,百依百顺,溺爱现象非常普遍。生活中,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父母想教儿女学点东西,而老人往往说,小乖乖累了,该休息了,明天再学吧。别把眼睛看坏了。还反过来责怪儿女不心疼孩子。也是因为太疼爱孩子的缘故,老人特别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和委屈,对孩子特别护短。这样下去会让孩子变得十分自我,忽视别人的意见和感受,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般老人出于保护孩子而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多出门。这样的孩子从小缺少和同伴的交往,长大后容易变得胆小、懦弱、羞涩、孤僻,甚至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症。
由于磊磊的父母忙于工作,磊磊被交给奶奶带。磊磊的父亲是独生子,磊磊家也只有磊磊一个男孩儿。因此,奶奶简直把磊磊当成了自己的心头肉。
一次,早饭过后,奶奶带着磊磊外出散步。小磊磊自己太兴奋,挣脱了奶奶的手,一个人跑了起来,奶奶在后面踮着小脚撵孙子。没跑多远,磊磊就摔了个狗吃屎,胳膊也蹭烂了。奶奶步履蹒跚地赶到,扶起地上的小孙子,嘴里不住地说:“宝贝儿,让你别跑你非要跑,这不又摔了!来,奶奶抱,再别乱跑了!痛不痛啊?”
孩子走路时常摔跤或磕着碰着,这都是很正常的,但老人不会对孩子这么说,他们往往将之归因于地不平,或路上的东西挡了孩子的道。这使孩子从小产生一种错误的“外归因论”,缺乏抗挫折能力,长大后如果遇到困难和失败,都会归因于外界环境,对社会缺乏适应能力。
在孩子的眼睛里,爸爸如山一般雄伟,妈妈似海一般温暖,爸爸妈妈是无可替代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老人或保姆的知识水平有多高,都无法撼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是父亲的作用。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懦弱;而母爱的缺失,会对孩子心理造成重大的伤害,成为孩子一生抹不去的伤痛。
所以说,父母之爱具有不可替代性,绝不可以把婴幼儿期的孩子“寄存”在别人家里,父母应该坚持亲自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类的本能,更是每个父母应该尽到的义务。
在网上看到太多太多妈妈们的担心,因为孩子不能安静坐下来看书,或是对好书不感兴趣,或是只爱撕书不爱读,就担心孩子今后会不喜欢读书。
我觉得,妈妈们是不是把“阅读”的形式,看得太重要了?现在我们总是习惯把成人词汇用于孩子,一说到“早期阅读”,我脑海中呈现出的场景就是,一个小大人儿,安安静静地坐着,认认真真地看书。
其实,“阅读”对小孩子而言,他最需要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听故事。
我们小的时候,虽然没有这么多精美的图画书可看,但是,我们可以从老人们那里听到很多很多非常有趣的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那是我们童年中最美好的事情。荷马寓言里面说:“我们是讲故事的生命。”
遗憾的是,现在真正会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自己就不会,如果手头没有书,让我给孩子讲故事,那一定会让我很痛苦。忙碌一天下班回家,满脑子浆糊,到了该哄好好同学上床睡觉的时候,抓过图画书,照着就讲,很多书自己都没看过,仗着认识字,张口就念。
我曾经看过吴蓓老师示范华德福幼儿园是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场景。老师要先把故事提前看熟、背下来,完全转化成内在的东西,然后,面对面地讲给孩子。华德福教育反对让老师看着书讲故事,说如果老师面对的是书,不是孩子,会缺少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但是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对我们这些父母要求太高了,至少我自己就做不到,我肚子里面没有故事,每天背N个故事也做不到。所以,那些优秀的图画书,还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让象我这样的懒妈,虽然心中无故事,也能会给孩子讲故事。只是,我们需要注重,更多地和孩子沟通、更多地启发想象。
我认为,4岁以前,对于孩子而言,更多意义上——
书,是个玩具,书里面有好玩的图画、或是有趣的插件,书和其他玩具一样,能给他带来快乐;
书,也是孩子和爸爸妈妈亲密沟通的纽带,亲子阅读是一种享受,是温馨快乐的甜蜜时光。
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认为,书是一个美好的东西。
4岁半以后,孩子会进入阅读敏感期,那时,他也逐渐具备对抽象事物的认识,才会发现,书是知识的源泉,书能带给他另一个世界。也许到那个时候,他就会真正爱上书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