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中西育儿态度大不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过多责备甚至会产生反叛心理
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因此,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
重大错误批评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儿子上幼儿园两个多月了,表现一直很好,还几次得到了幼儿园评的“本周我最牛”,每次我问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谁表现最好啊,儿子都一脸骄傲地说“当然是肖鸿逸了”,我问幼儿园的老师最喜欢谁啊,他说“当然还是肖鸿逸了”。昨天早上起来,儿子还像以往一样刷牙,吃饭,然后跑到床上翻几个跟头,但要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一脸不高兴,说不要去幼儿园,我问为什么,他也不说,但我急着上班,就把儿子交给妈妈了,听妈妈说后来还是哄他去幼儿园了。昨天下午下班后,我就问起儿子早上为什么不高兴去幼儿园,儿子一开始上说没睡醒,不想去,过一会又说:“我以为幼儿园的老师是个大怪兽呢”,我说,老师怎么是大怪兽了呢?看儿子很开心地唱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也就没太在意早上不高兴去上学的事了,可到了今天早上,吃完饭的时候,儿子又开始闹不去幼儿园了,我也没管,就抱起眼泪汪汪的他往幼儿园走,老师说“肖鸿逸表现一直很好,这两天怎么了?”我说:“是啊,这两天不想上幼儿园,是不是在学校做错事挨批评了?”刘老师一下子想起来了,“前两天,肖鸿逸吃饭不扶碗,接连两次打翻了饭,胡老师生气了,批评他了”,怪不得呢,我心里也明白了,儿子怕老师生气,还把老师生气的样子想像成了大怪兽,儿子在幼儿园最喜欢胡老师了,可是最喜欢的老师都批评他了,他心灵能不受伤吗?看来,等下午下班后,要好好开导一下儿子了,要让他明白,做错了事,就要自己来承担,批评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我们常常发现两岁左右的孩子,到邻居亲友家串门,看到桌上有糖果,往往不打招呼就伸手去抓,据为已有;当别人向他们要东西时,他们就用小手紧紧抓住,不肯轻易放手,果真被拿走,他们又往往哇哇大哭,这是自私吗?不是的,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
一岁前的孩子,基本上以个体活动为主,他们对主体与客体往往还不能区分,因而是对东西的所有者尚不能区分.当孩子长到两岁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世界是的一切东西,他们只要有兴趣,便都认为是自己的了。
三岁后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对“你”、“你的”、“他”、他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这时,占有欲就不显得那么突出了.比如,他会向其他小朋友借皮球,也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玩。
当我们发现两岁的孩子抢夺同伴的糖果或玩具时,请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厉声斥责.随着孩子年龄增大.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增长,孩子会克服这种习惯的.不过,如果孩子经常”抢夺“同伴的东西,父母就应当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与较大的同伴交往.较大的同伴懂得保卫自己的东西,会制止他的”抢夺“行为.相反,当孩子的东西经常被别的小伙伴”抢夺“时,又要设法让他多和较小的伙伴交往,以减少受侵犯的机会。
两岁左右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对此,父母应正确对等.这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可以引导他把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比如,把会叫的木鸭子拴上两根绳,让孩子与小朋友同时拽着走,听着鸭子发出”嘎嘎“的声音,孩子们一定乐得小嘴都合不拢了.不过,有时过于强制孩子把玩具让给别人玩,也会不良效果.这不仅不能使孩子”礼让“.有时还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也要占有他的东西,结果,反而促使他产生更强烈的占有欲,这方面也应注意。
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学)说‘喝水’很清楚,但(学)说‘吃饭’妈妈还听不懂—来,跟妈妈再多练习几遍”;“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也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这样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尚未踏上社会的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要求孩子冷静处理
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引申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家长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
建议孩子作出道谢
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让孩子作对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
也让孩子学会作出批评
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事半功倍。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看一会儿电视,再多玩一次游戏,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难以应对。
父母不愿意总扫孩子的兴,更不希望成为孩子眼中的“大恶人”。但是,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许多家长发现,经过种种努力后,自己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觉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
与其给孩子一颗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们的央求,而再给第二块糖果,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可以吃两颗糖果”;与其告诉孩子该关电视睡觉,之后因经不住他“再多看5分钟”的软磨硬泡而妥协,还不如一开始就声明“你还可以多看10分钟”。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靠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应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线。
第二步:做好离开的准备
举例来说,你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们该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准备,把东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别。等10分钟一到,就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然后立刻抬脚走人。如果不这样,下次你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时,孩子很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
第三步:保持平静不妥协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不要理会他。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然后微微转身,装作要离开的样子,一般情况下,他会跟上来。
如果他就是不跟你走,你可以把他抱起来。此时应尽量保持平静,并将你的脸转向一边,不要与他面对面。不管他怎么尖叫和反抗,都不要理会,也不要计较他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之类的气话。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可能会面对什么“后果”。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东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等。
我敢保证,在以后应对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时,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