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吃饭”可锻炼协调能力

锻炼宝宝自己吃饭 引导宝宝好好吃饭 11-12

导读:8个月的宝宝当您喂他吃饭时,他常伸手抓勺子;喜欢把手浸在饭碗里,然后将手放在口中,有趣地吸吮;想自己用手抓饭吃。这时可以训练宝宝自己吃饭。宝宝自己吃可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8个月的宝宝当您喂他吃饭时,他常伸手抓勺子;喜欢把手浸在饭碗里,然后将手放在口中,有趣地吸吮;想自己用手抓饭吃。这时可以训练宝宝自己吃饭。宝宝自己吃可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让宝宝自己用手捏取食物,但要把手洗净,要吃软而不会噎着的食物,如,熟木瓜,炖南瓜或酥软豆类等;

2、开始宝宝拿勺尚不熟练,把饭送到嘴之前可能把勺弄翻,应该用边角不锋利的勺,舀上一点稠的稀饭,把勺送给宝宝。如果宝宝还不太会用勺可以帮一把,帮宝宝拿着勺把饭送嘴里;

3、开始宝宝还不太会从瓷盘中舀饭,先让宝宝拿着勺,然后帮助把饭放在勺子上,让宝宝自己把饭送入口中;

4、如果食物是流质或半流质非常易洒,妈妈可喂宝宝,但要与宝宝共持勺,帮宝宝食用;

5、选择一些宝宝吃饭时方便用的餐具,如饭碗要底部扁平,放在桌上稳当,碗边要高;勺带边,柄要弯。这样便很容易地帮助孩子把饭送到嘴里;

6、舀少量饭放在碗里。这样才不至于洒的到处都是,宝宝也容易舀吃;

7、每顿饭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宝宝在饿时特别有胃口,会非常专心致志地练习吃,一旦吃饱便玩起来,甚至把饭碗打翻;

8、为使父母不忙于为宝宝洗衣和擦地,在宝宝吃饭前给带围单或穿上易洗的衣服,用前面有托盘的椅子,或在易清洗有垫板的桌子上吃,也可以把报纸铺在地上,然后准备一块半干的布,以便随时给把宝宝擦嘴擦手;

9、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并时刻注意到脏乱是8?9个月宝宝的正常现象,这阶段宝宝正在练着找东西,协调使用自己的手和眼睛,但尚不熟练,不能象大人或大孩子那样在饭桌上讲礼貌。如果了解了这一点,便会泰然处之,经常给宝宝提供练习机会。宝宝便会熟练起来,不会到处洒,并从周围,特别是您吃饭的行为中学到吃饭时的礼貌。

10、如果有时间,耐心看着宝宝把食物弄一脸,满嘴,甚至全身,会发现这是宝宝提高的时刻,要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训练宝宝使用眼和手的技能,培养自理能力。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关于宝宝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锻炼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当你带着宝宝到饭店参加同事聚会,因为有人还没到,所以大家只好聊天等待,而宝宝已经饿了,他要吃已经上桌的饭菜,你不允许,要求宝宝再等一会儿。这时,你的宝宝可能是什么反应?

①他生气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问妈妈:“我饿了,为什么不让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里,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说。

④他开始翻妈妈的手提包,看看里面有没有好玩的东西。

⑤他盯着桌上的饭菜,禁不住吸吮手指。

⑥“妈妈说如果今天听话,明天就带我去游乐场。”他想了想,就自己出去玩了。

⑦他问妈妈要钱,自己到外面买了一个冰淇淋吃起来。

或许,宝宝还有其他表现,但是归结起来,都属于不同类型的心理调节策略。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大大小小很多挑战,其中一个经常性的挑战,就是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不同的人经常采取不同的调节策略,而不同的调节策略不但导致不同的调节后果,还会影响宝宝行为习惯以及性格、人格特点的形成。

根据心理调节策略的性质,可以将之分为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积极策略可以帮助宝宝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适应当前的新环境,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际关系。而消极策略则助长宝宝的不良反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育。因此,家长要关注宝宝的心理调节策略,引导宝宝向积极方向努力,减少和避免消极心理状况不断升级。

宝宝常见6大心理调节策略

1.发泄这是宝宝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会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之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宝宝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宝宝会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如“这些饭菜不好吃”,这是类似“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酸葡萄效应)的调节策略。

4.主动解决指宝宝积极主动地针对问题和困难采取相应的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②所表示的要求妈妈给出解释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指宝宝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以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宝宝还会有主动找别人话说、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指宝宝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宝宝“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地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6大心理调节策略的不同影响

在上述6大心理调节策略中,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和6属于积极策略。年龄大小相仿的宝宝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时会采取差别很大的调节策略,这不但导致调节后果的差异,而且反映了宝宝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方式的优劣,一旦形成思维习惯,将会影响宝宝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

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虽然如此,有些年轻父母还是对此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宝宝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是很不愉快的,他的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出现的问题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但是,宝宝又不是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来调节心理,而是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通过两厢俱败扯平心理矛盾。显而易见,与其他几种心理调节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的、不足取的,妈妈应该引导宝宝学习积极的调节策略,否则宝宝在心理调节能力上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被动应付”

这类宝宝的行为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是,宝宝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属于不喜欢一直努力的消极策略,将影响宝宝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虽然如此,有些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宝宝,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所以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宝宝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自我慰藉”

这是宝宝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平衡的自我安慰行为,幼小儿童在遇到矛盾和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就使用这个策略,以暂时收到自我保护的效果。但是,如果宝宝对此依赖过多,就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宝宝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引导宝宝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主动解决”

这是宝宝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办法的积极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经研究发现,儿童从1岁就会出现这种策略与能力,并随着运动、语言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宝宝的经验有限,所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强,所以,他的主动解决策略有时不正确、有时不成功,这都需要家长的启发和帮助。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家长忽略了宝宝的这种主动性,把其不正确和不成功的策略归为反叛、多动、固执和捣乱,因此采取否定、压制或者包办代替的管教方式,这无疑将阻碍宝宝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

这是宝宝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宝宝的“主动解决”策略出现不利情形时,他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求得心理平衡。与倾向于逆来顺受的“被动应付”不同,也与倾向于逃避和歪曲现实的“自我慰藉”不同,宝宝选择“替代活动”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而选择的行为也是相对能吸引自己、并从中得到快乐的。因此,“替代活动”是培养宝宝心理调节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时宝宝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启发、提示、支持和帮助。

“重新思考”

这是宝宝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它与酸葡萄效应的“自我慰藉”不同,它并不回避和歪曲现实事物,而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中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最终做出心甘情愿的理性选择。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善用此策引导宝宝,培养宝宝遇到矛盾就换个角度思考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宝宝就主动掌握并善于使用这种积极的调节策略。

找玩伴锻炼社交能力


导读:冲突的爆发是因为孩子们仍不具备调和争执的能力。早期的儿童教育家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提醒孩子们要‘运用你们的语言’而不是打斗与抢夺。家长们在监督学龄前儿童的友谊时也经常要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准备好时刻看着你的小孩吧。

四岁大的凯特很喜欢她的朋友奈尔。非常幸运地,她们的母亲也彼此有好感,因此她们两家经常在一起聚。但凯特仍然对此不满足,她每天早上都问她妈妈:“奈尔今天会来吗?”甚至她们不在一起的时候,凯特也会时不时地跟“想像中的奈尔”说话,假装她的小伙伴正在和她一起玩。

凯特的母亲艾莉森·斯威特惊讶于她女儿的第一份友谊是如此强烈:“她一年前并不怎么关心其他的小朋友,但是现在奈尔对她来说却是如此重要。”

温尼伯大学发展学教授黛布拉·迈尔认为,尽管明确地意识到周围有其他小孩的存在并且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幼儿和学龄前儿童通常还是喜欢一个人玩。“但是当他们长大一些后,他们开始一起玩耍,并开始建立起真实、坚固的友谊。”

假想游戏的开始似乎标志着孩子的互动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起来。“一些孩子会玩带有角色(你来当小孩,我来当爸爸)和情节(我们正要去商店去买一把锤子)的假装游戏。在表演一个故事时假想旁边有一个朋友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她自己,以及她和她周围的人的感受”,迈尔解释道。

“并且不要低估这些早期友谊的价值。”迈尔说:“它对孩子们感情和社会意识的发展以及了解周围的世界很有帮助。”

当然,这些好处有时并不显而易见,尤其当你的孩子的玩乐包含了许多关于玩具的争吵,以及你的孩子因为不肯让出玩具卡车而跟别的孩子争吵时。但是迈尔建议家长们应该把这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冲突的爆发是因为孩子们仍不具备调和争执的能力。早期的儿童教育家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提醒孩子们要‘运用你们的语言’而不是打斗与抢夺。”家长们在监督学龄前儿童的友谊时也经常要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准备好时刻看着你的小孩吧。

对于正在了解社会的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迈尔另外推荐了一些有用的方法:

教育你的孩子在加入一个游戏前先问一问“我可以帮什么忙吗?”或是“我可以一起玩吗?”有些孩子对于自己正在玩的游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他们会因为其他孩子的突然加入而不高兴。

教导孩子轮流玩的概念。对于一些没有耐心的孩子来说,在其他孩子骑着小三轮车的时候干等是十分痛苦的。因此他们或许需要一些你的帮助:“还有一分钟就轮到你了。你打算在哪里骑?”

为了减少争执,在开始玩之前问一问你的孩子,哪些玩具是他特别喜欢的。并且尽量准备两倍的玩具。(例如,你可以把积木分别放进两个箱子里。)

“许多善于交朋友的小孩都很有礼貌——经常说‘对不起’和‘谢谢’,”迈尔说,“其他一些赞美的话也很有效,比如说‘我很喜欢你的洋娃娃’或者‘你盖的城堡好大啊’。你可以训练你的小孩用这些话来和他喜欢的孩子交朋友。”

准备好坐在地上和你的小孩以及他的朋友一起开始游戏。当游戏步入正轨,孩子们都投入进去之后,你就可以悄悄地离开了。

尽量期待同性之间的友谊。尽管一些孩子会同时有同性和异性的朋友,通常来说男孩还是喜欢和男孩玩,而女孩则喜欢和女孩玩。

尊重个人的性格。迈尔说:“某些孩子只是比别人更善于交际。”而有一些孩子则需要大量“单独玩”的时间来平衡他们与朋友的相互影响。他们确实更喜欢只交一或两个朋友,或是仅和一个表亲或者嫡亲小孩一起玩。

迈尔说:“孩子们正是通过这些早期的友谊学到了协商,合作和交流的美感和技巧。”

宝宝不吃饭,妈妈怎么办?


“我女儿现在21个月大,最近忽然她十分不喜欢吃东西,喂她吃什么她都头一歪,‘牙关禁闭’,反正就是坚决拒绝进食。我知道她一定很饿,所以我很着急,我该怎么办?”——小廖妈妈,广州

对症下药,习惯和氛围很重要

宝宝厌食是妈妈们头痛的问题,首先,你要找出引发厌食的主要原因:1、喂养方式不当导致宝宝厌食(强迫他进食,进食时被训斥);2、宝宝注意力分散而产生厌食(如边吃饭边看电视,玩玩具,听故事等)3、吃饭前是否有先吃零食的习惯。

面对各种症状,妈妈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1、吃饭要定时,并培养宝宝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吃饭;2、吃零食要控制时间和数量,勿让零食影响正餐;3、吃饭时环境要安静,把电视关掉,玩具等都收藏起来;4、吃饭时气氛要愉快,无论宝宝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要在吃饭时进行训斥;5、鼓励宝宝吃完饭再去玩;6、在吃饭前半小时进行适量的活动,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7、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或者和妈妈搞比赛;8、可把发面食物作成各种点心,再起上新鲜有趣的名称,宝宝觉得新奇,就能够多吃些;9、可以给宝宝讲食物的营养价值,让他知道吃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0、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恐吓宝宝。——郑红,济南

你的宝宝能吃苦吗?


导读: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吃苦的精神是当代青少年严重缺乏的,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很多是“惯”出来的,许多真的已经对孩子毫无办法,三者共生,于是社会上冠以“魔鬼训练营”、“行走训练营”的各种活动一下热了起来,然而喧嚣之下,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是有学问的,大部分的组织者和父母朋友还不懂其中的规律。

在我看来,吃苦教育有三重境界,其一是“捱”,其二是“适应”,其三是“超越”。

“捱苦”是最低的境界,就是成人强行安排孩子受苦,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捱”,直到成人的安排结束。这种情况,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有意的锻炼我的吃苦精神,当时在农村,他的方法是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但是,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让我产生的是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不仅没有增长相反减小了我对痛苦的忍受能力。

“适应”是一个更高的境界。随着时间的延长,孩子的承受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训练结束后,再遇到一般的困难和“苦”就不怕了。但是,“适应”只是增加了人的承受力,并不能减少孩子的惰性,增强孩子的意志,这个经验来自于我的一个同事,曾经是北京市皮划艇冠军队的成员,他告诉我:以前训练太苦了,可以说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所以现在碰到熬夜加班等或苦或累的事情,都受得了;但自己的惰性并没有受到抑制,还是能懒就懒,另外自己的进取性和自制力也没有比接受训练以前有过增长。

“超越”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对此,我有过两次深切的体会,其一是2004年正月初八骑自行车200多公里到河北大学,其二是2006年元宵节绕北京二环步行一周;两次都是独自进行,行前内心都有较大写作压力,都有明确的自我激励的愿望。当行程结束后,不免想起《老人与海》里圣迪亚戈说的那句话:床是我的好朋友,床会成为了不起的东西。然后是舒服得不能忘记的睡眠,是接下来好长时间的积极和热情。整个过程中,虽然饱尝筋疲力尽的滋味,但是心里一点都不苦,相反越苦越有成就感,还想再苦一点,到了目的地后还想再走一段。

怎样才能做到第三种境界呢?为什么大部分魔鬼营、行走营,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造成身心伤害呢?我认为与教育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你要求孩子什么、训练孩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你让孩子感到了什么。在于教育者是否激发起孩子对困难的斗志、改变自己的决心,在于教育者所提倡的形式是否能够被孩子接受,在于孩子是否认为教育者这样做很有必要而且出于好意。

如果不考虑这些,把“苦行”“高强度的训练”强加给孩子,这不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很容易走火,事实上是越来越多地走火。大家从对这些形式的推崇向往,已经渐感失望,甚至开始声讨。

其实,就形式来言,我并不反对,教育需要各种各样的尝试,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行走营”之类的活动本身有什么不好,让人担心的是当事者对这种形式的操作方法,和他们对教育原理的理解程度。

假如我们能够先激发孩子的斗志和上进心,能让孩子渴望获得那种锻炼带来的坚强和成熟时,孩子们就会对吃苦的锻炼充满向往,拦都拦不住。

当然,我们需要考虑到劳累和痛苦的分寸,这要依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既不可缺少挑战性,又不可损害孩子的身体。

看看你的孩子的吃苦能力指数

1因为特殊情况,你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你会逢人便说“太困了,昨晚一宿没合眼”。(是否)

2晚上回家很累了,你会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是否)

3如果没有洗衣机,你就不愿意洗衣服。(是否)

4天气很热了,你宁愿走十分钟去坐地铁,也不打车。(假如你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是否)

5和你的同学相比,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经受过锻炼的人。(是否)

6你们小组劳动时,你通常都是最卖力气的人。(是否)

7和父母在一起时,你总是替他们拎东西。(是否)

8你在自己家里吃饭从不刷碗。(是否)

说明:第1、3、8题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2分。其余题目相反。

0-4分你应该多多锻炼了,否则你将变成一个废人。

4-10分普通,你应该增强自己的吃苦意识。

10-14分你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就凭这一点你也能成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