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恋母心理怎么处理?

怎么给宝宝取名字 家长怎么处理小孩在学校打架 12-14

1.让孩子同其他亲人多接触,培养他对其他亲人的感情。你不妨让孩子比较亲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阿姨、姑妈来家生活几天,也可以让孩子到他们家中去住住,适当离开母亲,清除他的依赖性。

2.为孩子在亲戚和邻居中找几个小伙伴,培养他对小伙伴的友好感情,让他们互相串串门,在一起玩玩。这样也可逐渐淡化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3.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交朋友,使他逐渐地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父子之亲,亲人之爱,还有友情。可能的话,你还可以带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到公园或其他场所玩玩,增加孩子间的感情。

4.不要对孩子做各种像对婴儿那样的亲昵动作,如亲吻、拥抱,过多地抚摸其身体等。要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慢慢长大了,不需要母亲像对“小毛头”那样对待自己了。这样也可以逐渐淡化其对母亲的依恋。

5.遇到孩子不愉快或哭泣时,不必都用抚爱的方式来安慰他。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引起他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或者让他独自尽情地哭上一会,不要去理他,他自己会渐渐地安静下来的。

6.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或者搂着母亲的脖子,或者摸着母亲的乳房,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怯懦、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种现像。(36Gh.coM 合同范本网)

7.平时,不必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管头管脚地束缚孩子的手脚。即使你单独同孩子在家,也要尽量让他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翻小人书等。孩子的活动多了,注意就不会只集中在母亲一人身上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怎样处理宝宝偷拿东西?


导读:有时候孩子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偷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孩子渐渐长大了,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心眼儿也渐渐多了起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常常会出现偷拿别人的东西的现象。虽然说孩子偷东西和以偷谋生、以偷为职业的偷不可同日而语,但可以肯定的说,孩子偷的现象如果不加矫正,很可能就会发展成很严重的问题。

孩子的偷往往集中在“物”和“钱”两个方面,而他们大多又有下列表现:

(一)爱不释手与偷

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众多孩子在一起学习和玩耍时,看到别人的物品自己特别喜欢时,有的孩子就会忍不住拿来看看,看来看去就会爱不释手,然后揣进自己的口袋。

(二)随便拿与偷

有的孩子不知道偷的本质含义,认为随便拿可能不是错误的,尤其是家中管理不严的家庭,常常有物品被孩子随便拿出来,最后发现“盗主”即是孩子。这种行为还会发生在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回来后发现,几岁的孩子居然怀揣朋友家的玩具回了家。

(三)好奇与偷

有时候孩子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偷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当发现问题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说明与制止并讲道理。向孩子说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偷都是错误的,要人家的东西、拿家中的东西要征得人家或家人的许可,否则不能随便拿人家或家中的东西。钱也是如此,向父母要钱要告诉父母,偷是绝对错误的,坚决不允许的。

2.惩罚,必要时也可用体罚。对已有不止一次偷东西经历的孩子,说明、制止不一定有效,这时就要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其中惩罚法是必要的。有许多人回忆,就是父母的一顿狠狠的打救了自己,使自己没有发展成惯偷。

3.榜样警示。可以用偷盗犯们的犯罪受到的处罚来对孩子进行警示,以使孩子改掉这一坏毛病。

4.建立申报制度,加强财物管理,堵塞漏洞。这样一方面要求孩子向父母汇报主要的花销要求和开支,满足必要的支出;同时又管好财物,堵住漏洞,不让孩子有可乘之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家长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彷徨,只要细心的观察,及时地发现并制止,这就不称之为问题了。但也千万不要不重视,这样会害了孩子。

怎样培养宝宝的健康心理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宝宝的心理之路


导读: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善于了解宝宝内心的渴望,懂得用巧妙的方法逐步带着他走进这个世界,一味的宠爱,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恐吓都不是好办法。

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宽恕别人的过失,这会为你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心态与正面的情绪,也同样会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阿尼强帕心灵治疗师

小宝宝从一出生,就开始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绕,怕他饿了,怕他冷了,怕他害怕黑暗,怕他孤单。然而,大家都对小宝宝的身体过于紧张,却常常在忙乱中,忽略他的心理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就是好奇心,而婴儿时期的宝宝正处于最好奇的阶段,他想要学习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

那么,什么时候的宝宝能够关注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什么时候的宝宝,开始喜欢出门玩。他什么时候开始反抗父母?什么时候对世界有了更多的好奇心?这些心理发展,都将伴随着的宝宝的身体发育,逐渐出现。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善于了解宝宝内心的渴望,懂得用巧妙的方法逐步带着他走进这个世界,一味的宠爱,一味的妥协,一味的恐吓都不是好办法。

0岁到6个月

这时的宝宝都是躺在摇篮、床和妈妈的怀抱里。所以,他观察到的东西多是挂在空中的挂件,往往又拉又扯,手脚并用地想把变成小玩具。所以,父母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

提示:挂件距离宝宝的眼睛距离以20—30厘米为宜,定期摆放一些有趣、色彩鲜艳的挂件,几天换一次地方,免得宝宝变成“斗鸡眼”。

6个月~8个月

宝宝开始会坐了,这时他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更容易看到自己手的动作。他的关注点是自己和物体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手的动作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宝宝在不停地“啃”东西,“啃”手。没关系,这是他正在学习如何探索这个世界。

提示:注意卫生,玩具要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阳光下暴晒。

8个月~1岁

现在,宝宝能爬了,他开始从自己床奔向家里的各个角落,他最喜欢小空间,常常会一个人在角落里咿呀比划。这时,他开始不啃了,更多开始运用“敲和蹬”的方式。父母这时候可以让他们自在的探索,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提示:保持角落的干净,不要有玻璃等危险品;保证所有的插座上有盖子。

1岁~1岁半

1岁之后的宝宝更调皮了。因为现在他可以走了,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他们开始想出门玩,而且迫切的需要出去玩。往往大的、会移动的物体(比如汽车、玩具车、气球等)会吸引他们。这时,我们会发现,宝宝很喜欢扔东西,把家里扔的乱七八糟。“扔”并不是因为他调皮,而是用扔这个方式来探索世界。他很喜欢看物体在“飞行”,用不同的力气、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东西,可以看到不同的“飞行轨迹”。

2岁左右

2岁左右,是小宝宝第一个反抗期。他们开始从观察世界、观察事物转向对人的关心,表现为对父母生气表情的研究。他们发现,自己故意反抗,父母会出现表情转变,生气或者是大声斥骂,通过这些观察,宝宝开始学习对他人表情的判断,同时他还利用这个方式在调整自己的行为极限。

同时,此时的宝宝非常容易受到恐惧情绪的影响,有时突如其来的雷声、恐吓会影响他们。

提示:这时,父母要了解宝宝的需求,宽容对待。一方面当他们害怕的时候要及时安慰;另一方面不要过分溺爱或过分责骂,不要让宝宝“百无禁忌”,也不要让宝宝更加恐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