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拒绝最近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总是和我要东西,说是她的好朋友xxx要的(大班的一个孩子)。索要的东西倒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头花之类的小东西上。我第一次满足了她的要求,第二次也满足了她的要求,但是第三次我拒绝了。因为我看见那个女孩趴在地上从闺女的贴画纸上往下扣贴画,把她喜欢的贴画都拿走了(是那种贴在硬塑料纸上的塑料贴画,一张也没有太多。)。开始女儿没说什么,可是后来,她看到贴画都快没了,她开始着急了,说:“你别拿了,再拿我就没有了。”而那个女孩的妈妈就在旁边熟视无睹地聊天,根本不干涉她女儿的这种行为。所以当女儿再次提出,她的这个好朋友想要她头上戴的头花以后,我断然拒绝了。女儿还是不死心,和我说:“我和她说了,要和我的妈妈讨论讨论。”这丫头,还要和我讨论呢,但是我明确地说:
“宝贝儿,我不能答应你这个要求,第一,我买不到这样的头花了。第二,她需要东西应该和她自己的妈妈说,而不能总是让你和你的妈妈说,我不是她的妈妈,没有义务总是给她买东西。你还不能赚钱,不能总是答应送别人东西,等你将来自己赚钱了,你愿意送给谁东西都没关系,我不会干涉。”我不知道女儿听懂我的话没有,但是我希望她能够了解,她的这种善意可以会让这个小朋友养成经常和别人索要东西的坏习惯。
今天同事和我说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我拒绝的决心,我想我以后不会轻易满足女儿答应给别的小朋友的要求了。
我中午没事儿的时候和同事聊天,说起来女儿**总是答应送给别的小朋友东西的事。我说**小朋友这么点儿一个小人儿却总是送给别人东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对待。总是答应吧,就怕**小朋友的要求会升级,不答应吧,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同事就给我讲了一件事儿,这件事儿让我坚定了拒绝的决心。
同事说,她儿子的班上就有过这样的事儿。一个小姑娘的父母因为经常出国,所以会给她带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于是小姑娘经常把父母带回来的纪念品带到学校去。可是她的父母却发现,小姑娘带去的东西经常是有去无回,问她就说是被同学要走了,而且每次都是那一个同学把她的东西要走了。
开始的时候,父母还没说什么,但是总是觉得挺可惜的,因为他们给女儿带回来的纪念品仅此一份,被要走了就没有了,而且以后在去那个国家的机会也不多。但是,惋惜归惋惜,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对女儿说什么。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个小姑娘的母亲很生气。
这次小姑娘带了一个纪念品到学校去,回来同样是不见了。母亲问起来,小姑娘说,这次是真的不见了,不是被人要走的,因为那个同学一直问她要,她没给。开始母亲没说什么,可是后来越想越不对,她怀疑是不是那个同学拿走了她女儿的东西。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母亲到学校找到了那个经常和女儿要东西的那个同学。她很亲切地对那个孩子说:“孩子,我家的xxx丢了一个xx,听说是你捡到了,你看你明天能不能给她带回来呢?那个东西对她来说很重要。你看,阿姨今天给你带了一个礼物来换那个东西好不好?”小孩子到底还是小孩子,第二天,那个同学真的把那个纪念品带来了。这个小姑娘的母亲的猜测没有错,她确实是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所以同事和我说,不要随便让孩子答应别人的要求,这样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对要东西的那个孩子也不好。如果自己的孩子养成了经常给人东西的习惯,将来总是会受到个别小朋友索要东西,因为她根本没有学会拒绝;而那个经常要别人东西的孩子,如果能要到还好,得不到就会采取强硬的手段得到。如果还是得不到,那就有可能采取偷的手段,那会对这个孩子造成终生的影响。这样,家长无所谓的态度就会影响两个孩子的一生的价值观。
所以,经常被别人索要东西的孩子的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
而经常带回不是自己东西的孩子的家长就要注意了,请你了解一下这个东西的来源,真的是别的小朋友心甘情愿赠与的,还是你的孩子强行和别的小朋友要的,抑或是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否则,你的无所谓的态度或者是“占了便宜”的心理可能会害了孩子一生。
育儿观念:学会拒绝孩子
现代社会的许多孩子都经常发脾气,在公共场所有的孩子也会大哭大闹。因此许多家长非常头疼,多数这样的孩子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大声吵闹,直到父母投降为止。虽然父母担心这样会宠坏孩子,但有不知道应该如何拒绝孩子。
一般的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时不一样的,有这种哭闹习惯的孩子在幼儿园我就会事先和孩子约定好。比如:美术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很多,但是又要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沫沫小朋友就会说:“老师我想选择**材料。”但是有几个小朋友也会去选择相同的材料,沫沫就会抹着眼泪跑过来说:“老师老师,我要选择**材料,可是被他们抢走了。”从此刻开始,小家伙就会不停地哭闹,重复这句话,好像老师不帮忙就不行。其实沫沫得到了材料后也不是都会用到,有的也会浪费掉。这就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很珍惜。而我呢,了解她的这一性格后,就提前约定:“沫沫,如果今天你遇到了很多和你选择一样材料的小朋友,你要耐心地和小朋友商量,不许有任何争执。如果不同意、做不到,这次活动你就不能参加。”经过几次,沫沫就会同意并做的很好。当沫沫真正做到了没有争执、顺利完成这项小人物,我就会给她一些表扬和鼓励。这样既锻炼了孩子学会“等待”不是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到手,又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道理,体会经过努力争取、等待,最终得到后那种兴奋地心情。
刚开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沫沫也不能配合,总觉得老师就应该帮助她,应该从其他小朋友哪里要一些材料给她。所以用对待爸爸妈妈那种哭闹的方式来对我,经过几次,她发现这种哭闹的招数对老师并不起作用,于是就向我妥协,答应了我提出的要求。
其实,家长刚开始对孩子进行类似的训练,可能有些困难。孩子的哭闹往往令人非常不耐烦,但父母要硬起心肠。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百害而无一利,暂时“委屈”一下孩子是必要的,无论什么方式教育孩子,最最重要的就是大人的态度,不许要十分明确、一致,孩子渐渐明白不能改变父母时,也就会转变他自己了。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转移贝贝的注意力。“小白兔老是吃零食,结果牙齿都掉光了,贝贝可不要和她学。我们先来讲故事,一会儿吃饭,好吗?”
策略1和策略2孰优孰劣,相信爸爸妈妈们一看就心中有数,妈妈在批评时唱“白脸”,既起到了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作用,又避免了伤害贝贝的幼小心灵。3-7岁的宝宝大多精力旺盛,调皮好动,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在所难免,很容易招来爸爸妈妈的批评。诚然,有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可以避免孩子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却容易造成孩子做事畏首畏尾,情绪压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有人唱“白脸”。快乐有趣的语言更易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白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和颜悦色地让孩子明白他刚才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起到批评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Tips:“白脸”三要
1、要避免经常化。父母说孩子做得不对时,孩子总不大高兴,有时候甚至会哇哇大哭,如果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就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整天闷闷不乐。有研究表明,爱笑的孩子更聪明,当孩子生活在宽松的氛围里,才更容易享受童年的快乐。
2、要婉转而间接。孩子对世界还不甚了解,很多的错误行为是出于好奇,所以即使是必须批评孩子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人物,婉转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容易轻松接受,还会感到爸爸妈妈很有趣。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说,“小熊都在自己画画呢,你也自己画好吗?”,“小公鸡在抢别人的虫子吃,你说它有没有礼貌啊?”
3、要有理加有据。爸爸妈妈在唱“白脸”时要和颜悦色,有理有据。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受到批评,又应该怎么做,避免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宝宝就会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批评指正并且改正错误。
妙用批评第二步:扮“黑脸”
子瑞爸爸:“每到吃饭时间,我和子瑞的妈妈就特别头疼,因为我们家子瑞很难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哄他吃下半碗饭。喂饱他以后,我们都没心思吃饭了。我要是打他骂他吧,又觉得孩子这么小,挺心疼的。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规矩是不能不立的,所以该“批评”时就“批评”。因此,可当第一步——唱“白脸”力所不及时,爸爸妈妈就得在批评孩子时扮扮“黑脸”喽!
3-7岁的孩子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他们已经开始听从自我意识的召唤,此时就不该拘泥于道理而应着重行为习惯。“黑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戒”,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能够自我管理。对于因长时间的听之任之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不好好吃饭这类问题,单纯的劝说不一定有效,爸爸妈妈可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语言行动相一致就会立竿见影,收到效果。
Tips:“黑脸”准则
1、只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语言批评还是行动惩戒,批评的是孩子做错的事,应该避免牵扯到孩子的个性和人格问题。“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笨死了”,这些带有贬低意味的话语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这就将造成批评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语言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语言批评是第一步,其作用相当于警告。“吃饭时要安安静静的,否则我就把饭收走了,今天你就没有晚饭吃了。”在语言批评时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相一致。大家可以想象,笑咪咪的警告会起多大作用呢?
3、行动惩戒。语言警告,往往会因家长的一贯教育或宝宝的个性特点等原因,不一定对每个宝宝都有效,此时爸爸妈妈就要果断采取行动,把晚饭收走。孩子饿了一顿之后就知道下次应该乖乖吃饭了,这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光打雷不下雨”的话,“惩戒”就不起作用了。
妙用批评第三步:少“变脸”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真要持之以恒可就不像说起来这么容易了。
Tips:“变脸”解析
这“变”指的是对孩子错误发生后的基本看法和原则态度的改变。
1.前后不变
拿妈妈为例,在孩子所犯的同样错误的批评态度和原则应该一致,不应有强烈反差,甚至矛盾。比如,妈妈原本与琳琳约定好了每天的固定玩耍时间,可妈妈的脾气很火爆,碰上心情不好,看到琳琳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的,她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把琳琳好好“批评”一顿;要是碰上心情好的话,又跟女儿亲得不得了,即便看到琳琳做错了,也会轻松放过。那琳琳可能就会在妈妈义正严辞地批评她时,对妈妈曾经完全相反的行为提出疑问,那时你到底是以“我是你妈妈,你要听我的”搪塞,还是向女儿认错呢?认一次两次没有关系,可老在孩子面前检讨的话,以后孩子就会以“我妈妈还做不好”为由降低做事要求。造成前后改变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家长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上,为此各位长辈都应先检讨自己,省得以后再检讨就晚了。
2.人人不变
这不变,不单需要一两位家长,还应涉及到祖辈,这是出于现今祖辈参与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影响孩子的角度而考虑。如果各持己见,夸张起来,就会造成妈妈说东,爸爸说西,爷爷奶奶说北,外婆外公说南的混乱场面,那孩子一定是晕头转向,没了方向。那他怎么办呢?可能就索性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而缺乏体验和能力的他只会越做越错,导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发生,家长就开始新一轮的“批评”了。这样可是个恶性循环啊!
要做到人人不变,那就得统一步调,各自分工,长辈可以事先协调好,该批评的时候就贯彻批评,该教育的时候就正确教育,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明是非懂礼貌的好宝宝。
3.始终不变
这里讲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宝宝会出现的小差错虽有不少,可也无外乎那几样,不过依循的原则是不变的,可方法就可因人而异了,比如“白脸”、“黑脸”,但切记不可在同一次批评中改换,这样会给孩子“你治不了我”的感觉,以后孩子会更加肆意妄为。
成功而有效的批评对孩子还是有益的,所以就应仰仗合理的情境,良好的氛围,有趣的方法,达到万变也不离其宗。
育儿观念:孩子你要学会拒绝--我不愿意小区里很多门店都有那种弹珠游戏机。投一元硬币进去,就会吐出10个小钢珠。然后,把小钢珠投进制定的槽中,拉动手柄,小钢珠就会弹起来,然后落下来。如果恰好小钢珠经过亮灯的通道,就会以2倍、4倍、6倍、8倍不等的倍数返还出来。要是没有从亮灯通道里出来,就没有了。前天下午,我从幼儿园里接回宝宝,带他去一家店里买双凉鞋。这家店有两台弹珠游戏机。宝宝想玩,我就去老板那里换硬币。给了老板5块钱,他给了我5个硬币。本想着给宝宝玩一个硬币就可以了,结果他一下子把5个硬币抢过去了。宝宝便在一个游戏机上玩了起来,我在不远处等他。老板有两个孩子大约5~7岁的样子。他俩围在宝宝的左右,也很想玩。等宝宝拉动手柄的时候,他俩就帮忙把游戏机扳倾斜,以便控制珠子尽量从亮灯通道出来。如果真的从亮灯通道里出来了,他们一起高兴欢呼。“给我玩一个珠子吧,我刚才帮你了!”小姐姐说。“给我一些吧,我也帮你了!”小哥哥说。“给我点,给我点......”这两个小朋友嚷嚷着。“给你1个,给你3个。”宝宝把珠子分给他俩。这两个小朋友拿到珠子后,就到旁边的游戏机上玩。很快输掉了,又过来向宝宝要。宝宝在他俩的不断劝说中,又分给这两个小朋友了一些。就这样反复着。我在旁边看着,心想,“儿子啊,你的珠子快要被他们要光了。要是长大了,这样子会不会被人欺骗啊?”在小哥哥小姐姐又问他要时,突然,宝宝护着自己的珠子,“我不愿意分给你们了。”宝宝拒绝了!我感到非常欣慰。学会拒绝,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能力啊。孩子,当你长大后,面对不良的诱惑时,希望你也会这么拒绝;当你面对别人的甜言蜜语时,你也会分辨并拒绝。学会拒绝,会让你远离伤害。
晚饭后,家人看电视,我提醒xx宝喝水,在外面跑一天,得补充一下。xx爸就唠叨xx宝:在外面不要向我要饮料,口渴了喝水。回来可以榨果汁。在饮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这一提醒,xx宝自己动手去榨果汁了,我在房间里,奶奶在洗澡,没人管他,也不知道榨了几杯,还端出来一杯送给他爸。这时只听xx宝非常高兴地请爸爸喝果汁,结果xx爸只淡淡的说了谢谢,我不喝,继续看电视,没了声响。类似的情景好多次上演,好几次,xx宝留他非常喜爱的水果,哪怕留一个给他爸,等他爸下班回来,xx宝都很高兴地对他爸说,爸爸,这是我给你留的,你吃吧。结果都是:谢谢,你吃吧,我不吃。淡然。有时我在旁边就用眼瞪他,才明白过来,才会说:呵呵呵,好,非常感谢,我吃。要是我,我就非常开心地大声说:真好吃啊,太美味了!这是xx宝留给我的!可惜很少有机会呀,因为吃东西的时候,经常是我喊着:我们平分!如果他爸不在家,xx宝总会叫着给爸爸留一点。呃,男人没那么夸张表达爱,但这一次次拒绝孩子的分享,就是拒绝孩子的爱,孩子以后怎么再给我们爱呢。
前两年,朋友们住一起的时候,涵宝儿和佳宝儿经常来家里吃饭。做了小朋友们爱吃的,端上桌,孩子们开始抢盘子,都往自己跟前儿拉。最后的结果是:放中间。这时候,只见孩子们个个拿勺子往自己碗里堆。这时候的孩子,虽然只顾自己,但也知道了不能全让自己吃,别人也得有份。再大一点,不用我们在旁边做调节员,他们之间自己解决了,放在哪里,个个满意就行。再后来,春节的时候,来了小客人,xx宝竟然知道了照顾小姐姐,给她夹喜欢吃的菜,受到了阿姨的大加赞扬。在孩子的成长中,学会分享是个漫长的过程。分享就是爱的一种表现。而我们其中不经意的举动,扼杀掉了孩子的爱的表达。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自私,懂得分享,爱父母,善待他人。如果孩子这方面出了状况,是不是得想一想,孩子从小自己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好吃的全留他,自然而然地吃独食;孩子所有事情大包大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爱孩子,自然而然,为什么孩子爱我们却被我们拒绝呢?
**小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外婆家的时候也是,有个邻居看见我抱着**就亲,还总是要亲嘴,她亲嘴的时候我总是会稍稍的歪一下,她说:你怎么搞的啊,亲一下你家孩子你就躲,这有什么啊,喜欢你家孩子才亲,你不让我还偏要亲。于是抱着**狂亲。认识那么多年了,其实见面也没几次,只是因为是村里的人就觉得熟悉些。
有时候我真想,孩子长可爱了也不见得都是好事,很多人见了都想亲一下,说实在的,我不太能接受,毕竟谁也不知道谁怎么样,如果是非常熟的人也许我还不会有那想法,这见面几次也就止于打招呼的情况下我总觉得特别恶心。不管怎么样,对于亲吻孩子的嘴我总是无法接受。也许是我自我感觉良好,总会认为自己的孩子长的好,毕竟每个妈妈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可爱的。
别人亲吻孩子,也是因为不知道别人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就算是健康这样也不卫生啊。其实说来说去就是我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情,可是我又不知道怎么拒绝,总怕自己太直接伤了人。毕竟人说的也不错。是喜欢你的孩子才亲吻呢。面对别人亲吻自己的孩子,你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又该如何解决?是我太矫情了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