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与词汇量相比,不少年轻父母关心前者多于后者。然而,如果您的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成语、短语等,他的语言将会更生动,与人交流的效率也会更高,更有助于增强孩子自信心。
案例:儿子隆隆学说话真是个令人吃惊的过程,好像昨天他还只会叫“妈妈”,而今天他就会蹦出一些词,甚至一些短句,连我都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来的。我不禁感到欣慰,因为从此以后隆隆就能够表达一些意思了。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有时我根本无法听懂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譬如隆隆能够清楚地说出“我要吃饼干”这样的话,但是还无法找到词汇来表达他的挫折、悲伤或者害怕,这时他仍旧只能又踢又闹……
专家分析:孩子学会说话,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孩子的大脑在10岁前捕捉和反馈信息的能力比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强。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通过极其自然、温和、有效的方式帮助他拓展词汇量,对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不过,需要讲究方法。
方法1:妈妈要“喋喋不休”
有研究证实,宝宝如果与“喋喋不休”的妈妈在一起生活,就会更快、更多地学到口头交流的技能。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与语言狂人的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宝宝相比,2岁时,前者比后者多掌握296个词汇,也就是说,同宝宝说的越多,他相应接收到的也就越多。
提示:多说话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的。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并且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恰当用语,这对他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方法2:引导孩子更多说话
很多时候,都是父母对孩子说话,常常只要确定自己说的话让孩子听到了,或者得到孩子“是”或者“不”的答案就足够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在一来一往中才能更好地学会说话,所以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与父母对话的机会。
提示:不妨给孩子一些开放性的、引发性的话题,并且不要在孩子刚刚表达自己观点后就马上开口。此外,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妈妈应蹲下身来,与孩子保持平视,眼睛应注视着孩子的眼睛。通过这样的肢体语言告诉孩子:妈妈在认真听你说话,这对孩子是最好的鼓励和赞许。妈妈的态度会帮助孩子更多地开口,去演练他每天学到的新词语。
方法3:名词入门丰富词汇
名词通常是孩子掌握的第一类词汇,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国家,20月龄的孩子掌握的几乎全部是名词。所以,妈妈可以直接从名词入门,凡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全部称呼出它的学名,慢慢地,再从名词配合动词,并增加形容词来逐渐丰富语句。
提示:妈妈也应通过阅读和实践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譬如无论是看报还是看电视,找出那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然后尝试改变自己常用的表达方式,对妈妈来说,也许同样可以在其中体验从未经历过的乐趣。
方法4:多朗读控制看电视
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朗读故事或儿歌,可以培养孩子对文字、词汇和语言的感觉,并增加词汇量。在故事情节的帮助下,使孩子自然而然地领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同时要让孩子接触各种风格的文字,尊重和保留原来的用词,能帮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新词汇。
提示:语言是一种符号,每个词语与特定的事物和动作相对应,使人通过文字可以联系到它的含义。而电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因为语言所提及的内容已经被画面展示出来,这就会限制孩子对词汇的想象和思考。而声音节目则能刺激孩子头脑中“词汇-形象”的对应思考,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非常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的。
社会话题
买女士9岁的儿子在南京一所小学上三年级。5日晚上,儿子一回家就委屈地告诉她,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体育老师嫌他胖、跑不快,不让他去操场上课;见他单独留在教室,语文老师又认为“影响不好”,便把他叫到办公室站了一节课。买女士一核实,还真有这事,这让她很心痛。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长相或体型“不端”、调皮捣蛋不听话,在学校受到类似“特殊待遇”的孩子,可能远不止买女士儿子一位。如此校园“软伤害”,应引起人们警惕。
现在学校中,明显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硬伤害”已大大减少。相比之下,“软伤害”伤的是“心”,集中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包括对学生的歧视、忽视和偏见等,具有隐蔽性,容易被人忽视。一位朋友的孩子上初中时,班主任和其他同学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对她却只有冷冰冰的只言片语。孩子很伤心,不明白自己为何被另眼看待,她其实很想和班主任聊聊,这段经历影响到她的心理健康成长。其实,老师过分亲疏有别的态度已经形成一种“软伤害”。不可否认,现在校园中,成绩优良的资优生、擅长文体的美丽生和家境优越的背景生,通常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护。
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种教育理念在一些教师那里被弱化。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软伤害”会对其人格和品质形成产生难以消除的不良影响。消除校园“软伤害”,仅靠提高师德和修养还不行,还必须依靠法律。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已对孩子造成“软伤害”自己却混然不知。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或许没有让学生伤心的“故意”,问题在于他们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正确的认识,忽视了学生应当享有的自尊权利和教师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责任。目前教育系统首先要加大普及,让所有教师知道什么是“软伤害”、清楚其危害和后果,同时严格执法,真正减少和消除校园“软伤害”。
你是一位自以为料理自家宝宝无微不至的自豪妈妈吗?然而,在不经意间你的言行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跑了“偏”,令宝宝对妈妈大失所望——
跑偏妈妈1:不在意我说什么
“昨天萌萌头上梳了两个小鬏鬏,像哪吒似的,特好看。妈妈,我也想……”果果正在穿袜子的手停了下来,兴致勃勃地说着。妈妈一边麻利地帮她套上 毛衣,一边不耐烦地制止:“好了好了,别说了,快把衣服穿上,上幼儿园要迟到了,你怎么不知道着急?” 果果一脸的兴奋立刻换成了一脸的扫兴。
失望宝宝: 妈妈不会考虑我的愿望 总被打断谈话的孩子,日久天长就失去了和妈妈说话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他们会认为自己说了也是白说,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
恰当做法:让她说个痛快 在孩子想说的时候,妈妈一定要给她表达的机会,让她说个痛快。在孩子沉默的时候应该鼓励她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让他学会表达自己。其实,听孩子 把话说完,也是妈妈了解孩子的过程,比如果果爱美的心理就在向妈妈的诉说中表露出来,妈妈可以根据宝贝说的话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案”,纠正偏差。
跑偏妈妈2:不给我做错事申辩的机会
凡凡和表弟玩赛车游戏时发生了争执,表弟把轨道弄翻、还用力在凡凡最喜欢的赛车上踩了几脚,凡凡气得打了表弟一拳,于是遭到了妈妈的批评。凡凡不服:“妈妈,我打弟弟,是因为他……”“住嘴!你打人还有理了?”凡凡觉得很冤枉,他确实是被表弟激怒的。
失望宝宝: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 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默默承受很多冤屈;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凡凡妈的态度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做了错事,只有挨批受罚的份儿,还有什么可解释的!
恰当做法:允许申诉 如果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后申辩,妈妈一定要把话说完,再问问当事孩子是不是这么回事儿,一起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平地指出孩子们的对与错,不偏不倚,之后再酌情处理,使打人的和被打的都心服口服。
跑偏妈妈3:妈妈其实不关心我
妈妈问正在客厅里玩积木的昭昭:“宝贝,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说着就进厨房准备晚饭了。昭昭看着妈妈的背影,说:“老师夸我画的大树好……”见妈妈没有反应,昭昭便不再说了。
失望宝宝:用“没什么”、“凑合”、“还行吧”搪塞 一边提出类似的问题,一边忙着做饭、整理房间,很容易给孩子一个错觉:妈妈真正关心的是她手里干的事情,根本没注意我。这无疑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表 明他回答妈妈的问题时同样可以心不在焉,索性就用“没什么”、“凑合”、“还行吧”搪塞。
恰当做法:坐下来、看着他、仔细听 孩子其实最关心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了,他们需要一心一意的关注。如果你很忙,提出这个问题后不妨暂时放下手里的活儿,坐下来、看着他、仔细听、给予适当的回应。你的这些举动告诉孩子:你确实有时间、有兴趣倾听他的故事。
跑偏妈妈4:从来不问问我的想法
妈妈把衣服、玩具装进一个大包里,说:“佳佳,到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有什么不明白的事就去问老师,妈妈星期五去接你……”佳佳哭了:“不,我不要在幼儿园住!你们为什么都不问问我愿意不愿意,就让我寄宿?” “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
失望宝宝:没有安全感 用这种手段,妈妈可以培养出“听话的孩子”,但同时也培养了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判断能力,失去自信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对那些个性比较强的孩子,这一招儿 表面上见效,但孩子在内心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容易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妈妈对着干。
恰当做法: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涉及到孩子的决定,妈妈都要跟孩子说说,听他是怎么想的。“讲道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妈妈可以对佳佳说:“爸爸明年要出国,妈妈也很忙,没时间照顾 你,你是愿意去幼儿园全托,还是到外婆家住一年?” 这样一说,佳佳也乐于接受妈妈全托的决定。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都在这么满不在乎地随意使用“生气”二字,却不知道生气这一情绪的毒性有多大。生气的毒性不亚于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让孩子身体中毒,生气让孩子心灵中毒,扭曲孩子的个性。
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育儿者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个性带来的伤害。据研究,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令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自卑、内向、忧郁,害怕与人相处,自杀倾向严重。
外孙女小荷出生后,全家专门开过一个家长会并达成协议:不对小荷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控制好情绪不爆发出来。当然,如果没能控制住生气,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了,还要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不等于不爱宝宝了。
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要具体分析,首先要想想孩子是不是病了或累了,这种情况只能用爱心的抚慰来谦让孩子,生气是无用的。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孩子爱心教导:如孩子随手乱扔东西,要告诉孩子将东西放回原处,一旦孩子照做了,要紧跟着表扬。如果孩子说脏话,告诉他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会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不开心。如果孩子上街乱跑,告诉他被车撞上那可就疼了,甚至有可能命都没了,那有多么不幸。这一教育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能听懂话的孩子都会对疼有认识,就可能有效制止孩子在街上乱跑,同时,这个实例可以让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责任感——大人说到“命没了”,可夸张地表演悲痛、哭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能给别人造成这么大痛苦。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要看不听什么话,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比如孩子玩苍蝇拍是把苍蝇拍当作玩具玩的,而大人却不懂孩子的心,认为孩子玩脏东西必须坚决制止,并用生气恐吓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跟随孩子,指导孩子,如果看到孩子要把苍蝇拍拍到饭食上,就赶紧引导孩子用苍蝇拍打个苍蝇,如果没有苍蝇,就找个黑点,或者用铅笔在地上画个苍蝇让孩子去拍,一旦孩子拍准了,立即拍手叫好。孩子当然不知道苍蝇拍上有多少细菌,他们会好奇地抚摸苍蝇拍,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做关于细菌的解释,只需孩子玩够了苍蝇拍之后给他好好洗洗手就是。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解释苍蝇拍上有好多细菌,让孩子玩完后去洗手,同时讲讲有关细菌的知识。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这里头原因不外乎两条,都不是能用生气解决的。第一可能是孩子还小,专注力达不到家长要求,这种情况家长应当让孩子先玩玩再说。第二可能是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到位,学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停止催促孩子学习,转而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越是成绩不好,越要多读课外书来开发大脑的快速运转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与好学是一码事,换句话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学,只是被不懂孩子的家长给扼杀了:为了家居生活美观整洁,这也不让孩子动,那也不让孩子摸;为了省钱,不给孩子买足够的玩具,不带孩子去郊外与大自然亲近;忙于工作,孩子去公园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切都会让好学的孩子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好学的能力。
大人要以清晰的是非观来解释问题,给孩子以向善的指路灯,而不是以生气制服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不良小毛病自行消失。孩子都有向善能力,若大人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发坏捣蛋。
孩子五六岁后,讲道理是可以的,教导的方向必须不偏离育儿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就是让孩子身体好、心态好、事业好。具体说来就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或曰是非观,让孩子实现健康、快乐和成功这三项目标。最有效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同时抓住机会用行动给孩子树立美德样板:比如孩子不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孩子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如果孩子用生闷气来要挟大人怎么办?大人不要买他的账,他越生气,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我们的要义是让孩子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定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能达到三项全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