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你也会是“宝宝恐惧症”的患者?别掉以轻心了,说不定“宝宝恐惧症”的危险已经悄悄向你走进啦!在这里,我们为你设计了10个场景,快来看看你究竟离“宝宝恐惧症”有多远。
测试:你患有Baby恐惧症吗
【问题】
(自测对象仅限未育男性,以“是”或者“否”作答。)
1.如果你已答应别人暂时照顾他的小BABY半天,而恰好你的女友又同时约你出去的话,你是否肯定不会带小BABY一同“赴约”?
2.如果你在外想上洗手间时,有位年轻的妈妈请你照顾她刚会走路的儿子到男厕所里去“方便”,你是否肯定会拒绝?
3.如果你在游乐场坐大转盘时,忽然发现身边一个小孩子的鼻涕已经“决堤”,你是否会装作视而不见?
4.你是否肯定无法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年龄不超过2岁的小BABY“和平共处”至少24小时?
5.如果你心爱的东西被小孩子弄脏甚至弄坏的话,你出现愤怒的时间是否肯定会超过一分半钟?
6.如果你和女友在约会时遇到一个可爱的BABY,你的女友只专注于这个BABY,却完全忽略了你的存在,你是否真的会心生妒忌与不满?
7.如果让你选择妻子,你是否宁愿选择坚决不生育的女性,也不愿选择希望生多个孩子的女性?
8.在婚前也曾和妻子愉快地设想过拥有爱情结晶的你,在婚后与妻子感情依旧的前提下,是否突然害怕与她谈论要宝宝的事情?
9.在妻子怀孕后,你是否会十分担心孩子出生后,自己的生活会变得一团糟?
10.你是否坚持认为孩子会是你与妻子浪漫爱情生活的“终结者”?
【答案与分析】
A.“是”的个数为1-3个
——还好,你现在只是“宝宝恐惧症”的轻度患者。建议你在心理上做自我调节:如看看自己从前童趣盎然的相册,听听妈妈“数落”你幼时的“玩劣”,了解孩子成长中必经的“闯祸过程”,理解他们由于认知程度的限制而造成的错误,从而对他们产生耐心和爱心。
B.“是”的个数为4-7个
——小心,你已是“宝宝恐惧症”的中度患者了。建议你逐渐增加与宝宝接触交流的机会,努力寻找体会他们的可爱之处。当然,如果能找一个幼稚园老师做女朋友就更好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会令你“事半功倍”!
C.“是”的个数为8-10个
——唉,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已经沦为了“宝宝恐惧症”的重度患者!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强迫学习,强迫体验!“头悬梁,锥刺骨”,把我们这次关于“宝宝恐惧症”的专题好好细读十遍,然后进幼稚园实习锻炼十个月,或许你还有救哟!
赵忠心
赵老师:您好!
我家孩子三周八个月,上幼儿园一年了。可是有个问题我和幼儿园的老师看法不一致,那就是孩子做错了事就一定要“骂”他吗?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孩子犯了错,我们从来就是以说道理的方法来引导。比如他不吃饭了,我们就比着他的个头跟他说:“不吃就不长个子了,宝宝以后就只能这么高了。”然后他就会吃了。
可是,幼儿园的方法是“骂”孩子。老师给我的意见说我们的孩子很爱哭,“平时在家有不对的要多“说说”(骂)他,不然以后咋进入社会?你看其他的孩子都不像他那样。”
孩子挨老师“骂”当然会哭。我是不主张“骂”孩子的,但是他在幼儿园又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我也跟老师交流过,说我们家是以引导为主,他很少挨骂。
可我就不知道为啥其他的孩子就不哭呢?是他们被骂惯了就无所谓了?还是我的孩子太弱了?用老师的话就是他脸皮太薄了?
赵教授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我感到为难。原因是你提出的问题中一个概念很模糊,我不知道如何理解。那就是“骂”。
“骂”这词的本意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现在,很多孩子把家长或老师正当的批评也称作“骂”,成年人也有这么表述的。一说“被骂”,使人觉得事情是很严重的。但你仔细盘问,原来是比较严厉的、不爱听的批评,笼而统之为“骂”。
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表述“批评”这个概念?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解。
我猜测,你在问题中说到的“骂”肯定是比较严肃的批评。要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的孩子的话,你也就不会找我咨询了,直接找他们的园长解决,把“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的老师开除就是了,“赢家”肯定是非你莫属。
从你的提问中看到,你并没有完全跟老师闹崩,老师还建议你在家孩子有做的不对的要“说说”他,并不是要你“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你孩子”。由此,我可以断定:你所说的“骂”就是不敷衍、比较严肃的“批评”。
我建议家长,最好使用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表述问题,免得引起听者的误解。
我赞成你们做家长采用说服教育的做法。对小孩子,就是要用管教小孩子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家长是很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讲道理。像你们给孩子,讲不好好吃饭,“个子就长不高”,这样结合孩子的切身利益说服教育,这很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再加上“长不高,就跑不快,排队就排不到前边,就拿不到高处的东西等等”,可能教育的效果更好。这样引导孩子,孩子一般会接受的。
对小孩子,我主张还是要多“哄”。不能像对待大人一样简单,是就是,非就非,长篇大论也不适合。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靠臆测,靠猜想,要试着用多种的、适合孩子个性特征的方式方法去开导孩子。因为孩子往往不大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由,教育者不能武断。
老师可能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些简单化的现象。家长可以跟老师多沟通,促使老师改正。家长觉得老师管理教育简单化,这跟孩子太多也有直接的关系。
孩子在家里,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有时间、有耐心讲那么多的道理。在幼儿园里,面对那么多的孩子,必须要求孩子做到令行禁止,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到“整齐划一”,这是集体生活所必须。出现了问题,像在家里那样,一个一个地有长时间、耐心地讲道理,那是不大可能的。这就是班级教育、教学的局限。也正是班级教育、教学有这种局限性,才有家庭个别教育、教学配合的必要性。
说个不好听的话,如果一个家庭像过去那样有三个五个、七个八个孩子,家长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耐心去讲那么多的道理。是不是这个情况,请孩子的父母问问孩子的爷爷奶奶就知道了。现在,很多的家庭不就是绝无仅有的这一个吗?您说是不是?
所以说,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管理教育要比家庭里更为严格一些,家长应该理解。老师管理严格一些,也有利于孩子将来融入集体生活。
对小孩子,批评太多了,也就是您说的“骂”得太多了,是不好,有可能会无意之中伤害孩子,或使孩子变得满不在乎,进而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
但是,对孩子从来就不批评,舍不得批评,只是一味地“哄”,我也是不赞成的。就像有人鼓吹的“赏识教育”,无原则地表扬,孩子怎么做都是好,都是棒,都是“安抚”。那样,孩子就总也学不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将来进入社会,会觉得人人都故意跟他过不去,甚至有可能会发生精神疾病。那样也不好,使孩子变得特别的脆弱,一批评就哭鼻子。“将来怎么进入社会?”我觉得老师这句话诘问得很对,值得家长深思。
您想啊,现在的社会竞争有多么激烈,就业有多难,现实生活有多残酷,家长们想必都亲身体验过了。如果我们的孩子从未被否定、拒绝、批评过,没有这个经历,经不起风雨,将来到社会上,一旦被否定、拒绝、批评,比如找不到工作,待业,被用人单位批评或者辞退,孩子会受得了吗?难道家长还要到用人单位质问人家为什么不录取你的儿子?用人单位批评以至辞退你的儿子,你也不能找人家单位的领导算账吧?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会有磕磕绊绊,谁也不会总是那样一帆风顺。家长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很脆弱,经不起一点儿批评,更不能忍受委屈。因不能忍受批评跳楼自杀、报复杀人,这类事屡有发生,这总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
恕我直言,老师反映你家的孩子“很爱哭”,就跟你们做家长的娇惯、“护犊子”,从来就舍不得“批评”孩子,使得你的孩子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很值得你们家长反省、纠正。
教育孩子不要绝对化,要全面,不能片面;要和谐,要多种方式方法并举,该用什么教育方法就用什么教育方法。任何的教育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都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就说是人们常用的“讲道理说服教育”是有效果,但也不能一味地使用,滥用也会失效。适当的批评还是不能完全否定的,间或的惩罚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家长该心硬一点儿还得硬一点儿,不能总是“心慈面软”。过于心慈面软不见得是好事。那样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过于“脆弱”。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接受批评、否定的承受力,这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几家大医院的心理门诊室每到少儿专科日,家长们就带着孩子排起了长队,等着专家给孩子做智商测试。在此之前,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也曾出现过不少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测试智商,并在当地形成了小小的热潮。
作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或事业有成,或学有建树,人同此心,本无可非议。然而,把孩子的学习、成长、发展与智商完全挂起钩来,我们认为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学的。
应该说,智商所表示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年龄与相应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最终发展趋向。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商测试确是判断一个人现有智力高低的一种客观手段,但是它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一方面,一个人在接受智商测试时,他的健康状况、情绪状态以及外部的环境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智商测试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测试结果还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正智商状况。另一方面,智商测试在我国起步较晚,运用还不广泛,测试实施者对测试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也会对测试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智商测试的结果仅仅是反映了一个人此时此刻的智力发育情况,不能用来预测孩子未来的智力发展状况,更何况儿童的智商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下还可能有不同的变化。相反,如果过于迷信智商测试,很有可能促使家长对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
事实上,一个人学习的好与不好,是否能够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他们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以爱和期待而不是以智商为依据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很好的证明。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差,直到中学时父母还认为他是一个弱智的孩子;发明大王爱迪生小学时学习成绩处于最下等,几乎被老师赶回家,医生也断定他的大脑发育不健全。可他们不但都成功了,而且还成了其所在领域里的顶尖人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要无限放大智商的作用,智商不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必然因素。我们需要正视的还是孩子的品质、意志、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与成长中的作用,因为只有这些才能持久永恒地影响人的一生,也是成长与成功的关键。
幼升小阶段是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称为“水泥的潮湿期”,应当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很好地预防注意力缺失行为对孩子学习及生活的不良影响。由于每个孩子身上的问题不尽相同,专家建议家长进行科学测评,对症下药。
注意力差引发学习障碍
近期,各地小学生迎来期末考试,如果孩子考试粗心,出现漏看、漏写等情况怎么办?如果孩子平时会做的题,到了考试时都不会做了,或者做不完,影响考试成绩怎么办?这些都与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度有关。家庭教育顾问王洁琼表示,考试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走神;健忘,作业考试马马虎虎,经常出错;多动,自控力差等毛病。家长们也为此伤透了脑筋。
国内外的研究报告皆指出,注意力缺失的儿童,早期症状表现为冲动、身体动个不停、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不怕危险,易怒等行为模式,使得父母和孩子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孩子往往被误以为故意不听话,父母则被指责为管教不当。到了学龄期,因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常常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甚至出现书写困难、阅读困难、活动量大、独立性差、易冲动的情形。注意力差的孩子无法遵守上课的规则,无法等待、挫折容忍度低、话多、易与人冲突,也容易造成团体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困扰,让老师认为不易管教。
温馨提示>>>
看看你的孩子有无注意力问题?
为了让家长在报名前对自己的孩子注意力问题有一个科学系统的了解,王洁琼建议在报名儿童注意力测评前,家长可以在下面看到的一些关于孩子的陈述中,以打勾的方式选择符合对孩子的观察。在选择描述时,请注意你观察到这些行为已经超过3个月了;依据你的经验,这些行为模式是不适宜的。
1、经常无法将注意力放在细节或学校课业上。作业拖沓、粗心。
2、常常很难时间专注在功课和某件事情上。
3、别人和他或她说话,常常没注意听。
4、常常无法按指示完成作业或任务(排除对立行为和指示不清)。
5、对规划工作及活动常常感到困难。
6、常常逃避或者不愿意做较花心思和有挑战性的事。
7、常弄丢在课堂上或活动上所需之物,如笔、橡皮、书籍等。
8、较容易受外在刺激影响而分心。
9、常在日常活动中遗忘事物。
10、手或脚经常不安地动来动去或坐不住。
11、有咬指甲等频繁出现的不良习惯动作。
12、常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发出声音和破坏规则。
13、很难静下来玩或者阅读。
14、经常处于活动状态,常像马达运转般四处活动。
15、在许多场合说话过多。
16、常在别人尚未陈述完问题便抢说答案。
17、需要别人轮流时,常常不耐烦等待。
18、常中断和干扰别人,如贸然介入别人的谈话和游戏。
针对以上问题,回答“是”可以得1分,回答“不是”不得分。如果得分在4分以下,说明你的孩子注意力处在较高的水平,请继续保持;得分在4—10分,说明你的孩子注意力的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缺失。这些项目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果得分在10分以上,说明你的孩子注意力水平可能影响到他日常的学习、生活,在人际交往、学习效率和规则遵守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及时矫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