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的幼儿园也有学前班、小学和中学的,因为很喜欢这家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自然的我也就特别想了解他们的学前班和小学设置。前段时间争取到了去学前班随听一节课的机会。
我对于她们班级的一个小女孩印象很深刻,这个女生长得小小的,也不是特别爱说话,一点不起眼。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在“项目讨论”的环节。
当天讨论的是设计下午去社区书店购物的计划,6、7岁的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出风头”啊,几乎每个孩子都在那里争先恐后地说,好几个都没轮到老师点名已经边举手边对着老师说,“我认识钱,我知道怎么结账”;“我认识路,我们这里出发,出去要经过两个红绿灯”。
那个小女孩一开始也不插嘴,就是默默听着,等到大家一轮说完了,她才举手,得到老师点名后才开口,“我们要不分工一下吧,Bea,你认识钱,那钱就由你和Philip负责;Leo你认识路,那就你和Mia负责带队。。。”她的提议很快就得到大家的支持,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职责,这个计划就这样很好地制订好了。
因为这件事,我开始对她额外多留意了。我发现,相比有些孩子在自由玩耍时争着去拿自己想要的玩具,她会等待大家先选,然后自己再拿,遇到其他伙伴因为玩具发生纠纷,她还会出主意协调。
相比其他孩子开会时间争着说话让老师看到自己,她总是非常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还会点头,然后自己有想法时就会举手等待点名。她的性格挺淡淡的,用大人的标准来看也许就是“与世无争”的样子。
那天参观后,我还特地和班主任老师提到了她,老师给我的反馈,这个孩子虽然不争不抢,但她内心是很有自己主意的,同学们都很愿意听她,很有领导力的一个孩子。
领导力,这是每个父母都希望培养孩子的。随便打开任何一个美国常青藤大学招简章都会强调这点,任何一个公司招聘经理以上职位也会看重这个。但对于孩子世界的评判,我们似乎更容易简单化,印象中似乎就是那个愿意表达、愿意说,凡事都是主动争取第一个,很“厉害”的孩子才是做班长做领导的料。与之相对的是这样的声音,“孩子不声不响,不争不抢,会不会成不了大器?”
但这个学前班的小女孩是特别高高在上,气势压人的吗?完全不是。对于“领导力”这个定义,我们似乎有点走偏了。因为每个地方都在说“领导力”,于是我们都没停下来认真思考,到底哪些素质可以形成一个好领导?
这一点在美国教育中也开始逐渐引起注意了,哈佛大学的领导力学科的Barbara Kellerman教授甚至还提出了“跟随者”概念:先让孩子成为一个好的跟随者,好的跟随者更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其中这两大品质尤为重要:觉察力和合作精神。
觉察力
和大家说过,小宝是个慢热的孩子,我曾经一度也有压力,总是希望她可以像其他孩子那样可以争着说话,可以争着去参加某些活动。现在回头看,其实我也是不经意陷入了追求领导者的怪圈了。
领导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可以聚拢一群人,让大家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一起完成一件事。如果只是一味鼓励孩子做“第一个”,为了追求表面上的那个“快”,也许反而错失了让孩子观察周围环境的机会。
“你刚刚大喊大叫,你怎么了?”-觉察自己
“刚刚B想拿A的小推车,然后B就大哭了,为什么啊?”-觉察他人
“幼儿园老师在分配任务,你想做什么,那为什么你后来主动把机会让出来了呢?”-觉察环境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小女孩,最后大家信服她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的觉察,她充分观察了每个人的优势。好的领导力体现就在于可以统筹环境达成任务,而这是需要建立在“懂”人的基础上的。
合作精神
父母的关注就像阳光,洒在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发芽。懂得竞争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教孩子,“你要举手告诉老师你会,你要做第一,你要第一个上去拿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反而让孩子离培养真正领导力又远了一步。
当一个孩子眼里只有“输赢”和“第一”时,他不仅容易和同伴们成为不必要的“敌对”关系,而且他也会因为怕输而固步自封。我们更需要让孩子建立这样的意识,“如何让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一起解决一个问题,这更有意义”。
当孩子的关注重点从“我”变成了“事情”本身后,他们才能真正地去思考想办法,真正去集结大家的力量,真正去体会全力以赴“做成”一件事的酣畅淋漓,而不再因为一点点个人得失而伤心。
这一点在孩子集体活动时尤为重要,遇到需要有竞争的活动时,不要总是刻意去强调名次,多引导孩子观察自己的努力过程,多让孩子反思,如果重新再来一次,怎么调动外力,如何和他人合作可以效果更好?
伟大的领导从来不是以领导自居,而是关注于自己的努力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和改变。领导力从来不该是一个职位名称,而是一个做成事情的目标。
养育孩子过程中,最怕的就是把“目标”和“目的”的顺序搞混了。培养领导力,需要注重培养像今天上面提到的觉察力和合作精神,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等。这些领导力的软实力的培养是我们的育儿目标。
但我们绝对不能带着“让孩子做领导”的目的来育儿,不然就会出现一味追求“领导”这个名词表面意思,也会下意识地因为孩子无法达到表面标准而出现“恨其不争”的焦虑或者用力过猛。
目标,是我们每个人生而为人可以成为更好自己的软实力;而目的,只会让我们困于某个单一价值观后裹足不前。
培养领导力,比让孩子“做领导”更重要;育儿,要有目标,但不要有目的!
程明进入幼儿园,老师让大家自我推荐竞选班干部。程明回家和妈妈商量,有班长、劳动委员、纪律委员、音乐和体育委员以及各科小组长。程明想当劳动委员,他的任务是分配每天的值日生,并协助他做好卫生工作。
妈妈听后却说:“这个活又脏又累,你还是别当了。”这样一来,他就放弃了竞选劳动委员,但是其他的班干部职位程明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不是最佳人选。班干部成员马上就选出来了。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马上就在各项学习及活动中,以班干部为“领头羊”,积极地配合在他们周围。程明看着班委们很有领导气势,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完成各种活动任务,他顿时觉得自己形单影只,后悔没有竞选劳动委员。
在这个案例中,程明的妈妈错过了培养孩子领导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什么是孩子的领导才能呢?
一群十一二岁的女孩在美国华盛顿卡斯德山脉郊游时迷了路。经过一个惊恐之夜后,一个女孩哭着说:“大人们不会找到我们了,我们都会死的。”而11岁的埃文托丝坚定地说:“我们不会死。我听大人说,顺着小河走,就会走到大河,然后就可找到城镇。请大家跟我走。”她们沿着河边灌木丛艰难跋涉,终于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孩子们齐声呼救,被人们救了出来。
你的孩子像埃文托丝那样吗?如果像的话,那说明你的孩子有领导才能。领导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有领导才能的孩子主动性强,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的活动并起带头作用,有一定的号召力,有热情,有感染力,充满勇气。
孩子们也是喜欢当“头头”的,在孩子的打仗游戏中,孩子们常为了谁当“头头”而争执不休。当上“头头”,孩子从中找到自我价值和说了算的感觉,也把别人都听自己的当作一种荣耀。
妈妈在培养孩子领导才能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多采用“我认为”、“我想”等句式,以突出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
(2)教会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如地表达。这要求训练孩子的发音技巧、姿势与神态的使用方法。
(3)给孩子一个机会。领导才能需要在实践中磨炼。要让孩子在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城里锻炼领导才干,如有些孩子是室外玩耍的“头头”,有些孩子是课堂上的组织者。
(4)家庭“虚拟”领导才能训练。训练孩子学会如何安排会议、如何引导与会者讨论、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可让孩子主持家庭会议,最后让他进行总结。
(5)经常询问、倾听孩子说自己的梦想。领导者富于幻想,有丰富的想象力,并能合理向别人解释,从而影响别人,为其他人指明方向。所以,应鼓励孩子去幻想。
(6)预测思维训练。当孩子遇到困难来谋求帮助时,父母不必马上去办,而应鼓励孩子:“你能再想别的办法吗?”教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预测思维是领导才能的标志之一,要设法鼓励你的孩子问自己:“如果我去干那件事会怎么样?”
(7)鼓励孩子去争当班干部。妈妈应适时鼓励孩子争当班干部并帮他谋划竞选,中选后可与之谋划治班目标和策略。
孩子的领导能力该如何培养?一个人的领导能力是很重要的,其实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那究竟孩子的领导能力该如何培养呢?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讲讲孩子的领导能力该如何培养。
孩子的领导能力该如何培养
1、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像合作、协商、分享、轮流等交往技能都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比如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关心他人,这是与人相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根本。
2、为孩子创造和谐平等的交往氛围
家庭里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时,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听听孩子的一件,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不应摆出“长道尊严”的姿态为孩子决定一切。此外,孩子也有权知道加重的大事,并让孩子能够参与讨论。
3、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只有通过与人交往才能学会交往的技能,所以孩子的生活空间不应该局限于家里,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让孩子得到更多交往机会。
比如让孩子去找邻居的小伙伴玩,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或者同学来家里做客。心理学家指出,指导和训练孩子掌握交往技能,帮孩子走出孤独依靠同伴具有特殊作用,孩子从中学到的技能不是大人能教会的。
此外,家长也可以适当带孩子进入大人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时可以带上孩子同行,让孩子注意大人间的交往和谈话礼貌。如果家里有客人来,也把孩子介绍给大家,让孩子参与接待,而不是一味的赶孩子去旁边自己玩。
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利用各种细节让孩子完成交往的过程,比如让孩子去商店买些日用品,或者帮忙把东西转交给他人等等,尽量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
4、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得到鼓励
当孩子逐渐长大,交往技能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见到陌生人不会再胆怯畏缩、不敢说话了。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每一点变化,当孩子在课堂上能勇敢的举手发言、见到老师时能主动打招呼、能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能对陌生人微笑致意,能对弱者提供帮助……种种变化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积极鼓励孩子。相信家长坚持的鼓励也能看到孩子逐渐良好的表现。
5、告诉孩子“你能行!”
一句简单的“你能行!”往往能改变处于困境中的孩子,这是父母满怀着激情和信任的态度。不管孩子现在是怎么样,将来还没到,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期待都要持续的增加,全身心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你能行!”
孩子最信赖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话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深远。如果父母总是说孩子“你不行”、“你不会做”,孩子的信心就会被打击,潜在的能力或许慢慢的被遏制了。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赏识和信任的态度,便能够有效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的潜能便得到了更多的发挥。
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可以说也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基础。
6、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准时出现
父母是孩子的依赖,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适时出现并将手轻轻递给正在难受的孩子,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安定剂。所以,拍拍因为失败而伤心的孩子的肩膀、给冻得两腮发红的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为饥饿的孩子准备可口的美食、给摔伤的孩子涂药都是一个父母应当及时做的事情。
【听——认识】
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意味着将孩子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这无论对于孩子现在和将来的成长,都有着无穷的益处。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指出:“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
【看——观点】
对象类型之一:孩子正在当班干部
【案例一】王帅长得并不帅,但他是同学们信服的班长,在居民小区里是被所有同龄孩子认可的“头目”。他的对门邻居李老师得知王帅的情况后,刻意对王帅的活动进行了观察,他发现,王帅最大优点就是特别民主,在组织游戏活动时他尊重每个伙伴的意见,遇到意见有分歧的,他还会进行协调,让两方都满意。他看起来自己从不主动拿主意,但其实拥有最终决定权,而且他所决定的事情让每个伙伴感到愉快,所以大家都主动配合他。
【微启示】孩子能被同学们推举为班干部,说明他有较高威信,家长要注意强化孩子的自信心,鼓励自主树立目标,引导学会沟通协调,掌握团结众人的能力,坚持个人带头,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可引导孩子在其他群体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多方面提高其领导和组织能力。但对于那些态度强硬、不尊重“群众”意见和建议的“领导者”,家长要告诉他们,优秀的领导者应当是民主的,能真诚善待群体其他成员,并“有能力使他的下属信服而不是简单地控制他们”。
对象类型之二:孩子曾经是班干部
【案例二】爸爸看到雪梅升四年级落选班长职务之后,像变了个人,便跟女儿做了一次深谈,得知女儿的苦恼后,他首先对雪梅说:“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班长这一职位并非只有你有能力担任,同学们选举别人,是因为那个人比你更适合当班长。而且,即使你不当班长,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参与班级管理呀,比如说,你发挥自己组织活动方面的特长,偶尔在活动课上组织同学们举行一场比赛。周末你还可以组织几个好朋友开展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听了这番话,雪梅心中重新点燃了希望。爸爸到学校与老师沟通了一下,跟新调到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介绍了雪梅以前的情况和她目前的苦恼。老师想出“班委助手制”,让“老班干部”报名担任新班委的助手,这些助手表现优秀则可以在下一轮竞选中拥有优先权,直接代替正职。雪梅在新一轮班干部竞选中成功当上班长,过段时间,她的学习成绩居然一跃进入前五名。
【微启示】家长注意对自己的孩子察言观色,及时发现他们内心的苦恼与希冀,帮助他们打开心窗,拥抱希望之光,特别是协商老师为孩子创造机会,孩子将自己的群体领导能力发挥到极致,为将来融入社会大群体打下坚实基础。
对象类型之三:孩子没有机会当班干部
【案例三】《读者》杂志曾刊载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美国学校让孩子出面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小组不断变化、竞争,孩子的领导能力就在邀请、留住伙伴的过程中得到飞速提升。
【微启示】孩子没当班干部,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领导能力,也不表明可以不重视孩子领导能力的培养,且不能忽视展示其领导能力的机会。家长既要鼓励孩子在学校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更要在学校外多为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其领导能力——比如周末家庭活动,让孩子当主办人,一手制定活动计划,做活动主持者。对于孩子的每一点突出表现都适时加以鼓励,这样他在自信心与求胜欲的驱使下,将会更努力地完善自己。等孩子有了一定的领导能力后,鼓励他勇敢地走出家庭,拓展更大空间,并在新群体中找准位置,发挥积极作用。
【读——新书】
《合群的孩子更快乐》由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语文报·中考版》特约编委黄琼主编,史君坡、乔素芳、冯宝宝、张杰等一线专家编写,系我国首部少年儿童合群教育专著。书中列举130多个案例,囊括孩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家长教育成功范例,逐一剖析各个案例,给出权威“妙方”,能有效提升孩子为人处世合群能力。
荆楚网、中华语文网、《语文报·小学教师版》、《现代教育报》、《河南科技报》和著名期刊《新班主任》、《教师》等媒体大力推介本书,湖北黄崇飞、四川白美万、江苏李吉银和崔益林等16位特级教师认为该书是“3—12岁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必读好书,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成长必读参考书”。
选自《合群的孩子更快乐》
作者简介——
黄琼,武汉市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报·中考版》特约编委。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教育时报》、《湖北教育》等报刊上发表教育论文数十篇,主编《合群的孩子更快乐》,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被湖北黄崇飞、四川白美万、江苏李吉银和崔益林等16位特级教师评价为“3—12岁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必读好书,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成长必读参考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