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儿童的早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进行适当的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几个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年轻的父母不要错过哦。 儿童的早期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予适当的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年轻的父母不要错过,在这时期中存在着几个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应了解这些阶段及时进行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会有极大的帮助。
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如下: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正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
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1-2岁的宝宝思维能力开始逐渐提升,在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他们会开动脑筋思考,但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仍处萌芽期,妈妈们要了解清楚,才能正确地引导宝宝。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1-2岁宝宝的思维能力发展特点。
出现直觉行动思维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思维主要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即宝宝需要利用直观行动去应对出现的困难。直觉行动思维建立在宝宝对客体感知上,当宝宝出现直觉行动思维后,他们在用手触摸物体时,会意识到物体的空间关系。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们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渐渐地,他们会突破这种直接经验,产生时间维度的概念,对于因果关系产生初步的理解,明白消失在眼前的物体并不是真的不见了,以致行为渐渐表现出目的性。
温馨提示:妈妈不妨鼓励宝宝多实践,通过实践产生认知,拓宽自己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能力。
出现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宝宝开始具备了借由事物的形象和事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来应对问题的能力。只是,他们会误认为一些事物带有“生命”的色彩。比如,他们踩到小草,会认为它们也会疼;因为看到月亮跟着自己走,而认为月亮是会活的,而且是会走的。在这个阶段,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去认识事物,还不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有不同,不能客观地从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
温馨提示:对于宝宝的一些错误但有趣的思维,比如认为小草会疼这件事,妈妈不必急于纠正,这对宝宝的道德意识、想象力可是大有帮助的。
表征能力提升,促进思维发展
所谓表征,是指信息或知识在宝宝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比如“苹果”一词代表的是真实世界里的苹果,是苹果这一具体物体的表征。同时,表征也是宝宝心理活动再加工的对象,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经能够在心理上加工所看到的“表征”。比如他们可以在图画上因为看到苹果,就让妈妈给他拿苹果吃。表征能力的发展,对促进宝宝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益处。
温馨提示:妈妈平时不妨让宝宝多在表征和实物之间转换,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比如给宝宝苹果的漫画、照片、玩具、真实的苹果,让宝宝多观察,并增加直观感受。
妈妈须知:宝宝的思维能力不要拔苗助长
妈妈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有时给宝宝讲道理,宝宝好像根本无法理解。其实,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大,他们通常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不能深究其意。比如,宝宝发现有小朋友打架了,他只知道有这件事情,却难以理解发生的原因。所以,妈妈不要拔苗助长,强迫宝宝过度认知事物背后的原因,以免挫伤宝宝的积极性。
经常听到妈妈们的诉苦,说自己的宝宝变得不乖了,时不时地和妈妈们抗争,没原由地发脾气或者哭闹,弄得妈妈们焦躁不安。其实,这时候宝宝特别需要妈妈们的理解和帮助,正确发泄情绪。要想做到这点,妈妈们首先就要了解1-2岁宝宝的情绪发展特点。
1.
宝宝的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相关
1-2岁的宝宝还不能完全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生理感受,所以,当他饿了、渴了、尿裤子了或者拉便便了,他有时就会大声哭闹,希望妈妈能快点来帮忙。
2.宝宝容易冲动
很多妈妈都深有感触,1-2岁的宝宝会突然拼了命地大哭起来,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是因为宝宝这时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常常处于激动状态,来势汹汹,不能自制,好像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
3.宝宝的情绪不稳定
有一句话说:“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这句话充分说明1-2岁宝宝的情绪非常不稳定,主要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比如,宝宝因为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大哭时,如果妈妈递给他一颗糖,他会立即笑起来,即使眼角还挂着眼泪。这就是“破涕为笑”。
4.宝宝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1-2岁的宝宝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动作,也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一直到幼儿晚期,他们才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绪。
5.与非生理性需求相关的情绪出现
1-2岁宝宝的情绪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不再只有原始情绪了,与非生理性需求相关的情绪相继出现.
比如,因自主活动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急情绪;受到父母的表扬而产生的自豪;看起来比较“泛滥”的同情心,如看到别人笑他也笑,看到别人哭他也哭;看到新异事物表现出的惊奇情绪;做错了事而产生的内疚情绪;对没见到过的东西产生恐惧情绪。
6.
愉快接纳宝宝的“不乖”
1-2岁是宝宝独立意识萌芽的一年,宝宝会从一个“乖宝宝”逐渐变成一个“小坏蛋”,他们开始不听你的话,甚至和你反着来;有些事情哪怕自己做得一团糟,他们也要自己做,并且乐在其中……这些都是宝宝独立的表现,妈妈们要愉快接纳,并用温暖、积极的方式引导,陪伴宝宝度过这一年。
宝宝枕头由年龄和生理特点来确定
宝宝的枕头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呼吸通畅和颈部的血液循环,影响睡眠的质量和白天的精神状态,那么宝宝的枕头究竟多高合适呢?这要根据宝宝年龄和生理特点来确定。
月子里的宝宝,脊柱基本是直的,头相对较大,几乎与肩同宽,平卧时,后脑勺和背部处于同一平面,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枕头,也可用成人洗睑的毛巾叠成四折当枕头用。溢乳的宝宝,也不是能用加高枕头的办法可以解决的,应让他右侧卧,把上半身垫高些。宝宝到3个月会抬头时,脊柱颈段出现突出前面的颈曲;6个月会坐后,脊柱胸段出现突向后面的胸曲;l岁时会走,脊柱腰段出现突向前面的腰曲,所以从3个月后,脊柱就不再是直的了。同时随着躯体的发育,肩部也逐渐增宽。这时为使睡眠时体位合适,就应该开始用枕头了。婴儿的枕头的高度4厘米左右,儿童则为6-9厘米。
宝宝的枕头软硬度也要合适。过硬易造成扁头偏脸等畸形,还会把枕部的一圈头发磨掉而出现枕秃,家长常由此误认为宝宝患了佝楼病;过于松软而大的枕头,会使小年龄的宝宝特别是新生儿发生窒息的危险。
★如何为宝宝选择枕头
刚出生的宝宝脊柱基本是直的或轻度向后突,平躺着睡觉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背部肌肉感觉松弛、舒适,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枕头。
宝宝长到3个月后开始学习抬头,脊柱就不再是直的了,脊柱颈段开始出现生理弯曲,同时随着躯体的发育,肩部也逐渐增宽。为了维持睡眠时的生理弯曲,保持身体舒适,可以开始给宝宝用枕头。如果此时不用枕头,头位偏低,会影响宝宝入睡。
宝宝不同时期对枕头的需求是不同的,家长选择枕头可不能马虎,对枕芯质地、枕头的高度、软硬度、形状、大小以及枕套等的选择都有一定的讲究——
★枕头的大小与形状:
宝宝枕头的长度应略大于肩宽,宽度与头长相等。过于松软而大的枕头,则有可能使年龄小的宝宝发生窒息;另外,枕头与头部接触位置应尽量做成与头颅后部相似的形状。
★枕套的选择:
枕套最好用柔软的白色或浅色棉布制作,易吸湿透气。一般推荐使用纯苎麻,在凉爽止汗、透气散热、吸湿排湿等方面效果最好。
★枕头的卫生:
宝宝的枕套、枕芯是要经常洗涤和晾晒的。婴幼儿的新陈代谢旺盛,头部出汗较多,睡觉时容易浸湿枕头,汗液和头皮屑混合,易使一些病原微生物及螨虫、尘埃等黏附在枕面上,散发臭味,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或导致皮肤感染细菌。
★枕芯的选择:
枕芯的质地应柔软、轻便、透气、吸湿性好,可选择灯芯草、荞麦皮、蒲绒等材料充填,也可用茶叶、绿豆皮、晚蚕砂、竹菇、菊花、木瓜、决明子等充填枕芯。俗话说:“头要凉,脚要暖。”宝宝入睡后,头部适度一般比体温低3摄氏度,如果头部温度过高,宝宝会烦躁不安,不易入睡。此外,给过敏体质的孩子选用枕芯时应更加注意,劣质填充物可能诱发小儿哮喘发作,而涤纶、泡沫塑料等做成的枕芯可能会引起宝宝头皮过敏。
★枕头的高度:
宝宝的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呼吸通畅和颈部的血液循环,导致睡眠质量不佳。那么,宝宝的枕头究竟多高才合适呢?婴儿长到3~4个月时可枕1厘米高的枕头,长到7~8个月时,应枕3厘米高左右的枕头。以后根据小儿不断发育的情况,逐渐调整其枕头的高度,一般幼儿枕头的高度为6~9厘米。
婴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巨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儿童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但这种个别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婴儿的听觉也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
3个月以内的宝宝,妈妈可以每天给他哼唱摇篮曲,或是反复播放一段优美的乐曲,声音不要太大,孩子醒着时,父母可用较缓慢的速度、柔和的声调讲话给孩子听,内容要丰富,比如说:“你睡好了吗?饿不饿?想不想吃奶?”
2~3个月以后的宝宝已能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当他听到声音时,头就会转向发音的方向,寻找声源,你或许觉得这种动作是很自然的,但它会直接导致出重要结果,这是智力活动的进步。父母或家里人应经常有意识地走到孩子面前,逗引孩子注视自己的脸,然后把脸移到一侧,并轻声叫孩子的名字,逗引孩子的视线随父母的脸移动。也可用摇铃或能捏响的橡皮玩具发出声音,逗引孩子一面听声音,一面让视线随玩具移动。
6个月以后还可以每天听几次英语,这样做不仅锻炼他的听觉,还可多学习一种语言。
儿歌和明快的幼儿歌曲是任何一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听的声音。同时,父母还要经常带孩子到室外、公园、商店等处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听、多看。
最后,提醒年轻的父母应注意保护宝宝的听觉,一些传染病或发高烧致使内耳受到损害是造成儿童耳聋的常见原因。另外,患病期间要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此外,噪音也不可忽视。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发展想象力是宝宝早教的重点
两三岁的宝宝开始能随手用一些物品,代替与之毫无关系的东西来做游戏。他们可用奶瓶给玩具娃娃梳头,同时嘴里说它是梳子,或者把一个大扫帚当马骑,或者用石块造出“卡车”。到四五岁时,宝宝们大约把他们玩耍时间的20%用来做这种新颖而复杂的扮演游戏。
这明宝宝的认知能力和想象力在迅速发展,千万不要小看宝宝的这些游戏行为,更不能嘲笑他们,明智的父母会鼓励宝宝这种想象,甚至可以参与到宝宝的游戏中去,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与宝宝相比,往往还是宝宝略胜一筹。
想象力的发展会帮助智力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想象力贫乏,思维就狭窄,智力就不可能充分发展。想象可成为幼儿意志行为的内部推动力。想象力弱的儿童,往往依赖于动作,其攻击行为较多。心理投射测验证实:鼓励儿童想象,可使好动的儿童安静下来,逐渐集中注意和思考某一对象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儿童品格的培养。
幼儿期想象力发育的特点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而且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1、早期的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这时,想象是由于外界刺激而直接引起的,一般没有主题,也没有预定目的。在3岁左右,孩子在绘画以前,不知道究竟要画什么,只能在画的过程中,一边想一边画,画完后看它象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所画内容不能重复画出来,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事先是没有明确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在绘画时,经常中途改主意。听故事时,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听,这说明他的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