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聚全家宠爱于一身,导致出现了一些性格不足,如何区分这些类型缺点并帮助宝宝克服这些缺点是一门学问。独生子的劣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独霸型
独霸型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儿童的个性倔犟,自我意识强烈而顽固,不喜欢和同伴分享快乐,喜欢单独活动不合群。在群体中经常称“王”逞霸,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贪占型
贪占型的不良个性品质是指儿童对物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只要他认为某种东西好,就想要获得或占有。在幼儿期这类儿童经常会抢夺或偷拿其他儿童的东西。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如果这种占有物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有可能发展为偷盗行为。
依赖型
依赖的不良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幼儿由于从小受到过度娇惯而未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表现为对父母的依附性特强。在幼儿园里,这类孩子表现为自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较足,生活上追求奢华,有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
怯懦型
不良个性主要是指孩子因从小受到的心理压抑和限制过重,而形成的一种胆小怕事的畸形心理品质。造成这种不良个性的原因主要是粗暴或恐吓式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致。
逆反型
不良个性主要是指幼儿的性格表现出与成人有强烈的敌对或抵触情绪。这类孩子对成人不信任感特强,特别是当他们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或行为。
对独生子女的不良个性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对不同个性品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实践中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为此也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可是当孩子大一点时会发现过分的保护所带来的不利.那么,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呢?
1.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父母只有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按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去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习点心理知识,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记录观察日记,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记录下来,有时还照相、录音、录相。这种做法可以学习。
2.让孩子多自由活动
,培养独立性
当孩子会走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多自行活动,引导与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端。在开始训练孩子自行活动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给孩子必要的帮助,逐渐使孩子能够自己去做。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做,渐渐养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依赖习惯。因此,父母不应当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有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凭借自己的活动去亲自进行尝试,独立思考,通过直接地接触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3.加强训练,防止任性
不少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有任性、固执的缺点。孩子这些不良的品质主要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与父母经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孩子因某种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家长为此心软,于是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任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所以,只要家长教育得当,不断加强训练,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质。
有一位母亲谈她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体会时说,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笔要在镜子上画画,她对孩子说镜子上不能画画,话还没有完,孩子就哭起来。对此她早有心理准备。于是就对孩子说,在镜上画画会弄脏镜子的,好孩子要爱惜镜子,不能画,再哭也没用。说完就去做别的事情,不去理会他。以前孩子从未听见妈妈说过“不可以”,也从未见过妈妈不理他,于是便大哭大闹,跑到妈妈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滚。妈妈见到这种情景,有些心软,想顺从他,但一想溺爱孩子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就说你不讲道理就哭个够吧,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你。孩子继续哭闹,妈妈仍不理睬。孩子的哭声逐渐小了,一会就停止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妈妈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体会到无理哭闹得不到同情,达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满足,于是他自己站起来,去找妈妈。妈妈看孩子不再闹了,于是就让孩子和她一起干事,孩子很高兴地干起来。晚上,妈妈又给孩子讲应该如何做个好孩子,并且给孩子以鼓励,孩子从鼓励体验到做好孩子的快乐。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加强训练,方法得当,孩子的任性、固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防止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爱不等于溺爱。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愿办,一切听孩子指挥。牺牲一切为孩子,导致娇纵、溺爱,实在贻害无穷。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家。”“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5.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和形成期。基础教育阶段独生子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环境方面,独生子女是家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甚至是两个家庭第三代的唯一成员,可谓“万千宠爱于一身”。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
发育方面,独生子女的身体发育普遍较好,智力发育也较早。独生子女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为其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智力发育条件。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是“万千压力于一身”。
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如果采取操之过急的方法,结果有三:一是一味顺从,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唯唯诺诺,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骂我不做声,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自理能力方面,独生子女生活在祖辈溺爱娇宠、父母包办代替、学校不敢放手的环境里,使独生子女动手的机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分享。这些不良习气严重阻碍了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进程,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独生子女的现代教育应当充分扬长避短。
首先要树立全面的教育思想,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和忽视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
第二,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融入到集体中去。成人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理好关系。
第三,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舍得孩子吃一点苦。在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吃一点苦。还要督促孩子多参加劳动,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他去锻炼。
第四,摆正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长期坚持。
最后,对孩子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不能此一时、彼一时,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教育者威信高,教育效果也就增强了。
《羊城晚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美国人怎样爱孩子》中这样说:美国人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一天邻居萨丽兴奋地跑过来告诉该文的作者:“哎,你想不到,卡瑞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卡瑞是她两岁的儿子。作者过去一看,卡瑞的床单、枕头满是窟窿,他的头发也被胶水粘在了一起,面对这些,萨丽首先兴奋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东西的损坏而责备孩子,然后才是细心地告诉卡瑞应该去剪纸和粘纸。
中国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疼爱也是无以复加的。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含在嘴里怕化”了“贵族式”溺爱,无形中不知塑造了多么“缺钙”的中国“小皇帝”、“小皇后”,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背书包的重量,学习的压力,而一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受到各种挫折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办”之下,我们的孩子没有受训练的机会和欲望,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
当然外国人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比我们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化和内化成的。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且不说萨丽的养子之道,就是那两家登天池的外国人父母也叫人称颂:虽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却没有“惯”孩子,而是从小就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意识和品质,而且身先士卒,和孩子一同体验艰辛,一同克服困难,一道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实践之中体悟到: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都是要有付出的,自然之山,自然之小山,尚不愿攀登,不敢愈越,那么生活之山,人生之山更是崎岖不平,险象环生,又怎么去面对、去攀爬,去登上成功之巅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决定百年之后把自己的几乎全部遗产都捐给社会,而给子女极少的一部分,就是要断了孩子们的想念,让他们不要成为“坐吃山空”的“啃老族”、“月光族”,而是做自强自立的人。比尔·盖茨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更爱他们,不仅想着他们的现在,更憧憬着他们未来。这几天又爆出了温州富商不满18岁的“千金”光天化日抢劫的闹剧,这不是很大的反讽吗?我们的父母到底都对孩子做了些什么?
我们的教育又怎么啦?对孩子来讲,成人要比成才更重要,我们培养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上大学的能力,而是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和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才是真正地爱他们。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其实,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许多家长正是这样干的,这反映出你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够强的。这就形成了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因为要得到好处而缠人,要分清情况,应该满足,或者认为孩子磨了之后可能同意的事,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可趁之机。
4.学业任务的增多,使孩子用眼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延长,要注意保护好孩子视力。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界围绕独生子女群体优势及个性品质等问题异型了多项调查研究工作,尽管采用的理论、方法不尽相同,但以下的结论基本一面存在任性、怎么依赖性强等弱点。自私行为已成为独生子女中较为突出的道德缺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影响幼儿修改发展有两个突出的教育行为因素。一是家长处理品德的观点和方法,具体而言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文明礼貌行为等处理恰当与否,明显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水平。二是家长越是不纵容、娇惯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越是有利;反之,对孩子过于放纵溺爱、甚至经常斥责打骂,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都会产生副作用。
自私行为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一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其发生和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品德走向,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幼儿发育之初,一切行为意识大都来自于本能。当自我意识在幼儿心中开始萌发,并进一步强化后,往往会独占自己喜好的物品不准他人染指等。凡此种种,成为自私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
面对儿童日渐膨胀的自私欲,父母若及时加以引导,孩子一般都能接受父母的劝戒并作出积极的反应。相反,若放纵溺爱,任其自流,无疑加剧了独生子女自私行为的发展。
在我们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孩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在有几个子女的家庭里,父母一般都格外疼爱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随着孩子的呱呱堕地,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强烈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安全、幸福所应负的责任。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舒适和利益,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更是将自己所有的钟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唯一的一个孩子的身上。
二、现代的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普遍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人保护宠爱及期望过高的教养态度。
三、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大多数人都吃过苦,过了一些坚苦的日子,他们的儿童期及青年期,物质享受无无不及现在的孩子,当时的教育条件了相对较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去满足孩子各种需求,更有甚者,是满足孩子超出家庭实际承受力的种种要求。
要想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幼儿们的合作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合作”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已起来越来越为为世人重视。合作意识不仅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现代素质之一,也不过作为一个人所起码应当具备的人格品质。所以家长们应当加强对孩子合作精神和利他意识的培养,要让孩子懂得为他人着想,能体会为别人付出劳动的幸福。
二、树立父母的威信
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要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随意对长辈发号施令、无理取闹的恶习。一个孩子若从小便藐视父母的权威,不懂得尊重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那么他成人后便更不会懂得尊重别人。当然,要做到这点,需要父母有很强制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三、要戒除护短心理
当今独生子女的自控自律性比较差,做父母的就要善于听取别人对自己孩子的批评忠告,并注意观察孩子的一点一滴,要及时地把握时机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以免孩子小错不改,酿成大祸。
教育独生子女,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讨的过程。父母偶尔的错误不会使孩子受到严重的损害,只是有那些持续不断的、一贯的错误才会在孩子向上留下永久的痕迹。要避免孩子产生这种伤痕的办法是:要学会察觉危险信号出现及应该引起警惕的标志;掌握孩子生理、心理特点,懂得什么年龄段会出现什么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管教态度。
虽然孩子是无法选择父母的文化、职业和家庭条件的,但我们的父母却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孩子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这就是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