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拒绝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就知道了。许多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性活动方面的教育。对儿童性问题持闭口不谈听之任之态度的父母占绝大多数。
一旦某一天突然发现孩子发生了问题,父母才感到糟糕透顶的事情终于来了。他们把一切的责任都推给孩子,把愤怒都发泄到孩子头上。事实上这是不公平的,因为父母没有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有关性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性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闻不问和躲躲闪闪的态度已经不再是不好意思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那么,儿童究竟有什么样的性感受呢?
现代性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幼儿诞生后便具有肉体的快感。虽然幼儿获得肉体和官能快感的方式和途径与成年人不同,但却带有天生的性的特点,性感觉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乐于被人抚摸、搔痒、搂抱、亲吻等,这其中有相当成分带有本能的性的色彩。
孩子到了两岁,会觉得自己的排泄物很好玩,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幼童撒过尿后,会拿着小树枝在尿上划来划去,他并不觉得粪便难看、难闻,有时还引以为豪。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就会大声斥责或阻止孩子。由于性器官和排泄器官紧紧相连,父母的粗暴态度可能导致孩子厌恶他的身体和身体的产物,导致对性的神秘感、犯罪感等心理障碍。但孩子不会因此而放弃对性的探索,只不过瞒着父母暗中继续进行罢了。
带着这种神秘感和犯罪感,一旦有机会摆脱父母的控制和监视,孩子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就会走上本来可以避免的歧途。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会发现生殖器是身上最容易引起快感的地方。父母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应该是:承认孩子发现的事实,他可以获得肉体的快感而不因此感到内疚。孩子此时需要父母的指导,让他知道这种快感是无妨害的。假如有一天,女孩发现她的阴蒂的某种特别的感受并告诉妈妈,妈妈应该坦诚地表示相信和同意,不要大惊小怪地施以警告。
父母对性的神秘态度会强烈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对性讳莫如深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由于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心理上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父母的态度和身体的事实之间,心理上矛盾重重,最终,要么突破父母的禁令,瞒着父母大胆尝试;要么恪守父母的训诫,对性持错误的态度,严重影响性格的发展和人际交往,性格孤僻,难以合群,从而影响智力的开发。
0-6个月是小儿视、停、触摸等感觉器官主要发育的时期,可选择像花铃棒、彩球、索料小动物、可吊起的音乐旋转玩具等,给小儿更多的视听刺激,吸引他们抓握,促进他们的感官发育。7-12个月适合玩可抓握和摆弄的玩具,如积木、敲响玩具。使其动手操作、模仿和探索。1-2岁可玩小拉车、小铲、小桶、过家家等。2-3岁小儿可通过拼插积木、图形镶嵌软朔、简易拼图等学习识别颜色、形状等。
2-6岁的小儿,不明事理,也不懂学问,玩具是他们喜爱的伙伴。家长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动脑、动手的训练,能促使孩子发挥他们幼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锻炼手指的灵巧,以促进脑的发育,使孩子在娱乐中变得心灵手巧。国内外市场上的智力玩具已有2000多种,其中比较有效的益智玩具大约有250多种,如积木类、拼图类、插件类、声光类、电子类,以及综合各种原理的综合性玩具。
选择益智玩具,尽可能要求手、脑并用,尽量不选择只有娱乐性,仅满足孩子“玩”或者只能哄孩子不哭不闹的玩具。选择玩具还必须照顾孩子的兴趣,无论多么有趣的益智,如果孩子不喜爱也是徒劳。例如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益智玩具,利用这种玩具开发智力时可以将七巧板交给一组孩子,看谁拼出的图案最多,花费的时间最短。对于同一个孩子,则可作前后对照,这样可对同龄儿童或同一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行对比。
让孩子与泥沙水石为伴,是一种有利于孩子智力发育的明智选择?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兴起了一股育儿“新潮”,即从出生开始就模仿古人的育儿方式,如让孩子像动物那样爬行,像祖先那样“赤脚行走”,与泥沙水石为伴等,并将这种育儿方式称为“回归自然”育儿法。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舍勒力博士指出,让婴儿多爬有利于身心健康,并能扩大接触面和认识范围,对智力发育也有好处。当孩子用胳膊支撑前身,头向前伸、双腿用力前屈后蹬向前爬时,腰、背、胸、腹各部位的肌肉收缩力加强,从而结实丰满。同时,又能使腰部和下身支撑上身的能力增强,为今后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爬行作为一种全身协调动作,对中枢神经可产生良好的刺激,能加快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
日本爱和大学体育教授内竹深先生发现,经常让孩子赤足行走,增加幼儿在行走中的愉快感,可调节机体许多功能,如增强大脑的灵活度,改善大脑皮质功能,调节内分泌活动。此外,脚部周围皮肤内有着丰富的血液循环,赤脚行走能使脚底肌肉群受到按摩,有利于促进足部和下肢的血液供应。
美国动物学家马克-亚茨认为,各种现代化的玩具不过是让孩子学会一些“按钮”动作,对孩子智力发育不利,而让孩子与泥沙水石为伴,则是一种有利于孩子智力发育的明智选择。在玩泥沙水石过程中,孩子可随自己的意愿用泥沙盖房子,造宫殿、堆山开河,造得不理想时,还可推翻重来,这有利于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另外,泥沙水石的各种形态能帮助幼儿熟悉物质的形态、性质和空间方位等概念,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理想玩具。
对于宝宝而言,一个拼图游戏一般只会玩一次。一旦他会了,就会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因此,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自制拼图是最佳的选择。
自制方法1:破图画书做拼图
这时期,你会发现你给宝宝买的图画书,他不热衷于“看”,却乐于“撕”。因此,你不妨从宝宝撕破的书页中挑选图像清晰、图案单一、最好只有一个动物或人物、色彩鲜艳的图画,将其剪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贴在硬纸板上,然后如“田字”剪成四小片,就是不错的自制拼图了。
自制方法2:人物拼图
你可以从一些过期杂志、广告宣传单、书报中,挑选几个完整、清晰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将图形按头、身体、腿、脚等剪成几片。玩的时候,将这些纸片打乱,让宝宝拼成完整的人物。
tips:此游戏可根据宝宝的实际认知情况,将某个人物剪成三到四片,在拼的同时,可以教宝宝认识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另外,为了增加趣味性,妈妈、爸爸还可以和宝宝一起来比赛,各自拼一个图形,看谁拼得对又快。
1、选择的谜语要贴近于孩子生活或者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要想通过猜谜活动来开发孩子的智力,选择好谜语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的谜语太深,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易猜着,这样就会使孩子失去猜谜的信心,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不利的。如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由于眼睛是孩子很熟悉的器官,孩子通过分析谜面将会猜着。如谜语“夹生饭”,谜底“烦”,由于孩子尚未认字,孩子不易猜着,这样的谜语就不能选择。
2、鼓励孩子在猜谜过程中积极思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有的谜语孩子不能一下子说出谜底,这时父母不能把谜底直接告诉孩子,而要对孩子进行适当地启发,鼓励孩子思考,从而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如谜语“紫色叶片紫色树,紫色树上开紫花,开了紫花结紫果,紫果个个盛芝麻”,谜底是茄子,如果孩子一时未猜中,父母可启发孩子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平时吃的蔬菜中有哪些是紫色的,如茄子、扁豆,待孩子说出后,再让孩子根据谜面提供的信息选择其中之一。
3、鼓励孩子自编谜语,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孩子学会了猜谜语后,父母还要鼓励孩子根据物体的特征、用途等来编一些谜语,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自编的迹语会不成句,或者没有节律,这时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帮助孩子进行修改,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