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宝宝成长的“坏”本能

儿童成长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03-04

有利于宝宝成长的“坏”本能

[2008-04-2910:45]作者:佚名出处:医网录入:longxin

关键字:宝宝本能咬东西宝宝怕生有利成长

导读: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举动,并试图去阻止或改正。其实,宝宝的有些举动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比如孩子下面的一些举动,就是有利宝宝成长的“坏”本能。

很多大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宝宝的一些举动,并试图去阻止或改正。其实,宝宝的有些举动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比如孩子下面的一些举动,就是有利宝宝成长的“坏”本能。

有利于宝宝成长的“坏”本能

将东西放到嘴里咬

1岁以内的宝宝都喜欢把能够抓到的东西放到嘴里“尝尝”,大人觉得很不卫生,通常都要把东西从宝宝嘴边拿掉,甚至还会呵斥“不许吃,脏!”其实错的是大人,而不是宝宝。12个月以前,宝宝感知世界的开始就是他们的小嘴,大人千万不要强行阻止。家长应该找一些干净、柔软、安全的东西让宝宝尽情地咬,适当用用磨牙饼,宝宝会很开心的!

怕生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6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6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事实上,“怕生”不是宝宝越大越没出息,而是一种成长现象。6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正确的引导法应该是,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乐此不疲”地搬运

宝宝长到一岁多时,可以满地乱爬乱走,并特喜欢搬东西,只要能拖得动的东西,就会从这头搬到那头,又从那头搬到这头,忙得满头大汗却乐此不疲。其实,爸爸妈妈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当宝宝发现许多东西会因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很有成就感。所以,此时应该多鼓励宝宝,在他能够得着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但不会让孩子受伤的东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吃手指有利有弊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吃手指也就成了每个宝宝生长发育的必然过程之一。虽然宝宝们吃的很开心,但是妈妈们就免不了担心了。宝宝吃手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在婴儿期,吮指是作为吃奶反射的一种表现。在宝宝饥饿时,90%的婴儿会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妈妈们不要担心,小小的他们正在享受这个过程呢。

1.感觉舒适,心理满足

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而言,吸手指一方面能给宝宝带来舒服感;另一方面,宝宝出生后,本来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吸手指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吃母乳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饱了,宝宝还是会有吸手指的行为。

2.促进神经功能发展

宝宝“吃手”的时候能加强触觉、嗅觉和味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发展,还能提高吸吮水平。妈妈会感到,宝宝吸起奶头来一天比一天有力,这对小儿生长发育有好处。

3.智力发展的信号

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4.锻炼手眼协调性

很小的婴儿不能准确地把手放到嘴里,而吃手指的过程能够锻炼宝宝手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性。当他能用手把东西往嘴里放时,就代表他的进步,意味着他已经为日后自食打下良好基础。

5.消除烦躁,带来快感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

吃手指不卫生,有些妈妈特意给宝宝买了手套,以为这样就可以放心地让宝宝吃了。但是吃手指的危害可决不仅仅是不卫生。

1.细菌入侵

宝宝的手指上存在细菌,吃手指时免不了把这些“坏家伙”一并吃了进去。如果这个时候正赶上宝宝的免疫力不足,就有可能发生肠胃感染或者其他病症。

2.影响生长,颜面变形

宝宝吃手指时,手指在口腔内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的外力。吮吸拇指时间久了,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上下颌的正常生长就会收到干扰,逐渐形成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噘嘴畸形等。导致上下前牙不能接触,影响切咬食物。更重要的是影响宝宝外表的美观。

3.手指受伤

如果宝宝长期吃手指,也会会影响到他们手指骨骼的正常发育,有可能出现手指弯曲畸形。长了牙的宝宝如果还继续常吃手指,容易造成手指脱皮、肿胀等外伤,严重时甚至感染。

4.影响牙齿生长

在吸手指的过程中,如果刚好遇到牙齿生长,因为吸手指时所用力的方向,会让牙齿照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进而影响牙齿的排列、咬合,也容易引发口腔问题。

5.不利于宝宝个性发展

宝宝一旦吃上手指,就满足于吃手指的乐趣,不愿参加其他活动,对智力和心理也有影响。而且有关调查显示,缺少亲人关爱和心灵上慰藉不够的宝宝易养成吃手、吮手习惯,若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宝宝将来个性的发展。

专家点评

咬手指是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小细节。我们应该分阶段的来认识这个小细节:

小儿未长牙以前尤其是新生儿。此时的宝宝是在享受吸吮的乐趣,重点并非是手指,手指只不过是宝宝们最有权力支配。最容易放到嘴里的物体罢了。

此时妈妈们大可不必对吸吮手指过度担心,只要保持宝宝手指清洁就行了。当然,宝宝饥饿了、寂寞了、烦恼了也会吸吮手指,所以前提条件是宝宝吃饱了吗?你给宝宝足够的关爱了吗?如果宝宝经常遭受冷漠与饥饿,而只能通过吸吮手指得到满足,那么此时的吸吮手指就有可能发展成以后的恶性咬手指。

乳牙盟出后

小儿乳牙长约在6~10个月萌出。随着宝宝乳牙的萌出,咬手指的弊端逐渐表现出来。不仅仅是对手指本身的损害,更是宝宝拒绝与更美妙世界接触的表现。

此时妈妈们应该鼓励宝宝多参加游戏活动,与小朋友接触,努力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咬手指也就会逐渐被宝宝淡忘。对于恶性难以纠正的咬手指,应该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不必揠苗助长,宝宝成长有规律


一位朋友是幼儿园园长,最近比较苦恼,因为有好几位家长投诉幼儿园不教写字、算术,整天光带着孩子”瞎玩”,一位奶奶甚至说:“我孙子都上了一年了,交了那么多钱,也不会写几个字,你们这不是误人子弟嘛!”

其实,家长们有所不知,正规的幼师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会被再三强调:严禁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但现实是,年轻父母们聚在一块,聊来聊去都是“拼孩子”。“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数父母心中难以动摇的“真理”,于是,孩子小学还没上,各种学前的拼音班、速算班、识字班就铺天盖地而来了。

父母为孩子着想的苦心,大家都理解,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做的越多害孩子越深!

一、可以早“拿笔”,不必早写字

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

而写字,对孩子的结构把握能力、空间感受能力、手关节技巧都有一定要求,过早接触的话,很容易养成错误的执笔、书写习惯,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变形。所以,学前的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

二、过早接触小学知识,当心孩子大脑被“修剪”

美国心理学家托尼·琳达,提出过“大脑修剪理论”:当人们长期进行一项单一学习活动的时候,大脑中那些活跃的细胞、神经可能会变得更“茂盛”,而那些不常活动的细胞、神经则可能会被“修剪掉”一部分。

这种现象本是一种正常身体机能,但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后果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大脑中各个区域的细胞、神经都处在发育生长阶段,某一部分过早地遭到“修剪”,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均衡发展,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当心“三年级效应”

有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非常优秀,但是上了三年级之后,成绩不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就是“三年级效应”。

深究背后原因,往往是过度的“学前教育”惹的祸。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过多地接触了小学知识,当孩子上一、二年级时,自己觉得什么都会,于是就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而这些潜在问题,往往在三年级集中爆发出来。

四、6岁前,更适合“直观经验”

学习的内容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简单地说,孩子把手伸进冰水里,直接感觉到冰水很凉,他以后就记住这种感觉了,这就是“直接经验”;但是,冰水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样的知识性,孩子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只能靠别人告诉他,这就是“间接经验”。

6岁前的儿童的学习,本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孩子去触摸、品尝、观看生活中不同物品的不同形状、手感、味道、颜色。

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却过早地开始灌输知识,并用贴花等奖品诱导孩子学习,既没有充分发展孩子的天性,也没有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五、6岁前,孩子该学什么

1、身体、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好个人卫生;

能够良好地跟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相互分享、相互帮助;

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

2、阅读、交流、表达能力

能够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绘本,并养成固定、自觉的阅读习惯;

能连贯、流畅地把书中、生活中的故事向他人表述。

3、融入集体,基本礼节

在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跟其他小朋友很好地配合,不胆怯退缩;

懂得尊敬朋友、长辈,有礼貌。

4、好奇心、探知欲

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兴趣,有主动询问的习惯;

有自己动手一探究竟的欲望。

5、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开始接触一种或者集中艺术活动,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乐器、舞蹈、歌唱、体育运动。

但要注意,让孩子接触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不要进行太难、太艰苦的训练,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心理受挫,甚至身体受伤,留下终生遗憾。

宝宝成长日记


宝宝成长日记8

儿子都快两岁了,每一天,他都在成长,都在变化。。。

现在的儿子已经能够说出爸爸、妈妈和他自己的名字了,问他:“我们家在什么地方住啊?”他会伸出小手,指着家的方向:“那里住,8楼,1号。”呵呵。。他说话的样子真可爱,很认真的样子。

这段时间小家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书、画画。9点半上床,要到11点才睡觉。他的书基本上都能认识了,而且这几天晚上都要拿着他的写字板:“妈妈教,写字,写太阳公公,写小兔子,写猪猪,写鸭子嘎嘎。。。。”他不叫画,叫写,而且还会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下面,我上面,教我”让我拿笔的下面,他拿笔的上面,然后教他写字。其实现在儿子还那么小,我希望他开开心心地玩,都不想一下教他那么多东西,都是他拉着我非教他不可。现在他能写1和0两个字了。

出去上街,看见出租车就招手,要坐车。现在他能认识很多车了,看见什么车都会说出他们的名字:小轿车、大客车、长安车、小货车、翻斗车、挖挖车、摩托车、自行车。。。。

小孩子真的变化很快,而且也比我们小的时候聪明。现在的儿子,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思想,以及对简单事情的判断。

儿子以前对歌曲只能听,还不能唱,会跳舞,现在能唱上几句了,晚上我抱他睡觉,对他唱“宝宝睡啊宝宝睡”,他能跟着唱了,还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妈妈好”几个字,音调都是正确的,还有就是《小毛驴》中的“我有一头小毛驴”。记得上周他在家听歌,正在放一首歌的过门,还没有唱,我们在书房的,看不见画面,我无意的问儿子:“这是什么歌啊?”没有想到儿子马上回答“老虎”,当时放的确实是《两只老虎》,说实话我自己都还不知道是什么歌,是后来唱了才知道的。

前段时间他爸爸去广州学习去了,那天晚上正好我也有事,回家比较晚,他姑姑带他睡觉,睡觉前在床上看书,翻到排排坐,吃果果那一页,他嘴里说着“排排坐,吃果果,妈妈一个,我一个,”停了停又说“爸爸不在,妈妈不在。。”摊开两手:“哦,哦”说完,就哭了。第二天,他姑姑给我说了后,我心里很难受,觉得有点对不起儿子,自己陪他的时间太少了。

儿子最让我开心的是他懂得分享,这也是我一直在教育他的。他吃东西的时候会记得叫上家里的每一个人。

儿子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成长,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他的第一句妈妈感动,为他的第一次拥抱感动,为他的第一次亲吻感动。。。。。。更为他健康快乐的成长而高兴而欣慰。

宝宝成长日记

不知道怎么的,这么晚了,还不想睡。儿子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无法释怀。

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真的很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可是,这终究只是我的梦想,未来的路还需要他自己一点一点地走下去,我这个当妈妈的在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希望他健康、幸福。

朗朗现在已经2岁5个月了。已经有了他自己独立的思想,懂得拒绝,也懂得索要。记得朗朗还未到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背7、8首古诗,会背3、4首儿歌,会唱2首儿歌了。可是2岁以后他好像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了,现在那些东西都忘记了,现在最喜欢的就是到外面去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走嘛,到外面去逛一圈嘛。”说话的时候嘟着小嘴,一副撒娇的样子。也许,是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吧。

前几天我又去给他买了几本书,这又提高了他看书的积极性,下班一回来就要我教他看书。说实话,儿子还是很聪明的,书上的东西都是一说就懂,一教就会,甚至还可以学着我的样子去教他外婆。

儿子每次走到新世纪,最喜欢买的就是果冻,不买还不行,他自己都知道在什么地方放好的,自己会跑过去拿,给他说过多少次了,吃多了不好,他就是不听,还说:“我少吃点嘛,肚肚不痛”,总之,他做什么事情都会给你说理由,嘴上说得非常好,可就是做不到。

儿子一天天长大,也滋生了很多坏毛病。不爱惜玩具,吃东西不细嚼慢咽,喜欢踢人,你说他不能踢人,他说:“我没有踢,我在做操”。性子急(这点还真是深得我和他爸爸的遗传哦)。

现在,儿子可以自己吃饭了,有很多东西也可以和大人交流了。不过,这些都得看他的心情。儿子有他自己想法的时候会给我说。比如想去看真的狮子,老虎啦,想坐大飞机啦。。。也许是时候带他出去看看了,这样也可以增长他的见识。

我孩子的教育上,有的时候真的很纠结,现在的孩子可比我们那个时候聪明多了,2岁当我们那会5岁了。

初生宝宝能区分好人和坏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婴儿不懂事。但科学家发现,其实婴儿对成年人行为的判断力超乎寻常,他们对成年人的恶劣行为也深恶痛绝。

能区分好人和坏人

美国耶鲁大学专家们为了印证婴儿的“知人之明”,向两组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大的婴儿演示一个“木偶表演”,他们用3个不同形状的木偶扮演3个角色:试图登山的“攀登者”、代表“好人”的“帮助者”和代表“坏人”的“阻碍者”。“帮助者”协助“攀登者”爬上山,而“阻碍者”则将“攀登者”推下山。

随后,研究人员将“帮助者”和“阻碍者”的木偶放在一起,让婴儿挑选,结果16名10个月大的宝宝中,有14个更喜欢“帮助者”,12名6个月大的宝宝选择的则全是“好人”。这表明婴儿们对“乐于助人”的“帮助者”更有好感。

能判断成人表情

婴儿的判断力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的神经能感受到许多成人无法察觉的东西。半岁大的婴儿能区分2张猴子脸的不同点,而成人则无法看出来。

多年来对婴儿的研究还表明,婴儿能够判断成人的脸部表情。将毕加索画像里的眼睛和鼻子交换位置后放到婴儿面前,婴儿会把脸转过去,但如果把真实的毕加索画像放到他面前时,他马上就被迷住了。

一出生就有同情心

婴儿还有着复杂的情感,他们也会妒忌和富有同情感。

美国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哈特为了解婴儿的思维方式,将半岁大的女孩维多丽亚和母亲切丽请到实验室。哈特将一个和维多丽亚差不多大的布娃娃交给切丽,让她“宠爱”这个“婴儿”。看到自己“失宠”,维多丽亚先是冲着母亲笑,发现母亲不理她之后,她开始拿脚踢椅子,切丽还是不看她,维多丽亚这时忽然大哭起来,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心理。

此外,婴儿从出生就富有同情心,能与其他人的情绪形成共鸣。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曼将一个婴儿放在另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宝宝旁边,两人都会大哭起来。但到半岁时,他们通常就不会跟着别人哭了,反而会冲着哭泣的小伙伴做鬼脸。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