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重视分数之外的能力培养。更有妈妈反其道行之,表示坚决不给孩子上兴趣辅导班,孩子必须早点扔向社会,学习吃苦耐劳……但当妈妈们纷纷夸耀自己孩子的独立能力时,是否观察一下内心,培养孩子独立的初衷是怎样的?而让孩子过早独立,是否是另一种拔苗助长?
媒体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天傍晚7点多,在重庆的一路公交车上,一个6岁的孩子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并没有大人在旁。公交车工作人员没敢大意,把孩子安置到了调度室。反倒是孩子十分淡定,清晰地告诉工作人员,这已经是自己第四次带着弟弟坐公交,父母都知道。孩子父亲随后赶来,证实了孩子的说法,并称自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现在有一种“教育方法”渐渐流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越早越好。更多年轻的父母感受到独生子女“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的毛病,希望孩子从小锻炼能力和素质,也特别警惕自身及家中老人“溺爱、娇惯”的倾向。爸爸妈妈们开始推崇独立教育、吃苦教育,觉得这才是培养英才的必由之路。
每当家长骄傲地宣称,“我家孩子一出生就自己睡”,“我家孩子上下学从不用接送”,往往会得到别的家长羡慕的眼神。不过,这样真的好吗?
缺爱的孩子,也无法给别人爱
蕊蕊妈妈信奉“科学喂养”,绝不溺爱孩子。蕊蕊今年10岁,几乎从一出生开始,她就用各种方法训练女儿的独立性。蕊蕊在婴儿期就是独自睡一张床,一个房间;从小时候饿了要喝奶,到长大了想买个娃娃,都要实行“延迟满足”,没有痛痛快快地给予过;小学一二年级,蕊蕊就要过马路去小超市给家里“打酱油”,自己上下学——学校离家并不近,需要换乘公交车;一放寒暑假,蕊蕊更是要参加各种训练营,或是单独送回农村老家,几乎一天都不在家待着……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蕊蕊在家也越来越待不住。一放假就想出去玩,一旦在家就百无聊赖,仿佛无法自主安排每一天。同时,越到假期,和妈妈的相处就变得越困难了,容易吵架,引发冲突;一块儿出门呢,蕊蕊说了:我就算一个人在家宅着也不跟你出去!
一个夏日的晚上,妈妈想跟女儿散步,蕊蕊拗不过妈妈反复邀请,只好起身,但一路戴着大耳机听音乐,走在妈妈前方两三米处,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当你不陪孩子的时候,孩子慢慢也就不想陪你了。”儿童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说,“儿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样对他,她也怎样对待别人。一个人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从小缺爱的孩子怎么给别人爱?”
多年培养的结果,蕊蕊的自理能力非常强,也显得比一般孩子成熟,和同班女生玩不到一块儿,只是入迷地玩iPad,或者看电视综艺节目。
她关注的话题也比较成熟,当其他小女孩还在关心童话里的王子公主,她会问妈妈的同事:“如果你公婆春节要来你家过年,你是不是觉得特别难熬”?
有时候,蕊蕊的表现还让人吓一跳。她去同学家玩,问同学妈妈“你家WiFi密码多少”,这妈妈一时没想起来,蕊蕊说“你为什么就不愿意告诉我呢”,眼神里摆明了不信任。
尹建莉说:“过早独立的孩子往往早早丧失了童真。也许家庭经济环境不错,但家长人为制造了复杂的生存环境,迫使孩子早早成熟。就像在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好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
东南网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因彼此的生活经验、认知及角色的不同,而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及相异的处理方式。父母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而孩子委屈:大人一点都不了解我!
初二学生家长叶女士最近就很烦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是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且,亲子战争常常一触即发。当亲子战争一触即发、当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时,如何化解让父母伤心、孩子痛心的局面?
讲述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难管?
叶女士(初二学生家长)
儿子今年上初二。从小到大,我自认为平时对孩子的要求不算太苛刻,至于将来,我希望他能够考上个大学,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毕业后能够找个还过得去的工作,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独立生存就好。
但儿子的现状却很让我担心:开学一个多月来,儿子几次考试好几门都挂了红灯。而儿子似乎对此一点儿也不着急,该玩的照样玩。清明节这几天放假,他基本上就是守在电脑前。问他有没有作业,他便显得很不耐烦。最后一天,我忍不住催促他把该做的作业完成,才看到他很不情愿地拿起了课本。
看着儿子漫不经心的样子,我的心中无比气恼,嗓门忍不住就提高了八度,而儿子一脸不屑的表情更令人气恼。如果我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的话,我知道母子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儿子时常气得我心口疼,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大了反而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
记得有一回,儿子躲在自己房间里,吃饭了喊他半天也不出来,批评他他还说烦死了,并且用力地摔门、踹凳。虽然说我也知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可能会有一些异于往常的言行举止,但难道就至于这么夸张吗?
其实我早就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肩上的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而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争取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可现在,在我们家,学习好像成了家长的事,而儿子,不过是代替我们学习的工具。
有时我都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到了一触即发、一点即爆的程度,可作为家长,我又不可能对儿子不督促,放弃不管,放任自流。我觉得儿子不懂事,老长不大,儿子却经常责怪我不理解他。或许是我平时真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还真的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
当亲子战争一触即发、当亲子冲突不可避免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妥善处理?
专家点评
期望不同步,遭遇叛逆期
亲子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与现实状态的不同步。没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没有一位父母对孩子没有这样那样的期望和要求,这样的要求,又总是比孩子当前的水平要更高一些,使得孩子必须努力,才能达成。而每当孩子努力达到了目标,他又会发现,父母对自己已经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此循环往复,对于多数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期望,总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既然是无法做到的事,为什么还要努力呢?总是要求自己,总是无法满足,孩子当然会认为这样的父母是不理解自己的,甚至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于是,冲突在所难免。
叶女士和她的儿子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同步。“我希望他能够考上个大学,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毕业后能够找个还过得去的工作,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独立生存就好。”这是叶女士对孩子的期望。确实,这个期望并不算很高,但是和孩子当前表现出来的状态显然是不一致的。正是这种不一致,让叶女士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也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太高。当双方对彼此都存在着不满情绪的时候,就会觉得对方做什么都不对,说什么都不中听。甚至连吃饭这样的小事,都会爆发激烈的争吵,孩子摔门、踹凳,家长气得心口疼。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好,即使爆发冲突,家长也能靠各方面的绝对优势强压下去。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体能智力等各方面的成长,更兼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有了挑战父母权威、翻身自主的愿望。于是,孩子的反抗越来越厉害,甚至故意和父母逆着来,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叛逆期到了。
当期望的不同步遭遇叛逆期,亲子冲突就有了发展为亲子战争的趋势,一触即发。
主张
做参谋,不做“总司令”
避免亲子战争的爆发,首先要尽量减少冲突的发生,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沟通方式,冲突可以避免
亲子互动的时候,最忌命令式的口气。使用温和疑问的语气,并且给孩子一定的选择余地,可以比较容易地达成父母的目的。比如:“××,来吃饭!”这是命令的口气。父母对孩子下达这样的命令,会让孩子觉得有压迫感,觉得自己被强制了。面对这种要求,孩子要么不情不愿地来吃饭然后给父母脸色看,要么干脆不吃,把父母气得火冒三丈。
如果能换个说法,用比较温和的口气说:“××,可以来吃饭了吗?还是要再等一会儿?”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在征询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命令。同时,“再等一会儿”的选项会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的时间,让他能从自己在做的事情中逐步退出,不会有被突然打断的不快。那么,孩子无论选择“马上来”还是“稍等一会儿”,都能达成父母要孩子吃饭的目的,且不会觉得被强迫和不愉快。
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巧妙地利用选择问句,通过提供不同选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行事,从而回避叛逆期的逆反因子。
2.建立缓冲机制,“小事”就是小事
作为孩子经常会不明白,家长为什么总是小题大做,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比如,有的父母经常为了孩子“叫不动”而生气,其实可能只是比父母要求的迟了那么几分钟而已,但父母就受不了了,声音高八度了,冲突就爆发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会觉得父母没事找事,不能体谅自己。当父母冷静下来,也会后悔,明明就是很小的“小事”,为什么要闹得不可开交?其实,这样的矛盾并不是不能解决,如果父母能够早一点提出要求,预留出前面提过的“心理缓冲”的时间,只要孩子在缓冲时间内完成任务,就给予表扬和肯定。那么孩子不会觉得家长一直催催催,家长也不会觉得孩子只会拖拖拖,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同时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也可以提升自信和积极性,对他的成长有利。
3.做孩子的参谋,不做“总司令”
有的家长太关心孩子了,整天跟孩子说,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强制命令甚至包办代替,这样不但不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无私的爱,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是家长的工具和傀儡,不但学习没动力,连生活都觉得没意义。
家长的期望是家长的期望,孩子的人生却是他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没有权力要求孩子用他的人生来满足自己的期望。作为人生的前辈,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我们可以对孩子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帮他们看清现实,确立目标;当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帮他分析可能的后果;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为他欣喜鼓励;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让他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当孩子疼痛落泪的时候,给他最温暖的怀抱和安慰。能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了,再多,就是过犹不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