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
一天下午放学时,小宇妈妈来接孩子的时候,向我讲述了一件她感到惊讶不可思议的事情。早晨,小宇爸爸送孩子入园,孩子下车时,一不小心手指被车门夹了一个黄豆大的紫疱,爸爸见没有什么事,于是就直接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了,没有与老师交流孩子受伤的事,反打电话给孩子的妈妈了,告诉她孩子的手被车门夹了,没什么大碍。放学时,小宇妈妈来园接孩子,小宇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涵涵小朋友打我了,还将我的手指打了一个大疱,老师批评了涵涵,涵涵跟我说:对不起”,小宇的妈妈听了很生气,认为这孩子怎么能说谎呢?便及时与我进行了沟通。我听了当时也感到震惊!但我又一想,不能简单地、武断地认为孩子在说谎,便和小宇的妈妈进行了分析:
一是:孩子可以将想象当作现实了,涵涵小朋友经常会与同伴发生冲突,与人交往出现攻击性行为。小宇手指被夹的时候可能受到了爸爸的责怪,便把自己的“不小心”想象成了涵涵的攻击性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掩盖自己的过失,成人应该原谅孩子的过失行为,教给孩子避免发生过失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责怪。
二是:孩子受了伤可能很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的同情和关心,可是家长和老师都忽略了,或是反而有责怪的现象,于是孩子便找个对象跟自己说:“对不起”,进行自我安慰。对于感情细腻、敏感的孩子,成人在给予孩子同情和关心的同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孩子勇敢起来。另外,老师对某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过多批评,可能造成了孩子心中的负面影响,是老师教育过程出现的失误,发现问题后老师就忘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我的分析,小宇的妈妈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知道如何去做了。
要教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家长或老师应善待他们的谎言,根据不同情况客观分析,对他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即使孩子有了错误,只要说了真话,就应肯定他们的做人之道,并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不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的方法对待孩子,或避免他们以谎言应付家长或老师,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是因为家长或老师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家长或老师应检讨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并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思维和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孩子说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成人应该细致了解从细微处入手,从而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
在一个初级中学里,不少学生聚集在布告板前,望着刚贴出来的一张布告,小声地议论着。"张珍珍记大过了,啧,啧!""交交朋友嘛,有什么了不得,要这么小题大作?""老师说她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呢!""我真不明白,她前两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怎么一下子变得品质恶劣、道德败坏了?"
这是一个初中女生因为"谈恋爱"而受处分的状况以及学生们的一些议论。这种状况在目前一些中学里时有发生,老师和家长一般都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坏事,不学好,思想落后,父母亲对孩子实行打骂,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学校严厉处分孩子,甚至开除出校。这种看法和做法对不对呢?不对,很不对。这样做会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是每个教师和家长必须认识的。
早恋并不是什么邪恶的事,决不能把早恋和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划等号。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是早恋的。普希金给异性写情书、歌德开始被异性弄得神魂颠倒的时候也只有十四、五岁。马克思十八岁和燕妮订婚,他们谈恋爱当然更早,聂耳在中学时代就谈恋爱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闹"三角恋爱"时也只有十四、五岁。这难道都是"品质恶劣、道德败坏"吗?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提倡早恋,也不意味着应该从这方面效仿名人,因为时代和社会的条件是不同的。前面说过,性首先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要,它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这是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性行为不能不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社会对性行为不能不施加控制。
青少年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产生了性需要,但在这个时候社会要求他们集中精力长知识、长身体,不要为恋爱分散精力。由于不少青少年存在着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矛盾,在心理上往往很幼稚,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掌握分寸、控制自己,所以过早地恋爱往往没有好结果。这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都不利。因此社会必须引导孩子们集中精力于学习进步,不要过早地恋爱,不要在春天浪费自己的夏天,不要在果实还远远没有成熟的时候急于把果子摘下来。
在这方面,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要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一般说来,志趣高远、学习努力的学生早恋的很少,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对青少年加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道德文明教育,使他们破除性神秘感,保持正常的两性交往。有人曾经调查了三个中学的十一个班级,其中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班级早恋人数只有男女同学互不来往的班级早恋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教师、家长也要破除神秘感,不要看到孩子与异性常在一起,就斥之为"早恋"。有个学校初中三年级班长(男生)和学习委员(女生)学习成绩都很优异,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兴趣,经常在一起互考难题。可是,老师竟斥责他们是"早恋"。他们对此十分反感,反而抱成一团,真的早恋了。
四、要注意孩子的动向。早恋是有"苗头"的,例如:学习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了;突然地过于注意修饰了;下课后经常不在家;有时若有所思、说话少了;经常收到来信,信封上又不注明单位和姓名;喜欢一个人写写信、记日记,千方百计地不让别人看到……如果发现以上这些情况,就要更关心孩子,和他谈心,加以引导。
五、要充实和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如文娱体育活动等,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个发泄的正确途径。孩子爱看小说和电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一些爱情的情节,对此要启发他们有正确认识,而不要盲目模仿。
六、如果孩子真的陷入了早恋,决不能对他们采取粗暴的态度,否则是十分有害的。有个初中女学生,由于和男学生互递小纸条,被教师发现了,记了大过。她回家后,被父母痛骂、痛打。并被赶出家门。她在马路上又冷又饿,有个流氓引诱她,叫她在人家家中暂住,过一天等父母怒气平息后再回家。小姑娘受骗了,当夜就被流氓奸污,她很快地堕落了,变成了一个女流氓。这是谁之过呢?流氓当然罪大恶极,父母、教师就不该负责吗?社会没有普及性教育,使孩子们在性愚味中徘徊,不也该负责吗?
我们班的宝宝年龄都在2-3岁,这个时候孩子的嫉妒心理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在自我意识萌芽的同时,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嫉妒心。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嫉妒心理呢?
1、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了解幼儿嫉妒的原因。
幼儿往往会对于拥有自己所没有物品的同伴或者受到老师表扬的同伴表现出愤怒,这时教师需要正确引导,而不是大声呵斥他。
2、尽量避免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正确评价每个幼儿。
每个幼儿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恰当的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可以肯定他其他方面的优点,告诉他哪一方面还存在不足,使幼儿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3、转化幼儿消极的嫉妒心理。
采取积极的方式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向转化。如核桃看到红花栏里自己的贴纸比别的小朋友少,老师可以鼓励幼儿说:“瞧,你已经有三个小红花了了,再有一颗爱护玩具的贴纸就可以跟其他宝宝一样多了,加油哦!
4、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讲故事、做游戏,使幼儿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各方面都胜过别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可是没上幼儿园几天,许多坏习惯都带回来了,比如说地上随便座,咬手指甲等。最让我担心的就是在想事的时候喜欢咬手指甲,开始只是偶尔咬,可时间一长,不仅是想事情的时候,就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咬指甲。虽然我经常提醒宝宝,但是宝宝每次都记不住。
我知道想要宝宝改掉坏习惯,就必须用一种方法,让她知道咬指甲是不好的。
周末,我准备了一下资料,打算给宝宝“上课"。
“宝宝,你看看这个"。
我吧图片递给宝宝,上面的东西让宝宝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呀,看着真恶心。"
“这是妈妈从医生阿姨那里拿的",我指着图片上的东西说,“你看这些东西就是放大的细菌,是不是很吓人。"
宝宝点点头。
"你知道吗,这些细菌都是你指甲里面的。"
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是吗,我怎么看不到呀。"
"细菌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眼睛是当然看不到的,不过你看,"我指着宝宝的指甲,"你看这里面是不是有黑色的东西?"
"这就是细菌?"
"这些是脏东西,里面就有这样很多的细菌,你想想看,你咬指甲的时候,这些细菌都跑到你的嘴里,然后跑到你的肚子里,是不是很可怕。"
"真的好吓人哦",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
"是呀,所以你以后不能在咬手指甲了"。
经过我这样一讲,宝宝开始注意不在咬指甲啦,慢慢的改掉这个坏毛病。
孩子难免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时,一味地指责或者打骂都只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他觉得是无所谓的行为,强行阻止只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做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应该耐心的解说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习惯是错误的,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然后**爸跟我说,他有一同事,家里有个小男孩,今年五岁,特别调皮,这次他同事回家了直接用皮带给那小孩抽了一顿。我说,这哪像做父亲的啊,孩子调皮是很正常,大人一时生气打小孩的也大有人在,只是这样太过了,多大的小孩,竟然用皮带去打小孩。**爸说,你不知道那小孩有多皮,他家小区里面停满了车,他就用脚去踹,手上拿了什么东西就往车上划。这样家里有多少钱来给他赔啊!不打才怪
这样的孩子确实是很皮,我也见过这样的孩子,不过很多时候在大人的教导下会慢慢改变。我于是跟**爸说,其实这样的也很多,男孩子不比女孩,女孩再皮还是好点,男孩总是会对车啊机器啊什么的感兴趣一些,所以他们会变着法子去了解,虽然他是去踢车,去滑,一个是作乐的心态,一个也是想看看他做了这些车子会有什么反应,还有家人有什么反应而已。如果这个时候家人不是好好的去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去打孩子,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屈于大人的淫威而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心里会非常的不服气。一旦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还有一种就是再接再厉,你越是打他,他就越是喜欢这样做,然后你再打的恶性循环中,这样会造成孩子也容易暴力。
**爸说:可不是吗,那孩子家里的人比较惯着那孩子,现在那孩子天天打她妈妈,这么小的孩子,经常打的他妈妈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他妈妈根本就管不到。只有他回去拿皮带抽才有用。我对这话非常的无语,好孩子五岁就能把妈妈打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不光家里有暴力倾向,而且还没有道理的去宠孩子,孩子五岁,再怎么大的力气能这样吗?有的人可能认为孩子在家里能打人,出去了就不会吃亏。只是不知道这孩子如果继续下去会是怎么样呢????等到无法挽救的那天这对父母又会是怎么样的感受呢???
“我的孩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任性”,这恐怕是家长忧虑较多的一个问题。其实,小儿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小儿到1~2岁时开始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此就有了自己的要求。
2岁前的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较差,但已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就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
对于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可设法帮助孩子进行练习。对不正当的要求也不与他(她)讨论“你这样作对吗?”,因为这时小儿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他(她)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态度。
如果小儿一哭闹家长就满足他(她)的要求,他(她)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所以他(她)会重复这些行为。总之,家长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不制止,经常无原则地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
对2岁以上较任性的小儿,家长及时的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小儿正确的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的要求则要明确的回绝。
家长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如自己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而高兴时又一切听之任之。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会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态度对小儿的是非观念,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家长要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及正确的态度使小儿明事理,能控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为今后适应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