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格格又哭了"'老师琪琪不跟格格玩,她哭了”每天都听到总是听到孩子们在我的耳边说道我班小公主的事情。格格是前几天刚来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是严重的被爷爷奶奶宠坏的,一不顺心就打人,或哭闹来解决问题。每次哭我都要哄半天,必须答应她的要求才可以。为此我跟家长沟通了一下,说明了这样惯孩子的严重性,爸爸妈妈一致赞成给她改掉这个坏毛病。于是在班级会议上我就对孩子们说:“如果遇到问题请先想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而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久我班就流行起这句话。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刚从爸妈怀里爬出的小孩子不可能一下就成大人的。孩子们总是说别人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轮到自己时,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但效果还是有的。特别是小公主格格的哭声少了,并且经常听到她对别的小朋友有模有样地说:“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听到这句话我哭笑不得。通过这件事情证明,孩子的模仿能力真是超强,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把孩子带坏。
今天,欣怡来到生活区活动。她开始编起辫子来。由于想让编的辫子紧一点,她将布条拉得紧紧的,可三股布条的结头处没人帮她固定住,她难以使上力气,这样她编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看到一旁的晨晨也正在慢慢地编着辫子,她对晨晨说:“我们一起合作吧。”晨晨同意了,放下自己手中的辫子,与欣怡一起编。欣怡请晨晨拉住布条的前端,她向下编,这样她们编的速度加快了,一会儿,完成了一条。第二条,晨晨对欣怡说:“这次,你拉住,我来编。”就这样,她们又合作编了第二条。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相处时间的增长,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在渐渐提升,他们愿意听取对方的意见,愿意帮助他人了,对他们将来融入其他集体也很有帮助。
另外,幼儿的生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他们知道一些做事的方法,所以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
而编辫子一头需要固定住,才能方便幼儿操作,可以提供一个篮子,把线塞在篮子的孔里,幼儿面对面拉着可以同时编辫子。但有时可以给幼儿创设一些“困难”,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我解决问题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离不开游戏,并且幼儿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因此,沙水游戏更是获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及时的鼓励、适当的表扬、自然的引导,都能使幼儿从中获得用心愉快的情感体验。
如:户外活动时,我们组织小朋友参观了公园里的动物园,回来后,根据孩子们的意愿,我在班上开展了沙上建构活动"动物园"。第一次活动时,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还真不少,刘佳音说:"朱老师,动物园里没有动物怎样办呢?李乐晨、王玉萍、王艳玲几位女孩子说:"朱老师,我们没有东西盖小动物的房子怎样办呢?"陈庆润说:"老师,没有海豚和海狮的家怎样办呢"应对小朋友的这么多的"为什么",我鼓励他们自我去尝试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第二次活动时,我发现刘佳音带橡皮泥来做小动物;李乐晨、王玉萍、王艳玲等几个女孩子带来一大筐积木来给小动物盖房子;陈庆润带来一个空的塑料油桶,埋在沙地里做海豚和海狮的家。当然,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在活动中,他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不论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我总是引导他们自我想办法解决,只有在他们确实需要帮忙时,才给他们适宜的指导。久而久之,他们再遇到:玩沙时,工具不够用了、沙上建构时找不到适宜的替代物、活动中某一幼儿不留意把沙或水洒到另一幼儿身上了、沙上建构时小朋友们快完成的作品被一个顽皮的幼儿碰到了……等等问题时,我们就再也不用愁了,因为他们明白就应如何解决。
人的一生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幼儿期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小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其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这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用的。在沙水游戏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总是支持、鼓励幼儿按自我喜欢的方式去玩沙玩水,玩什么、怎样玩由孩子们自我决定,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让孩子们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能简单愉快地尝试探索玩耍。
沙水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最贴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透过沙水游戏,能够让幼儿锻炼肢体,训练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也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也能够说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因此,在组织活动时,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老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我想办法解决冲突,要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和职责感,还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爱哭,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同时也成了现代子女的一种习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尤其严重,往往在家庭中三四个大人看一个孩子。对孩子过于的宠爱,孩子一哭她们就会顺着孩子的意愿去满足她们的要求,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不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要求的缺陷。
坤坤是我们班一个个子高高的小女生,刚刚入园的时候,她不善言谈,但也是规规矩矩的,从来不去主动的和别的小朋友沟通,我一直觉的她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心里对她很放心,直到有一次,彻底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一天,就在大家津津有味的进午餐时,“哇”的一声大哭,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过去,我也着急地看过去,发现坤坤正满含泪的大声哭泣着。我担心地走到她身边,抱起她。说“坤坤,不哭,你是哪里不舒服吗?”她直摇头,不回答,我以我平常对孩子的了解问“你是想小便吗?”她直摇头,一句话也不说“那你轻轻地告诉老师,你怎么了好吗?”她还是不说话,只是一直大声哭着,我轻轻的抚摸着她和她说,你有什么事情和老师说,老师帮你解决,可以吗?这时她才边哭泣着边回答道“老师,饭太多,我吃不了。”我笑了笑说,坤坤饭菜吃不了,可以吃一半,直到你吃饱为止,剩下的我们可以剩到盘子里面,这样可以吗?“这时她点点头,回到座位上慢慢地把饭菜吃完。
吃完午饭领孩子散步的时候,我把坤坤叫到身边说:坤坤,老师想和你做好朋友,好朋友就是有什么话都可以说,你帮助我我帮助你,现在你能帮老师做件事情吗?坤坤她点点头。我耐心地告诉她,坤坤,点头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我们既然是好朋友就要用说话来表达。坤坤犹豫了一会,终于张开嘴巴说“老师,我能”我高兴地和她抱了抱,说坤坤最棒了,坤坤是老师的好朋友。坤坤会用说话来和老师沟通了。那请坤坤帮我把那个带花纹的小石头捡回来吧!她高高兴兴地捡回来交到我手里。
从那以后,她每次都会以好朋友的关系来和我沟通,向我说明她想要干什么,她要做什么,很少听到哭的声音了,她的性格也变的开朗了。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一个孩子,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耐心的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去教导,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愿每个孩子都像花一样开放满天下。
儿童行为表现:在益智区张子衡拿起一张挂历纸和一张餐巾纸放到水盆里,他对何佳乐说:“你看挂历纸半天才湿,餐巾纸放进水就湿了”。何佳乐说:“那咱们想个办法让它湿得慢一点”。张子衡自言自语说:“挂历纸厚餐巾纸薄”。何佳乐说:“让挂历纸在下面餐巾纸在上面”。就见他俩拿起餐巾纸往水盆里的挂历纸上一放,餐巾纸还是湿得很快。张子衡说:“不行,还是一样会湿,再想想怎么办”。两个人又开始琢磨了,拿各种各样的纸试来试去。何佳乐说:“咱们给它放到船里不就湿不了了。”两个人用牛皮纸、挂历纸、手工纸折了小船把餐巾纸放到船里,再小心翼翼的把小船放到水里,餐巾纸终于不湿了,两个人高兴极了。
分析: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挂历纸和餐巾纸遇到水之后的不同变化(挂历纸湿的慢,餐巾纸湿的快)。针对发现的情况,他们能够分析总结出原因(挂历纸厚餐巾纸薄),并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怎么样才能够让它们放在水里不湿)并最终总结出了方法(放在小船里就不湿了)。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措施:1、小班的幼儿能够在游戏时能开动小脑筋是了,应该值得表扬。
2、在以后的游戏活动时,可以多放一些益智的东西,让幼儿多动动小脑筋,探索出生活中的秘密。
幼儿园里,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许多摩擦是由于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恰当引起的。倘若孩子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不会解决问题,就会给进一步交往带来困难。
今天早晨刚入园不久,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告状。“老师,刘开元哭了!”“老师,是赵令晨打他了。”“我亲眼看见了。”……刘开元在哭,赵令晨也委屈的要掉眼泪。
刘开元与赵令晨平日里是很要好的朋友,早上刚入园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于是我让刘开元和赵令晨讲一讲事情的起因。刘开元边抹眼泪边说:“赵令晨打我。”赵令晨分辨说:“没,我没打他。”看两个人的样子,都不象说谎。到底谁错了呢?“我知道赵令晨不是有心要打人的,赵令晨,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我想跟他玩儿!”哦,原来是孩子想找朋友,由于表达的方式不恰当,而引起了小朋友之间的不愉快。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幼儿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或争执,我们应时常引导幼儿对可能发生的冲突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冲突。
隔代教育一直是困扰中国家庭的一个大问题,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由于生活背景和教养理念的差异,这个“宝”却经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与您大起争端。此时,您会怎么办?是诚心接受长辈的指导,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毫不动摇?
既然都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好,为什么还会因为孩子而起争执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与沟通方式,要想在教养问题上达到高度共识,肯定都不太容易。作为我们的上一代人,父辈的成长背景确实与新时代的年轻父母有很大差异。另外,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祖父辈总是扮演着含饴弄孙的角色,本来就有隔辈亲的想法,一旦肩负起孩子的保姆角色时,就容易与现代父母的教养理念产生冲突。
为了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我们现在整理出隔代教养最常见的6大难题,并请专业人士做详细解答,希望帮助您更好地完成教养大任。
一、和父辈互相不认同
解决方案:不否定他人,只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但凡做了父母的人,都觉得自己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会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我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一定是好的吗?还是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竞的成就或心愿?”而我们的父辈之所以和我们对着干,很可能就是反感我们拿孩子的成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尊重是最重要的一环,即便是一家人也毫不例外。请注意,与家人的互动千万不要复杂化,一定记得要单纯化。当父母发现长辈的教育方法与自己有差异、看不惯又说不通时,也不需要当面给予指责,或者在事后对孩子说“爷爷奶奶那样说是不对的”,只需要把自己感觉正确的方式告诉孩子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把该告诉孩子的话说出来,而不要去打别人一巴掌,否则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起来。
至于如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本意与正确的价值观所在,就在于教养技巧与沟通方式的选择。但是,不论如何都不要在心态上去否定别人,这就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当父母与长辈的说法不同时,有时让他自己思考并做出选择,也等于把阻力变成了助力。毕竟很多事确实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处理办法,这样还可以顺势启发孩子的多元智慧。
二、父辈的教育方法落后
解决方案:试着站在父辈的角度去考虑事情。
虽然我们和上一代人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最多也不超过30年,但是就成长背景、教育环境和生活条件来说,我们和父辈之间确实有着太多的不同。如今很多年轻父母都是80年代以后才出生,而上一代人在成家立业时还没有赶上改革开放。所以,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上,我们和父辈有不同观念是很正常的。
在对孩子的教养问题上,即使是亲生的父母,也容易出现与自己不同的想法,更何况是与自己比较陌生的配偶双亲呢?众所周知,祖父辈对孙子总会有较多的疼爱与期望,他们只想着让孩子快乐、健康地长大就行了,至于教育问题则不去想太多,所以看起来就有些落后。这时,我们不妨站在老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首先先了解对方的想法,再对彼此意见不同的地方做出回应,而且务必要排除对父辈行为的恶意想法,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三、长辈喜欢吓唬孩子
解决方案:提早让孩子学习与不同的人互动,也未尝不可。
有些长辈喜欢用威胁、恐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让推崇民主开放式教育的新时代父母颇为担心:“每天都在担惊受怕的情境下生活,会不会对孩子日后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呢?”
从幼儿教育的研究来看,就威严型与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来说,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方面,并没有确切的结论显示两者有多么大的不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即使父母愿意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或新时代的教养观念去养育下一代,也无法让孩子永远被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因为一旦走出家庭、离开父母的保护网,进入幼儿园或学校时,就可能遇到与家长教育方法不同的老师。因此,一旦遇到教育理念或方法不同的长辈,反而可以当做是对孩子的一项超前训练,能够让孩子对人际互动有更好的理解。
四、长辈要包揽教养大任
解决方案:先设定孩子成长的大目标。
时代的进步与教育水准的提高,让现代父母有了更多汲取教养新概念的机会。但是,由于受过去教养观念的影响太重,有些长辈在家庭中确实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且还可能要求全力承担起教养大任。因此,一旦遇到“凡事总是以为自己就是对的”的长辈,要和他们就新的教养理论或照护方式做沟通就相当困难。
在父辈家庭背景的观念中,总觉得上一辈人是权威的、是对的。所以,建议父母不要直接和父辈硬碰硬,不妨先设定孩子未来之路的大目标。如果大目标是“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快乐地成长”,而且这个目标和父辈是一致的,那么生活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是可以妥协或忽略的,当然,其中并不包含会危及孩子生命或健康的处理方式。
五、感觉和长辈无法沟通
解决方案:沟通之妙在于倾听。
当与上一辈人就育儿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情绪,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起来。其实,很多沟通的功课在平日就应该做足,而不是等到发生问题时再去想办法解决。不论是教养方式,还是彼此对孩子的期望,我们都要经常与父辈多多沟通,要知道,很多问题不是一时间就能够圆满解决的。
当面指责对方在教养上的偏差,这是相当不聪明的做法。因为一旦争吵起来,双方的感情就会出现裂痕,以后再沟通起来就更加困难。所以,一旦感觉即将出现争执,我们应该先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深入思考这些话背后的意义,然后再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需要借着批评别人来证明自己想法的正确性。请注意,当双方都有不理性的情绪反应时,请务必注意控制情绪,等大家都比较冷静之后再沟通,效果会更好。
六、爱人与自己立场不同
解决方案:夫妻平时就育儿观念多多沟通。
与上一代人的教养分歧,常常出现在婆媳或翁婿之间,这时爱人的角色就显得相当重要。可是,很多人恰恰为此而苦恼,因为爱人总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那么,在苦恼之余,您是否仔细想过,为什么爱人不能与自己保持行动一致呢?如果夫妻双方在平日都没有对彼此的育儿观念多多交流,那么一旦遇到问题,实在无法要求对方能帮自己做些什么。
因此,如果夫妻之间希望能有相同的教养理念,那么一定要在平时多多沟通。在与父辈的教养观念出现冲突时,惟有夫妻双方首先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去应对。
教育随笔:多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空间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社会区,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厨师,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厨师,我从没当过厨师!”原来是洋洋和凡凡为了当厨师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张嘉豪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拿着小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看着看着我萌发了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躲到不远处观察。不一会当服务员的欣欣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俩个一人当一会吧?”这时洋洋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厨师,明天我再来当厨师,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因此,不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