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准备教案,做好必要的准备。做教师,教案设计能力必不可少。教案的基本结构和安排逻辑是怎样的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现在向你推荐关于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案,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一、正确定位教与学的目标
根据需要和文本资源,合理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整个目标体现扎实和弹性的和谐融合,重点的确定体现文本语言的关注和文本情感的关注,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1、读准读顺,能感受地读自己欣赏的语句。
2、从字里行间体悟“一元五角”钱背后母亲独特的情怀,激发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母亲,满含深情地在读出作者内心的感动和感激。
3、感悟独特的语言现象,积累对自己写作帮助的语言。
重难点:
体悟母亲独特的情怀,感受作者内心的感动和感激(行动背后母亲博大的情)
二、创设与生同步的情课堂
文情之物,人情之人,课堂要努力创设情课堂,让孩子在习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回归生活,提升或渐变自的想法和做法。本课立足语言,辅以情景创设和背景资料的提供,借助读悟的融合,营造浓浓的课堂情场,让在如此的情场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受到顿悟。
三、选择可行的突破点
本课,努力寻找“挈领”,梳理可行的突破口,使此突破口符合的认知规律和阅读期待。利于唤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1、整体框架突破:
抓住“一元五角钱”深度感悟母亲的情(感知钱多;体悟钱来的艰辛与不易;向母亲要钱的不忍。)
2、具体操作突破:
的立足点始终在语言(语言现象和语言内涵),挑选了典型性的令人感动的母亲镜头,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度感悟。
四、适度谋求大观
1、立足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
不脱离文本,空谈阔论,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主动引领帮助,积极提供文本之外的背景资料。
2、立足文字,但不拘泥于文字:
课堂对话不离文字,不架空文字,始终落实在重点句重点词上;但不拘泥于文字,引领和启迪进入文字背后的“感知像”“体悟情”“读出味”“文字神”。
一 说教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韵文体裁形式描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小画家们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作品。而青蛙他们不同——正在冬眠呢!课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种动物爪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位于第一册教材的第七单元,它在这册教材中起着总结和提高的作用。 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且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于是,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一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每一个层次都注意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虫 目”;(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2 、情感性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3、 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 、精读 、有感情地朗读 、表演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
重点与难点
本文采用拟人 、比喻的手法介绍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特点,生动有趣,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就成为本课重点,了解青蛙冬眠的习性是本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因为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依据教材特点,拟订以下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法 。通过课件创设美丽的雪景图,以及教师丰富的表情 、动作等,为学生创设美妙的情境,使学生醉于境中,开心学语文。2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强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还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因此,教学中,我不越俎代庖,多读精讲,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性话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三 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读书入境法、合作探究法和联系生活法等进行学习。
1、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的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过程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表演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
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2、合作探究法。新课标倡导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小画家们怎样作画?”等等。在讲到动物冬眠习惯这环节时,让学习小组合作问答句式进行创编等。
3、联系生活法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正如美国某位教育家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上,我积极引导他们把学习语言的触角伸向课外,给他们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如:“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冬眠的特点?”学生兴趣很高,一下说出了“蛇、狗熊、刺猬”等等很多动物。再此基础上进行问答句式的创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导入:咱们班小朋友个个都是画画能手,说说你们会画些什么?你们会画这么多画,太棒了!现在有一群小画家,不用颜料不用笔却能画出画,太神奇了!想去看看吗?如此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随后师揭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齐读课题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读课文,画出生字,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音读准,之后让学生认识生字,可采用自由读、学习小组读、班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使生字在课堂多次利复现,让学生迅速记住生字。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可按以下流程组织初读课文:同桌一起读——指名读,读完评议——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
四、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激情范读,引生入境。课件演示雪地背景图,师激情范读一、二句,学生学学文中小动物,读出小动物来到雪地中的欢快心情。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小画家们画了什么?怎么画?
(2)它们画的画为什么不一样?
(3)青蛙为什么不参加?哪些动物也要冬眠?
(4)仿照书上问答句式,进行问答句式创编训练
(如:狗熊为什么不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4、形式多样,感情朗读
通过师范读,生带动物卡片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五 拓展思维
演示课件:老虎等动物雪地作画
引导学生谈话:雪地里又来了一群小画家,他们画出来的画会是什么样的呢?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动笔画一画。
六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精华的体现,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本堂课,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 小狗 小鸭 小马 青蛙
竹叶图 梅花图 枫叶图 月牙图 冬眠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不多,课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课时分配时把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二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是利用什么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崔峦曾说过:"书一定要在课上读顺、读好。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字一定要认得,一定要写好。电脑不能代替书写,写字指导要加强示范。要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标对此是重视的,但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理解,要与机械、重复的字、词、句的练习,要与单项的字、词、句的测试区别开来。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通过富有童趣的音乐和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一个"有关列宁和蜜蜂的故事"设计了悬念,在课题的设计方面,我将蜜蜂做成了图片,吸引低年级学生的眼球,并将"引"字进行田字格指导书写,通过写字指导的示范,进一步加强写的练习。并让学生在书上跟写。
二、在自主识字环节,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难度不大,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先是由学生自行领读,然后,让他们说说哪些字需要注意。从而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的写字训练则放到第二课时。然后进行初步的读课文。
三、进入到了课文的具体学习,我加强了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课文朗读的指导。比如:在理解"附近"时,我就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说说你身边哪些同学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学在你的旁边,哪些同学在离你比较远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附近"是指,离自己不太远的地方。从而为了后面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作了铺垫。
再比如:在理解"果然"这个词时,我采取了使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进行理解,通过,重音放置的位置不同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把讲课的主要力量放在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上。他是怎么找到的?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来,然后让学生找句子体会,通过读句子体会,学生还只能找到: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得到验证,这三个方面。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扮演列宁,说说你作为列宁,一边走一边观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这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挥想象。在利用课件辅助,从而再导出: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到验证。当课讲到这里时,学生已经对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有了清楚的认识,可以来完成课后练习:画出寻找养蜂人路线图。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个练习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将不作重点说明。
对于不太重要的第四自然段,我则采取做动作理解"惊讶"一词,然后,分角色朗读,这了做一个过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就可以导出蜜蜂真的是列宁的向导吗?其实这是作为全文回馈用的。体会出,并不是蜜蜂真的做了向导,而是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得来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来谈谈学习的收获,将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明确点出,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设计了一个开拓兴趣的作业,让学生去找找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认路的本领。
五、在板书的设计上我一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图画,一部分是由我来总结的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板书设计:
26.路
注意发现列宁---蜜蜂---养蜂人
仔细观察
分析思考小山---花丛---园子-小房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太阳》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繁殖”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方法,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阅读,让学生逐步明白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
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我
让学生模仿曾经学过的诗歌《假如》的表达方式,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本课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初读课文,学习
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太阳的特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略读4—8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的训练。
下面,我着重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这节课我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
块——导入新课;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一段动画:后羿射日
2、画面定格后,老师导语:这个动画的画面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它却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你能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来挑挑这个故事哪些地方不科学吗?相信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很快说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后羿的箭是不可能射下太阳的,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很大,太阳很热。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远大热)
【动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课伊始,我用动画片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挑出动画中的不科学的因素,不仅是对学生上节
课所学的一种回顾,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既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有扶到放的指导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一共分四步来进行引导的】
1、引导过渡:学习说明文,我们不仅要明白它说了什么(随机板书:说什么),还要体会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说清楚的。(板书:说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2、合作学习:学习《太阳》这样的相对较为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同时我也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3、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小组汇报。
首先,学生一定会汇报,太阳“远”的特点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清楚的:“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方法肯定还不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一个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在指名口头练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就这样说着说着,你有没有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都是什么词?预计学生一眼就能明白,都是数量词。于是我相机点拨:象这样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的方法,就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最后齐读这句话,加深对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理解。
(2)学习“大”的小组汇报,
预计小组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板书:作比较)我会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书上的学习泡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我会借机表扬这一组的同学,并告诉大家,读书时注意泡泡里的话,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习惯。
(3)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我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比如:课文介绍太阳“热”这个特点的时候,采用了说明方法,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并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预计学生有了前面两组的汇报,能很快明白,这一段,也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是,对于作为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容易混淆。因此,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准备只作简单介绍。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现在就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你能说说哪一句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哪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引导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就是钢铁碰到他,也会变成汽”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板书:举例子打比方)
4、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
【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读明白主要讲什么了,因此,我把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放在欣赏语言,学习表达上。】
1、自主品读,欣赏语言
我是这样引导的:学习说明文,我们不止是了解文章中蕴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味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请大家细细地
读读课文4—8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的语言值得你特别欣赏,边动笔墨边读书。
学生品读课文,教师巡视。
2、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认为值得特别欣赏的语句。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就不作详细说明。我会相机点评如:你很会品读课文的语言;
你有很敏锐的语文学习能力等等。
3、刚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其实,我们也有能力来运用这些生动优美的语句。(板书:会运用)
课件出示要求:再次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来写一些太阳和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假如没有太阳,;……
4、指名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小诗深情地朗读出来。
老师小结:是呀,假如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指导朗读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所说:常识性的课文课文应该怎么上才姓“语”?惟有着眼于语言形式,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以上这种变换形式,文改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1、老师导语:学习了《太阳》,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预计学生能说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等。
2、引导发散: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老师加以鼓励: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
【本组教材都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的。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再到“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以生活为依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21、太阳
说什么说清楚会运用
远列数字
大作比较
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用箭头表示本课教学的思路,清楚地显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为学生今后学习说明文指名了方向。】
一、教材内容
《巨人的花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由于他的自私,狭隘,把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用高墙拒之门外,可是,春天也伴随着孩子们的离去而离开了举人,花园里只留下冬天和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态度和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针对教材特点,我以“变”为中心,辐射全文,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心形的板书,(出示幻灯)即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有把握了文章重点。
四、循序渐进,说流程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赋予变化,学生读懂课文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并安排了复述,使学生充分读懂了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出示幻灯)
(1) 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迷人 荒凉 鸟语花香)
(2)巨人的态度、感受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度?
(教师板书:自私 苦恼 快乐)
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意见,全班交流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自读自悟,逐步体会出无私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课文最后,我安排了写话练习,(出示幻灯)
1 同学们,从巨人的花园重新充满欢声笑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请为这个美丽的花园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 我的警言送巨人。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形成自己的名言,告诫巨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
通过这几个问题,使阅读与说话相结合,使人文教育融入学习中。为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成了童话剧,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对比、通过想象情境展开教学,对学生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五、回眸课堂,说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环节中,在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环节中,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感悟性阅读 抓住重点,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解。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把《巨人的花园》编成童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如同彩虹,指引着学生绚丽的人生,想使一堂课高效完美,必须准备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那么你知道该如何写好一篇教案吗?经过栏目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最新小学课文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学习目标:
①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A案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
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xx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百多年)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20xx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请看大屏幕: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10月12日开始,詹天佑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演周将在张家口市大众电影院拉开帷幕;
10月13日,发行1000套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邮品。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从1905到19xx年这四年
中,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边板书边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隧字的读音。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一)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
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圈圈画画,思考,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二)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
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交流预设:
片段一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
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詹天佑会在哪些场合说这样的话?(指名回答)
引读,进一步体会勉励。(以下只是预设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生成。)
师: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
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片段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学生练读)
2.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你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
你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
你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你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3.那么,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学生从书上找句子回答。教师追问: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这些困难吗(屏幕出示以下文字──配上贝多芬的《命运》,老师低沉地读屏幕上的文字):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
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
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4.看完了这几段让人动容的文字,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有别样的触动。指名读──齐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5.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片段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
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练习朗读
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上台讲解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
师以课件辅助,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超群智慧。
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话筒当火车,在老师画的人字形线路上表演火
车是怎么上山的,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三)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
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一、说教材
《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此我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的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我认为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先认字,然后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学会写字。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认识11个生字,而将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时,我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分组读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胶片给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一、说教材:
《小猪问路》是一篇有趣的知识性童话。课文中的小猪因为迷路,向乌龟和象问路,虽然它很有礼貌,但是在称呼上出了问题,结果闹出了笑话。小猪是根据乌龟和象的身体大小来决定称呼的,乌龟小,它称弟弟;小象打,它称爷爷。这种思维如果用在同一种动物身上,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类推到不同的动物就错了。简单的类推,正是孩子思维的特点。
课文短小、生动,主要由小猪先后同乌龟和象的对话构成。对话中有问有答,行为规范,充满情趣。小猪先称呼后提问,非常注意礼貌,两次问尽管内容都是关于到蘑菇村去的路,但句式又有不同;乌龟和象对小猪的错误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前者为之不满,后者感到可笑。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的字音。认识部首“反犬旁”。正确描写:“猪、今、认、关”。
2、正确朗读和积累8个词语。
3、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在此基础上,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猪、迷、今、爷、认、知、关、急、”9个生字,并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按字形结构,分类识记。积累一些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出动物之间对话的语气。
3、初步了解有关动物的基本常识,懂得不能以身体大小来判断不同动物的年龄。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小猪图: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它是——小猪。
2、(学生字:猪)认识反犬旁的字。
3、交流。(适当板书)
4、知道书写:“猪”
5、出示课题:小猪问路(读课题)
6、质疑。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小猪向谁问路?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交流并板书。(乌龟、大象)
3、看书再听课文录音,识记课文中的生字。
4、自学字词。
(1)自由轻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巧记生字、词语。
(4)全班交流。
5、巩固识字,游戏。(“认认猪宝宝“)
(三)、朗读课文,感受内容。
1、带着问题:小猪怎么问路?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生字回到课文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进一步巩固复习了所学的生字。同时让学生边读边划边思,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并板书,知道读句。
(1)“乌龟弟弟,到蘑菇村该走那条路?”(突出小猪疑问的语气)
(2)小猪这样称呼乌龟对吗?(不能光看乌龟个子小,就称它弟弟。)
(3)“你叫我弟弟?”“我今年98岁了,比你爷爷年纪还大呢!”(突出乌龟不高兴的语气)
(4)知道朗读小猪和象的对话。(不能光看象的个子大,就称它爷爷。)
(5)引读第6、7节,解决问题:小猪问到路了吗?
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给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
让不同的生命在课堂中成长、绽放──《生命生命》教学片段赏析
【情景说明】
《生命生命》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表达了台湾著名残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文章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含义深刻,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子发芽、聆听心跳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倾听,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二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三个事例所引发的感悟。”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感悟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是本课的难点。围绕这篇极具感染力的课文,我校开展了“以读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校本行动研究。我校的胡红娟老师执教了研究课。胡老师课堂上呈现出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环节。现撷取其中第二自然段精彩片段与读者共同品味。
【教学过程】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语气低缓,感情深沉的介绍杏林子开课,定下了整堂课的基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憾。接着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然后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总体感受,并给文章自由命题。同时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在初度基础上梳理出文章主要脉络。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深思的画面后。
学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进入第二自然段教学。
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但她从飞蛾求生的现象中有了一些感悟,谁接着往下读?
一生大声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作者感悟到了些什么呢?
学生们迟疑一会儿,几名学生举手,一生站起来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师看着学生微笑倾听后点头说道:原来,作者感悟的东西深深藏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细细地去读,边读边体会,看看哪些词一下子越入你的眼帘,抓住它,反复地读。
| |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囊、角”等生字,会写“段、俩”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表演老虎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先提出问题,再整理提出的问题,然后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心情变化的过程,学会关心弱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我”表演老虎的经过。
【教学难点】
感受“我”学习表演老虎以及上台演出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一说到老虎,我们往往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威风凛凛、狐假虎威)是的,很多人都非常害怕老虎,会“谈虎色变”。可是老师却遇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老虎,这只老虎非常“窝囊”。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用开火车读生字、请小老师听写生字等形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全文共有22个自然段。
2.学习第1、2自然段。
(1)“我”所在的小学有一个什么活动?(每周六下午全校开周会,会上每个班级轮流表演节目。)
(2)“我”经常参加这个演出吗?(“我没在台上露过面”可见“我”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这个活动,没有一点儿表演经验。)
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掌握以下词语:
老虎班级比划尝试兄妹一段改变
通情达理手枪幸亏挖土演技强大
书写指导:“枪”的右半部分是“仓”,不要写错。
“挖”的右下部分是“乙”字,你要看清啊!
“级、枪、挖、技、强”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朗读第3~1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第4自然段中哪个词语写出“我”非常想参加演出?
“殷切期待”。
2.老师为什么“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
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很担心“我”不能胜任这个角色。
3.排练前谁打击了“我”?
有一个演哥哥的小朋友问“我”会不会“豁虎跳”。“我”说不会时,他讥笑了“我”。
4.你知道“我”演出时的服装道具是什么样子的吗?
“头罩是个纸糊的老虎头:黄底子上也画着黑道道,额角正中还有个‘王’字”,还有“虎皮”。
5.老师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我”真的不具有表演的天分?
老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向前爬……你怎么不叫哇?嗓门要大。别忘了你不是猫,你是一只老虎。”
(二)朗读第16~19自然段。
1.找出描写“我”演出过程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相关语句:“……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
“……我站起来脱下头罩,满头满脸都是汗珠。”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真的很努力地想要把老虎这个角色演好。“满头满脸都是汗珠”既写出演出时“我”很紧张,同时也写出“我”表演时非常卖力;老师排练时告诉“我”老虎要叫,这点“我”也没有忘记。
2.“我”的表演成功了吗?
没有成功,因为“我”表演的时候台下“哄堂大笑”,而且演哥哥的小朋友“唉声叹气”地对“我”说话。
(三)朗读第20、21自然段。
这次演出对“我”有什么影响?
以后每次去动物园的时候,“我”都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怎么“豁虎跳”。
三、畅谈收获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着很容易,实际做起来却非常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问路指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听说课,也是这一册中最后一次听说训练。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序
本学期听说训练的要求是能听懂他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内容,并学会简单交际应用中的应对用语。《问路》则是延续《打电话》后第二次进行交际性听说的教材。
它由三局部组成。为什么要问路、怎样问路指路和结果怎样。因为小兰把写着冬冬家地址的小纸条不知放哪儿去了,小兰到冬冬家玩,于是就要问路。小兰边问,民警叔叔边指,最后小兰找到冬冬的家。教材依照不清楚具体地址——小兰问路、民警指路——找到冬冬的家这样的事情发展顺序写下来,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便于同学述说。
(2)有物
这节听说训练的重点则是问路和指路的对话训练。如何让同学较易地掌握应对用语呢?教材图文并茂,插图的适当出现,则可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图上民警叔叔的姿势、脸部的表情和手指的动作来体会他指路时的热情态度。文章则可以引导同学阅读,在民警叔叔指路的那段话里,除了态度热情外,还要注意指清路名、方向、标志等,这是很重要的基本知识。同理,小兰问路时态度该怎样,注意什么,礼貌用语该怎样运用等都可以引导同学——观察、——体会、——掌握。教材有血有肉,声情并茂,变一段枯燥乏味的听说训练为一段连贯生动的对话训练。
(3)有用
本节课的问路指路用的日常应对用语,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加之教材内容丰富,画面形象,在训练同学的会话能力上又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真正体现了听说训练的广泛性、交际性和实用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情况,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条线,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懂得问路时态度要有礼、问得要得体;指路时态度要热情、指得清楚。
(2)初步学会问路和指路,能说清一段连贯的对话。
(3)能把学校到自身家里的路线说清楚。
3.教学重难点
本节听说训练的重点内容有三大块:①问路和指路要注意什么?②分角色扮演问路和指路。③能说清学校到自身家的路线。三块中难以掌握的是理解指路时必需注意什么。这必需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去概括。由于指路时关系到实际的方向,可能和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相矛盾,所以说清学校到自身家里的路线也是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由于这是一篇具有生活气息的生动活泼的听说训练教材,于是沿袭保守的“揭题——出示图片——指导观察——小段分说——整篇总说”的听说训练模式,大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融“优美的动画揭题,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读读说说、演演说说、画画说说、评评说说”于一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师的主导精神,胜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2.学法
同学是学习主体,听说技能的掌握也必需通过不时的练习才干熟练。因此这节听说训练以同学的自学和扮演为主。通过自学让同学明白听说训练的要求,懂得问路和指路时须注意的问题,再通过扮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提高交际会话能力,出色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讲述精彩故事,展示生活画面——揭题
运用故事激发兴趣,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揭题方法。但多媒体计算机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于一体。它的大容量信息向同学提供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为听说训练创设了优美的情境。于是,上课一开始,我就边讲故事《糟糕的大头儿子》,边又为它添上新奇的一笔——动画展现生动画面。如“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正是一年春游的好季节。”马上画面上就出现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如当讲到“当大头儿子来到第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糟了!爸爸给的路线图不见了。”画面上先出现一个十字路口,再出示一个大头儿子摸摸后脑勺的头像,最后音乐提醒,出现字幕:“糟了,路线图不见了。”这样画面清晰,条理清楚,形象生动,其中也蕴含了大头儿子接着为什么问路的原因。同理接下来“大头儿子没礼貌地问路,小白鸽不负责任地指路,以致最后大头儿子仍在十字路口,伤心地流下眼泪”也都出示了一连串的动画,不但让同学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故事,饶有兴趣地走进课堂。同时也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大头儿子在小白鸽的指路下,为什么找不到长城呢?它们到底该怎样问路和指路呢?教师在同学悬念迭起,思维被疑问所激活的时候顺势揭题,导入听说训练。
2.勇闯三关,扎实训练
美国蓍名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假如同学对教学目标有明确规范的话,假如同学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协助,所有的同学均能掌握学校所教的大量东西”。于是我就带领同学去闯听说训练三大关。第一关就是内容关。如图所示:
这三道题其实就是本节听说课的重点,特别是后两道题问路和指路的要求更是本节课的中心。让同学通过自学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接着训练听说技能。技能是明确目标、掌握方法后通过不时的变式训练而形成的。紧接着我就出示:
当同学自由扮演、指中扮演,再议议评评后,已初步具有操作问路和指路的能力时,我就带他们闯进第三关:
以上三关,从熟悉要求——掌握方法,初步运用——两次迁移,多次运用;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同时勇闯三关,争夺金杯,形式新颖,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为攻克内容关,同学迅速地积极凭借教材,阅读考虑,解决问题。接着分角色扮演,同学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掌握方法。为顺利闯过练习关,同学必需动脑、动手、动口来攻克难关。教师则重在指导、点拨、评价,还可以让同学再次借助电脑形象演示行走的路线(包括方向、路名、标志等)协助同学准确地掌握指路的难点。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同学学得主动,整个课堂教学实现优教、优学。
3.首尾呼应,小结回味
好的课堂教学结尾,不只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同学坚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当同学闯三关后,我又重新带领他们回到故事中,把故事揭题中留下的问题放在课内将结束之际解决,让同学判断刚才大头儿子糟糕在哪?他该怎样问路呢?小白鸽又该怎样正确指路呢?让同学在辨析明理中再次提高认识,也从同学的信息交流中反馈教学的效果。这样首尾呼应、完整鲜明。最后课在大头儿子经过小白鸽的指点,终于找到长城,师生一起欣赏长城美景的愉悦气氛中结束。同学得到了美的享受,课也得到了美的升华。
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4.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5.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你们家里还有什么玩具?
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板书:陀螺)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钉、旋、兵、恨、帅、预、衅、彻、溃、誉、丑、豪”(课件出示2)
“帅、彻、丑”是翘舌音,“衅”是由“血”和“半”两部分组成。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否、旋、况、兵、败、仍、尤、恨、帅、预、溃、品、丑、豪”(课件出示3)
指导书写,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旋、况、败、仍、恨、帅、预、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否”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口”要小一些;“丑”下面的一横要长一些。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质疑
3.抽读,评议。
4.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3.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否则旋转况且金兵一战即败仍然
尤其恨不得帅气预料品道溃败
丑小鸭自豪
(课件出示5)
集体订正。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1-2自然段
1.陀螺又叫什么?陀螺的构造是怎样的?请你默读第1、2自然段。(板书:冰尜儿)
2.自由读、指名读、体会读。生说印象。
(二)学习3-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
2.小伙伴们是怎样玩陀螺的?在课文中画出来。
(抽冰尜儿、赛陀螺)
3.第4自然段中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把快乐比作燕子。)
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
(板书:郁闷)
4.“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这句好说明了什么?
(我对陀螺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恍惚)
(三)学习6-11自然段
1.学生交流,讨论,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谁的陀螺最棒?”
2.“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这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板书:兴奋)
(四)学习12-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合作学习。
你是怎样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板书:人的才能品质行为)
学生齐读,学生讨论。
三、拓展迁移
做小游戏:选一名会玩溜溜球的同学上台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他的动作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用几个动词描写这位同学玩溜溜球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在这位精彩的表演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玩溜溜球的过程、领悟到的道理用文字描述出来吧!
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富有童真童趣,能够引发学生产生联想。教学中,教师应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紧紧围绕学习生字、积累语言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充分与文本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我”的懂事。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仿写,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文相关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雨过天晴挂天上,身材细弯像座桥,让我仔细数一数,七种颜色真漂亮。”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彩虹)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彩虹。(板书:彩虹)
3、(课件出示漂亮的彩虹)导学:大家想和彩虹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
4、学习“虹”字。
(1)指生领读。
(2)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虹”字。
预设:
加一加:虫+工=虹
换一换:江—氵+虫=虹
5、导入:多么漂亮的彩虹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彩虹》的故事。
设计意图:有趣的谜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彩虹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读文识字
1、朗读全文。
(1)导学:第一遍读课文,你会给自己提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
①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②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学生按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你们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吗?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4、检查自学效果,指导学生自主识字。
(1)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吗?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正音:“照”是翘舌音;“座、洒”是平舌音;“座、浇、千”是三拼音节。)
(2)你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样子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如:广+坐=座,合+手=拿,扌+是=提,扌+兆=挑,酒-一=洒。相机指导认识新偏旁“衤”。)
5、巩固识字:老师选一名学生读生字,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6、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1)现在生字宝宝又回到课文里,看你们能不能认识它们,请大家合作,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小组读课文,相机指导“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老师对生字的教学非常扎实,在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等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课文的方式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怎么做,希望谁高兴呢?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
生1:“我”想用浇花的水壶在彩虹上下雨,爸爸就不用再挑水浇田。“我”希望爸爸高兴。
生2:“我”想拿梳头用的镜子走到桥上,多一个月亮照着妈妈梳头。“我”希望妈妈高兴。
生3:“我”想把哥哥的秋千挂在彩虹上荡来荡去,花裙子变成彩云飘来飘去。“我”希望哥哥高兴。
3、小结:文中的“我”充满童真童趣,想为爸爸减负担,想帮妈妈变漂亮,想让哥哥更开心,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为精读做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着、那、到”,重点指导这三个字的书写。
(1)教师边范写边指导。重点指导“着”的第六笔是“丿”,下面是“目”;“那”的右耳刀是悬针竖,弯钩大;“到”的左下部是“”。
(2)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3)投影学生的字进行评议。
(4)学生仔细修改。
2、学生描红、书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选择学生中写得好的字,投影出示。请该学生介绍一下他是怎么写这个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书写生字中体会汉字的特点及书写规律,使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培养了写字兴趣,提高了书写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想象雷雨前后的景物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文中图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垂、逃、越的写法。
五、课外延伸
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二是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4、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汇报预习
1、出示琥珀图片(或者实物),简单介绍相关资料。
2、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3、字词汇报
读准字音:松脂渗出拂拭澎湃
看准字形:辣湃拭黏
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2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二、学习琥珀的样子
通过父亲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琥珀,那么,这块琥珀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出示琥珀图片)德国作家柏吉尔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和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阅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并试着把这段分成两层。
(学生活动)
(松脂球的形成、琥珀化石的形成)
2、请大家默读第一部分,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几个条件?
(天气炎热、松树、苍蝇蜘蛛巧遇、大滴的松脂不断滴下来)
在学习的过程种,重点研读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描写松树的句子;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3、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
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又是那样传神。
5、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几个条件,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赏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板书设计:
琥珀——推测松脂球天气炎热
老松树
苍蝇、蜘蛛巧遇
松脂不断滴下来
化石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
传统的讲课方式在一定的场景中也是需要存在的,开发智力、合理教学是编写教案的关键。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教案吗?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最新小学语文课文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一、说教材
《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此我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的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说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我认为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先认字,然后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学会写字。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认识11个生字,而将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时,我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分组读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胶片给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4.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5.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你们家里还有什么玩具?
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板书:陀螺)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钉、旋、兵、恨、帅、预、衅、彻、溃、誉、丑、豪”(课件出示2)
“帅、彻、丑”是翘舌音,“衅”是由“血”和“半”两部分组成。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否、旋、况、兵、败、仍、尤、恨、帅、预、溃、品、丑、豪”(课件出示3)
指导书写,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旋、况、败、仍、恨、帅、预、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否”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口”要小一些;“丑”下面的一横要长一些。
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质疑
3.抽读,评议。
4.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3.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否则旋转况且金兵一战即败仍然
尤其恨不得帅气预料品道溃败
丑小鸭自豪
(课件出示5)
集体订正。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1-2自然段
1.陀螺又叫什么?陀螺的构造是怎样的?请你默读第1、2自然段。(板书:冰尜儿)
2.自由读、指名读、体会读。生说印象。
(二)学习3-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
2.小伙伴们是怎样玩陀螺的?在课文中画出来。
(抽冰尜儿、赛陀螺)
3.第4自然段中哪一句是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把快乐比作燕子。)
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
(板书:郁闷)
4.“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这句好说明了什么?
(我对陀螺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恍惚)
(三)学习6-11自然段
1.学生交流,讨论,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谁的陀螺最棒?”
2.“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这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板书:兴奋)
(四)学习12-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合作学习。
你是怎样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板书:人的才能品质行为)
学生齐读,学生讨论。
三、拓展迁移
做小游戏:选一名会玩溜溜球的同学上台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他的动作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用几个动词描写这位同学玩溜溜球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在这位精彩的表演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玩溜溜球的过程、领悟到的道理用文字描述出来吧!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文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儿歌的韵律、节奏。
3、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春天到来时大自然发生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本课的会写字。
2、读出自己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2、挂图或实物投影展示文中插图。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先请你们听一首歌,如果你会唱,也可以一同唱。(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你们知道歌中唱的是哪个季节?你听到了什么?
3、你喜欢美丽的春天吗?让我们一起来听:春天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读。
2、你们想不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呢?可是有生字宝宝藏在课文里呢,你们怎么办呢?
3、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出生字词语,努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为同学配乐自由朗读。
5、师生、生生赛读。
6、同桌小朋友互读,互相夸奖,互相帮助。
(三)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宝宝从课文中着急地跑出来,要和你们做朋友呢!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各种形式读:找朋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组成词语读。
3、走进“聪明屋”自主识字活动。
(1)从聪明屋中任意摘取生字宝宝,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和宝宝对话,说说你对宝宝的了解。
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宝宝:看它们在字形、占格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四)再次读文。
1、教师引导:这些生字宝宝又藏在课文中和我们捉迷藏呢!这一回老师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和它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了?让我们随着动听的音乐,再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2、教师配乐放画面,同学自由读文。
(五)师生小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下节课你最想学什么?
(六)作业设计。
1、正确书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读字音,找朋友游戏。巩固复习。
2、自由读课文。
(二)自主积累。
1、每位小朋友自己认读“我的词语库”,和词语娃娃做好朋友。
2、摘果子找朋友,找到朋友介绍朋友的名字,比比谁的朋友多。(把词语写在果子背面,摘到果子的同学要领读正确,才能把词语朋友拿走。)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春天来到了哪些地方?带来了什么变化?
2、师生对读,回答刚才的问题,体验课文内容。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先来到了哪里呢?)
生:来到了小溪边,小溪欢快地流着。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又来到了哪里呢?)
生:来到了田野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
3、同桌小朋友互相对读,读中感受春天带给自然美的生机。
4、放电脑课件,展现春天的美丽,引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5、同学们,此时你想对春天说什么?
6、把你的感受用读表现出来,比一比,谁最喜欢春天?(小组赛读)
(二)拓展训练,发散想象。
1、想一想,春天还会来到哪里?
2、教师提示:你能这样练习说吗?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个组完成得最好。
4、小组汇报,反馈总结。
(三)歌唱春天赛诗会。
1、可以背诵课文;可以展示自己组续编的诗。也可以为诗配画面。
2、准备3分钟。
3、以组为单位,开展擂台赛。
(四)总结、作业。
可以选一项作业:
1、和爸爸、妈妈找春天去,边看边说。
2、背诵。
3、为儿歌配一幅画。
(五)板书设计
1、春天来了
小溪欢快地流着
田野草绿、花开
鸟儿的家动听的歌
校园里欢声笑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师:泪珠指什么天气炎热,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树林(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汗珠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1、师: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师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设计九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有不少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之前或之后,要注意抓住课文的拓展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注意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读、议、画、实践操作,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琢磨文章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方式: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内讨论、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文章难点,并学得生动、有趣。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上网查阅资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
课前准备:
课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或投影片,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詹天佑是一位。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一起来深入认识这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小组学习
詹天佑克服的哪一项困难最能使你们感到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朗读课文后,讨论商议,再以你们喜欢的方式汇报。(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1、勇于承担任务,长中国人志气,灭帝国主义威风。
2、克服恶劣自然环境,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勘测线路。
3、根据自然条件,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
四、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深入了解
(一)理解第一部分
①交流资料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②组织学生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分析重点词:阻挠、要挟、嘲笑。
③教师过渡: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理解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要求: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_____、()在书上标出。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写上批注。(运用此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以读取代教师的繁琐分析。)
(三)理解第三部分
①教师导言: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观察地形(书中的描述)边设计方案。
②将课前准备好的沙子倒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动手把沙子垒成居庸关、八达岭。学生认真读书,相互议论,按照詹天佑采用的方法开凿隧道。(从实践中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③把沙子垒成陡坡,试走人字形线路
(引导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大胆,方法的巧妙,从而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给京张铁路取名
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请同学们为这条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参考:A、詹天佑路。因为这是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为了纪念他,取这个名字。B、争气路。这条铁路修筑成功,实实在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C、爱国路。爱国热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修筑成功又是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D、中国路。这是中国人民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E、成功路。这项艰巨的工程,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当时科技落后,詹天佑却克服艰难险阻修筑成功了。F、人字路。这是詹天佑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这条铁路的主要特征。G、光荣路。这条铁路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尚光荣、无比骄傲。)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反思一
今天上完课,一种愉快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久违了的感觉真好!原本设想上这课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会比较好,没想到临时没调整过来,所以改用了别的教学方式,始料不及的是效果出奇的好。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边看詹天佑的图象边结合预习时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他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找出作者是如何看待詹天佑的(即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进而抓出关键词爱国、杰出,然后围绕这两个词逐步分析开去。这样,给学生以条理明晰之感。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学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提问法、绘图法和演示法。五自然段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詹天佑采用了几种开凿隧道的方法?是哪几种?2、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这两个问题不难,但一定要细细读书才能完成,这样,学生有能目的地读书了。然后我激励学生,詹天佑早就将隧道修筑成功了,你们能将这两种隧道的开凿方法用简图表示出来吗?看哪个学习小组画的简图美观实用。只见学生读的读、指的指、画的画,我巡视了各小组的成果,发现有个通病:表示开凿方向的箭头大都画在山腰,还有些小组两端的箭头没对齐。我把各小组的画贴在黑板上,让他们的汇报员说出自己这样绘制的理由,他们结合课文都谈得不错,我表扬了各小组合作成功,孩子们都喜笑颜开,这时我话锋一转:不过我看孩子们都不能当工程师呀!他们面面相觑。我说,原因就在你们的示意图上,看你们能不能找出来。随着我们眼神的暗示,他们很快找出了原因所在。我说,上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怎么要求工作人员的?他们再次将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读了一遍,我相机说道:是呀,如果工程人员画图有半点马虎的话,就会给工程带去不可估量的损失,你们说一个小小的箭头的位置关系重大吗?孩子们都凝重地点了点头,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有了上一段的学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高,因此我提出了既要画图又要实物演示的要求,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他们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看到他们的认真劲,我心里真甜。出乎意料,他们在实物演示时,利用了手边的文具盒、橡皮等小东西,演示的时候还加上生活的讲解,整个这段我一点也不用另讲了。在玩中,他们充分领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所折服,更因他为国争光而扬眉吐气。我相信,科学的种子、爱国的种子已经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我为这堂课的成功喝彩!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 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给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
让不同的生命在课堂中成长、绽放──《生命生命》教学片段赏析
【情景说明】
《生命生命》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表达了台湾著名残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文章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含义深刻,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子发芽、聆听心跳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倾听,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二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三个事例所引发的感悟。”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感悟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是本课的难点。围绕这篇极具感染力的课文,我校开展了“以读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校本行动研究。我校的胡红娟老师执教了研究课。胡老师课堂上呈现出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环节。现撷取其中第二自然段精彩片段与读者共同品味。
【教学过程】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语气低缓,感情深沉的介绍杏林子开课,定下了整堂课的基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憾。接着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然后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总体感受,并给文章自由命题。同时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在初度基础上梳理出文章主要脉络。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深思的画面后。
学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进入第二自然段教学。
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但她从飞蛾求生的现象中有了一些感悟,谁接着往下读?
一生大声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作者感悟到了些什么呢?
学生们迟疑一会儿,几名学生举手,一生站起来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师看着学生微笑倾听后点头说道:原来,作者感悟的东西深深藏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细细地去读,边读边体会,看看哪些词一下子越入你的眼帘,抓住它,反复地读。
| | | |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想要打造优秀的教学效果,教案教学的难度是相对的,是指学生经常误解,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教案不是为了应对课堂的,而是为老师上课做准备的,你知道教案怎样写才合适吗?栏目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最新小学英语 教案”,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一、 教材分析 :
本次说课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Look at me 中的 Part B Let's learn 。 本套教材非常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学会学习,开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本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都采用了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它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会在了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出了英语新课标提出的把话题 ——— 功能 ——— 结构 ——— 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关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名称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游戏,习得知识,易学乐学。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基础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知识目标是让生能听说、认读单词: body,foot,leg,hand,finger,arm。
2 、能力目标是能用英语介绍自己的身体的各个部位,如: This is my body… 并能听懂所接触的指示语,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动作。
3 、情感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懂得和同伴交流,合作,从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单词 body,foot,leg,arm。finger,hand 的听说认读。
二、 教材处理:
1 、以“旧”引“新”。
依据知识迁移规律的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 从已学过的知识引出要学的知识 , 从课前的日常对话引入单词教学。
2 、以“练”促“能”。
学生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适度的训练才能消化,本课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提高了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
3、融会话教学于情景表演
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运用语言,更能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本课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教会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本课重点句型“ This is ……”。
三、教法分析
通过新课导入、新课讲解、 反复操练和巩固运用、反馈练习、归纳总结五步教学法,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竞赛和游戏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四、教学手段: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英文歌曲欣赏: Teddy Bear 。 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并演唱英文歌曲,通过简单的手势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乐起来 ,在音乐的衬托下,歌曲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且呈现了本节课所学习的个别词汇,为所学内容做好了铺垫准备。
每日对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注意,拉近师生距离,首先安排了师生间的每日英语对话 “Hi 、 Hello 、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meet you too 、 ” 通过口语练习 , 完成了对教学新课的铺垫,以“旧”引“新”。
单词教学: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向大家介绍一个可爱的机器人。
“ Hello!I am a Robort 、 Nice to meet you!''
引导学生与他交流对话,见面问好。并且希望大家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身体零件。这个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的帮助欲望,积极地去帮助他人,获得自身的快乐。所以就很自然的引出了新学的单词,大家可以一边找,一边认,一边拼。
2、新课的讲解
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一幅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机器人画面,配有英文名称和真人朗读,栩栩如生。以介绍机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主要内容,通过机器人的自我介绍和独特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对于所学的新知识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反复演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真人的录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情感素质和英语语言素质。
3、反复操练和巩固应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出示机器人身体的一部分,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其名称,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句型,下面的同学必须按照这个句型重新造一句,如:
This is my body 、 This is my foot…
这个游戏既可以复习巩固新学的知识,也可以复习运用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句型。从控制型操练向自主性操练深入,层层递进,通过足够量的语言操练建立新的语言习惯,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TPR 活动。 TPR 是全身运动反应法的缩写词 ,TPR 听听做做的活动深受儿童喜爱、节奏和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 , 激活记忆。我先要求学生仔细听并且看多媒体课件中小朋友的动作 , 猜测其含义。让学生动起来,是学生最喜欢的,所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一起来做一做,说说自己的身体部位,向各位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体。然后我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动一动。
Wave your arms 、 Shake your body 、 Clap your hands…
TPR 听听做做活动一定受到孩子的喜欢,节奏和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激活记忆,从对各指令的反映中自然学习语言,加深印象,从而不容易忘记。
动了以后,也可以让学生静一静,动静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更高。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听音画画的游戏。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及时反馈学生习得的知识,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能做出快速的回馈与反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活动中,学生必须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指令,作画。
Draw a body 、 Draw two legs…
这样的闭眼画画,学生会画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
4、反馈练习
单词游戏
本课的又一次高潮是将游戏与练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设计了慢动作游戏,让学生在喜爱的游戏中开展快速说出单词的竞赛活动,将写有身体各部位名称的单词卡片放进一个大信封内,并慢慢抽出卡片的一部分,看哪一组同学说的快和准,并进行评比。学生通过游戏,边做边练习,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情景表演
喜爱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我充分利用这一特性让学生用自己教材所带的头饰表演 Let's chant 中的对话内容 “Where is your…Here it is!” 先让学生看动画中的练习方法,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同座练习。学生练习完后,自由组合代表小组进行台前表演,并由教师和部分学生作为评委对参与表演的学生给予评价。让学生通过表演,真正的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巩固与提高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活动手册中的练习题,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5 、归纳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6、展示板书
body hand
arm leg
finger foot
This is my …
总而言之,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与实践,快乐轻松地学习英语知识。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1 Pets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一个句型和一段对话。
二、 说教材
本节课是简单句子教学。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一些pets词汇之后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练习对话。本课时容量大,但难度不大,并受到学生的喜爱
三、说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听、说、认、读本课的pets类单词。
(2)初步感知:“Have you got a pet?What is it?What colour is it?”等句子,学生能听懂并理解其意思。
2、能力目标:
(1)能听懂老师教学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反应。
(2)能区分图片中的动物,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的竟识。
(2)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句子和对话, 能正确认读。
五、 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六、说教学准备
新旧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写句子的纸条、ppt课件。
七、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强、表现欲旺盛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合作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游戏感悟等多法并用的方式组织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授—受”的教学模式,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八、 说教学过程
1.热身( Warm up)
(1)宣布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小组竞赛。以座位分成四个参赛小组,按每个同学的课堂表现为本组加星,课末评出WINNER。
2.以旧带新 [lead in ]
提供话题pets,用“My dog is blue and yellow.”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句子。
3.呈现、操练(Presentation, Practice)
承接话题,引出第一个孩子的宠物的表述:Julias cat is black and white。利用磁带录音机,课件呈现3个孩子和他们的宠物。
接着用例句句型让学生谈论一下另外2个孩子的宠物,使所学知识处于不断的滚动复习巩固之中。高输入量的学习会让学生很快有疲劳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在此环节,接着设计了一个游戏,给学生创设了一段休息的时间,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过渡。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想像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扩展性练习。
4.拓展、巩固(Extension , Consolidation)
(1)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2) Choose a pet, colour it.
(3) Try your best,practise the dialogue.
5.课后作业(Homework)
(1) Read and write the dialogue.
(2) 至少介绍你3个朋友的宠物。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英语第七册Unit2 lesson 2。这是一节情景对话课,围绕“征询意见”这一日常用语展开。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能听懂会说cookies, French fries, popcorn等食物单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两个句型:
1.用一般疑问句“Would you like a/some……?”进行征询意见并作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Yes, please. /No, thanks.
2.用特殊疑问句“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please.”进行问答。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安排和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考虑,我确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能听懂并会说“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句型。
2、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对话表演和口语交际。
3、情感目标:在对话练习中,不断鼓励学生开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听懂会说“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句型。教学难点是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对话表演和口语交际。
5、教具准备: 录音机,卡片,多媒体
三、说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游戏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Warming up
Sing a song.
(通过唱唱、问答的形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而且营造了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也为本课的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构建了知识表象。)
(二)、Revision.
快速呈现食物图片,围绕呈现的图片快速对话。
(以对话的形式,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熟练运用旧知。)
(三)、Presentation
1、呈现图片,演示A部分对话。
T: Would you like a sandwich?
S: No, thanks. I’d like a hot dog, please.
2、 展示图片,直观形象作练习,重点呈现“Would you like……”句型,完成B部分练习。
(利用旧知,在已熟练的新单词中学习交际,同时配以相应的图片,加深了对单词的理解,也降低了难度。并由师生操练转向生生操练,由模仿提高到运用。)
3、角色扮演,教师当服务员,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将单词融进有实际意义的对话中,充分体现在交际中教,在运用中学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4、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角色表演,回答问题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景练习达到掌握C部分和D部分的目的。
(由模仿到练习,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
(四)、Play a game.
(这是任务型的活动方式,通过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平等的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竞赛中学,这样既创造了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进了交际活动的展开。通过评价总结,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激发其进一步追求成功的欲望。)
(五)、Homework
(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知识理解。)
一、 教学理念
本节课,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一级目标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拓展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帮助学生们真实的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通过视觉和听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让孩子们自主的学英语、快乐的说英语、寓教于乐、轻松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其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达到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目的.
二、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EEC教材2A Lesson 3 《You have two eyes》第一课时新授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五官名称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表达我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只鼻子:I have two eyes. I have two ears. I have a nose.以及第二人称的转化表达:You have...本节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天真活泼,调皮好动,好奇心强,喜爱并且擅于模仿,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这种兴趣能够成为他们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如何不断的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本节课本着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拓展开发更加贴近生活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拥有某物,同时还能在生活中实际运用。备课时我从学生的需求、喜好出发, 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开发他们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及人文素养。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社小学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始第一册Module6School,Unit2What’sthis?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唱溶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于本期刚接触英语,对学习英语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渴望获得更多的英语信息和知识。经过本模块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询问并识别物体的句型:What’sthis?和What’sthat?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心理状态为本节课的自主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听、说、认、读pen,pencil,book,bag等单词。
(2)通过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句型What’sthis?和What’sthat?
2、学习技能目标:
(1)能听懂Let’sdo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动作,如Pointtothe…
(2)根据图片或在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乐于模仿的良好习惯和主动竞争的竟识。
(2)让学生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4)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与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新单词pen,pencil,book,bag,能正确认读。
2、巩固已学句型:What’sthis?和What’sthat?并能用It’sa…作出相应的回答。
五、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单词的物品图片;实物pen,pencil,book,bag;魔法包;奖品(贴画)。
学具准备:单色物品的图片(学生课前画好)
六、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强、表现欲旺盛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两行为一组),分别用数量单词命名,并书写在黑板的左边或右边。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均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而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二)情境教学法
给学生不断创设各种真实的场景,促使学生说英语。
(三)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课上恰当使用激励性评语和奖励个人贴画、小组奖红旗(画在黑板上)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老师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七、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营造学习英语的气氛。
1、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兴奋起来,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景。因此,在热身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演唱歌曲“Plesestandup”,并做上相应的动作,这样的导入能很快吸引住学生,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同时,歌曲中的物品也可勾起学生们对已学物品单词的回忆,对复习句型What’sthis?和What’sthat?作好铺垫。
2、复习旧知,培养自信
教师出示Tom的图片,谈话向孩子们引出本节课的新朋友:“It’sTom.”,并让学生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告诉学生们他是Amy的弟弟,今年才三岁。小Tom有些物品不认识,由于刚和大家见面,有些害羞,要老师代问,让孩子们帮帮他。孩子们对帮助他人都比较热心,反应都很积极。于是老师拿着Tom的图片,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随意拿起一件物品或指向一件物品,向学生提问:What’sthis?或What’sthat?让学生作出相应的回答。适时还可用Whatcolourisit?进行询问,借以复习表示颜色的单词。大力夸奖乐于助人的娃娃。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渲染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而且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会话导入新知,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是放松的,敢于说、敢于参与教学。教师要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因此,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教师拿着Tom的图片继续指向教室里的物品,向学生提问。课前教师在离讲台较近的墙壁两侧和较远的后墙两边分别贴上pen,pencil和book,bag的图片,分别使用What’sthis?和What’sthat?向学生提问,学生可用中文来回答。教师引导用“It’sa…”来回答,自然引出新单词,进行单词教学。
2、游戏——变一变。
老师先出示魔法包,把实物pen,pencil,book,bag一件件地特意让学生看到后,再把它们放进“魔法包”中,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从“魔法包”中握住一件物品,让其余学生猜是什么。若猜对了就把物品拿出来,并让另一名学生上台找出相应的单词卡片,全班进行单词练读。学生们对“魔法包”充满了好奇,而所学的单词又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文具物品,从而学习起来非常带劲,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通过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看口形猜单词等多种形式的操练,孩子们能十分轻松地掌握单词的认读。对读得对、读得好的个人和小组要给以及时的鼓励,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呈现新知,合作互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紧张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引发他们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1、游戏——SayandPoint
请四位学生上来,分别站在四个不同的方位,手里分别拿着实物pen,pencil,book,bag再请一名学生发出指令:Pointtothe…其余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以达到对新单词的熟练掌握。这个活动完全由学生来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演一演。这个部分由学生导学。指派一生扮演Tom,在教室随意走动,指向任一物品,用What’sthis?和What’sthat?进行询问,其余学生扮演Amy作答,以答到操练句型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多抽几名学生扮演Tom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操练学生能正确使用What’sthis?和What’sthat?来提问。对能正确使用this和that来询问的学生要加以大力表扬和奖励。
3、小组活动:AskandAnswer
以学习小组(四人)为单位,摆出pen,pencil,book,bag等文具,可故意将其中的一件放远一些。然后指派一人分别用What’sthis?和What’sthat?进行询问,其他学生作答。依次轮流进行,借以达到熟练掌握句型的目的。若组内成员不懂,其他成员帮助,团结一心,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课文What’sthis?
(1)学生打开书,结合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理解文意。
(2)再听录音,生逐句模仿读。教师适时正音。
(3)趣味操练——多种形式赛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读;小组赛读。优胜者分别奖个人贴画、奖小组小红旗。各种方式的赛读,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1、完成运用任务(1):赛一赛——将SB24页的activity3设计为一个抢答赛。
教师出示单色物品,用What’sthis?询问,学生抢答。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上颜色作答。不仅巩固了新知,也复习了旧知。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多加诱导,多给孩子思考的余地。通过努力,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完成得很好的。对答得对的要大加赞扬和奖励,比如说:呀,你真了不起!能说那么长的英语句子了!太棒了!
2、完成运用任务2:将SB25页的activity5设计为小组活动——Showandask
学生展示出课前画好的单色物品图片,在小组内互相用What’sthis?和What’sthat?来进行问答。提醒学生在问时把图片拿出来,做出合适的动作;在答时尽量加上表示颜色的词,教师巡视指导。
此任务的设计,重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师生,生生,小组等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课堂小结和课堂延伸
1、总结小组的战利品,(包括个人的贴画和黑板上小组的小红旗)学生掌声祝贺并鼓励未获胜的小组继续努力,为激发下节课的学习气氛打下基础。
2、布置课外作业——我来当当小老师。
将所学的单词或英语句子教教你的家人或朋友。并将你当小老师的情况在下节英语课上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此环节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孩子的家人和朋友也来分享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欲望,真切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八、设计说明
本节课不论是新知的呈现,还是游戏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积极参与到课堂,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感悟、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
附:板书设计
Module6School
Unit2What’sthis?
What’sthis?
It’saredpen.
yellowpencil.
What’sthat?
It’sabluebag.
greenbook.
认知目标:
1、能学会“三会”单词9个,“四会”单词9个。 2、能理解9个“公共标志”的含义,并会说、会读。技能目标: 1、能用英语向人询问公共标志的含义,并给出简单的答复。
2、能运用所学改写‘The signs in the park’的歌词,并在伴奏下唱出
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情感目标:
了解公共标志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运用英语交流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信,提高学生参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公共标志的意义,并能围绕“公共标志”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介绍、询问、忠告和建议。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有一定难度,比较枯燥,因此如何在一堂复习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就成了关键。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将练习与游戏相结合,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张有弛,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教学步骤如下:
激趣导入→复习9个公共标志(以读、说为主)→唱歌‘The signs in the park’→复习句型(以说、写为主)→拓展练习→改写歌词。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作为一名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地交流互动。
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自己来探索、发现和解决关于公共标志的问题。学生在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的活动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始终是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演示由十几张公共场所及公共标志图片所组成的小短片)
看完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由此引出课题:Unit 2 Public signs
【配上了音乐的小短片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学习气氛,加上色彩艳丽的各种图案直观的显示了课文的内容,自然的将学生们带入学习内容中。】
二、复习9个公共标志(以读、说为主):
1、展示9个公共标志及其英文,学生来读一读、认一认。
其中,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四会”单词要拼读,如:danger, littering, parking, cycling等。
2、比一比、赛一赛。
这是在学生较熟悉了9个标志后准备的比赛。计算机抽取9个标志中的若干张随机播放,每隔1.5秒播一张。在这短短的1.5内,学生们要尽量快而准确的说出其所代表的英文,比比看谁的反应最快、掌握的知识最牢固。比赛的形式多样,如:横竖排小组间的个人的比赛,小组间的比赛,男女生的对抗赛或全班同学间的竞争。
【竞争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带动课堂气氛。在竞争中,人人有一种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能将学生的热情推向一个小高潮。】
3、游戏:What’s missing?
这个游戏在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被老师们普遍运用。这里为了能体现教学由简到难、有张有弛,我特意加大游戏的难度,使学生很难一下辨认出,增强了挑战性。
三、唱歌‘The signs in the park’:
1、(展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歌,听完后回答问题。
2、(展示歌词)学生跟着录音一起唱。
【在这里,歌曲是为下一个步骤:操练句型所做的铺垫。回答的问题复习了标志的说法,歌词则让学生初步了解了should及shouldn’t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复习句型(以说、写为主):
这段教学过程分两个步骤:简单的和较难的。都是用来复习重点句型: 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 It means we should/should not/must…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图片来操练句型。
两个步骤均是先说在写。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和句型先进行口头操练:
1、教师问,学生答。 2、学生问,学生答。 3、小组比赛,看看哪组问答的最快。 4、集体拼读“四会”单词。 5、完成填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多的兴趣,我在课件中特意设置了评价部分,只要学生做对一题,就会听到掌声或是夸奖:“You’re so clever!”的声音。鼓励的评价能让学生在赏识中建立、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拼错单词就无法继续做题则使题目更具挑战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较难的步骤中出现了3个课外的标志:“禁止左转”、“停”和“禁止拍照”。其中“禁止左转”的英文在先前的配乐短片中有出现过,而“停”和“拍照”的英文学生都学过,因此我的目的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是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和灵活运用的基础上的。
五、拓展练习:
这也分为简单和较难两个步骤:
1、将图片拖到合适的框中。
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做题,看谁第一个完成,然后再一起来读读、认认这些标志。
【这些内容都是课外的,10个标志都是全新的也比较常用的,与生活较贴近,因此学生接触的时候也比较亲切。再加上英文和图片相对照及图片放错了位置后会返回的设计,减低了练习的难度,增加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势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2、操练句型。
这部分的内容将公共标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学生的口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本课的重难点。我一共准备了6张图,分别是在动物园、在公园、在医院、在图书馆、在马路边和在花园六个场景。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标志拖到相应的框中。有些地方有的还不止一个标志,因此我就预先标好,让学生想想还有漏了哪个。在配好对后,就操练重点句型了。由于加上了地点,所以说的句子更长了,因此在这里学生要多操练、多说,即使是重复别人说过的也给予肯定鼓励,目的在于要养成人人开口的好习惯,让内向的学生不再觉得开口说英语很难,让会的学生更加积极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发言欲。
6副图说完后,布置学生一个课外作业:回家上网查查或是上街看看身边的公共标志,把它记录下来,并用英语向大家或是你的哥哥姐姐说明其含义,将英语带进学生的生活中。
六、改写歌词:
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步骤,目的在于要学生及时反馈。
首先大家一起看着原来的歌词把那首《The signs in the park》唱一遍,然后运用所学将歌词残缺的部分填上。完成后按伴奏按钮即可以唱一首属于自己的新歌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传唱,评选出写的最好的和唱的最好的人。
【让学生自己作词本来就是一件让他们觉得兴奋的事,这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作的过程则可以培养学生对英语运用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写完词的相互传唱则将学习上升至享受的层次,达到这堂课的最高潮。】
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游戏型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共标志有所了解,并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说、多写、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及建立培养自信心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1. 本节课是本教材第六单元B部分中的Let`s learn, Let`s do的内容,其中A部分Let`s learn中学生已有对数字one – five 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six – ten ,并围绕本课新授单词,穿插一些Activities,即本节课的第二部分Let`s do.如:“Show me six”. 等一些简单的指示语,要求学生听懂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如何让学生会用英语来表达数字1-10是本单元的重点. Let`s do中的活动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数字单词.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征,特制定如下几个目标:
知识目标:
a.进一步巩固已学的数字单词: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b. 能听、说、认读五个数字词汇: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c.能听懂、会说Let`s do里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能力目标:
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感受数字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情感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数字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数字eight,nine的发音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媒体演示法、任务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歌曲巩固法等等。
三. 说学法指导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1、鉴于本课词汇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通过听、说、认读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数字,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2、同时,多表扬、勤鼓励,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为了教学的需要,课前先准备好:
PPT课件, 1-10的单词卡片,铅笔若干, 球一个,蜡笔若干, 一个文具盒、录音机、磁带等。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从Warm-up,Presentation,Practice,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Homework五个环节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1. 录音机播放本教材第6单元A Let’s chant部分的录音,(内容见课件2)。
范文频道
2、学生活动分组,评价安排。(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设计了两棵苹果树,分别画在黑板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如果表现好可以获得一个苹果,学生的总体表现会在苹果树上表现出来,在课中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发贴纸、语言的激励、情感的激励、手势和眼神的鼓励等滚动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3、Free talk: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1—5的英语表达。T:Hello!S1. How many books/hands/fingers…? Ss:One/Two/Three…
T:How old are you? S1:I’m four/five years old.(根据老师拿的单词卡来回答)
目的:提高对知识的再现率,为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课前的对话,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开始。
Step2;Presentation
1. 学习数字six—ten。
(1).(看课件3),引出six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4)。(教师带读,边用手势表示。一组一组读,指名读。再把词卡贴在黑板上。)
(2). 我拿出铅笔,让学生数,从而引出数字 sev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5)。 (学生看我的口型跟读,再请读得好的学生带读。)
(3). 我拿出一个球,老师拍,让学生数, 从而引出数字eight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6)。( play a game : 跟读,我大声读时,学生小声读; 我小声读时,学生大声读。特别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4).(出示课件7),引出数字nine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8)。(我带读, 学生跟读,开火车读,再请个别读,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5). 我拿出一个文具盒,让学生猜猜文具盒中的蜡笔有多少支?引出数字 t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9。(我带读,男、女生读。)
2.我用手指指黑板上五个单词,指哪个,学生就读哪个。由慢到快,不按顺序,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Step 3:Practice
(1).播放62页A Let’s learn部分录音,学生跟磁带读,(内容见课件10)。(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听到的单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依次出示(课件11—15),用How many birds/pigs…?句型,引导学生回答,操练Six_Ten的读音。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3)复习巩固1-10的单词.
a. play a game:教师做手势,学生用英语说出数字。然后师说数字单词,生做手势。 b.Let’s sing:自编的一首歌曲。(两只老虎调)(课件16).
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这十个数字。
(4).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看书62页并跟着做。(学习Let`s do) “Show me six.”…(课件17) a、引导学生边听边做相应的动作两遍。
b、同桌互相说句子做动作,一人说句子,一人做动作。
Step4;Consolidatin and extension
1.说数字,出示(课件18).
2. 听声音,圈数字。出示(课件19).
小结:今天我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用英文数苹果树上的的苹果。(给胜的一组插上红旗,并给予鼓励)。
目的: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字。
Step5、Homework(出示课件20)
1、课后听录音,跟读所学内容。
2、用英语数数给家长听。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Unit 6 Happy birthday!
Part B Let’s learn
6 7 8 9 10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一、 说教材
1、 教材来源:此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水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在个地的水果市场,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水果,且取材方便,它的种类很多比如说:苹果、香蕉、荔枝橘子等。其中他们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味道不同,吃起来营养丰富。虽然幼儿知道水果的名称,但是对水果的外型、用途,营养价值都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还不怎么爱吃水果。因此,有必要让幼儿水果的用途,特征、营养价值,我认为选则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及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及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因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幼儿。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培养幼儿喜欢水果的情感,并在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 2、 幼儿感知水果的外型,用途,及营养价值。
3、 幼儿通过游戏自己创编水果儿歌,进一步了解水果。
5、通过实物、图片及对话识别所学单词,能在所学单词前加上适当颜色。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通过实物、图片及对话识别所学单词。通过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水果,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能在所学单词前加上适当颜色。通过教师示范和情景表演解决。 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把幼儿围成半圆形,操作台放于侧面。 2、物质准备:、水果头饰、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苹果appiie、梨子pear,橘子orange等)头蚀,水果卡片 3、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多种颜色,并对水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二、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指出教师和幼儿应合作探究,因此,本次活动了事不仅要以可爱的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以外,还要挖掘本次活动的价值。采用的教法有:
1、 操作法 它是建沟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就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主要探索水果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比一比中获得感知。
2、 演示法 是指教师通过给幼儿讲解,把事物和教具呈现给幼儿看,帮助他们获得理解。
3、 游戏法 游戏是活动的基本方法。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为说过创编水果儿歌,进一步的了解水果,熟悉水果。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说一说、尝一尝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蔬菜发生了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各种蔬菜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认识、喜爱蔬菜。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 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换换相扣来组织此活动,活动程序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游戏结合――情景表演――品尝延伸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采用幼儿熟悉的苹果姐姐的身份出现,要请幼儿到水果王国做客。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吸引幼儿的兴趣。通过音乐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
(二)自由探索 教师安排适当的游戏,来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单词。再与以前所学颜色联系起来,以旧引新,温故而知新;新旧结合,创造出新的语境。老师要先作示范,如:a red apple 。幼儿再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尝试着给每种蔬菜加上颜色,如orange orange;yellow banan;green pear。
(三)、 游戏结合
幼儿对水果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以游戏的方式请幼儿自己来表演喜欢的水果宝宝水果,并取和幼儿一起来为水果宝宝的儿歌。加深幼儿对水果的印象和了解。
一、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重点掌握句型是: Who’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He’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要求学生能在相似的情景中完成替换练习。能灵活运用这些句子进行交际。
二、教学难点
Let’s try这一形式在学生用书中第一次出现,但难度不大。学生即使不能够听懂句子的含义,只要明白关键词语的意思也能找到正确答案。教师要帮助学生听录音熟悉新词和新句型,感知连读、失去爆破和弱读等语音现象。初步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人物图片最好是能够
直接粘贴在黑板上。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1.Warm-up(热身)
(1)教师放歌曲“My New Teacher”,让学生感知并复习歌曲中语言。
(2)结合画有人物不同相貌特征的教学图片进行关键词的替换,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的新词,为本课时学习句型做好准备。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如下:
A: Good morning/afternoon. Look! Our math teacher is very young. He’s tall and thin.
B: This is our music teacher. She’s young. She’s very funny.
A: Who’s your art teacher?
B: Mr Hu.
A: What’s he like?
B: He’s short and thin!
2. Let’s try and talk (操练)
Let’s try
反复播放Let’s try部分录音,指导学生根据声音选出图中相应的人物。在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圈出所描述教师之后,可让学生看一看他们熟悉老师的图片,用英语说出他们是谁,用句型:“Who’s he/ she? What’s he / she like? ”提问学生。此后再转入 Let’s talk部分对话的详细学习。教师最好能放一句,停一句,并重复录音中的话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Let’s talk
(1)教师播放Let’s learn A中的四句话(声音见媒体素材的A learn sentences.wav)。教师说:“这位胡老师又瘦又矮,我们找一找图中的哪位老师又瘦又矮呢?”出示Let’s talk部分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快速找出Mr Zhao。 然后教师分别说出教师姓氏: Mr Ma/ Miss Liu….这时先不要求学生描述这些教师,可把该项任务放到对话教学之后。
(2)听录音,跟读Let’s talk部分的对话。引导学生指现图中的人物
Mr Zhao是English teacher, 而录音中的人物说的是math teacher。
(3)教师再次出示人物图片,让学生分别并对人物进行描述,可利用句型:“Who’s this man / woman? What’s he/she like?”进行操练,先由教师示范,再结对或分小组进行。
Good to know
此部分为选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在人名称呼习惯上的不同。汉语中习惯把姓放首位,名字放在后面。英语国家的人却习惯把名放在首位,家族的姓氏放在后面,而且有的在两者之间还有中间名(middle name)。这些不同需要让学生了解。
3.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l)让学生做A部分Let’s talk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让学生默记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将内容说给家长或朋友听。
(3)让学生利用新学的文化背景知识,试着与同学进行交流,可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人物。再用英语写一写自己扮演的名字。
4. 小结
句型:
Who’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He’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
教学反思:
课文通过听声音找图片人物、复述对话、操练句型等方式来学习句型是
Who’s your math teacher?Mr Zhao. What’s he like?He’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 这些句子在第一课时已接触过,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先学会听懂句型,再进行复述句型,最后灵活运用这几句话进行交谈。教师主要参与学生一开始的听说部分,引导学生掌握听英语的技巧,和说英语的语音。在学生最后的活动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进行评分和最后的总结。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