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老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可调整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在写教案时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方法?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文wén具jù的de家jiā
铅qiān笔bǐ,只zhǐ用yònɡ了le一yì次cì,不bù知zhī丢diū到dào哪nǎ里lǐ去qù了le。
橡xiànɡ皮pí,只zhǐ擦cā了le一yì回huí,再zài想xiǎnɡ擦cā,就jiù找zhǎo不bù着zhe了le。
贝bèi贝bèi一yì回huí到dào家jiā,就jiù向xiànɡ妈mā妈mā要yào新xīn的de铅qiān笔bǐ、新xīn的de橡xiànɡ皮pí。妈mā妈mā说shuō:“你nǐ怎zěn么me天tiān天tiān丢diū东dōnɡ西xī呢ne?”贝bèi贝bèi眨zhǎ着zhe一yì双shuānɡ大dà眼yǎn睛jīnɡ,对duì妈mā妈mā说shuō:“我wǒ也yě不bù知zhī道dào。”
妈mā妈mā说shuō:“贝bèi贝bèi,你nǐ有yǒu一yí个ɡè家jiā,每měi天tiān放fànɡ学xué后hòu,你nǐ都dōu平pínɡ平pínɡ安ān安ān地dì回huí家jiā。你nǐ要yào想xiǎnɡ想xiǎnɡ办bàn法fǎ,让rànɡ你nǐ的de铅qiān笔bǐ、橡xiànɡ皮pí和hé转zhuǎn笔bǐ刀dāo,也yě有yǒu自zì己jǐ的de家jiā呀yɑ。”
贝bèi贝bèi想xiǎnɡ起qǐ来lái了le,她tā书shū包bāo里lǐ的de文wén具jù盒hé,就jiù是shì这zhè些xiē文wén具jù的de家jiā。
从cónɡ此cǐ,每měi天tiān放fànɡ学xué的de时shí候hòu,贝bèi贝bèi都dōu要yào仔zǐ细xì检jiǎn查chá,铅qiān笔bǐ呀yɑ,橡xiànɡ皮pí呀yɑ,转zhuǎn笔bǐ刀dāo哇wɑ,所suǒ有yǒu的de小xiǎo伙huǒ伴bàn是shì不bù是shi都dōu回huí家jiā了le。
我在上《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课前我本着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为目的,进行了精心地备课,准备课件。课后通过和教研员的交流,自己有了很大收获: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指名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时,这三段内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并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展示学生和老师收集的资料,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个内容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
三、不足
课的前半部分学生表现还好,可到后面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不在状态,究其原因,我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虽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备课,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只想着老师如何去教,没有考虑学生。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文内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样的问题没有什么思考价值。教学的重点就放在“读”上,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练习读,然后交流评议,读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礼貌,着急,伤心;感悟语言表达方式。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然后提升,训练有一定的空间,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学得有兴趣。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我要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学习。
小xiǎo壁bì虎hǔ借jia尾wěi巴bā
小xiǎo壁bì虎hǔ在zài墙qiánɡ角jiǎo捉zhuō蚊wn子zǐ,一yì条tiáo蛇sh咬yǎo住zhù了le他tā的de尾wěi巴bā。小xiǎo壁bì虎hǔ一yì挣zhēnɡ,挣zhanɡ断duàn尾wěi巴bā逃táo走zǒu了le。
没mi有yǒu尾wěi巴bā多duō难nán看kàn哪nǎ!小xiǎo壁bì虎hǔ想xiǎnɡ:向xiànɡ谁shuí去qù借jia一yì条tiáo尾wěi巴bā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到dào小xiǎo河h边biān。他tā看kàn见jiàn小xiǎo鱼yú摇yáo着zhe尾wěi巴bā,在zài河h里lǐ游yu来lái游yu去qù。小xiǎo壁bì虎hǔ说shuō:“小xiǎo鱼yú姐jiě姐jiě,您nín把bǎ尾wěi巴bā借jia给ɡěi我wǒ行hánɡ吗mɑ?”小xiǎo鱼yú说shuō:“不bù行xínɡ啊ɑ,我wǒ要yào用ynɡ尾wěi巴bā拨bō水shuǐ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到dào大dà树shù上shànɡ。他tā看kàn见jiàn老lǎo牛niú甩shuǎi着zhe尾wěi巴bā,在zài树shù下xià吃chī草cǎo。小xiǎo壁bì虎hǔ说shuō:“牛niú伯b伯b,您nín把bǎ尾wěi巴bā借jia给ɡěi我wǒ行hánɡ吗mɑ?”老lǎo牛niú说shuō:“不bù行xínɡ啊ɑ,我wǒ要yào用ynɡ尾wěi巴bā赶ɡǎn蝇yínɡ子zǐ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到dào房fánɡ檐yán下xià。他tā看kàn见jiàn燕yàn子zǐ摆bǎi着zhe尾wěi巴bā,在zài空kōnɡ中zhōnɡ飞fēi来lái飞fēi去qù。小xiǎo壁bì虎hǔ说shuō:“燕yàn子zǐ阿ā姨yí,您nín把bǎ尾wěi巴bā借jia给ɡěi我wǒ行hánɡ吗mɑ?”燕yàn子zǐ说shuō:“不bù行xínɡ啊ɑ,我wǒ要yào用ynɡ尾wěi巴bā掌zhǎnɡ握w方fānɡ向xiànɡ呢ne。”
小xiǎo壁bì虎hǔ借jia不bú到dào尾wěi巴bā,心xīn里lǐ很hěn难nán过ɡu。他tā爬pá呀yɑ爬pá,爬pá回huí家jiā里lǐ找zhǎo妈mā妈mā。
小xiǎo壁bì虎hǔ把bǎ借jia尾wěi巴bā的de事shì告ɡào诉sù了le妈mā妈mā。妈mā妈mā笑xiào着zhe说shuō:“傻shǎ孩hái子zǐ,你nǐ转zhuǎn过ɡu身shēn子zǐ看kàn看kān。”小xiǎo壁bì虎hǔ转zhuǎn身shēn一yì看kàn,高ɡāo兴xìnɡ得d叫jiào了le起qǐ来lái:“我wǒ长zhǎnɡ出chū一yì条tiáo新xīn尾wěi巴bā啦lɑ!”
端duān午wǔ粽zònɡ
一yì到dào端duān午wǔ节jié,外wài婆pó总zǒnɡ会huì煮zhǔ好hǎo一yì锅ɡuō粽zònɡ子zǐ,盼pàn着zhe我wǒ们mén回huí去qù。
粽zònɡ子zǐ是shì用yònɡ青qīnɡ青qīnɡ的de箬ruò竹zhú叶yè包bāo的de,里lǐ面miàn裹ɡuǒ着zhe白bái白bái的de糯nuò米mǐ,中zhōnɡ间jiān有yǒu一yì颗kē红hónɡ红hónɡ的de枣zǎo。外wài婆pó一yì掀xiān锅ɡuō盖ɡài,煮zhǔ熟shú的de粽zònɡ子zǐ就jiù飘piāo出chū一yì股ɡǔ清qīnɡ香xiānɡ来lái。剥bō开kāi粽zònɡ叶yè,咬yǎo一yì口kǒu粽zònɡ子zǐ,真zhēn是shì又yòu黏nián又yòu甜tián。
外wài婆pó包bāo的de粽zònɡ子zǐ十shí分fēn好hǎo吃chī,花huā样yànɡ也yě多duō。除chú了le红hónɡ枣zǎo粽zònɡ,还hái有yǒu红hónɡ豆dòu粽zònɡ和hé鱼yú肉ròu粽。
我wǒ们mén在zài外wài婆pó家jiā美měi滋zī滋zī地dì吃chī了le之zhī后hòu,外wài婆pó还hái会huì装zhuānɡ一yì小xiǎo篮lán粽zònɡ子zǐ要yào我wǒ们mén带dài回huí去qù,分fēn给ɡěi邻lín居jū吃chī。长zhǎnɡ大dà了le我wǒ才cái知zhī道dào,人rén们men端duān午wǔ节jié吃chī粽zònɡ子zǐ,据jù说shuō是shì为wèi了le纪jì念niàn爱ài国ɡuó诗shī人rén屈qū原yuán。
如何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今天,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我发现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畅开心扉说歉意,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化,又体现了您对孩子的爱心和承认错误的勇气。在您的真诚愧疚后,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畅谈自己的不足,并且还谈了自己的改进想法,这是触动他们灵魂的一堂课。谢谢!
〖充分利用插图〗
随便拿起一本新课程的语文课本翻翻,你会发现,课本越来越精美了。不是吗,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两幅细致传神的插图。这无疑更符合时代特征,也是教学新理念的一种体现。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呢?
《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延续的是第7单元“保护环境”的教学主题,文章中我们跟随着小洁的目光,能欣赏到写蓝天白云,碧水青山,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等句子,这些句子把公园的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写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课文的各个段落中,穿插于小洁和小男孩的行为中,要学生把它们找出来并不容易。
如果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好好体会,则能和后面小孩扔香蕉皮后的景色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时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契领,引导学生仔细看图,首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在图上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再请学生自读课文的1~3自然段,到课文中找到描写图上美景的句子。
学生看了图后,有的找到了“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长长的波纹。”有的找到了“湖水像一面镜子,……变幻的山峦。”还有的找到了“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赛跑呢!”在插图的帮助下,1~3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都被孩子们一一找了出来。
图文结合,围绕着图,学生再来品析这些句子,内容相对集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我联系图再让学生到图中找找哪一块石头像青蛙,哪一块石头像雄鹰,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多指导,学生自己体会到了比喻句的作用。
由于结合图赏析了这些写景的句子,第二课时中再让学生体会香蕉皮扔下去后环境变得不美,学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再如《秋天的图画》一课,语句优美,我们也可以结合插图来展开教学,通过看图更容易体会文中比喻的精妙。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合理地利用这些美丽的图画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二年级语文课堂《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
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要好好学字》讲述了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学习写字这样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
本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在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的说:参加革命为什么要好好学字啊?有的说:他们打仗哪有时间写字啊!这时我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而是问:你觉得这2个小八路会写字吗?联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从而理解第一层含义,参加革命给穷苦的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认识字的好处有哪些?联系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识字又有哪些用处呢?从而理解认识字,学好文化可以更好地参加革命。这样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毛主席对小八路的关心。最后联系现在,毛主席不仅对两个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对全国的少年儿童也提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焕发了生机,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科学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与要求。这既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能更好地确保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学方法、策略的改革与创新,利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于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简略的探究。
一、利用插图进行教学
小学低段的学生对于多彩的图片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彩的插图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要是把图画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要说话了。”可见,在课堂上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合理运用插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家》一课,主要讲述了不同人和物的家是不同的,而我们的家是我们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连续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品味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之后让学生在理解插图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话语讲述本课所学习的内容,练习说话。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话语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还能为学生的写作打好基础,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7~8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能保持20分钟,不能长时间地进行一项任务的学习,学习耐心较差。小学教学中,每节课时长40分钟,因此,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走神、发愣、做小动作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唱歌、表演等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课堂上,从而提高后半节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在课后有一个分角色表演的节目,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对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扮演,从而以学生喜爱的形式,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将表演、娱乐添加到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半节课集中学生注意力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多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且枯燥,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易产生疲累。然而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字量,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作文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识字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识字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1。“放风筝”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片草原,在草原上设计多只色彩绚丽的风筝绑在草地上的木桩上,之后,鼓励学生去“放飞”风筝,并认读相应的汉字,在学生认读正确的情况下,奖励学生小红花,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来,争做“识字小达人”,这种游戏的方式对于巩固和复习汉字有着重要的作用。
2。“登山”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构建一座山,在山上设有一座迷宫,在山顶上有一面象征胜利的红旗。学生在闯迷宫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识字关卡,学生只有突破重重关卡才能到达山顶。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程度的不同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认读其中的关卡生词,在读对的情况下通往下一关卡,最后获取胜利。这样的游戏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胜利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鲜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看病”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学过的汉字进行拆分,分别贴出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协作,为汉字“看病”,使其完整,并且让各个小组间确立竞争关系,哪一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汉字拼齐就能获得胜利。比如,在教“晴”“睛”“眼”“坐”等生字时,教师可以将其拆分为“日”“青”“目”“青”“目”“艮”“从”“土”,并将其写在卡片上,学生将卡片上的部件组成新的汉字最快的小组为胜。总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学,寓教于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春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xx(6)。
[2]常丽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才智,20xx(28)。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认识12个生字,写好7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年的纯真和无知,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7个生字词,渗透性识字。
教学方法: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
3、你们见到过夜晚的景色吗?夜晚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读一读,认一认。
3、出示词语。
胆子勇敢原来从此睡觉散步
4、分段指名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
3、理解
(1)我胆子小。
(2)妈妈给我讲勇敢的故事,我还是怕黑。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分组开火车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3、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4、抽读本课生字卡片。
5、开火车进行扩词。
6、反馈识字情况,交流识记方法。
7、出示词语花篮
(1)指名读,齐读。
(2)你还喜欢课文里的哪些词语,说一说,再抄到“花篮”中。
(3)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
二、认识偏旁,书写生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认读。
2、分类识记,指导书写。
(1)独体字:再
(2)左右结构:晚外
(3)上下结构:笑爸色看
3、学生书空。
4、教师板演示范。
5、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书写展示、评议。
冯骥才的叙事抒情散文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
文本写的非常有趣,但就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我班的有些学生而言,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决定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朗读文本,赏析好词好句来理解文本的中心,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想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入手——小珍珠鸟怎样一点点地由对环境的熟悉逐步转变为对人的熟悉,最后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同时,“我”怎样使小珍珠鸟对“我”消除戒心,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通过本文中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在让学生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也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情节时,由于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学生难以有一个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在概括小结,没有寄予学生应有的信任。此环节过程如下:
师:“我”为珍珠鸟做了什么?能让它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生:因为我没有去伤害它。
师:为什么说我没有伤害它呢?
生:因为珍珠鸟经常打扰我的写作,我都没有责怪过它。
师:在这之前,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呢?看看前面的文章。
生:我知道了。是在文中的第三小结:“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的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
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非常好,这也是我所想要的。
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相信只要当过老师的人都对教案并不陌生,提前编写好教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一写起教案就感觉毫无头绪?编辑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简短,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今天讲了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彩虹》的第一课时,我还是采用的集中识字的方法,按照以往的先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齐读,指名读,去拼音小老师领读,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检测,游戏检测等。整节课整体来说目标的达成还算可以,学生都能学会12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但就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乐实课堂来说,我觉得我做的还有欠缺,没有真正的体现乐,因为还有个别学生有游离课堂的现象,还没有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在检测的过程中,有个女生把“挑”和“提”弄混了,我也及时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让学生来说这两个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但由于当时学生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的纪律稍微有点乱,我没让学生来总结而是自己把要点说了出来,其实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说出来了,但我们都是被已有的讲课方式给固定住了,所以才会直接给学生讲而没有让学生自己来说。还是我们老师心中没能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没能时时刻刻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我们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好,说的不完整,其实只要放手,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祖国各地参观好吗?注意边看边想一想,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各地风光图片)
2.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景物美吗?指名答。
3.是啊,我们祖国各地真美啊!今天还有五人小朋友想告诉我们,他们从小生活的家乡更美。那这五个小朋友是谁呢?他们的家乡又在哪里呢?我们到书中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画家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配乐范读文,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课文都介绍了谁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在哪?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三、精读课文,指导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抓住美的景色,指导观赏。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吗?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1)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再请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学生划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学生自由朗读,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拣、贝、壳
数数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子,表达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的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
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对家乡的喜爱;
解说: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三)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展示:
(1)抢认生字:原、奔、密、匹、市、楼
(2)解说员解说图画。
(3)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3.完成口头练习。
_______________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他画的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那个孩子_______________。
4.感情朗读。
四、游戏活动,巩固练习
(一)奇妙的口袋
准备:漂亮口袋一个,硬字卡若干(上面写出了本课的词语)
玩法:请学生伸手到口袋里摸字卡,念对了大家鼓掌,还允许再摸一次;不会或念错,换人。还可增加用该字组词的练习。
(二)比一比
四──匹下──虾贝见现──宽
五、拓展活动,课外实践
(一)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二)用几句话来说说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24画家乡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山山家乡在──山里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圈出正确的拼音
奔(bēnbēng)
宽(kuānkān)
市(sìshì)
原(yuányán)
2.认读词语:
宽阔、鱼虾、大脚、贝壳、原来、奔跑、秘密、一匹、城市、高楼
3.指名读课文。
二、交流讨论
1.你认为,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谁的家乡最美?读书画出相关的语句,诵读理解。
2.读书讨论,组内交流,感悟家乡的美。可以利用搜集的图片资料进行说明。
三、体验欣赏
1.品读自己喜欢的语句。适时抓住那么那么引导学生说话。
2.在全班的范围内交流读书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悟。
3.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记下来。
4.读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读后你想说些什么?
四、指导背诵
1.看图提示背诵。
2.看文听老师朗诵。
3.倾听同学背诵,回忆印证。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落()()()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导学过程中引导的比较详细。同时由于“脱壳中”这部分,观察和表达顺序非常好,所以抓住这个契机,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文章这部分的写作特点,并出示一个习作,引导学生运用本部分所领悟出的写作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优劣以及改进办法,较好地完成了读写结合的导学设计。
如果说对第四小节的学习是扶的话,第5小节的学习,主要是在第4小节指导学习的基础上的放。在这部分的导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引导学生了解第5小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朗读来体会变化的神奇。
最后,引申义的导出是通过小图和大图的变化来实现的。通过对小图大图的观察结果的比较,自然引出引申义。
然而,在教学过后,才发现,本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的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原本较多考虑的学生活动,由此而被压缩的太少,学生的课堂自动明显不足,尤其是课堂上的悟读部分太少,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致于教师的主体过分突出,喧宾夺主。
2、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揣摩,获得体验的过程不够明显,教学的生成落实不够。
3、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单,标准也缺少维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难以调动。
4、与《导学案》的切合度也不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应当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当堂检测,以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深度。
不足很多,从不足中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学生参与了多少,生成了多少。如果导学设计,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发展生成,即使流程再工整,课件再漂亮,导语再诗化,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
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屋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正在田野上奔跑的小女孩就是平平。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她画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草长得又绿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来走去。一匹骏马从远处奔来,青青正骑在马上赶着羊群。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他画的城市那么美。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座街心公园。那个正跑向科技馆的小男孩,就是京京。
小朋友,你的家乡也一定很美,请你画出来吧!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夜”3个字。初步了解“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理解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看图,初步了解内容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启发质疑:通过课题,你想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吗?
2、出示局部插图,提问:你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毛泽东是带领中国人民*旧社会、开创新天地的伟大领袖。
3、教师出示整个插图,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启发学生思考:
(1)图上画的是谁?他正在干什么?
预设:图中画的是毛主席正在灯下写文章。
(2)毛主席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有什么动作?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预设:毛主席穿着单薄的衣服,正在用手拨灯芯,神情很严肃,好像在想问题。
(3)桌子上有什么?
预设:桌子上有一盏油灯、一个砚台、几张稿纸。
(4)引导:结合插图,细看毛主席的穿着与简陋的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
预设1: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毛主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革命。
预设2:毛主席生活特别简朴。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在茅坪村八角楼上工作的毛主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指名读课文,师生及时正音。
薄毯子()夜幕降临()
三、分组识记生词,巧用方法理解
出示字词,认读理解字词。
第一组:八角楼、斗争、年代、夜幕降临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3)交流方法:你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吗?你能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其中的生字?
预设1:“楼”是个形声字,“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楼大多是用木材筑成的。
预设2:可以用“净”减去“7"的方法识记“争”的字形,“斗争"就是指和敌人战斗。
预设3:“代”的意思与时间有关,除了“年代”,还可以组词“古代、现代、当代”等。
预设4:“临"有来到的意思,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欢迎光临”。
讲解:到了夜晚,天色渐渐变黑,天空仿佛被幕布盖住一样,所以称为“夜幕降临”。
(4)引导学生想象:读了这组词,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景象?
预设:读了这些词语,我仿佛看到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会亮起来,毛主席一直在工作。
第二组:握、凝视、察觉
(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做一做动作,说说这三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引导运用:你能试着用“凝视”或“察觉”说一句话吗?
预设1:王老师静静地凝视着纪念碑,身边人来人往都没有察觉。
预设2:大家凝视着这幅美丽的画。
(3)引导学生读词语的同时想象画面,说说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时可能在思考什么。
预设1:毛主席在想,革命什么时候才能胜利。
预设2:毛主席在心里说,我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胜利。
第三组:腊、章、油
(1)出示生字“腊、章、油”,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字。同桌先互相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腊”用换一换的方法,借助熟字“错”来识记;“章”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油”借助形声字规律识记。
(2)引导学生给这三个字组词:腊肉、腊八粥;文章、公章、盖章;加油、汽油、奶油。
四、练习书写生字
1、出示“楼、年、夜”三个生字,请学生观察字形,并按照结构分类。(“楼”是左右结构,“年”是独体字,“夜”是上下结构)
2、学写“楼”字。
①课件出示“楼”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范写“楼”字,引导学生注意汉字笔画的避让,“木”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捺变成点。引导学生注意“娄”的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略扁。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③学生描红、临写,提示要求:看清位置、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巡视指出学生书写中的问题并纠正。
④教师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并评价;学生再练写。
3、学写“年、夜”。
①教师范写“年、夜”,提示书写要点:“年”字横画较多,注意横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最后一横最长,注意笔顺,第三笔是横,第四笔是短竖;“夜”注意右下部分的笔顺是撇、横撇、点、捺,不要写成“夕”。
②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再次练写。
五、回归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预设: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时间背景和地点,引出人物毛主席;第二句写了每天晚上八角楼上的灯都会亮。
2、出示句子“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分层次理解句意。
(1)指名读句子,画出“每当……就……"这一组关联词语。
(2)提问:句子中的“每当”是什么意思?联系本段内容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每当”指每到了这个时候。这句话告诉我们,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办公的。
(3)点拨:去掉“每当”行不行?
预设:不行,“每当"表明毛主席每天都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点燃灯火,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表现了毛主席为了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3、启发思考:八角楼上的灯亮了,毛主席在怎样工作呢?引导学生联系插图想象画面,练读第1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要求:读好停顿,注意连贯,边读边想象毛主席夜以继日工作的状态。
(2)教师范读,提示:找出老师着重突出了哪些词语。(艰苦斗争、毛主席、夜幕降临)
教师重读这几个词语,学生边听边体会。
(3)指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
小结: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毛主席是怎样在八角楼上工作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老师像红烛,照亮了知识的路程,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演下一节课的大致流程,那么优秀的教案还有哪些亮点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收集整理的“社戏教学反思范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教学内容
《社戏》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教学设想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我在《社戏》一课的授课过程中作了具体尝试。
童年对许多人来讲都是快乐美好的。在成人以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或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因为那是一段具有童年魅力的永生难忘的生活体验。即使是鲁迅先生这样的斗士,在回忆起童年往事时,笔调也是温馨的,感情也是留恋的。《社戏》这篇小说通过对“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文章景物描写优美,人物个性鲜明,语言流畅生动。正因为本文具备了文学作品经典篇章的特点,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根据这一特点另行作了调整,将落脚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上,来培养学生对作品、作家和对生活的体验、赏析、感悟的能力,以此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在教学过程设计及学习方式确定上,我以文中的“夏夜行船”这一精彩段落为切入点,着重突出: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分析、自己品味、自己质疑,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归纳出赏析文学作品的技巧方法,懂得“赏什么”、“怎样赏”,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自己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看小说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从自己喜欢的任意角度进行回答,老师全部予以肯定。
师:你想不想在阅读所有的小说时,不仅能看出“热闹”来,还能看出“门道”来?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来一同研究一下赏析小说的方法。
板书课题,出示带有鲁迅先生和平桥村照片的课件。
二、整体指导
1、通过提问小说三要素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写小说三要素缺一不可,赏小说同样要注意三要素,让学生先明确欣赏的整体途径。
2、通过让学生回忆小说情节的四部分,引出本课欣赏的切入点—夏夜行船部分。
出示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图片课件。
三、具体探究
1、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要求划出:
⑴集中写人物和环境的文字。
⑵你认为精彩或有疑问的句子。
2、合作学习:
在组长的组织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精彩推荐”要求分析出精彩点来,“质疑问难”要求提问具体。
3、集体交流:
将小组中仍存有的争议进行提交,并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大的集体研讨。
4、教师引导:
教师将学生对人物、环境、情节和语言等方面比较零散的分析进行归拢,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出分析人物、情节和环境的赏析途径。
⑴引导提示:
师:文章中的人物都有什么个性特点?这些特点是靠什么方法体现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怎样?
师: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体现这些特点的?
⑵合作研讨:
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再次进行阅读、讨论和研究。
⑶交流汇总:
赏人物→赏人物性格→赏析对人物的各种描写;
赏情节→赏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赏环境→赏社会环境、赏自然环境(赏景物特征、赏各种感觉、赏具体语言)。
四、课内自主赏析
要求:结合以上提示,自主选择并阅读赏析“戏前波折”、“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中任何一部分。
五、课外合作赏析
1、出示《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拳打部分的课件。
2、让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阅读,并确定赏析内容及赏析途径。
3、各组将赏析的收获写成小文章上交。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老师提出自读赏析文学作品的希望。
七、布置作业
选择优秀小说进行赏析并写好文学短评。
板书设计
社戏(夏夜行船)→赏析小说→人物(各种描写→性格感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各种感觉、动静描写),把握景物特点、起到衬托作用。
教学体会
本节课作为文学作品欣赏课,它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初中生来讲,是符合新课程对学生提高文学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要求的。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运用上,针对新课程对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倡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呐喊:“掀掉这吃人的筵席”!“毁掉这厨房!”“打碎这铁屋子!”“发明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称为匕首和投枪,因为他总是那么无情地解剖自身的丑陋(如《风筝》)、解剖社会的丑陋(如《狂人日记》)、解剖民族的丑陋(如《看客》)给麻木的国人看。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鲁迅终究不是天生的战士,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鲁迅自有他温情的一面,象战士在未褪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
七年级下册《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溢温情的文章。然而,它是一篇被节选的面目全非的小说。这一点是我在初次教学本课时所没有注意到的。三年后,我重新翻阅资料,再读《社戏》,就决定换一种方式诠释这一课。
《社戏》选自《呐喊》。为什么充溢诗情画意的《社戏》会和鲁迅同期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收录在一起呢?因为小说自身具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两面。小说写的是作为成人的“我”两次去北京看戏,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铁,“觉得此地是不适合生存的”,于是回忆起儿时一段快乐的经历。假如把课文作为单一的文原本讲,势必会减损原作的本真。所以,我尝试从鉴赏“情趣”的角度入手,让同学理解《社戏》不单是写一群小朋友的游戏,更是写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
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深刻不是浏览所能体会的。《社戏》中的情趣以和道不尽的“人生经验通感”是它令我发生鉴赏教学尝试的根源。
看社戏是《社戏》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同学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渴望看的能连翻84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偏不翻跟头,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也始终没有出现,最怕看到的老旦却令人头疼地唱个没完。我是不是烦躁之下义无返顾地拂袖离去呢?同学从“回望”一词中读出了“我”的留恋。我追问同学,除了抱有“老旦也许已经进去了”的幻想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同学联想自身生活的实际,读出了戏前曲折的铺垫作用,如此难得的看戏机会,“我”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虑、失望、欣喜,就算戏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头也不回啊!更何况期间还有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个“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只仅是“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似的”戏台,更是因想看社戏而发生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反观自身,我们谁不曾有过费尽心血拥有却怅然若失,但决不肯轻易抛弃的情感经历?瞧,鲁迅先生的一个“回望”,能勾起我们多少似曾相识的.回忆啊。
小伙伴之间的憨厚友情,是作者动情描绘、泼墨最多的。为了满足远道来做客的“我”看社戏的渴望,小伙伴拍着胸脯“打包票”!决不吹嘘!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白鱼背着小朋友在浪花里蹿”,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多么懂事的憨厚少年!“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马上有桂生舀来水喝;归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虽“打包票”大人也会惦记。特别是可爱的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标明自身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生活中,我们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发般的由衷呢?后来双喜的阻止不过是想到阿发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小朋友啊。他们难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赛阔气的小新新人类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少年之美吗?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一种偷偷做了坏事后不会被人发现的窃喜!不少同学在我谈到此处时相视莞尔,课后他们写的《童年趣事》,证明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同学对六一公公送豆的行为不以为然,觉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结之嫌。我就和同学谈起人的种种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这和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他还有平安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志向需要。他人偷吃了自身的辛勤劳动效果,六一公公为什么要再送豆“巴结”一个小朋友呢?因为这个远方来的小客人夸自身的豆好!自身的劳动被认可,自身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况且,在中国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保守国度里,读过书的“迅哥”的夸奖又有了更高的意义。中国崇尚“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那么,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报答之意。
鲁迅先生写小朋友之间的纯洁,是在成年的“我”对都市生活失望的对比中突出的(这是编辑删去的内容),这不由得使我们认同,只有在对实际极度不满的情况下,才会更倾情地留恋逝去的岁月。“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自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哪怕是痛,也会在心头永恒的绽放。
学这一课时同学热烈的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同学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假如一定要说有一点点胜利,那也是尝试的结果。
《社戏》是七年纪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的文章。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色彩斑斓,淳朴的民风民俗,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从乐土入手,让学生找找迅哥儿在平桥村经历了哪些他感到“乐”的生活,同时概括文章详写的看社戏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电路,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进而总结出平桥村的生活,自由,无忧无虑,生活美好。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绪变化。
第二课时的主要环节是探讨平桥村的“景美”和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探讨文章的两处集中写景的段落(月夜行舟,月夜归航)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以及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人物的心情,感受,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详细分析双喜,阿发,六一公公,最后概括出平桥村的人具有的宽厚纯朴,热情好客的民风。下半节课由文章的最后一段切入,由讨论“戏好看吗”“豆好吃吗”(回到前文找答案,重在学习文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写戏的不好看)引向文章主旨,既然戏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主人公为什么如此怀念?他怀念的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那夜的戏,豆与之后的生活是的一场戏及吃到的豆有如些不同?鲁迅先生写出了孩子之间的纯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
在整个教学中感到自己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基本完成,欠缺的是朗读不够,对文章精彩段落没有反复诵读,没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深化,也对今后长久的记忆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分两个课时,时间不是很充裕,不能够兼顾一些分析反映比较慢的学生,从而使他们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这课时,学生的课堂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尝试的结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有要求,但是学生是否认真落实没有认真的去检查,也没有去细致的去搜集学生的疑问,以致于在课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中很有价值的问题。
二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的时代差异,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有些教学要求有些拔高。
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无疑是一幅令人沉醉的的江南水乡淳朴气息和淳厚人情的风情画卷——乐土钓虾放牛,月夜航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乐土少年朋友热情聪明能干,憨厚无私,热情好客,风尚淳朴。语文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发现美的眼睛,首先是在语文中发现的;塑造美的双手,最先也是在语文中塑造的。语文——诗意的栖居之地,她将美的瞬间化为永恒。语文是活的,她生机无限;语文是美的,她美不胜收;语文是有感情的,她激情澎湃;语文是会思想的,她绵密深沉。
鲁迅先生写出了孩子之间的纯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小伙伴之间的淳朴友情,是作者动情描绘,泼墨最多的,为了满足远道来做客的“我”看社戏的愿望,小伙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而“我”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多么懂事的淳朴少年!“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马上有桂生舀来水喝,特别是可爱的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祼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后来双喜的阻止不过是想到阿发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孩子啊,他们难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比阔气的小新新人类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少年之美吗?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一种偷偷做了坏事后不会被人发现的窃喜!不少学生在我讲到此处时都相视莞尔,课后布置他们写的《童年趣事》,证明很多学生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的同学对六一公公送豆的行为不以为然,觉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结之嫌,我就和学生谈起人的种种需要: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这和其它的动物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他还要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抱负需要等。别人偷吃了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再送豆“巴结”一个孩子呢?因为这个远方来的小客人夸自己的豆好,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得到认可,自己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况且在中国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国度里,读过书里的“迅哥”的夸奖又有了更高的意义,中国崇尚“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那么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报答之意。
教学这课时,学生的热烈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的文章。《社戏》选自《呐喊》,看社戏是《社戏》一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
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学生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渴望看的是“能连翻84个跟头的铁头老生”,但他偏不翻跟头,“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也始终没有出现,最怕看到的“老旦”却令人头疼地唱个没完,此时的“我”真有点失望。但学生从“回望”一词中读出了“我”的留恋,我追问学生,除了抱有“老旦也许已经进去了”的幻想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学生联想自己生活的实际,读出了戏前波折的铺垫作用,如此难得的看戏机会,“我”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虑、失望、欣喜,就算戏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头也不回啊!更何况期间还有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个“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仅仅是“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似的”戏台,更是因想看社戏而产生的种种经历和体验!鲁迅先生的一个“回望”能勾起我们多少似曾相识的回忆啊!
小伙伴之间的淳朴友情,是作者动情描绘,泼墨最多的,为了满足远道来做客的“我”看社戏的愿望,小伙伴拍胸“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而“我”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多么懂事的淳朴少年!“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马上有桂生舀来水喝,特别是可爱的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祼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后来双喜的阻止不过是想到阿发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孩子啊!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一种偷偷做了坏事后不会被人发现的窃喜!不少学生在我讲到此处时都相视莞尔,课后布置他们写的《童年趣事》,证明很多学生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鲁迅先生写出了孩子之间的纯真,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厚道,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新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教这课时,学生的热烈反应让我明白,语文课教学无定法,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点点成功,那就是尝试的结果。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根据文章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能力的传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对教材的处理,我也一直坚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则。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立足小说的三要素进行三个板块的构思展开,但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遵循要素直接讲解剖析,而是以它为‘‘线‘‘为‘‘纲‘‘。
有人说教《社戏》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在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社戏》文章来看,那晚的戏并不好看,豆呢也仅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却说是:“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如此难忘呢?
教学中,对内容的理解与剖析重点就放在了这里。我抓住课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学生去认真读书,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去思考、讨论、交流。
我尝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如果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质疑,我相信,学生质疑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提高。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发现的乐园。
不过,教完后仍然觉得留有遗憾,我设计的问题自我感觉简单,但学生理解寻读时,却似乎有点困难,心中不免失落,我想应该还是我的问题,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些,在学生不能顺利的完成我认为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时,还有一些急躁的言辞,告诫自己,今后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要耐心的调整心态,注意慢慢引导,希望下次再教《社戏》,能有所突破。
教完《社戏》,我又找到了旧课新教的途径,那就是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提供的那些资料,也要独立思考,顿悟教材尚未被挖掘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元素。
我以为,在教法上,老师要勇敢打破传统的那一套教法,争取找到最佳的突破口,除旧布新,给保守迂腐的思维定势注入新的血液,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教材不再是学生死记硬背的工具,而是变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阶梯或拐杖。
过去,我教《社戏》经常是从课文分段和归纳段意入手,而这一次,我是从缩写课文开始,段落划分和归纳意思只字不提,学生反而更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体,我说到后面,学生能马上联系到前面。
过去,我讲课从介绍鲁迅开始,而这一次我从提问“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开始,鲁迅介绍等结束课文之前,联系文章末段深刻含义与中心意思的时候再联系起来一起说。
过去,我极少注意文章对一系列儿童心理的细微刻画,此次特别关注了,还挑出来板书于黑板:“郁闷——兴奋——急切——烦躁——依恋——欢畅——回味”,并合理建议学生应正确调控课堂情绪,联想到“人是情绪动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点拨引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正确理解。
最高兴的一点是,我能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给学生适机的点拨:小孩的性格往往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本文虽然只写小孩和老人,不写一般成人,但读者可以推想到大人的为人态度与孩子一样是热情好客、真诚纯朴的,于是,我们才那么坚信平桥村的的确确是个民风淳朴、风光优美的江南水乡了。由此我们可以推广来联想,你们在学校的言行表现,等于是从另一个侧面暗示老师:你们的家长是怎样在家对你们进行辛勤引导的。
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一点点改变,生活就变得更美好”。没错,教师创造性劳动,主要就表现在随时随境改变自己教学思路,去适应不同背景下的学生更快的发展需求。
在上《社戏》这篇课文时,我也是这样做的。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充分研究教材特点。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话题是《幸福的滋味》,单元阅读要求是阅读本单元课文,揣摩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资料。但这篇文章,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资料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经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完美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资料,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充分研究文章特点。
有人说教《社戏》课文最终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在研究,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明白,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完美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社戏》文章来看,那晚的戏并不好看,豆呢也仅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却说是: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如此难忘呢?
三、在教学过程的落实上,充分引导学生参与。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堂课我十分注重让每个学生全员全程参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学生去认真读书,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去思考、讨论、交流。
我尝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如果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质疑,我相信,学生质疑的本事会得到充分的提高。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发现的乐园。
当然,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有要求,可是学生是否认真落实没有认真的去检查,也没有去细致的去搜集学生的疑问,以致于在课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中很有价值的问题。
二是对学生的实际情景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没有研究到学生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的时代差异,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有些教学要求有些拔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