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最佳10首古诗

七夕最佳10首古诗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10首 08-21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通常祈求姻缘、表达爱意。古人在七夕这一天,会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写诗赋词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深情厚意。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七夕最佳10首古诗”,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七夕最佳10首古诗(篇1)

一、秋夕

【作者】杜牧 【朝代】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乞巧

【作者】林杰 【朝代】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三、七夕

【作者】崔涂 【朝代】唐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四、菩萨蛮(七夕)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凤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五、七夕

【作者】徐凝 【朝代】唐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最佳10首古诗(篇2)

六、七夕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七夕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八、七夕

【作者】杜审言 【朝代】唐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珮,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九、鹊桥仙 纤云弄巧

【作者】秦观 【朝代】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行香子 七夕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汇总一篇)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 篇1

1、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作者: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3、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作者: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4、中秋登楼望月

作者: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5、霜月

作者: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6、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9、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0、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1、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作者: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3、中秋待月

作者: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14、倪庄中秋

作者: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15、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中秋见月和子由

作者: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s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17、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作者: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词(优质五篇)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词 篇1

1、中秋月下作赠吕秘校

北宋 · 徐积

去年中秋月,与子共吟诗。

今年中秋月,与子嗟别离。

前书约相见,颇说中秋期。

夜久风霜寒,对月空相思。

2、送客之三衢

北宋 · 释净端

今日忽相见,俄然又相别。

三衢山水清,好赏中秋月。

3、南歌子 再用前韵

北宋 ·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

寓身化世一尘沙。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早知身世两聱牙。

好伴骑鲸公子、赋雄誇。

4、阳关曲 中秋月

北宋 ·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中秋谒李生

宋 · 周贯

今年中秋夕,来赴去年约。

不见破铁铛,弹指空剥剥。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词 篇2

1、中秋月二首 其一

北宋 · 韩琦

自古中秋月,风骚昨意难。

几人亭醉笔,终夕凭危栏。

海际掀鲸目,云端擢露盘。

一年相别恨,并与此时看。

2、中秋吟

北宋 · 邵雍

中秋光景好,况复月团圆。

大抵众所爱,奈何兼独难。

天晴仍客好,酒美更身安。

四者若阙一,不能成此欢。

3、访南园张氏昆仲因而留宿

北宋 · 邵雍

中秋天气随宜好,来访南园会隐家。

贪饮不知归去晚,水精宫里宿烟霞。

4、中秋夜月

北宋 · 黄庶

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

天上必应霜露早,桂丛凋尽饱青光。

5、中秋夜作

北宋 · 刘敞

凄风白露堕清秋,月上江湖开客愁。

世事纷纷欲如发,醉醒任意判悠悠。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词 篇3

1、水调歌头 中秋

北宋 ·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樽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2、怀寄寇元弼王文举十首(乙丑八月彭城赋) 其六 登黄楼

北宋 · 贺铸

何处延明月,东城百尺楼。

故人那得见,后夜是中秋。

3、中秋夜酌

北宋 · 张耒

一片秋天碧万寻,月华初上水沈沈。

遣愁不用先愁醉,更看清光到夜深。

4、近中秋

北宋 · 张耒

姮娥药熟桂华新,满贮清光待出云。

徐御冰轮行碧落,世间多少感秋人。

5、八月十五日夜清溪舟次

北宋 · 张舜民

清溪水底月团团,因见中秋忆去年。

旱海五更霜透甲,郴江万里桂随船。

昔看故国光常满,今望天涯势似偏。

只恐姮娥应笑我,还将只影对婵娟。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词 篇4

1、中秋夜泊武昌

唐 · 刘淑柔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

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

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

2、赋月

唐 · 李绅

月,光辉,皎洁。

耀乾坤,静空阔。

圆满中秋,玩争诗哲。

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

万象照乃无私,琼台岂遮君谒。

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

3、中秋月·中秋月

明·徐有贞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4、中秋月

唐 ·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5、中秋夜洞庭圆月

唐 · 姚合

素月闲秋景,骚人汎洞庭。

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

练彩凝葭菼,霜容静杳冥。

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

圆彩含珠魄,微飙发桂馨。

谁怜采蘋客,此夜宿孤汀。

中秋节最佳10首古诗词 篇5

1、中秋夜宿光州陈寨驿

宋 · 廖刚

南来无侣路三千,八月荒村看月圆。

独酌不成眠未得,静随寒影落天边。

2、庐陵中秋对月

宋 · 徐俯

岭近山相属,江通水不流。

无云方万里,有月正中秋。

3、临江仙 甲子中秋微雨,闻施君家宴,戏赠

宋 · 李光

画栋朱楼凌缥缈,全家住在层城。

中秋风露助凄清。

香凝燕寝,遮莫下帘旌。

佳节喜逢今夕月,后房重按新声。

姮娥端解妒娉婷。

微云点缀,不放十分明。

4、中秋戏赵公子

宋 · 洪刍

南国佳人翠自颦,西山爽气我相亲。

只应此夜团团月,偏照寒窗独宿人。

5、生查子

宋 · 朱敦儒

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

澹照碧纱灯,冷看银屏雪。

风露转萧寒,砧杵添凄切。

伏枕漫书空,到晓愁难说。

古诗词三首课件


小编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古诗词三首课件”的相关资料,希望您能够查收。教案和课件是需要老师精心准备的,这需要我们的老师自己抽时间来完成。教案是教师展示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关键的信息和知识!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1)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B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学习诗句

①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看注解理解词义;c.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d.反复朗读,

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②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比较学习

①引导比较异同。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②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③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引导归纳

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背诵,默写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2)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

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3)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

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7.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8.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9.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注意读准“畔”声母是p”帐”的翘舌音zh。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

王安石

张籍

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古诗词三首课件(篇5)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中秋节十首古诗


中秋节十首古诗 篇1

1、中秋月下作赠吕秘校

北宋 · 徐积

去年中秋月,与子共吟诗。

今年中秋月,与子嗟别离。

前书约相见,颇说中秋期。

夜久风霜寒,对月空相思。

2、送客之三衢

北宋 · 释净端

今日忽相见,俄然又相别。

三衢山水清,好赏中秋月。

3、南歌子 再用前韵

北宋 ·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

寓身化世一尘沙。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早知身世两聱牙。

好伴骑鲸公子、赋雄誇。

4、阳关曲 中秋月

北宋 ·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中秋谒李生

宋 · 周贯

今年中秋夕,来赴去年约。

不见破铁铛,弹指空剥剥。

中秋节十首古诗 篇2

1、中秋无月

明末清初 · 钱澄之

似闻今闰月,忽漫是中秋。

有弟携家酝,呼儿办小舟。

絮云旋入夜,片雨不成游。

或恐非佳节,休为败兴愁。

2、水调歌头 中秋,次东坡韵

清初 · 邹祗谟

何处吹芦管,双剑倚长天。

银河万斛湔洗,风景似当年。

料得玳楼帘捲,又怕玉人衣薄,香裹夜珠寒。

破镜衔团扇,寂寞小楼间。

飘蝶梦,惊鸟睡,搅花眠。

刚道人间月半,天上月团圆。

我是前身金粟,伊是今生玉女,何事不周全。

待驾青虬去,仔细问婵娟。

3、中秋泊济宁

清初 · 释今无

世上中秋节,征人万里情。

可怜一夜月,尽向客途明。

樯入山东影,江流辽海声。

篷头深默坐,细碎问平生。

4、城头月 其一 中秋雨夜书家信后

清 · 蒋士铨

他乡见月能悽楚。

天气偏如许。

一院虫音,一声更鼓,一阵黄昏雨。

孤灯照影无人语。

默把中秋数。

荏苒华年,更番离别,九载天涯度。

5、中秋夕感亡儿作

清 · 赵翼

又看中秋片月圆,未乾老泪再潸然。

一家依旧团圞夜,怜汝孤魂若个边。

中秋节十首古诗 篇3

1、中秋月下作

北宋末 · 周紫芝

去年城南作中秋,江云遮月烂不收。

幽人独对秋风立,姮娥似隔重云羞。

更长忽听晓鼓急,梦去只有残灯留。

今岁不知身在此,门枕长江风自起。

樽中有酒坐有客,江面如天月如水。

秋风满树凉叶飞,新欢欲尽还成悲。

身其馀几事不偶,老之将至吾今衰。

人生阅世自有数,万事反覆难预知。

何当举酒一再拜,与月更作明年期。

2、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宋 · 曾几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3、八声甘州 其二 丙寅中秋对月

宋 · 向子諲

埽长空、万里净无云,飞镜上天东。

欲骑鲸与问,一株丹桂,几度秋风。

取水珠宫贝阙,聊为洗尘容。

莫放素娥去,清影方中。

玄魄犹馀半璧,便笙簧万籁,尊俎千峰。

况十分端正,更鼓舞衰翁。

恨人生、时乎不再,未转头、欢事已沉空。

多酌我,岁华好处,浩意无穷。

4、病中杂咏 其二

元 · 萨都剌

为客家千里,思归月满楼。

木犀开欲尽,病里过中秋。

5、友人拟古乐府因题十绝句 其六

元 · 黄清老

今夜中秋月,含情独上楼。

辰星三两点,偏照玉帘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