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精选12篇)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07-22

当汉字在黑板上连绵成诗,当拼音在课堂中拼凑成故事,一份优秀的小学语文教案,便是连接孩子与语言世界的桥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1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懂,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得到潜能的教育。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 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习《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达尔文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达尔文,你正在小岛上考察。如果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

8、讨论交流

是呀,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那些翅小的昆虫哪里去了呢?

9、朗读第二自然段

1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做的呢?

1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然后汇报。

出示句子: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便逐渐消失了。

13、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讲了哪几种昆虫?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清三种昆虫的情况。

14、思考后讨论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15、让学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内容,集体评议。

16、那么,达尔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书:反复 观察 比较

1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

是啊,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有趣有意义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生字

“容 、 究 、 易 、 研”

①观察“容、究”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学生发现回答

③说说怎样记住“易、研”这两个字。

④学生交流

⑤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监写、描红。

四、复述课文

1、老师指导复述

考虑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练习复述

3、同桌自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7、有趣的发现

反复 观 察比较

达尔文 由于……就……

终于 找到 答案 因为……所以……

由于……便……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2

一、教材分析

《江南》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民采莲的情景,重点描绘了江南盛夏时节的美丽景色:荷塘莲叶如盘,荷花绽放,鱼儿欢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情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本诗共七行三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的情景。有景、有情、有韵、有趣,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在读中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江、南、可、采”等8个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认识2个新偏旁和2种新笔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读中感悟,后理解并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能够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会认8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相关的偏旁和笔画。

2、理解文意,背诵课文,感受江南美景。

3、体会诗歌意境,感受鱼儿与人同乐的欢快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江南》,认读江和南字。

2、欣赏江南水乡秀丽风光的图片。

3、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请学生读,教师指导并强调读好“采”“莲”的读音。

5、课件出示加上停顿符号的课文,教师教学。

6、指名学生读出节奏,教师指导朗读。

(二)入情入境,析读文本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去采莲,感受采莲的乐趣,相信大家会读更好!

教学前两行

1、出示莲花图片,认识莲花的各个部位;

2、认识生字“采”“莲”;

3、出示满塘莲叶,学生说一说感受

4、教师重点讲解“田田”一词,表示莲叶又大又绿、茂盛鲜亮,莲叶数不清、挤在一起多的样子!

5、指名读、感情朗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教学第三行

6、出示课件鱼儿动画游,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7、认读“鱼”字;

教学后四行

8、想一想:鱼儿们都在干什么,它们又都是怎么做的呢?

9、请同学们在书上圈出“东、西、南、北”四个字并认读;

10、认识平面图上的方位;

11、请同学们上讲台演一演、同学们一起演一演(边读边演)

(三)回归整体,趣读诗歌。

师:同学们江南的美景可真令人陶醉啊,你们能把这首诗读好吗?

1、指名学生带着动作朗读、齐读感受诗歌美;

2、介绍“汉乐府”:是一个专门写歌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3、听歌拍手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验课堂效果。

5、教学背诵小技巧,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品味文美。背诵课文并根据本课所学内容画一画江南的美景。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

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

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会认7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横折沟”和1个偏旁“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题导入:

1、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有个好朋友,常常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它说话,就是不开口。

谜底:影子

2、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呢?影子在你的什么方向呢?影子有什么特点?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9课《影子》板书课题,看看书中的小朋友的影子有什么特点?

二、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出示图片:

提问:图上画的都有什么?他在干什么呢?

过渡语:影子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3、老师引导学生再次读课文,要求在课文中画出整体认读音节和轻声音节,并多读几遍。

4、抽读生字和会认生字卡片。

5、记清字形:

(1)狗:左右结构。认识新偏旁“犭”。

(2)跟:左右结构。左边“足”;右边“艮”,上边不加点。

(3)常:上中下结构。上边“]”;中间“冖”;下边是“吊”。

(4)它:认识新偏旁“宀”。下边“匕”。

四、朗读课文,了解影子的特点。

1、自己读全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2个)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第一幅图,读第一自然段。

想想:影子在小朋友的什么地方?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前后

(2)在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呢?小组同学结合问题进行讨论。

(3)请学生回答。(当太阳在小朋友前上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身后,)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

(4)那么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边呢?(当太阳在小朋友后上方时,影子在小朋友的前边)可以让学生动笔画出小朋友、太阳、影子的位置。

(5)请大家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把影子比作什么?

(6)指导朗读,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照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

提出问题:影子在小朋友的什么地方?结合图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在左,什么情况下在右?

(2)学生结合两个问题思考。

(3)四个同学一起讨论。

(4)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板书:左右

(5)学生用学习第一段朗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

(6)试着背诵第二段。

4、朗读全文,说说影子有什么特点?

5、练习背诵全文。

(1)自由背。

(2)指名背诵。

五、除了在太阳底下能出现影子,还有什么时候也会出现影子?请你们自己亲自去体验一下。

六、学习生字

抽读生字卡片:个、右、友、朋、左、后、我。

七、巩固练习

1、在生字本上写生字作业,每字3遍。

2、练习背诵全文。

3、课后练习3,说说在你座位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谁。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方式,提高......能力,体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共鸣;培养......精神;陶冶......情操。

例:《窃读记》

知识与技能:会写“窃、腋”等7个生字,会读并理解“窃、倾盆大雨”等14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内容关: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例:《触摸春天》

A.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加以说明。

(1)作者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刻画安静触摸春天?(动作描写)

(2)哪些动词体现出安静触摸春天的过程?(流畅、磕磕绊绊、慢慢、伸出、伸向)

“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换做是你,你做的到吗?为什么安静可以?

(3)一个盲女孩不是呆在家中,而是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穿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女孩?

(4)文中哪个词语体现出安静触摸春天带给主人公“我”的震撼。(极其准确)

(5)试着读一读,体会应该用什么语气。

B.安静是怎么处理这只蝴蝶的呢?

(1)安静为什么放飞这只蝴蝶?(让蝴蝶回归自由,善良)

(2)那安静能看见这只飞走的蝴蝶吗?(看不见)

(3)那她为什么还要“仰起头来张望”。(用心感受)

(4)想象安静此时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向往、好奇、期待......)

(5)这说明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C.面对此情此景,身为主人公的我都做些什么?

(1)为什么说安静的心上,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她想象蝴蝶飞走的样子)

(2)我在看到安静抓蝴蝶和放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由惊讶到感动)

(3)从中你能感受到主人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这首诗通俗易懂,却耐人寻味,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教师总结的方式,也可以用学生总结的方式。具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选择。

六、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行动类:

学科内:

(1)识字写字:摘抄喜欢的美词美句

(2)阅读培养:搜集......风俗习惯

(3)口语交际:将这篇文章复述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4)写作练习: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随作者一同进入......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学科间:

(1)语言:搜集词汇

(2)音乐美术:分享描绘......风光的歌曲和画作

行动类:

搜集各民族风俗习惯,小组合作办一份”......“为主题的板报。

七、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6

问: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答:一个完整的教案之中,以下这几点内容缺一不可。初学写教案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坚持写一段时间就会得心应手了。

一、确立教学目标

一篇完整的教案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你这一课要达到什么程度。在写教案之前这一点一定要考虑清楚,确立目标之后才能往下进行下一步。

二、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你本节课必须完成的目标,而教学难点就是相对来说不容易达到但又要求达到的目标。这两点一定要区分开,以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

三、设计导课

导课指的是你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之中,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激趣性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导入形式来进行导课。

四、讲授新知识

导入新课之后就开始讲课啦!这也是上好一节课的点睛部分,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好好设计这一部分。

五、进行总结

课文讲完之后就要收尾了,这时我们需要用一段话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这个总结称之为小结!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自学批画。

⑵小组交流讨论。

⑶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科学故事

二、导入新课,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科学史上,这么多这样的真实事例说明了什么?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自由读7、8自然段,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⑴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⑵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有准备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总结写法,知识迁移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最后写得到的启示。)

2、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例,如果让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来证明这个观点,你打算怎样写?口头表述,评价。

3、你觉得还有哪些观点可以用我们熟知的事例来证明?拓宽学生思路。

4、自己确定一个正确的观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独立练笔,形成文字。

5、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小练笔,注意正确评价。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M.f215.cOM 中学范文网)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花入画,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以花的话题入画

师:在我们的教室窗台上摆满了我们精心养植的花草,它们点缀了我们的教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关于这些花,你了解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师:清代诗人郑燮对兰花情有独钟,他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郑燮的画作。

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兰石图》、《墨兰图轴》、《山顶妙香图轴》

2、师:郑燮不仅爱画兰花,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表达对兰花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香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教师范读。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解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全班齐读。

5、了解诗中大意,师配乐讲述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句

(一)看兰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兰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山顶上头)

2、身边的兰花和这里的兰花进行对比:

3、指导读第一句。

师:是呀,而这里的兰花却是长在“千山顶上头”呀,这么高!谁能把这种高给读出来呢?

师小结并过渡:兰花,它长在千山之顶,可以俯视群山,仰望皓月,真正的怡然自得呀!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二句

(一)闻香

1、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显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妙香稠)

(二)品香

1、初步理解“妙香稠”的字面含义。

师:香到什么程度?(稠)读出“稠”的感受。

2、进一步体会花香的“妙”

师:花香本是四溢的呀,为什么这里的花香却这么“稠”?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谈。

师:本该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间聚集,竟香浓到令人感到粘稠,这是多么奇妙的花香啊!

来,再读这句诗,读出又粘稠又奇妙的花香来。

过渡:难道这里的兰花真有那么香吗?带着这个问题听听老师下面的介绍。

3、进一步理解“妙香稠”的含义。

4、师:听了有关郑燮的介绍,结合郑燮的人生经历,这里的“妙香稠”还暗指什么呢?

师:兰花啊,只有你高贵纯洁的兰花才能理解郑板桥呀!读第二句诗。

5、全班齐读一、二句诗。

学习三、四句诗

1、师:你们再轻声读读三、四句诗,读懂了什么?

结合刚才的介绍,这里的的“喧闹”仅仅是在写兰花和兰花脚下的浮云吗?

2、师:身处其中的郑燮是什么态度呢?(来不相知去不留)

是呀,这不就是郑燮的志向的表白吗?这里的兰花不就是郑燮的真实写照吗?这就叫“借物言志”。(板书:借物言志)

3、小结。

4、指名读,边读边评价。

5、回归整体

配乐齐度读古诗。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9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永嘉楠溪江。永嘉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村里的人们走亲访友总要过这条清澈的小溪。以前,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搭石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教案

师:请看村里的人们就是依靠这一块块石头过小溪的。

师:我们把这一块块石头就叫做搭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刘章爷爷每次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也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书读得很认真,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确。

师:孩子们,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不便、很麻烦甚至会很辛苦的,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叫搭石。

师:好的,了解了什么是搭石。读了课文以后,搭石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是的,这种渡水的方式给家乡人们带来了方便。

师:是呀,你也有感受。

师:哦,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师:是吗,你们都有自己的体会。

师:方便的、还有很美的、你们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有一句话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

师: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里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够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块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跟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article/找一找描写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两句。(行变红)这有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不敢肯定了。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那叫做

师:齐读两遍。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吧,男同学来读一遍。

师:读准了,要注意整齐。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从哪儿体会美了呢?

师:是吗,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

师:哦,这是你的理解,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师: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师:像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师:后面的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并没有人指挥,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体会得多好呀。/sjbwz/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了吗?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它是第几种意思呢?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好的,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好的,还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绰是宽的意思?再想想看。

师:哦,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是宽裕、富裕、有余了这才叫做绰绰有余。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你体会得真形象,这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还有吗?

师: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你来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到画里呢?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10

说教材:

《称赞》这课是一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10个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发现小刺猬身上的优点,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称赞。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这儿有个词语宝宝,不知道谁认识?(板书:称赞)指名读,齐读。

2、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称赞》,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更好的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问题意识也是一个学生具有较好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质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并标好自然段。

2、认读生字。

3、分自然段读课文。

[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小组的互助互帮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小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我很注意小组学习的效率与效果问题,在学习中我确定了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小组学习后我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反馈,如在教学中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来认读生字,或者请两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比赛读。这样为了小组的荣誉,在小组的学习中小朋友们会更认真,优秀的小朋友也会主动地去帮助那些一下子跟不上的小朋友,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精读课文

1、听录音,认真听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与方法,思考课文中讲了谁称赞谁?

[学生的模仿性是非常强的,因此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小朋友听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好的朗读方式方法,好的语气,会在他后面的朗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模仿它,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更进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好的音像材料的示范,在遇到没有音像材料时,或者个别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经常会亲自朗读,给学生以朗读上的示范与指导。带着问题听,可以让学生更有目的性,听得更专心。]

2、自由读课文,用“”“”分别画出小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在听了之后,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课文,他就会对自己刚才听到的朗读有一个亲自体验与尝试的过程,并且我让学生有读的过程中边读边画画,让学生有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第1~3自然段)

(1)、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

(2)、读,思考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3)、比较:你真能干!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4)、老师也想来称赞一下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那么好看,那么精致!

请学生来评一评。

(5)、你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在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感悟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小板凳很粗糙,但小刺猬却能通过它的仔细观察发现小獾的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从而看出小獾的态度很认真,也发现小刺猬的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能称赞人。在“你真能干!”“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那么好看,那么精致!”三句话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称赞也要具体,称赞到点子上,这也是主纠正小朋友在的课堂上评朗读时,很多学生就一个好,但就不出好在哪儿,在这里给学生指出一个称赞的方法。在后两句的称赞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思维,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称赞也要根据实际,否则就起不到好的效果了。]

__4、学习第9自然段。

(1)、读,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2)、填句子练习。

小獾接过苹果()了(),说:“你的苹果红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小獾接过苹果()了(),说:“你的苹果甜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在这里我注重让学生发现“闻”与“香”的关系,从而举一反三,在填句子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填写课后要求的“()了(

)”的词语形式,也让学生了解句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拓展

找找小朋友身上的优点,称赞称赞。试着写下来。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并能把自己对别人的称赞写下来。这也是一个练笔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的能力。]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怎样写小学语文教案简短明确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居然、成熟造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怎样与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的。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揭示课题,理清思路

简介作者生平,理清课文线索,明了作者思路。

板书课题,提问题:落花生是事物,以它为题,可以有几种写法?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介绍花生生长周期,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可以落花生为线索,通过写事,来揭示某一种道理。

②介绍作者。

二、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来揭示做人的道理。

三、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开辟(p@)榨(zh4)油爱慕(m))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在课文中理解词义;通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常用词语。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①投影出示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常用词语,让学生认读。

②说说容易错的字,区别:辟与僻;慕与暮、幕、墓。

③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④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后说说哪个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

四、指名读课文,把握段意,明了重点

概括段意:

①我们姐弟几个在我家后园的半亩空地上种花生,几个月后居然收获了。

②收获节上,父亲与我们一起谈花生的好处,使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

2.做填空练习。(课后练习1)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借物喻人、有详有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喜欢)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这篇《落花生》是不是告诉我们花生什么样子?如何好吃啊?(不是)而是以落花生为题,以落花生为线索写了一件事,什么事?(我们种花生,过收获节的事)(板书:种花生,过收获节。)

二、朗读提问

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看课文种花生和过收获节两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是详写?学生读后回答。(过收获节是详写,是重点。)

三、分析重点段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2.回答问题:回答1后,读书上的句子: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3.回答: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吃花生,谈花生)哪个是重点?(谈花生)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板书: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习(见课后)。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外,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中心思想。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五、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2.大家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六、作业

①造句;

②听写词语;

③抄写句子。(课后练习3)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落花生》教学设计十一,落花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

Copyright©2006-2025 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湘ICP备2022004057号-6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