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2篇)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 07-25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是精选的两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供您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 篇1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逐渐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关注课堂的根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作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为课堂注入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趣味盎然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名人曾说,学习寓言应让课堂充满童趣,不能用单一的寓意限制学生的思维。在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对学生童心和童趣的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描述井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你们觉得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呢?
(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会看到绿油油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
生:它会闻到桂花的香味,看到学校里开满了桂花。
生:它看到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四处走走,看看美丽的风景和高楼大厦。
(就在我沉浸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时,一位学生忍不住插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象。
师:(师一愣,充满好奇)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因为它可能看到路边满是垃圾,臭味扑鼻。
(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生:它看到有些人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漂浮着鱼的尸体,感到恐惧。
生:它看到有人砍伐树木,鸟儿失去了栖息之地。
生:它看到有人抓住它的同伴,残忍地将它们卖给餐馆。
生:它看到路上的车飞快经过,根本不顾及行人,汽车尾气让它窒息。
生:因此它觉得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所描述的那样美好,它想回到安全的井里。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让小青蛙留下来,让它开心地和我们一起生活呢?
(学生们思考片刻,兴趣盎然)
生: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广告牌,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告诉大家应与动物做朋友。
生:对那些随意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进行举报,让警察来处理他们。
生: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要自己了解环保知识,并向朋友和家人宣传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理念。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棒!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环境,爱护家园,青蛙就会留在我们身边,动物们也将快乐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样的美丽风景。我没有用固定的观点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他们的发现,让他们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励,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共同感受到生命的涌动,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一个自出生起成长的儿童,其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思维、认知、情感、语言和词汇的源泉,都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学习具有生动而真实的魅力。课程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生动活泼。
在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讨论青蛙看到的美丽场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但一位学生却提出青蛙可能不会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我让他解释原因——因为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的想法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聚焦于生活的观察。而此言一出,激起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各自分享自己所目睹的环境问题。《新课标》指出:“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与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此而更加美丽。”
- yjs21.com小编精心推荐:
-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 | 公招小学语文教案案例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教材和教案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如同海洋,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蕴含着欢乐和宝藏,孕育着灵感。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在语文中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起点。只有在生活的碰撞中感悟,才能激发创造力的火花。
案例中,正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得“我觉得青蛙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象。”的想法出现。这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关注周围,倾听万物,感悟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课堂因此充满了新鲜的疑问和思考。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是相同的。”确实,生活处处蕴含语文,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生活。案例中,我及时提出“那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讨论。这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重视社会实践,倡导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积极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课堂与生活的结合可以通过平等对话促进学生结合实际学习语文,这体现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也充分展示了生活是课堂的源泉!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 篇2
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的儿童,如何培养小学生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马虎。每位教师都需在上课前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讲课内容需要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顺利开展课程。许多实践证明,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认真做好准备,有的甚至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最终所制定的教学方案成为年轻教师学习的参考材料。而案例分析又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与提升的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完成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研究,并熟悉教材,以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这将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必要知识。在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故此,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还是新入职教师,要在课堂上取得成功,首要任务是学会制定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方案,依据不同的教材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语文教学设计,这是确保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分析小学案例的目的是反思以往的教学,总结经验,最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所谓最优化,是指用较少的投入获得高效益,使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优秀的水准。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根据《新大纲》提出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这其中,学生的发展应当涵盖德、智、体、美的全面素质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有本质区别,“传授”依赖于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发展”则主要通过学生的内部动机,推动自身素质和个性的提升。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激励。
《新大纲》中明确了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美的情趣,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对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言的能力,但它与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密切相关。因此,语文素质也可以理解为做人素质。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是必要且可能的。yJs21.coM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授语言的知识和道德教育,学语文与学做人是统一的。这一统一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决定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内容,教学任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这正是做人素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必须选择的教材中蕴含真、善、美的因素。许多课文描绘自然美景,歌颂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高品德,以及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创造性成就,还揭示了旧社会儿童的悲惨生活。课文中的人物情感表达和作品思想内涵,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发生思想情感的变化,从而逐渐理解做人应当坚持的价值观。课文中展现的光辉形象、动人情节和优美景色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这些经历会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象,激励其成长。只有学生对作品的语言有深入的感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所传达的内容。因此,语言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密不可分。
小学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文化与价值观的统一,但对语文学习与做人教育的统一尚不够明显。通过语文学习来提升道德素质,不仅要求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还必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是“知”的层面,更需要“行”的实践。但这种转变不能立即实现,而需持续的熏陶和积累。
总之,学习语言和学习为人是相辅相成的,但二者的统一需经过努力实现,而不能简单地将语文课转变为思想品德课。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持续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把各项任务实现统一。
-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您推荐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专题,欢迎访问: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