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十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2025-10-27

作为一名勤勉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优质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步骤及时间分配等内容。以下是一份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帮助。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录像片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天都峰》读dū不读dōu,“假”“似”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jià”、“sì”。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 铁链 似乎 犹豫 奋力 攀着 手脚并用

终于 辫子 鼓舞 决心 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

3.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通过学习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书。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3.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

5.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让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习第3~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3~9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3.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①指名读6、7自然段。②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③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4.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5.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①指名读8、9自然段。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6.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①找,②读,③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7.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8.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找出爸爸说的话。

2.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3.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处理生字的字形

(一)“暑”字注意是“曰”字头。

(二)“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几”。

(三)“似”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四)“辫”字中间是“纟”,和“辩”“辨”“瓣”区分。

(五)“舞”字中间是四个小竖,右下是三笔写成:一。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写工整、正确。

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读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见书。)

(二)指导学生造句。

终于——

纪念——

鼓舞——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方法和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设计意图: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出示天都峰的图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边读书边勾画。

指名说全班交流: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比较句子,体会“终于”一词。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比较句子,从“终于”这个词体会登山的艰难,登上后的喜悦心情。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c、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出示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齐读爸爸的话。

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6、7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写了( )( )( )爬上天都峰,其中重点写了( )。

2、这两段话中,用了攀着、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这些词语,既突出了爬山的( ),又表现了他们不怕( ),勇于( )的精神。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⑴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知识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鼓励品质,只能初步地培养。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养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习惯。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介“请假条,发烧按时……”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写请假条。

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请假条

教学准备:

投影、写有请假条的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理介第1、2自然段教学有关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如果你有事不能按时来学习怎么办呢?

2、揭题。

3、质疑,为什么要写请假条?请假条该怎么写?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带着上面质疑时间题听录音范读课文,初步了介课文内容。

想一想:课文哪一段写“为什么”要写请假条?哪一段写“怎样”写请假条。

2、自由读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生字教学

1、看拼音卡片读生字。

2、说说哪些字难写难记,该怎样记

3、指导书写

4、给生字扩词

四、学习第1一2段

1、分小组自学第一段

思考:请假条是谁写的?写了什么内容?(谁、原因、时间、姓名、日期)

2、交流汇报

3、分学习小组学习第2段

(1)、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2)、理介“按时、制度”等词意

五、小结:说说第1一2段告诉我们什么?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自读课文,学习理介第3一4自然段

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说说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二、学习第3段

1、默读第3段,用“一一”划出有关怎样写请假条的句子。

2、“……”表示写请假条先后的词语。

3、出示投影片,“请假条”,按“先”、“再”、“最后”三个词分成三层。

4、指导写请假条的内容和格式

内容:向谁请假、写谁请假、请假原因、请假多少时间、请假人姓名和日期、格式讲、介。

5、用自已的话来说怎样写请假条。

6、试写请假条。

三、学习第4段

自由读一读,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理介

四、小结:、说说怎样写请假条

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第4题。

第三课时

要点:词句训练,学习写请假条

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说说怎样写请假条

二、写请假条

4月15日,王平感冒了,不能上学,向楼老师请假一天。

1、读上面的原因

2、自由写请假条

3、评议,说说怎样写(分析)

三、学习第5题

1、自己完成第5题

2、分析:哪些地方写得不对,为什么?

李丽写的请假条有一处不对,没有写明向谁请假。王英写的请假条,没有写明请假多少时间,没有写明请假条的日期)

3、自已择一篇写。

四、作业:

自己编一则事,写一则请假条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的习惯。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请假条、发烧、按时、如果、制度、顶格、冒号、原因、时间、姓名、日期”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写请假条。

重点:

1、掌握生字词语。

2、学习请假条的写法。

难点:

简明地把请假条应写的内容写清楚。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有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生病了,不能来上学,那该怎么办?[今天,我们班的××同学生病了,不能来上学,他写了一张请假条。出示,这张请假条写得对不对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2、出示课题:9、请假条。假:读准字音,记记字形,给字找朋友。

3、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⑴、请假条写给谁?

⑵、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⑶、请假条怎么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你解决了刚才同学提出来的哪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回答,结合教学生字。

⑴、谁写给谁的?学习生字:利、华、英。

⑵、为什么写请假条?学习生字:按、如、或、制、度。

⑶、请假条怎么写?学习生字:并、冒、号、另、期。

2、课文一共几段?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王利华为什么要请假呢?出示请假条。(小黑板)

3、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为什么要写请假条呢?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2、李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主要讲了什么?

⑴、理解“按时”,“制度”。

按时:准时,不早到也不迟到。

制度:说说我们学校有哪些制度。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4、齐读这一段。

五、复习巩固。

1、读字组词。

2、说说本节课学的生字哪个最难写,学生说一说,教师指导书写。

六、课后作业。

1、抄写前两段中的生字。

2、朗读课文1、2自然段。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4个生字,知道“制度、另起一行”等词的意思。

2、学会写请假条。

3、知道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能写请假条。

教学难点:

正确写请假条,养成不上学写请假条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条不好的消息。

出示

今天,王刚感冒发烧了,要去医院看病,不能来上学。

怎么办呢?看谁的办法多?(生说……)明确写请假条的意义。

结合学习、理解“制度”

出示课题,学习生字“假”

二、自学课文

看能不能帮王刚写一张请假条。

1、自己读课文,可以同桌交流写请假条的方法

2、共同交流,帮助王刚写一张请假条

3、熟读第三自然段

4、用上“先……再……最后……”说说请假条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

1、读生字词

2、轮流读课文

3、按课文填空:课后习题4

四、作业

试着完成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

2、完成课堂作业2

3、回忆写请假条的方法

用上“先……再……最后”说一说请假条该怎样写。

二、说说下面两张请假条分别错在哪里

完成课后习题5

三、学习课文第2段

为什么一定要写请假条呢?看看李老师是怎么说的?

熟读第2段,提出质疑

四、小结

根据下面内容写请假条

4月15日,王平感冒了,不能去上学,向楼老师请假一天。

五、巩固练习

《课堂作业》6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笋芽儿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认读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由朗读略知笋芽儿是在春天生长的。

4、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挂图、预习到田间、山间看竹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竹林图,让学生讲竹林的美。

2、师:谁知道竹子是怎样长成的?

3、让学生联系生活讲讲竹笋的样子及生长过程。

二、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

三、再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笋芽儿在 时候醒来。

2、笋芽儿脱下 ,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讲解要点)

2、小组测读

3、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组词

3、分析字形

4、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测读生字

2、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请读懂的同学讲讲读懂的内容。

3、师点拨

4、再自由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钻出地面,长成了竹笋,再长成 。

三、学习重点段

1、师引导:笋芽儿在地底下时看到的是什么?

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看到的是什么?

2、师引导:大家喜欢读哪一段?

3、齐读第6段,完成练习。

笋芽儿( )钻出了地面( )

看到了 ( ) 明亮美丽( )

4、这个世界真美啊!指导朗读。

5、自由读第7段后组成小组进行表演。

6、齐读:要求读出笋芽儿成长的快乐、自豪。

四、朗读第1-5段,完成练习

笋芽儿在( )时候醒来, 和 呼唤笋牙儿, 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一、问题切入,解读词意。

二、探究重点,品鉴词境。

三、迁移运用,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赤壁怀古》。上一课对于“人生如梦”的结尾到底是“无奈的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争议。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另一篇写于同时期的作品《定风波》,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二、解读小序

1.齐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并由学生对时间、地点的解说自然引入背景介绍。

2.抓住关键内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在“遇雨”后的心态,以及这心态与众人不同之处,即“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作此词”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认识到作者对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问题切入

1.朗读全词,初步感知。思考:你觉得小序中的“余独不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词中哪些地方与之形成呼应?请出题赏析。引导学生抓住直接表现作者情态的词语提出问题,选择一部分讨论回答。如:“吟啸”是什么状态?“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莫听”“何妨”“谁怕”?

参考答案:吟诗长啸,即表意闲气安;而“轻”乃指心理之轻,而非事实之轻,即指轻松旷达的心境;“莫听”等三词干净、洒脱,疏朗、刚健,表现了词人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

2.再读全词,解读物象。抓住词中出现的一些物象、景象生疑出题。如:词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竹杖芒鞋”和“蓑衣”怎么理解?“斜照相迎”有蕴涵之意吗?“萧瑟处”是否仅指遇雨之处?

参考答案:“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斜照相迎”蕴含着词人旷达之情,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寒冷中发现温暖;“萧瑟处”既指方才遇雨之处,更指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而“回首”“萧瑟处”即对人生长路的深刻思考和觉悟。

3.吟诵全词,品析表达技巧。思考:这首词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的理解拓展到写作层面,可从三个角度来归结:

一借眼前景写心中事。作者落笔于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写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一是自然景物,一是社会人事,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借隐喻来寄托。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隐喻遭贬后的泰然自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隐喻历经坎坷后的清醒与达观。

三即景生情,以小见大。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为实,为小,却生发出作者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的感慨,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极其动人的情致,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及人格魅力。

四、探究提升

1.探究“归”字。思考: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个性谈谈你对“归”的理解,你认为苏轼要往哪里归?

请学生以书面形式作答,教师加以投影,并在此过程中点拨归纳:“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2.探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形象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思考:你欣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看待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谈谈你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推举发言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作品的旷达意境以及词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和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体会词人儒道兼容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3.再谈对《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理解。思考:现在你认为苏轼的这句感慨是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学生在感悟全词、走近苏轼的基础上自主发表见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见功业易逝,自然永恒。周瑜、曹操,一切风流人物,都将被时间带走,在荡涤一切的自然伟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五、评价迁移

1.学习评价。投影一段话:“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识和评价。

2.化用词中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要求与自己的人生相观照。

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提示学生注意语言的涵蕴与灵动。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例如: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智者人生无雨晴

一蓑烟雨,几许人生

若无雨晴,我们将如何书写人生跌宕的剧情

结语:我们化用的不但是句子,也是东坡的人生智慧。愿我们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有东坡这样的大家相伴,以使我们的精神不苍白,灵魂不枯竭。

方案B

教学目标

一、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二、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教学过程

一、由“雨”开篇,设疑导入

由“雨”设疑:请同学们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和“人生就是躲一场雨的工夫”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点拨导引:前者有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意思;后者加个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人生有雨,有雨而躲,这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准则呢?我们来看看苏轼的回答。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答案参见“方案A”)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

四、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

点拨归纳:

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关键词是“归”或“无”。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五、激疑思辨,体悟人生

请同学看一段话:“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这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你认同这段评述吗?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人生风雨?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是当其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畅所欲言,鼓励多元理解和个性发现,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要求学生把握词的基调、节奏、旋律等,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潇洒和超脱,疏朗和刚健。

布置作业: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9个生字。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宝贵。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一分钟》

思考:那个青年人从著名教育家本杰明那里受到了什么教育?懂得了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课《7 一分钟》

看配音课件动画片或图片《一分钟》,边看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元元为什么后悔了?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圈出意思不懂的词语。

(二)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一个人读时,另一个同学注意帮助纠正错误。

(三)当热心的小老师,提醒小朋友哪些字易读错?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这些生字?

(四)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四、感悟课文,明白道理。

(一)读课文,讨论。

1、读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课文的哪些句子具体写了元元非常后悔?挑一句来把它读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导朗读,体会学生找出来的这几句重点句。

(二)学生表演读全文(先自由准备,再上台加上动作表演读)。

(三)说说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练习: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读一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

Copyright©2001-2025 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湘ICP备2022004057号-6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