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分灯笼
活动目标:1、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九件物品分成两份,感知分合结果的有序性。2、学习用数字记录将物体分成两个部分后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九个圆片(正面为红色,反面为黄色),记录单每人一张,笔。
2、可在黑板上固定红色小灯笼九盏。
3、放大的记录单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分灯笼
1、天黑以后,人们在门前挂上灯笼给大家照亮,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盏灯笼。
2、请你们把十盏灯笼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挪动灯笼的摆放位置,并用数字在黑板上作记录。教师注意各种分配方式是否全部出现,并及时予以引导。
二、翻圆片
1、幼儿将圆片按同一颜色排列整齐,数一数一共是多少片。
2、教师交待操作要求:将圆片翻出另一种颜色,并将不同颜色圆片的数量用数字记在记录单上,每次翻出的不同颜色圆片的数量不能与前一次相同。
3、提醒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又对又快。
三、找出最好的办法
1、教师展示幼儿的部分记录单,共同检查是否正确。
2、比较并选择最为有序的记录单,并填写到大的记录单上,引导幼儿观察数的分合的有序结果。
3、带领幼儿读一读记录单上的分合结果。
【活动目的】1、学习在一定范围内大胆地进行作画,并正确使用剪刀,制作简单的灯笼。2、喜欢参与手工活动,初步体验制作灯笼的快乐。【活动准备】1.教师自制的小灯笼。2.蜡光纸、剪刀、笔、彩线、胶水、纸杯、饮料瓶、抹布等。【活动过程】导入:孩子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元宵节)在这个节日里你们吃过什么?(汤圆)玩过什么?(灯笼、烟花……)1、教师出示自制的灯笼提问:你们觉的这几个灯笼漂亮么?(好漂亮)和你们元宵节买的灯笼有什么区别?(我们买的灯笼是用电池,还带音乐,这个是用蜡烛的;图案也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你能看出这几个灯笼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纸杯、饮料瓶、彩纸)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2、观察操作材料,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现在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商量一下用什么材料也制作一个漂亮的灯笼呢?(幼儿互相讨论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2)教师讲解示范制作灯笼的方法先选定材料——用铅笔画图案再用剪刀剪下——在材料的对称边穿上毛线——毛线上绑上小木棍——最后把蜡烛固定在灯笼中间。(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3、展示作品手提灯笼,相互欣赏、相互交流。【活动延伸】开展《正月十五打灯笼》的民间游戏。【活动反思】新《纲要》中指出:活动要来源与幼儿的生活,开展幼儿感兴趣的事情。这不孩子们对今天的活动表现得非常好,尤其是在讨论选用材料时他们的奇思妙想让我震惊。还有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敢于尝试利用自己的方法及材料进行制作,极大的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还有在作品展示时,孩子们大胆的讲述自己的灯笼。在这自然的环境中为孩子们营造愿意表达的氛围,使他们轻松的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
1. 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 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 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 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灯笼》”,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灯笼》》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灯笼》适用于大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灯笼》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
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小百科: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