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游戏"背景下的教学活动

12-16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师格外重视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幼儿园的管理者对幼儿游戏需持有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态度。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安吉游戏"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放手让幼儿游戏,细致观察幼儿游戏,在深入解读幼儿游戏行为、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发现幼儿兴趣倾向的基础上,实施对幼儿的有效支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安吉游戏"课程的特征和最终目标。其中,由游戏生成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实施有效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安吉游戏"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游戏生成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在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基础上,从幼儿的想法、需求、经验出发,构建有教学意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观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由游戏生成的教学活动需建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操作、探索、发现、疑问等基础上,其内容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细心观察。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倾向及面临的困难,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需细致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对哪些事件和现象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哪些探索、遇到了哪些困难,仔细倾听幼儿在讨论哪些问题,等等。当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成为大部分幼儿关注的焦点时,由游戏生成的教学活动内容便体现出它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观察中班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幼儿在搭建时总会反复调整自己的作品,直至作品呈现对称状态。幼儿的作品中出现不同形式的对称,说明幼儿对于对称的现象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于是,教师便生成了教学活动"有趣的对称",以帮助幼儿梳理对称的概念。

又如,到了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建构水平的提升,在建构游戏中出现了更多的团队合作式主题建构。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合作建构游乐场的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有意见分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虽然为了完成各自的建构任务,部分幼儿不得不采取妥协的方式,但心存疑惑,甚至还有点不服气。在此基础上,教师生成了教学活动"我们的游乐场",为幼儿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平台和机会。

再如,在幼儿园的小山坡上有不同坡度、不同地面(水泥地、石板地、鹅卵石地)的自行车车道,幼儿很喜欢在那里玩"骑自行车"的游戏。教师观察到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些行为:有时候是一个人骑,有时候是带着小伙伴骑;在上坡的路口经常出现因骑不上去而堵车的现象;有的喜欢骑着车从坡顶快速往下冲,有的喜欢骑在颠簸的鹅卵石路上。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生成了教学活动"山坡上的自行车",以帮助幼儿梳理影响骑车速度的相关因素。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细致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才能发现幼儿当下最感兴趣的问题,由此生成教学活动,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

二、解读是制定教学活动目标的基本前提

合理的教学目标能使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和发展,而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又是制定教学活动目标的前提。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他们必须通过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在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安吉游戏"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为幼儿充分感知、体验以及获得直接经验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因此,细致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深入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幼儿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已有经验水平,发现幼儿存在的疑问、困惑和关注的问题,依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是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前提。

例如,在生成中班教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时,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了解读,发现幼儿的对称搭建基本上都是在反复调整后出现的。可见,幼儿作品中的对称现象是幼儿无意行为的结果,他们虽然对对称有了大量的直接感知,但并没有形成概念,更没有有意识地将对称的方法运用到建构活动中。于是,在分析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将教学活动的目标确定为:(1)通过游戏经历的分享,感知建构的作品中对称的特点,了解对称的概念。(2)学习运用对称的方法进行建构活动,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又如,在生成大班教学活动"我们的游乐场"时,教师对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发现有些幼儿对相关问题的争辩意犹未尽,各自保留着想法和意见。于是,教师想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通过有效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促进幼儿自我反思。鉴于这样的设计意图,教师将教学活动的目标确定为:(1)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说明理由。(2)在倾听他人表达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展开辩论。

再如,在生成中班教学活动"山坡上的自行车"时,教师深入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幼儿在骑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已能感受到有的地方骑起来很累,有的地方骑起来很轻松,有的地方骑起来很颠簸,但对影响速度的相关因素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因此,教师将教学活动的目标确定为:(1)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在山坡上玩自行车的经历、体验和发现,感受与同伴分享的快乐。(2)了解地面的光滑程度、坡度、车子的载重等因素与车速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有了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深入解读,教师才能真正了解现阶段幼儿的真实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三、分享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

由游戏生成的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均与幼儿的游戏过程和游戏体验密不可分,因此,让幼儿分享游戏经历便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交流游戏体验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探索、发现、疑问,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参与,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与幼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促进幼儿经验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组织开展由游戏生成的中班教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时,在第一环节,教师让幼儿说说今天玩了什么。教师将作品逐一有序呈现,请搭建者介绍自己的搭建体验和作品特点。在第二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寻找作品中的规律。幼儿惊奇地发现,每一件作品都以某一个部位为中心,或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或上面和下面一模一样,或前面和后面一模一样。于是,教师梳理出这样的现象叫对称,告诉幼儿正因为他们无意中用到了对称的方法,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会规整、美观。在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对称的物品,并尝试用对称的方法搭建公园的大门。通过活动,幼儿建立了对称的概念,并将无意识的行为转化成了有意识的操作。

又如,教师在组织开展由游戏生成的大班教学活动"我们的游乐场"时,先让幼儿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游戏经历,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别的设计。在幼儿充分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甚至可以相互争辩。比如,凡凡负责收银台的搭建,他在收银台左边、右边、椅子上、收银台的密封空间里都安装了摄像头,他介绍说这样可以防止小偷进入。听了他的介绍,同伴提出了疑问:"摄像头安装在密封的空间里,根本就照不到外面,也起不到监控的作用。"凡凡解释说:"我的摄像头有透视功能,能够透过木板照到四面八方的每一个角落。"同伴接着辩论:"既然这个摄像头有这么大的威力,你为什么还要在别的地方安装这么多摄像头呢?那不是浪费吗?"凡凡听后表示其他摄像头的安装确实多余,下次游戏时可以只安装一个。幼儿有了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提问、质疑、建议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游戏行为,实现了与同伴的互动及经验的共享。

再如,教师在开展由游戏生成的中班教学活动"山坡上的自行车"时,同样以幼儿的自由分享为切入口,让幼儿畅谈自己在山坡上骑自行车的感受和体验,并出示典型的照片和视频,帮助幼儿回忆在不同地面、不同坡度、一个人骑、带着人骑等情形下速度的变化,在引导幼儿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梳理出影响车速的相关因素。

由此可见,"安吉游戏"背景下的教学活动,观察是活动的起点,解读是确定目标的依据,分享是实施活动的手段。这样的教学活动,其内容源于幼儿游戏,目标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过程突出"幼儿主体",深受幼儿喜爱。同时,教学活动中所提升的经验又将运用到幼儿下一次的游戏中。幼儿游戏中的自我探索、经验积累与教学活动中的经验梳理、概念提升之间,就这样形成了互为促进、互为生成的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经验的螺旋式提升。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游戏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蜕变——来自安吉游戏的思考


一、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玩真游戏并使之成为游戏的主人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游戏就是让幼儿玩,至于玩什么,怎么玩,那都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教学就是教给幼儿知识。这种尴尬的情况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依旧存在。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政策层面的支持和改革,各地也开始不断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改革,特别是《纲要》和《指南》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学前教育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比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越来越符合现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但是面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一基本改革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犯难。

首先,一部分教师会把游戏和教学隔离开来,教学时间内所组织的活动还是跟传授知识有关,而游戏时间就是让幼儿自己玩,教师只作为看守者,防止幼儿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对这类教师来说,要实现游戏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蜕变,教师必须认真领会《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提高认识。

其次,一部分教师已经知晓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的成分,但是至于怎样更好地组织开展活动,他们也有自己的疑惑:教学活动中需不需要创设游戏环境?游戏需不需要预设?游戏需不需要教?教师怎么进行指导?这一类教师其实已经认识到了游戏和教学的不同以及彼此的重要性,只是在把握游戏和教学相结合这个度的问题上犯难。那么对这一类教师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态,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即教师不再是幼儿游戏的看守者、指导者,而应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要让游戏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蜕变,我们就必须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美国幼教专家che]seabal]y(切尔西·白丽)这样说:“虽然美国人认为早期教育重要,但在实

际操作中,他们都是从游戏理论的角度出发。幼儿们看起来是在玩游戏,实际上90%都是假游戏。”而“安吉游戏”不同,它是从教师自己的童年真实经历的角度出发,幼儿们能够从这种真游戏中学到更多。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就是要给幼儿提供一种纯天然的教学游戏模式,而“安吉游戏”无疑是最好的佐证,其源于自然、再现童年的游戏理念,丰富的游戏材料、开放自主的环境以及充足自由的活动,都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幼儿教育的途径。

二、渗透式的游戏化教学,避免小学化、学科化

安吉游戏的基本理念就是把游戏还给幼儿,实现教学游戏化。要实现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蜕变,我们就必须督促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纲要》《指南》的基本价值取向,注重让幼儿充分、全面、健康的发展,督促教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倡议各领域学习游戏化,各领域相互渗透,避免小学化、学科化,并通过一日生活和游戏来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活动系统,其主要由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所组成,而教学活动又被划分为五大领域及更细化的学科(比如艺术领域被划分为音乐、美术、舞蹈等)来开展教学活动,且每一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实施要求都各不相同,同时游戏活动被要求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中。那么,如此一来游戏如何才能在各领域及学科的教学中实现蜕变,实现游戏和教学的有机结合,是目前众多教师教学工作的难点所在。

安吉游戏在回归自然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创设了丰富自然的“野趣”游戏课程,认为大自然就是一本活教材,教师和幼儿都可以通过这本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将游戏活动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和幼儿的一日生活,这不仅培养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挑战了教师开发自然资源组织游戏和教学活动的能力。所以,解决游戏和教学之间的矛盾,首先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开发游戏资源,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真正理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及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管其涉及的是何领域,都应该适时地融入游戏活动,避免某些领域(如科学、语言)出现小学化、学科化的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在把握前两点的基础上,转变纯教学活动的观念,适时、适度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的成分,将游戏活动渗透式地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领域及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不断调整游戏和教学的结合度,使游戏活动真正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三、兼顾游戏和教学的价值,实现游戏的蜕变

对很多教师来说,让幼儿玩游戏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求教师在游戏中加入教师的教学时(教师的指导或干预),这时候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为什么加入教学、什么时候加入教学、加入什么样的教学、如何评估所加入的教学等这样一些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加以归纳和总结的问题会接踵而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层面的教师可能在教学时所获得的反思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兼顾两方面的价值,即在保证教学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的同时,满足游戏对幼儿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安吉游戏注重幼儿的多元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将很多教学置于游戏中来进行,通过创设自然、适宜、安全、多元及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既考虑到了教学对幼儿的发展,也兼顾了游戏对幼儿发展所具有的价值。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平衡的意识,既要组织好教学活动,也要适时地加入游戏的成分,注重游戏对幼儿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安吉游戏背后的保障体系


安吉游戏在中国幼教界已经很有名气。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听到过关于安吉游戏的介绍。每听一次,都让人心向往之,在慨叹游戏环境宽松、游戏材料丰富、游戏水平高的同时,经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安吉游戏能玩得如此自由、轻松,而其他很多地区则多束手束脚,放不开、轻松不起来呢?

直到我有幸走进安吉,观摩了安吉幼儿园的游戏,聆听了安吉教委领导、教研员和园长的汇报,这些问题才找到了答案。

其实安吉游戏之所以能做得轻松、自然、大胆放手,源于其强大的保障体系和当地传统文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点。

一、经费投入

浙江省安吉县政府非常重视幼儿教育。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学前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县政府还把农村幼儿园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每一个乡(镇)、村都设立设施完备的幼儿园,满足儿童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安吉县教育局领导介绍,在安吉,每个乡(镇)、村最美丽的建筑就是幼儿园;在安吉一个最偏远、贫穷的山村,村集体年收入不到2万元,却投入48万元(相当于这个村20几年的收入)建了一所幼儿园,使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低价的学前教育。建园时,这个幼儿园只有8个孩子。

当然,这一结果不是靠自觉,更多的是靠机制——县政府将幼儿园建设作为小康示范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考核评估指标。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评选活动中,政府要对各个乡镇、村进行考核,考核的重要维度就是教育投入,而教育投入,主要是对幼儿园的投入。评上精品村的村要重奖,这一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乡(镇)、村建设幼儿园的热情,保障了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师资稳定

安吉县认识到了教师队伍之于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出台一系列措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

1.增加幼儿教师编制:全县600多个幼儿教师,在编教师达到40%,极大地稳定了教师队伍。

2.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幼儿教师待遇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一样;编制以外的自聘教师,待遇达到在编教师的70%以上,做得好的幼儿园达到80%~90%,让幼儿教师队伍稳定下来,安心从事幼儿教育。

三、统一管理

安吉县幼儿园实行“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的办园体制和“村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保障了管理上的统一、顺畅。

“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的办园体制:全县共25所幼儿园,其中24所是公办园,体制的统一性保障了管理的顺畅和幼儿教育的普惠性,也决定着执行先进理念、推行先进教育模式的到位。

“村镇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设立一所中心幼儿园;乡(镇)范围内的各村幼儿园均以教学点的名义成为中心园的一部分,直接接受中心幼儿园的全面管理,中心幼儿园对所有村幼儿园的教师、资源配置做一体化考虑,保障乡(镇)、村教育质量的平衡。

公办为主、村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方便了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决策,避免了点多难管的问题,保障了管理的一致性、顺畅性及管理效果。

四.行政主导

在先进理念的落实上,安吉县教育局承担了主导者的角色。据教育局相关领导介绍,几年前,安吉的游戏是主题式游戏。老师每天忙着创设游戏环境、制作精美却不受孩子欢迎的玩具、想尽办法帮孩子们理解游戏规则,结果累坏了老师,限制了孩子,得不偿失。于是,安吉幼教管理部门率先提出“解放老师,成就儿童”的理念:投放低成本、多功能,低结构、多变化,结实耐用、具有普适性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教师则从幼儿游戏的“指导者”转变成观察者、支持者。让老师逐渐从“看到”到“看懂”,到逐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真正实现对幼儿游戏的观察、理解与支持。

这一理念并不是一下就能落实到位。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老师并不认同。为了防止老师对幼儿表现进行主观臆断、强制介入、干扰孩子,安吉教育局提出“管住嘴、管住手(不干预)、睁大眼、竖起耳(倾听)”的口号,强制教师按照此要求执行,正如安吉教育局相关领导所说:“不认同,可以,先跟着做!”一定要从学会看,到看懂,到给幼儿以支持。这一强制措施保障了先进理念的落实,成就了今天安吉的游戏课程。

另外,在户外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也能看到行政主导的影子:我们参观的3所幼儿园,虽然相隔很远,但3所幼儿园的材料很多都一模一样:梯子、积木、轮胎、大油桶,甚至油桶的装饰画都一模一样。

认准了方向,有力推进,安吉幼教行政部门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五、文化土壤

安吉游戏以户外游戏为主,孩子们的游戏丰富多彩,有的利用草、泥土、砖头、锅碗瓢盆等进行角色游戏;有的在废旧汽车、木箱、大缸上面涂鸦;有的在土坡上利用自制的打击乐器玩音乐游戏;有的则利用大块积木玩建构游戏。最令观摩者惊叹和折服的,是孩子们的运动游戏,孩子们会利用梯子、秋千、绳索、大油桶、滑梯等材料玩各种运动游戏,攀爬、跳跃、踩着滚筒跑,等等。各类游戏展示着孩子们心智的勇敢、身体的灵活,很多时候,在场的大人都会因为孩子们玩得“险”而为他们捏一把汗,当孩子成功时,更会为孩子们喝彩。

尽管安吉县教育局领导曾向观摩者介绍让家长接受户外自由游戏的过程,但看到惊险的场面,我仍会疑惑:孩子们玩得这么“险”,家长不担心吗?

直到在双一村幼儿园看到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爬梯子时,我才恍然大悟。和其他幼儿园一样,双一村幼儿园用竖着的大油桶和梯子搭建了供孩子们爬行的场地。在游戏的孩子当中,有一个个头明显小于其他孩子的男孩引起了我们这些观摩者的注意。显然,高高架起的梯子和这个孩子的年龄不相称,但这个孩子不慌不忙地爬着,虽然比其他孩子稍微慢点,但动作也很熟练。孙子在梯子上爬,奶奶则在1米之外站着旁观,不时鼓励“再爬一次”。问老人孩子多大,老人告诉大家,孩子刚刚3岁。3岁的孩子就能这么熟练地爬梯子,而且奶奶能够放手,鼓励孩子爬,看来,喜爱运动,放手养育,是这个地方的传统。难怪安吉的孩子这么酷爱运动,且个个灵活,身手不凡。

看来,安吉游戏能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与当地文化密不可分。

六、专家支持

在游戏课程推进过程中,安吉巧妙地借助了专家资源: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借助附近强大的专家团队力量为自主游戏课程把脉、诊断,邀请全国著名的儿童游戏专家和国外幼儿教育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保证游戏课程方向正确,研究层层深入。

安吉游戏课程研讨现场会结束了,在感慨游戏课程自由、放松、高质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课程保障体系的问题。一株植物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一种课程的落实也需要一个支撑环境。移植植物需要考虑环境条件,学习课程也需系统设计支撑环境。

课件推荐: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七篇


迄今为止,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增强小朋友的自律性,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营造积极的游戏氛围。你知道哪些关于幼儿园游戏的积极作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课件推荐: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七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一】

目标:

1、通过游戏培养孩子互相协调、团结友爱的精神

2、锻炼幼儿手臂力量和培养幼儿之间的相互信任。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玩法:

3人一组,2人当轿夫,1人当新娘。当轿夫的幼儿将右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再用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腕。蹲下,扮新娘的孩子分别将两只脚跨入两轿夫的双手臂之间,两只手分别搭在轿夫的肩上,"轿夫"立起,开始行走,大家一起边走边说儿歌。儿歌终止"新娘下轿"。换角色重新进行。

附:儿歌:

吱呀吱呀动。七铬七格蓬,花轿抬新娘,噼里啪啦轰。

教学反思: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积极运用拼接组合的双色板创造性地进行走、跑、跳等各种动作练习。

2.能主动与同伴一起探索双色板的各种连接方法,设计不同的运动方式。乐意与人合作,敢于挑战自我,体验成功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场地四角分别放置若干双色板、平衡木和箭头及标线。

2.红蓝双色板60块(每块大约长40厘米,宽20厘米),走、跑、跳、爬等运动标志,擦汗用的小毛巾等。

3.展示板,记录用的双色板标志。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幼儿随着强节奏音乐手持双色板跑进场地。 2.幼儿跳双色板健身操。

二、探索在双色板上进行运动

1.引导幼儿探索在红蓝双色板上可进行的运动,并分散练习。

(1)说一说:这块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讨论:在这块板上能做什么运动?

(3)请幼儿找空地分散活动,可以单独活动,也可以与同伴合作活动。

(4)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交流自己在板上做了什么运动。

2.引导幼儿以不同方式连接双色板,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运动方式。

(1)出示展示板,和幼儿讨论双色板的不同连接方法,共同设定在板上进行的运动方式并贴上相应的运动标志。

(2)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讨论结果连接双色板并进行对应的运动,要求幼儿每练习一种运动就在展示板上贴上相应的运动标志。

(3)鼓励幼儿把双色板连接成不同的路段,进行走、跑、跳、爬等各种动作练习。

(4)简单小结,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每种运动方式。

三、练习通过每组连接的双色板路段,并尝试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障碍物

(1)设置“危险”路段,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练习走30~40厘米高的平衡木。

(2)鼓励幼儿大胆通过障碍,并不断提高动作练习的难度。

四、放松运动

(1)幼儿互相表达成功的喜悦,做放松运动。

(2)教师和幼儿一起收拾双色板,结束活动。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纸做各种身体游戏,发展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玩的兴趣,感受生活的快乐。

准备:废旧报纸,小塑料盒

过程:

一)发现材料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今天咱们活动室有什么变化? (多了报纸)

小盆有观察力真棒,今天老师带你们玩报纸游戏你们高兴吗?

师: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张报纸, 教师取出一张报纸,小朋友看老师的报纸怎么了(撕烂了) 用什么撕烂的?(用手)。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老师不用手怎么才能把报纸撕烂?(启发幼儿想象并且动手去试着操作)

幼儿用脚把纸撕烂。

请小朋友看:现在咱们活动室怎么了(脏)应该怎么办?(把教室打扫干净)请小朋友报纸揉成团放入塑料筐中。

二)顶报纸引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刚才我们玩了一个撕报纸的游戏,小朋友表现真好,现在我们在想一想不用受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让报纸跟我们一起走?(幼儿:用头顶,放在前胸下腭夹着它跑,放在前胸快步跑。)教师肯定。

小朋友自由快乐的玩耍。

三:分组比赛,培养幼儿协作意识

师:将小朋友分成两组

1) 现在请小朋友自哟普照办两人一组想象两个人怎样才能把报纸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幼儿积极想办法老师根据幼儿想法并邀请该幼儿示范。

2) 游戏开始,小朋友运送报纸

3) 活动结束。

4) 迎到幼儿做放松操。教师小节,结束活动。

5) 活动结束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纸做各种身体游戏,发展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玩的兴趣,感受生活的快乐。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小塑料盒

活动过程:

一,发现材料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今天咱们活动室有什么变化? (多了报纸)小盆有观察力真棒,今天老师带你们玩报纸游戏你们高兴吗?

师: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张报纸, 教师取出一张报纸,小朋友看老师的报纸怎么了(撕烂了) 用什么撕烂的?(用手)。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老师不用手怎么才能把报纸撕烂?(启发幼儿想象并且动手去试着操作)幼儿用脚把纸撕烂。

请小朋友看:现在咱们活动室怎么了(脏)应该怎么办?(把教室打扫干净)请小朋友报纸揉成团放入塑料筐中。

二,顶报纸引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刚才我们玩了一个撕报纸的游戏,小朋友表现真好,现在我们在想一想不用受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让报纸跟我们一起走?

(幼儿:用头顶,放在前胸下腭夹着它跑,放在前胸快步跑。)教师肯定。

小朋友自由快乐的玩耍。

三,分组比赛,培养幼儿协作意识

师:将小朋友分成两组

1)现在请小朋友自哟普照办两人一组想象两个人怎样才能把报纸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幼儿积极想办法老师根据幼儿想法并邀请该幼儿示范。

2)游戏开始,小朋友运送报纸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五】

设计意图:

青白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近年来引导幼儿园扎实开展区域节日课程,积累了丰富详实的案例资料。本次祖孙同乐活动案例是结合节日课程进行园本化、班本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实践。

1、通过讨论和观察,直观了解不同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制作成形状不同的粽子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2、奶奶们按包粽子的步骤手把手示范、讲解、教授,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学到包粽子的基本要领,而且深深体会到奶奶们的心灵手巧和细致耐心。

3、祖孙、同伴互相分享自己亲手制作的粽子,达成“祖孙同乐,粽情粽意”的亲子活动的情感目标,浸润传统文化的精髓。

4、一方面总结梳理活动过程,巩固孩子们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收拾整理清洗用具,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意识。

活动目标

1、同奶奶一道,能用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粽叶合力包出不同形状的粽子。

2、在共同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增进祖孙情感,融洽亲子关系。

3、开展端午习俗活动,浸润中华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能用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粽叶合力包出不同形状的粽子,并双手用棉线扎紧。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端午故事PPT、U盘

2、长短宽窄不同的粽叶、形状不一的实物粽子、糯米

3、不锈钢盆、勺子、棉线、剪刀、篮子、毛巾

4、蒸锅、餐具

5、桌子、凳子

(二)经验准备:

1、仔细观察大小不一的实物粽子,对粽子的外形特征有初步的认知。

2、请班上会包粽子的奶奶们进班分组示范讲解包粽子的全过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了解粽子外形特征及制作步骤。

1、故事引入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出示形状不一的实物粽子,引导幼儿对粽子外形进行描述。

(1)放端午故事PPT引出各种端午民间习俗,定格吃粽子习俗。

(2)端出实物粽子,引导幼儿重点观察粽子的立体锥形面和锥尖,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2、展示长短宽窄不同的粽叶和糯米,讨论制作成粽子的方法。

(1)尝试长而宽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2)尝试短而窄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3)尝试长而窄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4)尝试短而宽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3、请一位奶奶现场示范包粽子,仔细观察包粽子的步骤。

(观察奶奶包粽子的具体步骤:选粽叶—卷粽叶—放糯米—卷成粽子样—棉线捆紧)

(二)祖孙分组合力包粽子

1、奶奶利用长短不一的粽叶和糯米边包粽子边讲要领。

(每组由奶奶现场操作、讲解、示范)

2、幼儿尝试卷粽叶、装糯米、剪棉线、捆成型,奶奶手把手教授方法。

(幼儿自行尝试操作,重难点由奶奶反复示范、演示、纠正)

3、祖孙合力用不同的粽叶包不同形状的粽子。

(每组在熟练的基础上,至少包出锥形体粽、四方体粽、三角体粽)

(三)蒸煮粽子,分享经验、分享故事、分享成果。

1、每组将包好的粽子一一在蒸锅内摆放整齐,送到幼稚园厨房进行蒸煮。

(摆放时注意粽子之间留有空隙)

2、请奶奶们分享端午经典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故事时配上背景音乐和图片)

3、祖孙围坐分享劳动成果,感受浓浓的祖孙情。

(四)小结活动过程,收拾整理餐具。

1、请各组奶奶小结本组幼儿制作过程的亮点,各组幼儿谈谈包粽子的感受。

2、祖孙共同收拾整理清洗餐具。

(先请奶奶们吃第一口,然后相互喂食分享粽子)

活动总结

(一)奶奶入园,刮目相看

本次活动,给了奶奶们展示本领的平台,会包粽子的奶奶们积极投入,踊跃报名,开心示范,让孙子们刮目相看,崇拜的小眼神让奶奶们倍感自豪。祖孙们在选、裹、卷、捆的合作中增进了情感。

(二)耐心示范,攻克难点

在包粽子的活动中,选择合适的粽叶、放适宜的糯米、包成粽子的多面立体形状是活动难点,通过奶奶们手把手一遍又一遍的教授和鼓励,幼儿们一遍又一遍不断的拆散重来,最后基本掌握了制作要领,值得赞扬。

(三)调整故事,贴近实际

在端午节由来的讲述中,故事PPT讲述缺乏一点童趣,应该制作成生动形象的、更贴近幼儿现实生活实际的绘本来讲述,才能易于幼儿理解,引起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四)粽子内涵,延伸拓展

本次活动粽子的馅料品种较单一,粽叶选材还不够多样,在延伸活动中可以请奶奶们带着孙子孙女们制作诸如红豆馅、卤肉馅、豆沙馅、咸蛋黄馅等,粽叶除了苇叶还可以选取本地洋姜叶,让幼儿单独完成,并将此项活动从幼稚园延伸到家庭,把“粽”意融融推向纵深。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关心与兴趣。

2、增强幼儿视觉辨别力。

活动重点:

发展幼儿对汉字的辨认能力。

活动准备:

1、字卡数张,在活动室内张贴字卡数张。

2、胶水、沙子、碎彩纸。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二、活动开始。

1、找一找,读一读。

引导幼儿找一找周围卡上的文字和老师手中拿到的卡上字是一样的。

"木""大""本""天"找字过程中,老师自然的给幼儿读出卡片上的字,也可以让幼儿大胆读一读自己认识的字。

2、拼一拼,读一读(分组)在一张硬纸上写出有关字,让幼儿把这些字从中剪下来后一样的字涂上同一种颜色后读一读。"木""大""本""天"。

3、在教师准备好的字形卡上找出同样的字,然后用胶水和沙子、碎纸进行贴粘再读一读。

4、谁会读。

(1)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①一个小朋友出示字卡,让另一个小朋友认读,全读对的为胜,然后接着进行。

②持字卡的小朋友询问同伴,你认识这个字吗?请你读出来,如果同伴认识则在字卡上打"√"如果不认识则打"×"最后进行统计有多少"×"

5、谁会写,看谁写的对。

要求幼儿会写,写会学的汉字。

三、活动小结。

四、活动结束。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能准确快速接收并传递同伴发出的信号。

2、体验与同伴合作取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站成一排或者一个圆圈。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玩个拍电报的小游戏,你们是小小电报员,老师这里有一份很紧急有很重要的电报,需要马上送出去,看看哪组电报员能够最后成功送出,并且正确又快速。

2、游戏玩法:教师小声地将电报数字号码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不能让其他的幼儿知道,然后听信号拍电报。第一个小朋友将右手在第二个小朋友左手心按老师说的数目点几下(例如电报数字是5就用手指轻轻点5下),依次往下进行。由最后一个小朋友报出电报的号码,看看哪组的电报拍的快、拍的准确。

3、游戏规则:当老师发口令后,各组幼儿按传递的指令,开始拍电报。最后一个幼儿得到电报后要举手,并把数字写在纸条上。

4、游戏可进行2至3次。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设计:“春天”主题背景下中班活动区的创设


区角活动它是面向全体的活动,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获得多种经验。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因为区角活动本身是幼儿个别的学习活动,它包含了幼儿的个别学习、探索、表达和创造等丰富的内涵。主题活动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日常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顾名思义”它必定是与主题密切相关,它同样承担了幼儿个别的学习、探索、创造 ,但并不是说每个区角所创设的活动内容都要与主题契合,区角活动的设置除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材料,也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涉及面更丰富的内容。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以及在不同的主题中,与主题相关的区角活动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下面以《春天》主题活动为例,谈一下活动区创设的主题化。音乐区:音乐区的独特价值是为幼儿提供体验节奏、欣赏乐曲、尽情歌唱、创编舞蹈的机会,主要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音乐区的创设应与静区分开,可设置在走廊里;应提供小型录音机,便于幼儿随时操作;为了让幼儿充分表演,感受动作的美和表演的乐趣,可在音乐区的墙壁上安装一面大镜子;教师还要提供表演用的服装、头饰、彩带等各种道具和铃鼓、碰铃、双响筒、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在春天的主题中,教师可提前选择“春天”的歌曲磁带,如《春天在哪里》《篱笆下》《柳树姑娘》等投放在音乐区中,供幼儿欣赏、演唱、演奏和表演。音乐教学活动后,可将学习过的与春天有关的歌曲、舞蹈磁带、节奏乐图谱、打击乐器等放入区中供幼儿练习、欣赏和自主创造性地表演。这样音乐区成为了《春天》主题活动的准备和延伸。幼儿在美工区中用废旧报纸、塑料袋等材料设计制作的“春装”可放置在音乐区中,让幼儿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随着优美的乐曲创造性地进行“春季服装表演”。语言区:语言区的独特价值是让幼儿喜爱看图书、听故事,发展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能力,同时激发幼儿能清楚连贯地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愿望,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区可设置“图书区”和“表演区”两个小区域。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将教授过的有关春天的故事、散文、诗歌等图书投放到图书区中。如故事《春天的电话》、散文诗《春天来了》、诗歌《春雨》等,让幼儿创造性地讲述。还可收集与春天有关的科学知识类的书籍投放到区中,如涉及到春天的天气特点、植物种植等知识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供幼儿查阅和学习,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和好奇心。表演区中可放置供幼儿进行文学作品表演的布景道具、头饰、指偶等,让幼儿运用语言、动作等创造性地进行表演。搭建区:本区的独特价值是通过幼儿运用积木、插塑和拼图等材料进行构造活动,促进幼儿动作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耐心、合作和克服困难等个性品质。搭建区应为幼儿创设宽敞的场地,以供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搭建。搭建区的材料分类摆放便于幼儿取放和学习归类。背景墙要充分利用,可提供教师搭建的范例、幼儿自己搭建作品的照片以及搜集的实景照片、图片等,让幼儿模仿、欣赏,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更好地激励幼儿树立信心进行搭建。在《春天》的主题中,可围绕“春天的花”和“春天的景观”等展开,用雪花片、积塑拼插种类不同、形态各异、色泽鲜艳的“花”;还可用积木、纸盒、易拉罐、小棒、瓶盖等丰富多彩的辅助材料搭建春游的景观,如青岛的栈桥、小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小鱼山等建筑景观,让幼儿将所获得的对春天周围事物的经验用搭建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搭建完后,要为幼儿提供搭建展示台,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以便交流与分享。美工区:本区价值是通过幼儿自由的剪、贴、画、缝等多种技能的锻炼,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同时丰富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认识,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能力。美工区要为幼儿准备绘画、泥工、纸工等范例或步骤图,让幼儿欣赏,并教给幼儿具体使用的方法。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在《春天》的主题中,小班可提供印章、棉签、皱纹纸、油画棒等材料,让幼儿用印章作画,用棉签画迎春花,用皱纹纸粘贴发芽的树等;大班可提供橡皮泥、线笔、毛笔、宣纸、电光纸、剪刀等,做平面泥工“春天的景物”和“春天里人们的活动”,以线化形式画“我眼中的春天”,用水墨画描绘“动物”和“花草”,用剪刀和胶水做剪贴粘贴画“春天”,折纸“美丽的花”等;教师还可提供报纸、塑料袋、各种包装袋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春装”。随着幼儿对春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丰富,教师可不断增加创造性的成分。如可运用粘、贴、剪、画、撕、缝等多种美术形式与技法综合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还可运用多种感官,听音乐后绘画“春天的音乐”,听故事后绘画“春天的故事”等,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表达。角色区:本区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区域,它对幼儿社会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以及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春天》主题的需要,可增设“鲜花店”“春季服装店”,并丰富“娃娃家”的情节与内容。如:“鲜花店”的墙饰可张贴各种花卉的图片,将搜集的花的标本放在区中,把幼儿在美工区和搭建区中用纸类、泥类和插塑类做成的种类各异的鲜花标上花名和价格标签,幼儿在扮演花店售货员、顾客的过程中,对鲜花品种、插花艺术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丰富幼儿经验,让鲜花店的游戏更进一步地开展下去,教师可组织幼儿参观鲜花店,采访卖花和买花的人,了解什么时候送花、送什么花等常识。幼儿将了解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并张贴在鲜花店中。幼儿可表征观看演出、到医院看望病人、过节、结婚、祭奠亡故的亲人等情况下需要送的花的经验。还可设置“春装店”,将幼儿从家里搜集的春装挂在衣架上“出售”,还可让店员将美工区用报纸、塑料袋、各种包装袋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的“春装”在店里出售。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当幼儿了解了春天里人们的活动后,可丰富区中“娃娃家”的内容,可创设“娃娃家”的生活区、游玩区和野餐区。生活区主要体现“家”的温馨,可将“妈妈”带“孩子”一起用表征符号制订的“春游计划”(去哪里玩、乘何交通工具、带什么东西、具体玩什么内容等)和春游照片张贴在活动区中。“游玩区”可提供玩沙、放风筝等玩具供“孩子”玩,“野餐区”可提供铺在地上的塑料布,野餐时的食物和器皿。要使娃娃家的情节更为丰富,就应加强与其他区域间的联系,如“妈妈”带“孩子”到“超市”为春游、放风筝、野餐等购买食品和携带的物品;在“春游”中可能“娃娃”生病了,妈妈会打120电话或带孩子到医院看病等。科学区:通过本区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求知欲、科学兴趣,培养幼儿观察、探究、表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科学能力及精神。在《春天》的主题中,科学区可设置“小问号区”“种植区”和“气象观察记录区”等小区域。“小问号区”可让幼儿将平日里对周围事物探究的问题用图画、符号表征出来,张贴在区中,引导幼儿多方搜集资料解答。“种植区”让幼儿将植物的种子种在土里、棉花里、水里和石子里等,观察其发芽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进行记录;还可让幼儿观察种植玉米的稀疏和拥挤的不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气象观察记录区”可为幼儿提供一张大的挂历纸,请幼儿自行设计(如画出纵、横两轴分别代表温度和时间),幼儿把从电视、报纸、手机等途径搜集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在纸上画出每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将其连起来就成为一个月气温的变化走势图。还可让幼儿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天气的阴晴变化等。

「教案模板」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万能版五篇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进行了巧妙的设置。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幼儿园的管理者对幼儿游戏需持有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态度。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案模板」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万能版五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积极运用拼接组合的双色板创造性地进行走、跑、跳等各种动作练习。

2.能主动与同伴一起探索双色板的各种连接方法,设计不同的运动方式。乐意与人合作,敢于挑战自我,体验成功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场地四角分别放置若干双色板、平衡木和箭头及标线。

2.红蓝双色板60块(每块大约长40厘米,宽20厘米),走、跑、跳、爬等运动标志,擦汗用的小毛巾等。

3.展示板,记录用的双色板标志。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幼儿随着强节奏音乐手持双色板跑进场地。 2.幼儿跳双色板健身操。

二、探索在双色板上进行运动

1.引导幼儿探索在红蓝双色板上可进行的运动,并分散练习。

(1)说一说:这块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讨论:在这块板上能做什么运动?

(3)请幼儿找空地分散活动,可以单独活动,也可以与同伴合作活动。

(4)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交流自己在板上做了什么运动。

2.引导幼儿以不同方式连接双色板,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运动方式。

(1)出示展示板,和幼儿讨论双色板的不同连接方法,共同设定在板上进行的运动方式并贴上相应的运动标志。

(2)鼓励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讨论结果连接双色板并进行对应的运动,要求幼儿每练习一种运动就在展示板上贴上相应的运动标志。

(3)鼓励幼儿把双色板连接成不同的路段,进行走、跑、跳、爬等各种动作练习。

(4)简单小结,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每种运动方式。

三、练习通过每组连接的双色板路段,并尝试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障碍物

(1)设置“危险”路段,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练习走30~40厘米高的平衡木。

(2)鼓励幼儿大胆通过障碍,并不断提高动作练习的难度。

四、放松运动

(1)幼儿互相表达成功的喜悦,做放松运动。

(2)教师和幼儿一起收拾双色板,结束活动。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纸做各种身体游戏,发展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玩的兴趣,感受生活的快乐。

准备:废旧报纸,小塑料盒

过程:

一)发现材料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今天咱们活动室有什么变化? (多了报纸)

小盆有观察力真棒,今天老师带你们玩报纸游戏你们高兴吗?

师: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张报纸, 教师取出一张报纸,小朋友看老师的报纸怎么了(撕烂了) 用什么撕烂的?(用手)。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老师不用手怎么才能把报纸撕烂?(启发幼儿想象并且动手去试着操作)

幼儿用脚把纸撕烂。

请小朋友看:现在咱们活动室怎么了(脏)应该怎么办?(把教室打扫干净)请小朋友报纸揉成团放入塑料筐中。

二)顶报纸引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刚才我们玩了一个撕报纸的游戏,小朋友表现真好,现在我们在想一想不用受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让报纸跟我们一起走?(幼儿:用头顶,放在前胸下腭夹着它跑,放在前胸快步跑。)教师肯定。

小朋友自由快乐的玩耍。

三:分组比赛,培养幼儿协作意识

师:将小朋友分成两组

1) 现在请小朋友自哟普照办两人一组想象两个人怎样才能把报纸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幼儿积极想办法老师根据幼儿想法并邀请该幼儿示范。

2) 游戏开始,小朋友运送报纸

3) 活动结束。

4) 迎到幼儿做放松操。教师小节,结束活动。

5) 活动结束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纸做各种身体游戏,发展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玩的兴趣,感受生活的快乐。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小塑料盒

活动过程:

一,发现材料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今天咱们活动室有什么变化? (多了报纸)小盆有观察力真棒,今天老师带你们玩报纸游戏你们高兴吗?

师: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张报纸, 教师取出一张报纸,小朋友看老师的报纸怎么了(撕烂了) 用什么撕烂的?(用手)。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老师不用手怎么才能把报纸撕烂?(启发幼儿想象并且动手去试着操作)幼儿用脚把纸撕烂。

请小朋友看:现在咱们活动室怎么了(脏)应该怎么办?(把教室打扫干净)请小朋友报纸揉成团放入塑料筐中。

二,顶报纸引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刚才我们玩了一个撕报纸的游戏,小朋友表现真好,现在我们在想一想不用受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让报纸跟我们一起走?

(幼儿:用头顶,放在前胸下腭夹着它跑,放在前胸快步跑。)教师肯定。

小朋友自由快乐的玩耍。

三,分组比赛,培养幼儿协作意识

师:将小朋友分成两组

1)现在请小朋友自哟普照办两人一组想象两个人怎样才能把报纸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幼儿积极想办法老师根据幼儿想法并邀请该幼儿示范。

2)游戏开始,小朋友运送报纸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

青白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近年来引导幼儿园扎实开展区域节日课程,积累了丰富详实的案例资料。本次祖孙同乐活动案例是结合节日课程进行园本化、班本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实践。

1、通过讨论和观察,直观了解不同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制作成形状不同的粽子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2、奶奶们按包粽子的步骤手把手示范、讲解、教授,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学到包粽子的基本要领,而且深深体会到奶奶们的心灵手巧和细致耐心。

3、祖孙、同伴互相分享自己亲手制作的粽子,达成“祖孙同乐,粽情粽意”的亲子活动的情感目标,浸润传统文化的精髓。

4、一方面总结梳理活动过程,巩固孩子们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收拾整理清洗用具,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意识。

活动目标

1、同奶奶一道,能用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粽叶合力包出不同形状的粽子。

2、在共同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增进祖孙情感,融洽亲子关系。

3、开展端午习俗活动,浸润中华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能用宽窄不同、长短不一的粽叶合力包出不同形状的粽子,并双手用棉线扎紧。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端午故事PPT、U盘

2、长短宽窄不同的粽叶、形状不一的实物粽子、糯米

3、不锈钢盆、勺子、棉线、剪刀、篮子、毛巾

4、蒸锅、餐具

5、桌子、凳子

(二)经验准备:

1、仔细观察大小不一的实物粽子,对粽子的外形特征有初步的认知。

2、请班上会包粽子的奶奶们进班分组示范讲解包粽子的全过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了解粽子外形特征及制作步骤。

1、故事引入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出示形状不一的实物粽子,引导幼儿对粽子外形进行描述。

(1)放端午故事PPT引出各种端午民间习俗,定格吃粽子习俗。

(2)端出实物粽子,引导幼儿重点观察粽子的立体锥形面和锥尖,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2、展示长短宽窄不同的粽叶和糯米,讨论制作成粽子的方法。

(1)尝试长而宽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2)尝试短而窄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3)尝试长而窄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4)尝试短而宽的粽叶卷成锥体或方体,试放适量的糯米进锥体或方体粽叶,讨论制成粽子的方法。

3、请一位奶奶现场示范包粽子,仔细观察包粽子的步骤。

(观察奶奶包粽子的具体步骤:选粽叶—卷粽叶—放糯米—卷成粽子样—棉线捆紧)

(二)祖孙分组合力包粽子

1、奶奶利用长短不一的粽叶和糯米边包粽子边讲要领。

(每组由奶奶现场操作、讲解、示范)

2、幼儿尝试卷粽叶、装糯米、剪棉线、捆成型,奶奶手把手教授方法。

(幼儿自行尝试操作,重难点由奶奶反复示范、演示、纠正)

3、祖孙合力用不同的粽叶包不同形状的粽子。

(每组在熟练的基础上,至少包出锥形体粽、四方体粽、三角体粽)

(三)蒸煮粽子,分享经验、分享故事、分享成果。

1、每组将包好的粽子一一在蒸锅内摆放整齐,送到幼稚园厨房进行蒸煮。

(摆放时注意粽子之间留有空隙)

2、请奶奶们分享端午经典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故事时配上背景音乐和图片)

3、祖孙围坐分享劳动成果,感受浓浓的祖孙情。

(四)小结活动过程,收拾整理餐具。

1、请各组奶奶小结本组幼儿制作过程的亮点,各组幼儿谈谈包粽子的感受。

2、祖孙共同收拾整理清洗餐具。

(先请奶奶们吃第一口,然后相互喂食分享粽子)

活动总结

(一)奶奶入园,刮目相看

本次活动,给了奶奶们展示本领的平台,会包粽子的奶奶们积极投入,踊跃报名,开心示范,让孙子们刮目相看,崇拜的小眼神让奶奶们倍感自豪。祖孙们在选、裹、卷、捆的合作中增进了情感。

(二)耐心示范,攻克难点

在包粽子的活动中,选择合适的粽叶、放适宜的糯米、包成粽子的多面立体形状是活动难点,通过奶奶们手把手一遍又一遍的教授和鼓励,幼儿们一遍又一遍不断的拆散重来,最后基本掌握了制作要领,值得赞扬。

(三)调整故事,贴近实际

在端午节由来的讲述中,故事PPT讲述缺乏一点童趣,应该制作成生动形象的、更贴近幼儿现实生活实际的绘本来讲述,才能易于幼儿理解,引起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四)粽子内涵,延伸拓展

本次活动粽子的馅料品种较单一,粽叶选材还不够多样,在延伸活动中可以请奶奶们带着孙子孙女们制作诸如红豆馅、卤肉馅、豆沙馅、咸蛋黄馅等,粽叶除了苇叶还可以选取本地洋姜叶,让幼儿单独完成,并将此项活动从幼稚园延伸到家庭,把“粽”意融融推向纵深。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关心与兴趣。

2、增强幼儿视觉辨别力。

活动重点:

发展幼儿对汉字的辨认能力。

活动准备:

1、字卡数张,在活动室内张贴字卡数张。

2、胶水、沙子、碎彩纸。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二、活动开始。

1、找一找,读一读。

引导幼儿找一找周围卡上的文字和老师手中拿到的卡上字是一样的。

"木""大""本""天"找字过程中,老师自然的给幼儿读出卡片上的字,也可以让幼儿大胆读一读自己认识的字。

2、拼一拼,读一读(分组)在一张硬纸上写出有关字,让幼儿把这些字从中剪下来后一样的字涂上同一种颜色后读一读。"木""大""本""天"。

3、在教师准备好的字形卡上找出同样的字,然后用胶水和沙子、碎纸进行贴粘再读一读。

4、谁会读。

(1)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①一个小朋友出示字卡,让另一个小朋友认读,全读对的为胜,然后接着进行。

②持字卡的小朋友询问同伴,你认识这个字吗?请你读出来,如果同伴认识则在字卡上打"√"如果不认识则打"×"最后进行统计有多少"×"

5、谁会写,看谁写的对。

要求幼儿会写,写会学的汉字。

三、活动小结。

四、活动结束。

三看安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不久,就听说浙江安吉的游戏活动开展得不错,并得到国内很多专家的认可。2014年9月我终于有幸参加了盼望已久的安吉游戏培训班,我们一共参观了三所幼儿园,其中有两所美丽的乡村幼儿园,分别是双一村幼儿园和紫梅幼儿园,一所省级示范机关幼儿园。近距离的观摩、交流、反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尊重中快乐发展,在感知中不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自主,在常规中解决问题。

一、看活动,幼儿在尊重中快乐发展

走进这几所幼儿园,幼儿已经开始了户外游戏,我们当即就被他们的户外游戏所吸引。映入眼帘的是孩子们利用竹梯、长板搭建成1~2米左右相互交错的玩具,有的幼儿沿竹梯两侧踩着竹竿大胆行走,~边走一边说“你看我,没事的,大胆点”,看来,他对自己的表现非常自信;有的幼儿则骑在竹竿上,两只小手握住竹竿慢慢往前移动;有的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爬过悬空的竹竿。不同年龄的幼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专注地游戏着。

在跳跃区域,幼儿需要爬上三个不同高度的正方体,一个60~90公分左右,一个120~150公分左右,另一个大约200公分左右,幼儿从矮的正方体利用“双手支撑,一条腿先搭上去”的方法爬上去,几个伙伴一起喊着“1、2、3,跳”,大家一起从上面跳到下面的保护垫中,又迅速地爬上跳下,乐此不疲。

这里的每所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原生态运动区域的创造,如,两棵小树之间拉起两根粗绳,幼儿脚踩下面的绳子,手拉头上的绳子进行平衡的练习。最前面的一个女孩子穿着表演区的草裙,一边走一边使劲压动绳子,使得绳子晃动得非常厉害,而她则不以为然地继续前行,悠然自在地尽享其中的乐趣,当走到绳子中间的时候,她停下了脚步,面对着我们悠然地唱起了歌……

一个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的两只小手抱住树权,两腿盘住树干,一下一下地往树上爬,连续试了三四次,每次大约是3~5分钟时间,几次练习后,终于能够像树袋熊似的倒挂在树杈下面。突然,他的大腿一松,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在了草地上,只见他揉了揉下巴,又径直跑去别的区域了。

不敢想象的是紫梅幼儿园的幼儿玩的“滚油桶”游戏,他们站在油桶上,伸开手臂,小脚滚动油桶前行,最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两个对着滚油桶的幼儿,当油桶相遇时,竟然能够快速跳到对方的油桶上交换玩具,伴随着幼儿“噢耶,又成功了”的欢呼声,各自继续向前。

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身形、敏捷的动作,我特别注意了游戏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发现,这里的教师每人手里拿着手机,或用手机拍照或用手机录像,及时记录下幼儿的发展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她们会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教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尊重,促进了幼儿在快乐中健康发展。

二、看材料,幼儿在感知中不断丰富体验

玩具材料是支撑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安吉游戏将娃娃家、表演区、小医院、建筑区、美工区等搬出了教室,扩大幼儿游戏的活动空间。幼儿的玩具材料数量充足,内容丰富。

利用废旧材料做成幼儿喜欢的玩具。走进安吉的户外场地,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幼儿园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改装的玩具材料,废旧材料在这里成为了幼儿爱不释手的宝贝。如,利用轮胎、粗绳组装成爬网,幼儿可以在上面爬来爬去。我看到有的幼儿将美工区的彩绳拿到这里,将绳子系在连接轮胎的绳子中间,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祝福,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练习着打结的本领。再如,利用轮胎做成一列吊环,幼儿双手抓住吊环,走在钢丝绳上,有的幼儿双臂用力,翻转身体,在一段时间的停顿后,再翻转回来脚踩绳子,手抓吊环,继续游戏。又如,利用轮胎做成秋千,一名幼儿趴在轮胎上,几名幼儿转动吊绳,吊绳一圈一圈地拧在一起,孩子们一边转一边数着1圈,2圈,3圈…一在拧至最下面时,几名幼儿急忙离开,就看趴在上面的幼儿身体悬空,随着绳结一圈一圈打开快速旋转,就差最后一两圈时,趴在上面的幼儿还在享受之际,旁边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冲了上去,抢到的幼儿赶紧趴在上面,其他幼儿接着一边数一边帮着转拧,游戏还在快乐中继续。

运用多种材料做成幼儿的运输工具。大量的玩具材料堆放在空旷的道路两侧,如何运输玩具材料,满足幼儿在不同区域游戏的需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的运输工具也是非常有意思,有用轮胎制成的轮胎车,有用箩筐制成的箩筐车,有用水果箱做成的水果车,有用木板做成的板车,还有拖车、斗车等。有的小车需要绳子拉着,有的小车需要推着,还有的小车是靠蹬着踏板骑着运送……不同的运输工具,让幼儿在运输中理解“拉”、“推”、“蹬”等动词,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

巧妙利用天然材料进行绘画表现。小班幼儿的绘画正处于涂鸦期,此时的幼儿喜欢大笔进行涂画。安吉老师在户外为幼儿开辟了一块涂鸦区,这里准备了颜料饮水机,幼儿可以拿自己的小桶到这里接自己喜欢的颜色,选择圆刷子、扁刷子、大刷子、毛笔、海绵笔、抹子等工具,在地砖、瓷砖、汽车、油桶上随意涂抹绘画。游戏结束前,老师用相机记录幼儿的活动表现,然后用清水将地砖、瓷砖刷洗干净,为明天的涂鸦做好准备。这让我感受到,幼儿心中美丽的种子正在活动中萌芽,他们正在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大胆表达着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收放材料不拘一格,各有高招。幼儿游戏的玩具材料非常丰富,这些玩具材料在存放上都有其固定的位置。游戏结束,幼儿需要将玩具材料进行整理,整齐码放。在材料的整理上,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收放方法。如,简状玩具,有的幼儿用一根长绳将其穿在一起,一下就可以穿上20多节;有的幼儿左右胳膊各套两筒;有的幼儿将其一个一个挨着摆放在长板上,两个人一起抬着运送……这些收放方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幼儿在不断地感知中,发现了不同方法在运送玩具数量上的差异,等等。

三、看常规。幼儿在尝试中主动解决问题

在机关幼儿园参观时,由于地面不平,一名男孩的人字梯摆放得不够稳,他尝试着搬来单个的梯子靠在人字梯的旁边,发现还是晃动,于是又搬来一个梯子,靠在人字梯的另一侧,就这样,他用四个单梯围拢人字梯。期间,有个男孩走过来,想搬走他的梯子用一用,他对男孩说:“你到那里,那里有很多。”一边说着,一边将男孩带到摆放梯子的地方,通过语言的沟通,行为的引导,较好地解决了别人动用自己玩具的问题。虽然,我没有看到他最终解决问题的实效,但他这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

还有几个幼儿,他们将长木板插在正方体的洞里,双脚踩在洞外的踏板上,像跳水运动员一样踩着踏板跳下,反复几次后,踏板离正方体越来越远。这时就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力臂较长,幼儿只要往前踩,正方体就向前倾,有的幼儿想到用积木压,有的幼儿想到调整木板的长短,幼儿就是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感受着哪个办法最有效。

在机关幼儿园和紫梅幼儿园的整理玩具中,我们看到,操场上大大小小的玩具材料都由幼儿自己进行整理,长长的人字梯、竹梯、木板,有的男孩搬起就走,有的一前一后两两合作;积木的整理,有的人装箱,有的人运输,有的人码放,短短几分钟,操场上就恢复了平静与空旷。

这里的幼儿在尊重中快乐、自主、自信、健康的发展。通过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尊重玩具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等,幼儿体验到了快乐、尊重、成功。

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开展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最有特色、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形式。依据《指南》精神,教育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我们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课题研究中,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支持他们在自主性游戏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策略1:主题活动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与情节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角色游戏情节往往无法得到拓展,限制了幼儿的游戏兴趣,阻碍了幼儿交往的范围。我们把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灵活运用和迁移,游戏情节不断得到延伸,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

在《美食街》主题活动中,幼儿进行“食物大搜索”“家乡美食调查”等探究过程,经历了到超市买卖的活动及将各类食品归类摆放等相关经验后,幼儿对火腿肠、贡圆及烧烤用具很感兴趣,商议在角色游戏中开设“烧烤屋”。他们共同协商,创设环境,准备材料,游戏主题“烧烤屋”自然产生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比如,如何烧烤食物,如何招待客人等,并根据已有经验准备材料,布置环境,实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烧烤屋”生意比较好,应摆些小餐桌让顾客品尝;有的认为“美食街”只有“烧烤屋”,商铺太少了,应该再增设“小吃店”“饮料店”。于是,美食一条街就产生了。连续三个店铺,创设一个大的品尝区,幼儿可以自由品尝各种美食,交流感受。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这样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入。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由自主地将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策略2:角色游戏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主题活动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了充分的经验支持,反过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的需要也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以大班主题“西游记”为例,经过一系列的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之后,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兴趣达到了一个高点,相对应的,区域活动也正以丰富的形式展开:表演区有“三打白骨精”,语言区有“话说西游”,美工区有“西游连环画”“兵器大制作”…这一番热闹场景的映衬下,角色游戏“偏安一隅”。面对陈旧的“娃娃家”、毫无特色的“超市”、无人光顾的“照相馆”,幼儿已无游戏兴趣。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商议、讨论,大胆地进行调整:“超市”变成了“西游记博物馆”“照相馆”,还有新增设的“梦幻西游摄影组”等,提供了各种道具和操作材料,一时间,新的角色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创造性地游戏着,推动了主题向纵深发展。

策略3:角色游戏与其他创造游戏整合

创造性游戏包括建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三者都是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所以三者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在创造性游戏中,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很密切。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活动中,幼儿通过商量讨论,用几把椅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用积木围成“娃娃家”等,利用建构材料布置游戏场景,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

比如,幼儿在完成主题建构“游乐园”后,就开始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详细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参观游玩。又如在角色游戏“美美服装城”活动中,幼儿发现,要让服装店变成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城,需要搭建很多的店铺。于是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了一座“服装城”。“服装城”由许多创意服装店组成,每间服装店再搭建一些货柜架,可供角色游戏中“服装店”的服务员摆放各种款式的服装并进行销售活动。刚开始,生意较好,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经理们都到银行存了很多钱。渐渐地,由于服装没有变化,生意渐渐清淡,幼儿又想到开设服装厂,一些设计师在那儿设计各种款式的服装。为了角色游戏情节的需要,孩子们商讨在“服装城”里搭建一个舞台,举办时尚动感的“时装秀”,为“美美服装城”的老板搞服装促销活动而准备。这样,不知不觉中又转入了建筑舞台的活动,舞台建好后又转入表演游戏“动感服装秀”。

总之,创造性游戏之间是互相转换、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策略4

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减退的过程,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捕捉新的兴趣点,发掘新的游戏主题,使幼儿自主性得到发展。另外,幼儿自主性也有受暗示影响的特点,教师不失时机的语言提示或暗示,往往能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新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促使新游戏主题的产生。如在“娃娃家”中,幼儿一开始对做饭、喂饭感兴趣,玩了几天之后,游戏发展到“娃娃生病”,爸爸妈妈送娃娃到医院看病的情节。在幼儿对这个情节的兴趣越来越大时,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给娃娃看病”“你生病了怎么办”等问题。接着孩子们建构“医院”主题游戏区,玩“医院”游戏,这样,一个新的游戏主题便产生了。幼儿在已有主题情节的演化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主题,比如,在玩“医院”主题中给病人送鲜花,这一情节如果表现得很深入,可能就会产生“花店”主题。

总之,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要设法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和兴趣,对幼儿的自创活动予以支持,引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支持游戏的发展。

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


我园地处农村,长期以来比较注重集体式教学,即便是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我园最近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的研讨与探究。

区域游戏的现状

一是游戏的开展没有一定的主题。每个班级设置的区域游戏基本都是独立的,如结构区、图书角、美工区等,似乎跟班级主题开展关系不大,看不到游戏的主题性,更看不到课程的实施内容。

二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氛围不浓。活动室里看不到和区域相关的环境创设,呈现更多的是幼儿的桌子和椅子。老师们还习惯于将桌子整齐划一地摆放在一边,有的甚至占据活动室内最主要的空间,没有温馨的区域环境。

三是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游戏材料单一,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跟踪一个学期看一个年级,游戏材料各个班似乎一个样;跟踪一个班级看,游戏材料似乎一学期不变。教师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和能力水平,孩子缺乏游戏的兴趣。

四是游戏区域的数量设置单一。班上设置了3—4个区域,将幼儿平均分成3—4组,每天规定好哪组幼儿去哪个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学习区域,孩子选择的内容是受限的,玩法是老师已经规定好了的,供孩子选择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而让孩子去机械地操作。这种个别化学习绝对不是自主游戏,仅仅就是孩子的练习和任务。

区域游戏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一些游戏的现状,结合本园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游戏,减少班级集体教学。

每学期开学前,各个教研组就一起讨论:一学期每个班级可以预设几个主题?一个主题下面开展哪些集体活动?还有哪些集体活动的内容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完成?我们将区域游戏活动与主题活动融为一体,减少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活动促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如四月份,小班开展《春天真美丽》这个主题,教师注重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区域间用花朵做隔断;生活区布置纽扣树、小花园;科学区设置找花心游戏……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不断完善游戏情节,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带宝宝去春游、去田野参观等。还投放一些春天的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中班的教师在建构区设置了“春天的公园”,投放了各种用于构造的材料:积木、大小不同的纸盒、易拉罐等;在阅读吧提供春天的诗歌和图谱,让幼儿边摆弄图谱边讲述诗歌;在创意坊美术区里,则以“春天的花草” 和“春天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幼儿可以结合图示折一折瓢虫、郁金香、小猫,用橡皮泥捏一捏蘑菇、小乌龟、小鱼,在“百宝箱”中选择喜欢的材料,做一做小风筝、蝴蝶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游戏,自由创造,体验成功的乐趣。

2.营造与区域游戏相关的氛围,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创设丰富、温馨的游戏环境,能充分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

(1)巧妙利用立体墙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走廊等空间,将游戏材料进行巧妙地呈现。如小班生活区的“纽扣树”和用各种大小不同瓶口的塑料瓶做成的“花园”,都可以直接布置在墙面上,这样教室里一面单调的墙就变成了美丽的“树林”和“花园”。孩子们进入区域游戏时,只要在此处铺上地垫,就可以直接游戏了。再如大班美工区,教师结合春天的主题,把“桃树”“梨树”“柳树”的树枝布置在走廊里,幼儿每次游戏时,就把折的桃花、梨花、柳条均一一装扮在这些树上,使其不断地枝繁叶茂。活动中,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不断发展的轨迹。

(2)合理设置游戏情景。如生活区的穿线游戏,对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很有帮助,但以前的穿线游戏幼儿没穿几下就不愿意玩了。于是,教师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做成一个没有门的小房子,里面摆上一只猛兽,幼儿利用穿线游戏给这个小房子装上栅栏,猛兽就出不来了。由于有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幼儿都抢着来玩这个游戏。再比如,在娃娃家的墙面上,教师可以利用展板布置成一栋栋的楼房,贴上幼儿带来的全家福,让幼儿有一种家的感觉,使幼儿能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游戏。

(3)规则建立融于情境中。开展区域游戏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包括班级设置区域的数量以及每个区域设定的人数,这些都可以蕴含在环境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图示,如大班把班级的区域设置成一朵花,每个花瓣就表示一个区域名称,每个花瓣上的小瓢虫则表示进入该区域的孩子,这样一目了然,便于教师观察统计:“哪些孩子进入了哪些区域”。如在建构区,老师利用废旧纸盒做成停车场,固定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幼儿游戏结束时可将小车停在里面,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便于幼儿取放游戏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如在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将超市的一面墙设计成一栋楼房的形状,每一间房做成可插超市任务卡片的小袋子,既创设了超市的游戏情境,又解决了任务卡的摆放问题。

3.投放“超市式”的菜单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材料的提供要富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提供上要层层递进,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生活区喂老虎的游戏中,老师提供给幼儿三种小老虎要吃的“糖果”,来帮助他们练习用筷子的技能。三种糖果分别是:方方的塑料做的方糖果、定型粘土做的圆圆大大的糖果、纸团捏起的小糖果。幼儿可以尝试从最好夹的方糖果开始,逐一提升难度,慢慢挑战。还比如在角色区的西点屋游戏中,西点屋提供了两种做点心的游戏材料,一种是用魔术贴和泡沫板及布做成的各种方方、圆圆的大蛋糕,幼儿可以用魔术贴设计各种造型的水果蛋糕。由于使用的是魔术贴,幼儿操作简便,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是提供橡皮泥及几种简单点心或水果的操作图,泥工构造能力强的幼儿则更愿意在这里,按照图示用橡皮泥制作点心或水果。

4.创设富有特色的区域,巧妙融入班级文化。

我园每个年龄班都成立了这样几个相同的区域: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表演区等,但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可以不一样。如小班“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小一班生活区有系丝巾、穿鞋带、小熊穿衣、袜子配对、编织衣服、包糖果等游戏;而小二班生活区则有喂小动物、种纽扣树、关注小动物、编织衣服等游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能适应班级幼儿的原有水平,也能考虑到各班幼儿的兴趣及家长资源等等。

各班还可以根据园内的一些特殊节日,预留1—2周时间进行园本主题的开发。如“小蓝猫”科技节中,围绕“喜爱的动物”、“身边的植物”、“美丽的家园”进行系列主题活动,逐步形成班级课程。还可以将班级文化蕴涵于主题实施过程中,如中五班是蝴蝶班,他们把蝴蝶饰品融入环境布置和区域游戏中,阅读区的手偶台和区域间的隔断都装饰成蝴蝶翅膀的模样;班级主题墙的版块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足迹;幼儿游戏的标记也设计成一只只飞舞的小蝴蝶。

总之,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不追求统一的结果,追求的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我们确定的理念是:每个区域都很重要,每个区域都能让孩子有所获得,鼓励孩子到每个区域尝试活动。

游戏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期望通过我们幼教人的努力,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一样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愿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梦想都能实现!

《指南》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整合


《指南》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整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生活的特点。游戏对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果茨基提出游戏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建构与生成的作用,新的发展可能性孕育在游戏活动之中,可以为新的发展准备必要的经验和基础。美国学者Don Hall指出:“幼儿的游戏,无论是个人游戏、团队游戏还是角色游戏都需要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动作技能发展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将孩子的思维带入—个‘万花筒’似的更加宽泛和综合的境地。”20世纪20年代开始,陈鹤琴先生就主张对儿童进行“游戏性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将游戏提到幼儿园基本活动这一高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儿童从游戏中学习”“珍视游戏的价值”。随着对游戏的深入认识,以及游戏对儿童发展价值的肯定,游戏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探讨游戏和幼儿园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游戏进入幼儿教育领域所必须要回答和面对的问题。

一、实践中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现状

游戏与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游戏和教学都有其本质属性。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自主的、没有社会功利目的幼儿自己的活动。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莫尤丝指出:“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呈现螺旋状不断的扩张循环,在幼儿的自发游戏中,教师观察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然后通过教学开辟出心得探索和需求,使学习逐渐延伸到更广博的经验,之后再升高到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促使儿童从当前的水平进入下一个更高水平的自由游戏阶段。”现阶段幼儿园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平行互补型:教师发起的具有明显功利目标、注重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发起的具有教育潜能的活动它们在形式、时间安排及比例上各自独立,游戏和教学相互分离;交叉转换型:即先有教学或游戏再应用有关经验转换为游戏或教学;相互融合型:即教学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活动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发起,强调幼儿期生活经验、发展价值的整合性,强调游戏是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

刘炎指出“游戏与教学之间是分离还是融合,涉及到的实际上是幼儿园教学的‘应在’和‘所在’问题:幼儿园教学应该在哪里发生?是专门的课堂之中还是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之中?”当前的幼教实践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更多的是处在一种相互分离的状态,主要表现在:游戏是游戏,教学是教学,游戏活动的目的不在于为儿童提供可接受的学习经验。幼儿园往往注重的是班级的集体活动,在这之间的间隙被看做是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教师对这个时间的教育性考虑较少。集体教学活动与这个间隙时间段在内容和经验方面的衔接也是薄弱的。游戏仅仅被看做是填充时间的手段,教师对游戏的安排缺乏清晰的目标,缺乏合理的管理和参与,缺乏扩展的意图。

近年来,在整合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尽管出现了教学与游戏相互融合的思想倾向和实践操作,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游戏与教学在目标方向的一致和内容方面的融合。在整合的外衣下出现的更多的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教师更加关注的是游戏的工具价值而并非本体价值(满足游戏者的需要)。游戏更多的被作为教学吸引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对儿童完成教学任务后的奖赏等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

二、《指南》视野下的幼儿园的游戏与教学探析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指南》

《指南》在“说明”部分中强调实施《指南》应该:“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而游戏则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游戏的本质特征自由、自主、自发意味着每个儿童都依据自己的水平;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了直接感知体验和操作的机会,还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好奇探究等学习品质;幼儿在游戏时经验是最综合的,因此教师的指导也是综合的整体的。因此根据《指南》精神,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皮亚杰认为游戏可以促使儿童把新的信息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促进儿童的学习。游戏在本质上是巩固性质的活动,它促进练习,复习和重复。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的特征是主动学习,直接经验和可以刺激认知发展的内部动机,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在儿童的游戏中找到。所以我们应该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指南》。

(二)以《指南》为指导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反映做出的调整。《指南》按五大领域来表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每个领域开始部分对该领域的基本价值、教育要点和特别注意事项的描述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备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南》中的提出的“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为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提供参照物,并且为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启示。《指南》各领域的教育建议为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由此可见,《指南》对于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指南》精神指导下的游戏与教学的相互融合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指南》,以《指南》为指导进行教学,“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是《指南》精神的体现,更是实现《指南》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的最佳方式。当前实践中出现的游戏与教学分离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教师的游戏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鸿沟,于是出现了实践中存在的过分强调教学的“灌输式”教育和过分注重游戏的“放羊式”教育,游戏和教学处在教育的两极;(2)班级规模的影响,尽管教师相信游戏的价值。但是在师幼比不和谐的现实下,教师更多的在游戏中扮演“看管者”的角色,教师在游戏中的重心是看护孩子,保证孩子的安全;(3)课程压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课程因素在幼儿园还占有很大的地位,教师忙于教授规定课程,更本无暇顾及幼儿的兴趣需要;(4)外部系统(家长、领导)的期望压力,家长和领导们对学业证据的在乎,教师需要像家长和其他专家汇报成绩,提供可视的学习证据和记录,影响着游戏教学的开展,因为游戏教学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可以看得见的成效,游戏是不能拿去评价检验的。

游戏和教学作为教育的两种途径,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游戏的自由性和教学的规律性似乎是人类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即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和“教学”在幼儿的经验上两者是相通的,游戏中获得的零碎的、分散的经验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可以在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得以充实和深化。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这一附属功能恰恰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因此,促使游戏与教学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有机整合,才能根本改变实践中过分强调教学的“灌输式”教育和过分强调自由游戏的“放羊式”教育。

三、《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策略

从前面提到的《指南》指出的幼儿学习发展的特征来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多彩,甚至产生单独开展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所不具有的效应。将游戏与教学加以整合是从实施分科课程到实施整合课程的转变,它注重各领域学习的联系和整合,强调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连续性的经验与学习。与实现《指南》提出的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契合。

(一)明确目标,实现游戏与教学在主题和内容上的相关

整合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实现游戏和教学的整合需要在制定活动目标和主题。以及选择活动内容时保持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首先,区分两种经验,明确哪些学习经验是可以通过游戏获得的,哪些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得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时应该明确这个内容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习?若可以就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教学。如果不可以或者是可以但是有些独特的价值不能体现那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

其次,在区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游戏与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在主题教学活动中生成游戏主题,实现教学和游戏活动一致性和连续性;(2)在游戏中再现教学经验;(3)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回到教学中解决生成新的主题活动;(4)在新的主题活动中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学习环境,改变游戏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找到游戏课题并自发进行游戏的。小川博久先生指出:“环境是幼儿游戏愿望产生的根源,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创设环境,直接关系到幼儿本身以多大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环境。游戏的本质是自发的,儿童有其内在动机,适宜的环境提供能够使儿童变得独立,从而发展儿童的“责任感”“自主选择能力”以及对自己学习的“控制感”。教室的布置应当为儿童提供独立获得各种资源和进行各种活动提供保证。当前幼儿园游戏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单调、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弱、材料少、材料投放不合理、挑战性弱、不重视研究玩具或游戏材料的价值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合理地规划幼儿园的游戏空间,室内外的活动区的设置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和相互联系的;其次,在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上面更多地采取开放式的投放非结构化或者低结构化的材料,同时保证材料投放的充足性、适宜性和多样性。最后,重视玩具和材料的价值,使游戏资源反映出当前的主题和内容,将教育目的融入到环境中。通过游戏学习环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可以使幼儿的游戏成为有“社会文化内容”的学习活动,使幼儿获得幼儿园课程期望他们掌握的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

游戏被看作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当前的幼儿园游戏很少有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是教师而非儿童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教师规定游戏的内容而不与儿童进行沟通;自发的游戏活动总是会受到教师意图的限制。游戏更多的被看作是群体活动,而不是可以促进掌习的活动。鉴于此,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促进游戏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应该改变游戏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中,对于游戏内容的选择应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决议;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速度并参与到游戏中来和儿童一起游戏而不是作为游戏的“全盘操控者”;教师的意图应该根据幼儿的游戏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转变观念,解放教师,将教师从传统的“教授者”“看管者”“决策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学习活动应当受到教师“教”的充分关注、重视和支持,引导、丰富和扩展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构建。

1.教师是“倾听者”和“观察者”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倾听是游戏和教学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倾听”意味着对幼儿全心全意的关注,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教师在儿童的工作和游戏中有很多角色,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应该是倾听和观察,可以使教师解释儿童的游戏行为,不断地增加、建构他们关于儿童“整体”的蓝图。《指南》为教师全面、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幼儿提供可清晰的框架。一个好的观察倾听者应该做到:第一,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指南》为了解幼儿提供了参照模;第二,有目的的观察,即观察前知道“我想了解什么”;第三,有重点的观察,如“我想了解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观察的重点应该放在活动中的同伴交往和冲突解决等事件;第四,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和全面分析。

2.教师是“参与者”

教师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介入幼儿的游戏是游戏和教学整合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发展高质量游戏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允许教师参与。费列皮尼指出“一名能够组织和激发孩子的教师一方面必须加入孩子的探索过程,另一发面,也必须成为幼儿发现过程中的共同演出者”。教师积极参与活动,作为幼儿中的一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可以缩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并对幼儿表达支持、赞许的态度。这种平等关系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自己做主,自创玩法,减少幼儿依赖教师的行为。教师通常不对幼儿提出硬性的要求,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用行为感染他们。

3.教师是“提供者”和“指导者”

游戏中一般强调发现学习的优先地位以及课程不同程度的自我选择。游戏虽然是幼儿自主性的与环境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游戏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的课程。弗朗伯格指出“游戏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依赖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有能力的游戏者不会自发出现,儿童需要通过成人提供的范例教导来知晓如何进行游戏”。教师不是法官和决策者,而是提供资源的人,在儿童需要的时候可以从教师这里借用。教师作为提供者,通过提供指导,保证了材料的合理使用,以及保证游戏按照正常轨道的进行。同时,通过提供相应的游戏技能和语言的指导减少儿童在游戏中的挫败感。正如美国学者Don Hall强调的游戏技能是应该被教的,尽管发现是有趣的,但是有些时候有必要去引导幼儿如何发现。例如,在捏陶土的活动中。教师先指导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试着给孩子必要的协助和建议,让他们完成自己的创作目标,而不受材料的限制。因为如果孩子把粘土捏的太薄,在烧制过程中会破掉,孩子会因此失望。

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将自己对幼儿的指导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一是要理解幼儿的内心,从幼儿的行动中解读幼儿感兴趣的和关心的方向、幼儿的游戏动机等;二是要理解自己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的关系。小川博久认为教师的指导原则就是援助:“所谓援助就是在认清如何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抱着使幼儿的状态达到幼儿希望的状态这一愿望与幼儿互动。”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不应该是将幼儿纳入到大人预先决定好的路线当中,而应该认清幼儿的自我成长路线,找到幼儿的自我成长路线与成人期待的幼儿成长方向的交点,在这个交点上产生对幼儿的期望,根据这个期望对幼儿进行指导。

(四)通过游戏对教学进行评价

游戏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关,它能展示出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的发展。游戏被看作是发展适宜性的,并且有一种启发功能“可以告诉你儿童在哪里”。游戏也可以揭示出“儿童思维的整合性”。对幼儿进行教育方面的评价

时,需要同时考虑幼儿学会了什么和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教会幼儿的这两个方面。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游戏提供了一种评价情境,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判别幼儿的发展阶段,以及儿童对于比较正式的学习情境的“准备性”。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的开展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进一步判断幼儿目前的水平为制定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信《"安吉游戏"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