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孩子们来得比较少,我的教学很轻松,然后各种想尝试的念头就在心里萌发。做完操,因为四个小班挤在一起走楼梯不安全,也因为我们是小四班,轮到最后一个走,在等待的时候,我问孩子,想不想做个吹泡泡的游戏,孩子们说想。我告诉孩子吹泡泡的游戏需要先把四路中队变成一个圆圈,孩子们认真听着。我先带着第一队开始绕行走,在阿姨的帮助下,第二队的排头紧紧跟上,第三队、第四对,很快,我和第四对最后一个孩子接上,孩子们兴奋又惊喜地发现:队伍变成了一个圆圈。
我请孩子们放下拉前面小朋友衣服的手,并面向圆心站好,孩子们很快完成了老师的口令,然后我请孩子们伸出手,和自己旁边的两个小朋友拉手,孩子们也完成得很好。接着,我们就开始做吹泡泡的游戏,我说泡泡变小了,孩子们就兴奋地朝圆心走,缩小圆圈,我说泡泡变大了,孩子们就往后退着走,扩大圆圈,我说泡泡破掉了,孩子们就再原地蹲下,我说吹泡泡了,孩子们就随着我的“吹泡泡”,慢慢站起来,孩子们快乐极了,一遍游戏之后,发现前面一个班级正好差不多走完楼梯,我于是告诉孩子,以后我会经常带孩子做这个游戏,孩子们期待着。
但是这个圆圈走回去是不行的,我们于是又完成了一个难度挺高的合作动作,将圆圈变成了长长队伍,并且放下互相拉着的手,赶紧找好前面一个小朋友拉好衣服。孩子们完成得非常好。我们高兴着和太阳说再见,和云朵说再见,这会的孩子就特别快乐和愉悦。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孩子们每每做完操要等待时,总会提醒我,张老师,我们要做个吹泡泡的游戏。看孩子们对游戏那样喜欢,我何尝不是一种教学的快乐体验呢,我又和孩子们做起来。并且由吹泡泡变成了大皮球,孩子很会想说可以变成气球等,我觉得孩子已经真正喜欢上了这个游戏。
案例生成:午休时间,孩子们坐在走廊上,三两结对自由活动。忽然一个小女孩吸引了我的眼球,是甜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前几天《我很特别》的活动中,她大胆地说:“我很特别,我有两条弯弯的像香蕉样的辫子;我很特别,我脸上有一个小酒窝;我很特别,记性好,会背《弟子规》”话说完,我还特意请她来秀了一段《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守孝第、次谨信、、、、、、’有板有眼的背诵获得了我的夸奖,同时也博得了同伴们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这时只见她手拿一条线(两端连在一起还打了个小结),很灵活地左手一套右手一拉,线儿在她小手之间“扑扑扑”飞舞着,一收一放,形象逼真的“降落伞”从天而降;线儿“噔噔噔”跳跃着,三两下棱角分明的“五角星”闪亮登场:线儿“呼呼呼”穿梭着,栩栩如生的立体“铁塔”矗立在眼前。围坐在她近旁的几个孩子也陶醉、沉浸在惊奇、有趣、快乐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没有去打扰干涉他们。
反思:这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同时也是宝贵的、专心致志地沉浸于游戏之中的状态,我们不应该去干扰他们。不去破坏、干扰幼儿沉浸于游戏之中的状态,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态度的形成。专注于游戏本身,他们就能以最大程度的自发性,表现出创造能力。
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方面。幼儿阶段的动作发展经历着从大动作发展过渡到小动作发展,也就是由粗到细的阶段。在儿童早期,儿童动作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智力发展水平。而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功能主义角度看,更重要的是其与个体心理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精细动作指由小肌肉群所组成的随意动作,也叫小肌肉动作。6岁以前的孩子,主要的精细动作就是手的动作,包括指尖动作、手指屈伸、眼手协调等局部动作。幼儿动作发展中的剪、折、画、捏是幼儿精细动作的典型的四个方面。
经过幼儿园小班的一年系统培养和发展,进人中班的幼儿的精细动作也进入了发展的重要期,而且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游戏都有赖于精细动作,以其作为基础和外在表现形式。但是,中班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尚处在不成熟的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与精细活动相关的游戏活动进行培养和锻炼。因此,应加强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训练。而民间游戏中有很多与剪、折、画、捏相关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来培养幼儿的精细动作,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指尖动作、手眼协调、手指伸展等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热情、丰富和完善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并且能将以民间游戏为载体的宝贵民族文化在幼儿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剪、折、画、捏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民间游戏对中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培养。
一、民间游戏对中班幼儿"剪"的培养
剪纸活动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活动,历史悠久,源于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创造,是我国重要的民间游戏形式之一。剪纸还可以作为人们的装饰艺术品。剪的动作是手脑相互配合下的精细动作,对幼儿的大脑和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班幼儿的身体和小肌肉动作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个年龄的幼儿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大动作,还能掌握一些手部的精细动作,他们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也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剪纸活动是以剪刀为工具进行的小肌肉动作,与其他精细动作相比,剪的动作更为复杂和困难。在"剪"的操作中,要求很高的手指掌控能力、手眼协调和双手的灵活配合,这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要求。
对中班幼儿开展剪纸活动,需要先确定幼儿是否掌握了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选择剪刀时要选择剪刀尖端呈秃状的,在使用时注意安全。对尚不能正确而熟练使用剪刀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其充足的练习使用机会,比如,给幼儿充足的材料让其自由剪裁,并为其提供轻松愉快的氛围,适时的鼓励和指导。然后,带幼儿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的基本图形,比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等,在引导幼儿认识这些图形时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以便认知能力正在发展中的中班幼儿更好的掌握。在掌握了剪刀的使用和认识了基本图形后,可以引导幼儿开始剪裁简单的基本图形。沿着图形的轮廊线进行剪的操作,可以很好的练习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对剪刀的掌控能力及手眼协调。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加以保护。
二、民间游戏对中班幼儿"折"的培养
折纸,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和民间游戏,也是幼儿纸工之一和幼儿园传统的手工课教学内容之一。折纸过程是幼儿双手通过折、压、翻、挑、卷、叠、拉等动作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动作都需要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参与,对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有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幼儿们喜欢的折纸游戏有折扇子、折东南西北、折飞机、折小船等。这些民间折纸游戏包含了幼儿折纸的很多基本技能,如对边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集中一角/一边折、双正方/三角折、组合折。而这些折纸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几何形体,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性、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还能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也就是说,折纸活动对幼儿认识边、角、线、面、中心、对称等几何形状及空间方位,提高目测能力,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培养注意力、记忆力和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都有很大的作用。
中班幼儿的折纸技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兴趣较大,能独立地复习自己学过的内容。对中班的幼儿开展民间折纸游戏,需要幼儿老师首先带幼儿了解民间折纸游戏的基本技能,如四角向中心折的折法是将正方形四个角对准纸的中心点折叠,同时能够根据不同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情况安排适合不同幼儿的折纸活动和对应的指导。另外,需要了解中班幼儿是否掌握了折纸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带幼儿进行一定的巩固和复习,如通过集中一角折的折飞机和集中一边折的折雨伞进行巩固。然后,教师可以采用示意图与分步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四角向中心折或集中一角/一边折的学习。比如,通过充分展示四角向中心折的民间折纸游戏--折东南西北,幼儿教师先向中班幼儿呈现示意图,然后边分步教幼儿折纸边带幼儿识图演示,让幼儿掌握根据示意图折纸的能力。这不仅充分锻炼了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精确性,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民间游戏对中班幼儿"画"的培养
绘画是民间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画的动作是一种手脑协同下产生的精细动作,同时也是一种锻炼大脑的重要活动,可促进幼儿手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中班的幼儿进入了形象期,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所掌握的图形和线条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愿望。在整个形象期,幼儿的绘画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画对手的动作的精确性、灵活性、手指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都有相当的要求,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对画的能力发展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指导和关注。中班幼儿能画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还能进行小面积的涂色。幼儿老师在此过程进行指导时需要注意观察幼儿在画简单图形时是否能够画出尽量标准的轮廊线,在涂色的过程中是否能沿着轮廊线有序而均匀的涂色,不留白、不出边,这些现象都展示了幼儿精细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以及控制手的能力。另外,这些操作还可以帮助扩大幼儿手的各个部位的活动范围,从而更好的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
四、民间游戏对中班幼儿"捏"的培养
捏是幼儿精细动作中的另一项典型基本技能。与"捏"相关的民间游戏也有很多,如捏泥人、黏土造型、陶工、面塑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面塑和捏泥人等,不仅历史悠久,且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这些手工游戏活动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渐渐也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的标志。通过捏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可以进行团、压、抓、伸拉、拍、捏、粘合等与手有关的精细动作的活动,从而使幼儿的精细动作得到自然而全面的发展和锻炼。传统的民间泥工游戏活动的材料通常有自然泥、面粉揉和成的面团、橡皮泥等,幼儿在进行以此材料为内容的民间游戏活动时不仅乐趣无穷,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得到身体上的发展和精神文化上的熏陶。
在泥工活动中,四五岁的孩子已经能塑造出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如球形、椭圆形和圆柱形。由此可见,中班的幼儿在捏的精细动作上发展的比较快。这是由于随着孩子知觉的发展,他们能够观察和注意到的细节越来越多,并开始关注动作的结果,而捏相对于剪、画和折来说,操作起来更轻松容易。另一方面,由于这个阶段幼儿的精细动作越来越精细,从手掌动作发展到手指动作。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一方面要选取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幼儿如何按比例分配组合材料,并注意观察幼儿所捏成的作品形状是否规则均匀,从而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及时的辅助指导,并指导到关键处。在这些捏的活动中,幼儿手部肌肉和视觉一起参与了活动,不仅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了幼儿的精细动作,还有助于幼儿更好的认识事物,且可以发展他们的空间感知觉。
五,小结
由此可见,民间游戏中包含了大量而丰富的与剪、折、画、捏相关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可以充分的发展和培养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这些都体现了民间游戏集娱乐功能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独特之处。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民间游戏,从而培养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活动时,如果能使活动的情景游戏化、自然化和生活化,活动的方式个别化,一定更能充分发挥民间游戏对幼儿精细动作培养的功效。
将游戏运用于理论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思维和学习重点,采取有意义的游戏形式加强理解记忆。在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知识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游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运用。以这样的形式优化知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同时,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便于理解记忆。将这种游戏形式运用于理论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武术第一、二路弹腿教学中,可运用“托盘绕圈”的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武术中保持身体重心平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双手向上托起一个球体,以走“S”路循环的方式进行绕圈。通过比赛的形式看谁绕的圈次数多,且双手托盘中的圆球掉下来就是赢者。通过该项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重心的发力点,保持平衡。
在体能训练教学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克服紧张畏难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使得运用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活泼。通过运用游戏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达到最佳,能够有意识减少一些繁琐环节和步骤。该种形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生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与体能训练的实践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受相应运动负荷。同时,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的过程中更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运用游戏能够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更为娴熟。笔者在篮球“运球与防守”动作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运球灵活性和持久性。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手中的球来进行灵活运动,以此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后期的结束整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后期的整理运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紧张心理状态,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运动的紧张肌肉进行放松。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便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游戏运用于结束的后期整理,就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运动形式中转移自己的大脑皮层运用兴奋状态,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结束课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就一些知识的掌握和动作要领的概括等方面有意识地做游戏。在体育课程教学结束阶段,笔者会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以轻松自由的形式总结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运动形式放松身体,减轻紧张的压力。在每堂课结束阶段,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仿造太极的形式表演五禽戏,以此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神经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形式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在活动中加深学习理解。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要求,围绕教学要点进行全方位拓展延伸。综上所述,运用游戏进行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运动的激情。在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过程中,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导读: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认为: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认为: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0-1岁的感官游戏
1岁前宝宝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倾听和抚摸。在此过程中,宝宝接收各种信息,为今后发展储备必要的知识。
1、触摸不同的物体
准备:原木积木,柔软的布,塑料、毛绒等可以让宝宝握在手里的玩具。
玩法:将以上材料和物品准备好,让宝宝用小手随意去触摸。这是很好的触觉游戏,可以让宝宝获得多种体验。
适合年龄:1个月以上宝宝。
小提示:为了防止划伤宝宝娇嫩的皮肤,给宝宝触摸的东西,一定不要有毛刺和尖锐的角。
2、敲一敲,听一听
准备:盘子、勺子、不易碎的瓶子等。
玩法:将以上食具或瓶子之类一敲就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准备好,教宝宝用勺子去敲击。也可以由妈妈敲击,让宝宝听声响。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宝宝。
3、照照镜子
准备:镜子。
玩法:妈妈抱着宝宝坐在镜子前面,和宝宝一起照镜子,看看照出来的样子是不是很有趣?面对镜子,妈妈可以不断地变换表情,激发宝宝的兴趣。大一点的宝宝,还可以让他抱着玩具娃娃或他喜欢的其他东西一起照镜子。
适合年龄:2个月以上宝宝。
4、玩具搬家
准备:带轱辘的积木车,玩具娃娃,小球等。
玩法:把娃娃、小球等玩具放在积木车上,滚动轱辘,让积木车带动这些玩具移动。还可以在积木车上系一根绳子,装好玩具,妈妈拽着积木车走,让宝宝追视移动的物体。
适合年龄:4个月以上宝宝。
5、听小木棍撞击的声音
准备:2根小木棍或筷子。
玩法:妈妈帮助宝宝一手握一根小木棍或筷子,教他相互撞击,发出声响。可以变换撞击的速度,让孩子感受不同的节奏。适合年龄:7个月以上宝宝。
6、抓一抓沙土
准备:沙子和土,可用来装沙土的敞口容器(如宽口玻璃瓶、小塑料桶等)。
玩法:在家附近找一些土(最好是干的)或沙子,装在事先准备好的容器里,和宝宝一起摸、抓,体会沙土的触感。如果在室内玩,可以在桌子或地板上铺一张报纸,把装沙土的容器放在报纸上,防止弄脏桌子或地面。
适合年龄:10个月以上宝宝。
小提示:不要让宝宝用脏手去揉眼睛或放入口中,游戏结束后一定记着给宝宝洗手。
7、认识身体部位
准备:玩具娃娃。
玩法: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好。妈妈指着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说出相应的名称给宝宝听。然后再用手指着玩具娃娃,告诉宝宝各个部位的名称。
适合年龄:8个月以上宝宝。
8、滚动的图形
准备:硬纸板1块,小木棍若干,安全剪子1把。
玩法:先把硬纸板剪成各种形状的图形,再在这些图形上插上木棍。你抓住木棍,滚动图形给宝宝看。
适合年龄:5个月以上宝宝。
9、给植物浇水
准备:适合家养的植物。
玩法:每次,你给植物浇水的时候,都让宝宝在旁边观看。你一边浇水,一边告诉宝宝你正在做的事情。你还可以让宝宝摸一摸植物的叶子。
适合年龄:8个月以上宝宝。
Tips
1、所有这些游戏,从开始到结束都需要有成人陪伴,不要让宝宝一个人留在游戏现场。哪怕你只是短暂的离开,也都要先把玩具或物品收起来,以免发生危险。
2、每个宝宝的发展速度都不一样,游戏适合的年龄划分也是相对的。你可以根据宝宝的能力,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适当地减少或增加难度。
3、游戏要以宝宝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果宝宝做不到,或者对某个游戏不感兴趣,你都不要强求宝宝。
1-2岁的感官游戏
1岁多的宝宝开始学会走路了,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在不断增强。游戏不仅是孩子满足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的需要,也是他们用来发展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各种能力的途径。
1、磁石的吸引力
准备:磁石1块,曲别针若干。
玩法:将曲别针撒在桌上,让孩子手拿磁石去吸曲别针,看看能吸上来多少,然后再把曲别针一个一个取下来。只要孩子有兴趣,就可以反复玩这个游戏。
2、印制汽车轮胎
准备:轮胎形状不同的玩具汽车3~4辆,各种颜色的水彩,大垫纸。
玩法:先给孩子看玩具汽车,让他仔细观察轮子,还可以让他推着玩具汽车在地板上玩儿。然后,你往轮胎上涂抹不同颜色的水彩,放在垫纸上。这时,孩子再推着汽车玩儿的话,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轮胎形状了。
3、气球火箭
准备:气球。
玩法:妈妈吹气球,让宝宝看着气球一点点地变大。吹好以后,用手捏住气球的吹气口,一会儿捏紧,一会儿放松。放松时,你把吹气口对着宝宝的手或脸,让他感受气球漏出来的气。你再次把气球吹起来,然后松开手,让孩子看气球漏完气之后像火箭一样蹿出去的样子。
小提示:要买质量好的气球,而且不要将气球吹得太满,防止爆裂。
4、水声乐器
准备:大小和模样相同的玻璃杯(或玻璃瓶子)3~4个,水,木棍或筷子2根。
玩法:将玻璃杯并排放在桌子上,往各个杯子里倒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孩子拿木棍或筷子去敲打各个玻璃杯,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5、闻一闻花香
准备:不同的花儿2~3种,如玫瑰花、百合花等。
玩法:先给孩子看一看花儿的样子,再让他闻一闻花香。还可以让他讲讲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比一比花朵的大小等等。
6、水果不同,核也不同
准备:苹果、枣等。
玩法:先让孩子仔细观察苹果和枣的外观。然后,你把苹果、枣分别切成两半,让孩子观察里面的核,看看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小提示:其实,只要孩子有兴趣,每次你给孩子吃带核的水果时,都可以让他观察水果里面的核是什么样子的。
7、乒乓球吹起来
准备:衣服架1个,乒乓球2~3个,毛线。
玩法:用毛线的一端把乒乓球系好(也可以用不干胶条贴上),另一端系在衣服架上。然后让孩子用嘴去吹乒乓球,尽量用力往远处吹。
8、糖果慢慢在融化
准备:各种颜色的水果糖,透明玻璃杯2个,热水和凉水。
玩法:先分别往2个玻璃杯里倒入热水和凉水,再将有颜色的水果糖放进去。让孩子注意观察,看看哪个杯子里的水果糖化得更快。
小提示:热水的温度不要太高,而且倒水的时候要小心,防止烫伤宝宝。
9、相同颜色的杯子和吸管
准备:有颜色的杯子(黄色、红色、蓝色)和有颜色的吸管若干。
玩法:先给宝宝看一下有颜色的杯子,并且告诉他这些颜色的名称。然后,你找到和杯子颜色相对应的吸管,给宝宝看,同时说:“颜色一样啊!”等宝宝熟悉这种玩法后,可以让他来找相同颜色的吸管和杯子。
Tips
1、许多游戏都用到了小物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宝宝塞进嘴里、鼻孔里。
2、就地取材的物品要事先擦洗干净,游戏结束后要及时让宝宝洗手。
3、小件物品用完后要及时收起来,不要让宝宝自己取放。
导读: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焦虑孩子六个月大后,开始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害怕和焦虑,怎样减少孩子因分离时,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呢?父母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因分离产生的不适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满六个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细心照顾他的需要,不论是由谁来照顾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到了六个月之后,孩子开始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的情形,而他也会开始对他有反应的人,如和妈妈、保姆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连接”,而当孩子和某一特定个人产生密切的连接后,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虑”产生。
分离前应有缓冲期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幼儿园游戏《用童趣的方式学习对边折》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对边折纸说课稿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