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规则 抓住契机

12-16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进行了巧妙的设置。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对于幼儿园游戏,你有什么看法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反思规则 抓住契机》,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由于大班额的存在,幼儿教师为了班级管理更方便,常常重视各种常规的制定。常规教育让幼儿渐渐理解和学会服从社会规则,是幼儿园社会化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规则的制定是为促进幼儿的发展,应当随着幼儿的成长与需求而有所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阻碍发展。如果舍本求末,将幼儿发展与班级管理位置互换,未能做到幼儿发展优先,那就失去了幼儿园存在的最大意义。促进幼儿发展才是教师工作的最主要依据,也是最核心的目标。班级中规则的制定首先要有益幼儿的发展,其次才能考虑方便班级管理。

区域活动规则是幼儿园班级常规的重点方面。禁止特定区域的物品“外带”、材料不可“串区域”、材料使用完毕放整齐、玩了一个玩具以后才能玩另一个玩具等规则,在幼儿园中比比皆是。其实,这些限制与教师要求幼儿按照范画一笔一划地画,异曲同工,都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有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心理来培养儿童。”只有把握规则被打破的教育契机,发现幼儿新的成长需求,我们才能抓住机会促进成长。

改变规划,满足需要

我们要有“破”的勇气,发现有益幼儿成长的契机后立即进行改变。比如,一开始,我们班尝试制定了“外带时间规则”,组织幼儿一起进行商量,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说出自己想要带什么区域中的物品到什么区域中去、想带出去多长的时间。谈话与商量结束的同时,我们共同制定了“外带时间规则”,从一个区域中带出来的物品,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必须要先把物品放回原来的位置,而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活动。这样的时间规则在一段时间中给孩子们的区域活动带来了很多自由。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同区域中的物品在幼儿智慧的碰撞下展现出了原来我们不曾想象过的形态,具有极强的想象与创造性。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了缺陷:孩子们把两个区域的物品带出来后,做出了具有创意的物品,但是由于时间规则的限制,成品不能得到长时间的保存,幼儿的成就感被严重剥夺。每次区域活动结束时,当构成创意的各种原料要被送回原处时,很多孩子都低着头闷闷不乐。

发现问题所在后,我们再次进行了尝试与改变。在区域活动时,我们使用照片记录的方式,记录下幼儿的作品,并将作品照片进行公布,还时常通过一些家长开放日等公共活动时间让几位幼儿对自己的创意作品进行介绍,这样的尝试让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同时,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都得到了提高。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预想与现实不符的情况。所以,依照幼儿的成长所需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尝试,优化规则的制定,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优化规则,支持创新

规则的优化都是在发展幼儿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一次,一位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用建构区的圆管和美术区的纸艺组合成一个“长脖子人偶”,并拿到老师面前炫耀,同时说明了自己的“愿望”。他说:“老师,我想让我的‘长脖子人偶’和我在一起久一点,我可以明天再把他们放回去吗?”我看着孩子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渴望和一些自豪,被打动了,答应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向所有孩子介绍,大家都赞扬他做得很好看,还羡慕他可以保留“外带”材料更多的时间。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新需要,又调整了规则。我们在教室的角落里开辟出一片小小的“分享区”,用一个小栅栏把这个小天地围起来,并投放了一个置物柜,用于展示幼儿的作品或半成品。幼儿可以把自己的物品放在展示柜上,在第二天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作品。这个区域同样有着自己的规则,摆放整洁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制作物品的小主人必须要向其他幼儿说明自己做了什么,打算在区域中摆多久,接下来会怎么做等等。并且,我们还要求幼儿能够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把相关材料放回原来的区域。

规则的改变让班级中多了一个小区域。“分享区”的产生让幼儿的自主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提升。因为维护自己作品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也更愿意遵守区域规则。同时,原有区域中的活动也变得更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新的玩法、创造不断出现。

规则的辅助能让幼儿更顺利地踏上适应社会的人生旅程。适宜的规则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而适宜的规则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不断优化规则,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游戏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的。固然,我们不能违背与否认“规则游戏是幼儿在学前中期才开始出现的”这一客观规律,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维果茨基语),游戏具有规则性。儿童游戏的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隐的游戏规则

“内隐的游戏规则”表现为“游戏内在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它是在游戏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一方面,游戏总表现为“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的‘虚拟性”’(维果茨基语),游戏的“情境性”。另一方面,游戏在时间和空间上又总表现为高度的“秩序感”。胡伊育加说,“它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游戏对秩序的要求是绝对的、最高的。对秩序的最微小的偏离都会‘破坏游戏’,都会剥夺它的特性并使之失去价值”。游戏的秩序维系和实现着游戏的情境性,使游戏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使日常的生活规则在这里失效,而创造着自己内在的、隐性的秩序和规则,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冲动。因为,“游戏有成为某种要成为美的倾向。这种审美的因素很可能就等同于那种创造有秩序的形式的冲动,它把生气灌注给游戏的各个方面”。对于规则和秩序,胡伊青加认为,“一旦规则(游戏规则)遭到破坏,整个游戏世界便会塌陷”,而“违犯规则或忽视规则的游戏者便是一个‘违规破坏者”’,“在高度严肃的世界中,欺骗者与虚伪者也比破坏者的日子好过”。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是不允许破坏游戏情境和游戏秩序的,游戏具有规则性。没有游戏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就不会有游戏的顺利进行。它们是游戏者必须而且能够遵循的,是游戏之前、之中、之后,游戏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和默契。游戏的内隐规则是所有的游戏所具有的,包括幼儿的“玩耍游戏”,又特别体现在“想象游戏和装扮游戏”中。

2.外显的游戏规则

外显的游戏规则是指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或游戏者向“所有游戏人”宣布的,是人人可以眼见和直接认知的。它们有的是人们在创制游戏时规定的,也有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人们根据游戏的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例如,在幼儿“捉迷藏”的游戏中,就不允许捉者“偷看”小朋友是“藏在哪”,而必须被蒙上眼睛或呆在哪一个“指定的地方”。这就是外显的游戏规则在发生作用。

3.世界的规则是游戏的规则

“世界的规则”是指客观事物及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制约着一切事物,包括游戏的开展。有时它是为我们所知的,有时不为我们所知,却又时刻在发生作用。特别对于幼儿,更是女D此。它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认识处于“蒙昧和无知”的状态,但“世界的规则”并不因此而停止发生作用或产生改变。正因为如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为幼儿认识自身及自身之外的客观世界的规则提供了窗口和途径,实现着幼儿“认识世界规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认识“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则”,才能体验角色的丰富性;在“户外观察游戏”中,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在“探究、认知、遵守这种规律”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4.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在儿童的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因此,广义地来说,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狭义地来说,以突出游戏的规则性,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专门的游戏活动,我们称为“规则游戏”。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也是外显的,但它又不同于外显的规则,它们大多数是由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或家长)根据儿童发展的某种需要设计而成的(如为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规则游戏),更多地体现在竞赛性游戏中。

总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意义。

二、游戏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表明,规则游戏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去中心化’、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合作与公平地竞争,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

①“去中心化”的发展。学前期的儿童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游戏的规则是从大家的角度、从众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排除了个人化倾向;而且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将打破幼儿思维的自我化定势,使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其他幼儿和睦相处,促进幼儿的“去中心化”,提高幼儿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②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新井(1989)认为,儿童对社会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和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社会规则及其重要性是发展的第三阶段。我们经常观察到: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感知生活中各种人的社会活动,并在大脑中抽象、概括各种人活动的规则,以此来“规范”游戏中角色的活动。如通过教师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游戏“幼儿园”中的“老师”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士兵角色扮演的游戏,幼儿认识到“士兵”应拿“手枪”而不是“剪刀”,等等。在这些游戏中,一旦某个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违犯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游戏同伴的纠正和指责。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开始认识人们的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种职业社会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开始理解游戏规则“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③学会合作与竞争,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因“对角色及其行为规范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幼儿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分歧的行为,便是幼儿学会协调、适应、合作的过程。

另外,合作游戏、竞赛性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好的游戏方式。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协商、同步发展,在集体游戏中快乐地游戏;在竞赛游戏中,比赛获胜是全体成员的事情,需要很好地合作。即使是竞赛游戏,获胜不是唯一的目标,和睦相处、共享游戏的体验、共同发展才是游戏的根本追求。

2.与幼儿道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冲突的社会性标准。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形成“礼貌、遵纪守法、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行为价值观。所以,强调游戏规则的遵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

同时,规则是社会意识的反映,一定的游戏规则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历程至关重要,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所学习的东西、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的趋向。幼儿游戏中科学的规则折射着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引导着幼儿的积极发展。所以,游戏指导者可以透过游戏的规则,对幼儿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的价值观。

3.与幼儿意志的发展

幼儿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的发展。幼儿游戏的规则和规则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意志的发展。

自律性、自制力差,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而遵守规则表明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认识自身行为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对于自己成长的影响,幼儿通过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行为的不稳定性、随意性,发展自身行为方面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行为坚持性弱,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如何加强幼儿行为的坚持性呢?实验研究证明,单单用命令的方式让孩子站立半小时或一小时,是非常痛苦而又难以实现的事情。但是,如果改用“以游戏的方式来处理”,则比较容易和轻松。如,我们在游戏中,规定扮演“士兵”角色的幼儿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站立半个小时。为了游戏,幼儿是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的,而且,也能很好地实现。游戏中,一旦幼儿进入了游戏的情境,他就忘记了自己日常的身份,而沉浸于游戏情境中,体悟“游戏性体验”。尽管有时,他会感觉有坚持的困难,但是,游戏的扭力会支持他克服困难,和大家沉浸于游戏中,分享快乐、渡过难关。幼儿在不知不觉的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其行为的坚持性获得发展,意志获得发展。

三、游戏指导与儿童的发展

1.对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科学认识

要充分发挥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必须在观念和意识层次上对其有科学的认识。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在遵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中,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健力。

要正确认识规则游戏的发展和教育价值。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也不只是教学的“空白地带”和“候补队员”,它有着自身的除力和价值。规则游戏是幼儿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出现的,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幼儿规则游戏时,一方面,必须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游戏的类型;另一方面,应注重恰当地开发、提倡、应用“规则游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是游戏者或制定游戏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的,是为了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而制定的。所以,它需要智慧德要知识、需要计划德要经验、需要统观全局。游戏创制者和游戏者都必须是各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人。当然,这些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并不意味着幼儿就完全不可能。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是蕴涵着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个体,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中,隐含着“游戏”的可能性,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的“可能发展水平”能够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指向“未来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开展可能的“规则游戏”,实现超前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重要的是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游戏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不能由成人来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3.把握幼儿游戏的本质和幼儿游戏的特点

在指导规则游戏,发挥幼儿游戏规则的作用时,我们必须首先把握其如下基本“功能”:①游戏的体验功能。“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游戏性体验,这是‘游戏’的灵魂。”这种体验包括自由感体验、支配感和胜任感的体验、兴趣感体验,同时伴随着愉快、自愿、自由自主,其中“游戏所带来的对自由的体验超过一切其他目的,正由于有这种自由感,所以儿童感到快乐、满足、充满成就。”②游戏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主要是强调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毕竟,幼儿只是幼儿,任何行为都难以脱离成人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的一切游戏活动都由教师来决定,而是说,在幼儿的游戏规则制定和执行中,支持幼儿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制定游戏的规则,自愿地遵守游戏规则。③游戏的发展功能。发展性是幼儿游戏的宗旨。如果游戏只是“好玩”,就必然是“丧志”,高兴、快乐只是在游戏中伴随游戏产生的,不是游戏本身所具有。高质量的游戏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过程。

4.正确处理游戏的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人们认为,一谈规则就会没有创造性,事实上,在游戏中,儿童对规则的认识是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契机。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变通游戏的规则,拥有意外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规则促人创造和规定的,规则的不同,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决定了游戏的多样性,游戏多样性的形成时期便是幼儿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契机。

另外,游戏的隐性规则意味着要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沉浸于游戏当中,为游戏的秩序、情境所吸引,在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中发展自己,游戏自己,而这种忘我的境界是产生创造的最佳状态,在忘我中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建构新的世界。

因此,不是规则限制了创造性,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光、把握的能力。所以,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取决于对“规则的认识”,对“教育、发展、创造契机的把握”。

四色约定 规则无痕——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思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规则蕴含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区域活动活而不乱,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游戏公约,制作了“四色约定卡”,并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来诠释,即在每个区域中用绿、黄、蓝、红四种颜色的色块制作成树叶、花朵、跑道、楼房等不同的物体或造型,将区域内容或人数、玩法或流程、材料取放要求及温馨提示等规则,用简笔画的方式展示在相应的色块上,引导幼儿一进入某区首先学会观看、理解该区的操作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我们还把四种色块及简笔画规则都进行了封塑以便随时更换。全班十几个区域都运用同样醒目而清晰的四色约定,将各个区域的不同规则图文并茂地蕴含在其中,既起到了提示、引导的作用,又满足了幼儿个体情感和行为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绿色约定卡——活动人数或内容诠释

以往,我们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时,首先是定规矩,明要求,这样做是有效的,甚至效果还相当明显,但是给幼儿有些茫然、限制太多或受到束缚的感觉,不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针对我班角色游戏区、建构区常常爆满,甚至拥挤不堪,而图书区、科学区、数学区则很少有人问津,多次提醒也不奏效,造成区域资源浪费等现象,我们结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把绿色底板当作一个进区卡存放处,让幼儿将进区卡放置在绿色约定卡上的动物、点子或数字上,放满为止。有机会将进区卡放入某个区的绿色底板,就好像获得了本区的特别通行证一样,有优先选择本区的权利,还能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教师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幼儿是否在玩自己选择的区域活动了。有时,我们在绿色底板上张贴最新活动内容调整或游戏升级版简介,引导幼儿在选区的同时关注与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随着合作、等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或自主游戏。吵闹、争抢、游荡、无效的游戏不见了,幼儿更自由、自主、专注:投入了。

黄色约定卡——游戏玩法或流程图示

区域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无序现象主要有:幼儿大声喧哗,干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幼儿对操作材料无所适从,活动存在盲目性;幼儿活动的随意性导致材料摆放位置及种类的混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活动要求和活动方法的隐性提示,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活动目的性。我们在各个区域的黄色底板上张贴了不同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图示以及好玩法或创意推介,可以是幼儿参与制作的简笔画,可以是幼儿一目了然的小标记,可以是幼儿看得懂的图谱,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照片等等。如在小班“竹子的秘密”区域中,我们将活动流程通过生动的照片形式加以展示,帮助幼儿明确各种玩法。在中班“春天里的花”区域中,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将各种花朵以折叠简图的方式贴在黄色底板上,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参考,并在该区域四周展示上次活动作品及幼儿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大班“快乐餐厅”区域中,我们将图文并茂的游戏程序图谱——“问好一选餐一就餐一付款一再见”置于黄色约定卡,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充分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增强了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同时也使区域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大大增强,赋予了游戏更丰富的内涵。表演区的演员演出前要轻声商量,分配角色;观众应当认真听,仔细看,不说话等。当然,这些操作提示一般不宜太复杂,线索太多反而

不易于幼儿理解和执行。

红色约定卡——注意事项或安全提醒

我们事先组织幼儿讨论各个区域或游戏中需要注意或不可以做的事,画成图画贴在每个区的红色约定卡上,使幼儿知道红色图块上的内容即为禁止、不能或需要特别注意的项目,暗示着幼儿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如贴有手指弄破的图案,警示幼儿小心手里的剪刀,以免戳伤自己与同伴;食指置于嘴巴的图案,暗示幼儿说话要轻,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不撕书、不卷书、不抢书,坐下来安静看书等图案;拿着剪刀奔跑的图案上打了个“x”,表示幼儿不能带着剪刀快速走;银行一米红线外的“√”表示幼儿要站在一米红线外等候;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的“NO”;抱着球到处追跑很危险的标志;手心手背、猜拳游戏等示意图,暗示着幼儿在发生人员拥挤时可使用的处理方法;建构区的不争不抢图案,再也不需要老师时时当调解员了……多样化的规则提示蕴涵在环境之中,不仅美化了环境,使区域更充满生机与活力,减少了老师重复提醒幼儿遵守规则的次数,幼儿也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谦让,无形之中也是对幼儿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暗示与渗透。

蓝色约定卡——材料取放或整理要求

为了顺利地开展班级区域活动,教师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放置于玩具橱中。如果每次开展区域活动时,都由教师取放,那势必会造成时间上的隐形流失,同时也剥夺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游戏的权利。活动结束时,桌子和地面上常常会乱七八糟,有纸屑、剪刀、胶布、纸盒等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收拾和整理,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建立。

区域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导幼儿学会将操作材料有序地收拾和摆放,增强区域环境的秩序感。蓝色约定卡上师生共同绘制的小标记或简笔画:送玩具回家、废纸入篓、纸盒进筐、取放剪刀的方法、服装一衣架、实物一篮子等一系列隐性规则,提醒幼儿按标签一一对应摆放材料、将材料放回原位并摆放整齐等,避免了活动中材料凌乱的现象,使幼儿区域活动的收拾整理环节更为有序。幼儿对每种材料的使用与收拾整理规则心中有数,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育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追随幼儿,关注幼儿个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的进展情况、区域的调整与更新等进行整合与变通,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改进,探索出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更宽的路径和更有效的方法,超越显性的条条框框的“规矩”,让规则更无痕地渗透于区域活动的内容、玩法、材料、环境之中,更好地顺应和推动区域活动的开展。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自主


很多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既然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应该有过多规则的限制,应该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然而,通过多年实践观察,我们发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保证,不仅不会限制幼儿的自由,还有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发展的作用。那么,在区域活动中究竟应该制订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又是怎样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的呢?

一、合理的进区规则,可引导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具有自主选择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幼儿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并学会选择。

1.活动前的自主选择

刚入园的幼儿对活动区环境和材料都不熟悉,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也不知道可以选择些什么玩一玩,往往会干等教师把活动材料放到他们面前。而不少教师也生怕让孩子自主选择了就会发生争抢现象,因而多采取发放游戏材料或指定幼儿进区活动的方式,替幼儿作出选择。幼儿由此常常处于被动等待状态,久而久之可能对活动失去主动性。因此,教师可设立进区规则,以引导幼儿学习按意愿选择活动,进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在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想玩什么?"如果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项引导幼儿选择:"你想玩这个还是想玩那个?"教师要耐心询问,不断引导。渐渐地,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玩什么、喜欢玩什么,从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对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不断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建立选区规则。如,采用插牌式选区法,即教师和幼儿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共同设计相应的图表,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各区域的分布及人数限制,从而通过插牌的方式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插牌选择的过程可让幼儿逐渐明白选区规则,增强自主选择意识。

到了大班,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规划。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制订选区计划表,即确定什么时间参与什么活动,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规划自己的活动。通过计划表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活动安排,他们会在斟酌自己先前参与过的区域活动的基础上,考虑今天可以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或计划明天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通过自主制订计划表,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习统筹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仅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有意识地参与自己不太擅长或从未尝试过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活动中的再次选择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会较快地完成特定的探究或操作活动,由此,他们会产生再次选择的要求。我们发现,假如不允许幼儿再次选择其他区域的活动,有的幼儿在后面的时间里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事实上,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在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后还要求他们专注于当前的活动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有教师可能会担心允许幼儿再次选择会影响幼儿的专注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并不会因为教师允许他们再次选择而出现不专注于当前活动的现象,只要活动内容是符合幼儿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喜欢的,他们自然会被吸引,从而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

允许幼儿对区域活动作出再次选择,是为了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学习。但幼儿在二次选择时也应遵守规则。例如,幼儿完成了他们当天首选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询问幼儿"还想到哪个区域玩",并帮助幼儿明确"找空"的规则,即引导幼儿观察各区域正在参与活动的人数,判断有无空位,能否进入某区域参与活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选择未尝试过的活动。这些规则的制定,既可有效解决幼儿选区太集中易发生纠纷的问题,又可促使幼儿选择不同区域进行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广泛的活动兴趣。

教师可通过师幼合作将规则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如,区域活动人数控制的规则既可以在各区域标志牌上明确加以显示,也可以通过各区域插牌数量、椅子数量等给予暗示,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自己能否进入某区域进行活动。这样的反复引导有助于幼儿有序、自主地参与区域活动。

二、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可为幼儿提供自我管理机会

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是幼儿顺利开展自主活动的保证。幼儿需要明确,活动中的材料需要自己取放。只有前一位活动者做到有序取放,才能满足后一位活动者自主选择的需要。同时,幼儿自主取放材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管理。

1.利用相应的收放标志

如果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取放标志,即使是小班幼儿也能做到自主取放材料。一般来说,小班时,教师可以用实物照片做标志,以引导幼儿建立将材料按标志对应摆放的规则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产生分类的意识,此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材料按类摆放,以引导幼儿关注材料摆放的规律,并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做分类的标记。这样,幼儿就有可能在活动开始时自主选用材料,在活动结束后再将材料按对应标记放回原处,从而建立起自己用过的材料自己整理的意识。

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序经验,此时的标志也可以更抽象化了。可用数字做标志引导幼儿建立分层取放材料的意识。例如,在语言区,教师可在每本书的封面上贴上数字标志,放在第一排第一本的标上1-1,第二本标上1-2,第二排第一本标上2-1,以此类推。幼儿在取放图书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数字标志既可帮助幼儿明确图书的取放位置,也可帮助幼儿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从而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

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材料也会不断增加,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将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到了真正需要时就出现找不到或缺少必要材料的现象。因此,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习有序收放,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自主管水平。

首先,对于玩法固定的高结构材料可按套收放。如,用盒子、托盘等收纳器具将玩法相对固定的一整套材料集中起来摆放。集中收纳不仅便于幼儿取放,也可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自主管理这些学习材料。如,小班数学区常会开展"套指环"活动,其中的材料既有手掌模型,又有各式指环模型,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个大托盘里,幼儿如果选择这项活动,可整体取走这些材料到合适的空间去操作,玩好后再将材料全部收到托盘中一起送回。又如,中班科学区"玩磁铁"活动会用到磁铁、回形针、牙签等各种材料,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组分类收纳盒中,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分类探究不同的材料能否被磁铁吸引,而且有效避免了操作材料的丢失或与其他活动材料的混淆。

其次,对于玩法开放的低结构材料可分类收放。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幼儿可根据活动需要自主选用,如废旧纸盒、瓶罐等既可用于科学区玩垒高游戏,又可用于建构区搭建活动,还可用于美术区创意制作活动等。对于这类材料,教师只需提供大型筐子或纸盒,将其分类摆放在固定位置即可,幼儿在有需要时可自行拿取,不再需要时要将多余材料放回原处。

最后,对于工具类材料可根据不同的特点或使用要求,采用相应的收纳方法,以方便幼儿随时取用和自我管理。如,可以将美术区活动所需的颜料几个一组嵌入废旧纸盒中,幼儿用时可以整盒取走。又如,幼儿在美术区玩颜料时需要穿的护衣,我们会要求大年龄幼儿脱下后自己叠好放到指定位置,要求小年龄幼儿自己将护衣放进用废旧抽纸盒制作的收纳盒中,待穿时再取出,这种简便易行的取放方式让小年龄幼儿也有了参与管理活动材料的机会。

3.重视未完成作品的收集整理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学习速度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还没有完成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他们收集整理未完成的作品,而是随意处置,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影响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完成的还是未完成的作品,都是幼儿学习的成果,引导幼儿学会保存好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了专用于呈现幼儿活动成果的区域,将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加以分类摆放,从而帮助幼儿明确可以另外安排时间或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对自己已完成的作品不断加以完善。幼儿在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计划性以及反思能力和任务意识。

三、适宜的操作规则,可确保幼儿有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但他们又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展活动的。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不同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制订适宜的区域活动操作规则,有利于兼顾幼儿个人与群体的活动需要,实现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1.常规性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又是幼儿同伴间的共同活动。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就需要制订一些共同活动的规则,以保障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各区域的活动空间有限,因此,要帮助幼儿建立空间共享意识。如,各自在一张桌子上操作不同的材料,在一片空地上玩不同的游戏等。区域活动材料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材料的数量总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材料共享的意识。小年龄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等待,即知道别人在玩了我就得等一等,别人玩好了我才能去玩。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共享活动材料。此外,有些活动是需要幼儿独立思考、集中注意、耐心操作的,因此我们还应帮助幼儿建立互不干扰的规则意识。如,在活动中要轻声交流,别人在专注活动时不要去打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操作规则不应由教师单方面提出,而应根据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针对幼儿在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形成。如,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ipad后,从如何既满足大家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愿望,又确保健康的角度,与幼儿讨论每人每天可以玩几次,每次可以玩几分钟,如何控制时长等问题,让幼儿参与规则制订。同时,我们还让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表征规则并呈现在区域环境中,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明确和遵守这些规则。

2.与各区域活动特点相适应的规则

各区域的活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制订与各区域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有序活动,也可为幼儿获取相关领域关键经验提供支架。

如,在音乐区,幼儿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活动,如果只强调满足个体的需要,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那么,音乐区就会成为相互干扰的噪音场。因此,我们建立了音乐区的活动规则。同一时间在音乐区活动的几名幼儿首先要共同商量活动内容,是选择唱歌、跳舞,还是开展打击乐活动,然后决定选择哪些音乐作品以及它们的播放顺序等,并确定一名幼儿播放音频或视频。如果有幼儿对某一项活动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暂时旁观。语言区的故事表演活动也可制订类似的规则。在经过讨论后,幼儿还制订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首先协商确定剧目、分配角色、选择道具,然后再表演。

又如,在科学区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从活动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需要出发,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后形成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的规则。

再如,生活区的食品制作活动需要提前准备食材,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提前报名"的规则,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食物制作不免会用到电器设备,卫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操作前洗手""安全操作电器"等相关规则。

3.体现活动过程或结果开放性的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材料是开放性的、低结构的,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发挥创造性。例如,多米诺骨牌,幼儿可以拿来进行垒高活动,也可以用于砌墙活动甚至其他更富创意的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用一种材料开展活动,也可以将几种材料组合起来开展活动。对这类活动,我们只强调材料取放的规则,不作玩法上的限制,以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此外,也有一些活动需要幼儿通过探究获得一定的结果,但探究的过程是自由开放的。如,美术区"制作六面灯笼"的活动,教师只提供了成品范例,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带作出六面灯笼,但对于幼儿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不作规定,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又女口,科学区"迪宝乐"电子积木拼装游戏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按照图纸进行拼装。提出"按图纸拼装"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的自由,而是出于发展幼儿自主阅读图纸、理解图示能力的考虑。这里的自主学习体现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根据图纸找到相应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将图纸上的电路表现出来等。虽然一定的规则对幼儿的学习作出了某些限制,但是幼儿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明确学习任务,聚焦探究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幼儿的自主学习并不矛盾。在长期的区域活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有序、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制订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幼儿的自主性,而是为了保证每个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活动。要帮助幼儿真正形成认识、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长期坚持,师幼共同建构、完善区域活动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游戏规则


以前组织孩子游戏时,我总是把规则讲解得非常清楚,但还是有幼儿会犯规。回忆自己小时候游戏时,更多的规则是在游戏中逐渐产生和自动完善的。为何不给班上孩子这样的机会呢?于是,我尝试在告诉孩子基本玩法和安全要求外,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共同建构游戏规则。有的规则是大家认可的,有的规则可能随玩法、材料、场地等的变化而变化。在师幼共建规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组织民间游戏“攻城堡”时,我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的玩法是:场地上画一个圆圈表示城堡,用沙包表示城堡里的宝物。游戏时,一半幼儿在圈内做守城人,另一半幼儿在圈外做攻城人。攻城人要想办法拿到宝物,而守城人要竭力守住宝物。游戏规则有两个:(1)攻城人被守城人拍到后必须停止游戏。(2)守城人不能跑出圈外,不能把四散的沙包聚集到一起。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我将游戏名称改成了“夺宝奇兵”,守城人被称为“守护神”,攻城人就是“夺宝奇兵”。

第一次游戏——这样不公平

我带孩子们来到活动场地上,简单地交代了游戏的玩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多数孩子选择当“夺宝奇兵”,只有几个孩子选择当“守护神”。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宝物就被夺光了。夺到宝物的孩子非常兴奋,守城的孩子开始愤愤不平:“这样不公平。”“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于是,我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幼儿讨论:“那怎样才能公平呢?”“怎样才能使人数一样多呢?”

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提出了解决办法:按组分、按男女分,他们还想到了用猜拳的方法。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了竞争应该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次游戏——有人赖皮

孩子们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开始玩第二次游戏。这次,“守护神”们很努力,可城堡里的宝物还是越来越少。这时,亮亮小脸涨得通红地拉着浩浩来找教师评理:“老师,他赖皮。他已经被我抓到了两次,还要来夺宝物。”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老师,她是‘守护神’,却跑到城外来抓我们。”

“老师,我们好不容易夺到了宝物,却被涛涛偷回去了。”

“老师,明明我是守城的人,他还抓我。”

混乱中,孩子们已搞不清谁是守城人,谁是攻城人。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告状也越来越多。由于有这么多的纠纷,这次游戏最终没有分出胜负。

于是,我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分清谁是攻城人,谁是守城人呢?”

大家讨论很激烈,也想到了很多办法,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1)给攻城人做个标记。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决定给“夺宝奇兵”的脖子上系一根彩带以区分角色。(2)违反规则的要停止游戏。经过共同约定,大家再次强调规则:“夺宝奇兵”被拍到就不能再来夺宝,“守护神”也不能跑到城外来抓人。“如果还有人违反规则该怎么办呢?”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想到在城堡旁边设一个等待区,大家在游戏时注意观察,如果发现谁犯规了,就请他暂停游戏,到等待区等待。

第三次游戏——他们耍阴谋诡计

规则明确了,游戏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双方的争抢变得更激烈。这时,几个守城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们悄悄地将宝物聚集在一起,几个人围成一团,形成了严密的防线。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争夺,“夺宝奇兵”收获不大。在游戏结束的哨声响起后,“夺宝奇兵”围着教师表示了不满:“老师,他们耍阴谋诡计。你看,他们把宝物都围住了,我们根本攻不进。他们不应该把宝物围住的呀!”这的确是一个新问题。怎么办?我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宝物应该怎么放?能不能把它们都聚拢在一起?”“要是把所有宝物都聚拢在一起,我们怎么夺呀?没意思。”孩子们发现这本来就是游戏中既定的规则。于是,大家很快明确城堡里的宝物是不能乱动的。

第四次游戏——这个游戏真好玩

在经过多次冲突、协商、讨论后,孩子们对游戏的玩法、规则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展开了激烈而公平的竞争。孩子们还不断地总结经验,想出巧妙的应对办法。“夺宝奇兵”们瞄准机会,乘“守护神”不备,巧夺宝物,机警能干的守城人则严阵以待。

游戏结束了,“夺宝奇兵”们兴奋地数着自己的战利品,而“守护神”们则庆幸地数着自己守住了多少宝物。活动场上没有了前几次游戏后的火药味,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有几个孩子意犹未尽地说:“太有意思了,今天的游戏真好玩。”

我欣喜地看到,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冲突、讨论、协商、合作的过程,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自己寻找办法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形成了他们自主建构的规则。这种规则比教师的硬性规定、重复提醒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遵守起来也更容易。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如何处理好游戏规则与幼儿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应在不影响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活动,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促使他们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区域游戏:规则与创新


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大小城镇,“棋牌室”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棋牌室”中,没有“棋”只有“牌”。究其生发之因,则颇耐人寻味,似与规则和创新有关,寓意着人们的追求取向,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警示。

棋类游戏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中国象棋有32枚棋子,将有将法,兵有兵招,千古不变,围棋亦如是。这些棋类游戏的共同特点是,一局终了,重新开始,大家又回到同一个起点上来面对相同的棋盘,依循相同的规则行棋;水平差的,即使殚精竭虑,依然没有什么获胜的机会。与棋类相比较,牌类则有较多的创新。作为游戏的扑克和麻将,虽然也有固定的张数,但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玩法,变化多端,新规叠出。纵观当下社会大众娱乐的兴趣爱好变化,喜欢“棋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喜欢玩的是“牌类”。究其因,就在于牌类游戏中,一局终了可以重新洗牌,即使水平略逊一筹,只要拿到一手好牌,就可以有赢得胜利的机会。

娱乐远离“棋类”而亲近“牌类”这一变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在人们希望拥有更多机会、渴望更多自主权力的当下,教育究竟应该为未来做怎样的准备?我们应如何在规则与变化中保持平衡?我们将如何回应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能力的挖掘、创新活动的呼唤?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学力

在强调对基本社会规则遵守的前提下,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创新有两层涵义,一层是为整个社会、文化带来有价值的变革;另一层是对个人而言,是指给个人带来的新经验。通俗地说,凡是解决前人未能弄清的问题,改变前人已认定的东西,提出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就是一种创新。而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创造新知,改变已知的进程与结果也是一种创新。不管是哪个层面上的创新意义,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学校教育在传承先人智慧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季羡林先生曾说:“一个文化,不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得多么辉煌灿烂,如果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又没有外来的新成分注入,结果必然会销声匿迹。”当下的基础教育中,因为受制于未来应试的考量,基础性学力的培养着力过多,也过猛,而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关注不够。学生每天都要做题,而学习中的问题,大致都是提供一定的情景(条件),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来获得结论,即情景(条件)一方法一结论。在我看来,方法的来源与应用,即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远比方法本身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情景一方法”环节。课堂应该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现实的课堂里,得出方法的过程总是相对简单生硬,而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变式训练”上。把已知的方法“炒熟”固然重要,但会占据大量时间,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会增强学生的依赖性,会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波利亚认为:“贯穿在任何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合情推理。”只有从“已知条件”和“问题情境”的分析,到得出方法的思维过程,体现出一种相对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和害怕。一味的方法操练,与大棚蔬菜、45天的速成鸡没有什么两样,反映出人们的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我们永远只能等着别人发现公式,掌握核心技术,而我们只是运用公式,培养“操作工人”,生产“贴牌产品”。

教育更应遵道而行

敢于打破既定的规则、善于展现灵活的变通,这固然有利于个人的创造和发挥,但也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

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教育者更要明白不是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打破的,不是所有的规则都适合创新。社会基本规则是人类的共识,是维系人类有序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相互诚信的前提。这些规则不但不可以打破,而且应该加强遵守的力度,如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既有契约的遵守等。不能因为在既定规则内比不过别人,就寄希望于游戏规则的改变,而是要积极地通过努力创造条件。

教育的道理都是古老的大道理。孔子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末期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倡导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当时,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开办私学,广招学徒。所招收的学生中,既有像子贡这样的贵族子弟,也有像颜回这样交不起学费的寒门之子,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大众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适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是千百年来经过岁月的淘洗后沉淀下来的教育准则,倘若我们能够依循于此,就不会有太多的“齐步走”,就不会有太多的童心提前“硬化”。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有的擅长形象,有的擅长动手……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偏重于逻辑,总是把孩子依照逻辑能力来分成三六九等,总是重科学轻人文,总是醉心于对学生时空的占领,一味放纵提升分数的才能,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培养。

每个人的成长发展足迹是不同的,但人的成长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应遵道而行。我以为,教育的“道”就是两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如果规律是求真的结果,价值是向善的追求,那么教育就应该是求真、向善、尚美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长期的贫穷,人们总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只顾“术”的变换创新,缺乏“道”的坚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品位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收窄,只有现实的取向,没有终极的关怀;就学校而言,所有的竞赛、保送、加分、自主招生,都会演变成学校的沽名钓誉,家长的赌博,甚至演变成权力的附庸。作为教育人,在这浮躁的社会现实里,应该有所坚守。在规则面前要保持一份敬畏,在机遇面前要保留一份淡定。

规则和创新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的。从规则来看创新,创新就是继承必须继承的规则,打破可以打破的规则,完善能够完善的规则,从而实现在规则中寻找突破,突破后创造新的规则。故,创新有道,乃规则之化!对尚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渴求卓越是创新的动力,持之以恒的行动更是创新的保证!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应该在规则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

大班规则游戏的“数学化”改编


幼儿园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我们尝试对孩子喜欢的一些规则游戏进行“数学化”改编,拓展游戏的数学功能,增加游戏所承载的数学教育内涵,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下介绍几种规则游戏的“数学化”改编方法。

阶梯设计,升级数学功能

棋类游戏中的飞行棋最受孩子的喜爱,对训练手口一致数数和默数的数学能力非常有帮助。当孩子们的下棋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便建议他们用两个骰子玩,走棋前必须准确数出两个骰子上的点子总数。为了能公平地玩棋,孩子们数起来可认真了,一个人数了不算数,非要得到相同的答案才能走棋。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幼儿所用的方法在不断进步:刚开始,他们多采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得到点子总数,慢慢地有孩子发现用“接着数”的方法更快,即以其中一个骰子的点数为基数,接下去数另一个骰子的点子得到总数;也有能力强的孩子直接用加法得出总数。孩子的数学能力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孩子们百玩不厌。原游戏规则是:当老狼报到12点时,便开始抓人。学习单数和双数后,我和孩子们商量升级游戏规则:老狼按双数报钟点是安全的,当老狼报单数钟点时,表示危险,老狼要抓人了;玩了几次后再将双数和单数的安全与危险规则调换。规则升级后的游戏,让孩子们对双数和单数数序更熟悉。当孩子学会了加减法后,游戏规则再次升级,老狼不直接报数字,而改成报加减题。

逆向操作,改变数学思维

学习数的组成时,我们经常玩数学游戏“碰球”,即先确定一个总数如“4”,老师问:“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小朋友答:“嗨嗨,你的1球碰3球。”这样的游戏做多了,孩子的兴趣渐渐地就淡了。

于是,我尝试从两个角度出发,采用逆向操作的方法,改变游戏中的数学思维,来保持幼儿持久的兴趣。其中一种是角色逆向,一种是思维逆向。

所谓角色逆向,就是师幼互换角色,让幼儿提问,老师或幼儿回答。“碰球”游戏的逆向操作对孩子的要求较高:要熟练准确地掌握一个数分成两份的几种分法,才能做到提问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主动理顺思维,探索提问方法: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提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提问、按互换规律提问等,这对孩子的逻辑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所谓思维逆向,就是指游戏中老师把问题的顺序互换,如“碰球”游戏中原来问“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现改成“嗨嗨,我的几球碰l球”,这种逆向思维训练,对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很大的帮助。

更新玩法。植入数学元素

幼儿在小班时就爱玩音乐游戏“打电话”,大班学习序数后,我把游戏玩法作了修改:lO名以内幼儿站成一排,以小旗为排序的起始标记。将玩具手机分别给队伍中的一名幼儿和座位上的一名幼儿,然后开始集体演唱:“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歌声停,座位上拿手机的幼儿接唱:“喂,喂,喂,你排在第几?”队伍中拿手机的幼儿回答:“哎,哎,哎,我排在第五。”随后传递玩具手机,让不同幼儿互打电话。这样的游戏比运用序数操作材料更吸引孩子。

每天的点名游戏,我们也会运用植入数学元素的方法,增添游戏的数学含量。如,让孩子按顺序依次报学号,练习顺数;学了倒数后,让孩子倒数报学号;学了单、双数后按单数、双数顺序分别报学号等等。孩子们通过游戏更牢固地掌握了数词间的关系。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我们不仅要有效利用规则游戏中显性的数学元素,还要善于挖掘隐性的数学元素,更可以创造性地植入数学元素,通过有效的“数学化”改编,引导幼儿在生动、活泼、感兴趣的游戏中多方位、多角度地体验数学,实现游戏与数学的有机融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通过游戏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孩子充分认识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那么是不是这种自由就是绝对的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规则呢?这是我们从事这个教育后,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充分愉悦的体验,我们是否就应该漠视或否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无任何要求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给予幼儿过多的自由,表面上是重视了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自由的发展,而事实上在混乱和充满危机的场景中活动的幼儿,其内心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对幼儿的发展也未必是积极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的社会是个重视、强调个性的社会,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许多旧的规则被打破,而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目前这个调整阶段,主流人群缺乏规则意识,但他们能通过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WTO,WTO非常强调国家规则的完整性,强调市场的各种规则,只有在遵守商业规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交易。那么在园的幼儿将来所面对的社会将是极其讲究规则的社会,从长远来看,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幼儿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依据

1、规则的语源和定义

从词源上看,现代英语中的规则(rule)一词在中古英语中为reule,它来源于古法语,并可进一步追溯到拉丁文的regula和regere(它们分别是“直尺、标尺”和“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后来rule有主见引申为“规则、规章、规定、条例”等,同时也有依规章来“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

在哲学辞典中,规则往往被用来指称“行动或行为的指导(prescribedguideforconductoraction)”,并被分为游戏规则、形式系统中的规则、语言的规则、道德的规则和法律的规则等;另外,规则还表示一种经验的常规型(anempiricalregularity)。

根据哈耶克、亚当·福格森、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门格尔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规则有这么些特点:1、它是一个有关人类行动的命题;2、它是一个规范性命题;3、它是一个普遍命题或者说全称命题;它是一个可以用“正当与否”加以评价的句子。总之,规则是一种可以从正当与否的角度来加以评价的有关人类行动的普遍的规范性命题。规则和规律、命令和契约都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按照规则对于行动的约束力,可将规则分为两类:构成性规则和范导性规则。其次,依照规则的不同根据,又可以把规则分成三类:技术规则、游戏规则和道德规则。

2、哈耶克的规则论

在哈耶克看来,遵循规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特别指出:“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他认为不仅人们的行动是遵循规则的,而且人们的感知也是遵循规则的。

3、游戏的价值

纵观学前教育价值的变迁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学前教育价值表现也不同。从原始社会到欧洲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学前教育价值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并在逐步得以发展,尽管出现了各流派之间的争论,但是又是在不断地进行互相矫正、互相吸收,从而对今天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产生很大影响。

60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占主导地位。当时的西方幼教工作者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宣泄和治疗功能,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60年代以后,受到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的影响,人们开始从注重游戏的情绪宣泄功能转向注重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功能。

同时,因为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它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不是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去反映现实生活。游戏的价值就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

三、研究目标:

1、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2、寻求合理的游戏形式,最大限度地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自控自制能力。

四、研究对象:

中班段全体幼儿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2—2003、4)

1、理论学习:参阅中西方幼儿规则意识理论方面的书籍、各种游戏理论的书籍。

2、调查研究,家长对规则教育的支持程度及配合度。

3、寻找、设计规则性游戏。

(二)实施阶段(2003、5—2003、12)

1、发放问卷。

2、问卷回收后数据分析。

3、采用实验方法,对规则教育进行革新尝试,每日进行工作心得的记录。

4、每两周作一次革新教育后的信息反馈。

5、分析、调整方案,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三)总结阶段(2003、12—2004、1)

1、收集资料,摸索规律。

2、完成研究论文,进行结案。

七、课题组分工

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玩法和规则


1、游戏名称:蛋盒涂色游戏玩法:提供装鸡蛋的蛋盒,引导幼儿参照老师的范例,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蛋盒上用涂色。游戏规则:不要将颜料滴在操作台上,并且用完一种颜色后要将画笔洗净后再去用另一种颜色。2、游戏名称:美丽的花瓶游戏玩法:提供装有纸弹簧的饮料瓶、吸管及各色花片,将吸管和各色花片做成花朵后将其插在饮料瓶里装饰成美丽的花瓶。游戏规则:用吸管和各色花片做花朵时可以用双面胶或透明胶固定,剩余的垃圾不能放入花瓶内,要将垃圾放入垃圾桶里。3、游戏名称:装饰纸杯游戏玩法:提供各种彩纸、橡皮泥等,用剪刀将彩纸剪出各种形状的小纸片后再用胶水将其固定在纸杯上或者可以将纸杯用橡皮泥装饰成纸杯娃娃及小动物等。游戏规则:用橡皮泥装饰纸杯时,不要将各色橡皮泥混合在一起;用胶水固定小纸片时不要用太多的胶水。4、游戏名称:有趣的磁铁游戏玩法:提供大头针、回形针、塑料片、橡胶片、纸片等让幼儿依次探索尝试用磁铁去吸以上物体,看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游戏规则:在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意识,并做好实验记录单。5、游戏名称:奇妙的颜色游戏玩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用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可以调出许多种颜色。游戏规则:在探索变幻的颜色过程中要注意操作常规,不能将颜料水洒在操作台上。6、游戏名称:吹泡泡游戏玩法:自由选择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用泡泡液吹出好玩的泡泡来,探索吹出的泡泡分别是什么形状的?游戏规则:用吹泡泡工具轻轻蘸取泡泡液,拿起来后用嘴吹,不能在盛有泡泡液的容器里吹。注意勿将泡泡液溅入眼内。7、游戏名称:寻找空气游戏玩法:提供各种塑料袋,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把袋口捏紧,这时口袋会鼓起来。再将装满空气的口袋朝脸放气,会有凉飕飕的感觉。游戏规则:捏紧口袋时速度要快,不要让口袋漏气,否则口袋就不会鼓,也就没有空气了。7、游戏名称:套戒指游戏玩法:将相应数量的点子戒指套在对应的写有数字的手指上。游戏规则:看清手指上的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点子戒指套在一起不能张冠李戴。8、游戏名称:图形卡片一物多玩游戏玩法:将各色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用来分类、排序、配对或拼贴美丽的图案。游戏规则:选择其中一种玩法,将其放在操作纸板上操作,不要将图形卡片散落在地上。9、游戏名称:图形宝宝找家游戏玩法:将各种图案的泡沫物体,通过仔细观察寻找它们的特征并将相应的图形宝宝送回家。游戏规则:将图形宝宝送回家后用手摁一下,使其固定在自己的家中不易脱落。10、游戏名称:分苹果游戏玩法:将同一种颜色的盘子并排摆放,再将相同数量的圆点和苹果放在盘子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游戏规则:注意要将相同数量的圆点卡片和苹果卡片上下摆放在同一个盘子里。11、游戏名称:快乐阅读游戏玩法和规则:1、安静阅读,专心读一本书,学习一页一页地看书,能看懂图书内容。2、注意身体姿势和用眼卫生。3、能与同伴一起看书,爱护图书,不撕书、不折书。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与规则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

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等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自然的进行。

2、教育性

区域活动虽然有其自主性,但它也不是幼儿完全自由自在、不受控制的活动区域,它有其鲜明的教育性,但这种教育性比较隐蔽,主要体现在幼

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操作上,对区域规则的遵守上,以及在与伙伴们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积极的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得

到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例如:角色游戏区(娃娃家、小餐厅等)最重要的教育性在于它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结

构游戏区的教育性主要在于能够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手部动作的发展,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等等……

3、实践性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区域活动,都要通过幼儿的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它的教育性。区域活动是非常具体的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

料,幼儿在活动中只有身体力行,实际练习才能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

二、区域活动创设应遵循的几点规则:

区域活动有三大特点,那老师在创设区域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教育作用。结合这些特点,我认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

选择什么样的区域主题一直是老师们十分焦虑的问题,我认为,区域主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本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孩子们

的兴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等等,不能照搬,适合自己本园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幼儿园创设区域活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在确定区域主题方面有一

定的心得:

(1)区域活动的主题应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创设游戏区都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游戏的不同特点。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他们的兴趣需要

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来进行创设,以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游戏活动的开展。

例如:小班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成型的形象玩具,且对于充当游戏角色感兴趣,但他们的角色意识并不强,因此我们在小

班创设了适合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我们为小班创设了以发展孩子手指小肌肉群能力为主的操作区,让

孩子在“帮娃娃扣钮扣”、“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快乐体验,更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于扮演角色的意识更强烈,且角色语言也较小班幼儿有了较大发展,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在中班创设了“小餐厅”“美发屋”

等角色游戏区。

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主动地很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与伙伴之间有丰富的角色语言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在大班创设了“

爱心医院”角色游戏区。大班,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且喜欢有对抗性的游戏,我们特为大班创设了“棋苑”活动区。另外,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探

索的特点,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

(2)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确定区域主题

在每个班级创设区域之前我们都要同幼儿进行谈话,了解幼儿想玩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协调确定好区域的主题。幼儿对这个区域感兴趣,才会愿

意玩,才会在玩中获得更多。另外,我们在每个区都设立了一个幼儿入区记录,以记录幼儿每天进入该区的次数,一段时间后统计出结果,根据结果

再适当调整该区的主题。

(3)根据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各班除了选择了几个固定的区域外,如大班创设了固定的美工区、结构区、棋区、科学操作区、植物观察区等等,我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灵活的随机

区域,这个区域是随我们的教育活动而随机开设的:如我们在进行“恐龙”主题教育活动时,它被建成“恐龙博物馆”科学区,在进行“我健康、我

快乐”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变成“爱心医院”角色区,在进行“春光无限美”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被改建成“春之歌”表演区……区域活动成了

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不仅在该区域活动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还巩固了本主题的知识,一举两得。

(4)注重区域活动主题之间的互动

班级创设不同的区域,还应注重区域间的联系,让区与区之间能够互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增加趣味性。如中班开设了“

小餐厅”角色区,又开设了“贝贝超市”,还在此基础上临时开设了“银行”,孩子们在玩时,就可以在区域间进行互动游戏。“小餐厅”的服务员

可以去“银行”取款,然后去“超市”买“餐厅”需要的用品,然后还可以将“餐厅”的收入重新存入“银行”等等,区域间的互动更大限度地调动

了孩子玩的积极性,也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

(5)区域活动的主题适当体现地域特色

我们在区域主题的选择时还充分考虑到了本地的特色,如我们威海的烧烤店很多,孩子们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非常感受兴趣,我们就开设了“

海滨烧烤店”这一角色区,它有浓烈的威海特色,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二)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幼儿为主的原则

区域是孩子们的区域, 这一点勿庸置疑,因此在创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创设的区域才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才能更好

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园在创设区域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除了区域主题是以幼儿兴趣为参考设立的之外,我们在整个创设过程中,

都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创建,让幼儿真正做区域的主人。

(1)共同商讨区域需用的材料,并一同收集、布区。如:在创建“恐龙博物馆”时,通过与幼儿谈话确定了该区需用的料后,我们分头准备收集。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有关恐龙的图片、书籍、模型等,我们收集了一些树根、树枝、仿真花、草、等。材料收集完后,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商讨摆放

这些物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恐龙博物馆”诞生啦!

(2)幼儿自己制定区域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布区完成后,我们会安排幼儿自己讨论进入该区的规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围绕平时玩区时出

现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我们共同归纳出该区规则,并让孩子们用图画的形式自己表现出来,贴在活动区内。由于活动规则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

的,因而,幼儿都能较好接受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遵守

(三)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要安全卫生,有科学性。

区域活动是以各种各样的材料为依托而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区域活动的创设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时候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投放

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该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

(1)区域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对于其中投放的材料首要的要求是要安全、卫生。对于游戏区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无毒无异味,而且应该定期对其进

行消毒处理。对那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应该慎重投放,以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卫生。

(2)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即针对不同时期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而应有所不同。如:小班上学期、下学期游戏区里的材料就应随

着幼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同是结构区大、中、小班投放的结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小班的相对容易,而大班的相对应有难度……

区域活动的开展,对每个幼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创设最适合本园幼儿的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学园、乐园

相信《反思规则 抓住契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规则游戏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