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构建儿童与世界的关系

12-16

幼儿园游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幼儿园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教学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玩具构建儿童与世界的关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对儿童来说,玩具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玩具陪伴儿童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不仅是他们成长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更是开发智力,促进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的辅助工具。

玩具构建儿童与世界的关系。与不同意义的事物相互作用,给予儿童看待世界不同的视角。只有获得更广更丰富的视角,才能使得儿童成为完满丰富的存在。由此,玩具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一种表面的操作,而是对心灵的塑造。儿童在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玩具,突破常规寻求不同变式,在想象和表现中获得愉悦和成长。好的玩具能够在儿童与世界之间建构起富有意义的关系。

玩具能在游戏中与儿童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的价值贯穿整个游戏。玩具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消除了儿童与世界的距离,展现了“我就是这个世界”、“我与世界合二为一”的融合感。例如,勺子对于大人来说是吃饭的用具,但对于儿童来说,通过勺子敲打桌子、碗、盘等不同的物件所发出的声音让儿童惊奇和喜悦,从而拓展了对周边世界的认识,因此勺子玩具的意义就超过了用具。

玩具于儿童而言是他们的伙伴,而非冷漠的没有知觉的物理实体,它创造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儿童通过玩具与世界发生的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发现和交往,他们将周围的一切都设想为充满生命的、有感情的,玩具被儿童打上了人格化的烙印,留下了他们自己生命的痕迹,儿童透过玩具去发现背后隐藏的生命意义。在现实中或许被称作是虚构的,然而在他们心里却无比真实,因为它激荡起了他们最真切的喜怒哀乐。

走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儿童不是一个只会模仿的机器,也不是墨守成规的小大人,而是充满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劲生长力的个体。

游戏最能体现儿童的创造精神,好的玩具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创造的热情和想象力,而不是将儿童的行动、思维和情感固定于一套僵死不变的程序之中。

此外,玩具还应该是引发儿童与外界交往的媒介,人是交往的存在,玩具应该引起交往而不是瓦解和堵塞交往。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玩具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健康发展。家长在选取玩具的时候,应该结合儿童的发展阶段、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让玩具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伙伴,而不是让儿童沦为孤独的游戏者。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专题综述


“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在本届年会的“幼儿游戏与学习”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在开场时就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围绕着“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华爱华教授与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副园长徐则民共同组织大家展开了研讨。

游戏材料蕴涵学习理念

◆游戏材料的选择

在幼儿游戏中,“玩什么”是关键,游戏材料的选择背后既蕴涵着学习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研讨中,大家达成以下共识:首先,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的阶段发展目标,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游戏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再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

◆游戏材料的设计

幼儿园的很多游戏材料并非拿来就可以用,教师还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个性化、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材料。对此,南西幼儿园的两位教师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陈嵘老师在为大班幼儿设计“5的组成”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从最初“简单、重复的操作”,到“让游戏变得有趣”,再到“围绕相同的游戏目标,设计百玩不厌的材料”,最终让简单的游戏充满无限魅力,激发了幼儿的玩智;茅丽文老师与幼儿共同努力,将班级一角的“小商店”改造成“自动售货机”,用废旧的塑料瓶、零食罐充当商品,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商品的数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设计了钱币,推进了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化。

徐则民老师认为,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分析幼儿对游戏材料的理解,并通过适时调整使游戏材料更加有效。同时,教师对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复设计的压力。

游戏主题蕴涵学习目标

教师设计的游戏主题应该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又要融入阶段学习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徐汇区乌南幼儿园的陈怡老师通过主题的延伸和拓展,让幼儿在玩游戏棋的过程中轻松地巩固原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杨浦区向阳幼儿园的丁彦人老师为幼儿设计了诸多关于“水”的游戏主题,如适合小班幼儿的“抓水”、适合中班幼儿的“小水滴旅行记”、适合大班幼儿的“水的科学探索”等。教师将同一种游戏材料贯穿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幼儿的主题活动中,既有连贯性,又富有挑战。

小游戏中有大智慧,南西幼儿园的茅丽文老师通过区角游戏中的“自动售货机”,带给幼儿无穷的快乐和持续的教育价值:幼儿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常用设施并了解其用途;初步形成数与物对应的经验,并在多次的买卖游戏中提高目测数群、比对数量的能力;知道可以按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看似简单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徐则民老师指出,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蕴涵着教师不同层次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改变规则、调整或者创设新的主题。华爱华教授同时指出,游戏的可玩性越强,就越受幼儿欢迎,游戏主题是随着幼儿的发展动态可变的,变化的出发点源于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过程后的思考。

游戏指导蕴涵学习策略

游戏中的学习使幼儿变得智慧,同时,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浦东新区东蕾幼儿园的戚映敏老师面对游戏中幼儿的不同表现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寻求新的策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南西幼儿园的凌文佳老师则通过组织和开展集体游戏,从目标、游戏环节、参与方式、游戏细节等层面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游戏应该怎么玩”是教师在实践中常常思考的问题。嘉定区宝翔幼儿园的陶燕萍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一是师幼共建规则,促使幼儿更自觉地遵守和执行:二是关注相互评价,使幼儿进一步将活动规则内化成自觉行为;三是鼓励自主创造,培养幼儿的求新、求异思维。

徐则民老师表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游戏化转换,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华爱华教授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掌握幼儿的连续经验,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发展的可能性,在认同幼儿差异、认知、兴趣的同时,给幼儿游戏的自由,并且参与幼儿游戏,逐渐形成以观察为基础的游戏介入。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发展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爱玩、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这充分说明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的作用(一)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锻炼着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四)游戏培养了儿童良好个性1、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儿童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2、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游戏儿童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有利于儿童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总之,游戏可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调节和治疗儿童情绪失调,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家长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引导儿童参加不同性质与主题的游戏项目,并且与儿童共同游戏,还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

二.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霍尔的复演说--是古代人类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发泄体内过剩精力。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源于放松的需要。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o弗洛伊德的游戏补偿说-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o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是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提高认识和技能的方法。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决定了游戏方式。如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桑代克的学习行为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三)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o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o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对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游戏是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心理发展。

o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

o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的活动,摆脱了成人的强制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媒体技术已介入幼儿游戏,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虚拟的世界里。在这种电子游戏的世界里,幼儿获得了广泛的信息。但更多的给孩子带来负面效应:1。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2。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3。缺少了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而民间游戏是民间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口语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同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耍和游戏。鲁本斯坦和沃斯曾经试验,设计两种情景:一是独自玩,一是与同伴一起玩。结果表明,与同伴一起玩比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如此可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以下两点谈谈:

1、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又如游戏“拍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2、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幼儿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例如:“新娘坐轿”游戏中,有的幼儿不愿做“新娘”,他们知道“新娘”是“狼婆子”。这样,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说:“你们先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当他们看见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兴时,自己也想积极参加了。教师的话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让孩子树立信心重新参与游戏。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精制触摸玩具 让环境与孩子有效互动


追随孩子的发展需要、让环境与孩子有效互动是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主旨。因此,我们在设计楼道走廊环境的时候,在楼梯扶手以及走廊不锈钢护栏上设计布置了一系列的触摸玩具。这些用不同材质制作而成的触摸玩具,为孩子们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丰富的刺激元素,更给了孩子一个艺术的审美空间,在帮助孩子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的同时,美化了幼儿园环境。以下就是我园教师自制的部分触摸玩具。

苹果树下的小白兔

适应月龄:24—36个月。

制作材料:粉色背景、棕色皮毛布料、各种绿色系的无纺布、红色珠子、绳子、小兔子玩偶。

制作方法:

1.在长方形的布料上缝上刺毛皮,以方便固定在楼梯扶手上。

2.大树的制作:将棕色的皮毛布料裁剪成树干树根的形状,将绿色系的无纺布剪成大小不一的树叶状。

3.定型固定:先用针线将树干树根固定在背景的底部,在右侧留下一道口子做树洞,在树洞里边缝上一根长绳。再将剪好的一块块绿色树叶固定、组合成大树茂密的树冠,然后将红色的珠子分散订在树叶上做苹果;最后将绳子的一头固定在树洞里,另一头缝上合适的小动物,如小兔子等。

玩法提示:

1.看看、摸摸,发展触觉。玩具用三种不同质感的材料制作:毛茸茸的树干、粗糙的树叶、光滑的苹果珠子。孩子触摸的过程就是其感受不同质感的过程。

2.塞塞、玩玩,引发兴趣。玩具中预留的树洞是孩子最感兴趣的部分,孩子们在反复将小动物取出来、放进去的过程中,体会物体恒存的概念。

3.创编小动物的故事。发展孩子的观察力,丰富孩子的语言词汇,激发孩子操作、讲述的兴趣。

4.更换树冠的材料和色彩,营造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场景,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如:春天的小树发芽开花了;夏天密密的树叶中藏着小秘密;秋天红红的果子挂在树上……小兔子会怎样做呢?

5.变化讲述角色,增加孩子讲述、操作的乐趣。动物角色可以随孩子的兴趣而变化,小猫、小狗、蚂蚁、瓢虫、猴子、小熊,不同的对象能不断引发新的讲述话题,从而使操作材料发挥最大效应。

美丽的三色花

适宜月龄:12-24个月。

制作材料:各色百洁布、揿钮。

制作方法:

1.三色花的制作:选择红色、黄色、橙色等百洁布,剪成各种形状的花瓣及花心,绿色百洁布剪成茎和叶子。

2.花心及树叶钉上揿钮,做成可以自由操作的花心及叶子。

玩法提示:

在花心和树叶中心钉上揿钮,设计成可以取放的操作玩具,在发挥玩具触摸功能,感觉百洁布毛糙、不光滑的质感的基础上,增加了玩具的操作功能。玩具与孩子的互动,激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他们愿意把材料取下来、放上去,在这样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孩子的精细动作得到了发展。

快乐的小鱼

适宜月龄:18-30个月。

制作材料:彩色百洁布、相应颜色的线、针。

制作方法:

1.小鱼图案的设计:超市中购买的百洁布有好几种颜色,根据需要,选择色彩较相似、和谐的百洁布进行裁剪、组合,设计成小鱼的形象。

2.布局缝制:根据设计形象的大小,在底板上安排好大鱼和小鱼的摆放位置,运用锁边的缝纫方法将鱼固定住,注意画面的平衡、协调。

3.细节注意:可以在鱼的周围点缀用蓝色百洁布剪成的圆形泡泡,用黑线缝上小鱼的眼睛,小鱼就更有精神了。

玩法提示:

1.触觉感知:百洁布的质感粗糙,孩子触摸的过程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平整的整体结构,能发展孩子手指神经的敏感性。

2.视觉感受:百洁布颜色多样,色彩鲜艳,带给孩子丰富的视觉刺激。黄色、蓝色、橙色……多元的色彩,激发孩子操作的兴趣,孩子触摸时可以说一说它们的颜色,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3.想象创编:图案设计为两条鱼在吐泡泡,一条大,一条小,一大一小帮助宝宝感知了大小的关系。图案可以想象为鱼妈妈对着鱼宝宝在讲话,也可以是鱼哥哥和鱼弟弟一起做游戏……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合理创编故事。

摸摸乐

适宜月龄:24-36个月。

制作材料:花纹布、鹅卵石、绿色纱网、绿色无纺布。

制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鹅卵石。体现颜色、形状、厚薄的不同变化。洗干净、晒干后备用。

2.摆放在底板合适的位置,上面覆盖一层绿色纱网,用针线围绕鹅卵石周围缝一圈进行固定。

3.在纱网四周用无纺布做一圈花边装饰,使画面更加美观。

玩法提示:

1.出示已制作好的触摸玩具,让孩子看看、说说、讲讲:有什么?像什么?

2.让孩子摸摸,讲讲自己的感受:摸摸纱网表面,感受纱网毛毛的、镂空的感觉,压一压玩具,感受鹅卵石的硬、冷、滑。

3.更换纱网等覆盖材料,可以用棉布、丝绒等不同材质的布料作为鹅卵石上的遮盖物,让孩子每次触摸都有不同的感受。

4.定期更换鹅卵石,可以装一些积木、玩具等,让孩子猜猜纱网后面藏着什么,摸一摸感觉怎样。

小蜗牛爬上树

适合月龄:24-36个月。

制作材料:毛线、编织尼龙绳、枯树枝、绿色塑料叶片、各色塑料花形亮片、针线、钩针、棉布、真空棉、刺毛皮。

]制作方法:

1.蜗牛制作: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与学习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从事这样一份有趣的工作。每天,我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游戏。游戏总是能让我忘掉年龄,和他们一起欢笑。有时,我只是举起了双手,假装是狼或者熊的爪子,他们就能欢快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四散奔跑、开心大笑。每当我想结束游戏的时候,他们就用自己的方式将我一遍遍地拉回到游戏中……

孩子的心声

成年人总是很好奇,为什么儿童每天都在游戏,却从不会厌倦?前段时间,我们在孩子中做了一项调查。

Q:“你们为什么喜欢游戏?”

A:“游戏可以帮我忘记一些可怕的事情。”

“游戏可以帮我超过以前的自己。”

“游戏可以让我发现,自己有很多朋友。”

Q:“游戏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A:“我玩游戏的时候很快乐,是那种比高兴还要快乐的快乐。”

“游戏的时候我就像小鸟一样,马上就要飞起来了。”

“玩游戏的时候,我就像是吃了一颗糖果,好甜呀!”

Q:“如果不让你们玩游戏,你会怎么样?”

A:“我会生气,就像一个大气球马上就要爆炸了。”

“我会很生气,有种想要发火的感觉。”

“我会拿一个警报器,不让我玩游戏,我就报警。”

“没有游戏陪着我,会觉得很孤单。”

“如果不让我们玩游戏,哪儿还有什么乐趣呀!”

……

看来,游戏对儿童确实具有特殊的意义。

成年人很难理解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一个婴儿期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躲猫猫”为例。“现在你能看到我——现在看不到我——我又回来了”,它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和家人之间建立起联结感,还能戏剧性地玩出亲密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需要认真寻味才能建立起的一个认识。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其探索与学习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因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大人而言,游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大人都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孩子和大人即使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也很像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人,大家都觉得对方热衷的事情很奇怪。大人想,孩子们怎么可以玩一天游戏而不厌烦呢?孩子们想,大人们怎么能整个晚上都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聊天、看书、玩手机呢?

游戏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总有人问我,如果儿童不游戏,对他们会有什么影响?应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儿童发展阶段,游戏就是他们以梦想的方式,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探索,实现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游戏,儿童就无法用他们的方式完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建构起自己对世界及对自己的准确认识。即使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那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体验相联结。

儿童在游戏中的探索才是高质量的学习

我和老师们记录了幼儿园孩子的一些游戏片段,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游戏的作用。

摸“月亮”

幼儿园的树上挂了一个好玩的“月亮”,小班的孩子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了,他们都想去摸摸。可是“月亮”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呢?几个“急性子”开始跃跃欲试,伸出手臂使劲儿地往上跳,还是够不着! 羊羊小朋友看到了操场一旁的大轮胎,高兴地喊“我有办法了!”于是,她欢快地跑过去,用力扶起了平放在地上的一个轮胎,大喊:“你们快来帮帮我,咱们把轮胎抬到月亮下面,踩在上面就能够到啦!”呼啦啦,好几个孩子响应羊羊的号召,一起齐心合力运起了轮胎。

轮胎好大、好重啊,这么多人一起抬,还是很费劲儿。怎么办呢?这时,有个小朋友试着把轮胎竖了起来,慢慢地朝前滚,越滚越快,哈哈……原来轮胎的秘密在这里!在老师的帮助下,轮胎越堆越高,好像已经能站在上面摸“月亮”了。可是他们还是爬不上去,怎么办?点点想了个好主意:“我们在它旁边搭一个楼梯吧!”说办就办,孩子们又滚来好多轮胎放在旁边当“楼梯”,在老师的搀扶下,孩子们终于如愿以偿地摸到了“月亮”,他们开心极了!

开“火车”的石头。天气不好的时候,孩子们会在教室里游戏。石头把小椅子当成火车的车厢,自己一个人开了起来。好多孩子发现后,都跟随了进来,于是,班级里有两列火车在前进。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孩子们有点没意思了。这时候,石头说:“老师,你放一个开火车的音乐吧!”有了音乐的加入,孩子们的兴趣又被点燃了。紧接着石头又说:“上火车还需要检票,谁来当检票员?车厢里有推小车的售货员,总问大家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喝水,谁来当列车的售货员呢?”石头的好点子真多啊。之后,孩子们的游戏越来越丰富了。

你看,任何一样东西或工具,到了孩子手里都会以其他方式被创造性地使用。当儿童沉浸在游戏中的时候,他们用假想,将实物和情境进行改变,以符合游戏的需求,这种学习超越了此时、此地的限制,是人类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

游戏是怎样帮助儿童完成学习的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想象中,儿童的意识拥有了自主性与主动性,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游戏中创造出只有自己和同伴才能明白的游戏语言与符号,之后,再将这些语言、符号不断丰富,吸收与内化,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为将来的学习与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源代码”。

游戏只要有一个想象的情境,就一定会有规则的存在。这种规则不是那些事前就被确定好的规则,而是从想象的情境中衍生出来的规则。比如,儿童将椅子当成“火车车厢”,使得游戏中还需要“检票员”“售货员”的生活经验变成了主动的设定。这种掌控能力对一个人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还发现,在游戏中,当儿童达成一个共同目标时,同伴间的合作行为也会成为这个游戏的规则之一。如,大家都想摸“月亮”,但一时没有好的办法。有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其他人便开始主动配合,来达成游戏。为了让游戏继续下去,孩子们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还要让自己的情绪与游戏合拍。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游戏就是儿童的生命状态。游戏既是儿童快乐的源泉,也是他们通过生活与学习获得自我成长的唯一通道。游戏是他们实现自我与外部世界、梦想与现实,了解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各种复杂关系的桥梁。

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游戏。那么,作为陪伴他们成长的成年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摘要: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建构提供一种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游戏生态”。可是,如何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能力呢?小班的孩子们游戏开展的基础是什么?本文通过案例阐述法,浅论生活经验与游戏开展的关系。

关键词:经验重要性 教师 家长 指导 丰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其中,自主性游戏十分重要,孩子们通过角色的扮演,与同伴或者老师或者陌生人进行交流,社会性由此得以发展。但是,从本班来看,只有少数的孩子会进行自主性游戏。通过观察,我发现,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必要基础。

一、不同土,不同果

为了与班级创建的主题环境“猪猪侠”相适应,另个娃娃家取名为“菲菲家”和“波比家”。

(一)充满惊喜的波比家

这天,小铄选择了“波比家”的爸爸,雯雯则是“波比家”的妈妈。小铄靠在梳妆台上,双手背在身后,我以为他不高兴,就上前询问原因。出乎意料,他神神秘秘的说:“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很好奇,“为什么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呢?”我追问。“因为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退出波比家,静静地看着后续的发展。看见雯雯推着小波比出来,小铄脸上露出笑容,“生日快乐。”雯雯一愣,反应过来后笑着感谢。“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小铄递过去一条手工项链,雯雯开心地接过去,戴在了脖子里。

(二)争吵不断的菲菲家

“干什么啊。”菲菲家传来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宝宝,我要带他去买东西。”“妈妈”芮芮说到。“奶奶”月月赶紧反驳,“不行,菲菲要在家里睡觉。”“爷爷”小昕无关的推着推车要去买东西。芮芮和月月争了一会,最终月月胜利,小菲菲在家里睡觉。芮芮左看看,右看看,来到梳妆台前,拿出东西准备化妆;月月看着化妆很有意思,也过来参与,于是新一轮的争吵又开始了。

从上述两个案列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经验水平孩子进行的游戏。波比家进行的非常精彩,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可以得出,小铄和雯雯的生活经验非常的丰富,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原来前不久小铄家里妈妈过生日,爸爸买了一条项链给妈妈了一个惊喜,于是他今天也想了“生日送惊喜”的游戏情节;雯雯配合的也非常的好,刚开始她没有反应,很快就也参与到游戏情节中;这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波比家。而菲菲家,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没有“家”的概念,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商量,独自进行游戏。为了菲菲的出行不出行,进行争吵,为了化妆问题又进行争吵,这是一个争吵不断的波比家。

由此得出,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进行的游戏情境也不同,游戏的愉悦感也不同。

二、改善土,利生长

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的后续发展也不同。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进行游戏、开展游戏,必不可免——老师就会精心安排,孩子就会被动的听从调动,被动的进行游戏,这样的结果是与自主相违背的。所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游戏能力,就要提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一)教师的有效策略

1.创造游戏环境,激发游戏欲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游戏的基础,那么游戏环境就是媒介。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当然,也要考虑到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幼儿过多的刺激,使幼儿无所适从;同时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启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介绍规则方法,保证顺利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也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1],这也是班级常规的一部分,并不是强制孩子们进行游戏。比如两个娃娃家,看展前肯定要进行家族的介绍,让孩子们有初步的概念,哪一个是菲菲家,哪一个波比家。要介绍选择游戏的方法,我们采用的是夹夹牌的方法。孩子们还需要掌握游戏的时间,过度的游戏也会适得其反。

3.把握指导时机,进行良好启发。

在幼儿园游戏中,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幼儿的自主性就能充分体现。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二)家长的有效策略

1.了解孩子经验,重视生活经验。

孩子们的游戏,一定程度上反馈的家里的生活情况。就如波比家和菲菲家,孩子们扮演的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如何,孩子们就和如何。打个比方,如果家里的爷爷是负责买菜的,那么扮演爷爷孩子就会去买菜,因为这是他直接从家里获得经验;如果家里的爸爸一直在打游戏,那么孩子就会扮演一个一直打游戏的爸爸,不工作也不照顾宝宝。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老师和家长也应该进行沟通交流,请家长重视孩子们的经验反馈。

2.耐心引导观察,细心讲解工作。

近来,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游戏反应,“娃娃生病了。”“娃娃感冒发烧了。”新增了一个“宝贝护理站”,这个游戏设计到了医生和护士,那么医生的工作是什么?护士的工作有是什么呢?在经过简单的游戏开展后,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经验水平停留在“医生就是打针的”上面,那么家长又该怎么做呢?可以带着孩子就近参观社区医院,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看病的过程,了解医生和护士的主要工作。通过家园配合,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提高游戏的水平。

经验就如泥土,有了泥土,小草才会长高,花儿才会结果。有的土贫瘠,小草虽能发芽但长不高,花儿虽能开花却不茂盛;有的土肥沃,小草又浓又密,花儿鲜艳美丽。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生活经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重视生活经验与游戏水平的关系,尽量做到每一个孩子,都能开花结果。

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 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促进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幼儿园必须秉持适宜性和教育性原则,本着丰富园本教育资源、拓展游戏内容、开发游戏活动形式的目的,通过整体性继承、改造性继承、派生性继承等途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

[关键词] 民间游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一、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精神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

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化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传统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并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

在约翰•胡伊青加看来,游戏精神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平等的原则。游戏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绝不能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异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二是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不仅仅是游戏与竞赛所要遵循的规则,实则是人类共同生活与活动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准则,可以超出游戏活动本身而成为“真正的酵母”,“灌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精神应是所有人类个体努力寻求的精神食粮。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亦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受到游戏因素的影响。在民间传统游戏中,儿童不仅可以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对其所处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乃至人类美好明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品质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民间传统游戏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与意志品质的发展。[2]民间传统游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娱乐性,儿童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预,自娱自乐,其情绪必然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虽然民间传统游戏也带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因此当儿童在游戏中获胜时,能体验到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当然在游戏中儿童也有可能失败,这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但民间传统游戏的趣味性会吸引着他们继续游戏,使他们能够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这可以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活泼开朗的性格。大多数民间传统游戏都有很明确的规则,由于这些游戏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因此在游戏中,儿童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摆脱自我中心主义,遵守规则,逐渐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三)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开启儿童的“创新之门”

在民问传统游戏过程中,儿童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对规则的制定与遵守、对玩法的学习都属于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如《拍手》游戏伴唱的儿歌是“你拍一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雪山……”儿童吟诵儿歌并随儿歌拍手或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有助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如《跳房子》游戏,在每次游戏前儿童必须自己商定游戏规则,是单脚跳还是双脚跳,串珠每次移动几格等,如此有了统一规则,儿童才能开展游戏,而制定规则需要儿童动脑筋,也就能够促进儿童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选用民间传统游戏的基本原则

由于民间传统游戏产生于民间,历时悠久,有较强的地域性、时代性,因此在运用到幼儿园之前必须深人分析原始素材,不能盲目照搬照用。一般来说,挖掘原始素材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适用性与教育性。所谓适用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与儿童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相适应;所谓教育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幼儿园文化品质建设。

根据上述价值取向,民间传统游戏作为教育资源的原始素材大致可为三大类别:一是整体淘汰类游戏。这类游戏完全没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甚至有损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可以直接淘汰;二是整体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游戏内容、规则和器材都比较科学合理,又是孩子们玩起来很喜欢很投入的优秀民间传统游戏,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资源,直接纳入儿童活动,直接整合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三是改造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在内容、形式、玩法、规则、材料等某一方面不完美或不适宜于儿童,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只要稍作改良就可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游戏,可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法新玩”的基本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儿童年龄特点,运用分离、嫁接、移植、转换、改造创新等方式,将民间传统游戏融人儿童教育、游戏活动之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儿童教育体系和游戏体系。

三、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的主要路径

(一)基于“发展适宜性”原理整体性继承

整体性继承民间传统游戏,必须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但我们并非主张“儿童中心论”,而是主张以儿童适宜发展为中心,将游戏中的知识、儿童、社会统一起来,系统设计活动内容及形式。这就需要考虑游戏与儿童发展的相宜性。具体而言,一是时间上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季节相吻合;二是与儿童发展水平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求;三是与地域文化的相宜性,体现地域特色是游戏课程资源运用的基本前提,也是不同于普通游戏活动的价值之所在。[3]课程地域化要求挖掘有地域蕴涵的教育资源,从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特点出发,选取适合儿童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儿童对所处地域和自己生活的认识与了解。

(二)多种路径改良现有游戏

为了使民间传统游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要尽量吸收民间传统游戏的精髓,选择积极有益的部分,根据实际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形式等诸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造创新,以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主要包括以下路径:

1.推陈出新,改编游戏内容。有些民间游戏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或离儿童有些距离,或在思想性上有些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精神,或在趣味性上还不够生动,或相配的儿歌、童谣有些粗俗,或缺少亲切感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能够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2.古法新玩,改变游戏玩法。民间传统游戏的玩法也是人为创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也给教师和儿馥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如可以是一物多玩,也可以是多物多玩,还可以是几种游戏组合混搭,使一种游戏玩出不同的花样,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移植嫁接,扩展游戏价值 所谓移植是将传统的民谣或现代的儿歌移植于民间传统游戏之巾,使民间传统游戏内涵更加丰富,作用更加突出。所谓嫁接是将民间游艺活动、民族艺术活动与民间体育游戏进行组合,然后将变式的民间传统游戏运用到教育活动中来,让儿童在愉悦的嬉戏中,练习各种动作,促进身体协调性与灵敏性的发展。

4.灵活多样,变换游戏形式。民问传统游戏规模可大可小,人数能多能少,形式多样,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时间、空问、场地、参与人数、儿童学习与玩耍需要等实际情况变换游戏形式。如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的方式进行,提供大带小的机会,其中小班儿童可为旁观者,中班儿童可为参与者,大班可为指导者,让年龄大的儿童在教育指导年龄小的儿童的过程中也获得发展。

(三)“迁移”开发新的游戏

随着儿童游戏形式的日益丰富,游戏材料的日益完善,许多新的民间游戏正在悄悄孕育诞生,如用毛线编的辫子进行抓尾巴的游戏、用毛线做的甩甩毛球游戏等,如果能再给游戏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就渐渐能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这实质是原有民间传统游戏知识与规则的迁移。民间传统游戏大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无论是在游戏时念的童谣还是单纯的体育游戏,往往都内蕴着一定的知识和规则。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则可以根据具体的游戏活动进行改编和调整,从而生发出新的游戏。其次可以进行内容上的迁移,如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或者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使之一生二、二生三。再次还可以进行方法与形式上的迁移。儿童根据一个游戏的方法与形式,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可以极大地丰富民间儿童游戏资源。[4]

此外,教师在引导儿童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而对于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则要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游戏,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游戏规则,提供不同的角色和材料,以鼓励每个儿童充分参与游戏、享受游戏、拓展游戏,促进民间传统游戏真正融入幼儿园课程文化。

最适合的玩具才是最好的玩具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最适合的玩具才是最好的玩具》,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日益激烈,市场上儿童玩具琳琅满目,如男孩喜欢的车模玩具、变形玩具,女孩喜欢的芭比娃娃、工艺玩具等,这些虽然很漂亮,孩子也较喜欢,但是往往消费很高又不一定特别适合孩子的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玩具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否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管玩具多么有教育意义,设计得多么巧妙,功能多么先进,让孩子感兴趣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再好的设计也就无济于事了。不仅玩具的形象、人物形象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要夸张、卡通化、幽默化,玩具的颜色也应该五颜六色,充满视觉变化,这样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识别不同色彩和明暗度。当然,颜色不能过于刺眼,尽量柔和些,否则长时间玩玩具容易造成视力疲劳。

二、是否能开发幼儿的智力

玩具一定要有益智性,一定要达到让孩子边玩、边锻炼技巧和提高智力的效果,这样的玩具才算得上好玩具。益智的特点又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同一样玩具有好几样玩法,玩者还可以不断地开发出新的玩法,避免单一枯燥;二是玩具本身可以给孩子很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可以长久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至于玩上几分钟就将它丢弃一边,再也不想玩了;三是和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同时训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是否是未成型的玩具

未成型的玩具是指那些用来制造玩具或能直接充当游戏材料的各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如小瓶、小棍、瓦片、旧电线、小布条等。首先,未成型玩具能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型玩具功能固定,孩子可以将一物直接代替另一物,如用玩具汽车代替真正的公共汽车。而未成型

玩具则不同,它需要孩子再创造、再组合之后,才能像成型玩具那样以物带物。如一根小树枝,孩子可以把它当成一只枪、一根箭、一根金箍棒、一根拐杖、一根船桨等;一个鸡蛋壳,用彩笔画几下,就成了不倒翁、小娃娃;在鸡蛋壳底下插根小棍,就成了小伞、小蘑菇;在弹壳的两侧系上小绳,就成了小帽、小篮等。总之,只要孩子肯想,未成型玩具就可以组合成五花八门的成型玩具。未成型玩具的可塑性和再造性给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留下了极大的余地,这是各种成型玩具所不可比拟的。而且,未成型玩具取材于生活,方便经济,既可以减轻消费,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的品质,现实生活中一切安全卫生、大小适中的废旧材料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未成型玩具。

幼儿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点,作为我们老师应该充分满足他们,为他们提供各种适合他们、能促进其发展的玩具。

“幸福小区”里的生态游戏场构建


为了改变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常出现的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我园大胆创设角色游戏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建构了浓缩版的现代化民居——“幸福小区”,并尝试将成人世界中的一些权利、义务以及制度引用到游戏中,试图建立一个以真实生活为基点的生态游戏场。

一、家庭分工实行“家长责任制”

1.顺应需要组建家庭

在自发游戏中幼儿会和熟悉的同伴以妈妈、宝宝来相互称呼。这正是我们帮助幼儿在游戏中组建“家庭”的来源和依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幼儿组织相对固定的家庭,各家都有一个门牌号码,如位于三楼的大一班第五组的小朋友.他们就是“幸福小区”315室,各个家庭还可以以自己的喜好来命名,比如喜羊羊家、美羊羊家等。中大班游戏中的家庭可以是幼儿自定的某个小角落,挂上门牌号,另加几样他们需要的小摆设即可,而小班游戏中的家庭则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材料支持和帮助,让“家”更形象、更有生活的氛围。

2.模拟家庭实施分工

一个小组的五名幼儿恰好可以构成一个三代之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宝宝。小班幼儿开始游戏时,需要教师用角色挂牌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幼儿可以轮流充当不同角色,中大班游戏角色可由幼儿自主商量和分配。

幼儿年龄虽小,但对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也有自己的认知。选择当退休在家的爷爷奶奶的幼儿,常常会去做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等事情,或者到娱乐性区域中去下棋喝茶、休闲养身。选择当“爸爸妈妈”的,则会去“上班”,医院、点心店等区域都是“爸爸妈妈”的工作岗位。

3.使用存折提升责任

每个家庭的存折本上,最初都有5元的储备金,供全家人维持一开始的家庭开销。不过。这5元钱如何使用,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考验。有的家庭毫不吝惜地三两下就花完了,有的家庭会商量计划、相互监督着慢慢地花,这在每个年龄段、各个家庭中都有着大不相同的反应。

选择了当“爸爸妈妈”的幼儿就得负责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这对于幼儿来说,既有新鲜感,也是一种压力和督促。缺乏坚持性、工作不够努力,赚回的游戏币不多的“家长”,会因此遭到家人的责备甚至是批评,不负责任的“家长”在下次游戏中会因为组员的不认可,而失去担任家长的机会。

二、“人”“物”管理实施“自由经营权”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强自立的人,而角色游戏则是锻炼幼儿自信心与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幸福小区”游戏中,幼儿对游戏伙伴的选择、材料的经营、服务的方式都有着绝对的自主权,这给了幼儿更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相对而言.自由经营权需要幼儿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因此,小班家庭可先模仿个体户的经营方式,如菜场、点心店等,在买卖物品的过程中提供对外服务,逐步尝试家庭与家庭间的材料经营,而中大班则可以完全开放人员与材料,实施多方面的自由经营。

1.经营活动材料

“勤劳致富”这一原则在“幸福小区”中同样适用。只要有他人的需要,幼儿对于亲手制作的产品(作品)有经营权、买卖权,并以此换取游戏币,小班幼儿在游戏一段时间后也已具有这样的能力。我们还发现,在中班“有用的纸”主题活动中,有的“爷爷奶奶”把“宝宝”送去上幼儿园后,从百宝箱里取出各种纸,变戏法似的把它们变成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小到细碎的馄饨馅儿,大到娱乐宫投掷用的纸球等应有尽有,他们甚至制作了面条、馄饨皮、荷包蛋、春卷……卖给点心店,由此也狠赚了一把,比正常上班的“爸爸妈妈”还要多。类似这样的自主经营,在大班较为常见。

2.变换服务方式

以往的游戏中,我们常会看到游戏区里的服务员无聊又无奈地观望着区域外面.他们看穿梭在活动室内外顾客的眼神满是羡慕、嫉妒,但是“好孩子”的标准和岗位意识又制止了他们的外出欲望。现在一些幼儿有了叫外卖的经验,如果“服务员”空闲下来。他们就会外出主动找生意,如点心店的去问问银行里不能离开岗位的职员需要不需要送点心,菜场里的服务员到生活区的娃娃家推荐“今日特价菜”等。

这简单的一招外卖,让游戏有了较大的改观。特别是大班,原本都在岗位上等待生意的服务员,现在因为有外出推销和外卖而有了留守与外出的分工。“同事”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便有了更多的交流协商,有了妥协与谦让。更让我们意外的是,有的“经理”居然还能知人善任地安排“职工”:东东你跑得快就去送外卖,妮妮你说的话好听,就留在店里招待客人……而这样的安排往往也能得到同伴的支持。

3.应聘工作岗位

这一方式适用于中大班。各班创设的每个游戏区都设置一个经理角色,负责该区的人事、材料等事项。经理这一重要职位,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全班幼儿经过竞选产生的人选,往往能力较强、平时在同伴中享有一定威信的幼儿会获得这一角色。游戏开始时,幼儿入区都需要经过经理的聘选。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挑战心和自主性。如一次游戏中,俊俊想到点心店制作点心.但经理告诉他已经有点心师了。他落聘了,只好恋恋不舍地在点心店旁边转悠。这时俊俊发现两位点心师都选择了色彩鲜艳的皱纹纸等在制作蛋糕。俊俊看了一会儿,走到经理跟前轻声嘀咕了几句,经理觉得他建议用多种材料制作寿司的方法更能吸引顾客,因此俊俊成功应聘进入点心店。

三、学习方式实现“隐性预设法”

游戏前,教师根据主题游戏的需要,将材料设置成半成品,让幼儿或是看制作流程图独立操作、或是商量协作完成,甚至只提供原始材料,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根据需要来设计和制作,这样就使学习性的活动内容隐性地融于生活化的游戏中,而学习成效则体现在幼儿的交流与评价中,以此实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1.知识技能的渗透

如数学领域中加减运算在游戏中可借助存折本练习。每个娃娃家一本存折,每个家庭成员在使用它时,都需要经过或加或减的运算,得出答案后交由银行工作人员再次检查,双方核对答案认可,才能完成交易。当然,由于年龄和能力不同,小班以动物印章记录存入存折的游戏币数量,取出l元划去一个,中班以3以内的数字印章做记录,取出几个游戏币就划去相应的数字,大班则以幼儿手写的数字做记录,以列式运算得出最终答案。同样的加减运算。还出现在购物过程中、棋牌室等的游戏中。

再如大班点心店的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人员名单、服务方式(在店内还是送外卖)、是否服务明星等内容,在后来的游戏中,幼儿还增加一列记录各人获得的游戏币数量,最后班长依据这些内容给服务员发放相应的工资。这种表格的使用和记录,来自幼儿游戏的需要,更是一种学习和练习的过程。

2.个性习惯的培养

与以往的游戏相比,“幸福小区”引入高度社会化的情景更能促成幼儿良好个性习惯的养成。如游戏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接连几次选择当“爷爷奶奶”。常去银行领钱:然后一头扎进娱乐区。在游戏结束前的评价中,一些幼儿就对这样的家庭成员提出了抗议,甚至在以后的游戏中会出现排斥的现象。这些来自“家人”的教育很容易让幼儿虚心从速接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甚至尝试着妥协、向同伴咨询看法和建议,学习有计划地使用游戏币。由此可见,同伴的评价远比教师的建议说教更有效。

“幸福小区”游戏的开放性强,因而在游戏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灰色儿童”不能及时融入游戏。个别性格较为内向且各方面能力较弱、缺少自信的幼儿,在应聘入区活动的方式中感到有压力,游戏开始时常等待教师的援助。再有,幼儿流动过于频繁,原本好动又调皮的幼儿借机到处溜达。另外,自主经营的方式也给了“精明”的幼儿钻空子的机会。如少数幼儿在美术方面的技能不是很强,为了换取更多的游戏币,他们就去“买”来同伴的小件,贴补和替换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一些都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加以注意和智慧地引导。

幼儿园游戏《玩具构建儿童与世界的关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与玩具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