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幼儿益智游戏的设计与原则

12-16

游戏教学是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有趣的幼儿园游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例析幼儿益智游戏的设计与原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创设益智游戏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结合幼儿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既能要求幼儿在智力上做出一定的努力,又能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从而在愉快的活动中发展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设计有助于提高观察力的益智游戏M.YJs21.cOm

良好的观察力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系统的训练而获得的。比如益智游戏“帮小动物找家”:在一张空白纸上画出天空、海洋、陆地、森林、草原等背景,故意把小动物的图片放错位置——蝴蝶飞进海里、小鱼跑到天上、小猪上了树……然后我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哪些动物位置有错误并且予以还原。该游戏需要幼儿认真观察,然后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判断对错,进行纠正。

观察力不是单一存在的,有时需要各种能力的融合。比如在益智游戏“我是小神童”中,我在桌子上出示积木、铅笔、易拉罐以及玩具娃娃等10种物品,先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要求幼儿闭上眼睛,并把桌上的东西偷偷拿掉一个藏在身后,让幼儿睁开眼睛,仔细看看桌子上什么东西没有了,先说对的幼儿获胜。这个游戏还可以分组进行,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2.设计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益智游戏

幼儿时期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期努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而益智游戏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活动中,我有时会准备一些小动物和物品的图片(红袋鼠、火帽子、跳跳蛙、盘子、饺子、笤帚、红袋鼠妈妈等),设计益智游戏“看看谁说得棒”:把这些卡片画面朝下放好,请幼儿随意翻开两张,根据画面内容造句。比如,翻开的画面是“红袋鼠”和“妈妈”,幼儿可说“红袋鼠爱妈妈”,也可说“红袋鼠帮妈妈干活”。幼儿轮流翻图造句,直到卡片翻完为止。在幼儿学会用2张卡片内容编成一句话的基础上可再提高要求,让他们翻出3张、4张或5张等造句。

在阅读活动中,我有时会准备水果、蔬菜、交通工具、娃娃等各类物品,设计益智游戏“你说我猜”:幼儿两人一组,要求其中一名幼儿描述出此种物品的特征,但不能说出名字,另一幼儿不准看我手中的图片,根据伙伴的描述说出物品名称,在一定时间内,看看哪组说的多就获胜。比如我出示图片“西瓜”,一幼儿描述“夏天经常吃的一种水果,大大的、圆圆的像个皮球,外面是绿色的,里面是红色的,很甜”,另一名幼儿需根据描述正确说出“西瓜”。这种游戏不仅能巩固幼儿对物品特征的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幼儿连贯讲述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设计有助于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益智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应设计有助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益智游戏来发展幼儿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比如益智游戏“迷宫小转盘”:(1)找一个蛋糕盒盖做底衬,在底衬上用铅笔画上迷宫路线;(2)把废旧的泡沫塑料坐垫剪成一条条细长条,按照迷宫路线粘在底部,变成一个立体的迷宫图;(3)准备一个玻璃珠,放在入口处,然后双手晃动小转盘,让玻璃球按自己的推理在迷宫中回旋前进。又如益智棋类游戏“你追我赶”:我在棋盘上画出弯弯曲曲的行走路线,让幼儿从4个角出发,猜拳决定谁先掷骰子,骰子面朝上的数目为所走棋的步数,走到所在的点,按提示做。如:1+8=?(回答正确前进6步,回答错误后退6步)这样依次类推,先到终点为赢。在不同的点上我有不同的提示,而这些提示和要求涵盖了很多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幼儿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设计幼儿益智游戏时,教师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趣味性原则,增加吸引力。在设计益智游戏时,教师要尽可能提高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幼儿乐意参与游戏。比如在益智游戏“小动物找家”中,有的动物可以只出示半个头部,有的动物可以只出示一只脚印,让幼儿根据形状特征来辨别是哪种动物。这样的形式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坚持挑战性原则,激发求知欲。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益智游戏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在益智游戏“你说我猜”中,教师可出示一些比较抽象的图片.如“地球”“闪电”等,让幼儿竭尽所能想出合适的词语以完成游戏任务,满足幼儿求知的需求。

3.坚持渐进性原则,体现成就感。益智游戏材料的投放,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比如在投放拼图类益智游戏材料时,可先投放一些简单的镶嵌式拼图,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投放一些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图形让幼儿拼摆图案,最后再投放小木棍或者火柴,让幼儿在一定数目下摆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细节决定成败——例析幼儿园教具的制作与使用


教具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若能合理地制作与使用教具,则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有可能抑制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不能达到预设效果。

一、要服从情感表达的需要

教具拟人化是幼儿园教具制作与使用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教师常常别出心裁地赋予水果、花草、树木以及几何图形等以生命,如添上大大的眼睛、穿上漂亮的衣服、安上灵活的四肢……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有趣、活泼可爱。教具拟人化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考虑什么时候该使教具拟人化以及什么时候该淡化教具的生命特征。

【案例一】在托班故事教学活动《两只小鸡》中,教师准备了精美的图片。根据故事情节,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说:“两只小鸡在草地上玩。看见两只小羊在抢一捆青草,两只小鸡说:不要抢了!不要抢了!两只小狗在抢一根骨头,两只小鸡看见了说:不要抢了!不要抢了……”最后两只小鸡在草地上看见了一条它们最爱吃的小虫,教师问:“两只小鸡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看着这条憨态可掬的小虫。有的说:“小虫会爬走的。“有的说:”它们会做朋友的。”有的说:“吃小虫肚子会痛的。”……

教师的教学意图是想让幼儿说出两只小鸡互相谦让、不争抢,可幼儿就是答不到这一点上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条小虫画得太可爱了。幼儿天真善良,怎么忍心让两只小鸡互相谦让分着吃掉这条可爱的小虫呢?因此,教具的制作与使用要考虑幼儿的情感需要,突出主要的,弱化次要的。这里小鸡是主要的,小虫是次要的。画这条小虫时应淡化它的形象、弱化它的生命,或许幼儿就能顺应教师的教学意图,从而使教师顺利实现“同伴间互相谦让、不争抢”的教学目的。

二、要符合生活实际

在制作与使用教具时,教师要考虑教具的大小是否合理、大小比例是否恰当。比如,在同一个活动中不能让蚂蚁和小猪一般大、狗比牛还大。如果教具的制作与使用有悖常理,不仅会使幼儿形成错误的认识,而且会扰乱幼儿的思维,给教学带来不便。

【案例二】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相邻数》中,教师制作了三座漂亮的小房子。中间一座房子中住着两只小狗,教师说小狗有两个好邻居,一个是小邻居(第一座房子中住着一头大象),一个是大邻居(第三座房子中住着三只小鸡)。教师问:“两只小狗的小邻居是谁?大邻居是谁?”幼儿说法不一,有的说小邻居是大象,有的说大邻居是大象。

教师的原意是运用动物的数量学习2的相邻数是1和3,1是2的小邻居,3是2的大邻居。但从此案例来看,大象数量是1,该是小邻居,而它体形又比小狗大得多,似乎应该是大邻居。这就干扰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难以准确表达。在比较物体多少时,教师应以选用同一物体为宜,如用一只小黑狗、三只小花狗做两只小黄狗的邻居。可见,在用幼儿熟悉的事物比较数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时,一定要符合生活实际,否则不仅不能促进教学,还会阻碍、扰乱幼儿的思维。

三、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教具的作用是为教学服务,而不在于它本身多精致、多专业。有些教师认为教具越好,教学效果就会越好。特别是在一些赛课或公开课中,教师往往会事先花费大量精力制作自认为不错的教具,如新颖的模型、精美的图片以及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等。好像不制作与使用这些教具就不够气派、时尚,就显不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其实不然,在活动中频繁地出示或替换教具,不仅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三】在一节省级赛课活动——小班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中,教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录音、小鸡头饰以及能打开门的三个大鸡蛋等教具。(三个大鸡蛋由不锈钢做架、泡沫板上彩喷图案做面等制作而成。)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忙于操作多媒体课件。幼儿好奇地看着课件,对歌词却不感兴趣。在幼儿还没熟悉歌词和学会歌曲的情况下,教师又忙着让幼儿戴上头饰,躲到大鸡蛋后面,边唱歌曲边表演。虽然有三个鸡蛋,但由于歌曲很短,因此20名幼儿无法在唱完歌曲时都从蛋后面钻出来,更谈不上根据歌词进行情境表演了。

此活动借助课件展示小鸡出壳以及毛茸茸、胖乎乎的小鸡形象无可非议,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熟悉和理解歌词,并学会歌曲。在巩固表演歌曲环节,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幼儿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创编动作。如:双手高举从上面打开,同时双脚并拢向前跳一下(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小鸡来),两只手在体侧上下抖动、扭动屁股(毛茸茸,胖乎乎),双手食指做成小鸡嘴自转一圈(叽叽叽,唱起歌)。这样边唱边做动作,既同步又简便,每个幼儿都可以表演。而教师精心准备的三个大鸡蛋,不但达不到巩固表演歌曲的效果,反而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表演。并没有起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作用。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竞争色彩,幼儿通过努力可以不断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成就感与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的愉悦的同时,不断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锐意进取、机智勇敢的良好个性品质。民间体育游戏除了锻炼之外,还具有多样性、随意性和浓厚的趣味性、竞技性,它丰富了当代儿童游戏的内容,满足了儿童自由游戏的愿望。因此,民间体育游戏有着不同于体育活动的独特的设计思路与组织方法。

一、民间体育游戏必须贯彻灵巧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设有发展幼儿灵巧机能的内容和机制。这是针对幼儿机体能力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学前儿童的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基本动作虽已基本成形,但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都比较差——即缺乏灵巧性,动作的整体形态还显得较为笨拙。通过设有灵巧训练内容和制约机制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使幼儿的各项基本动作的发展逐步朝着准确、协调、熟练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动力定型。灵巧性原则要求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必须有机动应变的可行性存在。如民间体育游戏“老鹰抓小鸡”中的躲闪动作等,都属于含有机动、应变制约机制和相关运动能力的训练内容。灵巧性原则还要求多安排或穿插进行有益于发展幼儿精确能力、协调能力的游戏内容,如拍球计时赛、过独木桥、跳格子等等。

二、民间体育游戏必须体现智慧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过程能够体现幼儿智慧的闪光点。通常在民间体育游戏中,都存在一个怎样完成游戏才能做到最快、最好,或者请幼儿自己讨论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编游戏歌谣等。故意给幼儿留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空间,有利于促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以最佳的方式完成游戏。民间体育游戏也只有体现出较多的智慧性,才有可能显示出较多的趣味性。而“好玩”则是促使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游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智慧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留有完成游戏的多种方法的选择余地,这样就能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如果说一种民间体育游戏只有一种玩法,就很难说它是一则好的民间体育游戏,同样是“跳格子”、“打沙包”、“贴膏药”,就应该有不同的“跳”法、“打”法和“贴”法。这正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所在。

三、民间体育游戏必须坚持教育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竞技性、趣味性,除了能发展、完善幼儿精细动作和局部机能之外,更能在心理上使幼儿体验各种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痛苦;或希冀的实现,或期望的落空。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风貌的塑造上。一个好的民间体育游戏应该既能表现个人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为此,在设计民间体育游戏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不搞单一的个人项目的游戏,也不搞纯粹的集体项目游戏。换句话说,所有表现个人技能的游戏最好都用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又能体现集体的力量,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或产生失落感)的同时又能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强大,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利于互助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

四、民间体育游戏必须强调安全性原则

安全第一是学前教育工作中各项具体活动的普遍要求。在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组织过程中应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竞争、竞技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激烈程度和完成难度,幼儿参与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这就使得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忘乎所以”,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激动的情绪,再加上有允许自由发挥来完成游戏的余地,因此每个幼儿完成游戏的过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老师也就无法完全事先预料游戏过程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准备工作想得周到一些,以便防患于未然。比如,游戏要求的场地、设施没有任何尖棱角和较硬的物体,不会产生撞击,不会因摔跤而造成伤害等等。这就要求游戏应在有草坪或有木地板上进行;应采用质地轻柔、棱角圆滑的材料或塑料、橡胶、泡沫、海绵等制作的游戏道具;游戏材料的立体高度不能太高,坡度不能太陡,诸如“独木桥”、“跷跷板”、“平衡木”之类的安装设计高度离开地面十五——三十厘米即可;民间体育游戏还要特别防止人为的伤害。因为有时在比赛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调解,简要地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让他们及时化解矛盾,继续游戏,直至完成。

五、民间体育游戏的指导必须强调科学性原则

要尊重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游戏对于幼儿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在民间体育游戏中,随意性较强,幼儿可以自主的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独特途径和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媒介。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确保民间体育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依据游戏计划,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是保证幼儿充分活动的物质条件。

要尊重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除了有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有效指导,关键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感并接受他们的情感,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游戏,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游戏中应用提问或建议的方法去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而不要一味地命令或责备他们。

要尊重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儿童除了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外,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儿童是发展的、能动的主体,在游戏中,要相信他们自身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和优异环境的“创造者”。由于受遗传、环境、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制约,每个幼儿在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在组织和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时,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有哪些生活经验,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乐于干什么,为他们提供最佳的游戏环境。

益智扑克游戏


大吃小

目的:比较数的大、小。

玩法:

1、出牌比大小。爸爸(妈妈)和孩子各有一半牌,每次双方各出一张牌,都反扣在桌上,然后数一、二、三,同时把出的牌翻过来。比较这两张牌的数目,若是一样大的,就各自收回牌,若不是一样大的,小的牌被大的牌吃掉,归大牌所有者(这两张牌不能再用来出牌)。直到把双方的牌都出完,最后看谁得到的牌多谁就赢了。

2、翻牌比大小。先把牌都反扣在桌上,爸爸(妈妈)和孩子各翻一张牌,比较牌的数目,若是一样大的,就仍翻转回原处,若不是一样大的,就大牌吃掉小牌,这两张牌都归翻大牌的人。直到把反扣的牌都翻完,最后看谁得到的牌多谁就赢了。

提示:每次比较两张牌的数目时,要让孩子念出牌的数目,说说几比几大,几比几小。

接龙

目的:认识相邻数关系。

1、先将牌中的4个7并列摆出来,然后爸爸(妈妈)和孩子各取一半牌,双方轮流出牌,以7为中心,按数的相邻关系接龙,如7的上方接8,7的下方接6,每个7都可以接龙。每次只能接一张牌,无牌可接就由对方接着出牌,直到把所有的牌都出完,谁的牌先出完,谁就赢了。

2、先分牌,双方各一半,谁有红桃7就先摆出来,然后轮流出牌接龙,无牌接龙时可以出7,若无牌接龙又没有7,就由对方接龙。每次只能出一张牌,直到把4条龙都接完,谁的牌先出完谁就赢了。

提示:出牌接龙时,最好说说接龙的两个数的大1、小1关系,如出牌9接在8的上面,就说:9比8大1个,有利于孩子认识相邻数关系。

配对子

目的:认识数目;比较数量的多、少、相等;培养记忆力。

玩法:

1、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摆牌,把扑克牌都反扣在桌上,一行一行对齐。

2、爸爸(妈妈)和孩子轮流翻牌,每次只能翻两张牌,可以同时翻两张,也可以先翻一张,再翻一张。

3、翻出的两张牌若是相同数目的,如都是8,翻牌的人就可以取出来,配成一对,归自己所有。

4、若翻出的两张牌不是相同数目的,如一张是4,一张是7,就不能取来配对,而是仍翻转回原处。

5、如此轮流翻牌,直到把桌上的扑克牌都配成对子取走。最后比一比,谁配成的对子多,谁就赢了。

提示:当翻出来的牌不能配对时,提示孩子记住牌的数目和所在位置,逐渐能有目的地寻找。

八种益智游戏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事实上,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孩子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对未来处事的象征。启发孩子智慧的游戏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几种家庭中可常用的亲子动脑活动:

分类的游戏:这是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小汽车、汤匙、钥匙、铁币、回纹针……等,让孩子发觉其共同特征来加以分类,并鼓励其重复分类。也可以提供符号、颜色、食品、数字、形状、人物、字词等材料,让孩子能依其特性分类。

扮演的游戏:例如让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励孩子应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欢的"角色"。家长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如给他一架飞机,假想他在空中飞行遭遇哪些飞鸟;给他一部金刚,让他跟铁金刚对话;给他一些医生的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看病的情形……

手指的游戏:双手是我们的外脑,训练我们的双手,有助于脑力开发;设计一些运用手指的运动,如"手语歌"、"甩手"、"捏泥巴"、"拼积木"等活动,让孩子能动动头脑、动动手。也可以用儿歌配合手指的动作,一边念儿歌一边运作手指。

躲藏的游戏:跟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把物品藏在家中一角,让他来找;在图案中藏着一些物品、数字等,让他找出来;带孩子到郊外,亲子共玩"大地寻宝"的活动;或在报纸上找出自己需要的"形容词"或"物品"等活动……这些都是藏物的游戏。

绘画的游戏:从涂鸦到能画出图形,孩子绘画的兴趣一直很浓厚,他们以画画表达其未能以言语形容的感受、情绪。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画在纸上、布上、板上……让孩子享受自由创作的喜悦。

组合的游戏:许多发明都是在原来的物品上加一些功能,如笔加指示棒,变成"指示笔"。父母可先让孩子观察哪些物品是"组合"的,然后再让其思考还有哪些东西加以组合,会更好用;另外用图片或字词组合成故事;其他如七巧板、积木的组合图形,空瓶罐、石头的组合均是。

观察的游戏:让孩子观察树苗的成长,或甘薯发芽,以了解造物的奥妙;由观察影子的变化,学习科学概念;由观察人类的表情,而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甚至参观各种展览、表演、户外郊游……

知觉的游戏:"知觉"是一种将透过感官所获得的资料,再经过分析与解释的能力。知觉包括眼睛、鼻子、舌头、身体等感觉作用。我们可以让孩子分辨不同形状的物品,用触摸猜东西、用舌尝尝各种调味品、玩配对游戏、辨认方向及方位;让孩子观赏及指认有背景的图片等活动。

轻松益智的球类游戏


轻松益智的球类游戏有投球晋级赛,此游戏促进儿童投掷能力的发展。随着投的目标物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增加,可以促进儿童投掷能力不同层次的发展。促进儿童数数能力的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使儿童亲身体会数字的意义。

一、投球晋级赛

1、准备:橄榄球、乒乓球、毛线球等球状物体20个,竹篮、脸盆各1个,小盆或小纸盒5个,平底盘子若干。

2、过程:

(1)一级:墙上挂敞口竹篮一个,略高于幼儿身高。让幼儿站在两米远的地方将球投入竹篮。边投边数,投满5个后成功进入二级。

(2)二级:地上放脸盆一个,让儿童站在三米远的地方将球投入脸盆内,边投边数,投满10个后成功进入三级。

(3)三级:地上放更小的盆或敞口纸盒五只,在距离三米远的地方画圈,让儿童站在里面将球投入分别的盆或盒内,每只投满三个,共15个。然后进入四级。

(4)四级:桌上放平底盘子若干,让儿童站在距离三米远的地方,将球投入盘子内,投满20个成功。

3、注意事项:

(1)儿童站的距离可按儿童投掷能力适当调整。

(2)球的数量可按儿童数数能力做适当增减。

4、意义

(1)促进儿童投掷能力的发展。随着投的目标物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增加,可以促进儿童投掷能力不同层次的发展。

(2)促进儿童数数能力的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使儿童亲身体会数字的意义。

二、攻城

1、准备:积木若干、橄榄球或乒乓球1只。或者啤酒瓶若干、篮球或皮球1只。

2、过程:

将积木(或者啤酒瓶)垒高扮成“城墙”,比如第一层4个,第二层3个,第三层2个,第四层1个。让儿童站在两米远的地扔球,“城墙砖块”倒的越多,得分越高。当儿童用一只球将所有的积木(或者啤酒瓶)都掷倒的时候,城就攻下来了。

3、注意事项:

(1)小的孩子可以设置简单些。比如城墙可以矮一些,距离可以近些。大点的孩子则可以适当增加难度。

(2)“城墙”的形状直接决定了游戏的难度,所以家长可以和幼儿各种都尝试一下。

4、意义

攻城游戏看似简单,其实要用到的技巧可不少。儿童在扔球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到扔的力度、角度及手势。只有三方面都考虑到才能成功。所以是锻炼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三、走出迷宫

1、准备:玻璃球1个,在桌上画6*6方格一个,将数字打乱写入方格内。

2、过程:

从入口入,让儿童按照1-20的顺序,将弹珠球用手弹出,弹到20即终点,就算走出迷宫了。

3、注意事项:

(1)小的孩子可以将数字设置为1-10,顺序也不要太乱,否则他们找起来会很慢。

(2)注意写的时候都按一个方向写,否则6和9会分不清楚。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把握的原则


(一)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幼儿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也就是说,教师的介人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案例:“料理台”游戏

恺恺正独自忙着配菜,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塑料筐、碟、盘等用具,盛器里有蛋、面包、果冻、饮料等,教师见状就对他说:“你今天准备在料理台做什么,等会儿我来看你。”恺恺愣了一下,重新回到料理台张罗起来。不一会儿,恺恺忙完了料理台的工作,只见他手拿一只咖啡壶当喇叭,爬上了原本放塑料筐的空架子,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好吃的冰淇淋啊!”“快来吃,快来买,巧克力冰淇淋啊!”教师见状,说:“你在做什么?”他回答:“开巧克力冰淇淋店。”“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要这样招揽顾客?”看他坐在高高的架子上,教师就一边和他说着话,一边示意他下来,但他没有听从教师的劝告,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游戏。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教师说:“我是在学昨天听到的故事里小狐狸卖东西的样子,你要吃冰淇淋吗?”教师听了他的话,略作停顿后说:“那好,我就来做你的第一位顾客。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可以让我买来尝尝的?”恺恺纵身跳下,热情地替教师拿巧克力冰淇淋。

游戏情节的展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料理台”游戏变成了“巧克力冰淇淋店”游戏。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限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教师第二次介入游戏,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参与游戏,通过和幼儿对话了解游戏开展的过程,尊重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和“游戏精神”,积极投入游戏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游戏,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

教师介人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教师要认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幼儿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游戏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幼儿会放弃游戏。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幼儿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而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必须介人。此外,在游戏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对幼儿构成危险时,教师必须立即介人;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也必须立即作出回应。

案例:超市营业员

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在“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

教师问:“营业员,你们站在门口看什么呀?”幼儿回答说:“娃娃家很热闹,我们这里没人来,不好玩。”教师又问:“怎么会没人来呢?”幼儿回答说:“爸爸妈妈都不来买东西……他们大概太忙了。”教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要是他们的娃娃吃完牛奶怎么办呢?”幼儿说:“我们送货上门好了。”教师说:“送货?不错。怎么送?”三个幼儿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一幼儿找来一辆手推车,装上货物就出发了。他一边走一边喊:“我给娃娃送牛奶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营业员”因没有对应的“顾客”玩伴而无法深入展开游戏,便立即引导幼儿讨论和想象,使游戏情节有了突破,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例如在案例“料理台”中,教师就采用了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次和第二次,教师采用直接介入,增强了幼儿游戏的有意性。第三次,教师则通过间接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介人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案例:点心店里的小水壶

玩点心店游戏的几个幼儿围坐在桌子边捏橡皮泥,教师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发现幼儿什么也没捏出来。有的幼儿开始不耐烦了,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这时,教师坐了下来。

教师说:“我帮你们捏把水壶好吗?”幼儿立刻说:“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幼儿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水壶”就捏好了,幼儿高兴地玩起了点心店游戏。

几天后,幼儿又玩点心店游戏了,他们依旧要教师捏水壶。这时,教师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地捏橡皮泥的幼儿,并鼓励幼儿:“每个人都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幼儿的动作,在幼儿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幼儿自己捏出了一把把水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幼儿细小动作发展还不够灵敏,在水壶造型方面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幼儿游戏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游戏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摆脱依赖,大胆尝试,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有的教师介入频率很高,但幼儿的游戏热情未必很高。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采用以上灵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适度介入,使游戏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以“喜羊羊与灰太狼”游戏为例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游戏中幼儿“自治四原则”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真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的确,区域游戏成了幼儿园常态工作,同时,《指南》对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发展也明确了年龄段的参考标准,处处体现尊重幼儿意愿,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明显自我意识更加明确,更需要自由、平等的空间。教师如何在幼儿自治和自身合理引导之问找到和谐的切合点,我们称之为幼儿“自治四原则”。

原则一:区域负责人制

区域负责人制,是指每个区域由幼儿选择产生一个负责任人,负责人全面负责该区域的事务,包括:组织角色和任务分配、发现和解决突发小事件、评价成员、区域的整理以及向教师提出意见等。负责人可以被称为“经理”“boss”“领队”等,名称可以由幼儿自主协商拟定,负责人也可以自荐或由幼儿推荐产生。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职责是:1.启发幼儿思考“负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例如:对区域操作有经验基础、自控能力好、责任意识强等。2.鼓励弱势幼儿争取当“负责人”,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与责任心。3.帮助区域团队处理“无解”的争执。

区域负责人制度开始的初期执行并不顺利,虽然老师已经介绍过该制度,但是让原本“被包办”惯了的幼儿有点无所适从。谁也无法主动承接任务,不明确自己如何开头、如何做。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替他们安排。可是想到那样又回到了原来教师包办的模式,这个制度的意义就不大了。而且《指南》多次提到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品质,在生活和游戏中激发他们在各自已有水平上的纵向成长。于是,我就请求幼儿同意我也参加一次今天的游戏,得到孩子允许后。我进行自我介绍和推荐:“我叫‘玉贤’,我能读好多故事,也认识一些字了。妈妈在家已经教会我整理书籍,我可以做好‘书店管理员’的职务。相信我的请来我的区域,我的区域只能进7个人,如果这次您来不了,明天请继续来光临哦!……”很快我就邀请满了我的队员。

幼儿们在我身上受到了启发,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开始大胆尝试,经理负责制在我班正式实施。它主要通过“经理竞聘上岗—招聘员工一分工合作一整理打烊”的流程,幼儿实现了初步的自我管理和学习。

过程评价:经理负责制非常符合《指南》中对孩子“自理、自立、独立探索、合作交往”理念的养成的要求,但是我们在游戏过程中又开始生成新问题:不是每个孩子都只玩一个区域或者一直做一个区域的负责人,他们是不断交换和互动的,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1.某个区域幼儿的能力无法完成区域的目标:2.他初次接触该区域经验缺乏,无从下手;3.几次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到成长发展滞后等,那该怎么办?是教师“强行干预”还是激发幼儿的兴趣?这就生成了能手“帮帮团”原则。

原则二:能手“帮帮团”

能手“帮帮团”是指启发和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在幼儿自己邀请或者请求经理招聘下,产生的幼儿自助伙伴。教师的职责是:1.帮助幼儿明确“帮帮团”的身份要求:能够在游戏区域帮助自己提高技能的伙伴,而非单纯“志趣相投”的朋友。2.在幼儿的邀请下推荐“帮帮团”。《指南》指出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伺与入友好相处,也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等社会性品质。因此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幼儿之间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过程评价:“帮帮团”在幼儿区域活动中集聚了幼儿们之间的关系,区域气氛更加地融洽了,幼儿能玩、会玩,专注度也提高了,同时幼儿的能力提升也更加明显,并且这种提升真正体现了《指南》所要求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鲥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同时大大解放了教师,缓解了“教师少学生多,顾暇不及”的尴尬境况,让教师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更多地去观察幼儿,进行游戏反思评价,关注特殊的独立个体。但是,我们也确实发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完全处理合作中的问题的,教师的适时干预也很有必要,于是就产生了“教师申请参与原则”。

原则三:教师申请参与原则

教师申请参与原则特别之处就是教师参与协助幼儿不是任意的,而是需要经过“区域负责人”的同意,这种对教师权利的限制也是对幼儿享受“平等、自由”权利的落实。《指南》一再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事实上,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会“因强烈的责任心而看不下去……”“出手”干预幼儿的发展。这已经严重不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的要求了。因此,让教师的权利收到适当的限制非常有必要。

在科学发现区玩天平的一一和天天开始发生争执。一一总是现在天平的左边放东西,天平就左倾了。天天认为应该在天平的右边先放秤砣,可是秤砣放上去右倾了。两个人争来抢去,一个也不成功,甚至同时放也尝试了,还是不是左倒就是右倒。我看在眼里,其实已经发现了问题,问题在我,这个天平是教师手工制作,基座太轻不稳,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现象。看到这种现象我申请了科学馆长。第一次,他拒绝了,他想自己解决,没有成功。第二次,我又申请,他同意了。我找来两块小石块轻轻放进天平基座“矿泉水瓶”里,问题立刻就解决了。《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们多次尝试虽然失败但是却丰富了经验,而我的适时帮助又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更加浓厚了。

过程评价:教师申请参与原则充分体现了教育平等原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给幼儿们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探索和体验的机会。可是,当幼儿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教师还需要拘泥于流程吗?当然不,这就是“应急原则”。

原则四:应急原则

应急原则是指当幼儿中出现威胁幼儿安全事件时,教师可以立刻行使教师的管理职责。《指南》多次提出教师要给幼儿创设温馨、轻松、安全的环境,提高幼儿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同时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当出现幼儿之间发生打架纠纷、磕破摔伤、争抢尖锐工具、积木相互打砸等有潜在危险的行为时,教师要立刻出面制止并查清缘由进行教育。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一日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做实出成效,需要教师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探索与摸索,《指南》就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只有在其指引下,我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踏实而科学。

让语言学习游戏化——以“三只小猪”游戏的设计和材料投放为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康轩学习型幼儿区域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各类区角的游戏材料,为幼儿获取相关经验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支持。本文以语言角“三只小猪”游戏的设计和材料投放为例,诠释如何使幼儿的语言学习游戏化,并渗透其他领域的发展内容。

“三只小猪”游戏的设计和材料的投放

游戏的玩法设计

材料的投放和使用

游戏一:根据故事内容开展拼图游戏

1.在阅读区投放故事书《三只小猪盖房子》。

2.在益智区有梯度地投放故事拼图。

游戏二:拼插故事背景板,并运用角色插牌开展静态表演

1.在益智区投放故事背景板,供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自主拼插,并让幼儿运用角色插牌进行静态表演。

2.邀请“故事妈妈”和幼儿一起表演三只小猪的故事。

游戏三:利用故事背景板和角色玩偶开展动态表演

1.幼儿用玩偶进行动态表演。

2.让故事情境和区角融合,幼儿进行绘本剧表演。

一、拼起采

为了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前期经验,教师首先在阅读区投放了绘本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然后请“小馆长”为大家简要介绍故事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幼儿来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语言和科学领域的发展:能根据连续性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情节,比较清楚地讲出故事主要内容;经常反复看图书,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内容讲给别人听;能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拼图线索,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等等。

在幼儿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后,教师用故事拼图拼出了三种难度不同的作品,投放到益智区。具体的玩法是,幼儿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水平,参照教师的作品,将故事拼图按4块、9块、16块三种拼法拼出来,这些拼图背面配有文字描述,以方便幼儿自我验证。

二、演开去

随着幼儿对故事内容理解的越来越深入,幼儿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表演欲望也越来越强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进一步在益智区投放了故事背景板,以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拼搭故事背景板,并用静态的故事角色插牌尝试初步的表演。然后,教师结合“故事妈妈”活动,邀请若干较有表演天赋的幼儿家长来园和孩子们一起用玩偶进行动态表演。孩子们都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表演中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又及时投放了相应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表演需要,幼儿获得了语言、健康、社会等领域的同步发展:能根据故事情境感受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比较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内容;能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如大灰狼的出现)产生害怕、担忧、高兴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验到故事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愿意动手动脑探索游戏材料,尝试自己拼搭故事背景板并乐在其中;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尝试和同伴合作表演,等等。

三、嗨翻了

动物玩偶表演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兴趣了,他们常常自己在区域内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看来,排演绘本剧,开展“真人秀”的时机已成熟。于是,我们大胆尝试将绘本剧和区域游戏相结合,在准备阶段,将各个区域打通。孩子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角色,利用家长提供的稻草、纸盒子等材料搭建了小猪的家,并把自己想扮演的角色画下来,做成头饰,在每天的游戏时间进行尝试性表演。回家以后还把当天的表演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装订成册放在班级供同伴分享。终于,一个比较完整的绘本剧通过孩子们的“集体创编”产生了。孩子们还邀请家长来观看他们的表演,大家都嗨翻了!绘本剧表演不仅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更让幼儿在艺术、科学、社会等各领域也得到了渗透式发展:在动手制作头饰、记录表演感受以及装饰房子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绘画水平得到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在盖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材料,体验生活,学习建构;在协作表演中,孩子们的集体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并勇于挑战困难,团队精神和社会归属感得到了培养。此外,教师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到绘本剧创作表演中,共同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例析幼儿益智游戏的设计与原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益智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