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是“补脑的维生素”

12-16

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对教学游戏化的实施影响巨大。幼儿园游戏是幼儿与外界进行交往的最佳途径。游戏结束时,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幼儿园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教学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拼图是“补脑的维生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要儿童在一定的时间里,将一堆十分混乱、毫无头绪的图块,拼组成固定的、一块都不能错的美丽图案,确实是一项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当的耐心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相互无关的画片中,寻找能够连接的结合点,对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活动。所以,有人把拼图玩具比喻为“补脑的维生素”。

为宝宝挑选拼图,一定要选择图案简单、拼块大、块数少,质地较厚实的拼图。比如图案是宝宝喜欢的小动物、童话故事人物、动画卡通或熟悉的交通工具等。而那些块数多,图案复杂,超出了宝宝年龄所能理解的范围,很快失去兴趣的拼图,千万不要购买。

为不同年龄段宝宝选拼图yJS21.COm

13-18个月的宝宝已经会走了,这就把他们的双手解放了出来,是时候开始一些手眼协调的游戏了。玩拼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东西。还有什么能比让宝宝通过触摸和研究每一个字母、每一块地区来熟悉拼音或中国地理更好的方式呢?不同年龄的孩子应选择不同的拼图游戏,两岁的孩子应该选择把小图片放到适合位置的拼图。3-4岁的孩子可以旋转拼图小块,并把复杂的拼图插在一起。一个3岁的孩子玩一边一个突起的拼图比较合适,拼图块数以5-8块为宜。4岁的孩子可以玩12-18块拼图。一个5岁的孩子可以玩18-35块拼图。上学的孩子可玩50块以上拼图。拼图的图形选择应有吸引力。拼图的大小应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拼图的图案主要以食物、汽车、动物、男孩、女孩和场景为好。

孩子们通过玩拼图可以熟悉三角形、圆形和方形。同时了解这些拼图带来的大量知识。如赛车拼图可以告诉孩子汽车的各个部分,还有赛车的技术数据、得奖情况。建筑拼图可以教给孩子包括建筑风格、建筑历史等大量建筑知识。

教宝宝玩拼图的2个方法

宝宝刚开始玩拼图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在旁边引导、帮助他学会怎样玩。因为孩子年纪小,观察分析能力弱,还没有太大的耐心。父母在一旁做他的玩伴,及时提醒他观察图案特征,把图块转到合适的角度,使他容易发现图块之间的关系,或者可以悄悄把正确的图块递到宝宝手中,激励他大胆动手,争取成功。

刚开始孩子玩的速度很慢,经常是老半天也拼不对一块图片。这时父母一定不能急躁,要耐心对待宝宝在拼图中出现的差错,鼓励他树立自信心,绝不能说“你没长眼呢”“你真笨”之类的话来伤害他。如果孩子一时拼不成完整的拼图,也没有关系,父母可以协助他完成余下部分,一方面让宝宝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教育宝宝做事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这样宝宝才会感到拼图游戏很好玩,下次还会高高兴兴地主动要求玩拼图,逐步提高玩的水平。

方法1:由易到难的引导——对于没玩过拼图的宝宝,父母最好先向他演示将四片拼图拼成一幅完整图画的过程,并让他仔细观察最终拼出的图案。接着,父母可以试着将其中的一片拼图移开,放在旁边,这样拼图就少了一片,然后让宝宝观察移走的那片拼图的上下左右的边线和颜色特征、并让宝宝尝试将这块拼图放回原来的位置,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根据宝宝的实际能力,父母可逐渐增加难度,由移走2片到移走3片,甚至将4片拼图完全打乱,让宝宝去拼。

方法2:启发式的引导——在玩拼图时,父母需要时时启发宝宝思考和观察,而不是帮宝宝代劳。比如,可以在游戏中提醒宝宝:这片拼图的线条和那片拼图的线条能连在一起吗?这两片拼图的颜色相同吗?可以放在一起吗?找找每片拼图的四条边和四个角,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记一次有趣的拼图活动


一、最近一段时间的早饭后自由活动,孩子们玩得最热闹的就是拼图。每天早上起床吃完早饭,全班孩子就都自发地组成小组,围在一起全神贯注地选择图片、组拼图形。他们对于这项活动如此迷恋,以至于平日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建筑区和手工区等活动区,现在已是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了。一时间拼图倒成了大三班这个小社会的流行时尚①。看到这种现象,我当时就想,既然现在孩子们的兴趣全都集中在拼图上,而且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拼图的日常经验,何不来个趁热打铁,进行一次以拼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呢②?在设计活动时,我尝试着按照主体性发展对于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的要求,不去为活动预先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行动步骤,而是尽力引导孩子们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主动思考和彼此之间的启发学习;并且初步对于活动中可能需要的材料和大致的步骤,在脑海中画了一幅草图。由于当时孩子们拼的都是买来的拼图,我的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制作拼图,玩自己做的拼图③。问题一经提出,迅即得到孩子们的响应。于是我们围绕着拼图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二、在一次饭后活动的时间里,我随机组织了第一次活动。我先是和孩子一起玩买来的拼图,边玩边讨论自制拼图的图块形状和所需要的材料④。经过讨论,大家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拼图要剪成一块一块的,剪成直的也可以,剪成弯的也行;拼图是用硬纸板做的。在大家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我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些废旧的硬纸板带到幼儿园来,准备第一次制作。起先设计这次活动的过程时,我想第一步只是在纸板上画出幼儿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讲怎么个剪法⑤。可是画完图形之后,孩子们都很兴奋,急于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根本等不到我开口,他们就纷纷自己剪了起来,而且还剪得基本上接近买来的拼图的形状。他们剪完之后都很高兴,跑过来告诉我:“我剪好了。”还拉着我一个一个地看。我看过一遍后心里就有了底:他们剪得太复杂,根本就拼不上。但我还是很高兴、很认真地看了他们剪下来的图块,而且逐个表扬了他们(———这是本次活动教师第一次没有坚持自己的设想,而顺应幼儿的活动)。孩子们急不可耐地问我:“可以拼了吗?”我说:“当然可以。”⑥在剪图片、拼图时,我一直是和周宇、梁丹宁小朋友一起。我们剪得块大,而且基本上沿着直线剪成方形,一共剪了20块左右,所以拼起来有点意思,也比较容易。其他小朋友拼了老半天,还是没拼好。这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围过来,看我和周宇、梁丹宁一起拼。我问他们:“怎么了?你们怎么都不拼了呢?”孩子们很失望地告诉我:“没拼上!”我故作惊讶地问:“为什么呢?你们画得挺好的,剪得也不错,怎么会拼不上呢?”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剪的图块太小,有的说剪的块太多,还有的说画的图形太难、太小。这时刘子尧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他的图拼成功了。我请他介绍他的拼图。刘子尧说:“我剪得块大,是直线剪的;我的图画得也大。”我露出赞许的神色,孩子们也羡慕地鼓起掌来(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同伴学习的典型事例)。第一次制作就这样结束了。

三、第二次制作还是在饭后,还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买来的拼图。我提醒他们边玩边观察每一块图片的形状,认真察看它们都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然后我又让他们拿出自己做的拼图,比较一下这二者之间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我们自己做的拼图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讨论之后,孩子们提出要再做一次⑦。这一次,孩子们提出要涂底色,使拼图更加漂亮。我借机向他们介绍了他们平时不怎么使用的另一种绘画工具———油画棒。刚开始做的时候,钱王小朋友就自以为聪明地用狡狯的神情对我说他只剪两块。我对此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简单地说:“那好吧。”这次制作,孩子们由于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剪好了、拼好了。我请他们总结这一次成功的经验。大家普遍反映这次剪的块大量少,所以好拼。这时霍然小朋友提议要大家互相换着拼,我觉得这正是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探讨的大好时机,立刻就同意了,孩子们也都十分赞成。孩子们在互换拼图的过程中,无论是情绪还是活动本身都达到了本次主题活动的高潮。他们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图片。我想如果此时凭着教师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游戏,遵从常规,他们虽然会照做不误,可是心里一定是一万个不情愿,而且必定会影响他们进餐时的情绪。所以我就和孩子们商量该怎么办,如果要将整个的活动过程继续玩下去,饭就凉了,还要影响厨房阿姨的工作。如果马上停止,大家又实在是都没有做完。张又驰小朋友说:“我们先吃饭,不散步了,吃完饭再接着拼。”钱王立刻针锋相对:“不行!一吃饭拼图就得收,我们刚拼一半怎么办?”张九思说:“能不能让我们拼完手中的拼图再吃饭?”我问大家意下如何,小朋友们都赞成张九思的意见。我也觉得这样的折中方案比较尊重孩子的愿望,又不至于耽误太长的时间进餐。一次课堂小冲突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⑧散步谈话的时间,我本来是计划要做总结的,可孩子们的话题还在交换拼图上。我顺应了他们的兴趣,将谈话的内容改为大家交流交换拼图的感受(———这是教师的第二次顺应)。霍然小朋友第一个发言,他说他拼了好几个小朋友的拼图,周宇的块太多,不好拼,但他还是拼上了;钱王的块少而且大,好拼,但是没多大思。这时钱王走到我跟前,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的拼图都挺好玩,要费半天劲才能拼好。”我说:“你的拼图也不错呀,多好拼!”他摇摇头对我说:“块太少,没劲儿。”⑨最后,孩子们提出要把拼图带回去给爸爸妈妈拼。这正是我要说而还没有来得及说的意思,当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四、以后,我们又做了几次拼图活动,孩子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对于孩子们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拼图,我基本上都予以正面的肯定,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发展水平并不一样,自然也就不可以强求一律。这次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全体幼儿对于游戏的需要,让他们在没有特定的制作成品要求的、游戏式的环境中,通过各自的努力,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与前者相呼应,幼儿是这次探索与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制作、拼接的过程中自己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从块小、多、不好拼,到块大、少、好拼,但没意思,直到最后自己满意,同伴也认可。这个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和改进的过程。孩子们在交换中做到互相学习,在讨论思考,在制作中学习布局和合理的剪裁。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成功与失败始终是互相交织,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不断推动活动主题和情节深入发展,直至最后皆大欢喜。我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并且通过幼儿将这种快乐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评注:

①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兴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同时这种互相感染或者说同伴学习需要一定的前提,就是宽松的课堂环境、相对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及活动中的自发性。

②主体性的教育以儿童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主张儿童对于知识经验的理解和建构,并且通过这种理解和建构而建立自己在活动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而建构的前提就是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和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对于学习活动的积极的心向(奥苏贝尔)。

③通常教师的课程都是从大纲来,是预先制定,到时候照章执行的。而这次以拼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其内容直接来源于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从幼儿的自发游戏中自然生成;同时这不是在日常生活活动的平面上横向积累知识经验,而是以生活为基础,提升生活,使拼图这一物质客体从游戏和玩乐的工具材料转化成工作和学习的对象,同时又保留有游戏的特质。

④这是为制作拼图所做的经验的预备。同时,我们注意到材料的意义在这里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对于自发游戏而言,材料就是拼图;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制作而言,材料却是硬纸板,而拼图是制作的产品;对于最后的拼图而言,拼图是需要加以思考和研究的对象。

⑤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须的。教师一般都不愿意看到混乱的场面,所以一般在活动之前都要提出一定的规则要求,在幼儿自由表达之前要让他们学会一定的技能技巧。这种做法对于特定结果或成品的产生是很有利的,但是省略了过程就是遗漏了大部分的教育机会。传统的教育将儿童的错误视为亟待纠正的东西,而主体性的教育则视教育的过程为儿童发展的空间,让儿童将他们的错误表露出来,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纠正。这也是一种建构,是主体对自己的错误或不良的认知结构的建构,所以教育反而应当为儿童的尝试错误提供机会。教师在这里的灵活机动的处理,也体现出她本人在观念和行为中还处于从传统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过渡的阶段。

⑥欲擒故纵,不急于得到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性结果,给孩子们更多自己探索、发现的机会;也不是简单批评指正,而是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⑦从第一次制作到第二次制作,过渡衔接十分自然、流畅。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巧妙:本来做第二次的活动是教师的教育意图,但是她将自己的意图转化成一种孩子们的愿望,转化为幼儿的学习动力。所谓“活动中的指导”,在这里正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把自己预先设计的目标和灵活机动的指导,通过建议、提问和间接的示范等方式,融入儿童的活动进程当中;她不是活动的主宰,活动始终是幼儿自己的活动;相反她是推动和便利儿童活动的专家、同伴和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于一身的资源仓库。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们看到,由于教师的参与,孩子们反而能够自己做出更多的决策,发挥更大的自主性。这是幼儿主体性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⑧主体性教育将教师对孩子的尊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我们看到尊重孩子可能产生的积极效果。同时也看到,尊重不仅仅是和颜悦色,不打不骂,不讽刺挖苦,还包括对于孩子的构想和意见的尊重,对他们正在进行中的活动的尊重,对他们的活动成果的尊重,对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尊重,对儿童的群体文化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尊重。

⑨又一次欲擒故纵。教师并不直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是以幼儿自己的谈话为契机,将话题转移到幼儿作品上来,以一种不着痕迹的反讽的手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自己讲出教师要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实在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由于教师事先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由于家长们没有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作品没有表示应有的尊重,有的甚至斥之为“什么破烂玩意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孩子们的反馈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严重失误,准备在下一次家长会上进行宣传教育,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甜点小人——拼图类游戏的指导策略


拼图类游戏主要训练幼儿的图形聚敛能力。图形聚敛能力是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或根据给定的信息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通过不断探索尝试、逐渐积累起来的。图形聚敛能力发展好的幼儿对空间和图形系统有良好的知觉和认识,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加工复杂的图形信息,而且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图形问题,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具有优势。

4~5岁的幼儿,对基本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知道常见图形的名称及特征,但如何用这些图形知识,灵活、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图形问题,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此,思维课程中的“甜点小人”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进行图形探索、思维冲浪的机会。“甜点小人”的游戏主要是让幼儿利用一种或多种颜色的拼图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游戏中提供的拼图磁片的颜色和形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即红色最简单,其次是蓝色和黄色(它们除了颜色不同,其他都一样)、绿色的最难。

接下来我们探讨组织这类活动时应当把握的要点。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指导这类游戏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由于以往的经验不同,幼儿在游戏中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的幼儿能很容易完成任务,而有的幼儿反复尝试仍拼不上。这时教师要依据幼儿的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如在游戏1—— “给4个小人各穿上一件1种颜色的衣服”中,教师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引导方式。

方式1:“我们把这些衣服的布料分开后,比一比、摆一摆,看谁能发现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哪些地方一样?”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并没有让幼儿直接解决游戏中的图形问题,而是让幼儿先充分地“玩”材料,使幼儿在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摞一摞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每组拼图磁片的特点及每组磁片之间的共同特征。这不但为完成“给每个小人穿一种颜色衣服”这个任务做了准备,而且还为解决“给小人穿多种颜色衣服”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种策略适合拼图能力较弱的幼儿。

方式2:“请你先帮果汁(正方形)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看一看布料的边(角)跟小人身体的边(角)有没有一样的。”“然后再给水果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最后,给薯条和汉堡小人各穿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月艮。”

幼儿操作的顺序与结果如下图:

在这里,教师预设了由易到难的拼图顺事,符合幼儿解决图形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幼儿发现除平移、旋转、替换以外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即比较拼图磁片的边(角)与图形的边(角)。而且,由于幼儿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拼图任务,因此,能更多地体验成功解决图形问题的喜悦,建立解决图形问题的信心。这种策略比较适合拼图能力一般的幼儿。

方式3:“请你按顺序给每位甜点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如果布料不合适,你可以换一块,或者转一转。”

幼儿操作的顺序与结果如下图:

孝师的指导使幼儿明确了操作任务,以及简单的操怍方法。当磁片与图形的位置不合适时,幼儿会尝试不断地移动、旋转或替换拼图磁片来完成拼图任务。然而,虽然在操作中幼儿运用厂替换、旋转、平移等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由于游戏图中的几何图形、以及4种颜色拼图磁片都蕴含着不同的难度梯度,因此幼儿操作起来可能会有困难,且操作时间也会很长。这种策略比较适合拼图能力较强的幼儿。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实现目标,即利用一种颜色的拼图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但三种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

发现幼儿内隐思维,适时搭建探索性支架

幼儿独立解决图形问题的实际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操作中经常会遇到解决问题的瓶颈。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表情等,发现、分析幼儿的内隐思维,了解他不能解决图形问题的关键,然后搭建探索性的“支架”,使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跳一跳”完成拼图任务。

比如在游戏2——“给汉堡小人穿一件绿色衣服”中,由于绿色磁片难度最大,在操作中只通过简单的目测,很难准确判断磁片摆放的位置。有个幼儿选对了磁片,但因为他在旋转磁片时速度太快,并且每次转动的角度太大,结果错过了最佳角度。这时教师适时进行介入:“你真棒,都拼上2块啦。”“你用绿色四边形磁片再试一试,旋转时再慢一点,每次只转一点点。”教师没有动手帮幼儿摆或直接告诉幼儿怎样摆,而是给幼儿提出探索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搭建“支架”前用肯定的语言先平抚了幼儿焦虑的心情,使幼儿有信心继续解决拼图任务。

但如果幼儿没有问题或不需要时,教师应尽量不干扰孩子的操作。

用“归纳”“迁移”的方法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

“归纳总结”是思维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使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或及时复习,使幼儿明确所学内容的重点,并将一些关键知识点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结构。而“迁移”是将一种情境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

思维游戏课程的体系性和逻辑性很强,因此及时的总结,提醒幼儿运用之前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会事半功倍。

比如,当幼儿完成游戏3——“给教具中的汉堡小人穿一件红、黄两种颜色的花衣服”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总结经验:“你是用什么办法给他做出合适的花衣服的?”“你还记得当布料不合适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吗?”教师开放式的提问,不但能引发幼儿用教具表现自己操作结果的愿望,而且使幼儿能主动关注别人的操作方法。这种分享能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总结解决图形问题的多种方法。

当幼儿给汉堡小人穿上两种颜色的衣服后,还可引导幼儿思考:“你能用给汉堡小人穿两种颜色衣服的方法,再给他穿一件三种颜色的衣服吗?”给汉堡小人穿一件三种颜色的衣服,是一个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引导幼儿将拼摆两种颜色的方法,迁移到用三种颜色磁片拼摆的任务中,不但有利于幼儿解决本游戏中更复杂的图形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幼儿逐渐形成解决图形问题的思维模式,为今后继续学习、灵活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游戏和教学之间:记一次有趣的拼图活动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游戏和教学之间:记一次有趣的拼图活动》,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最近一段时间的早饭后自由活动,孩子们玩得最热闹的就是拼图。每天早上起床吃完早饭,全班孩子就都自发地组成小组,围在一起全神贯注地选择图片、组拼图形。他们对于这项活动如此迷恋,以至于平日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建筑区和手工区等活动区,现在已是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了。一时间拼图倒成了大三班这个小社会的流行时尚①。看到这种现象,我当时就想,既然现在孩子们的兴趣全都集中在拼图上,而且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拼图的日常经验,何不来个趁热打铁,进行一次以拼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呢②?在设计活动时,我尝试着按照主体性发展对于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的要求,不去为活动预先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行动步骤,而是尽力引导孩子们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主动思考和彼此之间的启发学习;并且初步对于活动中可能需要的材料和大致的步骤,在脑海中画了一幅草图。由于当时孩子们拼的都是买来的拼图,我的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制作拼图,玩自己做的拼图③。问题一经提出,迅即得到孩子们的响应。于是我们围绕着拼图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二、在一次饭后活动的时间里,我随机组织了第一次活动。我先是和孩子一起玩买来的拼图,边玩边讨论自制拼图的图块形状和所需要的材料④。经过讨论,大家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拼图要剪成一块一块的,剪成直的也可以,剪成弯的也行;拼图是用硬纸板做的。在大家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我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些废旧的硬纸板带到幼儿园来,准备第一次制作。起先设计这次活动的过程时,我想第一步只是在纸板上画出幼儿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讲怎么个剪法⑤。可是画完图形之后,孩子们都很兴奋,急于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根本等不到我开口,他们就纷纷自己剪了起来,而且还剪得基本上接近买来的拼图的形状。他们剪完之后都很高兴,跑过来告诉我:“我剪好了。”还拉着我一个一个地看。我看过一遍后心里就有了底:他们剪得太复杂,根本就拼不上。但我还是很高兴、很认真地看了他们剪下来的图块,而且逐个表扬了他们(———这是本次活动教师第一次没有坚持自己的设想,而顺应幼儿的活动)。孩子们急不可耐地问我:“可以拼了吗?”我说:“当然可以。”⑥在剪图片、拼图时,我一直是和周宇、梁丹宁小朋友一起。我们剪得块大,而且基本上沿着直线剪成方形,一共剪了20块左右,所以拼起来有点意思,也比较容易。其他小朋友拼了老半天,还是没拼好。这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围过来,看我和周宇、梁丹宁一起拼。我问他们:“怎么了?你们怎么都不拼了呢?”孩子们很失望地告诉我:“没拼上!”我故作惊讶地问:“为什么呢?你们画得挺好的,剪得也不错,怎么会拼不上呢?”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剪的图块太小,有的说剪的块太多,还有的说画的图形太难、太小。这时刘子尧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他的图拼成功了。我请他介绍他的拼图。刘子尧说:“我剪得块大,是直线剪的;我的图画得也大。”我露出赞许的神色,孩子们也羡慕地鼓起掌来(这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同伴学习的典型事例)。第一次制作就这样结束了。

三、第二次制作还是在饭后,还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买来的拼图。我提醒他们边玩边观察每一块图片的形状,认真察看它们都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然后我又让他们拿出自己做的拼图,比较一下这二者之间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我们自己做的拼图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讨论之后,孩子们提出要再做一次⑦。这一次,孩子们提出要涂底色,使拼图更加漂亮。我借机向他们介绍了他们平时不怎么使用的另一种绘画工具———油画棒。刚开始做的时候,钱王小朋友就自以为聪明地用狡狯的神情对我说他只剪两块。我对此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简单地说:“那好吧。”这次制作,孩子们由于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剪好了、拼好了。我请他们总结这一次成功的经验。大家普遍反映这次剪的块大量少,所以好拼。这时霍然小朋友提议要大家互相换着拼,我觉得这正是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探讨的大好时机,立刻就同意了,孩子们也都十分赞成。孩子们在互换拼图的过程中,无论是情绪还是活动本身都达到了本次主题活动的高潮。他们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图片。我想如果此时凭着教师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游戏,遵从常规,他们虽然会照做不误,可是心里一定是一万个不情愿,而且必定会影响他们进餐时的情绪。所以我就和孩子们商量该怎么办,如果要将整个的活动过程继续玩下去,饭就凉了,还要影响厨房阿姨的工作。如果马上停止,大家又实在是都没有做完。张又驰小朋友说:“我们先吃饭,不散步了,吃完饭再接着拼。”钱王立刻针锋相对:“不行!一吃饭拼图就得收,我们刚拼一半怎么办?”张九思说:“能不能让我们拼完手中的拼图再吃饭?”我问大家意下如何,小朋友们都赞成张九思的意见。我也觉得这样的折中方案比较尊重孩子的愿望,又不至于耽误太长的时间进餐。一次课堂小冲突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⑧散步谈话的时间,我本来是计划要做总结的,可孩子们的话题还在交换拼图上。我顺应了他们的兴趣,将谈话的内容改为大家交流交换拼图的感受(———这是教师的第二次顺应)。霍然小朋友第一个发言,他说他拼了好几个小朋友的拼图,周宇的块太多,不好拼,但他还是拼上了;钱王的块少而且大,好拼,但是没多大思。这时钱王走到我跟前,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的拼图都挺好玩,要费半天劲才能拼好。”我说:“你的拼图也不错呀,多好拼!”他摇摇头对我说:“块太少,没劲儿。”⑨最后,孩子们提出要把拼图带回去给爸爸妈妈拼。这正是我要说而还没有来得及说的意思,当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四、以后,我们又做了几次拼图活动,孩子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对于孩子们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拼图,我基本上都予以正面的肯定,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发展水平并不一样,自然也就不可以强求一律。这次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全体幼儿对于游戏的需要,让他们在没有特定的制作成品要求的、游戏式的环境中,通过各自的努力,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与前者相呼应,幼儿是这次探索与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制作、拼接的过程中自己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从块小、多、不好拼,到块大、少、好拼,但没意思,直到最后自己满意,同伴也认可。这个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和改进的过程。孩子们在交换中做到互相学习,在讨论思考,在制作中学习布局和合理的剪裁。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成功与失败始终是互相交织,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不断推动活动主题和情节深入发展,直至最后皆大欢喜。我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并且通过幼儿将这种快乐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

评注:

①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兴趣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同时这种互相感染或者说同伴学习需要一定的前提,就是宽松的课堂环境、相对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及活动中的自发性。

②主体性的教育以儿童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主张儿童对于知识经验的理解和建构,并且通过这种理解和建构而建立自己在活动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而建构的前提就是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和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对于学习活动的积极的心向(奥苏贝尔)。

③通常教师的课程都是从大纲来,是预先制定,到时候照章执行的。而这次以拼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其内容直接来源于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从幼儿的自发游戏中自然生成;同时这不是在日常生活活动的平面上横向积累知识经验,而是以生活为基础,提升生活,使拼图这一物质客体从游戏和玩乐的工具材料转化成工作和学习的对象,同时又保留有游戏的特质。

④这是为制作拼图所做的经验的预备。同时,我们注意到材料的意义在这里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对于自发游戏而言,材料就是拼图;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制作而言,材料却是硬纸板,而拼图是制作的产品;对于最后的拼图而言,拼图是需要加以思考和研究的对象。

⑤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须的。教师一般都不愿意看到混乱的场面,所以一般在活动之前都要提出一定的规则要求,在幼儿自由表达之前要让他们学会一定的技能技巧。这种做法对于特定结果或成品的产生是很有利的,但是省略了过程就是遗漏了大部分的教育机会。传统的教育将儿童的错误视为亟待纠正的东西,而主体性的教育则视教育的过程为儿童发展的空间,让儿童将他们的错误表露出来,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纠正。这也是一种建构,是主体对自己的错误或不良的认知结构的建构,所以教育反而应当为儿童的尝试错误提供机会。教师在这里的灵活机动的处理,也体现出她本人在观念和行为中还处于从传统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过渡的阶段。

⑥欲擒故纵,不急于得到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性结果,给孩子们更多自己探索、发现的机会;也不是简单批评指正,而是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⑦从第一次制作到第二次制作,过渡衔接十分自然、流畅。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巧妙:本来做第二次的活动是教师的教育意图,但是她将自己的意图转化成一种孩子们的愿望,转化为幼儿的学习动力。所谓“活动中的指导”,在这里正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把自己预先设计的目标和灵活机动的指导,通过建议、提问和间接的示范等方式,融入儿童的活动进程当中;她不是活动的主宰,活动始终是幼儿自己的活动;相反她是推动和便利儿童活动的专家、同伴和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于一身的资源仓库。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们看到,由于教师的参与,孩子们反而能够自己做出更多的决策,发挥更大的自主性。这是幼儿主体性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⑧主体性教育将教师对孩子的尊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我们看到尊重孩子可能产生的积极效果。同时也看到,尊重不仅仅是和颜悦色,不打不骂,不讽刺挖苦,还包括对于孩子的构想和意见的尊重,对他们正在进行中的活动的尊重,对他们的活动成果的尊重,对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尊重,对儿童的群体文化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尊重。

⑨又一次欲擒故纵。教师并不直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是以幼儿自己的谈话为契机,将话题转移到幼儿作品上来,以一种不着痕迹的反讽的手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自己讲出教师要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实在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 由于教师事先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由于家长们没有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作品没有表示应有的尊重,有的甚至斥之为“什么破烂玩意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孩子们的反馈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严重失误,准备在下一次家长会上进行宣传教育,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我是谁、他(她)是谁


活动目标: 1、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名字

2、通过游戏,使幼儿能进一步熟悉班级的同伴

活动准备:玩具指偶一个、屏风、PPT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门、关门”

游戏规则:

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当儿歌念到“请问你是谁?”且指偶指向XX孩子时,这个孩子必须大声地说“我是XXX”

二、游戏“谁不见了?”

游戏规则:能迅速猜出站在前面的哪个孩子不见了

三、看PPT

问:照片上的孩子是谁?他是我们班级的孩子吗?(引导幼儿关心这几天没来幼儿园的孩子,并熟悉他的名字)

说课:

对于新小班的孩子来说,熟悉同伴、适应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结合新教材《我上幼儿园》这一主题,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我们的孩子进一步熟悉、认识自己的同伴,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导读:对于孩子们来说,爱好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当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符合自己喜好与水平的游戏内容,并在自发的游戏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立地获得经验时,他们的发展竟是如此的自主快乐和谐。

对于孩子们来说,爱好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当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符合自己喜好与水平的游戏内容,并在自发的游戏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立地获得经验时,他们的发展竟是如此的自主快乐和谐。但当游戏的组织者将游戏设立了目标,并作为手段来运用时,游戏的性质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游戏的自发性也会慢慢地丧失,记得曾在《读者》上读过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

有一个孩子在院子里滚一个破铁桶,铁桶滚动的响声十分讨厌,吵得周围的人无法休息、工作。然而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不听,而且兴趣非常浓。有位老人走了过去,悄悄告诉他,你干得不错,这次你滚一个来回我给你一元钱,孩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完成之后,老人果真给了他一元钱。然后又对他说,你再滚一次我给你五毛钱,孩子还是很高兴,没想到自己这么容易就得到了报酬。又玩了一次,老人给了他五毛钱。这次老人说:“我只有一毛钱了,你再玩一次就给你”,孩子听了有点不乐意,但想想还有一毛钱呢,勉强又重复了一次。最后老人说:“没钱了,你再玩一次好吗?”孩子兴趣全无地扔下铁桶走了。这个故事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儿童游戏怎样转变为工作的过程。具体到幼儿园,游戏被规范为教学的现象十分突出。记得在一次老师公开课观摩活动中,老师组织幼儿玩游戏,我便悄悄地问一个小朋友,你在玩游戏时,喜欢老师来指导吗?他马上回答:“不喜欢。”“为什么?”“老师总是叫我们这样、那样,一会又说谁做得不对,谁又不听指挥………”由此可见,这时幼儿园游戏已经丢失了独立性、自主性。幼儿自发游戏的地位也发生了扭曲。如果一个孩子在游戏时,时时想着如何做才是对的,才不被老师批评,才算听指挥,那么对于幼儿来说,游戏还有乐趣可言吗?

不少专家认为,在进行游戏时,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了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这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一个真实的场景:一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区角游戏”,有的孩子在美工区绘画,有的孩子在阅读区看图书,有的孩子在科学区练习排序……活动结束后,小希一个劲地问老师:“老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才玩呀?”老师回答道:“你们不是刚玩过吗?”小希一脸疑惑地望着老师。你认为孩子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呢?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里游戏是按老师的意愿在玩。孩子们根本不把这认为是游戏,是玩。游戏被当成了工具。”当然寓教于乐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这样的所谓’游戏’,大部分还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游戏。”有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不但要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还要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体现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幼儿自由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应当体现创造性,而不要把成人的期望和想法强加给幼儿。教师不能用组织作业或上课的方法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应当改变“重教师编制的教学游戏、轻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的倾向。“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已经成为人们对于婴幼儿教育的普遍信条,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提前开始”的学习,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甚至忽视游戏。“幼儿园教师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速增长。”

什么是孩子的“玩商”?


情商和智商是现在父母很关注的两个方面,但是另一种“玩商”也在悄悄影响着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玩商”吗?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也就是孩子玩耍的参与和收获,可以说这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每个孩子都是喜欢玩具的,也都是喜欢玩游戏的。当父母在自己孩童时代的时候,会为了一本新连环画书而欣喜若狂,也会在兴奋异常的感觉后,发现自己有一种强烈的学习的渴望。

同样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玩耍来探索这个世界,这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驱动力。父母如果想要学会鼓励孩子聪明、巧妙地玩,就要发展孩子的“玩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多多学习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愉快生活,与别人更能和谐相处。

孩子通过玩耍可以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可以培养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可以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去关注别人。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发育,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性。

父母在孩子玩耍的时候,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玩耍,允许孩子充分地研究和探索玩具。即使孩子的方法看起来不对也不要去干涉,除非孩子要求你去干涉,才能够去帮助。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很多死板规定只会阻碍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在你觉得要让孩子结束玩耍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早些提醒他,这样能够让他有充分的时间高兴地结束玩耍。同时也要为孩子准备好固定存放玩具的场所,每次玩耍结束的时候还可以要求孩子自己收好自己的玩具。

玩耍,最离不开的就是玩具的辅助。设计精美的玩具能够很好地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玩什么,怎么样去玩,都会对孩子潜在的学历能力产生不小的影响。玩具也能够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促使脑神经细胞多多生长出神经突触,这样孩子也就更聪明了。

“渔乐园”是这样诞生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寻求。”幼儿园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操作、体验和自主活动的空间。幼儿园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我班教师利用已有资源,从主题创设、材料投入、跟进指导等多个方面努力,成功创建了深受幼儿们喜欢的“渔乐园”,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活动。

一、初创“渔乐园”,确立区角主题

前期准备:我们班教室外有一个四平米左右的观赏鱼池,里面有一些观赏鱼,幼儿们喜欢来此游玩。能不能在这儿创设一个特色区角呢?班级的两位老师稍一协商,就果断地在这里挂上区角规则、进区卡,准备了小塑料桶、吸铁石钓鱼竿,往鱼池里投放了许多磁铁鱼,我们的本土特色区角“渔乐园”就这样开张了。

情景再现:当幼儿们进入“渔乐园”,看到工具后非常高兴,争抢着去钓鱼。进区玩耍的幼儿不一会儿就钓上很多,不到十分钟,幼儿们就把鱼池里的磁铁鱼钓光了,只剩下一些观赏鲫鱼、金鱼在池里游来游去。有的幼儿干脆把鱼又倒进池里再钓第二轮,也有幼儿开始东游西晃,无所事事了。

分析反思:磁铁鱼竿操作太简单,难度小,没有挑战性,幼儿们的兴趣持续短,收获小。那该怎么才能更好地持久地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呢?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材料投入上,只有当提供的材料能持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时,幼儿才会更有收获。

二、多次调整,不断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

(一)初次调整,实物代替游戏器材,激发幼儿兴趣

改善调整:既然磁铁钓鱼对大班幼儿来说太简单,我们决定提高难度——给幼儿提供了由教师自制的真正的渔具。

情景再现:当真正的渔具投入后,幼儿们感觉很新奇,争先恐后去尝试。首先是挂鱼饵,把搓好的面团挂在鱼钩上。这个环节,许多幼儿能把面粉搓成小团,但挂在鱼钩上时出问题了:有的幼儿钩到手,有的把面团弄散开了怎么都挂不上。后来好不容易挂上了,扔进鱼池里却不能吸引鱼儿上钩,半天都钓不上来一条。幼儿们看鱼的看鱼,用竹竿打水的打水,拖着鱼线绕着鱼池走来走去,场面一片混乱。

分析反思:首先,真杆钓鱼对小肌肉的控制要求非常高,幼儿对挂饵不容易掌握;其次,钓鱼是一项对专注力和耐心力要求很高的成人活动,不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这个活动的选择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难度太大,幼儿根本无法操作。因此,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考虑更好地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二)第二次调整,和幼儿一起改进,发展幼儿多方面能力

改善调整:《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们亲自参与玩具的制作,不但可以感受制作的辛劳,还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与创造力。于是,我们就与幼儿商量怎样改造钓鱼这个玩具。幼儿们模仿成人渔具的原理,用软铁丝,制作出鱼钩,幼儿自己绘画鱼、螃蟹、贝壳等水下小动物挂在钥匙扣上。于是,幼儿自制的渔具诞生了。

情景再现:更换了自制渔具后,幼儿们钓鱼时,将鱼竿伸到鱼的上方,鱼线不停地晃,很难将鱼钩准确地放到钥匙扣上。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很有耐心地移动手臂,上下左右来回尝试,也有幼儿试了一两次,失败后就来回走动观察,寻找那种钥匙扣立起来的卡片鱼。经过多次尝试,幼儿便能熟练操作。

我们发现,自制鱼钩钓带钥匙环的卡片鱼,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几次尝试后,幼儿都能钓到鱼,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幼儿的动作会越来越熟练,钓到的鱼也越来越多,肢体能力的发展和成功感都随之递增。我们还发现,活动玩到后来,钓得多的两三个幼儿会数数,互相比较,偶尔还会交流钓鱼的方法。

分析反思:活动材料本身是静态的,如果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就能将静态材料变为幼儿操作的动态材料,并且提供的活动材料最好是具有探究性的半成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善和设计材料。这样不但能锻炼幼儿,还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是活动材料的收集者和制作者,参与活动材料的制作是幼儿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活动的发展,我们觉得仅仅让幼儿单一地完成钓鱼任务已经阻碍了幼儿的持续发展,应该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挖掘幼儿的潜能。

(三)第三次调整,记录结果,深入探究

改善调整:我们在该区角又投入了“渔乐园记录表”,并修改“渔乐园”区角规则。建议幼儿在钓鱼之后,将收获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记录表上;不想记录的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收获和发现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告诉别人,可以到其他的区角交流。比如:到美食屋可以推销水产品,用“人民币”进行买卖交易;到数学角统计分类,科学区查阅相关资料等等。通过到不同区角交流,获取与其任务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经验。

情景再现:通过调整,区角任务增加,幼儿们在区角玩耍时更充实,很难看到无所事事的幼儿了。但是随着幼儿对活动任务的熟练掌握,兴趣会随着实践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即使幼儿能较好地参与活动,但几次之后,兴奋点已经不在了。

分析反思:幼儿活动内容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也要相应地变化,更高层次的真实生活型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四)第四次调整,投入更加鲜活的材料,引发幼儿新的兴趣

改善调整:我们往鱼池投入田螺、贝壳等鲜活动物,用废旧材料与幼儿们共同制作出网兜。

投入新材料后,幼儿们对渔乐园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渔乐园通常都是最先满员的区域。一些幼儿不仅用网兜捞,还对这些动物的构造、行动充满好奇,观察、讨论得津津有味。

分析反思:材料的更新着眼于幼儿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带有延展性的内容,超越其本身的教学价值,使幼儿主动挖掘、探索、延伸材料的价值。

三、“渔乐园”特色区角创设的启示

在本土特色区角“渔乐园”中,幼儿享受着区角活动的快乐,而我们从中也获得了关于区角创设的许多启示。一是区域活动内容应生活化,不仅源自幼儿的生活经验,还可以选自成人世界幼儿未知的经验。幼儿模仿和探索的天性使他们对这样的活动有无限的激情。二是区域活动的规则可以根据活动的发展进行修改。三是区域活动材料应该是安全的、可操作的。材料投入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过易或过难都不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四是幼儿自主收集和参与制作的活动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五是活动材料具有跟进性。适时更新材料和提高活动要求,搭建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需求的空间。把握教学的最佳期,适时、适当、适量地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架”,给予幼儿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有效学习。

瓢虫有哪几种?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瓢虫是农田和果园的“老住户”。它们背着瓢形的“盔甲”,忽而飞起,忽而降落。它的翅膀上有醒目的红黄颜色的美丽的斑纹,农民们奉送它一个很动听的外号:“花大姐”。

瓢虫的家族很大,常见的瓢虫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十三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异色瓢虫、两小星瓢虫、姬赤瓢虫等。这些都是对农作物有益的瓢虫,我们称它为益虫。像十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对蔬菜有害,人们称它为害虫。

是孩子,都会玩


曾经与很多外省市的教师一起畅聊幼儿游戏,听到一些由衷的羡慕:“到底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孩子知识面广,就是会玩!”言下之意,幼儿游戏水平与城市发展相关联。身处上海的教师是否会认同这种观点呢?一了解,上海的教师竟然也有无奈:“哎哟,我们郊区的孩子和中心城区的孩子不一样……”似乎幼儿游戏水平又与城区位置有关系。那么,身处中心城区的教师是否就觉得自己班里的孩子很会玩呢?竟也不尽然,在他们看来,市级示范园的孩子更会玩游戏:“孩子殷实的家庭背景,是游戏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看着教师毫无自信的眼神,我十分疑惑:难道幼儿游戏水平的高低,真的取决于经济环境、取决于地理位置乃至取决于家庭实力吗?

我的先生出生在浙江省的一个海岛,他的童年时光是在海滩上、田野里度过的,他和小伙伴玩沙、爬树、挖泥鳅、拾稻穗……他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我又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时也没有如今孩子所拥有的高科技的游戏设备,但我们无拘无束地奔走在弄堂里,用那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玩具玩“野蛮小鬼”的游戏……小时侯我和先生一个在城市度过,一个在海边长大,没想过富有或贫穷,但都充分体验到了游戏带来的愉悦和自由。那个时候,只要是孩子,都很会玩!

只要是孩子,他们都会玩,任何地点都能成为他们游戏的场所!

很多次,我在人流如梭的菜场里看菜农的孩子相互追逐嬉戏。这些孩子跟随父母长期生活在这一米见方的菜摊间,父母因忙于打理生意而无暇顾及孩子,于是,就有了孩子们互掷菜皮玩“敌我对抗”的游戏,就有了一次次爬上摩托车然后纵身跳下的比试,也有了饿了、馋了便随手捡起地上的番茄随意一擦便塞进嘴里的爽快……有时,看着这些孩子无拘无束地在菜摊间穿梭的身影,听着孩子们旁若无人地发出清脆欢快的笑声,我情不自禁地被他们所感染。

只要是孩子,他们都会玩,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快乐游戏的内容!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被家长接走,教室里就剩下宁宁、文文和依依三个女孩。在宁宁的招呼下,文文、依依凑过脑袋,她们挤在一起说起悄悄话。两分钟后,三个女孩仰起头心满意足地笑了,显然她们之间一定协商好了一件事情。只见依依端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而宁宁和文文则突然向依依单膝跪地齐声说:“参见女王陛下!”原来女孩们玩起了“女王”和“仙女”的游戏。

身为“女王”的依依一脸严肃,她高高地抬着头,一字一句地说道:“起来吧!现在小岛上出现了几只怪物,你俩马上去消灭它们吧!”两位“仙女”立刻起身应道:“是,女王陛下!”随即便转身朝着厕所的方向跑去。一会儿,两位“仙女”从厕所方向折回,手上拿着一个餐巾纸盒。她们来到“女王”跟前,再次单膝跪地说道:“参见女王陛下,怪物已被消灭,这是我们从小岛上带回的一个宝盒。”

正玩着,依依的家长来接她了,女孩们的游戏便自然终止。

这是一幕在短暂的离园前生成的情景,没有成人的建议与指导,三个女孩开心地模仿着当下最流行的动画片《芭拉拉小魔仙》中的情节,玩起了角色游戏。整个过程完全由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显然她们不在乎游戏有没有严密的计划,也不需要成人的认可与帮助,更不会相互评判演得是否到位,她们需要的仅仅是因装扮而带来的默契和快乐。

是的,在我们的周围,类似的情景每时、每刻、每日都会出现。不是吗?久久不能入睡的孩子嘴里叽叽咕咕的,是与怪兽作战的故事;就餐时桌上不小心掉落的几粒米粒也能诱发孩子去想象,忍不住去悄悄摆弄,甚至忘了吃饭这一头等大事;洗手池边,用洗手液搓出大大小小的泡泡这一普通小事也能引来孩子一阵阵开心的笑声……

孩子的游戏,是这样的“无孔不入”“坚持不懈”和“不知疲倦”。孩子的游戏在以这样的方式告知所有的成年人:童年时代,游戏是孩子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生活内容,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只要是孩子,他们都会玩!”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显然不应再焦虑于孩子会不会玩,更不必花费过多的心思去设计“该让孩子玩什么”。我们该做的,是静下心来,深入仔细地去观察“孩子们喜欢玩什么”,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真会玩”!

喜欢《拼图是“补脑的维生素”》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拼图游戏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