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拼图游戏

幼儿园拼图游戏 拼图游戏幼儿园 03-25

拼图一直是我班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游戏,每次孩子们挑战成功,满脸的自豪感,让孩子们也越来越不满足早已投放在区域里的图案了,今天早上涵涵从家中又带来了2张拼图,这可被眼尖的芳芳看到了,早被涵涵手中的拼图图案吸引了,就过去和涵涵商量她也玩一张,涵涵很高兴的和芳芳分享自己的玩具。

芳芳将拼图拿到手里一会儿就让图案“散”了架,开始自己拼了起来,可是这次的拼图图案很繁琐,孩子很费劲的拼着,没一会就没有耐性了,她把四分五裂的海底世界还给了涵涵,可涵涵不依了,非要芳芳给她还原了,这可把芳芳急坏了,我便走过去和她一起拼图,可是芳芳总是偷偷地一次次的从我的身边逃开,最后我将她抱在身上偷偷将一块乌龟拼图藏在了她的口袋里,用神秘的口吻对她说:“哎呀!快看有一条乌龟逃跑了,找找它到哪里去了?”芳芳看见拼版上少了一块拼图,连忙从我的身上爬下来,在我周围四处找,这时我悄悄对她说:“乌龟最喜欢芳芳了,它会不会跑到芳芳你的口袋里呢?”听到我的暗示她急忙去翻自己的口袋,终于找到了乌龟图案,她兴奋的说到:“找到了。”我也迎合道:“快把乌龟送回家吧。”在我的鼓励下,芳芳参与的兴致越来越浓了,她拿着乌龟在拼版上比对起来,终于被她找到了,她高兴地拿着拼好的乌龟说:“老师,你看我把它送回家了。”yJs21.coM

为了让孩子积极参与,我又趁她不注意将其它几块拼图都藏在了一个地方,我指着篮子轻轻喊到:“芳芳,快来看还有谁藏在了这里呢?”芳芳好奇的放下手中的拼图,立即来到我旁边找海底拼图,我凑在她耳朵边上说:“哎呀,你看这些小图案也好可怜呀,他们离开了妈妈,找不到自己的家人了,我们一起帮助她们好吗?她欢快的点点头。就这样在我故意将拼图藏猫猫的活动中,芳芳很高兴的和我一起把拼图拼完了,自豪的神情又在芳芳的脸上绽放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拼图游戏可提高宝宝思维能力


不少父母喜欢与孩子玩拼图游戏,不仅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喔。如何才能通过拼图游戏激发孩子的头脑呢?

要将一堆毫无头绪的图块,拼组成美丽的图案,的确是一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具备相当的耐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对宝宝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有人说拼图玩具是头脑的维生素。

那么爸爸妈妈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宝宝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玩拼图,怎样指导宝宝玩拼图游戏呢?

一般说来2、3岁左右的宝宝对图形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这时可以开始教宝宝玩拼图了。但是要注意,给这个年龄的宝宝选择拼图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图案简单,拼块较大,数量较少,质地较硬的。否则,太让宝宝不知所以的话,宝宝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的。最好选择图案为宝宝熟悉的卡通人物或喜爱的交通工具,如米老鼠、唐老鸭、小汽车等。

宝宝初次玩拼图的时候一定要有大人指导,因为宝宝年纪小,观察分析能力弱,也没有太大耐心。爸爸或妈妈应该在一旁提醒宝宝如何观察图案特征,可以帮助宝宝把图块转为合适的角度,让宝宝容易发现关联,甚至在宝宝愿意的情况下,可以把正确的图块递到宝宝手中。

鼓励宝宝耐心、细心,家长自己也要耐心对待宝宝在拼图过程中的出现的错误,不可急躁,更不能说“你真笨”之类的话,打击宝宝的自信心。如果宝宝一时完不成整个拼图,家长应协助完成余下部分,给宝宝做个榜样,教育宝宝做事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也让宝宝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宝宝才会有信心、有兴趣再向更难的拼图挑战。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如果发现宝宝的拼图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选择难度稍高一些的拼图玩具给宝宝玩。时间长了,宝宝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图形感知能力都会有相当大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宝宝的耐心细致的性格,对宝宝智力和情商发育都非常有益。

儿童学拼音的练习小游戏


1、打扑克游戏

打扑克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种游戏,可以利用这种游戏进行拼音练习。玩法有很多,例如:

在学完六个单韵母后,可以玩打扑克的游戏复习单韵母。家长跟儿童一起制12张扑克牌,扑克牌上分别写出6个单韵母,每个单韵母写两次,做游戏时,像打普通扑克牌一样先把牌洗一洗,按顺序起完牌后,家长先出a,然后提示儿童出下一张,依次类推。下次可让儿童先出,问应该先出哪一张。学习的字母多了以后,也可以制作更多的扑克牌来玩这个游戏。新颖的扑克牌玩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儿童学拼音的积极性

2、连线画动物

儿童大多喜欢小动物,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画有小动物轮廓的卡片,轮廓图上适当的位置点有圆点,一个圆点旁边写着一个拼音字母。让儿童按拼音字母的顺序用线把圆点连起来,卡片上就出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还可以让儿童说一说卡片上画的是什么小动物,给不同的小动物涂上不同的颜色。儿童通过动手连出了馋嘴的小猫、可爱的小兔、美丽的孔雀……,既复习了拼音,锻炼了儿童动手的能力,还培养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编总结: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时候偶尔会感到枯燥,特别是在孩子在学习拼音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拼音的特点,掌握儿童学拼音的方法,通过小游戏来引起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只有掌握了方法,孩子才会在幼儿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花样游戏 教育无痕


家庭早期教育就是游戏教育,宝宝在游戏中发展了心智、提高了能力、增长了知识。有快乐的游戏相伴而又教育无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的、美好的童年。

细心捕捉兴趣的亮点

一次,我抱着宝宝到校内小电影院看电影,他一会儿就没兴趣了,身子倾向放映室的方向,伸着胳膊示意我——去那儿。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来到放映室时,他眼睛一亮,咧着嘴笑。好奇的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足足看了四十多分钟才肯离开。

后来,我发现宝宝一看到转动的东西就很兴奋,于是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转动的、圆的东西让他看,如电风扇、圆形的钟、车轮,使宝宝对“圆”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慢慢地,延伸到接触各种几何图形。我买来各种图形的图片,用硬纸片剪成各种形状,写上阿拉伯数字;陪他一起玩积木,培养他的空间感。这些又使得宝宝对几何图形及数字发生了兴趣。

就这样,宝宝对数学的兴趣在我不断有意识地捕捉中巩固下来了。上小学后,他学数学很轻松,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拿到数学竞赛奖状。

【指南针】

宝宝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的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兴趣的亮点,如果你多留心,做个观察家,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到宝宝的探究倾向,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宝宝在某方面的兴趣。

引导宝宝观察和思考

有一次,屋外哗啦啦下着雨,儿子打着雨伞站在雨中,将伞飞快地旋转着,甩得雨花四处乱溅。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躲到伞下,和他一起玩起来。

“航航,你为什么要转伞呀?”

“好玩。”儿子开心地回答。

“怎么个好玩法?”

“好多雨点被我甩出去了,你看。”

“噢,它是怎么甩出去的。”

儿子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不上来。我启发他:“它朝什么方向跑出去的?”这下,儿子认真地边转伞边琢磨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指了指伞骨尖端:“是从这儿斜着飞出去的。”“你把伞停下来,看它又是怎么跑的?”“当然是直的往下掉。”“这说明了什么?”儿子想了想,终于说:“转和不转,方向不一样。”

看着儿子兴趣正浓,我又和他一起聆听雨声,学习说象声词,我说一句“叭嗒叭嗒”,他说一句“滴嗒滴嗒”。接着又和他一起打着伞步行,观察雨点跌落到池塘里、石板上的情景,静听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指南针】

宝宝的玩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你看不到看似随意的玩耍中所蕴藏着的教育内容。如果能有意引导,让他专注地观察,学会深入思考,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

我把字卡拿出来,准备让儿子巩固原来学过的字,但他只认了两个就不配合了。

那就来个天女散花吧。我把字卡随手朝空中一扔,和儿子一起抢拾起来。我抢到了“面包”、“西瓜”,他抢到了“沙发”、“月亮”、“兔子”。然后我们互相组成句子。我给出“西瓜”,他亮出“沙发”,我说不对,问他谁要“西瓜”,他才出示“兔子”。

第二天,我和他用字卡玩起了“开商店”。他的商店“货”很多,我要买什么,他得用心去找出来。在这样的游戏中,儿子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生字。

此后玩过字卡躲猫猫,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给字找朋友,即组词认字,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课”、“班”、“学”等;从报纸和故事书中找“老朋友”,巩固学过的字。

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儿子对汉字有了敏感,只要有汉字的地方,他就会主动问我字的意思。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我开始引领儿子看书,培养他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对书的兴趣。

【指南针】

宝宝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对于要专注的某项事物,时间一长便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此时你能随机应变,让游戏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他的兴趣火花又会被重新点燃。

及时转移教育战术

一天,我正摊开画报教儿子认字。当指到“汤匙”两字时,他一边用手表示“舀”的动作一边说:“舀,舀,舀饭。”并把书一把扫到地上,显然,没兴趣了,他的思维活动已转移到另一方向——头脑中出现了“舀饭”的表象。于是我放弃教认字:“汤匙是用来舀饭的,是吗?”他点点头。“汤匙还能用来舀什么?”他看到桌上的花生和糖,脱口而出:“舀花生,舀糖。”“真聪明,汤匙是用来舀东西的,还能用来做什么呢?”为了直观,我特意从厨房拿来了汤匙。他看到电视机旁的小药瓶,说:“用来盖那个小药瓶。”“对,还有呢?”我不断发问,他不断思考,“用来摆家家!”“用来敲!好听!”“用来转圆圈玩!”他用手推了一下汤匙柄,汤匙转了起来。过了一会又说:“还可以刮东西!”他拿起汤匙用力在我身上刮!

【指南针】

与宝宝玩游戏时,如果发现他没有朝你预设的方向走,不要灰心,不妨换个思维角度,做一点让步,改变方向,顺着他的意愿和思路走下去,不就开辟了新领域吗——比如上面的发散思维训练。

亲子游戏,翻着花样玩


跟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其中的亲子快乐要比游戏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更让人着迷。但是,在你和孩子玩了足足10遍“捉迷藏”之后,尽管精力旺盛的宝宝依然兴致勃勃,你也不想破坏游戏的快乐,心里却难免忍不住直想叫停——为什么不想到换种玩法呢?

地球和月亮

这是一个当小学老师的妈妈跟4岁女儿一起玩出来的游戏。

玩法:

准备一只手电筒和一根激光棒(得提醒孩子不要把激光棒对着别人的眼睛照,那样会损害视网膜)。

晚上,仰面躺在床上,关掉屋子里的灯。妈妈把手电筒光束打到天花板上,让“地球”在天花板上绕着大圈。

孩子拿着激光棒对着天花板照,尽量让“月亮”绕着“地球”转。

在玩这个游戏时,刚开始可以慢慢地转,待孩子熟悉以后,大人可以加快旋转的速度,挑战一下孩子。

食品的艺术

厌倦了画画和搭积木的游戏了?没关系,那就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把大自然日常的赐予变成一件艺术品吧:切点胡萝卜、西红柿、芹菜或者其他水果蔬菜,跟孩子一起在盘子里摆些图片出来吧\x{2014}\x{2014}小丑、火车或者不管什么的美丽的抽象画案。形形色色的果蔬,可以变成不同的东西呢:葡萄当眼睛,圆饼干当轮子,奶酪片当窗子……可以想象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游戏的最开心部分,则应留到最后那一刻\x{2014}\x{2014}把你们的大作吃进肚子里去!

小小鸟类观察员

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动作,而且能摆脱地心引力飞起来\x{2014}\x{2014}鸟类对孩子和大人来说,都是颇有吸引力的。

如果你们所居住的地方,附近经常有鸟儿活动,你也许可以把可爱的鸟儿吸引到你家后院或阳台上,这样,你和孩子就可以做鸟类观察员啦。试试下面的做法:

\x{2022}把一个小塑料桶洗净擦干(超市里的桶装矿泉水的塑料桶就很合适)。

\x{2022}在把手的对面两侧分别开两个大口,在口子下方穿两个孔,然后在孔中插入小棍,作为小鸟的立足点。

\x{2022}在壶底穿几个小孔防止渍水,但不能太大,因为要装鸟食。

\x{2022}把盖子盖上后,放点瓜子之类的鸟食进去,再把作好的喂鸟器挂到树枝上或阳台外。然后,带着你的孩子,拿着书本一边读故事,一边等着看有什么鸟儿会光顾吧。

在城市里,小鸟也许没有那么快飞来,但是,妈妈和宝宝耐心多一些,一边静候它们的到来,一边可以读读故事、画画图。

玩沙的乐趣

做一个沙滩城堡必须到沙滩上去吗?不一定!只需提着一个桶,装点玩具到附近有沙坑的公园去就可以了。

当孩子挖出湖泊和道路的时候,你就在一边帮着搭建一座屋子吧。

神奇的泡泡

面对五彩缤纷的泡泡,无论你是3岁孩童还是30岁的成年人,童心一样会为之起飞。现在,不妨和孩子一起自制一点泡泡水:

用一份洗洁精加十份水的比例将两者混合,然后加点白糖(也可用甘油或玉米糖浆)来让泡泡持久一点。孩子可以利用任何开口的东西去吹泡泡,比如大容量汽水的拉环,衣架上面的圆钩等等。跟孩子试着把泡泡越吹越大吧,不过,可要当心别让他把泡泡水当饮料喝了

起居室里的野营

对所有人来说,更何况宝宝呢!野营永远代表着无尽的乐趣和神秘的魅力。

这里所说的野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去野外聚会,而是在自家起居室里的“野营”,这样的安排虽然少了特殊的环境氛围,但照样有着意想不到的好处:爸爸妈妈可以控制室温、地毯、营造舒适的靠垫、方便的厨房和卫生间通道等等。只需在客厅里支起一个小小的三角帐篷,或者干脆因地制宜地把毯子搭在家具上营造一个临时“帐篷”,然后拿出睡袋、枕头、手电筒等野营用品。准备好了吗!“家庭自助野营之旅”就此开始了!

收藏的乐趣

跟孩子一起准备一个小小“收藏箱”。

当你带着孩子外出活动,比如在家的附近散步时,去海滩漫步时,收集就可以开始了(当然,如果在公园,这种收集可不能违反公园的管理规定哦)。这些收集,可以唤起你和孩子对某个地方、某次出行的记忆。你还可以带上相机拍些照片,而你的孩子呢,则会俯下身子捡回一片美丽的树叶,或者是一枚可爱的贝壳。

这样的趣味,当然还要带回你们的家:找一个鞋盒或其他包装盒,跟孩子一起用手工纸、油画棒、珠亮片或者其他东西把它装饰得独一无二,然后,你们就可以把收藏到的宝贝放进这个美妙的收藏箱。

或许,你们每一次的外出收藏箱都可以不同,你们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修饰盒子,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包装盒。

这样,在下雨天不能外出的日子里,你就可以在沙发上拥着孩子,一点点地把收藏的宝贝拿出来回味,那些令人心动的远足近足的日子,在这个时候,会再次生机勃勃地展现在你和孩子面前。

在不同的季节里,带着孩子到院子里,仰头观看天空变幻莫测的云朵,也是蛮不错的一件事呢。把毯子铺在地上,躺下来,一边闲看着天上浮云朵朵,慢慢地变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形状,一边跟孩子谈论眼见的一切:瞧,孩子看到了一匹小马驹,你看到了一头鲸!可以来点可笑的\x{2014}\x{2014}那只小狗怎么打了把伞?!也可以来点漫想的\x{2014}\x{2014}那片片白云就像爱心……这份惬意,这份童趣,会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留下回味无穷的一幕。

别让老游戏远离了孩子


游戏仅仅是游戏么?专家指出,游戏除益智功能外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多种功能……还记得我们小时侯的游戏吗?抖空竹、掷沙包、骑马打仗等等,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这些伴随上一代人度过童年的老游戏如今距离孩子越来越远了。有关调查发现,目前儿童的肺活量、弹跳力、柔韧性、耐力等身体指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学校里几乎再也找不到能爬树上墙的“小皮猴”。 

相反,孩子们的玩具之多却是我们小时候无法奢望的。有人提出,玩具智能化、私人化的发展趋势是否让孩子更加远离了“玩”的初衷?

游戏仅仅是游戏么?专家指出,游戏除益智功能外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功能。  

那些年过三十已为人父母的人都非常感谢童年的那些老游戏,因为那些主要以户外大运动量为主的老游戏不仅给了他们欢乐,也带给他们健康的身体。有人说,“我们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砍沙包、丢手绢、跳皮筋,这些活动偏重于户外,运动量也不小,无形中锻炼了身体,所以我从小到大身体一直不错,体育考试也能轻松过关。比如,在我们玩的游戏里有一种叫‘迈步’的,就类似于跳远。而现在的许多孩子户外活动太少。”也有父母说:“现在的小胖子越来越多,不仅和现在孩子吃得太精太细有关,也和他们的运动量不足有关,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大院里,只有一个小伙伴稍胖一点儿。”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贵,离父辈们童年时的老游戏越来越远。

那么现在我们的孩子的游戏情况如何呢? 

1、玩具动手动脑不动窝  

虽然目前商店里还有一些传统的空竹、沙包等传统玩具,但是问津乏人,孩子们根本不感兴趣,倒是偶尔有大人打听。像空竹这样的玩具已经很少有孩子会玩了,而沙包和球类也已经被改造成了安全的海绵芯,更适合在室内玩。一般大人带孩子来买玩具,首先考虑的是玩具的安全性,沙包也正是因此才变成“绵”包的。其次,父母和孩子都更偏爱开发智力的益智型玩具,这些玩具大都是要求孩子动手动脑的,但是运动的功能不大,而且普遍都适合一个人坐在家里玩。另外,像电脑这样的大件“玩具”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普通家庭,孩子在电脑旁坐上一天更成了常事。  2、孩子素质指标普遍下降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中小学生体质调研工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孩子的形态发育指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长;但是素质指标耐力、柔韧性不如从前,机能指标中中学生的肺活量也下降了。

据一些多年从事中学校医工作人士介绍,现在学校的“小胖子”的确远远多于从前,而且不少老师父母都感觉孩子的肺活量、弹跳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下降的趋势。过去总有一些特别“皮”的男孩喜欢爬上爬下,现在的“小胖子”走路都喘粗气。李老师认为,造成学生某些身体指标下降的原因和近年“玩”的内容改变不无关系。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大多是在室外和小伙伴进行,游戏同时还有运动的作用,孩子几乎不用进行专门的锻炼就能达到应有的运动量,而现在的游戏和玩具偏重智力开发,强调动手动脑,孩子一个人在家就能玩上一天,更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了。同时,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玩具要向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教育界已经注意到玩具智能化、电动化对孩子的身体动作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儿童玩具、游戏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有的幼儿园已经开始重新开发过去的老游戏、老玩具,让孩子重新学会父辈们玩过的游戏。不少父母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再加上居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让孩子获得身体动作的训练。虽然有益智功能的大型玩具色彩、功能丰富,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但是大型玩具往往无法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运动量。像橡皮筋、冰棍棒、沙包这类简单甚至简陋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邢园长最后表示,玩具除了益智的功能,其实还应具备认知、社交、运动等功能,而一些从前的老游戏恰恰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要聪明 玩拼图


经常做游戏或摆弄某些玩具,宝宝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敏。“拼图”游戏就有这样的功效。

玩拼图的好处

玩拼图是一项综合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训练:孩子先要观察范例上的图形,再用脑想,最后动手挑选出适合的图形块、把它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其眼、脑、手要一齐“动”,哪一个环节也不能“偷懒儿”。

孩子用三四块色块拼出小熊维尼的头,他会有一种成就感,自信由此产生。在宝贝高兴的时候,趁机告诉他每一个色块是维尼头的一部分,而这几块就是几个“部分”,合在一起就拼出了一个完整的头。如此,孩子就不难理解“局部”与“整体”的概念和关系了。

玩拼图的窍门是先找“边”,这样才能拼得又快又准。而由“边缘”往“中间”延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学习顺序、秩序的过程。

拼的时候孩子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反复的尝试对他们来说也是抗挫折训练,对提升其耐心、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挑选拼图的N项注意

材质安全无毒,每一色块边缘要光滑,以防划伤孩子的手。

适合孩子的年龄,宝宝越小,图形块应越少、越大,拼起来相对容易一些;随着宝宝长大,图形块应越多、越少,图案也越复杂。总之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

育儿随笔:幼儿该怎样游戏


育儿随笔:幼儿该怎样游戏

——马卡连柯《家庭和儿童教育》读书笔记(1)

一出满月,家人就尽量多地带麦苗出来玩,而不是把她闷在家里。

孩子需要接近大自然,需要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家人经常带她去公园、超市,抱她在楼下和小朋友对视、握手、争抢玩具,或者站在路边看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上早教,也仅仅是为了让她和小朋友玩耍,从未期待什么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小孩子的交往能力应该从幼时培养。

10个月以后,麦苗开始喜欢和会跑、会说话的小朋友玩。小区里,有一个8岁的姐姐,她有一个比麦苗小两个月的弟弟,所以经常和她妈妈一起在楼下晒孩子。这个姐姐也喜欢抱麦苗,所以她一出现,麦苗就兴奋地又蹦又叫。勒上学步带后,更是大小孩的跟屁虫。

最近,天冷,不怎么出门,麦苗经常和同楼层的轩轩互相串门。

每次,走道里出现轩轩的声音,麦苗不管做什么,都会停下来,如果站着会立即往门口走,如果在大人怀里则手指着门,表示她要去迎一迎哥哥。两人一见面,都表现得格外兴奋,拍着手说着大人们听不懂的话,好像许久不见的朋友热情地寒暄。

每次,轩轩回家,麦苗都依依不舍,经常撵着去他们家再玩一阵。轩轩也如此。

看似难分难舍吧,但两人在一起并不怎么玩。就像是一个伴,没有的时候,哪个在房间里都呆不久,显得烦躁不安。有人在身边,哪怕互相不理睬,也觉得不一样。这种现象,我们双方父母都觉得很奇怪。

孩子还小,当然也没有什么游戏适合他们通过共同协作来完成,他们唯一的交集就是争抢东西。在我们家,麦苗玩腻了的玩具,只要轩轩一拿到手,麦苗必然去抢。在轩轩家,麦苗拿起轩轩的玩具,轩轩也抢。抢一阵后,就各玩各的。隔一会,看到什么东西了,再抢。

轩轩毕竟大三个月,比麦苗高半头也重近十斤。每次争抢的情景都非常有意思:麦苗一发现有人争,便大哭大叫,抢不过的时候,回头用眼神向大人求助,结局常常是输,然后气得哭一场。轩轩则截然不同,他嘟着嘴,显得有些不高兴,但不怎么出声,很沉稳,好像在说——你叫什么叫,烦死了,我就是不给你。

我们大人通常也不干涉,觉得这就是小孩子游戏的一种方式,或许就是因为有人抢,他们才喜欢和对方一起玩耍,要不,他们怎么不喜欢跟大人玩呢?

这周,读马卡连柯的《家庭和儿童教育》,其中关于小孩游戏的一段话引人深思:

“儿童的游戏要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需要特殊的指导方法。第一阶段是室内游戏阶段,是玩玩具的阶段。在五六岁时,这一阶段开始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喜欢一个人玩,很少让一两个伙伴参加进自己的游戏。这个年龄的儿童喜欢玩自己的玩具,不喜欢玩别人的玩具。这一阶段恰好是儿童个人能力发展的阶段。不必担心孩子一个人玩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必须为他提供一个人玩的机会,但要注意不可将这第一阶段拖得太长,这一阶段应及时地转入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儿童不善于在群体中玩,他常常与小伙伴们吵架,不善于与他们一起找到共同的兴趣。必须给他进行个人游戏的自由,不必强制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因为这样的强制只能破坏游戏者的情绪,养成急躁和爱吵架的习惯。可以坦率地肯定:孩子在幼年时一个人玩得越好,将来就越能成为好的伙伴。这个年龄的儿童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一定的意义上他是个“私有者”。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让儿童有机会去练习这种攻击性和发展“私有者”的动机。如果儿童一个人玩,他是在发展自己的能力,即发展想象力、发展设计技能和安排材料的技能,这是有益的。如果您违反他的意志,逼他在群体中玩,用这种办法无助于他摆脱攻击性和自私心。”

“私有者”,攻击性强,不善于在群体中玩,不太喜欢别人加入他的游戏,这些现象概述得相当准确。但有些方面并非如此,比如“第一阶段的儿童喜欢一个人玩”“不喜欢玩别人的玩具”。麦苗还是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如果没有小孩,她一个人很难在家闷一整天的,而且麦苗特别喜欢玩别人的玩具。以前,每买一个新玩具,几天就玩腻了,现在我不怎么给她买玩具,而是经常和别的小朋友换着玩。只要是没玩过的,她都能玩上几天。

还有两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必须为他提供一个人玩的机会。孩子在幼年时一个人玩得越好,将来就越能成为好的伙伴。

尽管有小朋友玩耍,但毫无疑问,很多时间麦苗还是一个人在玩。

比如,麦苗最近喜欢拉抽屉。大人拖着她,卫生间、厨房跑来跑去,把所有的抽屉都拉开、关上,有时两手拉一对对开的门,咣当咣当,不厌其烦地重复下去。玩烦了,再跪到地上,把茶几下面一层的东西,一个一个拉出来,扔到地上,挑上几件好玩的,再玩一阵。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她的玩具,危险的、易坏的除外。但是,一上午可以,如果下午还没有朋友玩,她就会表现得有些烦躁。当她烦躁的时候,抱她下楼遛一圈,她会立即喜笑颜开,回来接着再玩一会。我想,这可能跟性格有关系,也可能是之前每天都出去转,养成习惯了。

每天晚上,给她洗洗换好衣服,扔到床上。其实,她是可以自己玩一会的。但我和老公总觉得不陪她有点对不住她,常常两人一起上窜下跳地逗她开心,又是读又是唱又是演的,非得逗她大笑,心里才踏实。等她睡了,我俩再忙着收拾家务,然后坐下来看书,真的是陪得很辛苦。

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以后不必这么辛苦地陪她了。每晚给她两三个小时的独处时间,现在用来游戏玩耍,再大一点,把这一段时间用来读书,这样她有了自己的空间,我俩也多点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可谓一举两得哦。

第二,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让儿童有机会去练习这种攻击性和发展“私有者”的动机。

孩子是“私有者”,有很强的攻击性,这是事实。但是,难道因此就不让他给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从而断绝练习攻击性和发展“私有者”的机会吗?

我反倒认为,孩子的自私和攻击性不会自然消失,它必须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而不断地得到抑制。当然,这种抑制的方法,不是强行地打击或惩罚,而是让孩子慢慢地养成一种习惯。

比如争抢东西。秋天,麦苗就经常在楼下和别的小朋友争东西,每次争输都哭鼻子。有时,我会给她塞个别的玩具转移一下注意力,有时,会抱着哄哄或塞块饼干吃吃,小脸很快就阴转晴了。现在,跟轩轩抢得多了,似乎没那么娇气了,也会哭,但不用大人怎么哄了,她觉得没希望再抢过来了,就自己换个玩具玩,我认为这是很可喜的进步。

至于攻击性,我认为也是如此。夏天的时候,在爬行毯上,麦苗曾动手抓别的小朋友的脸,咬别的小朋友的手。在这个时候,言语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大人能做的就是及时制止她。制止的次数多了,她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现在,和轩轩争急的时候,也会伸手去推,但不抓脸,也不咬对方,这就有了明显的地步。有时候,我以为她要伸手打人,没来得及制止,结果看到,她只是轻轻地摸了一下对方。轩轩也是,当他要打麦苗时,她妈妈很紧张,结果,他也只是轻轻地拍拍麦苗的头而已。拍完,他笑,麦苗也笑,哪里像是在打架呢?

孩子的习惯必须在交往中慢慢培养,及早地让孩子在一起玩耍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读书不是为了照着书本去育儿,而是在不断地对比和思考中发现,育儿真的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