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笔者刚刚接触到创造性游戏时,根本不懂得如何支配。每次游戏时为了使孩子们都能玩到,笔者以组为单位让孩子去指定的区域玩,现在想来这样的安排不就是强制么?难怪在游戏中某些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通过自身的观察以及与孩子们的沟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笔者现在已经把选择权还给了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玩得是那样的尽兴,那样的快乐。所以说,为了使孩子们获得快乐及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一定不能被动地让孩子们接受指挥,而是让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游戏活动更加完善。游戏材料不仅能使幼儿行为与思维发生变化,同时还能保持游戏情节的连续性,吸引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创造性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一旦没有了“病人”就显得很无聊,其实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在这个区域里提供半成品材料,比如橡皮泥,让“医生”和“护士”在没有“病人”的情况下自配一些药丸。又比如“小吃店”刚开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对它爱不释手,可好久不长,孩子们对它渐渐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个情况,笔者为孩子们在小吃店里增加了“奶茶铺”,让他们制作不同味道的奶茶。这样一来,孩子们又有了游戏的兴趣。
引导、激励——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辅助要素
教师在何时介入游戏,如何介入,介入的程度,即给予幼儿以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进一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及成功感和胜任感。记得一次超市游戏活动中,生意惨淡,两位“工作人员”整理好货柜上的物品后就显得无所事事。这时,教师以顾客的身份来到超市,“您好,马上就要过年了,超市有什么活动吗?比如买一瓶洗发水送一把梳子。”这一句话吸引了几名顾客来到教师身边探个究竟。“有啊,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超市有买一送一的活动哦。”一句话的点拨,使孩子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想到了过年时自己在超市看到的情形。这样一来,超市又恢复了热闹的场面,而且盈利很多。教师此时作为一位援助者,帮助孩子解决了生意冷清的问题。
一次,经过娃娃家,笔者看到“爸爸”正在为“孩子”理发,于是饶有兴趣地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娃娃家“,哇,你好厉害,都能自己为‘孩子’理发。”“我可不是‘爸爸’,我是‘理发师’。”“‘理发师’不在理发店,怎么来这了呀?”此时的笔者有点纳闷“。生意不好,只好上门服务了‘,理发店’里还有一位‘理发师’呢。”原来是这样。笔者以赏识的态度表扬了孩子的聪明才智,游戏评价时又表扬了他,激励他及其他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小才能。其实在每次的创造性游戏中,都能发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让幼儿们带着兴趣保持游戏情节的连续性,让他们在不同的游戏中提高观察力、语言沟通能力、想象力等等。当然游戏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把每次活动中某些幼儿好的一些想法、做法推荐给其他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有所借鉴和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评价——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关键
游戏评价,还是要以幼儿为主体,让他们来讲述在游戏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遇到的一些事情,如何解决问题,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同伴们进一步认识角色,知晓对待问题如何解决,也让孩子们在评价中相互交流,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评价时教师要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幼儿不断思考和讨论,这样的评价才会显得充满活力,从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游戏经验和能力,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造,越玩越有自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我们时刻做个有心人,关注每一位孩子,让其发挥各方面的能力。
创造性游戏神奇的绳子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初步了解各种不同种类绳子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绳子的用途,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的绳子教案吧。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不同种类绳子的特点和用途。
2、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绳子的用途。
3、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体验一物多玩与集体合作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准备绳子用途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的各种绳子和用途。
师:我们的生活中哪儿用到了绳子,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你还见过什么别的特殊的绳子?它们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2、教师将生活中的各种绳类工艺品和绳子的用途用图片展示。(毛线绳可以编织、做工艺品,麻绳、尼龙绳可以用来捆东西,绳子拉起来可以晾衣物,细线可以钉扣子、缝衣服,纸绳可以用来做装饰品,草绳可以用来编草鞋和各种别的东西……)
3、教师示范用绳子拼图案,引导幼儿动手单独或者多人操作。
师:我们用绳子还可以拼出图案来。你想用你手上的这根绳子来做什么?现在你来试一试好吗?(幼儿自由探索、玩耍,一人玩、两人玩、合作玩……教师鼓励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师幼共同创造,及时总结、尝试不同的玩法,鼓励幼儿不断创新。)
4、幼儿介绍自己作品。
请幼儿站起来向大家用清楚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拼出的图案,教师适当点评。
活动反思:
1、 教师示范的时候不够清楚。
我设计的时候是想让他们看清我拼出图案的过程,所以我选择了当场操作,但是我在桌子上操作的时候绳子没有固定,很容易被幼儿一碰就变形了。
2、 桌子摆放和教师位置不合理。
我让大家把桌子搬到了中间进行教学,原来安排是比较空的,但是大家都看不到我的电脑屏幕,于是就越挤越近,最后幼儿的成果很容易被旁边的幼儿破坏。我没有把图片放在PPT上全屏显示也是大家看不到的原因。
3、 成果无法展示。
应该让他们回到原来的桌子上操作之后把作品用固体胶粘在纸上,这样还可以展示出来。
4、 活动创意不错。
用一根绳子来拼出图案,类似于一笔画成的简笔画,可以很好地锻炼幼儿创造性思维,形式也比平常的美术活动简单。
小班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目的并不明确,只对表演道具感兴趣,开始时幼儿一般不会组织游戏,他们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表演,对语言及动作的表演质量不注意。因此,第一学期应以故事表演为主。
第一阶段:
一、 游戏目的:
1、 通过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
2、 在老师的带领下,愿意模仿文学作品人物的对话、简单的动作初步进行表演。
二、 游戏主题:1、《拔萝卜》2《唱歌比赛》
b) 游戏准备:
1、 物质准备:
头饰: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姑娘、小狗、小猫
道具:大萝卜、锄头、喷水壶等
2、 知识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熟悉《拔萝卜》、《唱歌比赛》的故事内容,会说出主要对话。
(2) 事先请大班幼儿排练好表演的内容。
c) 游戏指导:
第一次指导:
1、 引导幼儿观看大班幼儿的表演,使幼儿对表演感兴趣。
2、 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学说故事中的简单对话,做出简单的动作。观察幼儿对表演游戏兴趣的程度。
3、 评价:教师表扬能大胆参与表演的幼儿。
第二次指导:
1、 出示头饰,引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2、 以整体表演形式,巩固故事中的对话、动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学习故事对话的情况。
3、 教师串讲故事,主要对话由幼儿讲。
4、 评价:表扬能认真参与表演的幼儿,指出学习对话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指导:
1、 教师与能力强的幼儿一起表演。
2、 幼儿模仿老师学习故事中角色的动作。
3、 教师串讲故事,让幼儿讲出主要对话及做出角色的动作。
4、 评价:重点讲评幼儿掌握角色动作的情况。
中班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引导幼儿利用滚、踢、抛等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滚、踢、抛等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
2、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3、培养幼儿想像力及创造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报纸做的彩球若干、大篮子若干等。 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前准备:
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幼儿手持彩球,随音乐沿场地四周进行走跑交替练习。
二、一物多玩游戏
1、讨论:想想手里的彩球可以怎么玩?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游戏。
3、集体交流:你是怎么玩彩球的?
4、幼儿再次进行游戏,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
三、小组接力竞争游戏:运果子。
教师提出运果子的要求,不能用手可以自由结组。看哪组运的果子最多。
四、结束,
集合进行做放松、整理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舒缓活动稳定幼儿激动情绪。
五、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彩球的多种玩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滚、踢、抛等多种玩球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能力。
2、通过不同的体育游戏方式,发展幼儿跳跃、挥臂(向上或向前)、上肢抛接等的运动机能和动作速度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3、培养幼儿想像力及创造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报纸做的彩球若干、大篮子若干等。 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前准备:
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幼儿手持彩球,随音乐沿场地四周进行走跑交替练习。
二、一物多玩游戏
1、讨论:想想手里的彩球可以怎么玩?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游戏。
3、集体交流:你是怎么玩彩球的?
4、幼儿再次进行游戏,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
三、小组接力竞争游戏:运果子。
教师提出运果子的要求,不能用手可以自由结组。看哪组运的果子最多。
四、结束,
集合进行做放松、整理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舒缓活动稳定幼儿激动情绪。
五、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彩球的多种玩法。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作品为根据,是反映一定的故事或童话的内容,这恰恰就是造成我们的孩子在表演游戏中出现了千篇一律,依样画葫的表演,完全看不见创造性的影子,而其实表演游戏在表演时是要根据自己对作品、角色情节的了解,在语言、动作上进行想象、创造,增添改动,所以仍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游戏。那么,幼儿表演的创造性失去了,责任在于谁,我想老师首当其冲,老师的做法导致了创造性的存在与否,而怎样做才能使表演游戏的创造性回归呢?我在从教的经历中得到了如下几点经验:
一、选材十分关键
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只有让幼儿喜欢这个活动,才能充分地调动幼儿。比如,春季到来的时候,让幼儿表演《下雨的时候》让幼儿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幼儿的兴致自然很高,发挥得也更自然,更富创意,以前我们往往忽略掉幼儿的经验,其实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也起着很大作用,如小班幼儿他们的语言发展就不如动作,在语言方面的经验缺乏,那么对于《拔萝卜》这样对白简练、动作性强的表演就能激起幼儿的兴致。如果让我们南方的孩子表演《雪孩子》,他们缺乏对雪的经验,表演时表现性一定就差。
二、教师引导起到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地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在表演游戏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去表演,指导只能适度的,教师干预过多,只会让幼儿的创造性失去。
1、利用启发式、商谈式的方法来知道指导。
在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教师从旁启发性的引导,就能把幼儿的潜力挖掘出来,如在中班活动《识蝴蝶》中,扮演太阳公公的幼儿没有台词,只是走出来、走出去,我们就启发他:“在看三只蝴蝶很高兴的唱歌跳舞时,你心里感觉如何,你可以对他们说什么;看到他们没地方躲雨,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你可以怎样安慰它们呢?”这时幼儿想一想便能有创意地说:“蝴蝶们别担心,别害怕,让我把乌云赶走吧。”教师也可以采用商谈式的口吻与幼儿商量表演的方法,而不是让幼儿怎样表演,这样幼儿演起来也就没有压力了。
2、语言、动作引导的开放性
从前我们总是要求幼儿尽量用原文中角色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这也就造成孩子们的语言失去了创意,我试着简单地讲述故事中角色的语言,讲出大概的意思,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说。如在《绿叶船》中,引导幼儿“你在发现没有船过河时,你会怎么说呢?”那么有的幼儿说:“怎么办,怎么办?”有的幼儿说:“让我想想办法吧,”各种各样的语言在我的鼓励下都出来了。其实创造性就在于并不在乎幼儿怎么说,只要他们会说,意思对了就行了。动作指导上也是一样,教师的示范动作只会让幼儿原本照搬,给他们的思维上了一种定势。不要让幼儿模仿,不如来个“大比拼”吧,让幼儿大胆的去创新,我们做的只是让幼儿知道每个角色的特点,如性格、神态、形体特征等。如小猪的笨拙,小鸟的轻盈等。
三、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使材料富有创造性。
需要游戏依附材料开展,材料的创造性推动了整个游戏的创造性。如在《绿叶船》中的叶子,幼儿起先做了好几片叶子,为了变大的时候换,我便启发幼儿,这样会不会太麻烦呢?孩子们便开始研究如何做一片能伸缩的叶子,开展了一个设计会,开动脑筋,出的点子也层出不穷。
四、让幼儿在解决矛盾冲突中展示创造性。
一个游戏在开展之后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幼儿游戏中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放手让幼儿去解决这些矛盾,游戏的创造性也得到提升。如在《三只羊》中,狼总是躲在山洞里,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扮演狼,于是冲突就产生了,我启发幼儿去改改这一角色,让狼也“自由”,既解决了冲突,又让这一游戏有了创新。又如在《绿叶船》中,由于角色数量的限制,分组出现矛盾,那么,我便启发幼儿想办法,于是有的组中出现了两只小鸡,说是一只鸡姐姐,一只鸡妹妹。这样的创新便解决了矛盾。
虽然表演游戏只是一种游戏,但它却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使得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很好发展,让幼儿放松自由的游戏,大胆创新,也就能让幼儿更有兴致的参与游戏,那么教育的效果和意义才能随之产生。
导读:教师首先应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创造性游戏活动,尽量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各种需要。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要玩“医生“的游戏缺少一些材料,便尽快提供听诊器、药瓶等物品,以支撑幼儿游戏的延伸;吃点心的时间到了,可幼儿的玩兴正浓,教师可灵活地推迟一下吃点心时间,使幼儿的游戏活动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尽情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心满意足地离开游戏区。
在幼儿园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有着微妙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内涵。现在一般认为“教育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一“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并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如在开展幼儿创造性游戏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套用这一理论而不加以变通,来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会犯“胶柱鼓瑟”的毛病,容易造成“游戏教学化”,导致在创造性游戏过程中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幼儿的独立性,在对待游戏发展上过于求全,急于引导,而忽视游戏发展的自然规律等等。要使这种游戏教学化倾向得到根本的扭转和改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是主体,游戏材料是客体,而教师是“媒体”。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玩具材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是内因,是游戏活动发展的根本,其中,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促使幼儿游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把幼儿与游戏之间巧妙地连接起来,因势利导,方能收水到渠成之效。
在创造性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的媒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积累、支持、引导”三方面。
一、积累。
德国的内蒂·克里斯藤森指出“游戏是儿童运用知识经验与语言,借助客观事物的身体运动,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其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儿童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内容就越会变得复杂,情节更曲折。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去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加幼儿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机会,从而为创造游戏奠定了基础。例如,为了让幼儿能玩好“邮电局”的游戏,教师可组织幼儿去参观邮电局,让幼儿观察邮电局的布局,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看教师怎样买信封、邮票,怎样寄信等,使幼儿了解营业员、邮递员、分拣员、经理等角色之间的分配及其关系。让幼儿在此基础上模仿社会角色、大胆想象,进行创造性游戏。
二、支持。
教师首先应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创造性游戏活动,尽量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各种需要。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要玩“医生“的游戏缺少一些材料,便尽快提供听诊器、药瓶等物品,以支撑幼儿游戏的延伸;吃点心的时间到了,可幼儿的玩兴正浓,教师可灵活地推迟一下吃点心时间,使幼儿的游戏活动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尽情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心满意足地离开游戏区。
其次,还要求教师随着幼儿创造性游戏的发展、升华,而不断地给予支持、帮助,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游戏的进程,清楚地意识到幼儿什么时候可能会需要教师什么样的指导、帮助,及时给幼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刺激游戏的进一步展开。例如,当教师发现一个胆怯的幼儿正在独自一人玩积木,她一会儿把积木叠起来,一会儿又把它们推倒;今天这个幼儿又穿了双新鞋,她为此感到骄傲,于是,教师走上前去,指着地上的小积木,说:“你有这么多双鞋子呀,卖掉了几双?”“还没有。”“那你为什么不用那些大一点的积木来做个鞋架子呢?这样顾客就能看到你要卖的鞋子了。你要我帮你找一些顾客来吗?”在幼儿的允诺下,教师又到其他主题游戏区,建议那些幼儿到这个“鞋店”里参观,买双“鞋子”。
此外,教师还必须善于倾听幼儿的思想、观念,理解幼儿游戏的初衷,这样才不会曲解幼儿的游戏内容与情节,真正做到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恰如其分的帮助,使创造性游戏顺利地发展下去。
三、引导
美国著名幼教专家奥克·西笃明认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是与生俱来的,自发而易转为自流。”在开展幼儿创造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这种“自发”和“自流”的关系,既要鼓励孩子们游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注意在游戏主题和情节上加以引导,不能使游戏活动成为脱缰之马、溃堤之水,而要把幼儿自主自发的感受、体验与希望幼儿掌握的社会经验通过有目的、有内容的游戏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幼儿分享与整理经验和感受,引导幼儿在表象水平上,认识事物之间比较隐蔽的关系与联系。这种经验的系统化的过程有利于幼儿的经验体系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有利于幼儿掌握智力活动的方法,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这种引导不能生搬硬套、僵化机械地强加在幼儿身上,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不着痕迹,不喧宾夺主。比如,在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扮演角色,参与游戏,给幼儿作出角色的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形成游戏的基本技能,促进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参与游戏活动,都要注意参与的时间、地点、情景和方法,只有适时、适宜、适当的参与,并及时退出,才不会干扰、破坏创造性游戏的延续、发展。如当教师发现几个幼儿都在娃娃家里抱着娃娃,而没有玩起创造性游戏时,便过去对她们说:“我是儿科医生,来检查你们孩子的身体的。”教师对“儿科医生”这个角色的扮演,将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接着教师又把一根铅笔当着“温度计”,给每个娃娃测量体温。这样,不仅使幼儿学会了扮演“孩子父母”特别是“儿科医生”角色的技艺,还引导了游戏的发展。
教师对创造性游戏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主题的发掘与升华上。例如,在玩“理发店”游戏时,幼儿一般能模仿理发师的基本活动(如礼貌待客、正确使用理发工具,认真理发等),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发师的有关活动(如细心、耐心、卫生地理发等),引导幼儿理解和学习人际之间(理发师之间、理发师和顾客之间)交往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引导幼儿在玩“理发店”的基础上将这些社会角色良好的交往过程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幼儿是创造性游戏过程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处于幼儿这一主体和玩具材料这一客体之间的媒体地位,起着连接两者的桥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积累、支持、引导”等手段,象催化剂一样引起连锁的“化学反应”,把幼儿从精心组织的游戏中体验到的人际关系、社会经验、自然法则等逐步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去,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链,在顺应幼儿天性和发展需求的创造性游戏中不断提高其素质,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创造性游戏活动贝贝秀教案主要包含了游戏目标,游戏准备,游戏流程等内容,能根据材料的特征制作成相应的服饰装扮自己,并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服饰,在制作、表演中体验成功与快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贝贝秀教案吧。游戏目标:
1、能根据材料的特征制作成相应的服饰装扮自己,并能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服饰。
2、在制作、表演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游戏准备:
各种废旧塑料袋、纸袋、剪纸材料等等。
游戏流程:
1、引起兴趣
(1)宣读猫妈妈寄来的邀请函。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服饰。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服饰。
3、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设计的服饰,并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
4、随音乐按自己的意愿秀服饰。
幼儿园游戏分类较多,可从社会性发展维度分类,也可从认知发展维度分类。幼儿园通常采用的则是从游戏的教育作用进行分类,即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指以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来进行活动,具体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幼儿可在游戏中表达自己对于生活、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表达自己对世界以及生活的担忧和欣喜、快乐和困惑、期望与愿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作为教师,为实现教师的这一角色定位,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游戏中作应当如何介入指导呢?现以国培计划2015——北碚区乡镇幼儿园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为例,提出以下三种对策。
一、积极鼓励游戏自主,做幼儿的引导者
案例1:角色游戏《娃娃家》
某园小班娃娃家活动,4个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开始,四个人一直忙着“做饭”,娃娃家的床上躺着两个布娃娃。突然,“爸爸”说:“哎呀,孩子病了,赶紧送医院吧!”说着便拎起两个布娃娃,隔着玩具柜,把娃娃“甩”到了“医院”,继续“做饭”。很长时间,娃娃家的四个人忙着手头的操作,谁都没去关注“住院”的“孩子”。
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游戏是促进学习的自助型工具,就像放大镜,能够比现实更早地发现儿童潜在的能力。”在创造性游戏中,虽要大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鼓励幼儿自主游戏,但当幼儿的行为表现离现实生活经验相差太远,或者与现实规则发生冲突时,则有必要介入指导。教师可以角色身份介入,或用简单的语言、行动进行暗示,既保护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回归了自主思考与创造,同时也注重了生活规则的建立及幼儿情感、行为的培养。
对策: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当如何处理呢?角色游戏中,老师除了积极引导角色自主创造的同时也要植入生活规则,注重儿童情绪情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案例中的老师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以邻居的身份对“爸爸、妈妈”说:“听说你们家两个孩子都病了,怎么不去医院陪陪啊?”同时,还可追问:“爸爸,刚才你使这么大劲儿扔宝宝,宝宝不知会有多疼,病情肯定会加重的!”邻居还可来到小床前,故意放大声音说:“哦,宝宝,怎么哭成这个样子?是爸爸把你放得不舒服吗?来,让阿姨抱抱,阿姨轻轻地抱啊!”然后,老师用爱抚、轻柔的动作抱起宝宝,像妈妈一样安抚宝宝。老师通过角色身份鼓励指导,既可隐形示范如何抱宝宝,也可让其他角色卷入爱的情感之中。除此,邻居还可给各角色提供—个抱孩子的机会,假装对娃娃说:“哦,宝宝,你哭得这样厉害,是不是想爸爸啦?宝爸,快来呀,宝宝想你啦!快来抱抱他吧!”宝爸过来抱孩子时,邻居还可提示说:“宝爸,你轻点啊,宝宝感觉会很舒服的。”
二、适时投放游戏材料,做幼儿的支持者
案例2:表演游戏《三只小猪》
某老师正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三只小猪》。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顾故事情节。师问:小猪们都用哪些材料盖了房子?一幼儿说用了草盖房子。师问:还有呢?这时另一幼儿回答:小猪用棉花糖造了一个房子,既好看又好吃。另外的幼儿听到这种回答后,想象力大开。有的说想用巧克力盖房子,大灰狼肚子饿了就咬一口;有的说用橡皮泥盖房子,大灰狼来了马上换一种造型,就不认识小猪的家了;有的说想用热气球盖房子,大灰狼来了之后就可升空,躲避大灰狼……老师听到幼儿们奇妙的回答与自己预想的答案不同,赶紧追问:小朋友,我说的是故事中的小猪用了哪些材料?当听到有小朋友回答用砖修的房子后,老师点头微笑并出示图片将故事呈现出来。故事回顾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开始表演《三只小猪》。刚才那个说棉花糖的幼儿一直着急地说:“我不想这样演,我想让小猪用棉花糖做房子,大灰狼吃了甜甜的棉花糖,非常高兴,便和小猪成了好朋友。”
分析:
由于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鉴于此,老!师在游戏过程中严格遵循故事原作,引导幼儿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可以理解。但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天马行空是小朋友的创造,在这天性的驱使下,孩子们可能更关注游戏的过程而非结果。表演游戏既然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就应当允许儿童根据作品提供的情节线索,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老师的引导应当重点集中在理解线索,体验角色心理,并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那么教师应当怎样介入指导呢?
对策:
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由于幼儿在前期已经熟悉了故事素材,老师在指导表演游戏过程中,可用旁自或串联情节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推动游戏进程,不再要求幼儿记忆复述故事的原话。教师可重点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中角色形象的特征,让幼儿自己讨论如何用动作、语言表现大猪、二猪、小猪的形象,讨论需要什么道具,可用什么材料来代替。还可引导幼儿思考小猪还可用哪些材料来建构房子?并可在表演游戏区中投放常见的自然物品、生活用品。另外,在投放材料时不宜投放装饰性过强或过实的道具。要易于操作,不用太复杂,鼓励幼儿以虚代实。如果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道具上,就会忽略了角色动作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能更好体现创造性游戏以物代物象征性作用的发挥。所以,老师介入角色除了是引导者,更可以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尊重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尊重幼儿喜爱娱乐和活动的特点,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适时投放游戏所需的材料。
三、静待幼儿成长,做幼儿的欣赏者
案例3:建构游戏《搭高楼》
某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在建构区摆弄着积木,搭建着各种各样的建筑。由于对图形结构的认识不到位,涛涛小朋友很喜欢将长条的积木搭在圆形或者窄窄的三角形上,建构物品时总是倒下,幼儿一次又一次尝试将圆形搭在三角形上,一次又一次宣告失败,老师看着别的儿童的建构作品已慢慢成型,就着急地跑上前去,指挥着涛涛,将最长的积木搭在下面,正方形要平行摆在上面,圆形和三角形放在顶端。涛涛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一次将圆形摆在楼房的最下面,上面摆上长方形和拱形积木。“大楼”又倒下了,老师有些不耐烦地说:“你怎么不按照我教你的去搭呢?”说着就直接代替了涛涛拿起了积木,三五下搭好了大楼。涛涛被老师这么一说,不再坚持,其他幼儿也纷纷模仿老师搭建好大楼。
分析:
游戏应当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结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应当体现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实现。结构玩具作为一种素材玩具,就应当为幼儿的结构活动提供了想象创造的广阔天地。但在本次建构游戏的活动中,老师一直紧张地观察着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表现,过分注意关注幼儿找寻搭建作品的成败,忽略了幼儿在搭建活动中的每一次尝试,干涉幼儿自己的想象以及创造能力,甚至直接代替了整个活动的开展。表面上看老师在积极的介入和指导,实则是限制了幼儿的操作,剥夺了幼儿尝试的机会,忽略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结构游戏作为一种操作性活动,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即材料构建中,才具有可玩性,才能得到游戏的快乐和满足。为此,老师在此情景中应当担任的是等待幼儿成长的欣赏者,合作者。
对策: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这一教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大胆的放手、小心的观察、耐心的等待、适时的指导。以本情景为例,面对幼儿在建构活动的失败,教师由于害怕幼儿无法完成大楼的搭建,过早地介入到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中去,阻碍了幼儿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阻挡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使用,让其墨守成规、毫无创新。同时,该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的方法过于直接,没有秉持一种等待、欣赏的态度去激励幼儿。老师可这样指导:当看到涛涛多次失败以后,首先以欣赏的口吻肯定幼儿的坚持,接着让幼儿换一种积木放在下面试试。老师也可自己拿一些积木放在涛涛附近,不用直接干预涛涛,采用平行暗示的方法,自己边搭边说:“我也来搭一座高楼吧,我把长的大的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圆形的积木放在哪儿好呢?就当大楼的屋顶吧!”“我的大楼稳稳的,搭好了!”老师这一行为,看似无意,却已经进行了隐形指导。除此之外,老师还可用欣赏的态度询问幼儿的想法:哇,看上去你们的作品很不错,搭的什么?几个人搭?打算怎么搭?结束后,老师还应集体分享幼儿的建构成品,照相留底,并打印出来贴在建构游戏区。通过老师欣赏式的过程指导及成果交流,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就会更大胆、自主,创意无限。
关注幼儿,发展为本。只有让教师在创造性的游戏中对幼儿支持、鼓励、欣赏,基于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自主思考,创造想象,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使游戏的过程成为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幼儿学习品质不断提升。
本文系“国培计划2015——北碚区乡镇片区幼儿园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成果
相信《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价值的再认识》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认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