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曰趋激烈的今天,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极其重要的素质,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合作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园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深受广大幼儿欢迎。我们应该加强对区域游戏的重视,让幼儿有更多的游戏资源和游戏伙伴可以选择,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自主合作的能力。
一、合理投放游戏材料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班幼儿,比起小、中班阶段,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都有所提高,在区域游戏活动中会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而游戏材料的投放则会直接影响幼儿合作的质量,因此我们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安全性,同时在游戏材料数量控制和种类丰富等方面加强精心规划。
1.控制游戏材料的数量
投放游戏材料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当我们提供的材料过多,往往会使每个小朋友因为有了足够的材料而不需要去和同伴合作,自己独立操作材料就可以完成。因此,从促进幼儿合作的需要出发,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控制相同游戏材料的数量以促使幼儿合作。例如:在开展“物体的沉浮”科学探究游戏时,我们只为每一小组提供一盘水,而不是每人一盘水,这样幼儿只能在一盘水中一起来合作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情况。
2.丰富游戏材料的种类
游戏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因为材料的单一性而造成幼儿不需要合作甚至不能合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游戏主题和目标,通过提供尽量丰富的游戏材料种类,使每个幼儿都拥有游戏材料而又不尽相同,最终促使每组幼儿为了达成游戏目标而去合作。例如:“美丽的操场”搭建游戏,我们根据操作中不同物体提供相应的拼搭材料,以使每组幼儿在拼搭时,主动地进行分工,有的拼搭滑梯,有的拼搭拱桥……然后再进行组装,在合作中共同完成拼搭任务。
二、帮助幼儿选择适合的游戏伙伴
1.促进同龄幼儿间的日常接触幼儿有着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同龄的幼儿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因此,家长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同龄幼儿相处,尽早地学会与同龄幼儿一起玩耍,这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一种方式。
2.加强家园联系,帮助幼儿拉近与同伴的距离
要想培育幼儿的合作能力,家长不能只依靠幼儿园,应该时刻和幼儿园保持联系,掌握幼儿在园的动态,并对班级其他幼儿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和同伴相处。比如,家长可以在周末将班上其他幼儿邀请到家里来做客,让幼儿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从而拉近幼儿与同伴的距离,使幼儿更愿意与他人一起玩耍。
3.开展亲子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可以安排两个家庭为一个小组,然后进行全班性的比赛,这样既加强了和家长的联系,又为幼儿选择了合作伙伴,让幼儿在亲子活动中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和家人的合作,还是和同伴的合作,对于完成任务都是十分有利的,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合作的意义。
三、科学组织游戏过程
合理的游戏材料、适合的游戏伙伴为幼儿游戏过程的有效合作提供了条件,但并不是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幼儿就能在游戏中自主有效地合作。由于幼儿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科学设计游戏过程,并在游戏过程中加强组织和引领、观察和指导,以使幼儿能自主、自愿、有效地进行合作和交流。
1.引导幼儿合理分工
合作的前提是每个幼儿在明确游戏目标的基础上知道自己的任务或角色。在组织游戏初始,教师必须通过必要的讲解和示范使幼儿知道这个游戏的特点、要求和任务,然后引导幼儿观察老师为每组幼儿所提供了哪些材料,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幼儿知道自己主要是什么角色或自己应该做什么。例如:“美丽的操场”搭建游戏,哪个幼儿拼搭滑梯、哪个幼儿拼搭拱桥等;“白雪公主”表演游戏中,谁扮演白雪公主、哪些幼儿扮演七个小矮人等。在具体分工中,可以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还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进行适当轮换。
2.细心观察,有效指导
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游戏活动进展情况,例如:幼儿对游戏规则的运用、对游戏的兴趣状况、参与游戏的专注度、对材料的使用以及幼儿间的交往互动等方面。但是每一次活动,教师的观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重点针对某一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小超市”游戏中,当幼儿分别充当顾客和售货员在进行交易活动时,我们可以重点观察他们的对话是否合乎逻辑和规范,钱物交换过程是否合理和恰当。
3.自评互评,积极体验
根据游戏活动过程的实际进展或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幼儿对本次游戏活动的表现进行必要的自评和互评,如:讲述他们在游戏中的自我表现或他人表现;交流本小组是如何进行合作分工以及各自完成情况;讲述他们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困难,以及是如何解决的;讲述他们在游戏中有哪些发现,等等。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要做一个专注的倾听者、积极的评价者和引领者。幼儿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增强合作意识,在相互交流和自我反思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合作的技能,体验合作的乐趣,激发合作的自信。
总之,幼儿具有他们那个年龄独有的思维和情感,教师在组织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把教学任务和幼儿的生理、心理水平结合起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分配恰当的学习任务,丰富和创新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因此,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它能有力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而游戏中角色游戏又最具有游戏的典型特征: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它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特点和心理需要是保证角色游戏更加生动、有趣、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促使角色游戏活动立体化基础。为此,我从观察入手,对幼儿的游戏情况作了分析与研究,从中掌握了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
中班年龄的幼儿对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是边游戏边构思游戏情节,游戏情节简单,还会随时变更内容和角色。实物、形象玩具、半成品、废旧物品和替代物品等这些游戏材料在使用上不能充分综合利用。虽已有交往意识,但语言交流简单,不会用角色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情节。根据这些特点,如何更好地开展好角色游戏,使角色游戏立体化呢?我具体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强化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
强调游戏环境的设计要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气氛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
首先,从游戏区域来说: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游戏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游戏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幼儿园”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常常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当“美工区”的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后,他们觉得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美食店”;当理发店由于经营不当快倒闭时,孩子们自己动手将理发店改成了美容院,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起来……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其次,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来说:生活即课堂。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地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社会角色,而角色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如:在一次的日常参观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家乡诸多的小吃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路上总在津津有味的谈着、议着。针对这种发现,我决定请家长星期天带幼儿去各种小吃店进行实地观察并品尝,从中幼儿不仅知道了许多小吃的名称,还了解到这些小吃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并学习与服务员阿姨交往。星期一,个个嚷着要做各式各样的点心:馒头、馄饨、饺子、黄金饼、南瓜饼、鸭血糯等等,孩子们真是越做越起劲。还说天热了,需要点饮料解解渴,于是又忙着搜集废旧的饮料罐,自制果茶、冷饮,大大丰富了小吃内容。根据幼儿自己动手做出的这些点心,孩子们共同商量,决定开个“好吃来美食街”。幼儿做的点心分类分层的出现在“常熟小吃”、“阿庆嫂茶馆”、“娃娃冰屋”和“喷喷香蛋糕房”上,有了先前这些观察和制作经验的积累,幼儿分散到各自选择的角色区中活动后,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怎么玩?玩什么?他们都会相互协商好玩法,分配好角色,各司其职的真正快乐的游戏着。
二、变材料提供的盲目性为有目的性,提高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
游戏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质量,关系到幼儿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游戏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幼儿游戏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成品较多且具有明显特征,停留在形象逼真,外观美丽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缺乏。如逼真的电视机、电冰箱、娃娃床铺、桌椅,很自然地摆在一起,成了娃娃家。电视用来观看,冰箱在家用来放水果,床铺用来给娃娃睡觉,无形中老师的定势作用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幼儿只能玩出单一枯燥的游戏,更谈不上趣味了。由于没有及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材料,在游戏中发现孩子们以物代物的能力欠缺。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游戏区域提供了一个“材料箱”供幼儿自己动手创作。一次,有一名顾客到“肯德基”买鸡腿,结果架子上只有“鸡翅”“上校鸡块”“薯条”等,就是没有鸡腿,“用鸡翅代替鸡腿行不”“不,我非要鸡腿”,糟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下可难坏了店员,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店经理急冲冲地说:“鸡腿来了!”原来他用环状的积塑插在长条形积塑上,成了所谓的“鸡腿”,“顾客”终于满意地“吃”上了“鸡腿”。捉住这个机会,我立刻表扬了这位“店经理”,并且推广了这一举动,这无形中又拓宽了幼儿的思维。于是在角色游戏这一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出现了用牙膏盒当手机,当遥控器,用月饼盒当收银机,当电脑,以及用积塑拼成的烧烤箱,羊肉串等的可喜现象。幼儿已能自制简单玩具了。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使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2、材料的潜在性。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能暗示多种解答、避免局限于一个正确答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探索、即兴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纸箱当烧烤箱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式地问幼儿:“这个纸箱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电视机,放在商店卖”,有的说:“可以当自动柜员机”,有的说:“可以当长途上车的VCD机”还有的说:“可以当的士”……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箱,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就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
三、变“传统”角色为“协助”角色,改变教师的角色地位
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优良的环境和资源,让幼儿自由、自主、弹性、主动地投入游戏,生动而快乐地游戏。教师的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其兴趣的广大路径去发展,而且发展的焦点是整体的;教师应在幼儿兴趣基础上建立游戏活动,捕捉幼儿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是幼儿发展的观察者、促进者、支持者、引导者。如:一位幼儿在玩"公共汽车"游戏时,因为缺少放钱的东西而不知如何是好,我就引导他说:"头臂像是和公共汽车一起走的,这样人们一上车才会投进钱去,想一想用什么物品代替投币箱才能和你一起走呢?"他考虑了一下说:"我找一个包背背在身上,坐车的人就会将钱投进去了。"当他找到包后兴奋极了,并开心地玩起了游戏。又如在玩小医院游戏时,还有的幼儿不挂号直接去看"医生",这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医生"或"病人"应该怎么做?而是自己当作一个"病人"到"医院看病",也不挂号,直接到"医生"面前,在叙述自己病情时,说:"你们这个医院真少见呀,看病不用挂号。"这样就向孩子们暗示出在游戏中的疏忽,教师以"病人"角色的身份,提醒幼儿进行纠正。因此说教师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最大益处在于它能较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作为游戏主体地位的尊重,实现了"不教也是一种教"的效果。
幼儿在非常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师的教育影响,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发挥。
四、变单一评价为多渠道评价,优化角色游戏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渐长,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强烈,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而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愿望,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老师的指导非常关键,而角色游戏的评议,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开展角色游戏的评议工作,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游戏水平。
(一)、保持新情境进行评议。
在角色游戏中,我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富有创新的行为、结果,通常采用保留现场进行评议的方法。如在娃娃家的橱窗摆设上,刚开始幼儿都把一些灶、碗、瓢、盆放在上面,既零乱又不符合常理。可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却把从商店买来的小狗玩具和电视机摆在了橱窗上,两个娃娃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在收玩具时,我让幼儿保留了这一现场。通过对比讨论,肯定了橱窗装饰的结果。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断地想出各种方法,让娃娃家变得温馨些。如“我买一篮花放在格子上”、“我把我的玩具带来!”、“我买一盘水果搁那!”、“我们做一台VCD放在电视旁边!”教师抓住了这一小小的创新,启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丰富了游戏情节,使幼儿在一种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评议,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新创意进行过程中评议。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美地设计角色游戏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一定的角色身份同幼儿一起玩,在玩中指导。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特别要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如在玩肯德基游戏时,“经理”听到一幼儿说:“我刚才坐公共汽车来吃,那司机也很想来吃肯德基,可惜没空,等会,我给他送去算了!”一句话启发了“经理”,他马上成立了一个送货上门“热线电话”,只要打电话,不论多远都送,还主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送去可爱的小礼物,“生意”也因此“红火”起来。我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极大的关注。这件本来是一个孩子游戏中的事,经过评议成了大家的事。娃娃商店的小朋友也说:“我们也要送货上门!”,“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医院的病人送水果”。幼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积极动脑筋就会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等良好的品质,并能在以后的游戏中得到发扬。随机评议,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片、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三)、以发散性问题促进幼儿自主评议。
幼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也逐渐明确和增强,可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寻找答案,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又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班刚开展医院游戏时“医生”给每一位来访的“病人”看病,一声不响就给“病人”打针,游戏内容很单一。于是我让孩子们讨论到底应该怎样给病人看病,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有的说:“要先问哪不舒服?”“要用听诊器先听!”“要先挂号”“可以吃药,不用打针”“如果针打错了,会死人的!”幼儿各持己见,最后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不但产生了新的玩法,游戏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孩子们的是非观念,也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讨论也是一种评议游戏的有效方法。
总之,“优化教育环境,促进角色游戏活动立体化”是落实了《纲要》的基本精神,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使角色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中幼儿游戏效益提升策略
【摘要】“游戏”是幼儿内心活动的自由体现,游戏也是幼儿心灵活动的产物,既纯洁也神圣。游戏也是幼儿释放过多精力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思绪是放松的,心情是愉快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们也视它为最严肃的工作,为了寻求最大快乐,他们也总是乐此不疲地自愿参加其中。在幼儿阶段开展游戏教学能为他们今后真正步入社会奠定好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航人,我们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儿童观,要充分发挥出游戏对幼儿成长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效益;策略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儿童也能够通过玩练习各种本领,比如折纸、穿珠子、骑车、拼图等等,在游戏中玩,并且越玩越熟练,在游戏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达到“教与学”相长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如何做幼儿的游戏伙伴。这样既能取得幼儿的信任,而且孩子们也更愿意与教师亲近,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告诉教师,有利于教师结合幼儿的个体性格以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游戏内容,使得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第一,要善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各方面先进入角色之中,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小朋友吸引过来。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尊重并且认可他们的发现,多地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地以角色的身份将其引入游戏之中,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玩耍、学习。
二、投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材料
开展游戏教学要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因为其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开展效果,丰富的游戏材料能使游戏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游戏材料要保证其安全性,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一定要杜绝用不合格游戏材料给幼儿用。
此外,幼儿材料的投放也要能引导儿童动手或者动脑,让他们从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吃饭有时需要教师喂,不免拿着玩具到处扔,很容易损坏玩具,甚至给其他的小朋友带来伤害。因此,幼儿教师要选择一些半成品的玩具给他们玩耍。对于小朋友来说,有时成品的游戏材料太复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半成品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操作与体验,比如,可以让他们在白色的瓶子上画出一些自己想要画的图案等;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瓶娃娃,然后再指导孩子们拿小黄豆当米饭来喂给娃娃吃;教师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些玩具娃娃,指导幼儿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也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尽管这些小游戏都很简单,大多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但是,有时候则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三、保证合适的游戏时间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多家长都反映,小孩子都很喜欢做游戏,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质量。因此,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里去寻找游戏伙伴、选择角色并且计划游戏情节等等。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加强幼儿同伴之间合作的有力保障,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来,有时候还不得不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游戏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游戏教学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例如,幼儿在早晨入园以后,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幼儿看书或者呆呆坐着,过渡时间太长,必定会挤占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比如排队、吃饭、说教时间等都比较长,这样也就缩短了幼儿的游戏时间。过短的游戏时间只会让幼儿出现闲散、旁观行为,而游戏时间合理分配,幼儿则不会感到厌烦或者无事可做,游戏也会让幼儿更加沉浸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尽量保证孩子自由游戏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过渡时间的浪费,对每次游戏时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比如说,有些体育类游戏时间较短,教师一定要灵活掌握。有些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玩的尽兴,因此,教师也要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让孩子们都能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时,游戏的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也不是儿童随意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游戏的进展情况进行设置、调整,而且还要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幼儿游戏中的“玩伴”、“支持者与引导者”,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幼儿及时提供援助,让他们自由进行角色转变,鼓励那些水平相当的儿童重组游戏玩伴,并且也要及时鼓励那些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大家互帮互助一起游戏。让全体小朋友都能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编导语:游戏是美丽的梦想,是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兴味盎然的活动,没有功利,没有强加的任务,有的是孩子全身心的放松与参与。也正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喜欢,无形中就提高了孩子参与语言活动的机会。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幼儿在游戏时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更好地去展示自己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注意游戏前的引发
首先要从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开放的、自主的环境,并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幼儿的游戏主要还是依据他们的现实生活,只要有“典型情景”,幼儿就会进入游戏的世界。如看到一只布娃娃,幼儿精神世界的妈妈角色就激活了,特别是女孩儿就会产生佯装成人照顾孩子的愿望;有白大褂和听诊器就自然联想到医生。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图片观察、让幼儿与父母交谈、或者亲身体验成人的工作等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也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于是就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从中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这样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
作为一名好教师,不但是幼儿的老师,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去成为幼儿的朋友、游戏的伙伴。这不仅会使幼儿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亲近,把自己的想法、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告诉老师,更有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性格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本班幼儿的游戏内容,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的大脑皮层处于受刺激、兴奋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心理、语言、形体等各方面首先进入角色,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幼儿吸引进来。游戏是美丽的梦想,是可以让每一个孩子兴味盎然的活动,没有功利,没有强加的任务,有的是孩子全身心的放松与参与。教师游戏化的语言,有可能让更多的孩子懂得交流,愿意合作,乐于说话;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会觉得那是为了学习而游戏,他们会很高兴地认为那是为完成游戏而学习。在这样的思想趋动下,孩子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更是真真切切的。那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不言而喻。不是生硬的说“你怎么不玩的啊……”而使用亲切、自然的话语如“我们一起去参观……”“我跟你一起来……”等言语。
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主要以观察为主,尊重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尊重并认可幼儿的发现,尽可能多的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的以角色的身份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有目的地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以激发幼儿兴趣需要为目的,营造民间游戏氛围
1.创设民间游戏情景,吸引幼儿主动探索
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学习掌握需要一个反反复复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很容易消解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幼儿学会并喜欢上民间游戏,以激励幼儿从游戏的被动参与者尽快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我们尝试创设民间游戏情景,再现民间游戏场面,营造浓厚的民间游戏氛围,让幼儿身临其境,在主动尝试、探索发现中轻松愉快地熟悉民间游戏,在耳濡目染中自然领会并探索民间游戏的新玩法。比如在户外创设民间体育游戏区,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按不同类别划分不同区域,并按区域投放相关材料,以便幼儿随时探索。如轻器械区以皮筋、跳绳、沙包、毽子为主,挑战区投放梅花桩、高桥、爬梯、爬网、平衡木等,同时设置游戏场景和情节;室内创设泥巴屋、剪纸坊、民间社火、戏曲、童谣说唱表演功能室,班级区域则渗透民间小游戏:翻花绳、挑棍、翻四角板等。民间游戏情景的创设,让远离现代教育的民间游戏重新回归幼儿的现实生活,让曾经使孩子们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的游戏形式再现光彩和活力,也让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幼儿园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而更有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幼儿才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民间游戏的真实存在,也能体会到民间游戏的有趣好玩。
2.多元互动,以玩伴的身份将游戏推向深入
民间游戏情景的创设,让幼儿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然而,幼儿对游戏探索的持久性受环境、材料、同伴、引导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环境熟悉了,材料认识了,幼儿的注意力便从“是什么”转移到“还能干什么”,幼儿在“还能干什么”的探索中,往往因游戏经验和游戏能力的不足而浅尝辄止。此时,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有效引导,民间游戏的玩法、规则才能因顺应幼儿的内心需求而不断形成和更新。传统民间游戏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同伴和家长,当下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因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而被限制,孩子们的生活被大量电子玩具和网络游戏所包围,自然减少了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机会。面对现实困境,幼儿园的责任并不在于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游戏,关键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和家长要主动承担起幼儿玩伴的角色,重拾自己童年时快乐游戏的美好时光,带领孩子们在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创新的游戏过程中感受乐趣、获得发展。
建立“同伴互助引领小组”,动员广大家长、教师、社区代表积极参与,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民间游戏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来离园、家园亲子游戏日、参观社区健身游戏等活动,让家长、教师成为幼儿游戏的亲密伙伴,共同参与,适时引导,形成浓厚氛围,共同把民间游戏的开展引向深入。
二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原则,构建民间游戏课程
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要坚持将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与教育理念和目标要求相融合,努力探求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最大化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生活、学习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全面的发展。
1.选择适宜的民间游戏,融入课程
蕴含着特定传统文化并且经历了多年历史检验的民间游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游戏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但有些民间游戏可能带有时代的印记,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还存着一些不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不利于保证幼儿安全的内容。比如体育类游戏“两人抬轿”“斗鸡”“打石头仗”;语言类游戏“拍花花手”“烟洞眼,冒冒烟”中的部分内容等。因此,要选取民间游戏有益于幼儿发展方面的精华、去除落后的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改变和创新民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古法新玩又具有科学性,才可以融入课程。经过筛选、改编的民间游戏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实施中要按照幼儿园的课程目标、五大领域的课程特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整编,融入课程之后才会得到落实。
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儿童的游戏类型,也影响着幼儿的学习方式。即便是同类游戏尽管难易程度不同、目标要求也不同,依然不能让各年龄段的孩子所喜欢。因此,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有侧重点的选择游戏类型和相关内容。我们在全面开展民间游戏的同时,重点在中、大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民间表演游戏”;在小班开展“民间童谣说唱游戏"。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耍旱船”等民间表演游戏,虽然不能按照民间表演的水平要求幼儿,但是这类游戏道具复杂,变化多样,要求表演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表演技能,显然超出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相反,民间童谣说唱游戏篇幅短小、生动有趣、唱词浅显、动作形象,小班幼儿边说边做,非常开心。大量题材新颖、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游戏,加入幼儿园课程之中,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也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实现了幼儿园课程体系对民间游戏的有效接纳和融合。
2.创造性的组织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首先,坚持与一日活动同步实施。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关键在于有效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上要重视民间游戏,要和其他课程一样,在一日活动中同计划、同安排、同落实。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考虑整体性和合理性。既要横向考虑与其他教育内容的衔接和有机融合,又要纵向考虑其自身的层次性,形成具有结构层次的内容系列。目前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大多以主题活动为主,主题网络相对空间容量大,且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容纳更多游戏内容,在主题实施前要深入挖掘主题网络中民间游戏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合点,以便安排更适宜的游戏内容,确保主题的完整性,要按照主题发展的情境脉络构建既体现主题目标又兼顾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而且能够体现自身层次结构的游戏课程。如我们在大班主题“丰收的秋天"中融入“踩草垛”“送粮食”“推小车”等民间体育游戏;在主题“过年了”中安排“抬花轿”“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游戏;在中班主题“我的家乡”中融入“烟洞眼,冒冒烟”“花喜鹊”等民间童谣说唱游戏等。
其次,创新民间游戏的组织形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或个别为主,这两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但是参与人数少,等待时间长。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在同一时段参与游戏,获得发展,需要综合、全面考虑主题活动中各类民间游戏的相互关系及幼儿的学习特点,整合不同类型的游戏内容,综合利用多种组织方式,多层次、多元化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实践中,我们采取“平行班合作游戏”“年龄班互助游戏”和“大集体”“小集体”、小组与个别等多种游戏形式,并注意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形式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互动开展、有效组织,比如以平行班为单位开展的“大集体”活动,这种集体游戏综合语言、音乐、体育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融集体展示、小组探索、个别自由活动于一体,尤其是主题背景下的综合情景游戏好玩有趣,且富有挑战性,深受幼儿喜欢。大型集体游戏活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集体游戏部分、分组游戏部分和自由游戏部分,集体部分统一安排,内容以童谣说唱、音乐游戏为主,分组部分以幼儿自选小组游戏为主,自由游戏部分为自主创新游戏。时间安排上每周1~2次,参与班级为两个班以上,因户外场地大小确定参与班级数量。这种游戏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增加游戏人数,也可以增加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广度,增加游戏时间和活动量,让幼儿充分感受民间游戏的无穷魅力,激发幼儿与更多同伴交流合作、探索创新新游戏的美好愿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以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为根本,创新民间游戏
儿童的游戏精神是一种成长的精神,儿童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与创造的精神,让游戏成为幼儿生命成长和精神生发的动力和源泉。民间游戏相对更加宽松自由,可以给幼儿带来轻松愉悦的体验,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
1.发挥自主性,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人,玩什么游戏,如何来玩都由幼儿自己决定的。民间游戏材料简单,方便易行,不受场地、人数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三三两两,想玩什么,幼儿可以做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提供了可能性。然而,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主,不仅仅是让幼儿拥有游戏的决定权,关键在于还要具备创造性地开展游戏的能力,诸如游戏情节的拓展、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过程的有效开展等。如民间游戏“玩纸球”小组活动中,孩子们选择了玩纸球,当发现纸球拍不起来,当足球踢也没意思时,是丢弃纸球选择其他玩具,还是想办法让游戏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想让孩子不放弃游戏,那么,就需要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和必要条件,帮助幼儿积累相关游戏经验,信任幼儿,支持幼儿,少一些强制和干预,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自主创新,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即便困难再大,孩子也不会选择放弃。在“玩纸球”游戏中,针对幼儿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增添多种辅助材料,同时开放其他游戏场地,鼓励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我们看到,玩纸球游戏发生了很大转机,逐渐由冷清变得热闹起来,由一种玩法变化到多种玩法,游戏的情节和游戏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2.从材料和玩法入手,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
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幼儿成为自由创造的人。首先,创新材料,让游戏散发无穷魔力。游戏材料的多样性、开放性容易引起学前儿童丰富的联想,激发其创造动机。民间游戏来源于日常生活,材料方便取得,生活用品、自然资源经过改造加工都能成为游戏材料,除了常见的传统民间游戏材料外,我们还改造加工了一些其他游戏材料:麻绳、轮胎、草垫、梯架、梅花桩、竹竿、手推车、纸球、高跷、旱船、扁担,以及能够让幼儿开展走、跑、跳、钻爬等游戏情节的障碍设置、辅助材料等,这些材料的投放增强了民间游戏的吸引力,丰富了民间游戏内容,拓展了民间游戏更为宽广的空间和资源,对幼儿积极性的激发和游戏质量的提升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游戏中,除了提供主要材料外,还要准备大量辅助材料,根据游戏活动的进展需要随时调整和增减。
其次,创新玩法,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和能力。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玩法相对单一而且难度较大,对幼儿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如“跳皮筋”“跳绳”“滚铁环”等游戏,这就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原有民间游戏的玩法进行改编和创新,“跳皮筋”伴随着童谣,在近似于舞步的节奏与韵律中展开游戏,远远超过幼儿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此项活动,我们将跳皮筋的玩法改为“踩皮筋”“单双脚跨跳”“钻跳”等幼儿容易掌握的简单动作,同时辅助以幼儿熟悉的歌谣并设置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展开。这样一来,被冷落了的游戏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民间游戏的吸引力就在于玩法的不断变换和新规则的有效生成,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和能力,鼓励自主创新显得更为重要。一根绳子,除了跳绳以外,还能干什么,还有其他玩法吗?要放开手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不断尝试,要提供开放的游戏场地和相关辅助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要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及时捕捉对孩子有意义的民间游戏,提炼新玩法,提升新经验。对绳子的玩法,有的孩子把它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沿着小路走、跑、跨、跳,练习基本动作;有的孩子把它变成一个“池塘”,玩起了“钓鱼”游戏;有的孩子巧用辅助材料,将绳子与纸箱、轮胎、单人跷跷板等辅助物品连结起来,当成各种类型的“小车”,拖着拉着,不亦乐乎!仅一根绳子,幼儿探索出的玩法近十余种,经过自己创新的玩法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民间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不断拓宽民间游戏的渠道和方法,开辟更为广阔、更加丰富的民间游戏空间和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追求自由,创造游戏、创造生活,不断积淀创造未来的经验和能力。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我们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养模式,既体现了儿童游戏的自由意识,又体现了儿童活动的规则意识。这种将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的游戏形式,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三只蝴蝶》、《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三只蝴蝶》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蝴蝶,故事中"蝴蝶飞呀"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体验。《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三只蝴蝶》后,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皮筋等材料制作了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许多花朵,孩子们用多种方法,通过折(蝴蝶)、剪(小草)、涂(花朵、太阳、乌云)、画(小鸟)等方法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扮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花朵及蝴蝶的角色不受限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如:在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容易混淆猫和画眉鸟第一次砍柴是"叮嘱公鸡",第二次砍柴"严厉地叮嘱公鸡",第三次砍柴"非常严厉地叮嘱公鸡"等,在组织幼儿复述时,采用分段讲述,每讲述一段,给幼儿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幼儿对故事内容、情节、印象较为深刻,便于幼儿复述,故事讲完后,把教学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后,他们就会根据图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效果很好。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金色的房子》、《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教师在游戏后应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创作表演的肯定
作品表演游戏也离不开创造,同样一个作品,一个角色,几个孩子,每次游戏的表演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让幼儿顺利由作品表演向创作表演过度。如: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游戏开始是旁白:"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一个扮小羊的幼儿在喝水,一个扮大灰狼的幼儿模仿大灰狼走过来,孩子们在以后游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这里有条小河,河水清清的,我就在这里喝点水吧!"边说边喝起水来,在故事最后一句(旁白),"大灰狼掉到河里淹死了。"幼儿改编成:小动物看见狼掉到河里后,大家拍着手说:"噢……大灰狼淹死了,小羊又可以到河边喝水了"。充分表现了"大灰狼"被淹死后,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由于孩子们对表演游戏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按自己意愿创编了戏剧《龟兔赛跑》、《快乐的圣诞节》。哑剧《小土坑》、《谁对谁错》。舞台剧《好朋友》等……节目。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愿望并愉悦了他人,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随着孩子们知识的丰富、实际经验的积累,孩子们会把熟悉的故事、诗歌、文艺作品和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表演游戏中,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下,孩子们定会创编出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回顾我们所进行的探索研究历程,如果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在这一阶段,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这一阶段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 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幼儿园游戏《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策略探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