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

12-19

幼儿园游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游戏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幼儿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游戏结束时,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著名经济学者于光远先生在一份题词中写过六句话:“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于光远先生针对成人休闲文化说的这六句话,其原则也基本适于幼儿创新教育研究。我的专题研究已半年多,经过各种游戏活动,我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正如前面所说那样,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启发培养幼儿“再次发现”的自主探索、好奇求新的创造意识,以及综合重组、建构知识和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的游戏中要注意:1、首先,耐心倾听孩子提问。例如,孩子会问:“小蜘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粘丝织网?”“眼泪是什么做成的?”“萤火虫会亮,这是为什么?”“信鸽放飞后怎么能回家?”“雷电是怎么回事?”……对于孩子的提问,教师应耐心倾听,有些问题难以回答,不必立即答复,不妨说:“我也不知道,但我们一定会发现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和孩子一起想方设法,寻找答案。这样就能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的动力。2、其次,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大都有“立盼回音”的急性病,一旦发问,就想让孩子立即回答出来,不大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如果成人向孩子发问后,能耐心等候三四秒钟或者数分钟,他们的回答一定会更具体,更有条理性,更有创造性。3、再次,要以指点为主,而不要说教。孩子从游戏中得来的对自然界的印象,比从大人那里或书本教导中得来的对自然界的印象要生动、深刻得多。例如,使孩子懂得为什么饭前要洗手,只要让孩子看看显微镜下的脏手;烧一壶开水,就足以演示水的汽化;盛一碗水,敲一下碗边,碗中的水面的波纹,可比拟声波。类似的简单指点还有很多,这样的游戏比枯燥的说教更能令孩子理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制造船模,观察航行速度与船的关系;种植花木,认识水和阳光对植物的作用;垒砌微型摩天楼,了解建筑设计与稳定性的联系,等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把真游戏还给孩子


“闭上嘴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这是“安吉游戏”对教师的要求。5月16日—5月18日有幸参加了由丽水学院组织的“幼儿园自主游戏培训”专题讲座学习,与会代表聆听了安吉县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程学琴科长和安吉县实验幼儿园章洁园长的专题报告。回想2013年曾跟随“丽水市首届学前教育教研员工作室”的学员们到安吉一起亲临观摩“安吉游戏”,两次的近距离接触,它带给我们这些幼儿园老师许多震撼和思考!

程学琴科长和章洁园长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了安吉县的幼教发展近况和目标、对于《指南》认识、实施方式及收获,分享了大量基层一线的教学视频和实例,让在座的专家和老师们身临其境,深入体验安吉幼儿园游戏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特色,开拓视野。

感悟一:从系列专题讲座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安吉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魅力。她们将本土户外游戏作为非正规性体育活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现有的自然资源制成各类游戏材料,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游戏,形式灵活多样,游戏过程中融合了本土游戏的“趣”,挖掘利用了“户外场地、器械的隐性资源”,对幼儿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悟二:当今,中国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幼儿的游戏活动越来越少,儿童游戏的权利被严重剥夺,存在着“游戏儿童”的现象。随着《指南》的颁布实施,新一轮幼教改革席卷全国,其中“安吉”现象引发的改革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幼儿园的活动形态和课程样式,“安吉游戏”给了孩子充分自主和创造的空间,孩子们玩得是那样酣畅淋漓,在充满野趣的游戏中促进了孩子们的发展,安吉幼儿园被业界誉为“中国的瑞杰欧”。

感悟三:“安吉游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我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玩儿泥巴,正是这些看似随意的游戏,让童年给我们留下了美丽的回忆。在安吉,大自然就是孩子们取之不竭的游戏材料宝库,这些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变身成了床、面包机、自由部落、航海员的瞭望镜……孩子们是快乐的、自由的、每一个游戏都是孩子内心感受的表达、都是孩子童真的反映。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经历着种种考验和挑战,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在一次次尝试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感悟四:安吉幼儿园的老师们,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观察和记录,他们不需要教会孩子如何玩,或者介入孩子之间,只需要站在边上,看着孩子。“安吉游戏”精神倡导——幼儿教师,请管住你的手和嘴,用心、用眼睛去观察孩子。

带给我们的反思: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有安吉的影子,但是还有差距,我们给孩子的限制是不是太多了呢?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老师在孩子游戏中是否太过“忙碌”,是否无形之中打扰了孩子们的游戏?能否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让自由的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真正地游戏


幼儿区域活动:让幼儿真正地游戏

幼儿本应是游戏的主体,然而遗憾的是,不少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却被“教育”得只会机械地听老师讲,只会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做,而不会自由自主地玩游戏,这是我们从幼儿游戏现状调查中发现的很尴尬的现实。

一、幼儿不能真正游戏的常见原因分析

原因一:游戏教学化。目前,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用教学的标准来评价或组织幼儿游戏,选择游戏内容时过多考虑其教育效能而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总想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玩,体现自己头脑中预先计划好的教育目标,以求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把游戏作为了一种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忽略了游戏所具有的愉悦功能。

原因二:幼儿游戏的局限性大。大多数教师怕乱、怕麻烦、怕出事故,宁愿不组织游戏。即使游戏,也是集体游戏多,自由游戏少;智力游戏多,其他游戏少;训练眼目多,动手操作少;教师包办多,幼儿独立完成少。

原因三: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游戏的含义。由于幼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标准理解游戏,并试图导演幼儿的游戏,常常硬塞进与游戏本身难以相容的内容。事实上幼儿已经不是游戏的主体,而成了游戏的“演员”。

二、让幼儿真正游戏的基本策略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是幼儿最易于选取的活动方式。真正的幼儿游戏,应能使其主体性获得充分激发,天性获得充分体现,创造性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健全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

让幼儿真正地游戏,并不是简单地让幼儿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游戏,也不是要父母和老师完全不去过问幼儿的一切,任由幼儿天马行空地去玩。只有做到“三要”,才能让幼儿真正回归到游戏中。

1.游戏环境要自由

游戏环境包括游戏的时间、空间、场地、情景、成员,是游戏始终散发魅力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大自然是幼儿游戏的最佳环境。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缜密地研究。”四季变化的田野,软硬适宜的泥土,乐趣无穷的河沟,隐藏着秘密的小树林,随意堆起的沙堆、土丘,闲置的管道、树桩……都会使孩子们情不自禁、乐此不疲地游戏。无论人类花费多高的代价制作出多么精巧的玩具,建设多么豪华的游乐园,它们都不是幼儿最理想的游戏环境。大自然能给予幼儿最大的恩惠,给予幼儿取之不尽的“恩物”,让幼儿游戏亲近大自然,是顺应儿童天性的,它的淳朴能给幼儿超强的智慧启迪。现代社会中,这种环境需要成人有意识地去寻找,与幼儿共同体会。

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玩伴。相互认同使幼儿形成一种默契,默契是游戏的理想境界。让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自曲选择游戏伙伴,而不需要成人规定谁和谁玩;让幼儿自己设计、构思情节,而非由成人导演、安排;让幼儿尽情发挥想象,而不需要成人添枝加叶。幼儿之间在交往中也许会发生冲突,但他们会经过碰撞达成选择与合作,最终学会理解与尊重,体验公正与互惠,练习沟通与交流。

幼儿游戏需要充足的自由度。老师和父母要求过多、过细是幼儿游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家长担心游戏中的安全,老师怕出“乱子”。幼儿园角色游戏、体育游戏中,老师会设计、确定规则,亲自指挥,只等着幼儿能玩出自己所设想的结果。这样的游戏,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与实质,幼儿仅仅是机械的操作者,压缩了游戏的自由度。幼儿是否参与某一游戏,是否愿意在游戏中担任某一角色,要以自愿为基础,以自发地满足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他们有权利决定游戏的主题、角色分配、内容、情节,而不需要成人的包办、操纵和支配。

2.游戏过程要自主

游戏过程应是幼儿自由探索和选择的过程。在幼儿园经常会发现:①一些幼儿急不可耐地玩完了“教师的游戏”,再去玩“自己的游戏”,原因是:不少教师以课程的标准来理解并开展游戏,幼儿游戏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上课,使幼儿脱离了游戏的过程;②一些幼儿园常规中要求幼儿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碰,似乎那些玩具仅属于幼儿园和老师,幼儿只能心怀羡慕、如饥似渴地观望,而不能尽情操作玩耍。

在游戏内容、主题、材料、形式、伙伴选择上应遵循自主的原则。游戏过程本身带有较强的自娱自乐性,即便是幼儿也知道自己所玩的请客吃饭、做菜煲汤、结婚生子、治病救人是“假装的”,正是这种“假装的”游戏,能使幼儿获得表达自我、体验生活的心理满足。游戏规则的制订应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幼儿游戏中,如果没有幼儿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幼儿自行认定、商议或制定规则,是游戏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能由成人包办。由幼儿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才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游戏规则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游戏的前、中、后,不断地调整游戏规则,使幼儿意识到,不同的规则决定了如何游戏和玩法的多样性,逐步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做幼儿的玩伴,怀着一颗童心,和他们一起游戏。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时,要做的是: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选取恰当的时机,为幼儿提出一些有利于游戏持续发展的设想与建议,以实现长远教育目标,但绝不能主宰孩子的游戏。

3.游戏玩具要自制

现在的很多孩子,喜欢沉溺于电视、电脑游戏中,真正属于孩子的游戏太少,而针对孩子的游戏又多是以“开发智力”为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且所需材料相对昂贵。

自制玩具是游戏中对幼儿十分有益的一个环节,能促进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在快乐中创造,在创造中体现和发挥主体性。作为幼儿教师,不能怀着“等、靠、要”的思想,可通过巧运心智,利用身边俯拾即是的废旧材料自制玩具。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丰富的传统游戏,如抽陀螺、滚铁环、铫格子、掷沙包、抓石子、跳木桩等,经过整理、分类后,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这些传统游戏,不仅所需材料简单易得,而且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强,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易学便行,非常适合孩子的童真天性。

在“三要”过程中,教师和父母不能放弃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责任,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作用。教师可向幼儿征集游戏主题,向幼儿传授人类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游戏技巧和智慧,并适当发挥组织辅导作用。父母可以成为孩子游戏的伙伴,并以此作为了解孩子、增进亲子感情的重要方式。家庭有必要依据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游戏的空间,那是一个不需要成人干预的自主操作的空间,只需要帮助他们养成及时整理、有序摆放的习惯。

让幼儿真正地游戏,就是让幼儿玩他们想玩、喜欢玩的游戏。

把游戏还给孩子——听李老师角色游戏有感


游戏是幼儿快乐而自主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游戏的进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在李老师的角色游戏里,孩子们有着充分的交流机会,她把游戏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说、敢说、爱说、会说。

一、创设说的机会

无论是游戏开头还是结束后的讲评,李老师都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在游戏的开始,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及角色的分配等,都交于幼儿讨论决定,让幼儿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仔细倾听同伴的意见,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游戏后,老师让幼儿说说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趣事和问题,为幼儿自由说话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除此以外,李老师还非常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如当点心店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警察送点心”,教师在讲评时抓住了这个点,让幼儿从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遇到问题多动脑等良好的品质。老师的随机评议,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二、引导幼儿敢说

我们班有个别幼儿内向胆小,不敢在集体面前发言,与小朋友的游戏交往中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面对这些幼儿的情况,作为年轻教师常常会忽略他们,注意不到应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幼儿,和他们进行语言沟通,使他们逐渐产生想说的愿望。而李老师总在角色游戏中为他们提供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请较胆小的幼儿回答,如,请他们介绍今天玩了什么角色,是怎么玩的,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及鼓励。

三、培养幼儿爱说

游戏中要使幼儿爱说,就要让他们有话可说。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李老师很注意开阔孩子的眼界,她组织他们多观察、体验生活,扩大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孩子对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了解,增长人际关系的交往知识,为顺利开展角色游戏奠定基础。同时,李老师在游戏中善于发现,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让他们越来越想说,越来越爱说。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号部”“门诊部”“注射室”“手术室”等;看病时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针应该怎么打,盐水应该怎么挂……当我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放手让幼儿自己玩时,教师们感到十分困惑:我们也想让幼儿自主地玩,不要教,可孩子们的游戏常常让人感觉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难道我们不该引导一下吗?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幼儿游戏真的需要教吗?

教师为什么会常常觉得幼儿的游戏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而需要教呢?我觉得这与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游戏的本质有关系。有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幼儿的游戏就应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否则,教师就会觉得幼儿违反常理,就要去纠正,并教给幼儿“正确的玩法”。然而,游戏到底是什么?众所周知,游戏虽然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是儿童对生活的虚拟反映,或者也可以说是其对生活非常幼稚的认识。比如说医院游戏,人们看病的程序应该是“挂号一门诊一配药一打针”。这是谁的经验?是成人的经验,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挂号看不了病。但是,据调查,幼儿对医院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打针”。所以,孩子玩医院游戏时,绝不会想到扮演病人先去挂号,他们肯定先抢针筒、白大褂,争做医生。那么,当孩子们都成为“医生”百无聊赖时,情况会怎样呢?这时,如果教师放手,幼儿的游戏会出现多种可能。比如,“医生”会自己给自己打针,那么他同时也在体验病人的角色了;两个“医生”会互相给对方打针,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产生了。如果孩子们商量着到娃娃家去邀请爸爸或妈妈来做病人,或者他们去抱个娃娃来做病人,那么游戏情节便自然展开了。这样开展的游戏,显然和教师教给他们要怎么做医生、怎么去看病不一样。在有些教师看来这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孩子们玩得不够好、不够透,但他们是在真正自主地游戏,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不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实现教师的意图。

如此说来,孩子的游戏不必教。首先,如果孩子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那为什么非要他们玩这个游戏呢?其次,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玩”。教师须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孩子对生活的“真”体验。

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设定幼儿应该怎么玩,然后去教,而是用好奇心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孩子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在其中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就像在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会医院看病“应该有的”一般流程,但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分出了医生和护士,他们主动出击去娃娃家找病人,这其中不是发展了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了吗?在游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发产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弃让幼儿得到“应该有的”学习与发展的念头。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放弃“应该是这样”的理念,让孩子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

困惑二:游戏需不需要预设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游戏还需要教师预设吗?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如果游戏不需要预设,那么我该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呢?需要创设医院、娃娃家等区角环境吗?美工区、数学角的活动算不算游戏呢?

教师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据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们混淆了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的期待。其成效也是显性的。

但是,游戏中快乐是目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追求的目标,而是其附加值。为了玩,孩子会努力地尝试把珠子等串起来做成“妈妈”的项链,会为了买“菜”而设法分清1元还是5元钱币,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但又具有不确定性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今天,孩子想到扮演妈妈了,就可能会涉及对人物关系、装饰打扮等方面的学习;明天,如果这个“妈妈”对一辆自行车有了兴致,那么她可能会骑着车到处学习绕障碍而忘了还有个娃娃躺在家里。如果教师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强烈的目标预设,就一定会想着控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期望。比如说,教师创设娃娃家时,如果预设的是让孩子能学会扮演爸爸妈妈,模仿爸爸妈妈买菜烧饭、照顾娃娃,那么对于孩子骑着车到处溜达就一定会不满,认为他偏离了游戏主题,轻者可能会诱导孩子回来继续扮演好爸爸妈妈,重者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不好,没有学会如何做爸爸妈妈,没有坚守岗位等,从而加以批评、指责。同理,在美工区、数学角,如果教师投放了玻璃弹珠后规定孩子只能练习“夹”,那么孩子一旦玩“打弹子”就会被认为是“违反规则”。如此,幼儿只能算是在完成“个别化”或“小组式”的作业,难以感觉到游戏的自由和快乐。

要解决这个困惑,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教师须知,孩子在游戏中从事的活动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学、去做、去尝试的,而不是由教师设定好的。孩子的游戏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预设意图,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你今天玩得真好”的表扬。

笔者认为,在游戏中,教师的重点是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条件。教师要明白创设条件只是为了给予孩子可能发展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创设医院、娃娃家等,不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医生、做爸爸妈妈,而是给予他们模仿、扮演、体验社会角色的机会;教师创设美工区、图书角,也不是为了教会孩子制作一只企鹅或看懂某一本书,而是让他们有动手动脑或养成专心做事习惯的机会。在机会面前,孩子们想如何学习和发展,则应该由他们自主决定。比如,他想在娃娃家扮演爸爸还是扮演狗得由他自己决定,她想在美工区画一只蚂蚁还是折一只鸟也由她自己决定。这期间孩子都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孩子扮演爸爸是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而扮演狗则表达了他对一种动物的认识。孩子无论画蚂蚁还是折鸟都会经历探究的过程。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最重要的是——降低预设期待,允许孩子在游戏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困惑三:教师如何进行指导

幼儿的游戏无需预设、不必教,那么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的游戏、多样的行为、多元的发展,可以怎么做呢?

笔者曾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娃娃家非常投入地游戏,他们一起买菜、烧饭、照顾娃娃。后来,他们想出给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一起去蛋糕店买来生日蛋糕,打算召集很多人为娃娃庆祝生日。正当教师满心欢喜期待游戏出现新的高潮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忽然被桌上的一副飞行棋吸引了,他们放下“蛋糕”开始下起棋来,完全把生日这事抛到了脑后。于是,教师纠结起来:是提醒他们回到游戏中呢,还是让他们尽情下棋?面对这个情景,参与话题讨论的教师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提醒,因为“促进孩子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在这个情境中,继续玩生日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另一派则认为,游戏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所以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进行当下更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下棋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这个话题貌似在讨论教师的指导策略,实际上是在讨论教师在游戏中应承担的角色,或者说是在讨论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儿童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是更让教师喜欢、接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成长.做一些“促进”孩子成长的事是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干预”甚至是隐形的“命令”等都会成为教师的指导策略,这非但没有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令孩子失去游戏的快乐。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指导,而在于教师以怎样的角色进行指导。笔者认为,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和“支持者”而非“指导者”,更利于孩子游戏的开展。因为“合作”和“支持”是从满足孩子游戏愿望,让孩子快乐游戏的层面出发的,而“指导”和“促进”则会让教师不知不觉地对孩子的游戏加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指导转化为“建议”.供幼儿参考,幼儿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比如说,到底要不要继续庆祝生日呢?教师只要提醒“刚才你们不是打算开生日会吗”就可以了。至于到底开还是不开,由孩子自己决定。

所以,把游戏还给孩子最可贵的是——放低姿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把欢乐还给孩子


导读:民间游戏大体分为体育游戏类、益智游戏类、语言娱乐类。体育游戏:如跳房、木头人、打瓦、二人三足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有益于身体发育;益智类游戏:如走棋子、扑克牌、翻绳、挑棒、司令和小兵等,可以让幼儿动手又动脑,开发大脑潜能;语言娱乐类:如拍手游戏、一个鸡蛋皮、炒黄豆等,这些都伴有儿歌,可让幼儿在活动中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进入21世纪,经济迅猛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孩子们只熟悉电动车、芭比娃娃、机器人等玩具,有的小孩甚至整天与电脑为伴,儿童游戏越来越少,传统儿童游戏面临失传,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幼儿教育界专家的重视,也成为一个幼儿园关注的话题。

跳皮筋、贴烧饼、抬轿子、抓籽、石头剪刀布、跳房子、木头人、滚铁环、打大麦……这些曾是伴随着多少代人长大的传统民间游戏!但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玩过这些游戏?

民间游戏是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都可以自己决定。在幼儿园里的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三三俩俩自由组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在家里还可以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玩。

民间游戏大体分为体育游戏类、益智游戏类、语言娱乐类。体育游戏:如跳房、木头人、打瓦、二人三足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有益于身体发育;益智类游戏:如走棋子、扑克牌、翻绳、挑棒、司令和小兵等,可以让幼儿动手又动脑,开发大脑潜能;语言娱乐类:如拍手游戏、一个鸡蛋皮、炒黄豆等,这些都伴有儿歌,可让幼儿在活动中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民间游戏富有浓郁的生活趣味,游戏材料随处可取,如旧布、烟壳、小石子、蚕豆、冰棍棒、贝壳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玩。

民间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质,让他们学会谦让、合作和友谊,促进他们主动性、独立性、社会性、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真正成游的主人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真正成游的主人》,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许多幼儿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往往按自己的意愿选定主题,指定角色,确定游戏规则。这种方法,时常束缚幼儿的手脚,使他们被“定”在一个地方,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合作性、创作性,这与我们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相违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更新观念,在开展角色游戏时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因为从游戏的本质上说游戏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从这儿不难看出,幼儿的自主控制是游戏最内在的本质。幼儿的自主控制包括活动的发起、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维持、(何时发起、结束、和进行多久)、活动范围、(包括场地、材料、和同伴)和活动的进程等。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主题的提出、角色的选择,充分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角色游戏是以幼儿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它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年龄差异,存在“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参与游戏,还有些教师进行语言诱导或命令,但这些方法都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游戏时毫无生气。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由 幼儿提出主题,这并不是说角色游戏不需要计划,教师也不需要备课,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对与幼儿生活关系较大的角色如:百货商店、公共汽车等有较丰富的知识经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订出计划。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大小的基础上满足幼儿的愿望。例如:上过医院看病的幼儿,会提出玩“医院”的游戏;个性外向活泼的幼儿喜欢玩场面大,气氛热烈的游戏如“戏院”;个性内向胆小羞涩的幼儿喜欢玩 “娃娃家”的游戏等等。教师通过平时的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就能从实际出发,在对幼儿角色游戏主题内容的指导中,教师要尊重幼儿提出主题的自由意愿,而不是指定主题内容让幼儿从中进行选择;当幼儿提出一种主题内容时,教师不能轻易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当创设条件让幼儿尽量表达出他的构思或想法。当固执的孩子坚持要玩某种不太适合的游戏时,教师也不妨让幼儿进行尝试。当幼儿提出的主题比较简单或抽象,难以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游戏,教师可以帮助 幼儿充实内容,让这一主题内容丰满起来。如果有些主题目前根本无法开展,也可明确告诉幼儿,让他“保存”起来,同时要求他以后注意观察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内容,不断地使主题从不可行到可以玩起来。

在确定主题的同时,就已确定了角色,因为主题是按幼儿的意愿确定的,那么幼儿就一定喜欢这个角色,因此便不存在角色的分配,按幼儿自己的愿望选择角色即可。当然这里会存在一个矛盾:许多幼儿都想当一个角色怎么办?这个矛盾是在幼儿中产生的,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解决。组织幼儿讨论该怎么办、或者让争执的人谈谈自己为什么想当这个角色,要怎样把这个角色当好、还可以多创设几个岗位、或以招聘的形式、或幼儿猜拳决定,方法很多。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

二、为幼儿创设敢于发挥主体性的环境

一些教师很怕开展角色游戏,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要为幼儿准备许多玩具。其实,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发动幼儿在平时收积一些废旧物品,在卫生、安全的情况下,让幼儿将它们分类收藏,开展游戏时,需要的游戏材料由幼儿自己去废旧物品箱里去找、去替代。还记得我们小时侯玩角色游戏有多么的快乐与满足。那时,根本没有现成的玩具,一个瓶盖就是锅,在地上挖一个洞就是灶,摘几片小草就是菜,一把沙就是米……我们不也玩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吗?如今提供许多现成的玩具,在角色游戏中固然也给幼儿带来乐趣,但每一次都重复着一样的玩具,幼儿不再去思考、创造,渐渐地幼儿在游戏中有些机械地摆弄玩具。我们又如何丰富 幼儿的经验,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同样,游戏空间的设置,作为幼儿教师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空间及废旧物品如:泡末、纸箱等,与幼儿共同设置游戏场地,例如“戏院游戏”,幼儿找来又宽又厚的积木,拼在一起成为舞台,找来由薄到厚的积木,摆成几排贴上

纸,写上号数成为观众席,用一个纸箱坳进底部的纸皮成为售票的窗口,玩这个游戏的幼儿一个个干劲十足。对于大积木有的用推的办法、有的俩人抬、有的找老师帮忙……极大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发展主动性。

三、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自由想象、大胆模仿,培养创新意识。

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具有人所共有的特性。一旦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由的需要。他会努力去寻找一种由自己来控制事物发展的感觉,会去做平时想做而一直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以达到自由王国的境界。对于幼儿来讲,他们不需要为生存而去工作,也尚未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去,因此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满足追求自由的愿望与需求,幼儿自身不断增长的愿望与能力同这一现状是矛盾着、冲突着的。为了缓和、调节这种矛盾并尽力消除由此产生的紧张与不安,幼儿迫切需要投入到游戏中去,以找到一种自主控制的感觉,达到消除紧张和自我保护的目的。因此,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进行思考来开展游戏,教师则在幼儿游戏的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根据幼儿活动时的具体反映及时予以调整和启发,常以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幼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举动。

四、幼儿参与游戏评价,把游戏评价的权利交给幼儿。

游戏评价的形式很多,幼儿园多以 教师评价为主。中、大班可让幼儿参与评价,让他们谈谈游戏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或不愉快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此时,教师应肯定、依循幼儿的评价内容,选取幼儿提及的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幼儿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强化体现于游戏中的良好品行诱导幼儿分析其间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设法解决。在评价过程中即要看清自己和同伴的优点又要发现自己的不足,自我评价的培养有益于增长幼儿的自信心。另外,中、大班的幼儿由于思维、口语的发展,以及经验的丰富,完全有能力参与游戏的评价。

《规程》里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玩具的收拾、场地的整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途径,这一点各幼儿园都做得很好。在此,我不作详细阐述。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建设的主力,对于做一个有益于21世纪建设的人所需具备的素质,均应在幼儿时期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游戏的全过程中要真正把幼儿当作游戏的主人。我们要切实贯彻、实施《规程》的精神:“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

还给孩子自由的蓝天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更有人预言,在即将面临的对世纪,人类将会有更大突破,会有更多,更深的发明创造。面对如此的挑战,人们不仅会问: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少?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那么对现行的教育又应如何去评价呢?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反映在教学工作中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极大地限制或压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得一些有才华人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难以脱颖而出。以下是两个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资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见老师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担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范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例2:

在一次年终考核幼儿素质时,老师担心班上有几位调皮捣蛋的幼儿会在考核时不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故意捣蛋。结果在抽查时,这些令老师无比头痛的孩子表现出乎意料,回答的头头是道,使考核组的老师又饶有兴趣地对他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整个考核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老师的担心已显的多余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每个幼儿老师的沉思:无论是家长和老师,一般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动、顽皮的幼儿作为坏儿童的标准去衡量。故此他们的思维便成为定势:把奖励表扬的机会都给了听话、服从老师的幼儿;而把各种约束和措施落在那些试图独立,并坚持自己见解、调皮好动的幼儿身上。倘若一味地用这种思维定势去教育孩子,那么“创造教育”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又怎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

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识。

1、心理学家认为:三----六岁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神秘。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萌发,想弄懂一切问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幼儿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音乐欣赏过后,给幼儿留几个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幼儿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2、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创新意识萌芽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取决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教师的鼓励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多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操作实验活动例如:认识物体的浮沉,在活动一开始,就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在水中玩,看什么东西会浮上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从而激发幼儿从事活动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再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浮的东西沉下去,沉的东西浮上来,进一步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必要时,教师再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幼儿因获得成功而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无意识,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作为成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如:压制提问“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等,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已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事物有好奇心(2)求知欲强(3)有丰富的想象力(4)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氛围,激活幼儿创新思维

1、在游戏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于是,我们试着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方面让幼儿体验快乐,让“快乐之花”在小朋友心中开放,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甜蜜,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1、为此,我们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为使幼儿获得更直接、更具体的游戏素材,我们加大了教育的信息量,把教育空间延伸到公园,商场,闹市区等,及时把幼儿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欣赏平行班幼儿的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技能提高了,建构思路拓宽了,建构时能心中有物,物有所指,为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激发想象的环境,提供小组活动的机会,正面强化幼儿的创新举动,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参与上,注重训练幼儿的迁移、转换能力,使幼儿产生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从而有了革新和创造。

2、在平时有些孩子喜爱动手剪贴,在秋天拾落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引导幼儿用落叶变成各种形态,孩子会用树叶联想,剪贴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他们也会把这些树叶变成小动物形态联想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当然,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牛顿一样,在与树叶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最终看到有趣的变化,这就是孩子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牛顿式的创新智慧,长大形成习惯,一旦事物之间通过联想而挂起钩来,一种创意在联想中产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三)积极参与,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1、孩子的创新却比成年人甚至科学家的创新更加可贵,正如蚂蚁负重与人的负重相比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经常实践创新,而成年人却偶尔为之。这充分表明,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弱,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努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2、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这双“发现”的眼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亿万人都看到了,但都熟视无睹。唯有牛顿发现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是否曾如此教导我们的孩子去注意去发现?尝试教育让孩子“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目的之一是让幼儿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加尝试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幼儿练习爬的体育活动,使用尝试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为幼儿创设了平地、斜坡,山洞等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的第一个发现是:幼儿通过随意地在平地上练习爬,发现爬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在彩布盖下来回快速的爬以及在各种障碍物上爬,发现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爬,这样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尝试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能为幼儿创设好探索的环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重视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因此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尝试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事实上,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善于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创新”。

3、我们知道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的目的。例如:“运沙”活动,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用桶运的方法后,鼓励幼儿通过实践得到更多的方法:用袋装、用盒装、用杯子装入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提出远距离运沙可用车运载等方法,这已远远超越了“运沙”这一活动简单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

4、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幼儿都是创造之人。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注重幼儿的再创造,让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活动来展示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快乐,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教师要积极提供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这一“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幼儿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真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在教室墙壁的一处设置“创作园地”,这样可激发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活动室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要尽可能以孩子的作品为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作用。

(四)开拓视野,捕捉创新火花。

1、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也无从发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室内,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教师们可运用组合法,培养孩子创新。如运用“可乐”瓶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多种造型,创造出一种新事物。同样是一套积木,教师要求幼儿每次组合新的不同建筑。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创造出新的“产品”的乐趣。

3、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提供给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幼儿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开发幼儿创新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为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家园小制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如有一名幼儿与教师一起合作,利用吃剩下的薯片罐和橡皮筋,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橡皮筋动力旋转飞机”。这件既可以玩又具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小制作,充分展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可否认,当今的幼教事业地位与日俱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在创新中游戏”的教育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还应倡导合作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让不同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幼儿在一起学习是很好的,会形成一种团体创新动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让幼儿真正成为区角活动的主人


区角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而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个别化地指导孩子,使因材施教变为可能,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然而幼儿参与区角活动,是否是这种理想的状态呢?实际上,许多的区角活动仍然是由老师隐性地控制着幼儿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幼儿的自由度是很有限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主选择的高控制性

星期一一大早,丁丁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门口,找到了他的游戏卡,把卡插到建构区。今天,他还想搭一座房子,他觉得他搭的房子很高、很大,自己很能干。可是,刚玩了一会儿,老师走过来说:“丁丁,你今天还是玩这个吗?肯德基的游戏也很好玩呀。”在老师的权威干预下,丁丁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建构区。

许多老师喜欢采用插卡的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角,看是自主选择,其实幼儿的选择还是会受到老师的高度控制。老师非常关注孩子们的选择,适时地加以“指点”,希望他们能参加所有区角的活动,发展多方面的技能。在他们看来,区角是幼儿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忽视了幼儿活动的意愿和兴趣。

2.活动方式的高控性

在建构区中,孩子们正在玩导弹插塑,有的插飞机,有的插宝剑……天天无意中把一个插塑套到了手指上,刚刚好,手指好像变长了,很好玩,他把五个手指分别套上了不同颜色的插塑,五个手指好像都变长了。他把手一伸一屈地展示给周围的小朋友看,小朋友们纷纷效仿。老师走过来说:“小朋友们,导弹插塑还可以插什么呢?”……

在老师的眼里,插塑就是孩子们用来插的,这种孩子们的新花样只是一种瞎玩,不是老师规定的玩法,是应该被制止的。

3.活动内容的高控性

这个星期,开始进入秋天的主题,老师已经和孩子们收集了一些树叶,孩子们看到隔壁班的小朋友做的树叶拓印画很漂亮,非常想试一试,就跟老师说:“老师,让我们也玩玩吧。”老师想,这些树叶颜色、形状都不一样,正好这个星期学习分类和记录数量,把它们放到数学区里,可以让孩子们练一练。于是老师对孩子们说:“这次我们先玩根据特征分类并记录数量,下个星期我们再玩树叶拓印。”孩子们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虽然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准备了材料,但是玩什么还是老师说了算,老师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她们认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学科领域的教学目标,区角活动成了教学活动的延续。

4.活动材料的高结构性

在小班巧手区中,老师投放了剪好了的糖果纸,已搓好的橡皮泥糖块。孩子们直接把橡皮泥放到糖果纸中,两头一拧,一颗糖果就包好了,一会儿工夫,孩子们就完成了工作,没事可干。

这个区角提供的是“高结构”材料——剪好的糖纸,已搓好的橡皮泥糖块,这种定型的结构和操作程序,使幼儿的随意想象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往往无法满足幼儿自由探索的需求。

以上种种,都是幼儿的自由度受到限制的表现。新《纲要》指出:“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这里的自由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个体需要选择环境,以个体特有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怎样才能让幼儿真正成为区角活动的主人?我觉得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引导”和“干预”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从中可以看出,老师所做的并不是改变孩子们的决定,而是要从孩子们的决定中发现和找到教育的契机,这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任何一个活动都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只要引导得当,任何一项活动,都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在建构区活动的孩子,老师为他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样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的发展;孩子们玩了树叶拓印后,可以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每种形状的叶子用了几次做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分类和记录数量的技能同样可以得到发展。相信这样“顺水推舟”式的引导会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2.恰当处理“预设”和“实际”

作为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材料的提供对幼儿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通过材料物化出来。在材料的准备和投放上,可能老师想到了10种玩法,但孩子们的潜力不可估量,他们可能会想到第11种、12种,甚至更多。正如上面的案例,孩子在玩导弹插塑时把插塑变成了指套,每个手指上都套了不同的颜色,谁又能说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没有价值呢?

在“预设”和“实际”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纲要》要求:教师要站在幼儿的高度,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观察幼儿,“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应该摒弃以单纯的预设标准评判和指导幼儿的活动,应以观察到的实际状态作为调整指导的依据。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处理好“预设”和“实际”的关系,在活动中要及时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自主性,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活动,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设活动的内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3.注重投放材料的“低结构性”

一般来说,高结构性的材料指向的操作程序更为明确,但它往往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和创意。而低结构性的材料是一些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可以干变万化地摆弄材料,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当作游戏中的替代品,或者当作操作的工具,这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推进幼儿的自主建构。

如上所述的“包糖果”活动,如果老师只为孩子们提供没剪好的糖果纸和橡皮泥,请小朋友将糖果纸一张一张剪下来,让孩子们学习分泥、搓圆或者做其他形状的糖块,再用糖纸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把糖块包好,对孩子的发展将会更有意义。

虽然在区角环境中孩子们可能不按老师期望的方式活动,但只有让幼儿真正成为区角活动的主人,伴随着他们的才是愉悦、兴趣,才能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才是最有价值的。

手指游戏:幼儿园游戏


1)《五指歌》

你拍一,我拍一,(双手相拍,与对面幼儿交*击手)

食指一人按门铃。(伸出食指做按门铃状)

你拍二,我拍二,(同一的动作)

食指中指剪窗花。(伸出食指中指做剪刀状)

你拍三,我拍三,(同一的动作)

大中食指握笔杆。(伸出右手做写字状)

你拍四,我拍四,(同一的动作)

兄弟一起来干事。(伸出右手做拎篮子状)

你拍五,我拍五,(同一的动作)

大家一起来跳舞。(双手相拍,手腕转动做新疆舞状

2)会变的小手

我有一双小小手, (伸出两只小手拍两下)

变成星星闪呀闪,(手握拳头打开合上两下)

变成风车转呀转。(手指相交在一起手腕转动从左移到右)

变成蝴蝶飞呀飞,(大拇指重叠四指并拢手背向前做蝴蝶翅膀弯曲两下)

3)我有十个手指头,(双手手背向前伸开转向手心向前)

变成小鼓咚咚咚。(伸出食指上下敲击其余手指弯曲)

变成小鸡叽叽叽。(食指拇指相碰呈三角形做小鸡啄米状)

变成小狗汪汪汪,(双手大拇指放在太阳穴其他四指并拢竖起)

我有一双小小手,(伸出两只小手拍两下)

又灵巧来又能干,(左右手轮流伸出大拇指)

我有十个手指头,(双手手背向前伸开转向手心向前)

相亲相爱不分手。(双手合十相交握拳)

相信《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