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12-19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进行了巧妙的设置。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游戏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还可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

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还可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通过实际的工作实践及各种途径的学习,我对游戏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初步研究了相应的对策。

一、投放什么样的游戏材料,才会让幼儿感兴趣。

幼儿在游戏区活动时,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幼儿对老师投放的游戏材料并不感兴趣。此时,我们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但通常教师投放的游戏材料是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才能进行游戏,而如果是玩具,幼儿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幼儿能体会到成功感,所以爱玩,因此,教师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有游戏性。把握了投放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投放材料,就能使幼儿爱玩。

二、如果幼儿出现偏区,教师又要怎样对幼儿进行指导呢?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活动区活动,而对别的区却没有兴趣,但是我们却又不能强迫幼儿一定要离开那个区,或是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此刻,我们最好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要了解这个区域为什么那么吸引幼儿,多数情况是对其它区不了解,可这个区没有吸引他的材料。

2、采取一些措施,改善这种情况。如:让幼儿讲一讲今天你在哪个区活动了,高不高兴,为什么?等等来吸引其他幼儿来这个区活动。

例如:有几名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益智区等不感兴趣,后来我采取表扬美工区、益智区幼儿的方法,来吸引他们注意,并在这两个投放更多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过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两个区游戏了。m.yJS21.cOm

三、什么时候投放辅助的材料最适宜。

有时在区角里投放的材料,还需要辅助材料,投得早了就会干扰幼儿游戏,晚了又会阻碍游戏的发展。

我认为,美工区、益智区要根据幼儿阶段发展目标和已投放材料的需要,随时投放、调整,而娃娃家、建构区可根据幼儿游戏主要发展的状况和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需要来投放。

我相信,只要教师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不断地研究教育方法,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读“游戏与教学优化结合”的启示


最近,在阅读“游戏与教学优化结合”一书中,使我领悟到了其优化结合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大多赞成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主张以游戏为载体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尽管历史上许多人给游戏下明确定义的尝试都没有被完全认同,但是,人们对游戏基本特征的看法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它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不是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去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这些基本特征的语言、计算、音乐、美术、身体运动等活动,从本质上讲,都是游戏。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集体教育机构,在幼儿园整个教育中没有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学习语言、数概念、音乐、美术、身体运动、科学知识等的活动都是教学活动,它是游戏等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幼儿园的教学和游戏都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呢?要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首先必须在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的性质及其价值的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如若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幼儿游戏就会成为“游戏幼儿”,教学活动也会由于搞形式化的一套而变得低效或无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作用具有互补性,这两者的优化结合能使整个的幼儿教育变得完善,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的或者“灌输式”的教育。

组织角色游戏过程的点滴体会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一种,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也可以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还可以宣泄一些消极的情感;并能满足孩子控制环境的欲望;还可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进认知的发展。通过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指导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游戏开展前要先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开拓眼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比如,要开展“医院”这个游戏主题,首先就应该先让孩子了解医院一些部门的名称及其职能和分工等等。在心中有数了,才能分配角色,并扮演好角色,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

要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有很多的途径:可以用“参观、散游、看电视和VCD或请相关职业的家长来讲授等等……生活经验丰富了,自然就引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了。

二\在游戏开展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意愿

从主题的选择到角色的确定,都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游戏是自发自愿的,从中也反映了幼儿的生活认识和锻炼了幼儿的组织处理能力。教师要更多给予引导,提供多样化的玩具材料供幼儿选择,允许幼儿扮演各种角色,但要提醒其有始有终。

三、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并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游戏中表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我班有个能力较强的幼儿,总是喜欢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分配别人做事,组织能力不错,主意也很多。但是他讲话不够和气,态度过于高傲,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针对他的情况,我先是表扬肯定了他的优点,接着再用游戏的口吻说:“哇,你这个超市经理可真能干,生意真好!要是你对客人和你的部下更客气一点,讲话更轻一点,能用上礼貌用语,大家一定更喜欢你了,那你的生意肯定会更好了!”经过提醒,我发现他的态度改善了很多,语气也客气多了,他的笑容也很快感染了一起游戏的其他孩子,所以整个游戏的氛围更浓了。

还要根据游戏的开展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参与到游戏中要根据不同的游戏情况而定,一般是当游戏过程出现困难或不顺利的时候,及时参与到游戏中,促进情节的发展。如:在开展“麦当劳”主题的游戏时,出现了“服务员”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食品。直接用手拿,并掉到地上还捡起来给“客人”等情况后,我就以“卫生检察员”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引导“服务员”改正自己的做法,让游戏更顺利进行。

四\在游戏结束时,应与幼儿共同来评价本次游戏的开展情况

游戏评价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如:角色的扮演,主题的选择,游戏材料的使用和爱护情况,角色语言的使用等,都是评价的内容。

评价时,可以采用小组互评、个人自评或老师对典型例子适当评价等等。但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充分给孩子说的机会,评价的内容要有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以上几点看法,是我自己在组织角色游戏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其中也有一些需要更好改进的地方,希望在以后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中能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关注游戏过程,把握介入时机


导读:既然区域活动是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操作,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否可以彻底放手了吗?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理解,因为无论从教师的职责,还是幼儿活动发展的实际需要上讲,教师都无法摆脱自己教育指导的义务和责任。

《纲要》提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性和自信性……”。而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和步调进行活动,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以主动、充分的发展。

既然区域活动是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操作,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否可以彻底放手了吗?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理解,因为无论从教师的职责,还是幼儿活动发展的实际需要上讲,教师都无法摆脱自己教育指导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感觉,教师过多限制或放弃指导,都不利于幼儿个性健康良好的发展,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什么时候教,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要懂得运用技术手段帮助幼儿同化知识,懂得必要时作出支持,由此可见,教师应如何与幼儿发生互动,应采取何种策略,无疑将影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

一、尊重幼儿想法,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园设置区域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能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经过这一历程,促成其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这是区域活动设置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因此,在指导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任何自主活动的想法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和知识经验,相信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内在理性,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展现,对幼儿的愿望和努力要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材料“回行针”,目的是为了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及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把材料直接投放到了区角,希望幼儿能自己动手探索出方法。可是一周后发现幼儿对此并不感兴趣,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并没有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幼儿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观察了解到幼儿在操作时只是觉得材料很好看,摆弄时也是无意识、无目的。于是我有意识地在展板上穿了二串回形针,幼儿发现这个东西原来可以穿成项链,一下来了许多的幼儿进行操作。在这个活动中以情景暗示的方式支持幼儿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内部动力,从而主动、自愿的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既尊重了幼儿的想法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后来的活动中,很多幼儿都发现了其他玩法,我都在赞扬的同时,激发他再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串回形针。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从不感兴趣到乐此不疲,教师费了一番心思,为幼儿操作的成果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积极协助,通过提出问题,支持幼儿探索出许多串回形针的方法。

二、捕捉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独立创造

在区域活动中要想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有目的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谈话、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

1、及时利用幼儿突发事件。

一次,在泥工组在进行活动,轩轩突然把大米和黄豆等材料撒了一地时,孩子们都跑来向我告状,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我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教育时机,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轩轩的身上,如何把幼儿的思路引导到解决“地上”的问题?于是我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有的幼儿提议大家一起捡,虽然这个方法并不好但有许多孩子都支持,只有让他们试试才能体会。于是我和孩子一起蹲下来捡大米,一会有的孩子喊“捡的累死了,还有这么多”,这时,我有意识的让孩子们休息一会儿,一起商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孩子想到了使用工具,最后教师和幼儿共同打扫了教室,并在结束后讨论中,生成了一个“清洁角”,根据幼儿的要求摆放了抹布、扫帚、小盆等物品。虽然解决问题花了较长的时间,教室打扫地也不干净,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促使了活动的延伸。

2、及时捕捉幼儿奇特想法。

有时幼儿的一个小小的想法会产生意外的效果。可往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做个有心人,能抓住闪光点,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那么幼儿的能力会得到很快的提升。

3、及时关注幼儿热门话题。

当“神六”上天时,幼儿间所关注的话题就围绕如此了。有的讲述着神六的壮观,有的讲述着神六英雄的事迹,于是我提议,一起收集神六资料布置“新闻栏”。于是孩子们带来了报纸上的简报,贴的墙上满满的,还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制作了壮观的神六。顿时“新闻区”沸腾了,孩子们都对卫星发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英雄们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个个都争当宇航员。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提议,确让孩子对科技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够等多方面都有了锻炼。

所以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活动线索,捕捉教育契机,促使活动的延伸,并生成出新的活动内容,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

三、真诚平等对待、促进幼儿共同成长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所以,个别化教育是区域活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区域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幼儿,他们对区域活动中某些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拒绝参与。对待这样的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的活动给予积极的应答和支持,采用多种方式给他们以关爱和指导,使他们和其他幼儿一样都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我班有位小朋友,他个性很强,很有主见不愿意参加区域活动,虽然时有活动动机,但并不十分稳定,容易受干扰而发生动摇,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既不和其他幼儿游戏,也不去参加其他的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是以朋友的身份带领他游戏,逐渐消除他的抵触心理。然后再对他进行个别教育,教他一些游戏技能,以一种信任、支持的态度感染他,使他感到安全、自在,在情绪上稳定了,从而逐步对活动感兴趣,愿意主动地参加活动,达到了共同成长的目的。

总之,在整个区域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或者是伙伴,并不是在区域内指手画脚,三令五申的命令者。我们通过活动让幼儿自己做主人,自己设计管理自己的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的环境幼儿玩的开心、学得轻松,没有任何压力,无论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教师能这样轻松指导何乐而不为呢?

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评价过程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把新知识和已知内容的匹配起来,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除了做一个仔细的观察者外,有效的评价才是促进幼儿愉快游戏的关键。因为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去拓宽和加深他们对幼儿的理解,同幼儿形成更强烈的更有意义的伙伴关系、以及有效地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能力的提高。而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评价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同教育目标和活动之间的融合,使评价成为了一种模式、教师判断幼儿好坏的定论。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评价手段呢?如何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评价,评价的过程该有哪些部分组成?

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和领会,评价是观察、记录和说明幼儿做了些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做的一个过程,它是有关幼儿的各方面教育决策的基础,评价和课程改革教育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得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尝试研究,我们觉得一个真正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幼儿发展评估量表、幼儿观察记录、幼儿评价资料袋三部分。这些部分在资料收集的方法和所得出的结果或信息的类型上都是不同的。

一、幼儿发展评估量表

幼儿发展评估量表能表现出幼儿是沿着连续的阶段发展的,而且运用的是把教师的观察和有限的幼儿发展阶段方面的测验结果结合起来的方式。它包括课程中的、有关幼儿某一领域发展内容的量表。我们在活动区游戏中专门针对打扮幼儿制定了一份评估表,以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和评价

在实施评估量表前没,教师要熟悉这些重要内容和标准,把量表用到低于幼儿年龄阶段上,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继续进行,并且在高于他们生理年龄的那一个年龄阶段结束。当然,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准备好必须的材料或游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估量表中,观察部分是相互衔接的,教师在这个地方记录非结构性的观察评价中看到的幼儿能力的表现、去记录幼儿在某一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对他们的评价,同时记录幼儿正在发展中的内容也按是非常重要的。

以科学活动为例特制定的幼儿科学游戏活动评估量表

要素

等级标准

评定等级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

能初步综合运用视、触、听、嗅等感官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能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三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教师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二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教师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一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观察力

目的性、顺序性、精确性、完整性、稳定性明确

初步具有上述四项

教师指导下,初步具有上述二项

教师指导下,初步具有上述一项

解决问题的

能力

1、能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2、在教师指导下想办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3、解决的方法多数合理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上述要求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二项要求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一项要求

好奇心与求知欲

1、能对有兴趣的事物或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表现出视、摸、听、问等探究反映2、有刨根问底的表现3、获得问题的答案时有愉快的表现。

基本达到上述要求,但有不足之处

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下,有上述反映,但表现不明显

对有兴趣的新事物表现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树叶中的亲子游戏


秋天来了,色彩斑斓的树叶一片片随风飘落下来,飞扬的树叶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他们会追逐树叶或捡些落叶当玩具玩耍。这一亲近自然的时刻正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双休日,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玩些什么有意义的游戏呢?

游戏一:落叶的秘密

家长可以利用晚饭后的散步时间或双休日,带孩子在小区里看树叶飘落、观察地上的落叶等。在与孩子一起观察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思考:为什么地上会有那么多的树叶呢?这些树叶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与季节联系起来,此时,家长就可以将落叶与季节之间的关系告诉孩子,丰富孩子这一方面的知识。同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树叶飘飘”的游戏,感受树叶飘落的美感。

游戏二:树叶像什么

和孩子一起收集不同的树叶,在收集树叶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启发孩子仔细观察树叶的形状,请他说一说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大胆地想一想树叶像什么(如杨柳树的树叶是细细长长的,像小白兔的耳朵;梧桐树的树叶是大大的,像我们自己的小手掌;银杏树的叶子很独特,像把小扇子等等)。

游戏三:制作树叶标本

和孩子收集形状与颜色各异的树叶,先将捡来的各种各样的树叶一片片夹在书里压平,然后找一些简易相册将树叶小心地摆放到相册里,一本制作简易、观赏方便的的树叶标本就做成了。家长还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和孩子一起给每一种树叶标本贴上标签,写上名称,以便孩子今后拿出来观察欣赏。

游戏四:美丽的树叶画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用一起收集的各种树叶,制作漂亮的树叶剪贴画,也可以先想好剪贴画的主题,再根据需要收集树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剪刀、双面胶和彩笔等材料,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动手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树叶剪贴画,在孩子碰到困难时,家长可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辅助,帮助孩子一起完成树叶画。这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

关于小班幼儿在科探区中探索过程的个案研究


小班幼儿刚进园不久,科学探究的知识点不宜太多,同时他们的观察探究还受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中要给足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动幼儿表达与交流。科学活动的内容就要取材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内容上,这些内容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考虑到的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再有目的地组织备类活动引导提炼,让幼儿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去大胆地求证事物的发生与后果。他们在观察感知、操作尝试中去了解,开阔了眼界,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等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下面我来说说我班幼儿在科学游戏中出现的一些案例:

分析与整合,科学探索活动的纂本指导策略

案例:区域游戏的时间到了,幼儿们纷纷走向自己喜欢的区域去玩,只见凡凡和燕子拿着我们制作的传声筒在那边玩。凡凡和燕子玩得很开心,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在玩着。这时候引起了嘉嘉和乐乐的兴趣,他们也走过去拿起传声筒玩了起来,可是不管他们怎么说,都听不见对方的声音。两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燕子发现了他们在那边拿着传声筒不玩.于是走过去对他们说:“嘉嘉,你们怎么不玩呢?这个传话筒可好玩了,就像在打电话。”嘉嘉委屈地说:“乐乐说话,我听不见,我说话,乐乐也听不见。”燕子说:“我们这个听得见,是不是被你们弄坏了。”于是四个人都在那边检查,看看传声筒是不是坏了。这时候嘉嘉发现了什么,叫了起来:“你们看,我们传声筒的线不一样。”他们的眼光被嘉嘉的声音吸引了过去,是不是这个线的不同呢?这时候,幼儿们看到我正看着他们,他们走过来说:“老师,我的这个传声筒不好玩。”凡凡说:“我们的好玩,他们的不好玩。”“那你们发现这两个传声筒有什么不一样吗?”我蹲下来说。乐乐说:“他们的线不一样。”我开心地说:“对了,就是因为线不一样,这个传声筒只有用棉线才可以听见声音,其他的都听不见哦,你们去试试其他的,看看是不是这样。”幼儿们听完就跑到传声筒的“家”在那里看着,并时不时得拿出传声筒试试。他们都开心地点点头,并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分析:在“做中学”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探索活动中,“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要求。幼儿通过探究操作材料和实验后,都有了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这时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与同伴、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与困惑。在讨论中幼儿们可以从同伴那儿得到许多的信息、新经验,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都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认识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这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更有助于将幼儿的发现引向深入。本案例中,我提供各种不同材料的线,让幼儿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来发现不同,并在其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支持与引领,科学探索活动的顺应指导策略

案例:“大家快来钓鱼呀!”蓉蓉叫起来。这时大家都围在我刚刚放到科学区的钓鱼池。“这个玩具真好玩,可以一边唱歌,一边钓鱼。”“你看,它还可以转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我喜欢玩。”“我也喜欢玩。”看到幼儿们都这么感兴趣,我有些担心他们会不会抢起来,因为只有四个钓鱼竿。蕊蕊的一句话,让我打消了这个想法,“只可以四个人玩,你们先玩吧,我下次再玩。”这时就有不少幼儿也开始谦让起来.最后只留下四个幼儿在那边玩。不一会儿,“哎呦,鱼坏了。”我走进一看,原来熙熙不小心把鱼的嘴巴弄掉了。我本想帮忙,琪琪说:“我来,我会修。”只见他拿着掉下来的嘴巴往上面装,不一会儿就好了,大家都为他鼓掌。熙熙小声地说:“鱼的牙齿在外面了。”仔细一看,原来被琪琪装反了。这时候,大家都想自己尝试装,“我来。”“我来。”“让熙熙自己来好不好?”我在一旁提醒到。“好的,好的。”熙熙一开始有些胆怯,在其他幼儿的鼓励下拿起鱼嘴巴,认真地研究起来。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有些教师认为幼儿理解能力差,于是就采取一味迁就的办法,将有的知识“细细嚼碎”后“喂”给幼儿。殊不知越是这样,他们就越不肯动脑筋,越觉得没兴趣,就越不会主动地参与活动。本案例中,教师让幼儿能自己来调节,自己来说一些简单的规则,大胆动手进行操作尝试,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这次活动的效果来看,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阻止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是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和生长点,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支持。

质疑与点拨,科学探索活动的推动指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鼓励他们探索,给他们创造一个发现的机会,促使他们有所反应,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案例:区域时间到了,看到不少的幼儿在玩陀螺转转转这个游戏。本想过去提醒他们这个陀螺的不同之处,可是当我走进一看的时候,幼儿们正在比赛看哪个陀螺转得快。“哦,我们赢了。”烯烯叫起来。“不行我们再比比。”洋洋不服气地说。可是不管洋洋多努力,还是没有烯烯转得快,转得时间长。洋洋不开心地坐在那里,看到洋洋不开心,我对洋洋说:“看看这个陀螺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他听到我的回答.忽然眼睛一亮,好像发现了什么“我们再来。”只见他将手上的陀螺放回“家”.重新拿了一个。这时候,洋洋就比烯烯快了一点。洋洋兴奋地说:“刚才我的陀螺不好转,你看他们不一样。”于是幼儿们就发现,一个陀螺是用棉签做的,还有一个是用棒子做的。洋洋的一句不一样,又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这时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陀螺的形状不一样”“陀螺上面的花纹不一样”……于是我们继续比着,看看不一样的陀螺转起来的样子。

分析: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他们在观察感知、操作尝试中去了解,开阔了眼界,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等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本案例中,教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们陀螺的不同之处,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不同维度的陀螺转起来的不同,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游戏的快乐。由于幼儿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度帮助,就很可能会对探索失去兴趣。当幼儿的观察陷入僵局时,我为幼儿的观察探索铺路,“看看这个陀螺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一句看似无意的点拨话语为幼儿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动策略”,如暗示、鼓励、反问、建议或类比等具有启发性的策略,培养幼儿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做到既不替代幼儿的思考,又能善于在关键时刻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使探索层层推进,使探索达到理想效果。

猜想与验证,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指导策略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猜想与验证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尽量为幼儿设置适宜的问题情景,鼓励幼儿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与同伴互相质疑,并在操作活动中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或独立进行,或与同伴合作,不断用观察到的新现象强化、丰富和调整原有认识,逐渐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

案例:组织“彩色的面团”活动时,当幼儿看到教师事先做好的彩色面团时,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亲手做做彩色的面团,却因为榨汁机在其他班,需要等待一会儿。这时妞妞说:“老师,我有办法可以将蔬菜变成蔬菜汁。”妞妞的这句引起了幼儿们的兴趣,于是一次科学探索活动又开始了。

首先,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蔬菜变成蔬菜汁”,我让幼儿们充分猜想并发表白己的想法。幼儿们的办法可多了:“用东西敲”“拿筷子在水里搅拌”“把蔬菜放在水里煮”等。我用绘画的形式把幼儿们猜想的办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实验。

当蔬菜变成蔬菜汁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哪种方法可以将蔬菜更快的变成蔬菜汁?幼儿们通过交流、探索,反复实验,得到了没有通过榨汁机将蔬菜变成蔬菜汁更快的方法。

接着,我让幼儿们自己先动手来将蔬菜汁放进面粉里,当第一次试验的时候,就发现大部分幼儿的面团,都像烂泥巴一样的。于是我就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为什么你们不能变成彩色的面团的呢?幼儿通过自己探索多次的试验,发现原来变成面团还要面粉和水的比例,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幼儿们通过自己不断的观察,不断的操作,终于完成了彩色的面团。

分析:在本案例中,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关注点——如何将蔬菜变成蔬菜汁。我鼓励幼儿充分猜想,在幼儿提出“用筷子在水里搅拌”“放到水里煮”等各种各样的猜想时,我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实验验证。实验后,又提出“怎样没有通过榨汁机将蔬菜变成蔬菜汁更快的方法”的问题,又一次引发了讨论交流活动,幼儿的探索欲再次被激发。最后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彩色的面团,从而使探索活动更深入。在活动中,幼儿充分经历了科学探索中猜想与假设、发现与验证、交流与讨论等重要环节,这些环节都推动了活动的步步深入,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使得活动实现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魅力新之城”的启示


我园南楼的底层长廊,是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公共区域。那里,呈现着中、大班幼儿特别醒目的作品——“魅力新之城”。作品布局如同真实的新之城生活广场一样,分为A、B、C三个区。A区有乐购超市、肯德基、苏宁家电、阳光100健身会所;B区是百货公司、味干拉面、必胜客、悠悠儿童乐园;C区为嘉禾国际影城、家居生活馆、KTV、金钱豹国际餐饮等。贯穿ABC三区之间的连廊也是绵延联系得如出一辙。在广场的中心建构了一个舞台,除了与真实的舞台格局十分相似之外,在舞台的屏风后面还真是摆出了音控台,舞台的边缘还有一排灯和音箱呢!这个整体作品是幼儿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反复实践,又进行了创造的智慧凝结,令家长和小朋友们赞赏不已!

“魅力新之城”的建构,让我们对幼儿的建构游戏有了新的思考,也带建筑搭建好以后,大家发现:每一层有高有矮,参差不齐,有几层还摇摇欲坠了。我问道:“广场的楼层为什么不平呢?”几个孩子围着楼,上看下看地转了一圈,跪在地上恨不得把头伸进去。月月把两个高矮不同的立柱放在一起,便有了发现:“这个高,这个比较矮!”于是,她转身去田柱形积木架上寻找,捧来了一堆,逐个比较,找到了两根一样高的柱子。小瑞和月月的办法不同,他拿了一块比较薄的积木垫在矮柱子下面。看到两个孩子用不同的方法都解决了高矮不平的问题。我首先肯定了他们会动脑思考,然后问大家哪种方法更好些呢?洋洋说喜欢小瑞的办法。因为垫积木很快。宇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月月的办法好!因为用一样高的圆柱子看起来非常整齐。”其他小朋友也一致同意。一会儿,积木都替换好了,整齐划一的楼层出现在眼前,大家解决了楼层的平整问题。

反思:

对教师来说,活动中需要判断某一材料对幼儿当前的教育价值。案例中,宣传画册是引发幼儿对广场建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对主题搭建具有引发功能,可以激发幼儿观察、讨论、操作探究的兴趣,从而实现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作为教师的我需要对新主题的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孩子们具备了新主题的搭建基础了吗?随意的主题选择很可能使得幼儿在活动中受挫放弃。上例中“新之城”主体建筑的搭建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解决了楼层的平整问题,但显然,我必须在此后的活动中提供积极有效的建构启示来引导孩子们突破建构难点。比如在建构场地布置中,让幼儿的作品分类展示,同时又呈现一两个难度略高的新作品(可以是参考图片、教师示范搭建),把幼儿的思维从已知引发到未知,参照原有作品,解读新作品的难点,从而推动孩子的建构技能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聚焦幼儿的建构行为,透射其学习品质

案例2:

孩子在建构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喜欢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事物进行想象再造。如:用旺仔牛奶罐代替积木搭建的桥墩,他们觉得这样更漂亮;用玩橡皮泥时用的垫板来代替高架桥的桥面,用铅笔来代替花坛,孩子们还会利用各种大大小小的罐子来搭建房子……有一次,在听了故事《三只小猪》后,幼儿产生了帮助小猪造房子的想法。于是幼儿自由寻找伙伴进行合作,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建构材料,用台灯或手电筒照着表示太阳,用水枪向空中喷洒表示下雨,用电风扇制造刮风的场景等等。这些建构经验,成为新主题成功搭建的阶梯。

案例3:

新之城主题建构前,我们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参观活动,带孩子们了解了很多城市的特色建筑以及风景,比如摩天轮、文化广场、蠡湖公园、江阴大桥等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建构,把想法表现出来。可是,展示区里的作品是做了拆,拆了又做,一周过去了,依然什么也没有表现。孩子们都觉得这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要搭建的东西既多又费时。一天做不成,第二天换了小朋友进游戏区,又会拆了重新做。这该怎么解决呢?最后商定,合作完成。大家把全班小朋友分成A、B、C三个区,六组,每组负责两个主体建筑。这个组的成员中又包括领取材料的,搭建零部件的,负责组装的……大家一组一组地进入游戏区中建构。两周后,新之城完成了!看着大家一起完成的作品。孩子们感叹: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完成得又快又好!

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在建构游戏中,同样需要思考幼儿学习品质的问题,作为教师,我必须在观察之余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行为背后表现了怎样的学习品质。案例2中孩子们对刮风、下雨、太阳的发散性联想和创造性表现,既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也反映了孩子们在建构过程中的多元思维。把这个运用到“新之城”的主题建构中,孩子们便能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案例3中出现的情况,事实上就与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关,这种大型的主题建构,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完成,怎么合作,如何分工,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建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的学习品质,就透射在他们的建构行为之中,而教师有意识的行为评价和指导,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提供针对性指导

案例4:

昊天和冉冉在建构新之城的悠悠游乐场,昊天搭了一个和他齐肩高的充气堡,冉冉搭建旋转木马。冉冉找来了很多玩偶准备放在旋转木马上的时候,音乐响起,要收拾材料了,冉冉“哗啦”一下将他的旋转木马全部推倒在地,昊天不甘落后,也效仿,两个人笑嘻嘻地慢慢收拾,还把积木瞄准箩筐投篮。我决定继续观察,伺机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果然,第二天他们同样搭建了游乐场,音乐刚响起,昊天正想推的时候,我靠近:“昊天,这和上次搭的充气堡很不一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千万别倒掉呀!”冉冉也囤过来:“老师,看我的旋转木马,你喜欢吗?”我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观看他们的作品,大家都称赞他们。我问:“这个充气堡这么高,怎么收呢?”冉冉主动提出,要从上到下、一块块收。于是,我请他和昊天一起收拾,这次,他们有序地轻拿轻放,也不乱扔积木了。

案例5:

在全班合作完成新之城的任务中,C组的小朋友忙开了,有的研究图纸,有的在搬积木,只有洪一坐在地板上,拿着几块积木敲敲打打。过了一会儿,他跑到馨源那儿,没多久又凑到浩博那儿看。好不容易,他开始自己搭建,可刚搭建了一个底座,又跑去造车库了。就这样,洪一来回忙,却又什么也没完成。我走过去:“洪一,你是负责搭建什么的呢?”他挠挠头:“车库和KTV。”“你对自己造的KTV不满意吗?”“嗯,不像,我就先造车库去了。”洪一低头看地板。我摸摸他的头:“那你现在想好先搭哪一个了吗?”“先搭KTV好了。”洪一又开始了底座的搭建,可是不久又停止了,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我问。“老师,这个还是不像。”“图纸呢?我们不是已经画好图纸了吗?”我提醒。“对哦,图纸上有特征呢,我到馨园那去看!”洪一一下子蹦起来,兴奋地跑了。

反思:

幼儿的游戏是自主的,但并不是教师完全放任的自由,只有科学地组织和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游戏,才是幼儿获得有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老师,我意识到,规则的建立并不是我们一味地提要求.高控制地让幼儿被迫接受。在案例4中,我是通过第二天的情境再现、引导幼儿讨论、协商收归积木的方法,让不遵守规则的“小调皮”们主动参与到规则的制订中,让他们在体验中主动遵守规则。案例5中的洪一,虽然已经处在一个分好组的小集体中,但从他不能安定下来的状态中,我判断,他可能不明确活动的目的或者是缺乏活动的计划性,便介人引导使他明确自己的建构目的。在建构游戏中,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才能有效地推动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

“魅力新之城”的主题建构结束了,但我对幼儿建构游戏的观察和活动思考,不会在某一个规定的时间内戛然而止,它将是一个动态的、延续的、开放的生发过程。再次翻看幼儿建构区的照片和相关资料,我再一次深思:我该如何在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游戏中保持对教学事件的敏感反应和自觉反思?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

游戏指导中应注意的三中关系


游戏是幼儿一日的主要活动,教师只有在游戏中适时适度的给予幼儿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导结果。因此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应理顺以下三种关系。

一、指导目标上——理顺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关系

指导的过程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幼儿游戏过程中主体体验的获得,指导的结果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方向。两种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过程目标的实施是结果目标达成的必要准备,而结果目标的达成则是过程目标实施的必然结果。良好的结果要靠良好的过程来实现,只有既重视结果目标,又重视过程目标,才能带来良好的指导结果。

二、指导内容上——理顺根本内容与基本内容的关系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在的活动,其主题内容的产生、玩法步骤等都是幼儿自己决定的。但主题内容的产生受幼儿的经验及其所处的环境制约。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幼儿游戏的主题内容显示出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内容不应落在游戏主题、玩法的主观确定上,而应落在如何促进幼儿游戏内容的自发生成与发展上。这一根本性的指导内容必须通过几方面的基本内容来实现:其一,情感方面的引导,主要激发并维持幼儿游戏的兴趣;其二,能力方面的引导,主要启发幼儿想象、创造,指导幼儿提高游戏技能,鼓励幼儿友好合作;其三,品质方面的引导,主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坚持到底等;其四,习惯方面的引导,主要引导幼儿爱惜物品等。理顺指导的根本内容与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指导活动中重视全方位的、整体的指导内容,从而打破传统指导内容单一和狭隘的框框。

三、指导方法上———理顺按需介入与间接指导的关系

按需介入与间接指导是游戏指导活动中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前者是首要原则,后者必须在坚持前者的前提下实施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性极强的活动,当游戏顺利时,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只有当幼儿遇到困难影响到游戏顺利进行时,教师的介入才可谓是雪中送炭,遵循了按需介入的原则。然而,教师按需介入并不等于适度指导。因此教师介入之后,还需进行间接指导,即以引导者、支持着及玩伴的角色融入幼儿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无外在压力的情形中受到指导、得到帮助、获得满足,由此推动幼儿游戏的自然发展。实际上,按需介入主要解决了指导的适时性问题,间接指导主要解决了指导的适度性问题。

游戏辅导中的放松活动


游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游戏是一种行为,一种情境。游戏对儿童心智上统整功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使儿童人格特质的组合达到自动化。在《情感性社会技能缺乏幼儿的短期团体游戏辅导》课题实践中,我们在1---2个月的时间内,运用一些游戏指导技术,调节儿童发展过程中社会技能发展结构的失衡,促进儿童大脑的全面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游戏辅导,发展孩子们的团体信任;让他们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等等。

游戏不等于游戏辅导,因为辅导是有明确目标和明确设计的,并不是每一个游戏都可以称为是一种游戏辅导。在辅导中,教师不是领导,不是权威,而是幼儿的帮手和朋友。教师不会支配幼儿或干预幼儿的决定,更不会直接教幼儿如何做或代替他们做。辅导需要平等、和谐、愉快的心理情境,需要开放、互动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每一次活动都在开始安排放松环节。别小看了这不起眼的放松时间,通过我的实践,我发现良好的放松的活动能够很好地调节团体气氛,帮助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让他们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一次游戏辅导,我用真诚的微笑和亲切的话语迎接可爱的孩子们。我希望孩子们从看到我的第一眼起,就能感受到我对他们每一个人的热情和关注。放松活动时,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方式:首先让幼儿找到自己最放松的姿势(可以坐在地板上,也可以躺着)。扣紧足趾,放松;并拢膝盖,紧压,放松;压臀置于地面,放松;中拉,忍受,放松;上升肩至耳朵,放松;紧握拳头,放松;做鬼脸,放松。起初,小朋友们对这种新颖的方式很好奇,也很配合我。但差不多7、8分钟过后,有3个小朋友注意力分散,他们似乎发现这没什么意思,只不过是跟着老师一起做一些简单的动作。10分钟后,跟着我继续做放松运动的小朋友也大都漫不经心(第二次放松活动我依然按照第一次的方法,结果也和第一次差不多)。两次活动后我进行了思考,这样的放松活动我的孩子们并不感兴趣,要他们安安静静跟着我一个个动作坚持下来,他们做不到,显然也是没有达到有效的放松目的。

第三次放松活动我改用了做课间操。课间操是每一个孩子都熟悉的,以前他们是在操场上做,今天他们居然发现游戏辅导区也为大家准备了熟悉的课间操音乐。当我打开音乐,每个孩子都很高兴,并且跟着节奏很好地表现,当我表扬了他们之后,他们做得更起劲,并把这种满足延续了较长时间。事后我思考,这次的放松调动了所有孩子的兴趣,看起来已经很好地与孩子之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可似乎动起来的只是孩子们的身体,如果能让孩子们的脑也动起来,企不是更好。

第四次的放松活动我选择了动物模仿。由我说出任一动物的名称或做出其典型动作,让幼儿模仿动作或猜动物名称。当我说出兔子时,大家会用手竖起当耳朵并蹦蹦跳跳;当我说乌龟时,大家会在地上慢慢爬;当我双手合拢上举,扭动身体时,他们会说蛇来了(还有的说蛇精、美女蛇);当我一跳一跳,双手拍打地面并张大嘴巴“呱呱”时,他们会说是青蛙(还有的说青蛙王子、牛蛙)。老师很夸张地表演各种动物,小朋友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各种动物。这一次的放松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我发现平时很害羞的王春昕小朋友今天活跃了。也许是她被其他孩子表演老虎时都张牙舞爪、又吼又叫的气氛所感染,在我请她表演孔雀时,她大方地表演了孔雀喝水的动作。辅导结束后,我回想活动,又进入了思考。动物模仿小朋友都喜欢,好像我说出名称孩子们模仿动作,是让他们进行思考后的表达,但仔细想想大家表演的动作都差不多,几乎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的表演上。而且这些动物模仿游戏孩子们平时玩得可多了,没有什么新意,根本不需要思考他们就能模仿得很好。

第五次放松活动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的开端(LILY是个长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小女孩,她今年五岁了,读幼儿园大班。一个晴朗的早晨,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小鸟喳喳地叫醒了还在梦中的LILY------),我给出这样的开头,让孩子们帮助我继续讲这个故事,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各种各样的情节都从他们的脑袋里蹦了出来。我根据大多数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上幼儿园的情节主线。小朋友们表演了各种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有自己经历过的,也有看到过的。亮亮模仿了老师上课的情景;梅子康模仿了吃点心的情景;唐晟模仿了他们班一个女孩子早上来幼儿园哭鼻子的情景,都特别有意思。最后我综合了大家的内容,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幼儿园的一天》。

第六次放松活动前,我正巧看了奥运吉祥物五福娃的诞生。我想起在书上看到的一段话:“要让孩子享受到童年的快乐,从小就应该有一颗爱别人、关心社会的心灵,而不能让孩子的生活里只有学习。”我想让孩子们也了解他们生活的社会,让他们关心身边事身边物。在第六次放松活动时,我选择了奥运为主题。没想到孩子们对奥运还有不少的了解,2008、北京、福娃的名称、福娃的象征他们都知道不少,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在肢体动作环节,我选择了奥运比赛项目。让孩子们扮演运动员,随意表演各种体育动作。真没想到孩子们知道那么多的体育项目:跳水、跑步、游泳(蛙泳、仰泳)、射击、滑冰、体操、篮球、摔交------孩子们知道很多,也表演得很好。他们争先恐后让我为他们的“优美”动作评分,为他们所了解的知识而鼓掌。我觉得这次的活动真是选择很成功。不但达到了放松幼儿身心,打开幼儿思维的目的,而且让他们了解了中国举办奥运是国力强大的象征,大家都要为中国加油,为中国争光的社会意义。

从我进行的六次游戏辅导中,我感受到了放松活动的变化,也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变化。孩子们从最初的“跟我做”到后来的“我能做”、“我会做”、“我思考”、“我联想”等等。每多做一次,我都能发现孩子情绪变得更积极;每多做一次,我也能发现孩子更多的自主和思考。

积极、和谐、自由、开放、轻松的心理气氛是建构理想师幼心理关系所必须的心理背景和前提条件。游戏辅导中的心理气氛,是由教师和幼儿群体中绝大多数人共同的态度、情感体验等组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具有弥散性、辐射性、内隐性等特征,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看起来不起眼的放松活动,也包含了不少教育内容和意义。如果不进行思考,它可以是很肤浅;但只要用心对待,也能发现它的深度和内涵。努力为游戏辅导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对于有效开展游戏辅导实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游戏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