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初期幼儿饮水习惯的培养

01-13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浅谈小班初期幼儿饮水习惯的培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金秋九月,幼儿园一楼一片哭声,伴随着这些哭声而来的是小班幼儿入园了。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孩子们把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变成一阵阵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很多孩子哭的嗓子哑了,作为老师,我听了非常心疼。看着姜老师、李老师抱着这个、哄着那个,作为生活老师,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孩子的保育护理。

针对孩子的哭闹情况,我把幼儿的饮水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提到: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3-4岁幼儿健康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养成积极饮水的习惯。《指南》在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中也提出:引导幼儿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所以小班幼儿饮水习惯的培养尤重要

?一、了解情况,为每个孩子制定饮水目标

首先,我和班上另外两位老师开班务会的时候,提出了我的想法,得到了班上两位老师的支持。我们给家长发了幼儿在家饮水调查表,了解幼儿在家的饮水种类、饮水时间、单次饮水量以及总饮水量等。通过调查表的统计分析情况,找家长进行面谈,进一步了解情况,做到对每个孩子的饮水心中有数,做好饮水工作前期准备,为每个孩子制定具体的饮水目标。

?二、利用游戏激发幼儿饮水的兴趣。

在《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中,对于小班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解释为“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明确指出游戏对于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的总要作用。在入园初期的集体饮水环环节,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干杯的游戏”。

我和主班老师一起把孩子们的水倒好,也把自己的水倒好,跟小朋友们说:“我们玩一个干杯的游戏好不好?”孩子们虽然小,但都有和家人们出去吃饭,看见成人干杯的经验。当然非常愿意“好。”“去和小朋友干杯,老师和他干过杯的小朋友要把杯子里所有的水喝完,下次我才和他干杯哦。”我们每位老师走到幼儿身边和幼儿碰杯,老师喝一口水,幼儿喝水,老师继续和下一个小朋友干杯。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游戏。主动的喝着水,喝完水后还觉着自己的空杯子说:“老师你看,我把杯子里的水都喝完了。”我会竖起大母指,鼓励他说:“真棒,明天我还你干杯。”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送杯子的高兴样,我知道他们很喜欢这个游戏,也很期待下一次“干杯游戏。”我心里也暗暗高兴:集体饮水环节的饮水量保证了。

?三、利用幼儿熟悉的动画形象引导幼儿认识积极饮水的重要作用。

除了集体饮水环节,幼儿在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饮水。我发现有的孩子老师提醒他喝水,到了他自己喝水的时候,不是只接一点点,就是接了喝不完就倒掉,有的孩子甚至在水房转个圈就出来了,总之是不爱喝水。

作为一个老教师,我深知简单的说教对幼儿没有任何作用,我利用孩子们熟悉的“巧虎”形象来引导孩子们认识喝水对身体的的重要作用。我和孩子们一起看巧虎的动画片,看完动画片之后,孩子们都说:“老师,多喝水对身体好。”“老师,我不喝饮料了,我喝白开水。”看着孩子们再也不偷偷倒水了,我由衷的高兴,孩子们的自主饮水习惯培养起来了。

?四、发挥环境的重要作用,培养幼儿的饮水习惯

为了巩固幼儿的自主饮水习惯,我们在班级的盥洗室创设了一块“猜一猜,今天我喝了几杯水?”的墙饰环境。我们在每个孩子名字上方贴了一个用即时贴做的小杯子,在小杯子上贴了一个小挂钩。孩子们吃完“棒棒奶酪”的奶酪棒我们收集起来洗干净,孩子每喝完一杯水就给自己挂一个奶酪棒。

晚上离园前的时间。孩子们会找一个好朋友,和他一起数谁的奶酪棒多,胜利的小朋友会得到老师的一个奖励。虽然奖励有时候只是一枚小贴画,孩子们还是很高兴。对于没得到奖励的小朋友,老师会鼓励他明天要努力多喝水争取得到奖励。孩子们喝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这是我在本学期对幼儿饮水习惯培养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也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实施。下学期我会在本学期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小班下学期幼儿饮水习惯培养的更多目标和措施,做好小班幼儿饮水习惯的培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而人类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漫长的重复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其实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将终身受益无穷。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又在何时呢?作为一位五岁孩子的母亲,我就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践中谈一点切身体会吧。

一、从自身做起,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无法习得好行为、养成好习惯。比如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守时守约,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守时守约的人,和孩子约定的事情不食言,遵守约定,如果有特殊情况无法兑现,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孩子的谅解;如果你希望孩子爱看书、爱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自己必须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家中书香弥漫,孩子才会觉得看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假使你要求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懂得关心他人的人,自己就要注意自身言行,例如遇到邻居、朋友主动打招呼,接电话时用文明用语,在家尊敬关爱老人,帮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就习惯的养成达成契约,相互监督,孩子做的不对,父母可以指出来纠正他,同样,父母做错时,孩子也可以做个小小监督员,指出父母的错误,双方共同遵守约定,共同进步。

二、精神鼓励为主,多肯定孩子的好行为。

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的错误时时提出批评,美其名曰“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对待孩子反而让他手足无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应该以鼓励为主,多对孩子做出的良好行为表扬肯定,让他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父母喜欢的、鼓励的,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小小的心得。我的包里有一个小本子,取名“记功簿”,专门纪录孩子做得好的行为或是取得的进步,只要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我就逐一记下,比如“宝宝自己独立开灯”、“宝宝会关心小朋友”、“宝宝敢于表达自己”等等,并给他打上一个红红的五角星,以示鼓励。每次我这么做时,孩子总是很高兴,常常自己数已经得到多少个星星了。但对于他做得不好的行为,我从来不做书面记录,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淡化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强化他的好行为。

三、持之以恒,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如一。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长期的努力,而且养成好习惯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难免会出现反复现象,对此父母要抱以宽容的心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烦躁,不中断不放弃,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学习、生活以及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则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养成教育对于人一生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认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便可以“正性”、“养心”、“成德”。然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充满信心、保持耐心、运用智慧、坚持到底。

此外,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有他擅长做的事情,当然也有相对弱势的方面,不要苛求完美,强求他面面俱到,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对于他的弱项给予宽容和帮助。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给他留有一定的空间,给予他犯错并自我改正的机会,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

儿童教育无小事,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需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多留意多用心,让生活中的小事成为构筑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大厦的一砖一瓦,因为建好这座大厦,就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语教育初期培养很重要


这时期孩子学习外语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外语的过程,此时的孩子语感特别好,你教他双语,他就能用双语表达意思。这在成人往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期。现在,不少家长及幼儿教育机构都已注意利用这一时期在教孩子母语的同时,再教孩子一门外语,也说是所谓的双语教育。

这是一种育儿的好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正由于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所以,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不正确的语法或不标准的语音语调,孩子也会“全盘接受”,并可能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所以,如果要教,一定要准确,这应该是双语教育的一项原则。

为孩子选一套适合儿童收看的录像教材。最初,家长或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将之生活化。比如,要教孩子学习苹果,家长就可以拿一个苹果递给孩子,对孩子说:“给你一个苹果,”这苹果就用外语单词。然后,家长可就此词多方面提问,如苹果好吃吗?苹果核扔到哪儿呀?等等,如此有意地让孩子在无意中学习,效果往往不错。

当孩子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再陌生时,就可以让孩子看电视了。孩子就会很有兴趣地边看边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家长就不必再在母语中夹外语单词而是直接用外语短句与孩子交流了。此时,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外语动画片以提高孩子的学习乐趣。采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可使孩子学习双语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也会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语法。

浅谈孩子性格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在宝宝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宝宝的优点和缺点,对好的要多点鼓励,不好的要及时指出,让宝宝生活得更健康。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做法:

不要过分强调负面的东西

孩子会通过观察大人的做法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当你发觉孩子感到嫉妒的时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时,不要过多强调孩子的立场,更不要指责受到妒嫉的对象,否则不但会进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绪,还会导致孩子养成动辄归咎于他人的坏习惯。

假如你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同桌被邀请参加同学的生日派队,而自己却没有被邀请。这时候我们决不能指责那个过生日的孩子“不够意思”,而应该告诉孩子,妈妈理解你的委屈,但是别难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朋友,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不是也不可能把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请来吗?这样,孩子就会理解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受欢迎而未受邀请,也不会因此而记恨那个过生日的同学。

帮助孩子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感到嫉妒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样的待遇,假如此时家长能够诱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但能够缓解嫉妒的心理,还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假如孩子觉得球队一个队友比自己上场的时间长,我们可以问他,如果你加强练习的话,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这时,孩子会发现,虽然自己控制不了教练的选择,却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通过联系提高自己的球技,上场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或者,当孩子对别人父母对子女所倾注的重视感到嫉妒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消除孩子的误会。5岁的美美因为妈妈错过了自己在学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满,“别人的妈妈都来了!”于是,妈妈就让美美在家里面给自己开了一个专场晚会。这样一来,美美明白了妈妈其实很关注自己,便不再失望或者妒嫉别的同学了。

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你可能注意不到,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婷婷越来越可爱了”,或者只是一个微笑、一个耸肩的动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读为“比较”。尤其是当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对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

有一次,美美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可惜自己女儿的头发却是直的。没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要把头发烫成卷发!美美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非常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作无意义的比较。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妒嫉心理。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为自己而骄傲的资本。假如孩子在画画方面有天赋,家长就应该多多鼓励。每当孩子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取得了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道算术题,也应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注意到了,并且为他而骄傲。

专家指出,当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这才是真正值得别人艳羡的本领。

入托初期如何有效而迅速地培养幼儿常规?


小编有话说:入托初期,幼儿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对教师提出的常规要求往往听不见也记不住。此时,幼儿需要的是情绪的安抚和找到依赖感、安全感,以帮助他们度过分离焦虑期。因此,建议教师不要操之过急,给幼儿一段过渡期,在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熟悉感和安全感后再开始进行常规的培养。

具体做法一:可以按照先个人再集体的顺序进行,效果比较好。

在过渡期内(一般1〜2周),观察每名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分离焦虑不严 重的幼儿,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洗手、拿自己的毛巾和水杯、自己用饭勺吃饭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活动。如果幼儿能够做到,要鼓励和表扬他们,激发这些行为持续下去。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幼儿情绪趋于平稳、能够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游戏,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常规和习惯培养的游戏和活动了。

具体做法二;常规培养的内容要循序渐逬,逐渐增加,不能—步到位。

幼儿刚来幼儿园,还不习惯集体活动的约束。如果一下子提出太多要求,幼儿记不住也接受不了,会造成幼儿的挫折感和不爱来幼儿园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从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人手,再逐渐延伸到整理玩具的游戏习惯,再到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具体做法三;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很关鍵。

教师对入托初期的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教育一定要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入园前要与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 并在家中尝试练习,为幼儿人园做准备。在入园以后,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保持和幼儿园的态度、步调一致。

具体做法四:常规培养的内容要游戏化。

学前儿童具有认知靠动作、爱模仿、以形象思维为主、常把无生命的物体当做人以及把假想当做现实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常规培养必须要游戏化,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小勺独立进餐时,教师可以在游戏区中准备大小、颜色和材质不同的勺子、塑料食物、动物玩偶、布娃娃等,吸引幼儿用“喂喂小动物”或“喂娃娃”的游戏练习进餐技能。在进餐环节, 教师还可以给幼儿讲类似《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告诉幼儿吃饭时不要掉饭。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浅谈小班初期幼儿饮水习惯的培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浅谈幼儿园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