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们发愁的午睡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

01-13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幼师们发愁的午睡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午休习惯,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需要班里的教师共同配合。在培养中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午休习惯。

01 午休前的准备

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建议不做剧烈运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们稳定情绪,慢慢进入午睡状态,又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恰当地组织幼儿餐后活动,例如:

(1)孩子们吃饭有快有慢,可以引导吃得快的幼儿进行睡前阅读,慢慢沉静下来的心理状态才是好的睡前准备状态。

(2)和孩子们一起散步。老师可以在睡前带领大部分幼儿进行自由地观察散步,这也能预防有的孩子吃完就睡,容易积食。

02 保持卧室的安静

因为睡前组织了安静的活动,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适于进入抑制状态,为了使卧室保持安静,可以有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1)播放音乐进入状态

利用午睡音乐给孩子们一个信号,让孩子们知道一旦听到午睡特有的音乐,那就意味着午睡开始了,这时候还没有睡觉的孩子们就需要放低声音,轻声轻语,不能够再大声喧哗了。

(2)自理能力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脱衣服也能被他们发现无限有趣的内容,每当这时总是免不了乱哄哄。这边,“老师,你帮我脱衣服好吗?”;“老师,我的被子打不开,你来帮我呀?”;那边,孩子们已经你嗑我绊地闹在了一起……

而这些常见的午睡常规纪律差,原因往往出自自理能力薄弱,安全意识的缺乏,所以我们必须在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安全教育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午睡常规的管理。

(3)午休五部曲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把午休要做的事情流程化,分步教给孩子们一一进行。

第一步:打开被子,然后将被子铺在床上;

第二步:脱下外衣,放在床上;

第三步:人站在床下或坐在床边将裤子鞋子脱掉,摆放整齐后上床;

第四步:将被子盖在腿上,然后坐在床上脱上衣,自理能力弱的幼儿请老师或小朋友帮忙;

第五步:完成以上事情后,幼儿钻进被窝睡觉。

目标明确了,行动也就一致了,特别要强调,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要提醒幼儿保持安静哦。

(4)适当表扬

在培养孩子学习脱衣服时,对能力强自己能脱衣服并能折叠好的幼儿,用点头、微笑加手势来表示做得真棒,使他们信心倍增;对能力弱,需要帮助的幼儿允许他们轻声对老师、同伴提出请求。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给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自信,这也是将好的开端,和能够继续下去的必备条件。

(5)提前示范

充分发挥小榜样的作用。在餐后活动中,我们可以鼓励做得好的幼儿来进行睡前的操作示范,让其他幼儿学习、观摩整个午睡前的准备过程。孩子们可以轮流来,你追我赶,也是共同进步的好方法啊。

对于叠衣服这个难题,大家不妨利用儿歌进行讲解:“关上门、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打开方式。

(6)营造环境

在幼儿入睡的时候不妨拉上窗帘,关上灯,帮助孩子掖掖被子,调整好睡姿……发出一切信号告诉他们,现在要静悄悄开始睡觉啦!

从健康长身体的角度而言,午休是一个养精蓄锐的过程,能保证下午更好的学习。午休不好的孩子下午会无精打采,听不好课,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午休,身心困乏,而造成脾气暴躁、难忍。

在幼儿园养成午休习惯甚至对于孩子们上小学、中学后都大有裨益。

从培养优质小公民角度而言,在孩子们的未来,午休或许还是一种公众行为,不午休的孩子会有意无意的打扰到集体午休的孩子们,所以看似小小的午休,对孩子建立遵从公共秩序和规则的意识也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午休间养成的“不打扰别人”的美德与教养会潜移默化地迁移到类似的场合,例如乘坐飞机、火车时的休息时间,例如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不打扰别人等。

坚持就是胜利,从小培养、从小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相信在未来成长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因为习惯使然,他都会成为文明、优雅的优质公民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原来聪明宝宝是这么来的


体重的奥秘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在体重的正常范围内(2。5公斤~5。0公斤),出生时越重的婴儿将来越聪明,至少到青年前期是这样。纽约市的科学家对3500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研究者用传统的方法测量了儿童的智力,并对这些儿童的兄弟姐妹也进行了测量,以便把出生时体重与营养等其他因素区分开来。研究发现,儿童在七岁时的智力与出生时的体重直接相关:出生时体重较重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得分较高。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较重的婴儿出生前的大脑发育在关键期获得的营养较多的缘故。研究还发现,男孩出生时的体重与未来的智力发展方面的关联要比女孩大。

英国的一项大型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研究人员对出生于1946年3月某周内的3900名婴儿进行了为期40多年的跟踪研究,以期发现出生体重与日后智力发展的关系。研究人员在这些婴儿长到8岁、11岁、15岁、26岁和43岁时对他们进行了智力测试,结果显示出生体重确实影响日后的智力发展。两者之间是相关的年龄是8岁。8岁时在阅读理解、单词发音、词汇和非言语推理的综合测试中,出生时体重较重的儿童比较轻的平均得分高44%。这一差异一直保持到26岁。但当他们11岁时,其差距降低到30%。到43岁时,已经很难测出出生体重对他们智力的影响了,这可能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超过了出生体重的影响。这是首次对婴儿出生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与其智力关系的研究。此前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低体重儿(2。5公斤以下),结论是他们将来的智力发展很可能不健全。

育儿心得:幼师妈妈怎么解决孩子怕生的问题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在工作中面对着不同性格的孩子。怕生,在三四岁的孩子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的儿子就怕生,面对这个问题,我曾尝试了以下办法,效果还不错,想与家长们分享:

1.家里来客人时

一定要给宝宝介绍客人,并鼓励他主动与客人打招呼甚至可以鼓励他向客人介绍他的玩具。这样既培养了他礼貌待人的好习惯,也壮了他的胆量。

2.逛超市时

我总是故意不拿购物篮,让宝宝去找收银的阿姨要;选购好的物品也总是让宝宝从货架上取下来(当然在他的身高范围内)。这样既给他提供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也帮他熟悉了超市这个环境。

3.尽量多的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我常会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带孩子到街头看健身队的奶奶、阿姨们跳舞。宝宝总是喜欢模仿她们的动作,此时我会给他赏识,因为我知道我的表扬有助于他放下胆怯的心理;而且在健身队舞蹈间歇时,她们难免过来逗一逗孩子,这样对宝宝克服怕生心理很重要。还有,就是路遇熟人一定不要错过让宝宝与他人打招呼的机会。

宝宝怕生是宝宝的心理问题,但在很多场合也会令家长没面子。无论处于那种考虑,我们都应尽量帮孩子克服。当然据我对孩子们的观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怕生的现象会自然消失,只是需要时间的磨砺,所以家长朋友们不必过分担心。

不要尝试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不妨心安理得地允许存在一些问题


不要尝试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不妨心安理得地允许存在一些问题常有妈妈与我交流,如何解决孩子的某个问题。这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谁不想把问题解决好呢?不过,只要我们想一想:世上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就意思着每个人都会有这或那的问题,而且有一些问题将会持续一辈子。

我以为,既要对孩子教育中的问题有敏感性,但也不能过于紧张。一块土地上的杂草总也除不尽,重点工作不是除尽这些杂草,而是应该让这块地上的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那时一些杂草不仅无害,反而显得它们的存在很是和谐而有必要。

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过分焦急地盯着孩子的问题,不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最后这些问题虽然仍会存在,但已经是“和谐而有必要的杂草”了。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杂草影响小树苗的成长呢?

小树苗应该有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孩子们的兴趣和擅长应该有发展的机会和环境。每一种树需要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更是如此。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耐心,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信任。然而我们所做所为充满了浮躁,充满了报怨。大树比小草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可当它们是小苗时远没有小草那么玩强,更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更需要我们的耐心等待他们成长。

我看到一些家长慌乱而紧张地关注孩子的一些细小问题,因为精力有限,因为对这些细小问题而造成的焦虑,使得他们忽视了而对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东西:对自己负责。如果能让“对自己负责”长成参天大树,那么许多因为年龄能力有限而自然存在的问题就会随着小树苗的成长自然消失或是变得越来越微小。

解决亲子问题的4个问题


每天放学回家,你会询问孩子哪些问题?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中午吃了什么?有没有被人欺负?诸如此类的问题。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助吗?

其实,日常与孩子交谈,我们总是以父母的身份自居。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请拒绝负面的问话

● 今天哭了吗?

● 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

●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这些话将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上学总是很不愉快!

引导孩子瞬间联想: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吃饱睡好,也没人跟我抢玩具,爸妈也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我的需求。

这里不好,我上学不快乐。

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的问话

●总是搞得脏兮兮,这老师真是!

●尿湿了也没换,上班当睡觉呢!

●怎么脸划破了?老师真不尽责!

●磕破嘴巴了,老师怎么看的孩子!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老师不尽责,我受伤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师或别人的责任。让孩子学会了抱怨。

渐渐地,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跟你抱怨说,铅笔丢了是某某同学搞鬼,今天没喝水是因为老师总是玩手机等。

所以,无论对老师有万般意见,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

另外,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总会因为新环境而不适应,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不开心,爸妈可以引导孩子将在学校的经历说出来,但爸妈需要知道的是,上学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他们永远不能在大人的庇护下成长。

所以他们在学校遇到比如跟小朋友抢玩具打架、因为玩闹摔倒磕破等一些小伤,不要去指责老师,更不要告诉老师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

因为没有老师故意让孩子受伤,甚至很多老师都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受伤。这一切经历,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个个的坎。

除此之外,放学接孩子的细节也很重要

不要带着玩具、零食、饮料等接孩子放学,更不要一把接过孩子的小书包。因为老师千方百计在幼儿园让孩子变小大人,一出校门就变回了“小宝宝”,老师的苦心功亏一篑。

看到孩子不要忘记来个拥抱,拥抱不仅会让孩子忘记了所有不愉快,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跟妈妈分开了一天,但是妈妈还是很爱我的。

最后,爸妈每周至少亲自接一次孩子放学

对于职场爸妈们来说,接孩子放学可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但是,请尽量每周至少接一次孩子放学,别看接孩子放学这一事情无足轻重,但是在孩子心里,你的出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还有就是这瞬间的陪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满足。

如果孩子说不想上学怎么办?

首先要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一般来说刚上幼儿园或放假很长时间后上学,孩子都会抗拒上学,这跟孩子的分离焦虑有关。

这种情况下,爸妈不要训斥打骂,可以说妈妈知道我们家宝贝不想上学,妈妈小时候也曾经不想上学,但每一个人都要上学,就像妈妈一定要上班一样,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呀。让孩子知道上学是一种责任。

但如果孩子实在是不想上,可以适当当孩子休息一下,调整情绪后再上。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总是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话总是能传递给别人不同信息。与孩子相处时由于孩子特别擅长模仿和接收信息,所以往往不经意间的一两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育儿观念:解决孩子问题的根本是解决父母自己的问题


育儿观念:解决孩子问题的根本是解决父母自己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感觉到皓皓心里一直有种不良情绪,但他自己说不出,我也搞不清楚。《倾听孩子》读书会以来,我的倾听意识加强,感觉敏锐了许多,也实践了几次倾听,帮他排除了一些一时的不良情绪,但我能感到,那个大问题一直存在,只通过发泄情绪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在一次倾听中,那个问题开始露出端倪:

我:你是不是不想上幼儿园?

皓皓:要让我上幼儿园那就只让比我小的孩子来,比我大的都不能来…只让男孩儿来,不让女孩儿来…

我:问什么不让大孩子来呢?

皓皓:大孩子都打我…

(我知道他指的大孩子里实际上最关键的那个孩子是年龄个子都比他小的)

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从他的混乱描述中,我排除了他表达不准确的方面,确定了他不想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以前他曾经跟我提过的事情(而当时我看他并没有太大的情绪就没在意)---大路路和权权一起玩儿的时候就不跟他玩。这样的原因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象我一样想:小孩子这事儿不算事儿。而且我也确实不知除了说“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儿”外还能说什么。那次的倾听缓解了他的部分紧张情绪。但接下来仍然几乎每天都会闹情绪。我在困惑、学习、思考和探索中渐渐明白了是大路路的强势使他产生了困扰他的恐惧。

皓皓:大路路太厉害了,他一厉害,我就弄不过他了…

问题找到了,那么如何解决呢?我首先想到的大路路的强势是个问题(这么快我就把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了),而我又一向认为孩子都没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所以我接下来想的是让路妈找找自己的原因是如何造成大路路强势的(瞧,这时我已经把皓皓的问题变成路妈的问题了),那么索性再跑远些,想想假设路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大路路不再强势了,那么皓皓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必须承认,答案是否定。大路路不是第一个令皓皓困扰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时我发现自己探求问题的方向南辕北辙了。

一个人的问题根源应该从自身向内去探求,而不是向身外寻求,所以还是回到皓皓自身来吧。皓皓一向不强势,太不强势就偏向了另一边—软弱胆小,不相干的人说话声音大些他就以为是在喝斥自己就会跑到我跟前把头埋到我膝上;再遇到强势些的小朋友,他就更没力量(内心力量)没自信去应对。那么是谁造成他这样不自信呢???还是那句话,孩子都没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我不愿承认也必须正视,皓皓的问题肯定是皓妈的问题。Bingo!想到这里,我内心里一直回避不愿触碰的东西一下被触动了!是的,我一直知道那个问题的存在,但我却一直不愿相信那会不可避免的对我的孩子产生影响。以前读到别人挖掘内心寻找内心深层(尤其是幼年经历)问题的文章,我都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能找到的,我以为我早把所有那样的问题清理干净了,而现在,是孩子象一面镜子映照出深暗角落里的我自己。

我相关的幼年经历平常到如同传统的道德经(虽然我没读过),一说肯定大家都共鸣。整体发展没有受压制,但有一个方面却对我的性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母亲比较强势,而我父亲常跟我们说你妈高血压你们不要惹她生气。这句话对我这个最认真的女儿产生的影响最大,因为我太认真了,我真是如履薄冰地做到了百分百的不惹她生气,对她有一点的反抗甚至只是心里的小小不满都会使我内疚,觉得自己不孝,然而她还是会生气,我因而更自责。很多年都是那样,又加上受中国传统思想里本就有的谦卑之道影响,以至于上班以后,我在社会交往中谦卑有余,自信不足。虽然我这些年通过自我调整发展和改善了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然而幼年受到的影响很难完全摆脱,而在家庭中面对老人所能做的调整就更有限了。而孩子看到的模仿到的多数是我在家庭里与老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所以那样的影响必然传递到了他的身上。

我的身上存在父母留下的影响,就同《倾听孩子》书中所讲,是普遍的问题,也是普遍被忽略的问题,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这样在无意识中用父母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又继而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以前因为不懂,很少有人意识到和重视那些影响产生的问题,而我们现在学习《倾听孩子》,就是要增强意识,发展认识,不让那些问题继续恶性循环下去,因为我们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去爱。

终于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了!那么如何解决呢?我想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传递力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我对自己的问题是有处理的,在社会交往中我已经发展了内心力量和自信,但面对老人我不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所以对孩子的问题,我想可以这样处理:一方面弱化他对我在家庭中与老人相处的弱势地位的印象(少让他看见妈妈被姥姥训斥哈!),另一方面强化我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时的自信态度,让他多看见,比如有一天有这样的对话:

皓皓:我是大怪物,我要把你吃掉…

(以前这时候我会立刻装弱者,喊救命,这样的方法是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但这次情况不同,我要帮助他面对恐惧,所以我采取了不同做法)

妈妈:(笑笑,没马上说话)

皓皓又说:小朋友是大怪物…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

妈妈:你当勇敢的人,勇敢的人什么怪物都不怕…

皓皓:不,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

妈妈:你当勇敢的人,勇敢的人什么怪物都不怕…

(…双方重复n次…)

皓皓:不,我要当更大的大怪物…更厉害…

妈妈:厉害没有用。说的对才有用。大路路厉害也没用!(我故意说出他真正恐惧的原因.)他说的对你可以听,说的不对你就不听!…

皓皓:(愣了一下)可是大路路总是对的…

妈妈:大路路不总是对的,他厉害你就请他用温和的语气友好的对待小朋友!

皓皓:(迟疑的)对…

妈妈:谁说的对听谁的,厉害没有用,说的对才有用…小朋友说的对你可以听,说的不对你就不听,你说的对别人就会听你的,说的不对就不听…

皓皓:(微笑)那我就总说对的吧…

妈妈:如果有小朋友不友好,就请他去做安静椅,等他平静了再来玩儿…

皓皓:妈妈你到幼儿园当游戏老师吧,谁不友好你就让他去做安静椅…

妈妈:不需要妈妈去,你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告诉老师,老师说的是对的,听老师的…

皓皓:(笑)我有时候也打人…

妈妈:那么你也需要做安静椅…

皓皓:他是小偷所以打他…

妈妈:幼儿园里没有小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

其实说的什么话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稳定平和的语气和坚定的重复强调有力量的词(“友好”“对”“温和”“好朋友”等)把自信的态度和力量带给他。在和他对话时我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我也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大用,但我做了我努力能想到能做到的。

那样的对话后几天里,我仍然警惕注意,想伺机再如法炮制,四五天后才发现他几天里都没再别扭了。我没观察到什么特别明显变化,但下面的几句话印象深刻:

一天,皓皓:谁对我友好我就跟谁玩儿…(他学会了友好这个词,并且有主意了)

今天(读书会后)

皓皓:昨天大路路没来

(以前说相同的话时是松口气的感觉,这次我看到了他有不同的感受)

妈妈:(故意问)你是不是想大路路呀?

皓皓:是

妈妈:等他来了你就可以跟他玩了

皓皓:我和大路路是好朋友,还有权权、米乐也是我的好朋友,还有乐乐、白白、北北…(几乎列举了所有小朋友的名字)…我和娇妮都喜欢成爱…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哈哈哈!我心里乐开花了真是!)

不能说他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以后也可能还会反复,不过没关系,我肯定我的方向没有错!

想起皓皓刚入园时,有个家长的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她不知如何看待和处理,当时园里的老师撰文谈过这样的问题,文中有句话是“感谢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人”,我当时读后仍不能理解,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她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结果是直到这次问题真正发生在我身上了我才真正明白,而此前我一直在向使别人产生困扰的一方寻求问题的解决,这一番倾听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终能体会到那句话的含义了:是的,感谢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人,感谢他们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面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进步成长!

本来这篇文章已经写完,但第二天看到机会,我又忍不住进一步求证:

皓皓:妈妈我在哪里上小学?

我:还没定,等明年去学校报名问问人家同不同意

皓皓:那你自己建个学校吧

我:建学校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我一个人建不了

皓皓:那你请我的好朋友来帮忙吧,我有很多好朋友,大路路、权权、米乐、嘟嘟…(又几乎把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列举了一遍)

我:你喜欢上幼儿园吗?玩儿得开心吗?

皓皓:喜欢,开心。昨天(其实是前天)大路路没来,我就和其他好朋友玩儿了,…还有一些好朋友我忘了和他们玩儿…

我:是不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啊?

皓皓:可能不是…(某某爱抓某某…某某总爱干坏事儿…)

呵呵,我本想诱导他说个完美的“是”呢。不过,这样是不完美吗,放轻松吧,相信孩子都没问题,倾听孩子,也是倾听自己,找到自己的问题,和孩子共同成长吧!

孩子的坏习惯,改变原来很简单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怎么办呢?其实,要改变原来也很简单!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父母来说,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下面就介绍6个简单的方法:

1.不要事必躬亲

妈妈在喂养婴儿的过程中,要给婴儿喂奶、换尿布、穿衣服等,从而在婴儿长大些的时候,让他做些以前妈妈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或有了依赖心理。但妈妈比较忙的时候,没有时间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给宝宝传达“他有能力做”的信息,尽可能地让他完成尽可能多的小任务,让他成为你的小帮手。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妈妈也可以给宝宝提些建议,而不是亲自上阵去替宝宝处理问题。比如:宝宝与小朋友闹了矛盾,要鼓励他去说服对方,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语言,而不是对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宝宝会得到锻炼,而妈妈也会得到难得的片刻休息。

2.从改善关系做起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与自己合作,首先要从关注改变他,转变到关注改善你与他的关系上来。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看到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一两次不礼貌或不良行为,此时家长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逐一加以纠正,结果只能是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感觉不舒服。

家长感觉自己是一个坏妈妈或坏爸爸,孩子则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从而不敢尝试或产生自卑心理。家长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做的纠正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来和孩子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这对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只有关系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才容易改善。

3.保持冷静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没完没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赖床等行为,妈妈在当时情形下,通常会遭遇到孩子的哭闹、叫喊等抵抗,妈妈也难免会发脾气,从而开始了又一轮的吵闹比赛,这并不能促进孩子与你配合,结果只是使双方更生气,或让孩子知道如何坚持就能胜利。

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家长保持冷静。那具体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长可以告诉他,无法接受他现在的行为,并再给他一个更好的替代选择,让其二选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赖是不对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诉我你的想法。

家长应该知道,竞争或斗争需要对手,如果没有对手,竞争或斗争也就没有了意义。当我孩子小的时候,我时常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就像拔河比赛,如果我在拔河比赛中放开了绳子,虽然他会摔疼,但他最后会停止抵抗我,放弃战争,从而使他关注他的行为并最终改变这些不良的行为。

4.适度同情

作为一个忙碌的妈妈,我们已经习惯将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计划、以自我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们需要孩子按时离去房间去睡觉以适应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别累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玩一会儿以使自己能打个盹。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却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当你为了工作要强迫宝宝也早起的时候,只是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好。

当你注意并接受孩子的感觉时,需要将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几秒,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为了赶时间,妈妈通常会说:“我们必须马上出门,否则你去幼儿园就会迟到了!”这实际就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实际上妈妈可以换一种语气:“我知道这么早起很困难,今天晚上咱们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宝宝最乖了。”

有时候,妈妈应该学会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很失礼。比如,孩子说不想睡觉,这可能是他吸引家长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哄着玩一会儿可能就顺利睡觉了。但是如果家长坚决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可能又会开始新的一轮战争,最后结果一样,孩子还是没有按时睡觉。所以,有时候有一点小同情心,可能能够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5.建立因果联系

有的家长会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使孩子始终处在紧张中;而且对于有些严厉的家长,可能孩子得到的总是“不”或唠叨。告诉那些刚会走的孩子别到处乱扔玩具,可以告诉他“当我看到屋里让你弄的一团糟,每当我整理清扫的时候我就会头痛”,接着要给孩子一个警告,并强调你将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乱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给隔壁的宝宝”,这可能对孩子懒惰产生一种威胁。

当家长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的时候,会发现控制力会增强。因为孩子将会开始发现他的行为和家长的行动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训练策略,那么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6.确立家庭规则

孩子经常未经过大人同意就随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开电视看,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规矩应早早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随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电视。放任孩子不遵循规矩做事绝不是好办法。如果父母继续纵容,等孩子到了8岁就可能出现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况。

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比如告诉孩子:“想吃糖时,应该问问父母,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难怪孩子会将父母的指责视为父母的“情绪”。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对着他发脾气,真心地感到自己很无辜。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

怎样可以解决孩子磨蹭习惯


▼ 孩子太磨蹭,父母只会说“赶快”

有位女性朋友说,自己每天一起床就开始各种催:做上早饭,开始催孩子起床;孩子好不容易从床上坐起来,又要催他穿衣服;穿好衣服,接着催孩子洗脸刷牙;等孩子坐上了餐桌,就开始催吃饭–有时候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把早饭打包给孩子路上吃;最后催孩子拿书包、换鞋、赶校车……整个早晨都火急火燎的,等到上班时早已精疲力尽。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似乎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不停追逐着截止日期,做什么都要赶时间,焦虑成了每天的关键词……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也把这种焦虑的感觉传给了孩子。其实大可不必这样,面对孩子的各种磨蹭,我们应该能找到办法来解决,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时间。

▼ 应对孩子的各种磨蹭,父母要这样做

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早上总是磨磨蹭蹭,被这样那样的东西所吸引,不能按时到校。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呢?

1. 告诫孩子迟到的后果

请明确告诉孩子,如果迟到会有什么后果,比如“爸爸妈妈上班迟到了,就会被扣工资,这样就不能给你买很多礼物。”“你上幼儿园迟到了,就会错过和小朋友一起吃早餐,还会被老师训话。”孩子明白这些利弊,下一次就会权衡之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2. 提前让孩子准备好第二天出门要带的东西

前一天晚上就让孩子选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子,收拾好自己的小书包。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期待新的一天,第二天出门的时候也很从容,会更积极面对幼儿园生活。

3. 睡前与孩子一起规划第二天日程

睡前是我们与孩子交流的好时机,不妨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明天将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这样孩子会对第二天有一种热切的期盼,不仅早上会很快收拾好自己,往往在幼儿园还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4. 设置一个奖励日程表

与孩子一起做一个日程表,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比如,今天孩子按时上床睡觉了,就在日程表上贴一朵小红花,如果一个月积累了50朵小红花就可以满足他的一个小愿望。这样,孩子在做事时会有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努力、按时做好,改掉磨蹭的坏习惯。

5. 在孩子太磨蹭时给予一定惩罚

当孩子太磨蹭时,要给予他们适度的惩罚。比如,某次让孩子磨蹭个够,然后陪着他一起迟到。之后把迟到导致的各种问题说给孩子听,让他留下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后务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做好6点,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孩子之所以磨蹭,往往是因为没有观念观念。作为家长,我们可要及时帮助他们哦~下面给大家分享6个小方法。

1. 学会设定优先级

帮助孩子学会设定优先级是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帮助孩子搞清楚眼下什么事情是应该马上就做的,什么事情可以以后再做。孩子养成了对事情分优先级的习惯,才能学会更合理的做好时间规划。

2. 检查孩子的时间分配

平日里我们要注意观察孩子对时间的分配情况。当学习是当前主要任务时,如果孩子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玩耍上,我们就应该提醒孩子注意规划好学习和游戏的时间。

3. 在日历上做规划

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日历上做好每天的规划,并监督他们是否按照规划去做了。比如,孩子要完成读书的任务,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计划每天读几页,到几号完成,并标在日历上。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不要去随意拖延。

4. 前一天晚上做好准备

早晨总是忙碌的,为了保证我们能按时上班,孩子可以按时到幼儿园,最好要前一天晚上就做好准备。晚上提醒孩子准备好明天早上要用的东西,收拾好自己的小书包。这除了可以加强孩子按时上学的观念,也能教会他们如何为自己的时间负责任。

5. 设置一个奖罚机制

在一些事情上为孩子设立一个最后期限,并依此设定一个奖惩机制。如果孩子在指定期限内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这种行为;相反的,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

6. 规划好户外活动的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手机、平板不离手,极度缺乏户外活动。我们一定要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小朋友们玩耍,多多享受童年专属的乐趣。

相信《幼师们发愁的午睡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师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